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故事》:塞林格最经典的短篇小说集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30卷 第6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6 2021年6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n. 2021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6-0040-09论塞林格短篇小说《在小船里》的国家认同陈 曦(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摘 要:塞林格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塑造了一群“塞林格式的人物”,他们孤独、寂寞、质疑他人的价值观,对周围的生活失去兴趣,经常产生逃离现实的念头,而这些人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塞林格自身的真实反映。
作为一个出生和成长在美国的半犹太人,他比任何人都缺少归属感,虽然从小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念,但反犹主义的盛行和身上的犹太血脉都使塞林格不由地向犹太文化传统靠拢。
作为《九故事》中最具有深刻现实主义意义的一部短篇小说,《在小船里》通过一个只有四岁的小男孩因父亲的犹太身份而被歧视的遭遇来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让人们不由得替这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担忧,并继而思考塞林格(与小男孩有相同的身份背景)在国家认同过程中的艰辛、努力和探索。
关键词:塞林格;《在小船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 I 106 文献标识码:AOn Salinger’s National Identity in Down at the DinghyCHEN Xi(Shan Wei Polytechnic,Shanwei Guangdong 51600)Abstract:Nine Stories, Salinger’s only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builds a series of “Salingerish Characters”, who are isolated and lonely, questioning the values of others , losing interest in the surrounding life and often having the thoughts of escape, while, to a large extent, these characters are real reflections of Salinger himself. As a half-Jewish born and raised in America, Salinger lacks the sense of belonging most compared with others. Though he received typical American education of values, the prevalence of anti-Semitism and the Jewish blood in his body urge him to lean on Jewish cultural traditions. Down at the Dinghy, as a significant work of Nine Stories which has the most realist meaning, deeply touches the readers’ hearts through a only four-year-old boy’s sad encounter whose father was discriminated by his Jewish identity, which makes people worry about the boy’s road to the future, thus contemplating Salinger (having similar ethnic background to the boy) on his hardship, efforts and explo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identity.Key words:Salinger; Down at the Dinghy; national identity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0-11-19陈 曦(1983-),女,陕西西安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新媒体与大众传播。
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共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关于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最近这几天买下了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故事集,具体来说是这么几本:《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这几本书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我挺喜欢这几本书的装帧风格,我觉得对这几本书来说,任何花哨的外观都是可笑的。
去年大概六七月份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短篇小说《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之后的某个时候我知道了这篇小说是《九故事》里的第一篇,也是整个儿的格拉斯家族故事的第一篇。
那篇小说给我的印象极深刻,一是塞林格高超的笔法,他用漫不经心的基调写出了这整件事情的发生,一直到最后那令人心神震颤的一幕,丝毫没有波动。
放在其他一些二流作家手上,大概这故事会充满刻意安排的悬疑气氛,让人心烦意乱的各种情绪副词和胡乱堆砌的悲伤心情。
可是塞林格没有费丝毫的笔墨去做这些,他只是慢悠悠地把这件事描写出来,不带一丁点儿的慌乱,一切情绪都没有显露出来,但是这不是说这篇小说里就没有这些,它们只是若隐若现地让人捉摸不透。
末了,这一切元素都在读完了这篇故事之后整个儿地浮现了出来,它们不是突然来到了这里,而是本来就在那里,只是现在隐藏了它们的迷雾散开来让我们突然发现了一样。
在我读过的作家中,有这样功力的人寥寥无几,一时间我只想到两个,海明威和卡佛。
当然后来读了其他故事之后,我确信那两位绝对干不出塞林格完成的伟业。
海明威还是挺照顾读者的,虽然他的写作中也能做到不带任何情绪,却会在中后段就把一切都明明白白的给读者交个底。
卡佛他的兴趣永远是男男女女,结婚离婚,失业、破产、外遇、搬家,整个儿一个闲人马大姐,他绝对没有这样的眼界和胸怀去写出这么又宏大又深刻的一系列小说。
倒不是说他们不如塞林格,而是说塞林格所写的这些东西在看似平淡和不动声色的背后有着鲜明的个性,命中注定只能由他来写出。
评分高的经典短篇小说推荐短篇小说是最具艺术性的形式,它自有章法与尊严,往往几千字中便能写出人形俱佳的故事,又极具风格、余韵。
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推荐的评分高的经典短篇小说,欢迎参阅!评分高的经典短篇小说1、《大教堂》作者:雷蒙德·卡佛豆瓣评分:8.5分(7742人评价)内容简介|卡佛短篇小说集《大教堂》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是公认的巅峰之作。
它的作品致力于描摹美国平民的生活,表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变质,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
2、《小径分岔的花园》作者:博尔赫斯豆瓣评分:9.1分(3157人评价)内容简介|侦探小说形式下的小说艺术革新之作。
本书叙述了中国博士余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替德国人充当间谍的故事。
“小说—花园—迷宫”的脉络第一次出现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
3、《变形记》作者:卡夫卡豆瓣评分:8.3分(18693人评价)内容简介|卡夫卡描写了人一夜之间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嘲讽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九故事》作者:J. D. 塞林格豆瓣评分:8.5分(5342人评价)内容简介|《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在他的笔下,儿童与成年人再也无法互相沟通,柔柔的讽喻却是在这一个世界中的生活艺术。
5、《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豆瓣评分:8.6分(11270人评价)内容简介|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
《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6、《乞力马扎罗的雪》作者:海明威豆瓣评分:8.5分(2965人评价)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海明威的十一篇短篇佳作。
雪山上的豹子,河边的垂钓人,咖啡厅中的老者……十一个貌似淡薄的故事蕴含了人世间言不尽的沧桑。
海明威独特的“冰山”式文风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最佳的呈现。
7、《都柏林人》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豆瓣评分:8.5分(2011人评价)内容简介|本书15篇故事,以写实和讽刺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都柏林中下阶层的生活,瘫痪和死亡贯穿全书。
塞林格九故事
《九故事(英汉双语版)》是美国著名作家J.D.塞林格(1919-2010)继《麦田
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九故事(英汉双语版)》,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经典短篇小说集。
该书包含以
下九则小故事: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
——就在跟爱斯基摩人开战之前
——笑面人
——下到小船里
——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
——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
——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
——特迪。
高质量好文笔的小说排行榜《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作者: [美] J·D·塞林格译者: 丁骏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语:塞林格笔下的西摩,为何开枪自杀?塞林格经典短篇小说集《九故事》的开篇“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里,西摩开枪自杀。
作为塞林格笔下“格拉斯家族”的长子,当他用7.65口径的奥特基思自动手枪朝自己开了一枪后,便成了不在场的证明。
这部小说以西摩的二弟巴蒂为叙述者,回顾他生前的种种往事,巴蒂·格拉斯承认,在他对抗哀悼他哥哥的孤独时,“这份幸福感是真的厉害。
”关于《抬高房梁,木匠们》,塞林格自己有很好的归纳:“详尽地描述了西摩一九四二年结婚当天的情景。
细节完整到了极点,要说还缺了什么,可能就差没有给出席婚礼的每个客人取一个脚印,然后按这些脚印做成雪糕模子让读者带回家留作纪念了。
只是西摩本人——这道主菜——从头到尾都没有亲自现身。
”在《西摩:小传》里。
引用自豆瓣用户石头摇篮《简爱》作者: [英] 夏洛蒂·勃朗特译者: 宋兆霖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推荐语:低微、不美、矮小,这些都不能阻止追爱的脚步大概所有读者都能在《简爱》中找到共鸣,这是一本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小说。
书中简爱那句经典名言,不知曾打动过多少人的心,“你以为,就因为我穷,低微,不美,我就没有心,没有灵魂吗?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
要是上帝也赐予我美貌和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正因不被爱,简爱是孤独的。
《简爱》的开篇便是一个孤独的场景,幼年的简爱坐在窗边读书,而她的舅妈“不让我加入她们的圈子,她为自己不得不让我离他们远一点感到遗憾”。
简爱宣称:“没有哪种幸福能比得上被你的同类送接纳,并且感到你的存在使他们得到了安慰。
”为了获得这种弥足珍贵的同类感,也为了追寻爱情,简爱必须深刻了解在孤独的意义和独自一人时是怎样的。
《国王的人马》作者: [美] 罗伯特·佩恩·沃伦译者: 陶洁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荐语:三十年代的美国往事,普利策奖得主笔下的政治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威利•斯塔克,年轻时是个乡巴佬。
【语文知识点】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及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无怪乎在西方社会里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巨大反响。
书的结尾,霍尔顿看见在旋转木马上玩耍的纯洁的妹妹,得到了慰藉;而他后来又被送到了一家疗养院内,出院后,他又将继续回校学习。
霍尔顿并不在乎他的成绩会怎样,而他那纯洁的心灵在那“假模假式”的社会中会怎样,也是一个未知的结局。
但我也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霍尔顿一同看孩子们在麦田中无忧无虑地嬉戏。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
父亲是犹太进口商。
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
他于1951年发表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
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
2021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我喜欢的十篇小说1、王朔《过把瘾就死》这个小说是我高三时看的,当时学习紧张,但继“王金论战”吸引我注意之后,王朔的小说全集在学习之余几乎被我看完一遍,轻快幽默的口语、对一切现存权威消解的快感以及恰到好处的煽情,这都让一个高三的学生欲罢不能。
《过把瘾就死》正是煽情煽得最无与伦比的一篇,我当时的感觉,也许,和一个那个年纪的女孩看了一本琼瑶的言情小说时毫无区别。
至今我还能记住当杜梅目送“我”乘车离去,王朔在这里用了一个无比牛逼的比喻,“杜梅站在车后,眼睛如摄象机般幽幽闪过”(大意);还有,在冬天,杜梅去找“我”,在王朔笔下,我似乎看到,一个裹着黄色氅毛大衣的短发清瘦的姑娘,她瘦削的手指轻轻地、害羞而又踌躇地敲响了那个男人的房门……2、米兰.昆得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小说,现在让我回忆,已记不起里面的任何情节。
那我为什么要选它?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
使我接近文学,即,如果我不阅读它,那我现在将会因为《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愤怒并激动,会因为《余秋雨散文》而钦佩不已。
是的,它让我看到一个小说的新天地,发现写作的另一种可能及把这当作通向自己内心的唯一的道路。
还有一个比较矫情的原因是,当时我在暗恋一个姑娘,我多么想在日记里写下里面关于“机缘之鸟”的那段哲思以纪念那个像月光一样柔美的女孩和我的无疾而终的情感。
3、曹寇《割稻草的人总是弯腰驼背》我要感谢网络,它让我在网上看到那么精彩的文章。
曹寇的小说,他叙述的腔调,十分迷人,用某人的话说,“曹寇写的是乡村的顽主”。
这一个小说集并未正式出版,我只在网络上找到电子书,但是,它比那些充塞于图书市场各个角落的色彩斑斓的出版读物高贵多少倍!里面的每一篇小说如《此事必将被你们反复谈论》、《爬上树顶》等都能让某些自以为是的批评家们目瞪口呆进而闭上他们的嘴。
4、塞林格《九故事》说来惭愧,这个小说我是在看了曹寇的推荐之后才去看的。
看完之后我在网上搜索评论,他们在断地谈论《献给爱斯美——怀着爱与凄楚》,而我则更喜欢其中的《逮香蕉鱼的日子》、《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你的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和《笑面人》。
j.d.塞林格简介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
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
他于1951年发表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
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
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哈普沃兹16,1924》(1999)。
中篇集:《弗兰妮与卓埃》(1961)、《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或《西摩小传》)(1963)。
短篇:《哈普沃兹16,1924》(1965)、《九故事》(1953)、《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弗兰妮》(1955)、《祖伊》(1957)、
《西摩:小传》(1959)、《为埃斯米而作》。
供你睡前阅读的短篇小说分享短篇小说是最具艺术性的形式,它自有章法与尊严,往往几千字中便能写出人形俱佳的故事,又极具风格、余韵。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供你睡前阅读的短篇小说,希望大家喜欢!供你睡前阅读的短篇小说分享:1、曾楚桥《余生》邂逅这篇小说是在火车站的小报摊上,火车行至午夜十分看到了这篇小说,惊艳不已。
小说让人极容易想起王家卫。
因为小说的对白和构图极具王家卫电影的风格。
小说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人物,他们的相遇、经历、结局,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宿命色彩,像是一种概念性的存在,落笔一直悬在空中,导致情节显得空荡,不切实际。
但这种写法的魅力就在于将真实的生活虚化,在人物的内心世界无限放大,通过简短、机锋似的对白,勾勒了情到痴狂处的执念、疯狂与荒凉。
作者的写作语感极好,最后收尾的对话让人不禁动容,久久难以释怀。
2、听潮天外《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见了》虽然这小说的作者现在还名不见经传,但是并不妨碍我对这篇小说的喜爱。
小说中少年有三位老朋友,一个聋子,一个哑巴,一个瞎子,通过与这三个老朋友的际遇,勾勒了一幅浮生若梦的情感画卷,透露着一种对人生、岁月静然窥探的灵气。
小说的语言诗化,长短句交错,人物的存在不为写实,更像是作为符号存在。
全篇氤氲着一种人与人之间缘分的游离感。
人物的飘零、苦闷、善良,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导致了出世与入世的冲突,在冲突的最后,岁月无声又包囊了一切,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获得了自我的救赎与内心的通达。
3、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很难想象,一个作家能把颓废压抑的情绪,冰冷残酷的环境写得如此浪漫和唯美。
郁达夫总是把冷色调的环境和低潮期的人物境遇写得细腻入微,意蕴悠长。
这篇小说情节看起来极其薄弱,但感情丰富,人物内心的雕刻鬼斧神工,借助着深夜的春风,将一个落魄文人的辛酸与浪漫写得扑朔迷离。
其中折射着当时社会的颓唐,人性的善良和对关爱的渴望。
小说看起来是似乎是消极的,又似乎是积极的,似乎是乐观的,又似乎是悲观的。
塞林格简介1. 引言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简称J·D·塞林格(J. D. Salinger),是美国的一位著名作家。
他以其浪漫主义风格和对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描写而闻名。
塞林格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对现代社会荒诞和虚伪现象的批判,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对塞林格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和影响进行介绍。
2. 生平经历塞林格于1919年1月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曼哈顿。
他在纽约长大,并在该城市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
塞林格的父亲是犹太裔,母亲是苏格兰裔,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学时期,塞林格曾就读于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并积极参与校园文学活动。
这些经历让他开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3. 代表作品3.1 《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出版于1951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青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在曼哈顿度过的三天时间。
小说通过对霍尔顿内心独白的描写,深入刻画了一个对现实社会失望的青少年的独特思想和情感世界。
该小说以其直接、真实的描写风格以及对成长与自由的追求,深受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喜爱。
3.2 《九故事》《九故事》是塞林格于195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
这个集合包含了九个独立的故事,通过对各种人物和情节的描述,展现了塞林格对人类孤独、失落和迷茫的关注。
这些故事通常以幽默而富有深度的方式呈现,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引发读者对社会伦理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3.3 《菲茨杰拉德与塞林格的挪威牧神之幻想》《菲茨杰拉德与塞林格的挪威牧神之幻想》是塞林格于1961年出版的一部长篇作品。
该小说以散文的方式书写,结合了自传和虚构元素。
小说通过塞林格的回忆回顾和解析,展现了他与知名作家F. Scott Fitzgerald的友谊以及两人在作家道路上的追求和困惑。
这部作品透过两位作家的情感和迷思,探讨了创作和艺术的真实性以及文学界的美好与荒谬。
经典短篇小说介绍文学变革时期,短篇文体往往更易于实现艺术实验和探索的诉求。
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在各种文学观念不断更新、文学思潮不断更迭的过程中,短篇小说呈示出诸多艺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文学变革的“先导性”作用。
以下是店铺介绍给大家的关于经典短篇小说,希望大家喜欢!经典短篇小说介绍:1、《乞力马扎罗的雪》作者:海明威豆瓣评分:8.5分(2965人评价)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海明威的十一篇短篇佳作。
雪山上的豹子,河边的垂钓人,咖啡厅中的老者……十一个貌似淡薄的故事蕴含了人世间言不尽的沧桑。
海明威独特的“冰山”式文风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最佳的呈现。
2、《都柏林人》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豆瓣评分:8.5分(2011人评价)内容简介|本书15篇故事,以写实和讽刺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都柏林中下阶层的生活,瘫痪和死亡贯穿全书。
3、《变形记》作者:卡夫卡豆瓣评分:8.3分(18693人评价)内容简介|卡夫卡描写了人一夜之间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嘲讽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九故事》作者:J. D. 塞林格豆瓣评分:8.5分(5342人评价)内容简介|《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在他的笔下,儿童与成年人再也无法互相沟通,柔柔的讽喻却是在这一个世界中的生活艺术。
5、《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豆瓣评分:8.6分(11270人评价)内容简介|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
《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6、《大教堂》作者:雷蒙德·卡佛豆瓣评分:8.5分(7742人评价)内容简介|卡佛短篇小说集《大教堂》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是公认的巅峰之作。
它的作品致力于描摹美国平民的生活,表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变质,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
坚守理想的“麦田”摘要:j.d.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代表作《麦田的守望者》里,他生动地描绘出了美国社会一群“垮掉的一代”。
成名之后,塞林格隐居于新罕布什尔州,专心从事写作,作家远离浮华、耐住寂寞、坚守理想的精神不但令人钦佩,也是深受功利主义影响的当代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塞林格;写作;功利主义;当代中国青年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2一、引言j.d.塞林格(j.d.sailinger, 1919-2010)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本世纪最著名的“文坛隐士”。
在隐居的60年里,他笔耕不辍,始终坚持“我热爱写作,我只为了我自己而写”的信念。
而人们也从未忘记过他,相反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世人关注,这足以说明他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和魅力。
二、塞林格的写作生涯1919年1月1日,塞林格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学业上,他的表现一直不甚出色。
但是从上中学时起,塞林格便对写作情有独钟,据同学的回忆,他曾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写作,精神可见一斑。
1939年他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小说创作课,学习写作技巧,这时的学习确定了他未来的道路。
1940年,他在《短篇小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年轻人》,大大燃起了他的写作热情。
二战期间塞林格应征入伍,由于酷爱写作,他从军时也随身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
二战结束后, 1946年塞林格复原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而在他的小说主人公身上都能看到他本人的影子。
195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田》)出版,作品一经问世即引发热议,迄今全球发行量超过6000万册,已成为公认的美国现代文学经典。
之后,他先后出版了三部小说集《九故事》(1953年)、《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1963年)。
关于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范文关于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范文最近这几天买下了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故事集,具体来说是这么几本:《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这几本书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我挺喜欢这几本书的装帧风格,我觉得对这几本书来说,任何花哨的外观都是可笑的,关于格拉斯家族故事集的读后感。
去年大概六七月份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短篇小说《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之后的某个时候我知道了这篇小说是《九故事》里的第一篇,也是整个儿的格拉斯家族故事的第一篇。
那篇小说给我的印象极深刻,一是塞林格高超的笔法,他用漫不经心的基调写出了这整件事情的发生,一直到最后那令人心神震颤的一幕,丝毫没有波动。
放在其他一些二流作家手上,大概这故事会充满刻意安排的悬疑气氛,让人心烦意乱的各种情绪副词和胡乱堆砌的悲伤心情。
可是塞林格没有费丝毫的笔墨去做这些,他只是慢悠悠地把这件事描写出来,不带一丁点儿的慌乱,一切情绪都没有显露出来,但是这不是说这篇小说里就没有这些,它们只是若隐若现地让人捉摸不透。
末了,这一切元素都在读完了这篇故事之后整个儿地浮现了出来,它们不是突然来到了这里,而是本来就在那里,只是现在隐藏了它们的迷雾散开来让我们突然发现了一样。
在我读过的作家中,有这样功力的人寥寥无几,一时间我只想到两个,海明威和卡佛。
当然后来读了其他故事之后,我确信那两位绝对干不出塞林格完成的伟业。
海明威还是挺照顾读者的,虽然他的写作中也能做到不带任何情绪,却会在中后段就把一切都明明白白的给读者交个底。
卡佛他的兴趣永远是男男女女,结婚离婚,失业、破产、外遇、搬家,整个儿一个闲人马大姐,他绝对没有这样的眼界和胸怀去写出这么又宏大又深刻的一系列小说。
倒不是说他们不如塞林格,而是说塞林格所写的这些东西在看似平淡和不动声色的背后有着鲜明的个性,命中注定只能由他来写出。
关于这一点,我还是在后面说吧,在这说好像超前了点。
怎样才算一个好故事?千万个人听同一个故事,会有万千种不同感受。
评判一个故事好不好,并没有所谓的标准。
有人觉得大段对话影响情节推动,可是对话占据80%篇幅的经典小说《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却散出迷人的气息;有人觉得故事应该具象,可是几乎不涉及任何具体情节的《看不见的城市》却经久不衰。
好的故事,就如针尖,借用纳兰妙殊的话——指尖戳不破布,但针尖可以,戳破了,那一边是不一样的世界。
这四本书里的故事,我都大爱。
自从看了之后,内心就有某种东西在发酵,如食材、调料按照某种配方,徘徊在灵魂深处,自动炮制“故事”,故推荐给大家。
我认为写好故事,从读好故事开始。
读,看,不止是眼睛看,而是用心去咀嚼,慢慢清楚自己的口味,习得其看得见的“技巧”,模仿其看得见的风格,拆解其招式,至于那看不见的想象力则只能自己多写多培养了。
1、《黑糖匣》本书献给所有信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人们——这是纳兰妙殊开篇所提。
全书通过高能机器人里瑟讲述了十二个故事,十几个“奇葩”的故事。
就如她说,她写的这些故事主角,各有病态和怪癖,也有深情,人物身上都有种“不妥协”的韧劲。
这些一反庸常偏离地气的故事,帮助脑洞大开,同时又能洞悉作者知识深度与见识广度,太合我胃口,读起来让人大呼过瘾。
就像喝到上好的酒,品完一杯想再来一杯,微醺之后,故事的人物与内核都在头脑发酵。
奇思妙想能带来奇思妙想。
奇思妙想的故事远远胜过没完没了的头脑风暴会,既能收割脑洞,又能了悟许多写作技巧,比如:在第六个故事《盗贼合作者》中,作者借人物之手写了许多写作技巧,诸如:整页纸都在写心理活动,再翻一页,天哪,还是心理活动!看到这些词语和句子,就像看到摩西召来的苍蝇铺天盖地涌过来。
天,这说的就是我。
我写小说,总是会沉湎在心理描述中而无法自拔。
十二个故事,我一口气读完,读完却又觉得意犹未尽,忍不住时时翻翻。
纳兰妙殊,她是距离我们较近的写作者,她写作的故事结构奇巧,从情节切入到人物名字,都具有西方文学的韵味。
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塞林格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有一篇被誉为经典的作品,那就是《破碎故事之心》。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塞尔丹的年轻人,他在一家快餐店工作,过着平凡无奇的生活。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经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女孩,她的出现让塞尔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塞尔丹和女孩之间的相遇并不是偶然的,他们之间有着一段深埋在内心深处的故事。
在和女孩的交往中,塞尔丹逐渐打开了心扉,他开始向女孩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讲述自己的痛苦和困惑。
女孩也在倾听着,她用温暖的目光和体贴的话语,让塞尔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关怀。
然而,故事的结局并不是美好的。
在一次意外中,女孩离开了塞尔丹的生活,留下了一片空虚和孤独。
塞尔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感到自己的内心再次被撕裂,痛苦和孤独如影随形。
《破碎故事之心》通过塞尔丹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塞尔丹的内心世界就像是一块破碎的玻璃,看似完整,实则却是千疮百孔。
他的孤独和绝望让人触目惊心,而女孩的离去更是让他的内心彻底崩溃。
塞林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叙事手法,将塞尔丹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而《破碎故事之心》正是在呼唤人们对内心的关注和呵护。
塞尔丹的故事或许只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但它却触动了每个人心中那个被忽略的角落。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破碎故事之心,而塞尔丹的故事,正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内心的每一寸温暖,要用关怀和爱去填补那些破碎的地方。
在读完《破碎故事之心》之后,或许我们会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破碎故事,而这些故事,也许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塞林格九故事(共9篇)塞林格九故事(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最后的塞林格杨向荣据美联社报道,塞林格走了。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离开了这个世界。
也许有人觉得他早已经不在,也许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
读者知道塞林格,几乎都是因为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17岁的少年霍尔顿——这个敏感的不良少年不仅在纽约游荡了几十年,也在当代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孤独地游荡了几十年。
文学史上数不清的成人、王公贵族乃至所谓的伟人都昙花一现地过去了,但是霍尔顿却继续孤独地游荡着。
《麦田里的守望者》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它塑造了一个聪明得要死、敏感得要命、对成年人的虚伪痛恨得咬牙切齿的纯真少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随处都有我喜欢的细节。
比如,霍尔顿跟一个叫琴的女孩一起下棋。
这个女孩因为家庭虐待的缘故偷偷哭了,眼泪滴到了皇后的头上。
我曾经把学校图书馆的英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借出来,谎称丢失,花了“巨资赔偿”,然后在扉页标上了描写“琴的眼泪掉在皇后头上”的那一页。
塞林格在他随后发表的描写“格拉斯一家人”的小说中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回归道德的纯真,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不超过19岁的青少年身上。
其实,我对塞林格的喜欢最初不是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而是《九故事》。
我看到的这个中文译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封面是一个嘴唇性感的金发少女的头像,那里的每一篇故事我都反复阅读。
其中《笑面人》里的个别段落都能背出来。
看完《献给艾斯美的故事怀着爱与凄楚》后,几乎浑身都颤栗了。
我觉得,薄薄的《九故事》完全可以拿来当短篇小说写作的经典教材来研究。
塞林格于1919年1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父亲是个犹太富商。
塞林格15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一所军事学校住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述很多是以该学校为背景的。
他在参军期间经常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写东西。
他先后出版的作品有《九故事《弗兰尼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些》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塞林格简介篇一:塞林格简介名篇《麦田里的守望者》1919年1月1日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
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
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1937年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
不久回国继续读书,先后进了3所学院,都未毕业。
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
1942年从军,经一年多专门训练后,被派赴欧洲做反间谍工作。
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复员回纽约,专心从事写作。
1951年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
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
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法兰妮与卓依》(1961年)、《举高屋梁,木匠们》和《西摩简介》(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个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守望者》那么成功。
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
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1999年,沙林杰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
《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
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现在他的作品都还没有出版。
;《九故事》:塞林格最经典的短篇小说集美国文学大师J.D.塞林格2010年1月28日辞世。
他生前公开出版的四部作品已经在中国大陆全部推出中文版。
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99网上书城推出了塞林格经典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以及《弗兰妮和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
《九故事》曾加印5000册,迄今已售出2万册。
《九故事》即将推出英汉双语版。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1953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7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公认的世界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这薄薄的书中确有一大堆谜团。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里边的西摩为什么要自杀,《笑面人》中酋长与赫德森小姐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还有《下到小船里》,一个才4岁大的孩子成天要往外边跑,莫非在躲避什么,至于《特迪》一篇扑朔迷离的事情就更多了,那个习惯沉思冥想的男孩本身就很奇怪,他不知怎么进入了根本不是孩童所拥有的精神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塞林格这些作品写到的孩童几乎都有着某种异秉,像《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里边的拉蒙娜,像《为埃斯米而作》里边的查尔斯,也都给人怪怪的甚至是荒诞的感觉。
小女孩拉蒙娜居然有一个自己虚构的小情人吉米,“生着一双绿眼睛,黑头发,没有雀斑,有一把剑……”她每天伴着这个吉米,一块儿吃东西,一块儿玩耍,睡觉时竟生怕翻身把吉米给压着。
很难说这想象中包含着何种寓意或暗示,面对此中的层层迷雾,许多研究者只能隔靴搔痒地往远处扯去,未敢强作解人。
不过,评论家布拉德伯利所著《美国现代小说论》一书对《九故事》表示了这样一种看法:“(作者)把儿童的世界看成是真实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则只是一个正从内部毁坏的、把人类之爱永远牺牲于卑劣的肮脏处所。
”这个解释其实就是那个名叫特迪的小男孩想要申述的意思。
特迪
跟人谈到情感与认识,谈到教育问题,认为他的父母“似乎无法按我们本来的面目来爱我们”……在他看来,自从亚当吃了那只苹果之后,人类就让逻辑那玩意儿给套牢了,所以他总要叫人“把苹果呕吐出来”。
(实习编辑:秦彩萍)
来源:无敌药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