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13.51 KB
- 文档页数:22
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型计算机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强大等优点,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
下面我们细分讨论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 性能指标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包括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和声卡等。
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处理器的主频越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就越快。
内存是存储数据的地方,内存越大,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据量也越大。
硬盘则是存储媒介,它的容量决定了计算机可以存储多少数据。
显卡可以决定计算机对图像处理的速度和质量,而声卡可以决定音效的质量。
2. 接口指标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指标包括USB、HDMI、VGA、RJ45、音频接口等。
USB是用来连接外部设备的最普遍接口,HDMI是连接电视和高清显示器的接口,VGA是连接老式显示器的接口。
RJ45是连接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接口,音频接口则是连接扬声器、耳机等的接口。
3. 尺寸和重量指标微型计算机的尺寸和重量是它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轻薄便携的微型计算机可以随时携带,方便出差或旅游时使用。
因此,尺寸和重量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
4. 电池寿命指标电池寿命是微型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指标。
用户要考虑电池的容量和使用时间,选择一款具有较长电池寿命的计算机更为合适。
一些微型计算机的电池寿命可达到10个小时以上,便于用户在室内或室外使用。
总的来说,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非常丰富,每个指标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
用户在选择微型计算机时应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在性能、接口、尺寸和重量、电池寿命等方面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微型计算机,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6.1 分类说明8086CPU有哪几种中断?答:8086CPU中断源可分为内部中断和外部中断,内部中断有溢出中断、除法出错中断、INTn指令中断、断点中断、单步(陷阱)中断;外部中断有可屏蔽中断INTR\不可屏蔽中断NMI。
6.2 简述 8086可屏蔽中断的响应过程。
可屏蔽中断INTR接受来自普通外设的中断请求信号(一般使用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059A来管理此类外设的中断请求),当该信号线有效时,CPU将根据中断允许标志IF的状态来决定是否响应。
如果IF=0,则表示INTR线上中断被屏蔽或禁止,CPU将不理会该中断请求而处理下一条指令。
由于CPU并不锁存INTR信号,INTR信号必须保持有效状态,直到接受到响应信号或撤销请求为止。
如果IF=1,则表示INTR线上的中断开放,CPU在完成现在正在执行的指令后,识别该中断请求,并进行中断处理。
6.5 中断应答时序如图6.2所示,说明前后两个INTA周期的任务。
第一个INTA表示对中断请求的响应,用于通知中断请求设备,第二个INTA用于将中断类型号送数据总线的低8位上。
期间LOCK信号用于保证在中断响应过程中不会被其他CPU占用总线而导致中断响应失败。
6.9 某外设中断类型号为10H,它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为1020H:3FC9H,求其向量地址并具体描述中断向量的各字节在存储器中的存储情况。
解:向量地址:10H*4=40H[0040H]、[0041H]、[0042H]、[0043H]依次存放C9H、3FH、20H、10H6.10 某外设的中断服务子程序名称为INT_PROC,其中断类型号为18H,试编写一程序段将该外设的中断向量装入到中断向量表中。
解:向量地址:18H*4=60HPUSH DSMOV AX,0MOV DS,AXMOV WORD PTR [0060H],OFFSET INT_PROCMOV WORD PTR [0062H],SEG INT_PROCPOP DSHLT7.2 简述CPU与外围设备交换信息的过程。
第1章强化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 在微处理器内部实现信息交换的总线称为()。
A.片总线B.内部总线C.芯片总线D.系统总线2. 下列哪组设备安装在主机箱中()。
A.显示器、硬盘驱动器、电源B.键盘、CPU、I/O接口卡C.内存、鼠标、光盘驱动器D.Cache、主板、电源3. 单片机又可称为()。
A.个人计算机B.嵌入式计算机C.单板机D.PC机4. 以下设备属于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设备的是()。
A.键盘、鼠标、扫描仪B.鼠标、打印机、音箱C.键盘、音箱、麦克风D.打印机、显示器、扫描仪5. 以下设备属于微处理器的组成部件的是()。
A.内存B.硬盘C.通用寄存器D.I/O接口6. 计算机中常用的BCD码是()。
A.二进制数B.十六进制数C.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数D.不带符号数的二进制形式7. 目前,在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数,是因为()。
A.容易实现B.算术四则运算规则简单C.可进行二值逻辑运算D.以上都是8. 下列数中最大值的是()。
A.5AHB.01100011BC.28D.(10011000)BCD9. 下列数中最小的值是()。
A.(28)10B.(01100011)2C.(10011000)BCDD.(5A)1610. 构成微机的主要部件除CPU、系统总线、I/O接口外,还有()。
A.CRTB.键盘C.磁盘D.内存(ROM和RAM)11. 已知[X]原=10011010B,[Y]原=11101011B,则[X-Y]补=()。
A.溢出B.01111011BC.10000101BD.01010001B12. 十进制数-75用二进制10110101表示,其表示方式是()。
A.原码B.补码C.反码D.ASCII码13. 有一个8位机器数的补码是11111101,其相应的十进制真值是()。
A.-3B.-2C.509D.25314. 十进制数-38的8位机器数补码是()。
A.01011011B.110110110C.11011011D.0101101015. 十进制数38的8位机器数补码是()。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常用接口。
3. 学会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控制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4. 能够分析并解决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1.1 控制技术的分类和发展1.2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和优势2.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2.1 硬件组成: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接口、执行器等2.2 软件组成:系统软件、控制算法、应用程序等3. 微型计算机控制原理3.1 采样与保持技术3.2 模拟量-数字量转换3.3 数字量-模拟量转换3.4 控制算法:PID、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4.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4.1 工业控制领域:生产线自动化、等4.2 嵌入式系统:家居智能化、汽车电子等4.3 生物医学领域:远程医疗、健康监测等5. 常用接口技术5.1 USB接口5.2串口通信接口5.3以太网接口5.4无线通信接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控制技术原理的理解。
3. 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使用和调试。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2. 多媒体课件:讲解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实验设备: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
4. 在线资源:相关论文、案例、技术文档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
3. 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20课时,实验操作10课时,小组讨论2课时。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小组讨论与个人作业相结合。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1. 引言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微型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相关标准。
2. 微型计算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1 定义微型计算机是指个人电脑(PC),通常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组成。
它具备独立运行程序的能力,可以实现各种文本处理、图形处理、数据处理等应用。
2.2 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那个时候,计算机装置庞大而昂贵,只有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才能负担得起。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微型计算机逐渐普及起来。
1975年,美国的微软公司发布了第一款个人电脑微软Altair 8800。
1981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台IBM PC,引爆了个人电脑革命。
自此之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性能不断提升,体积不断缩小,价格也越来越实惠。
3.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是指用于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各种接口标准和技术。
接口技术的发展为微型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计算机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和通信。
3.1 串行接口技术串行接口技术常用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常见的串行接口包括RS-232、RS-422和RS-485等。
这些接口可以实现低速率的数据传输,适用于连接打印机、调制解调器、条码扫描器等外部设备。
3.2 并行接口技术并行接口技术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常用于连接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常见的并行接口有IEEE 1284(打印机接口)、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等。
并行接口技术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适用于连接硬盘驱动器、光驱等设备。
3.3 USB接口技术USB(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机接口技术,它可以连接计算机和各种外部设备。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指在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的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是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
接口技术是指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技术。
在微型计算机中,微处理器是控制微型计算机工作的核心部件。
它负责执行指令、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操作。
微处理器通过总线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包括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
为了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需要使用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可以分为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两种。
硬件接口是指通过物理接口的方式连接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例如串口、并口、USB等。
软件接口是指通过编程的方式实
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接口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外部设备的要求。
不同的外部设备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接口进行连接。
例如,打印机通常通过并口或USB接口连接到微型计算机,而鼠标则通
常通过PS/2或USB接口连接。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实
现微型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总的来说,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
部设备之间数据交换和通信的关键技术。
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有效地使用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微型计算机技术》综合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8086微机系统的地址总线是()A)8位B)16位C)20位D)32位2.若某处理器具有64GB的寻址能力,则该处理器具有的地址线的条数为()A)24 B)32 C)36 D)643.已知8086CPU内部CS=1000H,DS=2000H,IP=3000H,则将要执行指令的代码存放在内存单元中的地址为()A)4000H B)5000H C)13000H D)23000H4.某内存单元位于代码段中,CS的值为5800H,偏移地址为DC00H,则这个内存单元的物理地址应为()A)58000H B)65C00H C)68000H D)75C00H5.8086CPU可扩展I/O端口地址的个数最多为()A)1K B)4K C)8K D)64K6.当8086处于单步工作方式时,必须为1的标志位的是()A)IF B)SF C)TF D)OF7.8086CPU中断请求线有()A)1条B)2条C)4条D)8条8.8086微处理器的非屏蔽中断请求信号来自于()A)CLK引脚B)NMI引脚C)INTR引脚D)GND引脚9.8086微处理器的可屏蔽中断请求信号来自于()A)CLK引脚B)NMI引脚C)INTR引脚D)GND引脚10.8086CPU在收到中断请求信号、进入中断响应周期以后,必须向中断源发出的信号是()A)INTR信号B)INTA信号C)HOLD信号D)HLDA信号11.8086工作于最大方式时,系统的控制总线的信号来自()A)8284 B)8288 C)8087 D)828612.8086CPU在进行读内存操作时,控制信号M/IO和DT/R是A)00 B)01 C)10 D)11 13.8086CPU在进行外设输入操作时,控制信号M/IO和DT/R必须是()A)00 B)01 C)10 D)11 14.8086CPU在进行内存写操作时,控制信号M/IO和DT/R是()A)00 B)01 C)10 D)11 15.8086CPU在进行外设输出操作时,控制信号M/IO和DT/R必须是()A)00 B)01 C)10 D)1116.当8086CPU采样到READY=0,则CPU将()A)执行停机指令B)插入等待周期C)执行空操作指令D)重新发送地址码17.8088微处理器的指令周期由一到几个总线周期组成。
在第1个总线周期,8088 ()A)从内存中取出指令操作码B)从内存中取出指令操作数C)从内存中取出指令操作码和操作数D)从内存中取出指令操作码的地址18.8086CPU的基本总线周期由T1、T2、T3、T44个时钟周期组成,系统规定在存储器读总线周期时,读命令信号RD在T2开始时有效,在T4开始时变为无效,而存储器的地址信号应发生在()A)T1时B)T2时C)T3时D)T4时19.8086CPU在存储器读/写时遇到READY无效后可插入()A)1个等待周期B)2个等待周期C)3个等待周期D)等待周期个数由具体情况而定20.如果某一存储芯片的8根据址线引脚是分行列输入地址的,数据线为1位,则该存储器芯片的存储容量为()A)256×1位B)1K×1位C)16K×1位D)64K×1位21.启动一次存储器操作,到完成该操作所经历的时间称为()A)存储周期B)存取周期C)读周期D)写周期22.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刷新的存储器是()A)SARM B)DRAM C)PROM D)NVRAM 23.某半导体静态存储器芯片的地址线为A12~A0,数据线为D3~D0,若组成容量为32KB 存储器,需要该种存储芯片的片数为()A)2片B)4片C)8片D)16片24.某系统主存储器中,ROM空间在F0000H~FFFFFH范围内,该空间存储容量为()A)64KB B)256KB C)512KB D)1MB 25.有一微机系统,采用CPU的低10位地址线A0~A9作为输入/输出口的地址线,系统中某接口芯片内部有16个端口地址,该接口芯片的片选信号由地址译码器产生,则地址译码器的输入地址线一般应为()A)A5~A9B)A4~A9 C)A2~A9D)A0~A9 26.8086CPU从静态RAM6116读出数据的条件是使6116的控制线()A)CE=L、OE=L、WE=H B)CE=L、OE=L、WE=LC)CE=L、OE=H、WE=L D)CE=L、OE=H、WE=H27.某容量为16KB的采用全译码的RAM的起始地址为30000H,则其末地址为()A)307FFH B)30FFFH C)33FFFH D)34FFFH28.采用部分译码法的片选控制()A)有地址重叠问题B)没有地址重叠问题C)地址一定是不连续的D)地址一定是连续的29.在内存储器的连接中,有三种片选控制电路,即全译码、部分译码和线选,则会产生地址重叠的是()A)全译码和部分译码B)全译码和线选C)部分译码和线选D)全译码、部分译码和线选30.独立I/O端口编址方式中,端口地址范围是()A)00000H~FFFFFH B)0000H~FFFFH C)00H~FFH D)0~128 31.CPU执行“IN AL ,40H”指令时,下列信号为高的是()A)RD B)WR C)M/IO D)INTA32.CPU执行“OUT 40H,AL”指令时,下列信号为高的是()A)RD B)WR C)M/IO D)INTA33.当输入接口芯片的RDY(就绪信号)为高时,表示接口芯片中输入寄存器()A)输出数据已满B)输入数据已满C)输出数据已空D)输入数据已空34.当CPU与打印机以程序查询方式相连接,并送数据供打印机打印时,CPU的大部分时间均用于()A)读打印机状态信息并判断B)向打印机送数据C)执行算术运算指令D)CPU停机35.CPU不断检测外设状态,当外设准备就绪后,才进行数据传送。
这种数据传送方式称为()A)无条件传送方式B)查询传送方式C)中断传送方式D)DMA传送方式36.当CPU复位时,中断允许触发器处于()A)复位状态B)置位状态C)随机状态D)不定状态37.NMI线上的中断请求是()A)可屏蔽的B)不可屏蔽的C)有时可屏蔽的,有时不可屏蔽的D)可以设置IF位对其屏蔽38.产生INTR中断请求信号的是()A)CPU B)I/O接口C)运算器D)控制器39.在8086CPU的下列4种中断中,需要由硬件提供中断类型码的是()A)INTR B)INTO C)INT n D)NMI40.对于一低速外设,在外设准备数据期间希望CPU能做自己的工作,只有当外设准备好数据后才与CPU交换数据。
完成这种数据传送最好选用的传送方式是()A)无条件传递方式B)查询传送方式C)中断传送方式D)DMA传送方式41.中断响应过程中,CPU在做保护断点工作时压入堆栈的是断点处的()A)指令B)IP值C)CS值D)IP值和CS值42.为了能正确地实现中断返回,CPU在中断响应过程中()A)识别中断源B)断点压栈C)获得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D)清除中断允许标志IF43.当进入中断过程时,CPU把断点处的有关内容压入堆栈保护,并清除()A)TF B)IF C)OF D)TF和IF44.所有中断处理(服务)过程的最后一条可执行指令必须是()A)RET B)IRET C)HALT D)STOP45.微处理器只启动外设而不干预传送过程的传送方式是()A)中断传送方式B)DMA传送方式C)查询传送方式D)无条件传送方式46.在高速且大量传送数据场合,微机系统中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一般用()A)无条件传送方式B)查询传送方式C)中断传送方式D)DMA传送方式47.在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中,控制外设和存储器之间数据传输的器件是()A)CPU B)中断控制器C)外设D)DMA控制器48.在PC机常用芯片中,可接管总线控制传送的是()A)并行接口芯片B)中断控制芯片C)定时器/计数器芯片D)DMA控制器芯片49.在DMA传送方式中,对数据传递过程进行控制的硬件称为()A)数据传递控制器B)直接存储器C)DMAC D)DMA T50.当DMA控制器向CPU请求使用总线后,CPU在()时间响应这一请求。
A)时钟周期完B)等待周期完C)总线周期完D)指令周期完51.DMA方式下,数据块传送完后,DMAC撤除()A)DACK信号B)READY信号C)HOLD信号D)BUSAK信号52.DMA数据传送方式中DMA控制器接到CPU发出的()A)HOLD信号后接管总线控制权B)READY信号后接管总线控制权C)HLDA信号后接管总线控制权D)DACK信号后接管总线控制权53.8086系统内存区中的数据存放如下:0000:0050 B3 18 8A CC 4D F8 00 F0 41 F8 00 F0 C5 18 8A CC 0000:0060 39 E7 00 F0 A0 19 8A CC 2E E8 00 F0 D2 EF 00 F0 则INT 15H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为()A)F000:F84D B)A019:8ACC C)CC8A:19A0 D)4DF8:00F0 54.8086CPU在中断响应周期中获得中断类型号为14H,则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存放在()存储单元中。
A)0080-0083H B)0050-0053H C)0056-0059H D)0060-0063H 55.因为8086CPU的中断型号是8位二进制数,所以中断向量表由()字节组成。
A)256 B)512 C)1024 D)204856.在下列类型的8086CPU中断中,中断优先权最低的是()A)除法出错中断B)可屏蔽中断C)不可屏蔽中断D)单步中断57.位于CPU内部的I F触发器是()A)中断请求触发器B)中断允许触发器C)中断屏蔽触发器D)中断响应触发器58.8259A优先级中断控制器有5种优先级管理方式,系统上电而未对8259A优先级管理方式初始化时,自动进入()A)自动循环方式B)特殊循环方式C)查询排序方式D)完全嵌套方式59.每一片8259A最多可管理的中断源有()A)4级B)7级C)8级D)16级60.在8259A内部,用于反映当前CPU正在执行哪些中断源程序的部件是()A)中断请求寄存器B)中断服务寄存器C)中断屏蔽寄存器D)中断优先级比较器61.设8255A的端口地址为60H~63H,则控制字寄存器的地址为()A)60H B)61H C)62H D)63H62.设8255A的端口地址为40H~43H,则端口B的地址为()A)40H B)41H C)42H D)43H63.8255A的置位/复位控制字只能适用于()A)端口A B)端口B C)端口C D)控制端口64.8255A和PA、PB、PC三个端口可分为A组、B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