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风声》的视听语言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风声影评《风声》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从多个方面来看,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电影的剧情非常紧凑而且扣人心弦。
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小镇上,一个普通女孩的突然失踪引发了整个社区的恐慌。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紧张的氛围和悬疑的气氛。
导演通过精心的剧情安排和紧凑的节奏,让观众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感觉,不断地引发我们的好奇心和猜测。
其次,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令人深思。
《风声》以小镇为背景,通过展现人们的恐慌和焦虑,暗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的过度依赖和对隐私的忽视。
电影中的角色们被迫面对他们过去的秘密和谎言,这让我想到了当代社会中信息泄露和隐私侵犯的问题。
这种社会批判的意味让电影更加引人思考。
此外,电影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主演们的精彩演技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真实。
特别是女主角,她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气令人钦佩。
观众可以从她的表演中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这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最后,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值得一提。
音乐的运用非常巧妙,它能够增强紧张和悬疑的氛围,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摄影的运用也非常出色,通过镜头的运动和角度的选择,增强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总的来说,《风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紧凑的剧情、深入的社会探讨、出色的表演以及精心的音乐和摄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引发了我对于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思考。
我强烈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它将给你带来一次难忘的电影体验。
风声电影深度解析《风声》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巩俐等人主演的电影。
本片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个小城镇的一个家庭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了牵连,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视听等角度深度解析本片。
一、剧情解析本片的主线剧情是一个普通家庭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牵连的故事。
父亲等人因为被怀疑为“右派”而被关进了劳改农场,母亲和女儿则被迫在家中扛起了生计的重担。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亲情、友情、爱情、仇恨交织在一起。
同时,本片也揭示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如思想斗争、政治运动等。
朴素的人民群众被迫无奈地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人性的丑恶面也被逐渐暴露出来。
二、人物解析本片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包括:父亲、母亲、女儿、小妮子、管教员等。
父亲是一个朴实善良的老百姓,一心想着要好好地过日子,却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庭,他坚信自己是无辜的,希望能够挣脱冤屈。
母亲则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不仅要负责家庭生计,还要照顾女儿的成长,她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成为了家庭的支柱。
女儿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她在父母离家后,逐渐成为了家里的主心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父母。
小妮子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在小城镇上卖糖葫芦,她与女儿成为了好朋友,为女儿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管教员则是一个有着政治野心的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伤害无辜的人,是一个道德败坏的角色。
三、视听解析本片拍摄手法非常精细,画面细腻,色调柔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特别是片中的音乐,深深地渲染了剧情的悲壮和压抑,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本片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张国荣、巩俐等人的表演都非常到位,成功地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总结:《风声》是一部情感饱满、内容丰富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面。
本片不仅在剧情、人物刻画、视听上都表现出色,更从多个层面向观众传递着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影评:风声电影影评:《风声》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有幸观看了近期上映的电影《风声》,这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该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我要赞扬电影《风声》在情感上给我带来的震撼。
影片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通过他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展现了权力腐败和道德困境的现实。
主人公的勇敢和坚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起自己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态度。
电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思考:在面对权力的腐败和压迫时,我们应该选择沉默还是勇敢地站出来?其次,影片的叙事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运用了多条线索和时空的转换,将故事展开得既引人入胜又扣人心弦。
通过这种叙事手法,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困惑和挣扎。
同时,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也增加了电影的悬疑和紧张感,让我一直保持着对故事发展的好奇心。
最后,我要提到电影《风声》在视觉上的精彩呈现。
影片的摄影和剪辑都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动作的切换,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压抑。
特别是一些追逐和动作场景的处理,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危险和挑战。
总的来说,电影《风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它通过情感的震撼、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视觉呈现,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发思考和反思的作品。
它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勇敢和坚持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德。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深深地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群中国抗
日武装分子在敌后进行抗日活动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其紧张的剧情和精彩的演员表演,深深地打动了我。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
主人公们都是坚定、勇敢的抗日战士,他
们为了国家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
尤其是女主角,她不仅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能,还展现了女性的细腻和温柔。
这种对角色的刻画让我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很想知道他们最终能否战胜敌人,实现自己的抗日理想。
其次,电影的剧情紧凑,充满了悬念和惊险。
在整个影片中,主人公们时刻面
临着敌人的追捕和困难的生存环境,每一个场景都让人紧张不已。
特别是在最后的战斗中,我几乎忍不住屏住呼吸,担心他们会不会被敌人发现。
这种紧张感让我完全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和摄影也非常出色。
配乐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每一段音乐都让人心潮澎湃。
而摄影则展现了战争环境的残酷和美丽,通过精美的画面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影响。
总的来说,《风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它不仅让我感受到
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更让我对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们充满了敬意。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战争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中国的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的魅力。
电影《风声》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语言分析第一篇:电影《风声》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语言分析学年第二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满分60分)电影《风声》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语言分析作者:章文哲 2009-20102009-2010学年第二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内容提要:《风声》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商业大片,在制作成本,演员阵容上都堪称豪华。
影片瞄准“十一”黄金周档期,把抗战题材当做影片的商业谋略,奇观化的酷刑场面宣传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很成功的达到了其商业上的诉求。
但该片作为中国新谍战片的一个代表,在叙事策略的运用上过于追求对观众观影心理的引导,从而导致情节的漏洞和结构的缺失,产生了一种后观影仪式感;在视听语言的呈现上过于寻求感官刺激,而走上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深层表意道路。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应了当今国产大片的一些共性,加以分析并不能为今后的电影指明道路,但至少可以起到灯塔的效果。
关键词:叙事策略结构缺失虚无主义后观影仪式感暴力表现电影《风声》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风声》,由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09-2010学年第二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联合上海电影公司,天津电视台联合摄制。
导演高群书,陈国富;监制:冯小刚。
影片讲述了我党优秀情报工作者顾晓梦(周迅饰),吴志国(张涵予饰)不畏汪伪政权,不畏敌人的各种极尽兽性的酷刑,在经历了极度残酷的审问之后,将重要情报传达出来,保护了组织,保护了战友。
电影投资近七百万美元,于2009年9月29日中国大陆上线公映,十日之内席卷1.5亿票房,截止到2009年10月28日,《风声》票房已达2.2亿人民币。
本片也成功入围第十届话语电影传媒大奖,并荣获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称号。
《风声》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商业大片,在制作成本,演员阵容上都堪称豪华。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在情感上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这部电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中国特工在敌占区进行秘密任务的故事。
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展现了那个时代特工们的艰辛和牺牲,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无畏精神。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技和摄影手法,使得整
个电影充满了紧张和刺激感。
特别是在战斗场面和追逐戏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和激烈的战斗。
同时,影片的布景和服装也非常考究,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段历史。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特工们在敌占区
进行秘密任务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危险,但他们始终坚定不移,不畏艰险,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
这种英雄主义精神让观众备受感动,也让人深刻反思了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主演们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特工们的艰辛和牺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这些角色产生了深厚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总的来说,电影《风声》是一部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共鸣力的电影,它不仅通过
视觉和剧情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同时也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作品,值得观众细细品味和深入思考。
《风声》影评《风声》,一部听起来很浪漫但宣传的很血腥的电影,但当你看过之后,当你感受过在剧场里那种沉默的气氛,就知道这部电影是要在告诉我们什么?不是且听风吟,而是感受一种战争年代人们对于信仰那种追求和坚持,信仰的力量,又岂是现在在和平年代里缺乏思考的当代人可以理解的?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叹实在太多,除了极度血腥残忍的“刑戏”和所有人都关注的“老鬼之谜”,其中对于感情的刻画也是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民族、信仰、暧昧、仇恨交织纠结的细腻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它似乎更多地强调人性,人性的光辉被无极限地放大,最终穿针引线,走进李宁玉那件素色的旗袍里。
相信对于看过大多数欧美谍战片的影迷来说,要认可《风声》的情节是“谍战”绝对会觉得有些牵强。
《007系列》、《谍中谍》、《真实的谎言》等等欧美大片塑造的西方间谍已经给了我们太深刻的印象,一个对于间谍的标准印象,他们是风流惆怅的英俊帅哥,在隐蔽的情报战场中凭借个人英雄主义以及敏捷出色的身手同敌人展开着殊死的搏斗,在紧张打斗的同时往往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女郎伴随左右。
娱乐性往往是欧美谍战片最关键的核心,他们通过紧凑的故事来加速观众的心跳,同时再大肆利用高分贝音效与火爆的场面刺激人们的肾上腺素,继而令观众享受到无比酣畅的观影体验。
可以说这种动作悬疑的谍战片套路长久以来就是人们对于谍战片的标准认识,也是受众面最广的一种谍战类型。
《风声》摆明了就不是这种模式的谍战片,它更趋向于悬疑片中的密室悬疑,通常来说这种故事基本上都会被直接划分进侦探片的类型之中,《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一个典型,就连日本著名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也大量的运用了这种模式进行剧情编排。
因此《风声》其实是硬扯着战争时代情报人员的身份所搞出来的一部密室悬疑片,然而就是作为一部悬疑片来说他也显得有些尴尬。
这种尴尬或许只能冠以“本土特色”来进行形容了,这种“本土特色”就是主旋律。
主旋律电影中代表着正义的主人公必须是一个有着符号化意义的神,在演员的选择上就必然正气临人、极具典型色彩,他的一举一动往往象征着一种崇高的精神,于是在人物塑造时对于这类神人就会衍生出很多复杂的限制,他们不会成为最早的牺牲品,他们必须得扛得起敌人最残酷的手段,而他们本身又不能对他人有过任何伤天害理的行为。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战争剧情片,它深刻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和家国情怀。
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艰辛和悲壮。
首先,影片的场景和服装设计非常用心,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穿着打扮。
这一点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女主角在面对敌人的残暴和家人的牺牲时,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人物形象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处境,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影片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
尤其是在战争场面的呈现上,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动作戏,让整个影片充满了紧张和刺激,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惨烈和残酷。
总的来说,电影《风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故事,让观众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战争剧情片,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历史教育片,值得一看。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充满悬疑和紧张感的电影,它让我一直屏住呼吸,直到最后一刻。
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描绘了战争年代的中国社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残酷。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立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内心的矛盾,这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计非常紧凑,每一个情节都紧扣主线,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从一开始的神秘谋杀案到最后的惊心动魄的追逐,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屏息凝神。
尤其是影片的反转设计非常巧妙,让我对剧情的发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
其次,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战争年代的气息。
导演
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
尤其是影片的配乐设计非常出色,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倍感紧张和兴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对人性的刻画。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他们的选择和行为让我深思。
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也并非一味的邪恶,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和动机,这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风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悬疑片,它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充满了紧
张和兴奋,同时也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悬疑片的观众。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剧情片,它不仅令人震撼,还让人深思。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中国抗日游击队员在敌后进行抗日斗争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精彩的剧情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将
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战火和血腥的年代。
影片的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无法移开视线,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战争之中。
其次,影片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命运,他
们的坚韧、勇敢和牺牲精神让观众为之动容。
尤其是女主角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充满敬意。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对战争的描绘。
影片并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挣扎,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不仅夺走了人们的生命,更摧毁了人们的心灵,这种对战争的真实描写让人深思。
总的来说,影片《风声》是一部优秀的战争剧情片,它不仅在叙事和人物塑造
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这部影片让人深刻思考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伤痛和破坏,也让人对和平和珍惜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电影《风声》的视听语言分析
《风声》是一部讲述了汪伪政府时期的1942年,在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员,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的心理战和酷刑的谍战片。
该影片的视听语言风格鲜明,电影从镜头语言、画面剪辑、和声效配合上竭力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精彩的悬疑故事,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本文结合影片中的片段,从镜头、景别、声音、光、色彩、字幕等方面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
一、镜头与景别的表达
在影片中,镜头不仅充当观众的眼睛,告诉观众故事的情节与发展,还在参与形成影片表达风格上贡献不小的力量。
(一)长镜头的运用
在电影开头,运用特技模拟了一个50多秒的长镜头:起始画面是在黑云密布的高空,继而穿破层层黑云,掠过盘旋在空中的战机的机翼,继续往下探,出现了群山与河流相间的黑色地貌,山是黑色的,因而水的颜色就成为亮色,这些河流的形状和分布组成了两个字的形状——风声。
至此,电影片名出现。
但是此长镜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朝低处延伸,越过山巅,伸向群山环抱的城区,以远远的出现在夜空的烟花为镜头的结束画面。
下一个镜头是在地面上以仰拍角度出现的烟花,来完成转场。
这个长镜头的运用,很好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从阴霾的天空拨开层层黑云,来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乌层密布的城市,为影片奠定了阴暗压抑的基调。
(二)中近景居多,刻画人物形象
在本片中,中景、近景的景别居多。
《风声》中景别的选择,不仅出于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象、性格的刻画需要,也限于拍摄场地的环境制约。
影片绝大部分是在一个封闭的裘庄里拍摄,因此它所着力呈现的是一个封闭、压抑的形态,在室内,中近景镜头成了摄像师的首选。
并且,因为故事情节围绕捉鬼而展开,猜测推理也是剧中人物的表演内容。
细微的动作、人物内心与面部表情都需要具体的表达,因此中景近景甚至是特写镜头就需要被频繁使用。
二、画面的表现虚实结合
(一)写实性画面形成视觉冲击效果
《风声》里,武田长为了逼迫地下党老鬼的出现,对怀疑对象进行严刑拷打,血腥的场面更能衬托出日本军官武田长的狠毒与邪恶,情报工作的危险与残酷,以及地下党的坚贞不屈。
因此刑法逼供的血腥场面在影片中多有出现。
大量运用对刑具和被拷打者的局部特写,真实的再现了受刑场面。
譬如对六爷的针灸设备的特写,和受到酷刑的吴志国那因巨痛而扭曲的脸、血肉模糊的伤口、凸暴的青筋、充满血泪的双眼……这些写实性的画面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的表现出汉奸的丑恶嘴脸与吴治国的铮铮铁骨。
(二)写意性画面引发联想
《风声》中在处理白小年的时候,仅仅是一个钉椅的全景加一个刀锉的特写,一个昏暗裘堡的铁门的拉镜头在白小年撕心裂肺的呼喊中结束了。
这里的“虚”指的是电影里没有白小年直接受刑的画面,而是通过声效与空画面引起观众的联想与想象。
没有血腥的镜头反而更恐怖,利用声音和极具思维拓展空间的空
镜头激发的是观众因想象而引发的感官冲击,从而造成观众心理恐怖感的弥散。
三、声音的运用
(一)用音乐渲染剧情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符号。
它是乐器之荟萃,声音之精华。
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在电影中渲染、烘托剧情。
在遭到武田的怀疑后,李宁玉经过昏暗的走廊,来到了幽暗、诡秘的密室里接受武田的检查。
李宁玉表情凝重,徐缓的钢琴配乐响起,渲染了不安的气氛,随着一声沉重的关门声,李宁玉身体一颤,钢琴音乐戛然而止,预示着接下来的危险遭遇和人物内心的恐惧。
(二)独白连贯画面,形成叙事段落
独白是指画面中人物单独说话的声音,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手法。
影片最后,响起了顾小梦的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画面配合的是坐在车里的吴志国流下一行孤泪,然后硬切到俯拍的大远景:轿车行驶在路上,镜头摇向路边的山头,再通过叠化,出现李宁玉和顾晓梦在裘庄时的画面:李宁玉在阳台上抽烟,回头望向坐在屋里为自己缝补旗袍的顾晓梦,这时顾晓梦抬头看向镜头,即回望李宁玉,目光温柔而坚定。
在这个段落的镜头中,顾晓梦的独白一直在进行,画面却从故事的结尾回到故事的中间——顾晓梦把这段话缝进旗袍的时候。
这个段落是倒叙的结构,通过独白声音的连续性把画面连贯成一个段落。
是观众形成的视听感受:顾晓梦早已做好了为革命赴死的准备,虽然到了故事的结尾这段告白才为人所知,但是通过画面的逆转,通过吴志国的眼泪,以及最后顾晓梦看向镜头(或是看向李宁玉的目光)的画面,却像是顾晓梦亲口说给李宁玉和吴志国以及看电影的观众一样。
这是顾晓梦临死前的告白,她把这些话用摩斯电码缝在李宁玉的旗袍上。
这段告白以独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十分震撼人心。
顾晓梦剖白了心迹,也透过这段话点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四、其他视听语言的运用
(一)光的运用:光线具有营造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影片的开头,餐馆暗杀的那场戏中,即将被暗杀的汪伪政府官员与他要拉拢的范老先生,坐在桌子的两侧。
使用的是内反拍的机位,镜头里的光是顶光,从两个人的头顶照射下来,两人的眼睛都被眉骨的阴影遮蔽在黑暗里。
这里一点都没有饭局上融洽和谐的气氛,而是通过光影衬托出两人冷峻的面目表情,也预示着两人内心的遥远距离甚至是对立的立场。
也为这场暗杀铺垫了紧张的气氛。
(二)冷色调烘托恐怖氛围
故事发生在作为设为圈套、揪出老鬼的地点的西郊百草堂城堡,是充满杀戮之气的地放,裘庄古堡内部本身就阴冷黑暗。
影片通篇运用蓝黑灰等色彩,奠定了阴沉、压抑的基调。
(三)字幕形成段落结构,把握叙事节奏
在电影《风声》中,字幕在开篇就出现了。
在影片当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用电报转场的特技镜头,而这些特技镜头都配有字幕(老鬼内心的独白)。
字幕介绍故事背景,并贯穿整个电影,成为故事情节进展的段落分界。
每当剧情有新
的发展,就会出现一句字幕。
这些字幕使剧情环环相扣,形成了紧凑的节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