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借鉴及启示

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借鉴及启示

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借鉴及启示
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借鉴及启示

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借鉴及启示

摘要:避税与反避税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避税与国内避税开始相互参透、互为影响,有蔓延之势。美、日、英、德等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较为成熟,各国应对国际避税的反避税措施主要体现在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税收体制、强化税收征管。本文针对我国反避税工作存在问题,借鉴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经验,对我国反避税工作提出如下建议:立法方面,健全我国反避税法律制度,给反避税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税收体制方面,改革国家税收管理体制,为反避税工作堵塞漏洞;税收征管方面,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提升反避税工作成效。

近年来,保守估计跨国企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国际避税而带来的税收损失每年都在300亿元以上,严重侵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纳税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税收公平。西方经济国家成熟有效的反避税措施,能够对税收增加、规范税收秩序方面作出进一步贡献。面对现代愈演愈烈的国际国内避税风潮,我国反避税政策执行中存在盲点与问题,已不能满足反避税斗争形势的需要,急需借鉴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中的成熟经验,完善我国反避税法规体系,解决日益严重的避税问题。

一、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概况

(一)美国反避税措施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资本输出名列世界前茅,跨国公司遍及全球其资本输出名列世界前茅,跨国公司遍及全球。巨大的海外经济利益使美国格外关心国际偷税和国际避税的问题。美国的反避税措施主要表现在立法和国际税务合作方面。

1.加强反避税立法规定,控制避税产生。

①美国反避税,加强立法控制避税一般规定:一是美国"偷税"行为是指为逃避缴税而恶意地违反法律。纳税人一旦被确认有恶意偷税的企图,就会受到民法和刑法的处罚。其中包括监禁。比较而言,"避税"则被广泛地解释为,除逃税以外的种种使税收最少的技术。二是美国税法明确规定了"报告公司"制度,即凡美国直接或间接控股25%以上的公司,或与美国公司有其他特殊关系的公司均为报告公司;报告公司有义务向美国税务机关报告经营情况、与其关联公司的往来情况及税务机关指定的其他材料。三是美国要求纳税人在从事涉外活动时履行申报手续。为了有效地实施法律,美国税法也大量含有关于纳税申报的规定,这包括要求提供有关劳务和投资所得的纳税申报表。四是美国税法又另行规定,有关纳税人所发生的业务能否享受税收优惠,须经税务当局裁定,目的是为了防止纳税人利用本国税法中提供的减免税进行避税。

②美国反避税立法,加强立法控制避税特殊规定:一是美国的税收征收制度主要采用自找估税制。在涉及金融票据、外汇交易和外国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等领域确立申报制度,同时采取包括分析账户的存入和取款情况、检查费用支出项目和证件凭证等多种方法核实收入申报情况。二是为了制止通过国外实体转移所

得避税,《国内收入法典》规定接受财产转移的公司,应将被转移财产积极地用于公司的贸易或经营,在某些情况下,转移能带来收入的财产需缴纳通行税。三是为防止避税,美国采取了多项所得额调整的规定来正确反映纳税人所得。对于所得调整可能会导致国际双重征税,增加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的,可为纳税人再作调整,从而使其利益与调整相一致。

2.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美国与大多数缔约国均有关于情报交换的协定。一是涉及纳税人的情报交换包括纳税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包括付款人的姓名、地址以及所付款项的数目与类别。二是有关于跨国纳税人收入和费用细节的情报交换以及防止利用转移定价避税的情报交换。三是发生在通过低税或无税的第三国交易,由第三国支付给双方国家中占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所得和利润等,以及位于第三国并属于上述纳税人及联属公司的财产等。美国所获得的情报是多变的,它取决于缔约国的一方。相应地,根据各税收协定的规定,美国也应满足缔约国另一方的情报要求。

(二)日本反避税措施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日本经济发展,日本增加了直接的海外投资。同时,日本国内税收也因偷税和避税造成不公平。偷税和避税问题是一般公众广泛注意的问题,也受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反避税作为政府改进税收政策的重要目标。

1.日本制止避税一般措施,明确税收立法一般规定。

一是日本国内税法中规定税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课税原则。按照日本的税法,纳税义务是以公司的正式组建地而代是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来确定。在日本设有总机构或主要办事处,负有无限纳税义务的公司要就国内、国外来源的所得纳税。其它公司则只就来源于日本的所得纳税。按照日本的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税所得将归属于经济收益的实际收受人而非中间人(如代理人。很明显,这样可以防止一部分跨国纳税人的逃避税收的行为)。二是关于计算所得范围的规定。日本公司法规定,所得的范围是根据计算各会计期间的所得总额这一基本原则定义的。计算所得总额是基于记录账册进行的,商法要求各公司都保存这种账册,各会计期间的所得等于全部收入减去全部支出之差。

2. 日本制止避税的特殊措施,针对预提税、避税港、滥用税收协定。

①制定预提税,防止避税。预提税制是防止避税和偷税的有力措施。日本法律规定实行预提税制的范围:非居民个人必须就其来自个人劳务的所得缴纳20%的预提税;对由艺术家、运动员或咨询者等为其个人劳务活动而组建的个人公司,就其劳务报酬在支付给公司时源泉扣缴;对非居民或公司就其利息、股息、

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源泉扣缴20%的预提税。

②界定避税港,防止避税。日本将"避税港"一词定义为"公司的全部所得或特定类型所得的税收负担大大低于日本国内公司所得的税收负担的国家和地区。"在反避税措施中,日本定义"特别外国子公司"一词。特别外国子公司是指被日本国内公司和居民直接或间接拥有50%以上发行股票的位于低税国的公司。特别外国子公司并不一定是第一层子公司,而可能是被多层控制的外国公司。

③反滥用税收协定避税。日本采用的反滥用税收协定措施有:一是采用预提税退款制度。当地税务局将要求预提代理人对支付给非居民的所有日本来源所得按法定20%的税率预提税收。而不管是否可能适用协定条款。有关要求协定利益的非居民所得接受退款则必须填写退款申报表,与该申报表配套的是要求协定利益的国家的主管当局开出居住证明书。显然,这种退款制度将大大有助于滥用税收协定的行为。二是加强国际合作,互换情报。通过与协定国签订有关协定,日本税务当局将收集的情报根据互惠的原则提供给协定对方国,同时要求协定对方国将有关纳税人情报提供给日本税务当局,从而有利于双方有效地控制滥用税收协定行为的发生,防止逃税避税行为的发生。

(三)英国反避税措施

1.针对个人避税活动、公司避税活动的制约,制定法律规

定。

①对个人避税活动的制约。因为英国的税收是根据居住地来决定的,为了防止通过收入的转移而避税,英国在1970年法令中规定:凡是对英国境外人或实体(包括公司或信托)的所得拥有"享有权"(power to enjoy)的英国居民,应在英国就享有的国外所得纳税。在计算所得税和附加税时,这类所得被作为英国居民的所得来对待。

②对公司避税活动的制约。一是移居出境。根据英国的法律,公司住所是由公司实施控制和管理的地点决定的。所以一个在英国注册的公司在税收上可能是个非居民;而一个在外国注册的公司则可能成为英国的居民,为防止企业特别是在国外从事贸易的英国公司利用居所来转移避税,第482条规定,一个公司若要迁移到国外去经营,必须获得财政部的同意。二是营业的转让。禁止将贸易或经营、部分贸易或经营,由具有居民身份的法人团体转让给非居民。这就防止了一个拥有外国分支机构的英国公司将其外国分支机构组建成为独立的当地居民子公司进行避税。三是股份的产生。由一个英国居民公司引起或允许一个受其控制的非居民子公司发行股票或债券。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纳税人组建避税地公司。但发行的股票不是可赎优先股,也不是为了非居民子

公司的利益,凡发行股票不会造成英国母公司丧失控制权的,财政部对这在英国的公司作出的发行安排一般给予同意。四是股份的出售。英国居民公司向任何人转让公司拥有的股票和债券,以及引起或允许转让它在受其控制的非居民公司中拥有的或有利益所在的股票和债券时,须经财政部同意。这能防止意在将子公司转移到公司控制范围之外进行避税的各种人为交易。

2.对税收优惠政策的限制。

英国就国外经营的税收优惠,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限制。一是对实际建立的避税地关联公司给予限制。对此,1988年的财政法案作了新规定,即在公司停止作为英国居民的情况下,对其在英国的资产视同处理和重新购臵,交纳资本利得税和财产税;二是英国居民必须就其在外国的未分配所得和收益,以及应计入外国信托公司的所得和收益,在英国交纳所得税。

3.利用税收协定反避税。

英国已与80多个国家签订了税收协定,根据1988年《所得税、法人税》第772节规定,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公司提供与转让定价调整有关的信息。英国与协定国家经常交换资料,也参加其他国际性的合作。

(四)德国反避税措施

德国的税收制度与美国、英国的税收制度差异较大,与法国的税收制度相近,是直接税和间接税并重的税制模式,是大陆型税制的代表。在反避税措施上,德国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1.制定关于联营企业之间价格调整的规定。该法规定,如果发现有按低于适当的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交易而造成纳税人所得减少的现象,税务当局就可以对纳税人所得向上作调整,直到其所得反映出按正常交易应达到的水平为止。根据该部分的规定,税务当局有权对联属企业间制订的价格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不予考虑,而直接用税务当局确定的"正常交易价格作为调整的参照依据。若受控人不是造成纳税人所得减少而是导致增加时,上述规定不适用。

2.利用举证责任变被动为主动。德国在1977年税收法典中规定,准许税务当局在调查过程中将举证责任加在纳税人身上,如果发现纳税人没有按照税务局的要求提供有关事实,法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判决,而无需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3.利用税收协定反避税。为了更好地打击国际反避税活动,近些年来,德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目前,德国对外签订的税收协定已达56个,通过与瑞士签订的税收协定有效防

止了德国的纳税人通过瑞士这个避税地而进行避税活动;通过与欧共体内部国家合作,互相交换情报、协调行为,有效打击了国际避税活动的发生。另外,德国还与美国、英国、法国共同组成了“四国集团”,进行非区域性多边合作。所有这些,有利地支持了德国的反避税斗争。

都应计入美国母公司的应纳税所得中征税,不准延期纳税。各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避税港对策税制,来进行反避税。

2.制定转让定价调整,规范税收。对关联企业之间销售货物或财产的定价问题,一直是防止国际避税的一个焦点。其中关键环节是确定一公平的价格,以此作为衡量纳税人是否通过转让定价方式,压低或抬高价格,规避税收。美国在《国内收入法典》中规定,关联企业或公司彼此出售货物或财产时,财政法规规定的公平价格,就是比照彼此无关联各方,在同等情况下,出售同类货物或财产付出的价格。调整转让定价的方法主要有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售价格法、成本加利法、可比利润法,并据以对价格作出调整。

3.建立资本弱化税制,实施反避税。除避税港对策和转让定价调整外,建立资本弱化税制是西方国家系列化反避税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弱化税制把企业从股东特别是国外股东处借入的资本中超过权益资本一定限额的部分,从税收角度视同权益(资本),并规定这部分资本的借款利息不得列入成本,这是西方国家针对跨国公司国际避税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

(二)税收体制方面:清理和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清理和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立即关上税收优惠闸门,任何理由都不应再作为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措施的依据;税收优惠的决策权必须收归中央,防止越法减免,越权减免,越级减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均无权确立税收优惠政策,一旦发生,

当视为违法行为;统一税收优惠办法,改按企业、个人身份优惠为统一按地区、行业、产品给予优惠,公平税负,统一规范。

(三)税收征管方面:加强税收征管、情报交流,签订税收协定。

1.制定严密税收管理制度,加强征收。一是纳税申报制度,严格要求一切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人及时、准确、真实地向国家税务机关申报自己的所有经营收入、利润、成本或费用列支等情况。二是会计审计制度,与纳税申报制度密切相关的是如何对跨国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必要的审核,以检查其业务或帐目有无不实、不妥以及多摊成本费用和虚列支出等问题。三是所得核定制度,征税可以基于一种假设或估计之上,这不是对税法的背弃,而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的有效办法。如在纳税人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或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可以由税务机关参照一定标准,估计或核定一个相应的所得额,然后据以征税。

2.积极进行反避税合作,加强税收情报交流。从西方国家反避税的实际运行来看,一个国家很难掌握其他国家的避税的实际情况,需要依靠国际上国与国之间进行双边的和多边的合作,互通情报,才能更好地取得反避税的效果。反避税工作中,审计、税收、海关、统计等部门互相协作,交换税收情报,及时了解掌握纳税人的纳税和避税情况。

三、我国反避税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反避税工作缺乏工作法律保障。

一是我国税收立法级次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只出台了3部税收法律,现行主体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均是国务院以“暂行条例”的形式发布的。现行的税收暂行条例中,税收法律少,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多,立法级次低,执行中依靠大量的文件操作实施,缺乏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直接影响了税法的效力和税法的严肃性、权威性。二是我国反避税工作起步较晚,反避税立法工作也相应滞后。立法严重滞后于税收改革实践,新情况、新问题尚无税收法律规范加以调整。如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社会保障税、遗产赠与税等方面还是立法空白。三是法律规定行使举证责任使税务机关在执行中处于劣势。税务机关在信息收集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很难充分全面掌握纳税人的信息。

(二)税收体制存在弊端。

一是机构设臵不利于反避税工作的开展。反避税工作在国家税务总局国际司主管,到各地方税务局由主管涉外税务的机构负责,这样就给反避税工作定性为只针对外资企业,给反避税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二是国、地税分设导致信息不畅。分税制是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方税务部门划分为专管中央财政收入的国家税务总局和专管地方财政收入的地方税务总局,国地税系统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在情报交换,互通有无方面弊端日益显现。三是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杂,已经影响了税收体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有些减免税政策规定在方式上不够科学,减免税政策存在与应享受减免的对象不一致的现象。很多企业通过税法中的减免税政策钻空子,实施避税。

(三)税收征管制度的不完善。

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同样的税收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执行不一样,各按各的理解执行,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另外对税务案件的处罚上,税务执法的随意性和受外部干扰的程度在实际工作中都很严重,不能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同样的企业以同样的对待,导致企业避税行为越加严重。二是我国征收管理效率较低,执法水平低下。现行征管模式中,出现职能部门互相推诿,造成工作的脱节;国地税分设和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模式;情报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税务人员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多变的反避税形势等。

四、西方经济国家反避税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一)立法方面:健全我国反避税法律制度,给反避税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一是提高反避税立法层次。通过强化税收法律、弱化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将目前执行多年的税收法规及规章、通知、批复等进行清理,取消用红头文件代替税法的不规范行为。二是完善预约定价、避税港、弱化资本避税的法律规定,对现行税种进行升级,将消费税、营业税等一些重要的税种经过修改成熟的,应上升为法律,完善税收立法。三是应在法律上建立有条件的举证责任倒臵制度。通过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税务机关的执法权利,我国应该建立起有条件的税收案件举证责任倒臵,即纳税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把举证责任转移给税务机关,同时这些条件的设臵也应该更多照顾到广大劳动人民等弱势纳税人。这样才能在赋予纳税。

(二)税收体制方面:改革国家税收管理体制,为反避税工作堵塞漏洞。一是合理机构设臵,健全体系。把反避税工作职责从总局国际司调出,成立反避税专门管理机构,让主管内外资的部门共同管理,这样反避税工作就不会仅限于涉外税务机构负责,国内的避税案件也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对待。二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纳税人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内外资企业,在税率上可以保持原有税负或适当降低,同时取消内资企业两档照顾性税率以及外资企业的地区优惠政策,使所得税率趋于一致。三是梳理税收优惠政策。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和规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反避税工作堵塞漏洞。

(三)税收征管方面: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提升反避税工作成效。一是积极推进反避税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适当上收管理层次到省级部门,在基层税务机关进行属地管理的基础上,由地市级税务机关甚至省级税务机关实施集中优化的反避税管理,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反避税管理能力。二是采用科学的征管手段。当今是信息时代,税务当局必须采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利用国际互联网,加强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配合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加强情报交流,快捷地为处理避税提供依据。三是加强反避税队伍建设,健全反避税机构,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

公共政策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 信息。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 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 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 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 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 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 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 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1)从实 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主要有: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② 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 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 力的提升。 8.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1)公共政 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2)改善和优化政策 的外部环境。 9.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 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 统构成。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 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 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10.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层级结构 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 体决策模式。 11.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信息系统的职责主 要包括:(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 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 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 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 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 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 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 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 时向决策者反馈。 12.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 的地位和作用?(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 持或撤消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 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 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 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 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 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 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13.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 位和作用?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 政管理机关。①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 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 导全国行政事务。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 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 范围。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 长负责制。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 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 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②我国地方 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 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 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 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 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 权力。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 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 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另 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 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 14.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 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 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 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 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 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 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 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 的。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 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 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 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 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 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 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 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西方国家政党 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 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 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党对议会党 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 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 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 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 比较突出。 15.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 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 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 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 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 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 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 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 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 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 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 国家意志。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 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包括省(自 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各级地方 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 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基层 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 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我国实行的是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 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 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 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它们 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 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 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 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 机制。 16.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 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 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 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 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 1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指任何决策,必须做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2)正确的定价观点: 影响利润的三要素为:销量、价格和成本。 三要素关系如下:利润=销售量×价格-成本 高明定价者会将“价值创造”与定价及“价值萃取”结合起来,而且了解各利润要素之间的关系。他们深知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以及细分市场的变化,善于思考产业演变的可能趋势,并能预知当前的行为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价格走势。高明定价者会将定价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相信定价和其他利润一样,是可以进行有效管理的,而且有着极强的杠杆作用。 3)边际成本&边际利益 边际成本意思是每增加一单位的产品与所要耗用的成本(料、工、费)。 边际利益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产品所带来的利润的增量,也就是对一个产品的生产增加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入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化量。它大体可以这样理解,即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 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最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了,西方经济学里面也是这样说明的:你肚子很饿了,你只有钱可以买5 个馒头吃。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益最大,因为你那时候最饿,最需要,你多花一点钱也愿意买;第二个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有1 个馒头进肚了...不是那 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那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每支出1 个馒头的价钱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从第一个向最后一个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益了。 4)价格对利润的影响 涨价和降价有着很强的杠杆作用。看似很少的降价可能对单位贡献毛收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大大增加销量才能获得降价前的利润。而小幅涨价则可能给单位贡献毛收益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在大大降低销售量的情况下,已然可以保持涨价前的利润水平。以近期航空公司如火如荼价格战为例:某公司上海—深圳航线,在价格战前(4 月),平均票价为868 元,销售收入为2604 万元;价格战后(5 月),平均票价为468 元,销售收入为1572 万元。 如上图,由于航空业变动成本较低,固定成本较高,这两个月对比中,运力没有变化,从而

2017电大《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及答案

电大《西方经济学》作业 (第一章至第五章) 一、填空题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_资源配置___ 问题。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一是决策机制不同,二是协调机制不同,三是激励机制不同。 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4.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5.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6.需求定理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是替代_ 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7.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 8.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9.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0.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5%,而需求量减少8%时,该商品属于需求 富有弹性。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时,该商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

11.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12.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1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14.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5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6.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17.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18.代理人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 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 19.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0.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曲线的最高点。 21.适度规模就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22.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 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可得出生产扩张线。 二、选择题: 1.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 D ) A.竞争是不好的,必须消灭它 B.政府必须干预经济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1、因果理论:一是把决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二把政策中潜在下因果假设合成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技术能力。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另一重要特征。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政策、行为、观念)(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对公共决策的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做出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队议员压力,使会议通过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不利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外援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研究和咨询机构工作,以影响政府决策。 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政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适当的时候影采取无为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无为”,其实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7.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②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③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8.决策方案内容: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9.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1)效益标准2)方案协调性标准;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19.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评价活动的区别:(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就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分配和落实。 37.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什么区别? 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③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4、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答:不是矛盾的 渐进思维、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的进展和小心改变现实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它能便剧烈变革思维更加符合实际。 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者最佳的方案。 目前看来,系统分析已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部门系统分析、地区系统分析、企业的系统分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 (1)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 (2)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管辖地区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储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分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者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1)效益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 (2)方案协调标准:方案协调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要素的有机整合程度。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变化。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决策方案力度不够,或者力度太大都可能产生问题。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绝对优势:一国生产一种产品比另一个国生产这种产品技术更先进或成本更低,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该产品具有绝对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生产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3.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的产品。 4.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需手工操作,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品。 5.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商品生产不仅需要劳动,还需要资本、土地等要素。(看书了解) 6.规模经济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时,一国不生产所有商品,而生产一部分,以扩大规模,得到规模效应的效益。 7.最惠国待遇:一国对待所有缔国的待遇必须都想同 8.国民待遇:一国给缔约国的企业和人民与本国公民、企业形同的经济待遇。 9.金本位制: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10.国际贸易政策:各国政府通过补贴、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 11.汇率:也称汇价,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或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分为间接标价和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 12.倾销:在国外出售一种商品的价格比国内出售的价格低,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都构成倾销。 13.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央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4.浮动汇率制:一国央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决定。 15.固定汇率制: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固定,汇率波动仅限于一定幅度内。 16.法定贬值:固定汇率制度下,外国通货由官方行为二升高时,本币发生的贬值。 17.管理浮动:央行干预外汇买卖,试图影响汇率。 18.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系统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一切经济交易、收支状况的报表。采用复式计帐法,分为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官方储备项目、误差与遗漏项目。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试卷号码:2143; 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会计学(财务会计方向)、会计学(会计统计核算方向)、金融(保险方向)、金融(货币银行方向)、金融(金融与财务方向);专科。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B)。 A.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C.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2.下列哪-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B)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3.供给的变动引起(C)。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4.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从5元上升至 5.50元,需求量从200下降至190,因此该种商品的需求(B)。 A.富有弹性 B.缺乏弹性 C.有无限弹性 D.单位弹性 5.当总产量达到最大时(C)。 A.边际产量为正 B.边际产量为负 C.边际产量为零 D.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等 6.每个企业都可以充分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的市场是(A)。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 7.在垄断市场上,企业数量是(A)。 A.一家 B.二家 C.三家 D.四家 8.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B)。 A.劳动的供给量一直增加 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C.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了 D.劳动的供给量先减少,后增加 9.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差别是(A)。 A.个人所得税 B.间接税 C.公司未分配利润 D.折旧 10.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C)。 A.最低工资法 B.效率工资 C.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D.工会的存在 11.产生价格黏性的原因在于(C)。 A.垄断企业控制着价格 B.价格的变动与物品供求的变动同步 C.调整价格需要花费成本 D.价格的变动与工资的变动不同步 12.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C)。 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 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D.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13.奥肯定理是说明(C)。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 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 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 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 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 15. 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 X=X-M 16. 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 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 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 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 ,Y=C+I ,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 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 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 GDP 折算指数:也称GDP 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值。 26. 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 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 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 0

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15.消费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

国开西方经济学形成考核题

1.国开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资源、技术。 3.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过的数值被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4.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达到最大。 5.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6.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正确)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增加减少。 7.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受市场需求状况的限制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其供给曲线向左移 动则会引起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8.根据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结合在一起的分析,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之点。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在总需求中,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投资。 10.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的条件是自发总支出减少。 11.凯恩斯所说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发生的条件是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总需求仍然在增加 12.在以下四种政策工具中,属于需求管理的是货币政策。 13.在开放经济中决定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总需求是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14.在开放经济中决定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总需求是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的产品所增加的收益 15.消费者对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正确) 16.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其优缺点。(正确) 17.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正确) 18.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正确) 19.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正确) 20.周期性失业就是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正确) 21.内在稳定器能够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错误) 22.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在,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 业。(2分)(错误) 23.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正确) 24.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错误) 25.在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供给曲线上的移动,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26.期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 27.当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为0;当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为1。(3分) 28.劳动力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称为劳动力参工率 29.公开市场活动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30.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31.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 32.假定某一市场的年销售额为450亿元,其中销售额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150亿元、100亿元、85亿元、 70亿元。计算该市场的四家集中率是多少? 答:已知T=450亿元,A1=150亿元,A2=100亿元,A3=85亿元,A4=70亿元 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R=(150亿元+100亿元+85亿元+70亿元)/450亿元=90%。(5分) 33.“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 答:(1)“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7分) (2)“谷贱伤农”是指粮食丰收了,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 动。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在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8分) 34.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由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 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 答:1)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点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5分) 2)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即物价上升(从P1上升到P2),引起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b点到a点),总需求减少(从(正确)2减少到(正确)1);物价

公共政策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是(B)B.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 2、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得到详尽论证,使政策科学趋于完善而形成的传统被称为(B)B.拉斯韦尔-德洛尔传统 3、"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A)最早提出的。A.拉斯韦尔 4、认为“政策实际上是领袖按自己的偏好作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领袖们做出选择的机构;政策是自 上而下由领袖提出并加以执行,而不是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的公共政策研究途径是(C)C.团体途径 5.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这种本质是由(B )决定的。B.国家职能的两重性 6.从协调方式的角度出发,按照政策对社会和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A A. 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7.在政策环境当中,被作为一国或地区的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的因素是:D D.社会经济状况8.在政策系统中,高度融合并且可以实现相互转化的是(C )C.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 9.在政策系统的子系统中,(A )是政策系统的核心。A.决断子系统 10.在政策系统的子系统中,(C )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C.执行子系统 11、西方政策失误以及政府失败的一个重要根源是C C.迎合选民需要的政策倾向导致了出现“短视效应” 12、非官方政策主体中,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被称为:D D.利益集团 13、美国政府的政策效能主要取决于(A )A.总统 14、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公共政策遵循(B )的群众路线。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5、西方国家所谓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D.大众传媒 16、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A A. 利益 17、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商关系,这种排列组合方式被称为:B B. 横向结构 18、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是:A A. 总统-议会制; 19、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最大特点是:C C. 议行合一; 20、宣布在多数票投票规则下,投票悖论无法避免,公共决策无法保证民主性的定理是:D D. 阿罗不可能定理 21. 英国公共决策体制的主要决策方式是(B )。 B. 内阁-议会制; 22、研究途径从政策工具本身转向政策系统、政策网络、决策系统和执行过程的是:A A.工具主义 23、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并且客观上也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市场化政策工具是:B B.用者付费 24、创造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但是存在不公平的市场化政策工具是:D D.产权交易 25、充分激发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效更是立竿见影,尤其适用于地方政府的工商管理技术政策工具是: B B.绩效管理技术 26、代表了“新公共行政学”的政府职能观点,强调政府的一切职能、行为和改革等都要围绕顾客来展开,以顾客满意作为政府机构的考察量度的工商管理技术政策工具是:C C.顾客导向技术 27、最具有创新性的社会化政策工具是:B B.志愿者服务 28、属于行动程序并且具体、明确,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3)

西经简答题(名词解释) 1、需求:经济学上所说的需求是指市场上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可能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包涵两层含义:一是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有购买的愿望;二是消费者具有购买这种商品的能力。(第一章) 2、弹性:弹性描述的是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程度。(第二章) 3、消费者均衡:指的是一个有理性的消费者所采取的均衡购买行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固定不变,消费者从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的比例都相同。(第三章:效用论)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购买特定数量的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之间就存在一个差额,这就被称作消费者剩余。(第三章) 5、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增加一单位物品消费中,获得的总效用的增量。(第三章) 6、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同等程度的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点的轨迹。[特点:1、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2、离远点越远,无差异曲线代表的序数效用越大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第三章) 7、替代效应:指从原来的均衡点a到假想的预算线相对应的均衡点c的移动,即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时,由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对商品X的需求量变化。 8、收入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动,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改变(以增加购买降价的商品替代价格不变的商品),成为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 9、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在其他投入要素保持不变时,对一种生产要素每次增加相同的数量,最初这种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会使产量绝对递减。(第四章生产理论) 10、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在维持相同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另外一种生产数量之比。 11、生产扩展线:随着货币成本的增加,厂商不断寻找新的生产者均衡点,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张线。 12、规模报酬:指由生产规模变动引起的产量的变动。产量的变动有三种:规模递增,规模递减,规模不变。 13、机会成本:指放弃了的、收入最高的选择的收入,也就是最高代价。(第五章成本、收益理论)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经验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f16538010.html,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经验及启示 作者:刘波黄芮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7年第12期 摘要:案例库建设是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 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在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分析这些经验,为完善我国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提高公共政策课程教學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及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公共政策;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2-0039-03 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已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将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资源的理论运用或说明的媒介及工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案例教学,首先是将高质量的案例库作为强大的支持系统。没有充分的案例资源做支撑,案例教学将无法进行。公共政策案例是“基于教学或研究的需要,以不同媒介形成存在的,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某项具体的、真实的公共政策现象或者实践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1]。建设公共政策案例库是搞好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效果的一条成功经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及案例库建设还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我国的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一、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的兴起 案例库建设是基于案例教学的需要而开展的,案例教学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发轫于法学界,其后被引进医学界。在看到了法学和医学领域使用案例教学的成功实践后,1921年,哈 佛商学院正式采用案例教学模式[2],从此案例教学进入管理学领域,并在管理学教学中得到 了广泛的运用。随后,管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都大量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公共管理学也不例外。在北美,一个MPA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至少要做上百个案例。[3]公共政策学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4],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其生命在 于与实践的结合、在于应用于实践。[5]同时公共政策学又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案例库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甚至从更高的层面说,可能还会影响到政府决策与政策方案的科学性。 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学的管理案例库建设已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科)》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科)》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请将你认为的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该题后的括号内) 1.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 )。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D.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2.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槽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这一成本定义是指( )。 A.会计成本 B.隐成本 C.显成本 D.机会成本 3.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之间的关系是( )。 A.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B.边际收益大于平均收益 C.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 D.边际收益曲线交于平均收益曲线的最低点

12.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 A.与横轴平行的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C.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D.与横轴垂直的线 13.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C.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4.要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卖出国债 B.提高准备金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减少货币供应 15.当国际收支赤字时,一般来说要使用的调整策略是( )。 A.汇率升值 B.增加进口 C.增加出口 D.外汇管制 二、配伍题(每题2分,共10分) 16.供给规律:( ) 17.洛伦兹曲线:( ) 18.外部经济:( ) 19.投资乘数:( ) 20.总需求:( ) A.是指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B.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5.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6.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7.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18.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e = dY/dX"X/Y 19.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0.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d=(无法显示,请自己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