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遗嘱自由及其限制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2
试析我国遗嘱自由及其限制论文摘要遗嘱自由原则是罗马法所确立的重要的继承法原则,广泛适用于各国立法。
但遗嘱自由有其弊端,把握自由的“度”至关重要。
本文对我国遗嘱自由及对其的限制加以阐述,提出我国继承立法在遗嘱自由限制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完善我国的遗嘱继承法律制度。
论文关键词遗嘱自由限制特留份公序良俗原则遗嘱自由是世界各国继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然而,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有限制的,遗嘱自由作为继承法确立的一项原则和制度,也并不是绝对的。
自继承法产生以来,各国对遗嘱自由都进行限制立法,以保障此原则的合理运用。
我国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很深刻的立法研究。
一、现代法意义上的遗嘱自由对于遗嘱自由,我们着重研究其现代法的意义,主要原因是它与我们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它的来源和发展,了解它的来源与发展有利于我们对遗嘱自由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遗嘱自由的产生与发展遗嘱自由制度最早产生于罗马法。
罗马法的《十二铜表法》中第一次正式地确定了遗嘱继承的存在,基本含义虽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遗嘱自由,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在我国古代社会,继承制度主要实行的是诸子均分的法定继承制度,而遗嘱继承仅仅作为例外存在。
该制度只是处于萌芽的时期,尚不成熟,对于遗嘱有诸多限制,自然与现代意义上的遗嘱自由有很大差别,但在根本上已经突破了法定继承的根基。
经过漫长的继承和发展,遗嘱自由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来,尤其是我国法治社会的建立和完备以及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由的立法理念,为遗嘱自由赋予了丰富的土壤。
(二)遗嘱自由的涵义遗嘱自由是遗嘱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它是意思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体现,体现了对公民财产权的尊重。
遗嘱自由主要包括遗嘱内容的确定自由、遗嘱形式的选择自由和遗嘱的变更、撤销自由。
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行为人的意思自由,为其自由立遗嘱的行为奠定了充足的法律基础。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遗嘱不同于遗赠,虽然二者都体现了遗嘱人的自由意思,但它们的指向对象不同,我们这里只研究指向法定继承人的遗嘱继承。
论遗嘱自由的限制及其合理性作者:范艳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4期摘要:遗嘱自由原则是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遗嘱自由原则是私法自治在《继承法》上的表现。
遗嘱自由包括遗嘱行为自由、遗嘱内容自由和遗嘱形式自由。
遗嘱自由使得立遗嘱人的意思得以实现,但是遗嘱自由也给现实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继承法》及其他法律对遗嘱自由进行了限制,且该限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关键词:遗嘱自由;限制;合理性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个人财产或者处理其他事务,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
我国法律严格保护遗嘱自由,赋予遗嘱人遗嘱行为的主动权、遗嘱内容的确定权和遗嘱形式的选择权,这不仅贯彻了《民法》中意思自治这一基本原则,更有利于养老育幼的有效实现。
但是现实社会中滥用遗嘱自由而损害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乃至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的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我国法律及很多域外法律均对遗嘱自由予以合理的限制。
一、遗嘱自由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1.遗嘱自由的涵义遗嘱自由是指自然人生前享有的通过立遗嘱的方式来处分自己的财产,让其财产根据所立遗嘱发生转移,在其死亡之后发生效力的权利和自由。
2.遗嘱自由的表现形式遗嘱自由包括遗嘱行为自由、遗嘱内容自由和遗嘱形式自由。
遗嘱行为自由包括遗嘱设立自由和遗嘱撤回自由。
遗嘱内容自由是指遗嘱人有权自己决定将财产转于何人、如何转移、转移多少。
遗嘱形式自由是指遗嘱人可自己选择所立遗嘱的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
二、遗嘱自由的限制及其合理性1.遗嘱人遗嘱能力的限制我国《继承法》第22条第1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该款的合理性在于,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并准确判断自己行为的性质、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避免因受人利用而处分财产造成损失。
论遗嘱自由与限制现代法意义上所谓遗嘱自由,是指自然人生前享有的通过遗嘱方式处分自己死后财产的自由和权利。
遗嘱自由的含义包括遗嘱内容的确定自由、遗嘱形式的选择自由和遗嘱的变更、撤销自由。
然而本文所论述遗嘱自由与限制实际上仅限于遗嘱内容的确定自由与限制。
本文拟通过介绍并评析现代国外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大陆现行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之不足,并探求借鉴两大法系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以完善我国大陆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
笔者在借鉴现有遗嘱自由与限制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第一,在写作方法上,比较法的研究手法基本贯穿全文,既有横向对比也有纵向对比。
第二,在遗嘱制度概述中围绕遗嘱自由与限制这个中心,介绍遗嘱制度的历史与发展,并通过这一介绍分析遗嘱自由的涵义演变。
本文的创新主要有:第一,笔者在介绍并评析现代国外两大法系主要国家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的基础上,将两大法系国家限制遗嘱自由的立法模式分别概括为富有弹性的限制模式和量化的限制模式。
第二,笔者赞同在以遗嘱自由原则为前提,限制遗嘱自由为必然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大陆遗嘱自由与限制立法;并主张必留份与特留份制度并行,同时引入判例法发挥公序良俗原则补充限制遗嘱自由的功能,以构建一个完善的遗嘱自由限制体系。
即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量化限制模式为主,借鉴英美法系弹性限制模式发挥其补充限制的作用。
本文约五万字,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遗嘱继承制度。
在这部分中,笔者围绕遗嘱自由与限制概述了遗嘱制度的历史与发展,揭示了遗嘱自由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不同涵义,即在以身份继承为主、财产继承依附于身份继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遗嘱自由并非是一种独立的财产处分自由,而是依附于身份的财产处分自由;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废除身份继承之后遗嘱自由才独立成为一种财产处分自由。
遗嘱继承制度的发展规律也揭示了现代法之遗嘱自由与限制制度的重要涵义,即以继承法为亲属关系上之财产法为出发。
目录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外国关于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立法------------------------------3 (一)外国遗嘱自由的历史发展------------------------------------3 (二)外国对遗嘱自由进行的限制的原因及手段----------------------4二、我国关于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立法------------------------------6 (一)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沿革及基础------------------------------6 (二)我国遗嘱自由的立法规定------------------------------------8 三、我国遗嘱自由的立法不足和完善建议----------------------------10(一)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不足--------------------------------------10(二)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完善建议----------------------------------11 结语--------------------------------------------------------12 注释--------------------------------------------------------12 参考文献--------------------------------------------------------13论遗嘱自由及其限制摘要:作为遗嘱继承的根本原则的遗嘱自由原则,在世界范围内的继承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遗嘱自由及限制研究摘要:遗嘱是自然人生前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分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
遗嘱自由是遗嘱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它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意思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体现。
遗嘱自由原则是现代继承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它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也是对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彻底保护。
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遗嘱自由也不例外,必须对其加以合理地限制。
这既符合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也符合私法的实质,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个人权利,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遗嘱自由限制继承法律规定遗嘱自由是对公民个人财产权的保护,也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
同时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权利,损害近亲属继承人的利益,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我国立法也不例外。
我国继承法肯定了公民的遗嘱自由,公民可以订立遗嘱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在立遗嘱时要为自己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等来限制公民的遗嘱自由。
一、遗嘱自由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对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全面保护实行遗嘱自由,可以使财产所有者在生前通过立遗嘱的形式自由地处分自己的财产,充分地体现自己的意志。
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存在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财产继承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
公民以遗嘱的形式处分自己的遗产,是私法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充分表现,最能体现公民生前的愿望,是公民按个人意志行使其所有权的直接体现。
遗嘱自由不仅保护财产所有人生前的权利,而且还将保护延伸到死后,所以实行遗嘱自由是对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全面彻底的保护。
2.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职能的作用由于继承与婚姻家庭之间天然的联系,继承事实上在维护家庭职能发挥上功不可没。
遗嘱人可以通过遗嘱改变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继承份额,使遗嘱人可以把自己全部或较多财产留给未成年子女或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还可以促进晚辈继承人孝敬老人,共同承担供养老人,养育子女,抚助幼小弟妹的义务,从而促进家庭职能的充分发挥。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to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内容是什么?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内容有:形式上的限制、内容上的限制以及遗嘱人本身的限制等,遗嘱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上允许的情况、在内容上应当合法有效,遗嘱人也需要具备遗嘱的相关资格。
一、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内容是什么?1、形式上的限制。
《继承法》第十七条规定,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
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2、内容上的限制。
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3、遗嘱人本身。
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
二、遗嘱的有效要件1、遗嘱人须有遗嘱能力遗嘱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设立遗嘱,以依法自由处分其财产的行为能力。
遗嘱为民事行为,设立人必须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依我国现行法规定,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才有设立遗嘱的行为能力即遗嘱能力,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具有遗嘱能力。
因此,遗嘱人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遗嘱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必须是遗嘱人处分其财产的真实的意思表示,因为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
遗嘱是否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则上应以遗嘱人最后于遗嘱中作出的意思表示为准。
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3、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遗嘱的自由与合法性限制与保护的平衡遗嘱是个人在生前通过书面形式制定的财产分配计划,涉及到个人财产的安排与继承。
遗嘱的自由是现代社会法律法规中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允许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自己的财产。
然而,为了保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遗嘱的自由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文将讨论遗嘱的自由和合法性之间的平衡,以及相关保护措施。
一、遗嘱的自由权遗嘱的自由权是指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制定财产分配计划的权利。
这意味着个人有权决定将财产分配给亲人、朋友、慈善机构或其他受益人。
遗嘱的自由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尊重个人的意愿,并且使得财产能够在个人生前得到合理的安排。
遗嘱的自由权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法律的限制和约束。
这是为了确保遗嘱真实有效,以及避免遗嘱的滥用和不公平情况的发生。
合法性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遗嘱的合法性限制1. 必要继承人权益的保护法律规定了一些必要继承人,如配偶、子女等,他们有权获得一定比例的继承份额。
这是为了保障家庭成员的生活权益和经济利益,防止财产完全被遗嘱所支配。
当遗嘱违反了这些法定继承份额时,法院有权根据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2. 约束与限制的规定法律对遗嘱的格式、证明、撤销等方面进行了约束与限制。
遗嘱需要满足一定的书写形式,必须加盖印章或由证人签名等,以保证遗嘱的真实性。
此外,在特定情况下,如被证明制定遗嘱时受到胁迫或错误等,法律也允许取消遗嘱的效力。
3. 遗赠行为的合法性审查遗嘱的受益人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不能涉及犯罪、违法行为的人。
例如,受益人是一名犯罪分子、不存在的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是不合法的。
这是为了保护正当合法的受益人权益。
三、遗嘱合法性保护的平衡措施为了保护遗嘱的合法性,并平衡遗嘱的自由与合法性限制之间的关系,法律制定了一些保护措施。
1. 司法审查法院对遗嘱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验证遗嘱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法院有权对遗嘱内容进行调整或撤销,以保护相关各方的权益。
2. 法律规定法律对遗嘱的制定、认证、证据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遗嘱符合法律规定,有效合法。
论遗嘱自由与限制一、遗嘱自由的内容(一)选择遗嘱的方式自由1.遗嘱的五种方式2. 遗嘱五种方式的效力比较(二)确定遗嘱的内容自由1.确定接受主体自由2.确定接受方法和数额自由3.确定接受要求自由(三)变更、撤销遗嘱的自由1.变更和撤销遗嘱方式的自由2.公证遗嘱可撤销性二、我国遗嘱自由制度的具体阐述三、遗嘱自由的限制四、我国遗嘱自由制度存在的缺陷五、完善遗嘱自由制度的构想发生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遗嘱自由原则是罗马法所确立的重要的继承法原则,体现出法律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彻底保护和对意思自治的尊重,并为现代各国立法所采用。
然而,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有限制的,遗嘱自由作为继承法确立的一项原则和制度,也不是绝对的,所以各国立法又都对遗嘱自由进行了必要限制。
我国继承立法对遗嘱自由限制过少,经常出现一些遗嘱人将个人全部遗产遗赠给某一法定继承人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第三人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司法实践中做法也不统一。
本文试就我国遗嘱自由原则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提出完善对我国遗嘱自由限制的构想,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继承立法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遗嘱自由继承必留份特留份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遗嘱处分在我国《继承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转移遗产的重要根据。
然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个人财产的不断增多,遗嘱人通过遗赠侵犯到法定继承人权利的情形时有发生,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有必要对遗嘱自由原则进行限制。
一、我国遗嘱自由的内容(一)选择遗嘱的方式自由1.遗嘱的五种方式根据我国《继承法》第十七条规定:“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
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遗嘱的自由与限制法律界限与判断标准遗嘱是个人在生前根据自己意愿,通过法定程序,以书面形式表达财产分割和继承安排的文件。
遗嘱的制定充分体现了遗嘱人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财产权益,并且为身故后家庭财产的合理分配提供了依据。
然而,遗嘱自由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限制。
本文将探讨遗嘱的自由和限制,以及判断标准。
一、遗嘱自由的含义遗嘱自由是指遗嘱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判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财产进行自主分配和继承安排的权利。
遗嘱自由的核心是遗嘱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主决定财产的继承对象、份额和方式,而不被外界任何力量限制。
遗嘱自由的意义在于尊重遗嘱人的财产权益,保障个人意愿得到尊重和实现。
通过遗嘱的制定,遗嘱人可以根据家庭情况、亲情关系和个人价值观来安排财产继承,使得家庭财产分配更加公正合理。
二、遗嘱自由的限制尽管遗嘱自由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现行法律下,遗嘱自由并非无限制。
法律对遗嘱的制定和内容设定了一些限制,目的是保护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和谐。
首先,法律规定了继承人的合法份额。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遗嘱人不能通过遗嘱将全部财产捐赠给他人或非法继承人。
法律规定了一定的法定继承份额,确保了近亲属对于继承财产的合理分配。
其次,遗嘱必须符合法律上的要求。
法律规定了遗嘱的形式要求,如必须书面、签字、见证或公证等。
只有符合法律要求的遗嘱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另外,法律对于特定人群的遗嘱也做出了限制。
例如,未成年人的遗嘱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必须符合未成年人的利益和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三、判断遗嘱的有效性标准在实际遗嘱纠纷诉讼中,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遗嘱的有效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判断标准:1. 遗嘱的真实性:判断遗嘱是否真实存在,是否与遗嘱人的真实意愿一致,是否存在重大疑点或争议。
2. 遗嘱的合法性:判断遗嘱是否符合法律的形式要求,如是否符合遗嘱的书面、签字、见证或公证等要求。
3. 遗嘱人的合法行为能力:判断遗嘱人在制定遗嘱时是否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是否受到任何影响或胁迫。
遗嘱自由与限制的法理问题研究摘要:民法作为私法,以意思自治为要素,人们可以自由的行使民事权利,从事民事行为,但是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约束。
虽然我国的《继承法》对遗嘱人订立遗嘱时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但是还是存在着同案不同判的情况,显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也因为我国比较重视和强调遗嘱自由,立遗嘱人在订立遗嘱的过程中会产生逃避社会责任,违反社会公德、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等社会现象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对遗嘱人订立遗嘱时进行合理的限制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的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够维护家庭的和睦,保障个人的权利,又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遗嘱自由;遗嘱限制;必留份我国《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这是法律对遗嘱自由原则的规定。
一、问题的提出吴某、宁某与冯某甲、冯某乙因为继承遗产产生的案件纠纷。
[1]吴某与冯某某现系夫妻关系,婚后未生育子女。
冯某甲系冯某某与前妻生育之子。
宁某系吴某与宁全某未婚生育之女,六周岁。
吴某与宁全某已经协商解除非婚同居关系。
冯某某生前在宅基地上有一处房屋。
冯某某于 2012 年 12 月去世,在去世前订立遗嘱表明,其所有的一切财产留给其儿子继承。
吴某、宁某认为,冯某某所立遗嘱没有为宁某保留必要遗产份额,而诉至法院,请求依法分割财产。
我国《民法典》继承编第1141条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而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该未成年人是否符合继承的条件。
一审法院认为,宁某不符合没有生活来源的条件,因为吴某、宁全某作为宁某的亲生父母,有义务抚养宁某,冯某某在立遗嘱时,不用为宁某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二审法院审判时认为宁某属于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因为没有生活来源指的是本人没有合法的收入,这并不包含近亲属提供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的义务,冯某某应当在订立遗嘱时,为宁某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浅谈遗嘱自由及其限制制度摘要:不同国家遗嘱态度分为绝对自由主义和相对自由主义两种。
我国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不足及修正。
关键词:遗嘱自由;限制;必留份世界各国对待遗嘱自由的态度,存在两种主张:一是绝对的遗嘱自由主义,强调遗嘱人有绝对自由处分其财产的权利。
其理由是:遗嘱是遗嘱人以自己的意志自由处分其私人财产的一种法律行为,这种处分的法律效力当然延伸至其死后发生,法律不应当加以干预。
另一种是相对的遗嘱自由主义,即遗嘱自由限制。
认为财产所有人以遗嘱方式处理财产,不得违反法律关于法定继承人的“特留份”、“必留份”或“应继份”的规定,应当符合公平原则。
一、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及其不足与修正(一)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及其不足我国继承法赋予遗嘱人有订立遗嘱的自由,允许公民可以以遗嘱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遗产,可以变更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和应继份额,甚至还可以取消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将遗产赠予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
但遗嘱自由也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
《继承法》第十九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高法意见》第三十七条规定:“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有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上述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
遗嘱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的,不能有效。
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处理遗产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能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上述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保护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权益,以求法律的公正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并防止遗嘱人通过立遗嘱的方式将应当由家庭承担的义务而推向社会,其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继承法》过于原则化的规定,使得司法实践中无法操作或处理案件中违背立法原意。
论遗嘱自由之限制:立法干预正当性及路径关键词: 遗嘱继承遗嘱自由处分限制立法构想内容提要: 从平衡遗嘱人意愿与其近亲属利益、否定歧视妇女的传统、维护社会公序良俗、保护社会公平等考虑,均有必要找到遗嘱自由的“恰当底线”。
在域外继承法中,无论大陆法或英美法传统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措施对遗嘱自由进行一定限制。
我国现行《继承法》却对遗嘱处分无所限制,仅必留份除外。
该种过度信赖遗嘱人自治的立法,与财产继承法自身承担的职责不符。
改革开放以来,遗产分配争议明显增多,与现行遗嘱继承立法不足有直接关系。
我国遗嘱继承立法宜借鉴域外继承法经验,对遗嘱处分实施适当的限制,引入结婚导致婚前所立遗嘱无效、特留份制,限制遗嘱处分婚姻居所等,以保护被继承人近亲属的应得继承份额。
按照我国现行《继承法》,除必留份外,被继承人可以订立遗嘱将财产留给其选定的任意一个或者数个法定继承人或者其他人,其配偶、子嗣却均无法律依据去抱怨遗嘱人没有留给他们任何遗产!正因如此,有人立遗嘱将遗产全部留给其儿子,不分给出嫁女儿分文; 有人立遗嘱将遗产全部分配给婚生子女,而未留给非婚生子女份额; 有人立遗嘱将遗产全部指定由配偶继承,不留给子女分文(我国著名医学专家邝安堃丧妻多年后,86 岁时与照料他生活的姑娘朱某结婚。
1992 年邝病逝。
邝生前立有遗嘱,将其名下所有财产悉数赠与朱某。
邝的两个儿子向法院起诉提出异议,要求继承父母遗产,均被法院判决驳回。
( 参见: 胡瑜,阮巍.千万遗产案一审判决: 教授全部财产归小保姆[EB/OL].[2012 -05 -01].http: / /news.sohu.com /20080719 / n258245969.shtml.)); 还有人临终前立遗嘱将遗产全部指定分配给提供照料者,而未留给近亲属,(例如,浙江省杭州市的裱画师叶瑞亭生前订立遗嘱,把价值百万元的所有财产及房产遗赠给长期照料他生活的年青女士吴菊英,分文未留给女儿邰丽娜、陈丽娟。
第1篇在人类社会中,遗嘱作为一种法律行为,是个人对其身后事进行安排的重要手段。
遗嘱自由,即个人在生前有权自由决定其遗产的分配方式,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然而,在保障遗嘱自由的同时,法律也必须对这一自由进行适当的限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本文将从遗嘱自由的概念、法律规定以及保障与限制的平衡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遗嘱自由的概念遗嘱自由是指个人在生前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遗嘱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处置。
这一自由体现了个人对自己财产的处分权,是个人意志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
遗嘱自由的核心在于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意愿,使个人在生前能够对自己的财产安排进行充分的规划。
二、遗嘱自由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我国关于遗嘱自由的核心法律依据。
根据该法,遗嘱自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嘱的形式:遗嘱应当采取书面形式,或者录音、录像、电子数据等形式。
遗嘱应当由遗嘱人亲自书写、录音、录像或者电子签名。
(2)遗嘱的内容:遗嘱应当明确表示遗嘱人的意愿,包括遗产的分配方式、继承人的范围等。
(3)遗嘱的效力:遗嘱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包括遗嘱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遗嘱的真实性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在《继承法》的基础上,对遗嘱自由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其中,关于遗嘱自由的规定主要包括:(1)遗嘱的优先效力:遗嘱的效力优于法定继承,遗嘱人在生前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遗产的分配。
(2)遗嘱的撤销和变更:遗嘱人有权在生前撤销或者变更遗嘱。
(3)遗嘱的见证人:遗嘱的见证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以保证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三、遗嘱自由的保障1. 法律保障法律保障是遗嘱自由得以实现的基础。
我国《继承法》和《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对遗嘱自由进行了明确规定,为遗嘱人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司法保障司法保障是遗嘱自由得以实现的保障机制。
当遗嘱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浅析我国遗嘱自由与限制作者:林进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3期【摘要】遗嘱自由原则是罗马法所确立的重要的继承法原则,广泛适用于各国立法。
但遗嘱自由有其弊端,如何把握好遗嘱自由的“度”十分重要。
文章将对我国遗嘱自由及其限制加以阐述,并对遗嘱自由限制方面应该如何完善提出自已的见解,以完善我国的遗嘱继承法律制度。
【关键词】遗嘱自由;遗嘱限制;立法建议遗嘱是公民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自已的财产或与财产有关的其它事务作出处分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遗嘱处分在继承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转移遗产的重要依据。
我国法律对遗嘱的自由作对规定,同时又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一、我国遗嘱自由的内容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我国遗嘱自由的内容包括:(一)确定遗嘱内容的自由每位公民在立遗嘱时,都有确定遗嘱内容的自由权利,主要体现在:《继承法》第16条规定:“公民可以依法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也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根据这一规定,每位公民都有权选择通过遗嘱这种处分行为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有权选择他的遗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亦有权选择将其财产遗留给一人或多人。
(二)选择遗嘱方式的自由我国《继承法》规定了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等五种方式,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已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哪种遗嘱。
(三)变更、撤销遗嘱的自由遗嘱是单方面的法律行为,遗嘱人一旦做出意思表示,遗嘱即告成立,并在遗嘱人死亡之时发生法律效力。
既然遗嘱在遗嘱人死亡前,尚未发生效力,为尊重遗嘱人的最终意思,法律允许遗嘱人随时撤回或变更其遗嘱。
我国《继承法》第20条规定,遗嘱人可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二、我国立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措施基于遗嘱具有改变法定继承人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份额的作用,而且遗嘱人有时会忽略法定继承人中老幼病残的利益,所以对遗嘱处分自由进行限制是非常必要的。
目录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外国关于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立法------------------------------3 (一)外国遗嘱自由的历史发展------------------------------------3 (二)外国对遗嘱自由进行的限制的原因及手段----------------------4二、我国关于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立法------------------------------6 (一)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沿革及基础------------------------------6 (二)我国遗嘱自由的立法规定------------------------------------8 三、我国遗嘱自由的立法不足和完善建议----------------------------10(一)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不足--------------------------------------10(二)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完善建议----------------------------------11 结语--------------------------------------------------------12 注释--------------------------------------------------------12 参考文献--------------------------------------------------------13论遗嘱自由及其限制摘要:作为遗嘱继承的根本原则的遗嘱自由原则,在世界范围内的继承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同时弊端也不断显现。
我国《宪法》、《继承法》等法律均体现了遗嘱自由的原则,同时也对其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本文将从外国和中国遗嘱自由的发展历史、现状探讨遗嘱自由原则的立法基础和作用,及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缺陷。
同时就这些缺陷研究我国遗嘱自由原则的不足和发展方向,以及应采取的克服缺陷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继承法遗嘱自由限制一、外国关于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立法(一)外国遗嘱自由的历史发展1、在古巴比伦时期就已出现了遗嘱继承的萌芽。
从《汉莫拉比法典》的规定来看,当时的继承主要是以家内继承原则。
即男子在其父母死后继承同等份额的财产,女子则以嫁妆的形式取得财产继承。
法典中规定,父亲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其所喜爱的继承人,该父死后,兄弟分割财产时,该子应先取得其父所赠之财产,然后参与均分所剩遗产(《汉谟拉比法典》第165条)。
2、古印度时期以法定继承为主,遗嘱继承尚不发达。
其以法定继承为主主要是因为古印度的男子传种和种姓制的观念盛行。
故其规定继承时长子优先,可以继承父辈一切财产。
其他兄弟姐妹的继承权则次之。
此外,不同种姓的继承份额也是不同的。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中更是直接规定了,嫡生子、妻生子【1】、给予之子、养子、私生子和弃儿(父亲不明)的六种家庭亲族兼继承人为有继承权的六种儿子;未婚少女私生子、已妊妇之子、买来之子、再婚妇之子、自荐的儿子和首陀罗妇女之子的六种无继承权的亲族之子【2】。
3、古罗马时期的遗嘱继承、特留份等制度对现代法制文明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罗马法确立了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继承方式。
规定在继承人未立遗嘱、遗嘱无效或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全部拒绝继承时,才可采用法定继承。
充分体现了罗马法中遗嘱继承优先法定继承的先进文明和尊重个人意思自治的精神。
古罗马时代除了开创了发达的遗嘱继承外,还首开特留份先河,对遗嘱继承进行了合理限制,目的在于保障被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那些丧失劳动力的直系卑亲属。
4、日耳曼法上早期并无遗嘱继承。
直到西哥特王国的《西哥特法典》、勃艮第王国的《勃艮第法典》颁布后,才出现遗嘱处分遗产的规定【3】。
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就实行法定继承,继承顺序与现代法定继承顺序并无大的出入,但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是有所体现。
5、教会法时期确立了遗嘱继承和无遗嘱继承(即法定继承),创制了一套完整先进的遗嘱继承体系。
其在遗嘱形式上较罗马法有所改进,不仅规定了临终遗言式的正式遗嘱,而且还认同口头形式的遗嘱有效。
其次还开创了一种新的遗嘱执行人制度,在完善特留份制度上也有所贡献。
6、伊斯兰法中除了法定继承,法律允许一定程度上的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所能处分的财产只占全部财产的三分之一【4】,且立遗嘱时必须有两个公正的穆斯林证人在场,否则无效【5】。
(二)外国对遗嘱自由进行的限制的原因及手段1、限制的原因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
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地标确定的一样。
”【6】因此,有自由就必然有限制。
遗嘱自由同法律制度赋予的任何一项权利或权限一样,不可能没有限制。
任何制度都积极和消极的的作用,关键是采取适当手段将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保障该制度的长久生存。
而遗嘱自由更是这样一个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修正的,从而保证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
遗嘱继承是财产所有者生前对自己死后财产所作的处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财产所有者个人意志自由的体现。
早期资产阶级便宣扬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思想,遗嘱自由与这种私权、自由的价值理念是相符的。
于是,遗嘱自由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种种缺陷。
世界上早期对遗嘱自由便产生了两种分歧的观点。
一种认为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遗嘱人生前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个人财产,则死后也同样可以意思自治地处分自己的财产,法律同样不应该做出干预,即绝对遗嘱自由主义【7】。
另一种观点是,衡平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认为个人有权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但应符合公平原则。
因此遗嘱人能自由处分的财产应该只是全部财产的一部分,否则法律会做出相应的干涉。
即相对遗嘱自由主义【8】。
而事实上,从古至今就不存在绝对的遗嘱自由。
原因在于遗嘱继承所附属的继承制度根源于家庭制度的一种社会制度,法律有必要用规范保护作为社会基本因素的家庭,所以在对待有极大可能影响家庭存在和稳定的继承制度时也必然会有所限制。
它要求遗嘱继承必须保障家庭稳定和家庭职能的行使,同时并重被继承人对家庭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
所以遗嘱自由的行使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无形中的限制,即家庭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束缚。
在实践过程中,遗嘱自由不仅会造成社会贫富悬殊,而且这种个人意志的表现会违背社会公德,挑战公序良俗,典型的是遗嘱继承会剥夺法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可见,在鼓励遗嘱自由的同时必需对其加以合理限制,才能正确发挥遗嘱继承对现代法制的效力。
过度的自由会导致个人主义泛滥,市民伦理沦陷,因此,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对遗嘱自由进行了限制。
2、限制的手段(1)英美法系在英美的普通法上,早起就有寡妇产和鳏夫产制度。
寡妇产是指生存的妻子对已死亡丈夫的不动产的1/3享有终身用益权。
鳏夫产是指丈夫对已死亡妻子的全部不动产享有终身用益权。
这种制度的存在前提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它所规定的财产夫妻一方不得用遗嘱任意处分,在生前非经对方同意也不得处分。
在此后法律发展的过程中,英美对遗嘱自由不断地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限制。
如英国1938年颁布的《家庭供养条例》规定,被继承人对家庭成员附有不可推卸的扶养义务,如果被继承人以遗嘱方式来逃避这一法定义务,有关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变更,法院可以违背被继承人的意愿,判决从遗产收益中,甚至从本金中支付抚养费给生存的配偶、未婚的女儿、未成年的儿子以及因身体、精神上的疾病不能养活自己的儿女。
而在美国,明确规定生存配偶的继承权是不能完全被剥夺的。
在现代法治中,英美法系并没有向大陆法系国家一样采取特留份制度,对遗嘱自由加以限制。
但其司法判例和有关成文单行法律相关中含有特留份制度的内容和实质。
在美国,凡适用《美国统一继承法》的州都赋予被继承人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独立生活的子女享有宅园特留份、豁免财产、家庭特留份的权利。
另外有的州颁布了一些间接限制遗嘱自由的法令,如对于遗嘱的继承人,法律规定若遗嘱人要剥夺继承权的理由;某一后裔的继承权,则要求遗嘱人必须在遗嘱中说明剥夺继承权的理由;有的州还保留了寡妇产业或鳏夫产业制度,即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可在对方的不动产中享有1/2或1/3的一份产业,这种保护配偶的权利是不可因遗嘱而被剥夺。
(2)大陆法系在大陆法系中,遗嘱自由自古就受到限制。
这是基于大陆法系国家的伦理道德的侧重点,与英美法系的个人主义、意思自治恰恰相反,它要求以家庭和社会为重,个人权利应服从伦理道德。
从古罗马时期诞生的特留份制度在大陆法系一直沿用至今,并在特留分制度上有所改变和发展。
所谓特留份,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
如法国特留份制度:子女的特留份:“如财产处分人,死后仅留有一子(女),其以生前赠与或遗嘱赠与之方式处分的财产不得超过其所有财产的一半;如果其留有子(女)二人,其有权以此方式处分的财不得超过其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一;如果留有子女三人或三人以上,其可处分的财产不得超过本人所有财产的四分之一。
计算子女人数时,不分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
”直系尊亲属的特留份:“如死者无子女,但在父系或母系中均有一名或数名直系尊亲属,其以生前较与或遗嘱处分之方式处分财产不得超过其所有财产的一半;如处分人仅在一亲系中留有一直系尊血亲,其可予处分的财产不得超过其所有财产的四分之三。
”二、我国关于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的立法(一)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沿革及基础1、我国遗嘱自由立法的沿革我国古代便已出现遗嘱,古代法上遗嘱有很多称谓,如遗命、遗令、遗言、遗诏、遗表等。
含义较现代法上的遗嘱意义要广,即凡死者在生前就处理死后所做的意思表示,与现代遗嘱有很大差别,但却是现代遗嘱演变和发展的基础。
从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的更迭来看,先秦时期出现了遗嘱的早期形态。
虽然这一时期的遗嘱不是以处分财产为主的,而是在生命垂危之际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和对子孙的教诲。
秦汉时期遗嘱继承得到了进一步的演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身份继承与财产继承的分离。
魏晋南北朝时期遗嘱继承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备。
这一时期的继承制度,仍以法定继承为主,遗嘱继承为辅。
但遗嘱继承的内容更加细致周密,立遗嘱人的权利有所扩大,可见自由的范围在延伸。
而到了盛唐时期遗嘱继承日益趋向格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