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定义-1-2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C,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C, 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C。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
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 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
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
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降低20 C。
浅谈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因应对策●前言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对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具影响力,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原理、有关的气体和它的影响和预防对策,本组至图书馆查阅有关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升相关的书、期刊、报纸、百科全书,再将有用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
本文首先介绍温室效应,认识温室效应的定义、原理及温室效应得气体。
再进一步的探讨温室效应对人类各种生活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对海平面上升影响很大,近年来已有大陆被淹没。
最后是了解温室效应的因应对策,如何预防与节制温室气体排出,或是开发新的能源。
透过本次的小论文写伿,使本组更加了解温室效应的严重性,并懂得要节约能源,不污染生活环境,使得地球更健康。
●正文一、认识温室效应01. 温室效应的定义地球的温度,是取太阳日照的热量及地球本身向宇宙放出的热量两者间平衡的结果。
太阳热照几乎可由目测得知,太阳通过大气层后为地球表面所吸收,而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会加热放出红外线,再为大气吸收,产生所谓「温室效应气体」,完全吸收地球表面的热量。
大气中因「温室效应气体」所吸收来的热,一部分会向下反射回地球表面,另一部分则会向上放射至大气层上方。
反射回地球的热再加上热照的热量,地球表面就温度上升的现象,这种效果我们称之为「温室效应」。
目前,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的浓度,正受到人类活动改变的影响而逐渐提高,而随着「温室效应」的加速,地球表面的温度也逐渐提高。
(注一)02. 温室效应的原理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宇宙射线等都是电磁辐射,是电磁波,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波长和频率。
不同温度的物体,会辐射出不同波段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注二)浅探温室效应的影响与因应对策3 / 8幅射出的电磁波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太阳是一座巨大的热核反应堆,表面温度达6000℃,它辐射的电磁波主要是在可见光波段。
(注三)玻璃有一种特性,它可让可见光通过,伽却不让红外线通过,温室效应主要便是基于这个原理。
温室效应书一、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部分气体,像温室中的玻璃一样,能够让太阳辐射透过,但是会阻碍地球表面的热辐射向外散发,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自然现象。
这些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
它们可以吸收并散发热辐射,起到了保持地球表面温度的稳定作用。
二、温室效应的成因1. 工业活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工业活动也导致了大量的氟利昂等气体的排放。
2.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和生物质的燃烧也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一氧化氮和甲烷等。
3.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壤的有机质释放,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
4. 交通运输:汽车尾气和飞机排放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温室效应的影响1.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台风等。
2.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地冰雪的融化,使得海平面不断上升,危及沿海地区。
3. 生态系统变化:温室效应的影响导致了各种生物栖息地的变化,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平衡破坏。
4. 粮食安全:气候变暖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四、应对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森林保护和建设: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强森林保护与建设,吸收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3.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制定国际法规和政策,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4. 提高环保意识:倡导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结:温室效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切实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议题,而温室效应被认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温室效应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再辐射地表向外散发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这些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氯氟碳化物等。
二、温室效应的原理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大部分为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一部分被大气层反射、散射或吸收,剩余部分则到达地表。
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后会以红外辐射方式向大气层释放。
然而,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会吸收这些红外辐射并再辐射部分能量,使得地球表面的能量不断重新循环,导致温度升高。
三、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 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升高。
过量的温室气体会阻止地球释放热能,使得地球温度变得异常升高。
这种温度上升会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 极端气候事件:温室效应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高温、干旱、洪涝和风暴等极端天气现象成为越来越常见的气候变化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效应改变了环境条件,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极端气候事件和生境变化导致许多植物和动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生物多样性丧失日益严重。
四、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效率以及推广低碳交通工具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大气层修复:采用人工措施,如碳吸收和储存技术,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3. 国际合作:各国共同努力,签署国际协议,制定减排目标,共同应对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问题。
综上所述,地球的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发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
为了应对温室效应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修复大气层,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研究温室效应的目的和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温室效应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它是指地球大气中一些特定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导致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的增强,从而使地球变暖的现象。
其次,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的进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
这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与此同时,温室效应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温室效应的加剧将对农业、能源、卫生、城市规划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研究温室效应的目的和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温室效应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温室气体的来源和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总之,研究温室效应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深入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大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进行说明,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
在介绍文章结构之前,首先需要说明文章的整体目录,包括引言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论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可以简要介绍温室效应的背景和全球变暖的问题;在文章结构中,可以说明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在目的中,可以说明本文旨在研究温室效应的目的和意义,并为读者提供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正文部分包括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气体的来源和温室效应的影响。
在温室效应的定义中,可以介绍温室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温室气体的来源中,可以列举主要的温室气体,介绍它们的来源和排放情况;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中,可以探讨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用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进行解释。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和辐射过程,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从而在地表附近形成一层“温室”,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水平。
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将远低于现在,很多生命形式将无法存活。
1.原因:–自然原因:地球自身发出的热量、火山爆发、动植物尸体腐烂等自然现象产生温室气体。
–人为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剧了温室效应。
2.主要气体:–二氧化碳(CO₂):燃烧化石燃料(如煤、油、天然气)和森林砍伐导致其浓度上升。
–甲烷(CH₄):水稻种植、牲畜饲养、垃圾填埋等活动中产生。
–氮氧化物(N₂O):农业活动、汽车尾气排放等中产生。
–氟利昂:空调、冰箱等制冷剂中含有的气体。
3.影响:–温度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导致气候模式改变。
–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的热浪、暴雨、干旱和强风暴等极端气候现象。
–生态系统变化:物种分布改变,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农业影响:温度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4.缓解措施:–减少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增加吸收:植树造林,恢复退化土地,增加碳汇。
–国际合作:全球共同努力,遵守和执行国际环保协议。
5.科学研究:–遥感监测:通过卫星监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分布。
–模型模拟: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生态系统研究:了解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
6.教育与意识:–学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气候变化知识的教育。
–公众宣传: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参与意愿。
7.政策法规:–国际协议:如《巴黎协定》,旨在控制全球温度上升。
–国家政策:各国政府制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法规。
8.社会责任:–企业责任:企业减少排放,采取可持续发展策略。
–个人责任:公众减少浪费,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中国温室效应系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温室效应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的是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所散发的热能,使得地球的温度得以升高的过程。
温室效应的存在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规模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的强度。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其温室效应系数备受关注。
温室效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关系的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温室效应的贡献。
当前,中国的温室效应系数较高,说明在同样产值下,中国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要多于其他国家。
这种高系数的状态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高温室效应系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更加严重,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涝、风暴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会对中国的农业、水资源、能源等诸多领域造成不利影响,极大地威胁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降低温室效应系数,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加强对工业和交通领域的排放管理,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技术等。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温室效应带来的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大体框架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述。
例如:"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章节展开对中国温室效应系数的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温室效应的定义以及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
随后,我们将重点探讨中国温室效应的影响,包括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强调温室效应系数的重要性,并分析当前中国的温室效应系数状况。
温室气体的作用一、引言温室气体是指对大气层中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吸收和发射作用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
温室气体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解析温室气体的作用。
二、温室效应1. 温室效应的定义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部分热量被吸收并保留在大气层中,从而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2. 温室效应的原理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表会反射一部分能量回到大气层中。
这些能量包括可见光和红外线。
然而,大气层对可见光几乎没有吸收作用,但对红外线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因此,一部分红外线被吸收后会被重新发出,并向四周传播。
这些被重新发出的红外线会再次遇到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被吸收并重新发出。
这样的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一部分红外线能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太空。
因此,温室气体能够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流失,从而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 温室效应的影响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等问题。
其次,温室效应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物种灭绝、生态平衡被破坏等。
三、二氧化碳的作用1. 二氧化碳的来源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其主要来源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火山喷发、植物呼吸等;人为因素则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等。
2. 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非常重要。
据统计,二氧化碳占到了温室效应总贡献的60%以上。
3. 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同时,二氧化碳还会对植物生长、土壤质量等产生影响。
四、甲烷的作用1. 甲烷的来源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天然气体。
其主要来源包括天然气田、沼泽地带和牛羊等动物排放等。
2. 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虽然甲烷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其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讲话(一)温室效应定义:二氧化碳等气体不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幅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等)让这些幅射来到地面,使地面升温。
同时,地面以长波形式幅射向外散热,而这些气体又吸收大部分长波幅射,只让少部分热幅射散失到宇宙中去,这叫温室效应。
后果:地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氧化二氮等。
产生温室效应气体(共30多种)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一是工业发达,燃烧矿物燃烧增加;二是世界范围森林面积减少。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1992)地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1)两极冰山溶化,海平面上升;(2)气候带移动,影响生态平衡;(3)影响生物多样性(4)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二)酸雨定义:pH值小于5. 6的降水为酸雨.酸雨的形成: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被雨水吸收为硫酸或硝酸广州市几年的酸雨情况:酸雨的危害:(1)对水体及水生生物的不良影响;(2)对陆生生物的不良影响(3)腐蚀建筑物及艺术品;(4)危害人类健康。
(三)臭氧层空洞1、存在:在离地面20-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臭氧,其中臭氧占这一高度的空气十万分之一。
2、功能: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部分(UV-B),保证人类和地球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
3、破坏:氟里昂(CFCl)分解出来的氯原子能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Cl+O3――――――ClO+O2ClO+O――――――Cl+O2两个反应加起来得:O3+O――――2O2臭氧分子变成氧分子,氯原子在其中起催化剂作用。
4、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发病率增加;臭氧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幅射就会增加2%,所引起白摧障将引起10万人失明,臭氧减少7%,人类皮肤癌患者将增加14%。
(2)破坏生态系统。
过量的紫外线幅射使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减产;紫外线也能使生物链中底层的浮游生物的生产能力下降,从而损害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紫外线的幅射也会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
温室效应的产生
摘要:
一、温室效应的定义
二、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1.人类活动
2.自然原因
三、温室效应的影响
四、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
正文:
一、温室效应的定义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就像一个温室一样,使得地球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1.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此外,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也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后,会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从而引发温室效应。
2.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也是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火山爆发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地质变迁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释放。
但是,这些自然原因产生的温室气体相对较少,其影响远远不及人类活动。
三、温室效应的影响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例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四、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
为了应对温室效应,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鼓励低碳生活和绿色出行。
浅谈温室效应燕立立,叶晶晶摘要:温室效应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本文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基本含义,机理,阐述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因,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及危害,并探索性的提出了部分控制对策。
关键词:温室效应;成因;危害;控制对策0 引言1988年“温室效应”一词的出现,引起了全球的关注.2006年底-2007年初全球气温升高现象在整个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温室效应增强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遭受严重的损害。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1 温室效应的简述1。
1 温室效应介绍名称: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定义: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在大气中有些含量十分微小,却会对气候造成相当程度影响的气体,这些气体擅长吸收长波辐射但不吸收短波辐射,它们允许约50%太阳短波辐射能量穿过地球大气,这些能量会被地表吸收;地表在吸收这些能量后,本身会放出长波辐射,但这些由地表或大气放出的长波辐射却会被刚才提到的那些气体吸收,並且再將之放射出來,使得地表及对流层溫度升高。
在夜晚,这些气体继续放射长波辐射,地面就不会因为缺乏太阳的加热而变得太冷。
因此我们称这些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影响则称为“温室效应"。
广义上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称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大气中的这些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了许多科学家和环保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暖是指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而温室效应则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就此提出一些解决和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一、温室效应的定义与原理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够有效地吸收和重新辐射地表向外的热辐射,使地球保持一定的热量。
这些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氮氧化物(N2O)等。
当这些温室气体积聚在地球大气中过多,会形成一个类似温室的效应,使得地球的表面温度上升,进而导致气候变暖。
二、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的关联1.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人类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工业化、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等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而这些气体的积聚在大气中,加强了温室效应。
根据科学研究,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约40%,这也是近几百年来气候变暖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天然因素的影响除了人类活动,天然因素也对温室效应发挥了一定作用。
例如,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硫酸雾,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
但是,短期的天然因素作用相对较小,长期而言,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才是主要的原因。
三、气候变暖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地球的气温不断升高,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诸多影响。
1.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2. 海平面上升随着极地冰层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成为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
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城市的安全,并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3. 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破坏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许多物种因为栖息地的改变和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生态平衡产生深远的影响。
温室效应的定义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
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
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
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降低20 ℃。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
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
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
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
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
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
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
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现在开始有节制的对树木进行采伐,到2040年,全球暖化会降低5%,故能减轻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等现象。
适当的温室效应是有好处的。
现在全球年平均气温约为15℃,如果没有CO2,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就会下降到-23℃,这显然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