中医辨证论治甲状腺肿大
- 格式:pptx
- 大小:769.60 KB
- 文档页数:2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2024年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2024年版)一、概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新陈代谢加快、神经兴奋性增强等症状。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瘿病”、“肝火旺盛”、“心悸”等范畴。
中医治疗甲亢注重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
二、病因病机甲亢病因复杂,主要有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体质因素等。
病机关键在于肝郁化火、心肾不交、阴阳失衡。
三、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存在甲状腺肿大、心悸、手颤、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TT3、TT4、FT3、FT4)升高,TSH降低。
3. 影像学检查: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肿大,可伴有甲状腺结节。
四、辨证分型1. 肝火旺盛型: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胁肋胀痛、目赤肿痛、口苦咽干等。
2. 心血不足型:表现为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爪甲不荣等。
3. 阴虚火旺型: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遗精早泄、月经不调等。
4. 气阴两虚型: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五、治疗原则1. 肝火旺盛型: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2. 心血不足型:养血安神,调和阴阳。
3. 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4. 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调和脾胃。
六、治疗方案1. 肝火旺盛型中药治疗:-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川楝子、丹皮、赤芍、生地黄等。
针灸治疗:- 主穴:肝俞、胆俞、太冲、阳陵泉、行间等。
- 配穴:情绪激动加神门、内关;胁肋胀痛加期门、支沟。
2. 心血不足型中药治疗:-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酸枣仁汤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酸枣仁、远志、茯神、五味子等。
针灸治疗:- 主穴:心俞、脾俞、肾俞、神门、内关、郄门等。
- 配穴:心悸加巨阙、足三里;失眠加照海、申脉。
3. 阴虚火旺型中药治疗:-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茱萸、丹皮、栀子、柴胡、白芍等。
中医治疗甲状腺肿大的好方法甲状腺肿大是指甲状腺体积增大,导致颈前部肿胀。
中医认为,甲状腺肿大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甲状腺肿大主要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及辅助疗法如针灸、中药疗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甲状腺肿大的好方法。
1.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核心方法之一,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芪、白术等。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起到缓解肿大的作用。
中药一般需要长期坚持服用,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具方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穴位,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膻中等。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甲状腺肿大患者的症状,如颈前部的胀痛感、气短等。
3.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手法的按摩、推拿来刺激身体的经络、穴位,以调整气血的运行。
推拿疗法可以促进甲状腺肿大区域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4. 食疗在中医治疗甲状腺肿大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认为,甲状腺肿大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患者应该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5. 心理疏导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甲状腺肿大也与精神压力、情绪波动有关。
因此,在中医治疗甲状腺肿大过程中,心理疏导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放松身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来促进康复。
总体而言,中医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是综合性的,其中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食疗和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治疗甲状腺肿大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瘤良方甲状腺肿瘤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仅占少数。
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环境、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部分良性肿瘤可以恶变。
多发于青年女性。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长期精神抑郁和纵情贪欲与本病有关。
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郁久化火,灼津成痰,痰气郁热互结于颈部则颈部肿胀;气郁化火伤阴,则见阴虚火旺之诸证;肝木克土致脾虚失运,则痰湿内生,随肝火上逆搏结于颈部则肿;气病及血,痰浊阻络则最终导致气滞和痰瘀互阻,热毒内盛,病程迁延日久,气血耗伤,阴损及阳,则见诸多虚损病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病人多在无意中发现颈部肿物,生长缓慢,有出血时可迅速长大。
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柔韧,中等硬度,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一般无特殊不适感觉,不痛,部分病人可有压迫症状与吞咽异常感觉。
2.诊断(1)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应重视病史的采集。
(2)患者年龄、性别,结节或肿块的多寡、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生长情况,局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远处有无癌肿转移等,均是考虑本病的重要线索。
(3)青年或儿童近期出现孤立单发结节、质硬而不规则,有压迫症状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或静止性肿块近期增大,尤其儿童期颈部有X线照射史均提示恶性肿瘤。
单纯的囊性病灶与实质性病灶相比恶性可能性小,良性结节在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4)X线检查中如有气管移位或甲状腺肿块上细小点状钙化,提示乳头状癌可能,较稠密的钙化提示髓样癌,而带状或环状钙化提示良性瘤。
(5)甲状腺内发生肿瘤时甲状腺功能试验如血清TT3、TT4或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一般均在正常范围,在髓样癌中血清降钙素浓度增高。
(6)甲状腺显像冷结节者较温结节癌肿发生率高,甲状腺细、粗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
三、辨证施治1.气滞痰凝型【辨证】颈部肿大、质地坚韧或坚硬,胸胁胀痛,胸闷不舒,咽部发闷,纳差,或恶心痞闷,口中痰多黏腻。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施治】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甲状腺肿大怎么进行中医治疗?
导语:虽然说现在大家食用的都是加碘食盐,但由于一些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像甲状腺肿大这种疾病还是比较常见的。
而该病的病程持续时间一般比
虽然说现在大家食用的都是加碘食盐,但由于一些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像甲状腺肿大这种疾病还是比较常见的。
而该病的病程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对于患者来说就较为适宜采用无毒副作用的中医方法进行治疗,接下来小编就会着重的介绍一下可以使用到的中医方剂。
1、气郁痰阻甲状腺肿大质软不痛,病情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
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消瘿,方用四海舒郁丸加减:葛根、鸡血藤、白芍各30克,海藻、昆布、青木香各15克,海蛤粉、海带、海螵蛸各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见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以理气解郁。
2、血郁痰结多有外伤史,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压痛点,伴见颈前肿块按质较硬或有结节。
治以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葛根、川芎、鸡血藤各30克,海藻、昆布、当归各15克,法夏、陈皮、连翘、羌活、青皮、海带各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者,酌加三棱、莪术、穿山甲、丹参、黄药子等。
3、肝火旺盛甲状腺肿大,一般柔软光滑,并见烦热汗多,面赤口苦。
治宜清泻肝火,方用栀子清肝汤和藻药散加减:葛根、白芍、川芎各30克,柴胡、云苓、海藻、栀子各15克,丹皮、黄药子、牛蒡子、当归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对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者,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
将文章写到这里,小编就将甲状腺肿大患者需要使用到的中药材讲。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良方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氏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随着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确诊为此病的患病率日益增多,发病年龄以30~50岁女性多见,但青少年患者也时有发病,是内分泌系统的难治性疾病、多发病之一。
中医学无该病的记载,根据其病症特点,属中医“瘿病”、“虚劳”等范畴,但不能等同视之,因中医瘿病包括了地方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多种甲状腺疾病。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本病还夹有其他疾病,如心悸、目珠突出症等。
一、病因病机1.素体因素:有先天禀赋不足(如胸腺功能不全)者,复因精神抑郁或猝然恼怒过度,以致肝气疏泄不及,气机阻滞,停津为痰,聚于颈部而成本病,因此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通常女性的经、孕、产、乳过程与肝经气血密切相关。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易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故女性较易患瘿病。
2.情志因素:长期忧思抑郁或恼怒气结,既影响肝之疏泄而气机不畅,又损伤脾之运化,使气机郁滞,气不行津,凝聚成痰,塞结于颈前,则成瘿病。
久之血行受滞,瘿肿加甚,且可随情志消长,病久甚则损气伤气,出现肝郁气虚、脾肾亏虚之象。
3.感受外邪:人生天地间,有无名疫毒由表入里,郁于肝脾,气血运行不畅,郁结颈前则发病,久则脾气虚弱肾气亦亏损,致成虚劳之疾。
由此可知,本病主要由于素体因素及内伤七情,致使肝气郁结,条达不畅,气滞、痰凝、血瘀,交阻于颈前部而成斯疾。
若肝木疏泄太过,则致肝火、肝阳过允,甚至有的心火亦亢,表现机体代谢功能亢进,产生心悸、手颤心烦易怒、消谷善饥、消瘦等一系列症候。
若肝木疏泄不及,可致脾肾功能减弱,甚则脾肾亏虚,产生机体代谢功能减低,表现有肢体肿胀、面色萎黄、肢体寒冷、恶食等一系列症状。
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可致血瘀,脾肾不足水湿运化失常,可形成痰浊。
所以三者又常互为因果,由实致虚,以至成为虚实夹杂之证。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甲亢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简称。
此病是由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而导致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亢患者多为20~40岁的女性,可出现食欲亢进、多言好动、爱发脾气、失眠、甲状腺肿大、心率加快等症状,在病情严重时可发生甲状腺危象、内分泌浸润性突眼症等并发症。
一般来说,甲亢患者若能坚持服用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进行治疗,其病情可以痊愈或得到良好的控制。
但此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用药的疗程也长达2~3年。
有些甲亢患者往往不能坚持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如果采取碘-131放射疗法,甲亢患者还会对治疗后发生的甲减有所顾虑。
临床实践证实,此病患者若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用药的安全性很高。
中医认为,甲亢属于“瘿瘤”、“惊悸”、“肝火”等范畴。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可将此病分为4个类型:肝郁痰结型甲亢、肝火犯胃型甲亢、阴虚阳亢型甲亢和气阴两虚型甲亢。
下面就介绍一下各型甲亢的特点及如何选方用药进行治疗。
1.肝郁痰结型此型甲亢患者可出现颈部肿胀或有结块、质软不痛、胸胁满闷、爱叹息、恶心、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或濡滑等症状。
治疗此型甲亢应坚持疏肝解郁、化痰清热的原则,可选用丹桅逍遥散加减。
其方药组成是:丹皮、山栀、半夏、贝母、川楝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9克,薄荷(后下)3克。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
患者若有胁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郁金、香附各9克。
患者腹胀便溏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党参12克,木香6克,白豆蔻(后下)3克。
患者颈部的结块若较硬,可在此方中加入黄药子6~9克,露蜂房9克。
2.肝火犯胃型此型甲亢患者可出现颈肿眼突、目光炯炯、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大便溏泄、性情急躁易怒、怕热多汗、面红、心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症状。
治疗此型甲亢应坚持清肝泻胃、散结消瘿的原则,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单纯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属于中医学“瘦病”的范畴,称为“气瘦”。
发病原因为郁怒忧思,肝失条达,痰气互结于颈部,或因居住山区,长期饮用“沙水”缺碘所致。
如肝郁化火伤阴,可出现阴虚阳亢证,多相当于西医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诊断】1.颈项粗大,一侧或两侧甲状腺肿大,呈弥漫性,按之质软不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或触到大小不等的结节。
肿块大者觉局部沉重,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
2 .单纯性甲状腺肿有地方性特点,多见于离海较远的山区,女性多见。
大多发生在青春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基础代谢率正常或偏低。
3 .如兼见心悸、易怒、多汗、消瘦、失眠、双手伸直时震颤、眼球突出等,在甲状腺上可触到震颤,并听到血管杂音,以及心率加快者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征象,基础代谢率常增加30%~50%.有条件者可作甲状腺功能试验[包括甲状腺摄碘率,或血清总甲状腺素(TQ、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及游离T、T3(FT4>FT3)测定]。
4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如出现脉搏增快,体温升高,剧烈呕吐,腹泻,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现为甲状腺危象,严重的可发生昏迷、休克,危及生命。
此种情况多因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前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诱发。
【治疗】一、辨证论治单纯性甲状腺肿,治当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为主。
如属甲状腺功能亢进,则予以育阴清火法。
1.痰气郁结颈项一侧或两侧甲状腺日渐肿大,随情绪好坏而增减,按之松软不痛,或可触到结节,一般无全身症状,或见胸闷,干咳声哑,吞咽不利,苔厚白,脉多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方药举例:四海疏郁丸加减。
海藻IOg,昆布10g,牡蛎30g,海蛤粉(包)12g,香附IOg,柴胡5g,枳壳IOg,黄药子12g。
加减:胸闷干咳者,可加郁金IOg,竹沥半夏6g,大贝母IOgo声音嘶哑,加射干10g,木蝴蝶3g0口苦苔黄,加夏枯草15go触有结节,加桃仁10g,莪术10g,红花10g,白芥子10g。
甲状腺疾病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治疗甲状腺疾病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认为,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以及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果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就容易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形成痰凝、血瘀等病理产物,进而影响甲状腺的功能。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也会影响甲状腺的正常功能。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如果肾精亏虚,阴阳失调,也可能引发甲状腺疾病。
对于甲亢,中医常从肝火亢盛、心肝阴虚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患者往往表现为烦躁易怒、多汗、手抖、心悸、多食易饥等症状。
治疗上,以清肝泻火、滋阴柔肝为主要原则。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丸等。
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用药。
比如,心慌明显者,可加用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手抖者,可加用钩藤、天麻等平肝息风。
甲减在中医中多属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之证。
患者常见症状有畏寒怕冷、乏力、浮肿、记忆力减退、月经不调等。
治疗以温补肾阳、益气养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
此外,对于浮肿明显的患者,可加用茯苓、泽泻等利水消肿;月经不调者,可加用当归、川芎等调经养血。
甲状腺结节在中医里多属于痰瘀互结之证。
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
中医治疗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法,常用的方剂有海藻玉壶汤、消瘰丸等。
同时,可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以促进结节的消散。
甲状腺炎则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多由外感风热、肝郁化火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疏肝泻火为主;桥本甲状腺炎多与正气不足、脾肾阳虚有关,治疗重在扶正祛邪、温补脾肾。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注重情志调节。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良方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又称为甲亢,是指甲状腺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引起
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中医认为甲亢是由于肝火上炎、热毒积聚而导致的。
中医辨证施治甲亢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清热解毒药物治疗:首先要清热解毒,可以使用中药材黄连、黄柏、蒲公英等进行治疗。
黄连、黄柏可以清除体内的肝火,蒲公英具有清热解
毒的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清肝火、降低甲状腺的分泌功能,从而控制甲亢的症状。
2.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甲亢病人常伴有瘀血症状,如心慌、心痛、颈
部静脉怒张等。
可以使用中药材丹参、当归、桃仁等进行治疗,这些药物
可以活血化瘀,改善瘀血症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加快康复。
3.肝肾养护药物治疗:甲亢病人常伴有肝虚肾亏的症状,如头晕、腰
酸等。
可以使用中药材黄精、淮山、山药等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以养护
肝肾,增强肝肾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甲亢的症状。
4.饮食调理:甲亢病人应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此外,病人还
应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海产品、蛋类、牛
奶等,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5.心理调适:甲亢病人常伴有情绪波动、焦虑不安的症状,因此在治
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心理调适。
可以通过听音乐、进行瑜伽、打坐等方法进
行心理调适,改善情绪,缓解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炎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种类型的甲状腺炎在病程的不同时期不仅可以表现为甲状腺机能亢进,还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可表现为弥漫性甲状腺病变。
因此,甲状腺炎涉及甲状腺疾病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1、风热犯表型主证:恶寒发热,热重寒轻,头痛身楚,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可向下颌部放射,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咳嗽痰少而粘,自汗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疏风解毒汤: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5克,桑叶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牛子12克,山豆根12克,射干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夏枯草20克,虎杖15克,浙贝母15克,皂角刺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肝郁化火型主证:瘿肿灼热而痛,心烦易急,咽部梗阻感,口渴喜饮,食欲亢进,双手细颤,失眠多梦,乏力自汗,女子则见经前乳胀,大便不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而数。
治法:舒肝解郁、清肝泻火。
解郁清肝汤:柴胡12克,黄芩12克,芍药15克,郁金12克,佛手12克,木香12克,香附12克,栀子10克,龙胆草10克,夏枯草15克,苦参12克,虎杖15克,鱼腥草30克,浙贝母12克,路路通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3、阴虚阳亢型主证:瘿肿而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不安,自汗盗汗,声音嘶哑,舌质红,少苔或黄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
滋阴汤:生地30克,丹皮12克,元参15克,泽泻12克,玉竹12克,竹叶15克,莲子心12克,麦冬12克,夏枯草20克,虎杖15克,川楝子12克,荔枝核12克,橘核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4、痰瘀互结型主证:瘿肿而坚硬,压之疼痛,咽部不适,胸闷纳呆,或咳吐痰液,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散结。
活血散结汤:桃仁12克,红花12克,丹参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穿山甲6克,皂角刺15克,浙贝母15克,天竺黄10克,胆南星12克,半夏12克,川芎12克,夏枯草30克,全蝎10克,水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医辨证施治单纯性甲状腺肿良方单纯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以颈前漫肿,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因绕颈而生,状如瘿络,病情增减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而称为气瘿,俗名大脖子,包括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水土缺碘及情志不畅关系最密切。
在流行地区发病者,水土因素为主;散发于各地者,以情志因素为主。
然情志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关系甚大,而肾气亏损正气不足之体,尤易罹患本病。
初起表现为气结痰凝,久则表现为邪盛正虚。
肝郁气滞,木失条达,脾失健运,湿聚为痰,痰气互凝,结于颈靥,则见肿胀;气本无形,怒则气聚而长,喜则气散而消;痰为阴邪,气虽结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证属痰气互凝,无瘀血阻络,故质软而不痛病邪久羁,肝郁脾虚,久则耗伤气血,可见气血虚弱之症痰气互凝,聚于胸中则胸闷憋胀,呼吸不利,结于喉间则声嘶。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1)本病多流行于山区、高原地带,平原地区也有发生。
(2)好发于青年女性,发于青春期、孕期及哺乳期者尤多,但流行地区内常出现于学龄儿童。
(3)初起颈前一侧或两侧呈弥漫性肿大,肿势日渐增加,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软绵,并不疼痛。
如肿胀过大可呈下垂,感觉沉重,但不溃破,可随喜怒而消长。
(4)若肿胀向四周发展,可引起呼吸不利、发音嘶哑等症。
2.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但本病与肉瘿相鉴别。
三、辨证施治1.气结痰凝型【辨证】瘿肿初起,颈前弥漫性肿胀,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不痛,喜消怒长,无明显全身症状。
【施治】理气解郁,化痰消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柴胡6gg,昆布9gg,海藻9gg,青木香3g,陈皮6gg,香附9gg,黄药子12 gg,枳壳6gg,海带15 gg,海螵蛸12 gg,海蛤壳24 gg。
日1剂,水煎服。
【加减】有肝病史者,去黄药子;孕期或哺乳期患者,加菟丝子15 gg,何首乌30 gg,补骨脂12 gg;孕妇还可于方中加入羊靥1具。
2.邪盛正虚型【辨证】肿势加重,颈部明显增粗,伴有神疲乏力,动则短气,胸闷憋胀,呼吸不利,喉部压迫感,声音嘶哑等。
中医对甲状腺疾病的辨证施治甲状腺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甲状腺结节等。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甲状腺疾病的辨证施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甲状腺疾病方面的治疗方法和辨证施治的理论依据。
一、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心悸、多汗、体重减轻等。
中医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属于气虚火旺的证型,治疗上以清热解毒,调和气机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能够平抑甲状腺机能,调节免疫反应,缓解相关症状。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表现为乏力、体重增加、便秘等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属于气虚血瘀的证型,治疗上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归脾汤、四物汤等,具有补气益血、调节甲状腺功能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3. 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痰湿郁结的证型,治疗上以祛痰化瘀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逍遥散、消瘰丹等,能够调节甲状腺功能,缓解结节压迫症状,促进结节的吸收和消退。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依据1.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强调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甲状腺疾病的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理论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中医药调节免疫功能中医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来说,中医药的调节免疫功能作用能够温和地调理患者的免疫系统,减少免疫反应的异常,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3. 中医药改善微循环甲状腺疾病会引起机体微循环的异常,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身体各部分功能受损。
中医药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机体的微循环,有助于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中医辨证治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引起,常见症状有心悸、出汗、体重减少、进食和排便次数增多等,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出现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
目前甲亢的治疗以西医为主,不过,祖国传统医学对甲亢也颇有研究,治疗上也可作为西医的重要补充。
病因病机中医将甲亢称为瘿气,认为其多因情志和体质两方面因素引起。
1.情志失调。
由于长期忧思恼怒,致使肝郁气滞,疏泄失常,则津液失于输布而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于颈前而形成瘿气,其消长常与情志变化有关。
2.体质因素。
妇女由于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密切相关,如遇有情志不畅等因素,常可致气滞痰结,肝郁化火,故女性易患本病。
总之,瘿气的内因是体质因素,情志失调则是发病的主要诱因,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气郁化火,耗气伤阴。
分证论治中医将甲亢分为以下4种证型——1.气滞痰凝证证候:颈前肿胀,烦躁易怒,胸闷,两胁胀满,善太息(编者注:指长舒气而有声,相当于叹息),失眠,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可口服舒肝丸或连翘败毒丸。
2.肝火旺盛证证候:颈前肿胀,眼突,烦躁易怒,手指颤抖,多汗,面红目赤,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方药:可口服苦胆草胶囊或大黄蛰虫丸。
3.阴虚火旺证证候:颈前肿大,眼突,心悸汗多,手颤,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消瘿散结。
方药:可口服小金丸。
4.气阴两虚证证候:颈前肿大,眼突,心悸失眠,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汗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纳差,大便溏薄,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消瘿散结。
方药:可口服参茯胶囊或清肺散结丸。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异病同治、中药加针挑治疗乳腺增生病案:吴某,女,51岁,2013年8月10日。
主诉:甲状腺肿大,呼吸不畅,乏力。
病史:10年前患甲状腺肿大切除。
初诊:患者感觉喉结下方有肿物,日渐增大,局部胀闷,呼吸不畅,身体极度乏力,体重37.5kg,优甲乐有服用中,面色萎黄,体质瘦弱,舌质淡苔薄白,在甲状腺手术切口偏上有一漫圆形肿物隆起似半个馒头伏在上面,质稍硬,表面光滑,脉弱无力。
彩超探查: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左叶大小约39mm×21mm ×19mm,右叶大小约44mm×21mm×22mm,峡部厚约4mm,甲状腺增大,轮廓尚清晰,实质回声不均匀,右叶见大小6mm×6mm低回声团,内部回声不均匀,腺体内血流信号增多。
西医诊断:甲状腺肿大中医诊断:瘿病辨证审机:正气不足,使痰湿之邪,阻塞经络,气血凝滞,痰瘀互结。
治法:补气活血,消坚散结,并配以针挑以助其力。
方药:黄芪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柴胡15克夏枯草15克枳壳15克山慈菇15克猫爪䓍15克甘草10克三棱15克文术15克。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针挑法:取大椎穴两侧一横指处,常规消毒,纵行切口,以刺破表皮为度,然后在切口处用三棱针,从切口上端开始,行钝性剥离,针挑肌肉纤维一直延至切口下部,将三棱针插入脊侧切口内摇动,每个切口约50次左右,用创可贴覆盖创口,五天进行一次,一个疗程6次计30天。
二诊:2013年9月12日,服上方三十剂,肿块稍小变软,体力较前有力,体重增至42kg,并能从事家务,停用针挑和汤药,加服斑蝥烧鸡蛋,将鸡蛋顶端打一小孔,把去翅的斑蝥入内,用纸封好,蛋清勿外溢,蒸(烧)熟后去斑蝥,空腹吃下,每次一枚,一日两次(此法《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后在民间应用,治疗颈部的包块,已沿用三百余年),一月后,又经彩超复查,右叶6mm×6mm,低回声团仅2mm×2mm,临床基本治愈。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验案举隅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通常表现为颈部不适、甲状腺肿大、咽痛、发热等症状。
在临床上,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通过一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的治疗案例,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和效果。
患者是一名女性,28岁,主要症状为颈部不适、咽痛、低热,伴有乏力、精神不振等。
患病后,患者进行了甲状腺B超及甲状腺相关血液检查,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
患者起病急骤,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医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期的治疗,首先要进行辨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辨证分析可以得知患者为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体虚畏寒、手脚不温、精神疲乏、肢体乏力等。
同时病因是由于受凉过多、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机体阳气不足而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上,中医采用温阳祛寒、益气固表的治疗原则,以期恢复机体阳气的功能,有效抵御病邪。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采用了温阳祛寒、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
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摄取温热的食物,如生姜、红枣、猪肉等,以帮助温阳祛寒。
患者还需适当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以减少对阳气的侵害。
在药物治疗上,中医采用了一些温阳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来进行治疗。
还采用了益气固表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等进行治疗。
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甲状腺B超检查也显示甲状腺有所缩小。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结合了针灸疗法对患者进行了治疗。
通过对患者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能够有效促使患者体内的阳气得以充沛,同时还可以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
通过针灸疗法的辅助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
在调理生活方式方面,中医提倡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增加户外活动,适当进行气功、太极等身体锻炼,有助于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增强体内阳气。
患者还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营养,以提升机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