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及应用可行性
- 格式:doc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40
CO2排放对全球变暖影响及控制方式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CO2排放被广泛认为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变暖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CO2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控制方式进行探讨。
首先,CO2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不可忽视。
CO2是一种既重要又普遍存在的温室气体,其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热量并阻止其逃逸至太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如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导致了大量的CO2排放进入大气中。
这种大规模的CO2排放引起了温室效应的增强,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O2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将直接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其次是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再次是生态系统失衡。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物种灭绝的风险增加,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为了控制CO2排放,降低全球变暖的趋势,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首先,在工业生产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能源节约技术,减少CO2的排放。
其次,在能源消耗领域,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且应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减少能源的浪费。
此外,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CO2排放。
同时,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CO2的排放。
最后,鼓励居民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如步行、骑车、节约用水和电力等,减少生活中碳的排放。
除了减少CO2的排放外,全球各国还致力于推进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是一种将CO2从大气中捕获并储存在地底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减少大气中的CO2浓度,达到缓解全球变暖的目的。
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小论文
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过多的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可是,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低20℃,但是,如果二氧化碳过多,地球就会像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了温室效应。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为它的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
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xx(x)班
xxx
xx。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摘要通过气候变暖及生态系统变化的事例简述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起源,并从生物技术、能源革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几个方面评述了近年来涌现出的二氧化碳掌握技术的优缺点和进展前景。
关键词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引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很多,也很简单。
最近20多年来,臭氧层的损耗、温室效应加剧和全球性气候变化,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使人类环境与经济可持续进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很多科学家担忧, 人类在改造地球的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球的升温,由于它会使其他变化进展为突变。
因此,温室效应的加剧是近年来引起国际争辩的又一全球性环境污染热门课题。
李远哲教授1998年5月指出: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消耗的增加,我们过度依靠地球上千万年累积的石油,自然气等矿物燃料,燃烧结果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带来了温室效应、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公布了1999年度全球环境指数报告中指出:从1970年到1995年,全球环境指数约下降了30%,这意味着在短短的25年间,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骤减了三成,消耗能源数量相当于过去一个世纪的总和。
人类燃烧煤炭、石油、自然气和砍伐下来的树木,产生的大量可以蓄热的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引起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去平衡,转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一批科学家在联合国组织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预言说,假如人类连续按现在的速度排放二氧化碳,在21 世纪的某一天,地球温度将提升约2-5℃温室效应与温度效应的加剧燃料的燃烧会产生C 02和H2O,产生的C 02可溶解在雨水、江河、湖泊和海洋里,也可以被植物汲取进行光合作用等。
产生和消耗的C 02量之间达到平衡,使大气层中C 02 浓度保持肯定的范围内。
地球大气层中的C 02和水蒸气等允许部分太阳辐射(短波辐射)透过并达到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提升。
同时,由于C O2和H2 0分子可以产生分子偶极矩转变的振动,故能汲取太阳和地球表面发出波长在2000纳米以上的长波辐射,仅让很少的一部分热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
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温室效应关系分析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和地球气温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地球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中的一些特定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相对较高。
这些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
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活动都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
这些排放源的增加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上升。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吸收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红外辐射,并重新辐射回地球,使得地球的能量平衡受到了扰动。
这就导致了地球温度的上升,即全球变暖。
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地球能量平衡来解释。
地球能量平衡是指地球吸收的阳光能量和释放的地球辐射能量之间的平衡。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它会增加大气层对地球辐射的吸收。
这使得地球系统吸收的能量增加,而释放的红外辐射能量减少。
结果,地球能量平衡被破坏,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不仅带来了气温上升,还对地球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全球变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
由于冰川和极地冰盖的融化,大量的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沿海地区的人口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其次,全球变暖也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由于气候的不稳定性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
这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全球变暖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浅谈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及CO2的回收利用一、温室效应的产生1、温室效应的概述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而这些能使地球大气增温的微量组分,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CO2、CH4、N2O、CFC(氟氯烷烃)等。
80年代研究结果表明,人为造成的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的温室效应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其中CO2的作用占55%,CFC占24%,CH4占15%,N2O占6%,因此CO2的增加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某些研究表明,如果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倍,全球温度将上升5℃,足以见得CO2在温室效应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那么你可能不禁要问,大气中浓度不断增大的CO2是从何而来的呢?2、温室气体的来源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对CO2的排放已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2003年全球由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高达250多亿吨,约占全球年CO2排放总量的95%,其余的5%主要来自工业副产以及一些天然的CO2资源。
对我国来说,CO2的排放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的。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CO2的排放总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是0.617kg碳/kg标准煤,居世界首位;GDP的单位能耗和单位CO2排放量也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万美元GDP的CO2排放量是美国的5.3倍、日本的12.8倍。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CO2排放量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排放量大之外,20世纪以来,人为的破坏使得自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降低,这也是温室气体浓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比如,大量砍伐林木,草原过度放牧,就减少了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的森林和牧草植被数量;海洋上船舶的航行,污染了海面,尤其是将油铺于海面,亦使海水不能正常地吸收二氧化碳等等。
二、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地球的大气本来就存在着温室效应,它使地球保持了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正常温度环境。
二氧化碳技术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性质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灭火、冷藏食品、人工降雨、制作饮料等用途,下面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其它用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阻碍红外线传播的作用。
因此,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地球向外层空间传播的热量就会减少,气温就会升高,这就是现在人们关心的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们探测表明,在金星周围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是主要成分,那里的气温要比地球高得多。
美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00年前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仅为9600万吨,预计21世纪将增加到80亿吨。
地球气温的升高,会引起南北两极冰山和高原冰川的消融,从而导致海洋水量的增加,洋面升高。
科学家们预测,到2050年,世界洋面将升高40~140厘米,果真如此,一些小的岛国将要沉没海中,对此,人们必须采用有效的对策,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一位科学家撰文指出:对未来地球温度变化起作用的,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一氧化二氮、氟里昂-11、氟里昂-12等30多种气体。
这些气体也像二氧化碳那样,能阻止地球向外层空间发出的红外辐射,使地面的温度升高。
特别是氟里昂气体,其温室效应不容忽视。
二氧化碳气体与我们的人类密切相关,有多种多样的用途,但二氧化碳能做喷漆,通常我们的油漆,都是具有发挥性的有机溶剂。
涂上油漆后,溶剂就挥发出来,挥发的时间较长,而且还给环境造成污染。
污染物中有许多有毒气体和致癌物。
美国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种用二氧化碳做溶剂的油漆,克服了常用尤其给人带来的危害。
二氧化碳是气体,不能做溶剂。
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在一定温度下增大压力,使二氧化碳处于气态与液态相互转变的一种状态。
这样,就可做溶剂使油漆溶解。
所用二氧化碳是合成氨厂、炼油厂的副产品,并不需要制取。
使用二氧化碳喷漆,干得快,光泽好,不会产生有毒污染人们常认为氧气对人体必不可少且多多益善,二氧化碳是废气,对人体有害无益必须都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近百年来,随着生产迅速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惊人地增长,它们燃烧后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的乱砍滥伐,地球上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却减少了。
这样致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上升趋势。
大气圈内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能使地面吸收太阳光而转化来的热能不易散失,从而提高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
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有些科学家认为,温室效应引起地球气候变暖会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有人认为,气温上升会使南北极冰帽和其他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洼地区;有些地区将热得无法居住;地面水分更多地被蒸发到大气中,会使一些富饶的土地变成沙漠。
对温室效应及其长期影响还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
当前,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其危害,如保护森林资源、植树造林,寻找利用二氧化碳的新途径,开发新能源等。
浅析全球温室效应原因与减缓温室效应的方法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却日渐突出,凸现出来,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已经给人类的发展造成的一定的阻碍,也影响了大自然的自身调节能力,当然将来地球不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也是可能出现的结果。
本文就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和温室效应的后果给以阐述以及提出减缓温室效应的可行性办法。
关键词:温室效应;产生原因;后果;措施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是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度,故名温室效应。
大气环境的变暖无疑会使全球气温升高,以至于产生融化极地冰川,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甚至是物种的减少,人类的灭亡等等后果。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式,本文就以减缓温室效应为目的,给以部分可深入研究的方法。
一、分析温室效应的影响因素从现有的科技水平看,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以下几种:1.二氧化碳(co2)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大约38亿年前大气中的co2的浓度约为300cm3/m3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co2的浓度在逐步上升,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中叶,co2浓度为316cm3/m3,80年代至90年代中叶,co2的浓度竟增至354cm3/m3。
递增幅度呈阶梯式增加,并且递增幅度在不断增加。
2.甲烷(ch4)大气中的甲烷含量一直很少,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等腐殖质的残骸中,但是在人类的发张过程中注意co2的程度似乎比ch4的程度更大,但是以单位量计算ch4对空气的加热率是co2的58倍,这说明ch4的温室效应比co2的温室效应更明显,并且ch4在全球气温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氟氯烷烃(cfcs)cfcs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形式很少,也就是说全部来自于人工合成,所以cfcs对于大气的影响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是对大气的影响程度和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程度远大于以上两种气体,仅仅就c2f5cl和cf3cl而言,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长达400年,另一方面对于大气的温室效应的“贡献”特别大,就和co2相比,其对空气的相对加热率是co2的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
二氧化碳可行性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导致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恶化。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和发展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
二、可行性分析1.市场需求当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减排目标和政策。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2.技术可行性目前,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包括储存、利用和转化等方面。
例如,将二氧化碳用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可以生产化工原料和合成燃料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出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肥料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体系。
3.资源可行性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废弃物气体,存在于大气中,以及很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
因此,资源获取相对比较容易,可以有效避免新资源的消耗。
4.环境可行性利用二氧化碳可以有效减少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从而减缓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同时,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也可以用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三、发展策略1.加大科研投入要推动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发展,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相关技术的研究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在二氧化碳利用领域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创新。
2.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为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便利。
例如,对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研究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企业提供贷款优惠等。
3.加强国际合作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政府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在二氧化碳利用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四、风险分析1.技术风险目前,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二氧化碳的影响及综合利用讲解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主要由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产生。
它的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并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可以吸收地球表面的热量并阻止其逃逸到太空中。
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大气温度上升,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现象。
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气候模式不断变化,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生态系统受损等。
这些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造成了威胁。
其次,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大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中会导致海水酸化,这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威胁。
酸性海水对珊瑚礁、贝壳类动物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尽管二氧化碳排放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它也有潜力进行综合利用。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开发各种技术来捕集和利用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浓度。
一种常见的利用方法是通过碳捕捉和储存(CCS)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排放源中捕获和分离出来,然后将其压缩并储存在地下储层中,以避免其释放到大气中。
这种方法既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又可以将二氧化碳储存起来,以防止其进一步影响气候系统。
除了CCS技术,利用二氧化碳还有其他一些潜在的途径。
例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二氧化碳来制造各种化学产品,如燃料和塑料。
这些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从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生物技术也被应用于二氧化碳的利用。
例如,利用微生物来转化二氧化碳为有机化合物的方法正在研究中。
这种方法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并支持可持续能源发展。
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的研究和开发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的速度,还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和能源,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二氧化碳气候效应混合及其对全球环境引起负效益解读二氧化碳(CO2)是人类活动主要产生的温室气体之一,也是目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
然而,二氧化碳气候效应混合及其对全球环境的负面效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二氧化碳气候效应混合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气体的特性,它可以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散发的热量,使得部分热量被留在大气层中,形成温室效应。
随着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这会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这种气候变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其次,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氧化碳气候效应混合导致气候变暖,进而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许多动植物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无法及时应对环境变化,导致物种灭绝或迁徙。
同时,气候变化还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如干旱、洪水、飓风等,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二氧化碳气候效应混合还对全球食品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气候模式的改变,降水量和分布不均,这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一些农作物对干旱和高温敏感,导致产量下降。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增加一些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进一步减少农作物产量,这对全球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形成威胁。
此外,二氧化碳气候效应混合还加剧了海洋酸化的问题。
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入大气后,一部分会被海洋吸收。
当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时,会形成碳酸,进而导致海水酸化。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十分严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海水中的钙质来建造外骨骼或壳体的生物。
酸化的海水会破坏这些生物的外骨骼结构,造成生物死亡和生态系统受损。
综上所述,二氧化碳气候效应混合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效应。
它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影响全球食品安全并加剧海洋酸化问题。
二氧化碳的影响及综合利用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过度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严重问题。
因此,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首先,二氧化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方面。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能吸收地球表面发出的紫外线辐射,阻止其逸散到太空中,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当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时,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引发全球变暖的现象。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等一系列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其次,二氧化碳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从而改变海洋的酸碱度,造成海洋生物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海洋生物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二氧化碳的排放却威胁到这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积极寻求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
通过捕获源头排放的二氧化碳,然后压缩和封存在地下或海底深处,可以避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从而减缓温室效应的发展。
这种方法被称为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可以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起来。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化学转化和利用。
二氧化碳可以被转化为各种有机物或燃料,如甲醇、乙烯等。
这种方法被称为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技术(CCU)。
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和燃料,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还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和氧气,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
因此,通过增加植物的种植面积和数量,可以帮助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
在实际应用中,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还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的成本和能耗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平衡和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为0.03%。
每年由于碳和含碳化合物的燃烧、碳酸盐矿物的分解、动物的呼吸作用及发酵过程,大约有100亿吨~200亿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同时,植物和海洋中浮游生物大约吸收相同数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氧气,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基本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矿物燃料用量激增,以及由此带来的海洋污染、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增多而被吸收、转化的二氧化碳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年增加。
特别是60年代以后,增加得更快。
(见图)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和使用煤气灶的居室,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大大超过正常水平。
下表是对上海市一些影院、舞厅和太原市一所使用煤气灶的居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检测数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地表温度影响很大。
这是因为太阳能辐射到地面,大约有一半被反射到空间,另一半被地表吸收后再以红外线形式辐射出来。
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线等长波辐射。
当二氧化碳将这部分辐射能释放出来时其中一部分返回大地,另一部分通过碰撞使其他分子能量增加。
总的效果是低层大气的温度升高。
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有些类似玻璃温室中玻璃屋顶的作用。
所以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烃等。
科学家认为,这四种气体对温室效应的作用分别为50%、15%、10%和25%。
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则太阳能被吸收的多,反射到空间的少,地表温度将上升。
据统计,自1880年至1940年的60年间,由于大量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地表温度上升了0.4℃。
根据近年来气候模型的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效应气体浓度的增度,将使地球在未来50年内上升3.5℃至4.2℃。
温室效应的危害性后果是:1.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事实上,冰川融化已经开始,发展下去,海面将升高,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海水淹没;2.频繁、严重的旱灾;3.更多更利害的尘暴;4.更频繁更厉害的飓风;5.更频繁更严重的森林火灾;6.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co2农业用途CO2农业用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减少二氧化碳(CO2)的排放以及如何利用CO2资源。
目前,CO2的农业用途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CO2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CO2施肥、CO2促进植物生长和CO2减少温室效应等方面。
CO2施肥是目前最常见的农业用途之一。
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通过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增加。
研究表明,在CO2浓度增加20%的条件下,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5%、25%和35%。
因此,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增加温室内的CO2浓度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CO2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通过增加CO2浓度,可以加快植物的光合速率,增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研究发现,适当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可以使植物的根系生长更加发达,叶片更加茂盛,从而提高植物的耐逆性和抗病能力。
此外,CO2还可以促进植物的果实发育,增加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通过控制CO2浓度,可以优化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CO2的农业用途还包括减少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CO2是其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通过将CO2捕获并用于农业生产,可以减少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此外,CO2的农业用途还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因此,CO2的农业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CO2的农业用途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减少温室效应。
然而,CO2的农业利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CO2捕获和利用技术的成本高昂、CO2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方式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CO2的农业用途,以提高其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热辐射,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而其中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
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浓度一直在不断升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它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也不断增加。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到2050年,全球气温可能会比工业化前高出2℃以上。
这将会对全球气候带来深刻的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等。
此外,二氧化碳对于海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氧化碳被溶解在海水中后,会导致海水酸化,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酸化的海水会对于珊瑚礁的生长和形成造成破坏,也会对于鱼类等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减缓温室效应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例如,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才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1 -。
温室效应及CO2的排放与治理摘要:本文介绍了温室气体的类别以及当前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并且讨论了二氧化碳的各类控制方法。
关键字: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控制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二氧化碳及其他一些温室气体日益受到关注,而随着上次哥本哈根会议前曝光的一次学术造假事件,二氧化碳是否会引起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再一次收到人们的强烈关注。
各方的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
鉴于此,我认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保持一定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是应当继续执行的。
1.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之所以有温室效应,是由于其本身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
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的能力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在分子中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分子也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的强弱可以用偶极矩μ来表示。
而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则拥有偶极矩的分子就是红外活性的;而Δμ=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的,则是非红外活性的。
由于水蒸气及臭氧的时空分布变化较大,因此在进行减量措施规划时,一般都不将这两种气体纳入考虑。
2.二氧化碳的排放关于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温室气体以及全球的气温是否在上升等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
牛笛[1]提供的物理证据显示,二氧化碳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只有从1975年到1998年是符合的。
1935年到1975年,二氧化碳排放暴涨,全球却冷化; 2000年至今,二氧化碳继续稳定增长,全球温度却没有继续上升,反而略有下降。
在人类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5千年前,中国河南有象,山东有竹,气温比现在平均高2度以上,冬季更高出35度。
毕业论文
题目: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及应用可行性
学生姓名王琳
学号P1102070418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班级浦高材0704
指导教师陶亚秋
20011年6月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3)
一.温室效应的概念 (3)
二.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3)
1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作用 (3)
2二氧化碳和全球气候变暖 (4)
3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元凶 (5)
第二章。
二氧化的排放 (6)
一.关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6)
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7)
1近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7)
2近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7)
3我国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比较 (9)
三.我国主要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10)
1我国火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10)
2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11)
3我国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14)
第三章。
工业上二氧化碳的捕集方法 (14)
一.二氧化碳主要来源 (14)
二.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15)
1.燃烧后脱碳 (16)
2.燃烧前脱碳 (16)
3.富氧燃烧 (17)
4.化学链燃烧 (17)
三.二氧化碳分离技术现状 (18)
1.吸收法 (18)
2.吸附法 (20)
3.膜分离法 (20)
4.低温分离法 (20)
5.几种分离二氧化碳方法比较急选择 (20)
第四章。
二氧化碳的在利用 (21)
一.二氧化碳的直接利用 (21)
二.二氧化碳合成化工产品 (25)
1.用于生产有机化工产品 (25)
2.合成有极高分子化工产品 (26)
三.二氧化碳合成可降解塑料 (26)
1.世界研发现状与进展 (27)
2.我国研发现状与进展 (28)
第五章。
结束语 (32)
参考文献 (33)
致谢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