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平均气温约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34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冻土、冻融、冻土地貌【点拨高考】冻土地貌三高考常考的地貌类型之一,2019年全国3卷考查了冻土对湿地的影响,2015年全国1卷考查了冻土对青藏铁路建设的影响。
冻土地貌类型多样,其考查日益成为高考热点。
【知识梳理】一、冻土凡处于零度及以下温度,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为冻土。
1.分类:冻土按其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季节冻土指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多年冻土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
多年冻土在地球上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加拿大。
我国多年冻土面积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西北高山及青藏高原地区。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2.特征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
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为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
这个深度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
3.分布规律①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多年冻土区与非多年冻土区之间的界线,在水平方向上称为多年冻土南界(北半球),在垂直方向上称为多年冻土下界。
随着多年冻土动态变化,南界和下界亦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在各种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分界线也往往不是一条直线。
②自极地向低纬度方向,多年冻土分布厚度不断减小。
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
③中低纬度高山高原地区的冻土分布,主要受海拔高程的控制。
一般来说,海拔愈高,厚度愈大,地温愈低。
全球冻土分布图:我国多年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
二、冻土主要影响因素多年冻土的厚度虽然受纬度和高度的控制,但在同一纬度和同一高度处的冻土厚度还有差别,这和其他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1、气候的影响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育。
【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C。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的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青藏铁路要穿越“千年冻土”区,必须攻克的难题之一是:只有设法保持该区域的冻土不受夏季高温影响,确保路基坚固、稳定.大家都知道:严寒的冬季,冻土是坚硬的,而外界气温升高时冻土会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甚至变软,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因此,如何确保冻土的状态在夏季与冬季一样,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其中的三个关键措施都只运用了简单的物理知识.一是“热棒”:被称为不用电的“冰箱”.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易.正是液态氨在“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在夏季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二是“抛石路基”,被称为天然的“空调”.在冻土区修筑路基时,其土层路基的中间,抛填了一定厚度的碎石块,碎石之间的空隙不填实,并且与外界空气相通.这样的结构具有“空调”的功能,使得冻土层的温度基本不随外界气温变化,能有效地保持冻土的稳定性.三是“遮阳板路基”,又称旱桥:被称为隔热“外衣”.遮阳板路基,是在路基的边坡上架设一层遮挡太阳的板材,能有效地减弱太阳热对路基温度的影响.热棒工作原理在可可西里地区,在铁路和公路两旁可以看到很多竖立的“铁棒”,有关技术人员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叫做“热棒”。
车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热棒是青藏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处理冻土病害、保护冻土的有效措施。
据了解,热棒是一种由碳素无缝钢管制成的高效热导装置,5米埋入地下,地面露出2米。
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在冬季,热管内工作介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带走管内热量;在暖季,热棒则停止工作。
独特的冷却地温的作用使热棒堪称“魔棒”。
热棒的结构大致为一个密闭空心长棒,内装有一些液氨,液氨沸点较低,在冬季土中热量使该液体蒸发,到顶部,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冷却后又液化回到下部,保持冻土冷冻状态不松软。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开学地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如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A. 200mB. 235mC. 270mD. 300m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A. 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B. 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C. 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D. 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如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为()A. 3到5月B. 6到9月C. 10月到 12月D. 12月至次年2月4.下列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 完善抗洪排涝系统B. 培育推广耐涝作物C. 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D.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
图1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图2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完成5~6题。
5.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A. 蒸发B. 降水C. 水汽输送D. 径流6.据图推断获取淡水效率最高的时段是()A. 2点前后B. 6点前后C. 14点前后D. 18点前后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读图,完成7~9题。
7.如图反映的生活情景最常出现在我国的()A. 东北平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青藏高原D. 华北平原8.该生产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9.该季节出现这种生产场景的主要原因是()A. 暴雨频发,田间积水,排洪抗涝B. 雨季未到,麦苗返青,需水量大C. 入冬前浇灌,利于麦苗顺利过冬D. 利用土地空闲期间修建水利设施吉尔吉斯斯坦水能蕴藏量丰富,是中亚五国唯一的水电净出口国。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地理(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图1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D】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B】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C】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4~6题。
图24.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A】A.位置B.经济C.地形D.人口5.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D】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6.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C】A.66.5°N B.60°N C.53°N D.40°N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2018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第Ⅰ卷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完成下列各题1. 据图分析,图中铁路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是A. 北高南低B. 南高北低C. 南北两端海拔相近D. 中部高,南北两侧低2. 图中铁路路基最易受多年活动冻土层危害的地点是A. 拉萨B. 安多C. 五道梁D. 西大滩3. 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地区低的原因不可能是A. 太阳辐射强B. 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C. 夏季凉爽D. 降水量较少【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根据图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年平均气温越低,说明海拔越高。
根据图示等值线递变趋势分析,图中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中间气温最低,两侧较高,说明铁路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是中部高,南北两侧低,D对。
A、B、C错。
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图中铁路路基最易受多年活动冻土层危害的地点是安多,最易出现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现象,B对。
拉萨的多年平均气温大于0℃,A错。
五道梁气温低,没有反复冻融问题,C错。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西大滩气温范围0-2℃,D错。
3. 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地区低,可能是高原上太阳辐射强,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降温幅度小,不易形成多年冻土,A、B可能。
降水量较少,土壤水分少,土层不易冻结,D可能。
夏季凉爽,形成多年冻土温度应较高,C不可能,选C。
点睛:年平均气温越低,说明海拔越高,图中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中间气温最低,两侧较高,说明铁路沿线的地势起伏状况是中部高,南北两侧低。
浅析新课标I卷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做完今年的地理新课标I卷,总体感觉试题难度不大,考查的内容也很基础。
我对近三年地理全国新课标I卷进行了对比。
因为近几年的新课标地理卷基本体现了:知识抽样,能力覆盖,重视图表考查等特点,所以我重点对比了考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图表、能力等方面,现分析如下:一、三年高考题对比(一)考点对比(三)图表考查对比(四)能力考查(1)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能力(4)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二、近三年试题的对比分析(一)相似点分析1、重主干知识、能力覆盖相似。
这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和方向都是高中地理的核心主干知识和四方面的能力。
如水、大气、农业、工业、交通等,都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也成为近几年高考中出题的重点知识块。
在每个重点知识块的选点命题又以核心知识为主。
如农业、工业重点考区位因素。
绝大多数考题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立意十分明显,尤其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三年的地理试题关注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紧密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如13年的美国玫瑰花、14年太阳能光热电站、15年雨水花园及海冰资源等。
三年试题通过联系现实中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
3、开放式的讨论试题,强调探究能力近三年的新课标卷中都出现了一道开放性的试题,2013年36题第三问,2014年37题第三问,2015年36题第四问,如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阐述清楚理由即可。
4、图象考查,能力立意三年地理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除文字外,主要还以图表为主。
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重视对图像的考查,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素养提升10⼟壤⼆地理核⼼素养拓展提升专题10 ⼟壤(⼆)⾼考回顾:⼟壤有机碳是衡量⼟壤肥⼒⾼低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候、植被类型、⼟地利⽤⽅式及⼈类活动的⼲扰强度等有关。
下图⽰意我国伊犁河⾕北部⼭地不同植被带0~10Cm⼟层深度⼟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该⼭地⼟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层深度B.降⽔C.海拔D.⼈类活动2.与荒漠草原区相⽐,该⼭地落叶阔叶林区A.⼟壤湿度⼩B.⼟壤肥⼒较低C.⽓温较低D.⼈类活动⼲扰⼤3.⼟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CO2,是⼟壤碳与⼤⽓CO2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壤有机碳含量会发⽣明显变化。
试推断该⼟地利⽤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有A.⼟壤有机碳含量增加B.减弱了⼟壤有机碳的分解C.全球⽓候变暖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17天津卷】冻⼟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和多年冻⼟。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原多年冻⼟的影响及其产⽣的后果。
4.据图⽂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A.活动层厚度变⼩,补给河流的⽔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5.(24分)阅读图⽂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主要分布于东北⾼纬度地区和青藏⾼原⾼海拔地区。
东北⾼纬地区多年冻⼟南界的年平均⽓温在–1°~1℃,青藏⾼原多年冻⼟下界的年平均⽓温约为–3.5°~–2℃。
由我国⾃⾏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的连续多年冻⼟区,是全球⽬前穿越⾼原、⾼寒及多年冻⼟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的新思路,采⽤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之——地理真题回顾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评分细则(1)标准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2分)。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分)。
其他答案:河流含沙量大或河流携带泥沙多或河口三角洲泥沙沉积或河口三角洲面积大或泥沙堆积、沉积(2分);冬春季河流水量小或处于枯水期,河床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量小,湖岸出露面积大(2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或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使表土疏松(或土质疏松)(2分)。
错误答案:只答“泥沙多”(0分);“西风从中亚、西亚携带沙尘堆积”(0分);只答“河流处于枯水期”“湖泊水量小”(0分);“土质疏松”“过度开垦”(0分)。
(2)标准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2分),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1分)。
(说明: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满分5分)其他答案:冬春季干旱或土地干燥(2分);沙源东部为河谷,狭管效应,风力强劲(2分);大风天数多(2分);湖面摩擦力小(2分)。
(最多得5分)错误答案:只答“降水少”或“植被破坏”或“西北风”或“山地摩擦力小”(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