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导入语的艺术性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89.8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艺术关键词:语文;导语;艺术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1-02导语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也是学生与教材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
导语用得好学生就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课,导语用得好,学生就愿意走进教材,我引用魏书生老师说的话是:”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引人入胜的导语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崇拜这就位教师,学生就会亲近教材,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
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在教学新课文之前,就应该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善于运用导入技能,就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好的导入语言对课堂的重要性,就是这一段简短话语,可以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成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纽带。
1.开门见山式课文的标题,有的表示文体;有的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富于文学色彩;更有甚者,是文章的文眼。
因此,借助解题的机会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导语很快进入文本,从而掌握该课需掌握的内容。
大可发挥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的作用。
同时,还极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如我在教学《谈生命》时,我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谈生命》,如果让你们以《谈生命》这个题目写一篇作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就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涌跃发言,”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谈生命的”。
这样的导语,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散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再如一位教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授课中,就直接从词题入手。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导入语的艺术性设计李兰(昭通师专教务处,云南昭通657000)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导入语;艺术性设计摘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语文课由于课程内容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导语设计方面的独特性,如何从创设情境、巧设悬念、承上启下、融入真情、激奋励志等五个方面结合教学实例,展示了富有语文课特色的几种导语设计,以期能对从教者提供参照、有所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755(2010)01-0139-02收稿日期:2009-12-21作者简介:李兰(1966—),女,云南大关人,昭通师专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语音、普通话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及其研究。
一、引言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
教学语言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有序有效地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活动。
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学语言具有极其重要和难以估量的作用。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学语言都是教学的最主要手段。
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一定的教学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包括导入、讲授、提问、释疑、小结等。
要顺利有序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性,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要求教学语言更具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应变语和结束语等,这些环节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传播知识、启发心智、美化心灵。
浅议语文课的导入艺术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讲课导入很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本文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五种新课导入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导入法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开讲,起着对整堂课’定向’的作用。
……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好像下棋,第一着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局的输赢。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很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位优秀教师应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
好的导入艺术设计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释题导入法分析课题导课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
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如讲《海洋与生命》这篇课文,可以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海洋学是一门多科性的科学,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
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
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其次导语应该是一部从头到尾充满着悬念的小说,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之妙,使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语文”的神妙境界。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
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一、诗文名句,创设情境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
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
”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
新的课标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有关黄鹂的诗文?”,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与运用内容摘要: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
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教学艺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的《咏白海棠》诗句。
我想用它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是再确切不过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常“借得梅花一缕魂”,来锤炼导入的语言,诱导学生进入五彩纷呈的知识殿堂。
具体做法如下:一.借温故,引出新知这是指在引入新课时,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困难,老师组织引导他们用学过的旧知识来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如《归去来兮辞》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是否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的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更深了解他的隐士情怀。
又如《春》这一课导语,我先将《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又把学生已学过的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绘春的诗句自然地引入到导语中,让学生在一种近似复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近感,并且将旧知(二首诗)和新知(《春》)以及学生的“知春而不会写春”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激发了探究文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摘要: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课文特点,牢固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
诗歌激情法、故事引路法、巧用媒介法、简笔图形法、名言造情法、猜想引路法等是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好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思辨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23-02语文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赋予其神奇的艺术色彩,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要精研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并一改过去的“老师独导”为“学生演导”或“师生合导”。
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出新、出奇、出巧,具有创造性[1]。
一、诗歌激情法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
在进行这个单元学习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诗文,制成课件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
如:同学们,你们有谁读过柯岩写的《帽子的秘密》?你听:“我的哥哥可不是个普通的人,他是一个三年级生。
他一连考了那么些个满分,妈妈送他一顶帽子当奖品!这顶帽子的颜色可真蓝,漆黑的帽檐亮闪闪,别说把它戴在头上,就是看看心里也喜欢。
可是这顶帽子有点奇怪,它的帽檐老是掉下来……”动情的诗歌,把我们的思绪带到现代诗的世界。
又让学生吟诵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把学生引入到古诗的学习。
二、故事引路法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
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让一个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这一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艺术作者:郅小平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成功课堂关键的一步,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中,就导语设计提出了三种类型:开门见式、知识导入式、温故知新式。
关键词:语文;导语;艺术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1-02导语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也是学生与教材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
导语用得好学生就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课,导语用得好,学生就愿意走进教材,我引用魏书生老师说的话是:"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引人入胜的导语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崇拜这就位教师,学生就会亲近教材,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
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在教学新课文之前,就应该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善于运用导入技能,就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好的导入语言对课堂的重要性,就是这一段简短话语,可以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成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纽带。
1.开门见山式课文的标题,有的表示文体;有的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富于文学色彩;更有甚者,是文章的文眼。
因此,借助解题的机会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导语很快进入文本,从而掌握该课需掌握的内容。
大可发挥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的作用。
同时,还极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如我在教学《谈生命》时,我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谈生命》,如果让你们以《谈生命》这个题目写一篇作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就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涌跃发言,"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谈生命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好的语文课导语应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集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悬念美为一身,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更是吸引学生眼球,开启学生心扉,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敲门砖和金钥匙。
语文课导语设计“趣”“巧”“新”“精”“变”一篇好的文章别样的开头总能牵动读者的心,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导入部分亦是如此重要。
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语,尤其要在“趣”“巧”“新”“精”“变”五字上下功夫。
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雨》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二、“巧”紧扣课题布陈设疑,提问题,创设悬念或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提出探索新知识的目标,借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想象,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思维活动。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摘要: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多种学科相融合,与文学、德育、美育等基础学科更是密不可分。
因而,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也就很高。
教师不仅讲求艺术性,还要讲求科学性和实践性,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效益。
我认为,讲授一篇课文,不管是新课也好,旧课也好,开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教师设计的导语精彩与否,关系着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文精神民族文化渗透情境渲染气氛所谓导语是指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的一段教学语言。
一个贴切而又新奇的导语,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设计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课文保持浓厚的兴趣,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在讲授一篇新的课文时,导入的时间虽然很少,但是作用却不小。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
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许多教师都深谙其中的道理,也有不少教师曾撰文探讨语文课的“开讲艺术”。
现在笔者也试图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来探索语文新课的导入。
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来谈谈语文新课的导语设计。
一、凸显人文精神,设计感人动情的导语新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之后的篇幅中“人文”二字更是频频出现。
而现行教材中就精选了不少充满人文气息的文章,或尊重生命,或珍惜真情,或弘扬个性。
倘若教师在导入这些文章的教学时设计一些富于“人情味”的导语,就可以使之与文章本身相得益彰,使学生的心灵始终激荡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之中。
例如教学《背影》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的,是无私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
吃饭时,往孩子碗里夹菜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上学时,吩咐孩子‘路上小心’;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爱无言,子女有些体会到了,有些却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到。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其艺术性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体现课堂的艺术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求教师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机统一,下面从常规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导语的艺术性一节课的导语非常重要,好的导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或造成悬念吸引学生,那么导语如何设计。
1. 过渡性引导。
课与课之间都有过渡的过程,按正常的教学秩序,每节课都是下节课的基础。
上课时应该承上启下,总结上节课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不让学生感到突然,有些学科也可通过对过去学过的而且与本节讲授的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回顾,,作为本节课的引入,使已经学过的只是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感到困难。
2.通过自己的阅历或生活引入。
对于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或自然现象,有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撷取生活、工作中的或自然现象中一些恰当的例子,作为新课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渴望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直观法引入。
可利用图表作直观的展示、精略的概括内容,直接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其兴趣。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提问很重要,可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它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1.创设温馨的气氛,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也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学生自然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语言亲切。
当学生因心理、知识、语言或思维诸方面的障碍,很难确切回答问题,教师绝不能冷眼旁观,让学生难堪,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及时启发诱导,理顺其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中职语文教学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分析中职语文课堂的导入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导入环节的设计,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课堂内容做好铺垫。
本文将从艺术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中职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一、导入形式的多样性1.情景导入情景导入,即通过模仿真实场景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语文课堂,可以采用相关的文化场景,如模拟电视新闻报道、模拟电影场景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意义。
2.图像导入图像导入,即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如在阅读《红楼梦》之前,可以先展现相关的古代家具、衣服、礼仪等,让学生尝试从中发现与小说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
3.故事导入故事导入,即通过讲解一段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于语文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通过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名人故事等方式,将故事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听完故事后产生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去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内涵。
4.问题导入问题导入,即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来。
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如“为什么狗比猫忠诚?”等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释。
这种形式的导入,也往往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课堂气氛。
二、导入艺术的实践在进行中职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和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课程内容导入的设计需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主题与内容的协调,避免导入与实际教学内容的脱节。
2.考虑学生兴趣导入环节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达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突出语言艺术导入环节的设计需要突出语言艺术的特点,趣味性、生动性、韵味性可以为设计带来灵感。
浅谈小学语文导入的语言艺术【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
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才能达到拓宽学生的思路、陶冶学生的审美感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64-01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教师的语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自己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可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词汇,运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才能真正做到准确传授知识,正确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教师在使用语言时,通过其示范,影响学生的语言方式和语言习惯。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本文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导语要有新奇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摘要: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于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件完整的故事,那么课堂导语则是最重要的,最能把学生的心统一到一个情节,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力求一鸣惊人,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迅速安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兴趣盎然地与教师一起徜徉于语言文学的园林之中,尽情吸收知识的养分。
1、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1.1、简洁性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运用简洁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的成功做铺垫。
[1]例如《小巷深处》这一课,笔者实习时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母亲总是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真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来的一个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也能懂得母亲的那片真情。
这样的导语简洁明了,激发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1.2、启发性语文课堂导入的启发性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
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借助这种独特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1.3、艺术性艺术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最高要求,也是教师导入技术的综合体现。
这种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导入的内容、方法、手段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谐性,其次表现在导入的设计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三还表现在导入环节与教授环节之间的衔接巧妙,转折自然,过渡贴切。
2、常见的几种导入艺术2.1、以故事、谜语导入法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艺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段悦耳动听的旋律,教师如何欣赏音乐,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盎然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精心设计导语不可忽视。
导语是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
”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象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重重地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
相反,导语设计如果不讲究艺术性,则不仅起不到导入新课的艺术作用,而且会影响固有的教学氛围,影响整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成功的导语呢?我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1.过渡式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架梯。
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
在学习上,新知和旧知之间,未知和已知之间,也必须有“桥”和“梯”才能相互沟通。
过渡式导语就是有意识地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之处或不同之点,利用学生的已学知识,进行沟通、对比、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达到温故知新、以旧启新的目的。
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分散的细小溪流通过老师的汇集,往往会成为知识大河。
教师善于把课外知识引入课文中去不但使学生学习课文显得认真轻松,而且反过来又是对学生课文学习的疏导和总结。
如我在教《拿来主义》时,就是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入手的:“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
半学期以来,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全班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十七种。
书的种类也很多,譬如说:有唐宋诗词,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还有同学看《西厢记》,看明清笔记小说等。
外国文学呢,也看了不少。
有的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还有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
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无锡市第九中学温洁玮清代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新课导入时,亦应如此。
一段精彩而短小的导语,也会使一堂语文课精妙生动,锦上添花,效果倍增。
导语的功效如车之发轫、歌之起调、戏剧之序幕、交响乐之序曲。
浩浩荡荡的思维在这里启动,无尽的兴趣在这里点燃,追求真理与求知之门在这里打开,滔滔不绝之讲解在这里发起。
民谚曰:“良好的开端,乃成功之半”。
为师者,必须讲求导入技能。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
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未成曲调先有情”是新课导入的最高境界。
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着学生的心扉,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导入的方法:一、故事导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对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倘能结合课文谈及一些故事或典故,定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白毛女》一课,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白毛女”的故事。
二、问题带趣。
即以提问学生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开头。
这些提问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的天地,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如教学《陈涉世家》时可以在上课一开始提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什么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这次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什么?”这种“串问”,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设疑诱导,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按照合理的思路编排好问题,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步入自己预设的“陷阱”。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摘要】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导入艺术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同唱戏的开头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定好基调,就能扣人心弦……可见导入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它能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酝酿情绪和带入情景的作用。
成功的导入法,具有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使其产生疑问激发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的巧妙性。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以下几种。
一、设计悬念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一个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常就是他积极思维的起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王崧舟老师的《二泉映月》是这样导入的:《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
但是,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
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划出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
王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介绍着:“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而且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风景来设计悬念,引出课文内容。
老师充满悬念的导语,使学生对二泉映月有了大概的了解,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跨度,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学生对新授课文的兴趣。
二、逐步揭题法逐步揭题法就是由老师一步一步的将课题揭示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课题意思和文章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