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和非承重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astm e119-22建筑结构和材料防火试验的标准试验方法一、引言ASTM E119-22 是由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制定的标准,用于评估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防火性能。
该标准规定了使用热量释放、烟气生成、火焰传播和耐火时间等参数来评估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
二、目的该试验方法旨在提供一种评估建筑结构和材料防火性能的标准化方法,以确保建筑材料在火灾中的安全性能。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防火性能,并为建筑设计和防火安全提供指导。
三、试验方法1. 热量释放:ASTM E119-22 通过测量热释放速率(HRR)和总热量释放(THR)来评估建筑材料的热量释放性能。
热释放速率是指在特定时间间隔内燃烧材料所释放的热量,而总热量释放是指在整个燃烧过程中所释放的总热量。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燃烧性能和火灾的潜在危险性。
2. 烟气生成:该标准通过测量烟气生成速率和总烟气生成量来评估建筑材料的烟气生成性能。
烟气生成速率是指在特定时间间隔内产生的烟气量,而总烟气生成量是指在整个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总量。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火灾中烟气的危害程度。
3. 火焰传播:ASTM E119-22 通过测量火焰传播速度和火焰高度来评估建筑材料的火焰传播性能。
火焰传播速度是指材料燃烧时火焰沿材料表面传播的速度,而火焰高度是指燃烧过程中火焰的最大高度。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火灾的蔓延速度和火灾的潜在危险性。
4. 耐火时间:该标准通过测量建筑结构或材料在模拟火灾条件下的耐火时间来评估其防火性能。
耐火时间是指材料或结构在特定温度下保持完整性的时间长度。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评估建筑结构在火灾中的耐火能力和安全性。
四、应用范围ASTM E119-22 的试验方法适用于评估各种类型的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防火性能,包括木材、塑料、玻璃、金属等。
该标准可以为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和消防安全专业人员提供有关建筑材料和结构防火性能的可靠数据,以指导建筑设计和防火安全措施的制定。
非承重材料天花板耐火试验EN1364-2标准介绍EN1364-2:非承重元件的耐火试验-第2部分:天花板EN1364的本部分规定了确定天花板耐火性的方法,天花板本身具有独立于任何建筑构件的耐火性在他们之上。
EN 1364主要用于评估非承重建筑材料在高温情况下对火的耐燃性能。
而EN 1364-2主要针对于吊顶非承重构件建筑材料的耐燃测试。
EN1364-2建筑吊顶耐火性能一般要求-炉升温度描述根据标准规定控制时间—温度,不同时间不同温度显示如下:538°C at 5 min795°C at 20 min843°C at 30 min927°C at 1 h1010°C at 2 h1093°C at 4 h其他更多时间EN1364-2 建筑吊顶耐火性能一般要求-同类标准ISO 834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ASTM E119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BS476-23:建材及构件的防火测试.第23部分元部件对构件耐火性分摊作用的测试方法EN 1363-1: 耐燃测试-第1部分: 一般要求EN 1364-1: 非承重构件耐燃测试-第1部分:墙体EN 1364-2: 非承重构件耐燃测试-第2部分:吊顶EN 1365-2: 承重件耐燃测试-第2部分:地板和屋顶GB/T 9978-1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T 9978-3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三部分:试验方法和试验数据应用注解GB/T 9978-5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五部分:承重水平分隔构建的特殊要求。
GB/T 9978-6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六部分:梁的特殊要求GB/T 9978-8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八部分:非承重垂直分隔构件的特殊要求GB/T 9978-9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九部分:非承重吊顶构件的特殊要求EN 13501-1: 建筑制品和构件的火灾分级第一部分:用对火反应试验数据的分级DIN 4102-1: 建筑材料和构件的防火性能第一部分:建筑材料要求和测试的分类等级NF P 92-501: 法国材料阻燃防火测试M等级测定-刚性材料(M0,M1,M2,M3,M4)NF P 92-503: 法国材料阻燃防火测试M等级测定-柔性材料(M0,M1,M2,M3,M4)办理天花板耐火测试流程:1、项目申请——向检测机构监管递交申请。
第51卷第8期2021年4月下建㊀筑㊀结㊀构Building StructureVol.51No.8Apr.2021DOI :10.19701/j.jzjg.2021.08.011作者简介:刘利先,博士,副教授,Email:1773535933@;通信作者:邓明康,硕士研究生,Email:305976203@㊂保护层厚度㊁板厚及受荷水平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刘利先,㊀邓明康,㊀李㊀维,㊀赵广书(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500)[摘要]㊀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㊁板厚及受荷水平之间的关系㊂结果表明:耐火极限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增大有显著的提高,而钢筋混凝土板厚对楼板的耐火极限基本没有影响;钢筋混凝土板承受的荷载水平越高,其耐火极限越低㊂[关键词]㊀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模拟;保护层厚度;板厚;荷载水平;耐火极限中图分类号:TU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8X (2021)08-0066-05[引用本文]㊀刘利先,邓明康,李维,等.保护层厚度㊁板厚及受荷水平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J].建筑结构,2021,51(8):66-70.LIU Lixian,DENG Mingkang,LI Wei,et al.Influence of protective layer thickness,slabs thickness and load level on the refractory limi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J].Building Structure,2021,51(8):66-70.Influence of protective layer thickness ,slabs thickness and load level on the refractory limit of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LIU Lixian,DENG Mingkang,LI Wei,ZHAO Guangshu(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ractory limi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and the concrete protective layer thickness,the thickness of the slab and the load level of the slab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ractory limi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s the concrete protective layer thickness increases,whil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 thickness has no effect on the refractory limit of the slabs;the higher the load level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 bears,the lower the refractory limit.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temperature field simulation;protective layer thickness;slab thickness;load level;refractory limit0㊀引言火灾对建筑结构的危害极大,钢筋混凝土楼板是防火阻隔的重要构件,也是整个结构中防火最薄弱环节㊂常温时,相同板厚情况下,保护层厚度越小,钢筋混凝土板截面有效高度越大,极限承载力越高,若不考虑结构的耐久性能和耐火性能,保护层厚度可取最小值㊂在火灾作用下,随着保护层厚度的增加,受力钢筋升温速度减缓,钢筋强度退化速度降低,从而提高了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能力[1]㊂由于火灾试验费用高,且试验测试手段受到高温限制等原因,对钢筋混凝土楼板高温性能研究主要限于耐火极限的测定㊂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确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㊁板厚度及受荷水平与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相关研究分析结论及保护层厚度的最佳建议取值㊂1㊀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模型的引用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凝土的热工参数会变化,混凝土结构的热传导是一个非线性瞬态问题㊂刘利先㊁赵广书等[2]推导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热传导微分方程,并建立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数值模型,该模型在ISO-834标准升温曲线[3]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得出数据相近,证明了数值模型的合理可靠性,因此本文引用文献[2]中的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模型来研究保护层厚度㊁板厚及受荷水平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㊂对钢筋混凝土温度场影响较大的热工参数主要是导热系数㊁比热容和质量密度㊂由于钢筋体积仅占总体积的3%左右,可看做均质混凝土材料㊂一般常用硅质和钙质骨料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差别很小,轻质骨料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前两者相差较大㊂混凝土比热容在100~200ħ时受其含水率的影响较大,但随水分的蒸发该影响减弱,可忽略㊂温度升高对混凝土质量密度的影响也可忽第51卷第8期刘利先,等.保护层厚度㊁板厚及受荷水平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略㊂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模型适用于一般硅质和钙质骨料混凝土,对特殊混凝土则需要调整相应的热工参数㊂2㊀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判定对于承重构件,如梁㊁板,‘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T 9978.1 2008)[4]规定,试验试件达到耐火极限的判定准则为:1)试件的最大挠度超过L /20,其中L 为计算跨度(净跨);2)试件由于承载能力丧失而无法与外荷载平衡;3)结构构件失去完整性或隔热性同样也表明试件达到耐火极限,其完整性判别的依据为查看试件是否存在穿透裂缝,隔热性的判别是试件背火面的平均升温温度超高140ħ或表面单点最高升温温度超过180ħ㊂ASTM E119-20[5]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火灾环境下的耐火极限,以受力钢筋的温度作为判定标准,其不能超过钢筋的临界温度(对于普通钢筋,其临界温度为593ħ)㊂为了得出较为合理的耐火极限判定方式,在ISO-834标准火灾升温曲线下对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㊂选用的混凝土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板厚为12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5mm,板底受力钢筋选配8@200,见图1㊂图1㊀钢筋混凝土板配筋情况经过整理计算,得到ISO-834标准火灾升温曲线下钢筋混凝土板各截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㊂当钢筋温度达到593ħ(参看距板底受火面20mm 的温升曲线)时,所对应的受火时间约为50min,此时板背火面的温度约为81ħ,温升未超过140ħ;当板背火面温度温升达到140ħ时,其受火时间约为67min,而此时钢筋温度已达到680ħ左右,钢筋混凝土板早因高温时钢筋强度的急剧下降而丧失承载能力㊂故在此处用背火面温度作为构件耐火极限的判别条件不合适㊂本次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的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以构件受火面纵向受力钢筋温度达到593ħ作为判别条件,其耐火极限约为50min㊂3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耐火极限的影响在ISO-834标准火灾升温曲线下,利用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模型来进行数值模拟,选取不同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5,10,15,20,25,30,35mm,对钢筋混凝土板钢筋位置处的温度进行分析,升温曲线见图3㊂温升曲线钢筋温度达593ħ时,距板底受火面10,15,20,25,30,35,40mm 处,不同保护层厚度的受火时间见表1㊂图2㊀板不同高度截面升温曲线图3㊀不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下钢筋的温度-时间曲线钢筋温度达593ħ时不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板底的受火时间表1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mm 5101520253035受火时间/min354453657789103从表1中可以看出:火灾作用下,混凝土保护层对钢筋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随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增加,钢筋温度达到593ħ的时间显著延长㊂从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增加,板底受力钢筋的温度有明显降低,说明增加混76建㊀筑㊀结㊀构2021年凝土保护层厚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火灾下钢筋的温度上升㊂其中,对比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分别为15mm 和20mm 的升温曲线发现: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加5mm 后,相同受火时间的钢筋温度降低约50ħ;钢筋温度达到593ħ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5,20mm 的受火时间约为44,54min,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提高了10min,可见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以有效提高构件的耐火性能㊂为探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构件耐火极限的关系,不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下构件的耐火极限曲线如图4所示㊂由表1和图4可知,在相同升温时间下,对不同混凝土保护层厚下的钢筋温度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混凝土板耐火极限t 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之间的关系式如下:t =26.86+1.51c +0.019c 2㊀5mm ɤc ɤ40mm ()(1)㊀㊀通过分析可知: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㊂但实际工程中,若钢筋混凝土板保护层厚度过大,且未采取有效抗裂措施时,常温下构件表面易产生大量裂缝,影响常温下的使用性能㊂此外,在板厚不变的情况下,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大时会增加板重,且明显降低板在常温下的承载能力㊂所以,本文不建议通过过度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来提高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㊂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6]的规定,当民用建筑耐火极限为一级㊁二级㊁三级时,板的耐火极限分别不低于90,60,30min,代入式(1)得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分别不低于31,18,3mm㊂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10)[7]中的规定,一类环境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为15mm,已满足耐火极限不低于30min 的要求㊂建议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耐火等级为一级㊁二级㊁三级时分别取35,20,15mm,其既能保证钢筋混凝土板在常温下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又可保证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要求㊂4㊀板厚度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为较全面地分析板厚度对钢筋混凝土板截面温度场的影响,板厚度h 分别取80,100,120,140,16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为15mm,对5块板钢筋位置处的数值模拟温度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如图5所示㊂不同板厚下钢筋混凝土板对应的耐火极限(板底受力钢筋的温度达到593ħ时的受火时长)如图6所示㊂从图5中可以看出,这5条温度-时间曲线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且各受火时间对应的温度值非常接近,板厚的增加并没有导致钢筋位置处升温曲线出现较大的变动;结合图6不同板厚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可以得出:板厚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很小,在钢筋混凝土板不是很薄的情况下,可不考虑板厚对其耐火极限的影响㊂5㊀受荷水平对耐火极限的影响国外常以钢筋混凝土板受火面受力钢筋的温度达到593ħ作为其耐火极限的判定依据;国内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承载能力丧失或失去完整性或隔热性等作为其耐火极限的判定依据㊂此处以构件承受的荷载水平为耐火极限的判别条件,分析高温时不同荷载水平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板达到极限承载能力所对应的耐火极限㊂荷载水平定义为:荷载水平=M 实M uˑ100%(2)式中:M u 为常温下钢筋混凝土板的极限承载能力,kN ㊃m;M 实为外荷载实际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板内的最大弯矩,kN ㊃m㊂图4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关系图5㊀不同板厚钢筋混凝土板的温度-时间曲线图6㊀不同板厚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86第51卷第8期刘利先,等.保护层厚度㊁板厚及受荷水平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㊀㊀分析采用的耐火极限判别条件为:当钢筋混凝土板高温下的极限承载力等于外荷载实际作用的弯矩时,即认为钢筋混凝土板达到其耐火极限㊂耐火极限判别条件表达式为:M T u=M 实(3)式中M T u 为钢筋混凝土板高温时的极限承载能力,kN ㊃m㊂大量研究表明:常温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楼板上的使用荷载一般为其极限荷载的40%~70%,即:M 实=40%~70%()㊃M u (4)㊀㊀常温下钢筋混凝土板的极限承载能力为:M u =α1f c bx h 0-x /2()(5)式中:x 为常温极限承载能力下,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压区高度,mm;α1为混凝土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f c 为常温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N /mm 2;b 为板宽,mm;h 0为截面有效高度,mm㊂本次研究对象受火面为板底,受压侧为板背火面,由图4可知,在受火120min 内,板背火面的温度未超过200ħ,由文献[8-9]可知,当混凝土的温度不超过200ħ时,其强度基本不变,f c 可取常温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㊂常温极限承载能力下,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压区高度x 可以根据下式计算:x =f y A sα1f c b (6)式中:f y 为常温下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 /mm 2;A s 为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mm 2㊂常温下当荷载水平为40%,50%,60%,70%时对应的截面抵抗距系数αs 分别由下式计算:αs =M 实α1f c bh 20(7)㊀㊀常温正常使用荷载下的受压区高度x 1可由下式计算:x 1=ξh 0=1-1-2αs []h 0(8)㊀㊀计算出x 1后,可由式(9)分别计算出常温下不同荷载水平对应的钢筋拉应力σs :σs =α1f c bx 1A s(9)㊀㊀高温作用下,钢筋的屈服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高温下钢筋的屈服强度f T y =σs 时,即:M T u =M 实,此时板底受拉钢筋在高温下屈服,钢筋混凝土板承载力丧失,达到了其耐火极限㊂高温下钢筋的屈服强度f T y 随着高温温度不断变化,目前常用的f T y 与T s 的关系如下:(1)过镇海[10]建议的计算表达式为:f T yf y =1(T s ɤ200ħ)1-0.9T s -200()/600(200ħ<T s ɤ800ħ)1200-T s ()/4000(800ħ<T s ɤ1200ħ)0(T s >1200ħ)ìîíïïïïïï(10)㊀㊀(2)Bisby [11]建议的计算表达式为:f T yf y = 1.0(0ħɤT s ɤ200ħ)1.22-1.1ˑ10-3T s (200ħ<T s ɤ400ħ)1.62-2.1ˑ10-3T s (400ħ<T s ɤ600ħ)ìîíïïïï(11)式中:T s 为钢筋温度,ħ;f T y 为高温下钢筋的屈服强度,N /mm 2㊂火灾高温作用下,当f T y=σs 时,可由式(10)或式(11)分别计算出不同荷载水平下的钢筋温度T s ,然后根据图2分别确定钢筋温度达到T s 的受火时间t ,该值即为相应荷载水平下的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并将此耐火极限与前文用板底受火面受力钢筋达到593ħ为判别条件确定的耐火极限进行比较分析㊂为了使得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应,计算时采用的各项参数与数值模拟参数保持一致,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取C30(f c =14.3N /mm 2)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取15mm,α1=1.0(ɤC50取1.0),钢筋选用HRB400(f y =360N /mm 2,8@200,A s =251mm 2),板宽b 取1000mm,有效高度h 0取100mm,a s =c +d /2=15+4=19,取a s =20mm㊂表2为正常使用状态下,根据构件承受的实际荷载水平来判定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的计算结果㊂由表2可知:钢筋混凝土板承受的荷载水平越高,其耐火极限越低㊂当荷载水平为40%~50%时,采用过镇海或Bisby 建议的钢筋高温时的屈服强度公式计算出的耐火极限,均在40~51min 范围内,该结果与根据板受火面受力钢筋温度达到593ħ为判别条件判定的耐火极限50min 基本一致㊂正常使用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计算结果表2板承受的荷载水平40%50%60%70%式(10)钢筋屈服时温度T s /ħ605.18538.77471.92403.63耐火极限t /min 51413529式(11)钢筋屈服时温度T s /ħ583.66537.22489.47441.40耐火极限t /min4940373196建㊀筑㊀结㊀构2021年6㊀结论(1)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在实际工程中,建议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耐火等级为一级㊁二级㊁三级时分别取35,20,15mm,其既能保证钢筋混凝土板在常温下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又可保证钢筋混凝土板的耐火极限要求㊂(2)板厚度的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很小,在板不是很薄的情况下,可不考虑板厚对钢筋混凝土板耐火极限的影响㊂(3)钢筋混凝土板承受的荷载水平越高,其耐火极限越低;正常使用状态下,当构件承受的荷载水平为50%左右时,根据钢筋混凝土板失去承载力得到的耐火极限与按构件受火面受力钢筋温度达到593ħ得到的耐火极限基本保持一致㊂参考文献[1]郝淑英,刘秀英,张琪昌.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板保护层厚度的选取[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0(6):76-79.[2]刘利先,赵广书,邓明康.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板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建筑科学,2018,34(11):33-38. [3]Fire resistance tests-elemen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Part1:General requirements:ISO834-1ʒ1999[S].Switzerland: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Standardization,1999.[4]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1 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5]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fire tests of buildingconstruction and materials:ASTM E119-20[S].AESC:ASTM International,2005.[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徐彧,徐志胜,朱玛.高温作用后混凝土强度与变形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2):13-16,21.[9]杨彦克,李固华.火灾砼结构损伤评估现状与发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3(2):6-11. [10]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的高温性能及其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LUKE ALEXANDER BISBY.Fire behavior of fibre-reinforced polymer(FRP)reinforced or confined concrete[D].Kingston:Queenᶄs University,2003.2021 结构前沿 论坛 工程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司法鉴定探讨成功举办㊀㊀2021年4月7日,2021 结构前沿 论坛 工程上浮事故原因分析与司法鉴定探讨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现场参会人员超百人,线上累计观看3.25万人次㊂本次论坛由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㊁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㊁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分会主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㊁‘建筑结构“杂志社㊁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承办㊂论坛邀请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㊁总工程师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郁银泉,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立军,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㊁总工程师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笃礼,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檀中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孙宏伟,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结构总工程师㊁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余海群,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郁银泉工作室主任㊁钢结构所所长王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左勇志,资深鉴定人㊁贵州案司法鉴定人马德云,原最高法院审判员㊁高级法官李琪,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文杰律师出席㊂论坛报告环节,马德云博士做了 贵州案抗浮事故司法鉴定及相关案例介绍 报告,详细介绍了贵州案件司法鉴定过程;王立军大师讲解了 建筑物的水盆效应 ,说明了水盆效应对上浮事故的影响;孙宏伟副总做了 抗浮与地下水位概念释疑 ,阐明了抗浮设计中易混淆的概念㊂沙龙环节气氛活跃㊁讨论热烈,各位嘉宾针对上浮事故中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分别从地勘㊁设计㊁施工㊁法律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㊂还讨论了司法案件中的专家证人㊁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作用㊂最后,余海群总工对论坛进行了总结㊂本次论坛是行业大师㊁权威专家㊁司法鉴定界和法律界知名专家跨界的盛会,对工程行业技术和法治建设融合发展具有代表性推动作用㊂论坛秉承开放原则,与会者各抒己见,可谓百家争鸣,不仅解答了行业同仁的诸多疑惑,也达成了很多共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工程技术者的法律意识,更加有助于工程行业的良性发展㊂这次国内工程技术和法律相结合的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㊂07。
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分级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目录1 名词和术语2 一般要求3 防火涂料的防火性能4 标示本材准仅适用于建筑物内装修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分级。
1 名词和术语。
1.1防火涂料:系施用于可燃性基材表面,用以降低材料表面燃烧特性,阻滞火灾迅速蔓延,或是用于建筑构件上,用以提高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特种涂料。
1.2饰面型防火涂料:系施用于建材表面,作为装饰和阻燃用的防火涂料,这种涂料的漆膜厚度一般在 1mm以下;通常为0.2-0.4mm。
1.3厚浆型防火涂料:系施用于建筑构件表面,用以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厚层防火涂料。
这种涂料的涂层厚度一般都在1mm以上。
1.4火焰传播比值:系依照ZB G 51002- 85《防火涂料防火性能试验方法隧道燃烧法》测得的数值。
这一数值是基于石棉板的火焰传播比值为“0”,橡树木板的火焰传播比值为“100”时,受试材料具有的表面火焰传播特性数据。
1.5失重:系依照ZBG 51003-85《防火涂料防火性能试验方法小室燃烧法》测得的数值,这一数值是基于可燃性基材在规定涂覆比和规定燃烧条件下,试板燃烧前后重量之差得出的一项阻火性能数据(g)。
1.6炭化体积:系依照1.5条中所述试验方法测得的另一组数据。
这一数据是基于可燃性基材在规定涂覆比和规定燃烧条件下,基材被炭化的最大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深度相乘得到的一项阻火性能数据(Cm^3)。
1.7耐燃时间,系依照ZB G 51001-85《防火涂料防火性能试验方法大板燃烧法》测得的数据。
这一数值是以规定的基材,在特定燃烧条件下,试板背火面温度达到220℃或试板出现明显裂缝穿透所需时间加以表示(min)的。
2 一般要求2.1防火涂料作为护层和饰面材料,应具有使用对象所要求的理化性能。
2.2防火涂料在测试其防火性能之前,应符合表1规定。
表12.3各性能试验漆膜制备应依照GB 1727-79 《漆膜一般制备法》的规定进行。
2.4防火涂料应具有适当的使用期,在此期间,防火涂料漆膜应保持完好,各项理化性能应能有效维持。
ASTM E119-00建筑物和建筑材料的防火检测1.适用范围1.1本防火实验特性曲线标准所描述的实验方法,适用于建筑上的砖石构件和结构材料的复合构件,包括承重和非承重墙和隔墙、柱、主梁、次梁、板材以及用于地板和屋顶的板梁组合构件。
这些方法还适用于其它构成建筑体永久性整体部分的组件和结构件。
1.2 分类的目的应当是记录特定条件下暴露于火焰时的相对性能,在其它条件下或离开火焰后,不应当引申决定具有适用性。
1.3 本标准用于在控制条件下描述材料、制品或组件对热和火焰的特性曲线,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火灾情况下材料、制品或组件的火灾危险评估所需的所有因素。
1.4 这些测试方法规定了一种暴露火焰的标准,用以比较建筑构件的测试结果。
这些测试结果是评估建筑物和构件的预期防火性能的一个因素。
应用这些测试标准来预计实际建筑的防火性能时,需评价测试条件。
1.5 用英制单位标记的数值作为标准值。
括号内给出的数值仅供参考。
1.6 本标准无意阐明所有与之有关的安全问题。
在使用本标准前,采用适当的安全和卫生措施以及决定规范限制的适用范围,是使用者的责任。
1.7 本标准文本中参照了注释和注脚作为解释性材料,这些注释的注脚(不包括表的图中的)不应作为本标准的要求。
2.引用标准2.1 ASTM标准:C569,E176。
3.术语3.1定义:本实验方法中术语的定义,参照术语标准E176。
4.意义和用途4.1 本测试方法可评价1.1节所述建筑构件在预设的实验条件下所具有防火时间、保持结构完整的时间或同时评价两种性能,防火性能与构件种类有关。
4.2 试验将一个试样置于标准火焰之中,通过一段时间达到规定的温度。
必要时,构件置于火焰中后还需经受规定的标准软管水流的测试。
试验提供建筑构件在这些火焰条件下防火实验曲线的相对测量值。
试验的火焰条件并不代表实际火灾情形,实际情形可随着火焰量、火焰性质、火焰分布、通风情况、房间大小和形状以及房间的热降特性的不同而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用轻质隔墙条板(征求意见稿)GB –Light weight panels for partition wall used in buildings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以下简称轻质条板)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一般规定、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非承重内隔墙用轻质条板。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T701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1452夹层结构平拉强度试验方法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2542砌墙砖试验方法GB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3810.3陶瓷砖试验方法第3部分:吸水率、显气孔率、表观相对密度和容重的测定GB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8076混凝土外加剂GB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T9775纸面石膏板GB/T9776建筑石膏GB/T9978.1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8部分:非承重垂直分隔构件的特殊要求GB/T13024箱纸板GB/T13475建筑构件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标准和防护热箱法GB/T14684建设用砂GB/T14685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7431.1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T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18580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T19889.3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3部分: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的实验室测量GB20472硫铝酸盐水泥GB/T25176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30100建筑墙板试验方法GB/T31818粉状纸制品胶粘剂JGJ63混凝土用水标准JGJ/T110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T318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JG/T298建筑室内用腻子JG/T414建筑用菱镁装饰板JC/T412.1纤维水泥平板第1部分: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JC/T449镁质胶凝材料用原料JC/T564.1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第一部分:无石棉硅酸钙板JC/T841耐碱玻璃纤维网布YB/T5294一般用途低碳钢丝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编号:SY-AQ-05329(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Combustion performance and fire resistance of building components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建筑构件主要包括建筑内的墙、柱、梁、楼板、门、窗等,一般来讲,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构件的燃烧性能,二是构件的耐火极限。
耐火建筑构配件在火灾中起着阻止火势蔓延、延长支撑时间的作用。
一、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主要是指组成建筑构件材料的燃烧性能。
而材料的燃烧性能,有些得到共识而无需进行检测,如钢材、混凝土、石膏等,但有些材料特别是一些新型建材,则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其燃烧性能。
除有一些特别规定外,大部分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可按GB8624等相关标准确定(详见本章第二节“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及分级”)。
通常,我国把建筑构件按其燃烧性能分为三类,即不燃性、难燃性和可燃性。
1.不燃性用不燃烧性材料做成的构件统称为不燃性构件。
不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
如钢材、混凝土、砖、石、砌块、石膏板等。
2.难燃性凡用难燃烧性材料做成的构件或用燃烧性材料做成而用非燃烧性材料做保护层的构件统称为难燃性构件。
难燃烧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
如沥青混凝土、经阻燃处理后的木材、塑料、水泥、刨花板、板条抹灰墙等。
一、墙的耐火极限1、普通粘土砖墙、钢砼墙的耐火极限大量试验证明,耐火极限与厚度成正比。
厚度(mm)120 180 240 370耐火极限(h)2.503.505.5010.502、加气砼墙的耐火极限耐火极限与厚度也基本是xx。
如加气砼砌块墙(非承重墙)厚度(mm)75 100 200耐火极限(h)2.506.008.003、轻质隔墙xx——钢丝网抹灰:0.85h石膏板:水泥刨花板:0.30h板条抹灰:0.85h钢龙骨——单层石膏板双层石膏板:1.00h以上4、金属墙板的耐火极限采用铝、钢、铝合金等薄板作两面,中间或是空气层或填矿棉、岩棉等隔热材料,耐火极限可达1.50~2.00h。
二、柱的耐火极限1、钢砼柱的耐火极限在通常情况下随柱截面增大而增大。
如C20砼柱:截面积(mm×mm)耐火极限(h)200×2001.40h300×300370×3705.00h2、钢柱的耐火极限:0.25h三、梁的耐火极限1、钢砼梁的耐火极限主要取决于主筋保护层的厚度。
如非预应力钢砼简支xx:保护层厚度(mm)10 20 25 30耐火极限(h)1.201.752.002.302、无保护钢梁耐火极限为0.25h。
四、楼板的耐火极限xx砼圆孔空心板保护层厚度(mm)10 20 30耐火极限(h)1.251.50预应力钢砼圆孔空心板保护层厚度(mm)10 20 30 耐火极限(h)0.40.70.85五、吊顶的耐火极限木吊顶搁栅——钢丝网抹灰:0.25h板条抹灰:0.25h纸面石膏板:0.25h钢吊顶搁栅——石棉板:0.85h双层石膏板:0.30h钢丝网抹灰:0.25h六、屋顶承重构件——屋架无保护钢屋架的耐火极限为0.25h;钢砼屋架的耐火极限主要取决于保护层厚度,一般保护层厚度为25~30mm,耐火极限为1.50~1.70h。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一)GB/T 9978-1999前言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SO/FDIS 834-1:1997(E)。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T 9978-1988。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各国公安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纪玉、甘家林、吴海江。
本标准1988年9月首次发布,1999年6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委托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的试验装置、试验条件、试件要求、试验程序、耐火极限判定条件和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墙、梁、楼板、吊顶和屋顶等承重构件,其他的构件、配件或结构可参照采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未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5907-1986 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
3.2耐火稳定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
3.4耐火隔热性在标准耐火线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某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
4试验装置4.1耐火试验炉耐火试验炉应满足5.1、5.2、5.3、6.2的要求并便于试件安装与试验观察。
4.2炉压测量与控制设备炉内压力测量可采用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应能准确测量静压头,传感器不应布置在易受火焰或烟气直接冲击的地方。
炉内压力可通过控制通风和调节烟道闸板来调节。
4.3燃烧系统可采用轻些油、天然气、煤气或丙烷气作为燃烧的燃料。
燃料由贮油(气)罐通过管道输送到喷喷与高压鼓风送来的空气混合,喷入炉内燃烧。
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及分级标准(ZBG51004-85)【颁布机关】公安部【颁布日期】1985年05月21日【实施日期】1986年02月01日【时效性】有效本材准仅适用于建筑物内装修防火涂料防火性能分级。
1名词和术语。
1.1防火涂料:系施用于可燃性基材表面,用以降低材料表面燃烧特性,阻滞火灾迅速蔓延,或是用于建筑构件上,用以提高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特种涂料。
1.2饰面型防火涂料:系施用于建材表面,作为装饰和阻燃用的防火涂料,这种涂料的漆膜厚度一般在1mm以下;通常为0.2-0.4mm。
1.3厚浆型防火涂料:系施用于建筑构件表面,用以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厚层防火涂料。
这种涂料的涂层厚度一般都在1mm以上。
1.4火焰传播比值:系依照ZB G51002-85《防火涂料防火性能试验方法隧道燃烧法》测得的数值。
这一数值是基于石棉板的火焰传播比值为“0”,橡树木板的火焰传播比值为“100”时,受试材料具有的表面火焰传播特性数据。
1.5失重:系依照ZBG51003-85《防火涂料防火性能试验方法小室燃烧法》测得的数值,这一数值是基于可燃性基材在规定涂覆比和规定燃烧条件下,试板燃烧前后重量之差得出的一项阻火性能数据(g)。
1.6炭化体积:系依照1.5条中所述试验方法测得的另一组数据。
这一数据是基于可燃性基材在规定涂覆比和规定燃烧条件下,基材被炭化的最大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深度相乘得到的一项阻火性能数据(Cm^3)。
1.7耐燃时间,系依照ZB G51001-85《防火涂料防火性能试验方法大板燃烧法》测得的数据。
这一数值是以规定的基材,在特定燃烧条件下,试板背火面温度达到220℃或试板出现明显裂缝穿透所需时间加以表示(min)的。
2 一般要求2.1防火涂料作为护层和饰面材料,应具有使用对象所要求的理化性能。
2.2防火涂料在测试其防火性能之前,应符合表1规定。
表1┌───────┬────────────────────────┬───┐│理化\防火涂│饰面型│厚浆型││ 性能\料类型│││├───────┼────────────────────────┼───┤│存放性│在规定存放期内,应不结皮、结块,或虽有结块现象,││││但经手工短时搅拌即可变得均匀││├───────┼────────────────────────┼───┤│施用性│可用刷涂、喷涂或刮涂的任一种或多种方法方便地操作││├───────┼────────────────────────┼───┤│干燥性│按照GB 1728-79《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漆膜表干时间不超过24h,实干时间不超过一周││├───────┼────────────────────────┼───┤│附着力│按照GB 1720-79《漆膜附着力测定法》不低于3级│待定│├───────┼────────────────────────┼───┤│柔韧性│按照GB 1731-79《漆膜柔韧性测定法》通过轴棒3 │待定│││(截面4×10mm)以上弯曲试验││├───────┼────────────────────────┼───┤│耐冲击性│按照GB 1732-79《漆膜耐冲击测定法》不低于20kg.cm│待定│├───────┼────────────────────────┼───┤│耐火性│按照GB 1733-79《漆膜耐水性测定法》甲法(温度│待定│││25±1℃蒸馏水)要求,浸泡至规定时司无剥落,起皱││└───────┴────────────────────────┴───┘2.3各性能试验漆膜制备应依照GB 1727-79 《漆膜一般制备法》的规定进行。
建筑专业、消防专业>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51249-20171总则1.0.1为了合理进行建筑钢结构防火设计,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钢结构以及钢管混凝土柱、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等组合结构的防火设计及其防火保护的施工与验收。
不适用于内置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1.0.3建筑钢结构的防火设计及其防火保护的施工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耐火钢fire-resisant steel在600℃温度时的屈服强度不小于其常温屈服强度2/3的钢材。
2.1.2钢管混凝土柱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且钢管及其核心混凝土能共同承受外荷载作用的结构构件。
2.1.3钢与混凝土组合梁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eam由混凝土翼板和钢梁通过抗剪连接件组合而成,并能整体受力的梁。
2.1.4压型钢板组合楼板steel deck-concrete composite slab在压型钢板上浇筑混凝土,并能共同受力的楼板。
2.1.5截面形状系数section factor钢构件的受火表面积与其相应的体积之比。
2.1.6标准火灾升温曲线standard fire temperature-time curve在标准耐火试验中,耐火试验炉内的空气平均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1.7标准火灾standard fire热烟气温度按标准火灾升温曲线确定的火灾。
2.1.8等效曝火时间equivalent time of fire exposure钢构件受标准火灾作用后的温度与其受实际火灾作用时达到相同温度的时间。
2.1.9温度效应temperature effects on structural behavior结构(构件)因其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结构内力和变形。
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分级标度,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防火技术措施中的最基本措施之一。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2.0.1条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2.0.1的规定(本规范另有规定者除外)。
这一条告诉我们: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划分的。
不是“根据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确定的”。
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与构成构件的材料和构件的构造做法有关,应由消防检测部门试验检测确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附录中可查阅常见的构造做法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和部分工业建筑,常简称“低规”。
另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高层民用建筑,常简称“高规”。
“低规”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
“高规”第3.0.2 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两级其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3.0.2的规定.各类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可按附录A确定。
可见多层建筑可有四个级别的耐火等级,高层建筑只有两个级别的耐火等级。
建筑的耐久年限关于建筑的耐久年限,《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1.0.4条写的很清楚:以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耐久年限分下列四级:一级耐久年限 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二级耐久年限 50 ~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级耐久年限 25 ~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四级耐久年限 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重要的是要知道,如果你设计的是“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其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就要达到“100年以上”。
一般商品有保质(用)期,这耐久年限就是建筑的保质期。
关于“重要的公共建筑”,似乎没有一本规范来详细划分,可以在“通则”、“高规”、《民用建筑收费标准说明》、抗震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等中找到答案。
建筑的重要性与建筑的高度、面积、人民的生命财产及政治影响程度有关。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要】建筑构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一个行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38个行业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4万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密集型建设,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建筑业的难题,它不仅增加了管理方面的难度更阻碍了建筑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
主要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由于建筑工人总体素质普遍低下,导致工人缺乏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欠缺。
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到来,为了达到安全施工的目标,又能尽可能合理降低安全经费投入,本文为评价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引入了安全效益的概念,并运用模糊聚类法结合相关指标对建筑行业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经费投入之间的关系对安全效益予以评价。
关键词: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目前,作为指导我国建筑防火设计的两本主要规范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01*)(简称建规)和《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3))(简称高规),这两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也经过数次的修订,以适应并满足不断发现的问题与市场发展的需求。
但无论是《建规》还是《高规》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及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一直以来并未有过多的变化,它是一种按火灾统计而形成的一种预测式的要求,也即根据大多数火灾持续时间在!4到(4之间这样一个概念并按照构件在建筑中所起的作用而确定的。
建筑物耐火等级的划分是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体形情况、防火间距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确定的,以多层民用建筑为例,其耐火等级分为四级,不同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中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及其燃烧性能的要求亦不相同。
在确定耐火极限时,是依据柱、梁、楼板、墙这样一个构件重要性先后次序,首先以板为基准确定耐火极限,梁和柱则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4和!4,这主要是从保证疏散、扑救、财产安全这样一个救灾程序出发并依据构件可能的耐火性能制定的。
但作为防火墙,由于它的设立可以很好的阻止火灾的蔓延,而且在实际火灾中它的存在与合理使用,确实发挥了相当理想的阻火作用,因此防火墙的耐火时间相应提高,以保证一般火灾情况下阻止火灾蔓延的效用。
常用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一、墙的耐火极限1、普通粘土砖墙、钢砼墙的耐火极限大量试验证明,耐火极限与厚度成正比。
2、加气砼墙的耐火极限耐火极限与厚度也基本是成正比。
如加气砼砌块墙(非承重墙)3、轻质隔墙木龙骨——钢丝网抹灰:0.85h石膏板:0.30h水泥刨花板:0.30h板条抹灰:0.85h钢龙骨——单层石膏板双层石膏板:1.00h以上4、金属墙板的耐火极限采用铝、钢、铝合金等薄板作两面,中间或是空气层或填矿棉、岩棉等隔热材料,耐火极限可达1.50~2.00h。
二、柱的耐火极限1、钢砼柱的耐火极限在通常情况下随柱截面增大而增大。
如C20砼柱:2、钢柱的耐火极限:0.25h三、梁的耐火极限1、钢砼梁的耐火极限主要取决于主筋保护层的厚度。
如非预应力钢砼简支梁:2、无保护钢梁耐火极限为0.25h。
四、楼板的耐火极限简支钢砼圆孔空心板预应力钢砼圆孔空心板五、吊顶的耐火极限木吊顶搁栅——钢丝网抹灰:0.25h 板条抹灰:0.25h纸面石膏板:0.25h钢吊顶搁栅——石棉板:0.85h双层石膏板:0.30h钢丝网抹灰:0.25h六、屋顶承重构件——屋架无保护钢屋架的耐火极限为0 .25h;钢砼屋架的耐火极限主要取决于保护层厚度,一般保护层厚度为25~30mm,耐火极限为1.50~1.70h。
第四节影响构件耐火极限的因素及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措施一、影响构件耐火极限的因素(一)完整性1、砼的含水量2、构件的接缝或填缝材料(二)绝热性1、材料的导温系数2、构件的厚度(三)稳定性1、构件材料的燃烧性能2、有效荷载量3、钢材品种4、实际材料强度5、截面形状与尺寸6、配筋方式7、配筋率8、表面保护9、受力状态10、支承条件二、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措施1、处理好接缝,防止出现穿透性裂缝;2、使用导热(温)系数低的材料或加大构件厚度;3、使用不燃材料;4、构件表面抹灰或喷涂防火涂料;5、加大构件截面,主要是加大宽度;6、配16Mn、15MnV钢,把粗筋置于内层,细筋置于外层;7、提高钢筋、砼的强度等级;8、改变支承条件,增加约束。
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分级标度,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防火技术措施中的最基本措施之一。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2.0.1条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2.0.1的规定(本规范另有规定者除外)。
这一条告诉我们: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按组成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划分的。
不是“根据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确定的”。
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与构成构件的材料和构件的构造做法有关,应由消防检测部门试验检测确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附录中可查阅常见的构造做法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和部分工业建筑,常简称“低规”。
另有《》,适用于高层民用建筑,常简称“高规”。
“低规”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
“高规”第3.0.2 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两级其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3.0.2的规定.各类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可按附录A确定。
一级耐火等级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 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是钢结构屋架、钢筋混凝土柱或砖墙组成的混合结构; 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物是木屋顶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 四级耐火等级是木屋顶、难燃烧体墙壁组成的可燃结构。
关于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耐久年限: 对于新设计的房屋,应该是依据它的功能要求——包括建筑的高度和面积、对生命财产及政治影响程度来确定其级别,并按该级别的要求如楼梯电梯的设计要求、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结构抗震要求等等来进行设计。
对已建成的或旧建筑,应该是对其主要构部件性能进行判别,对照相应规范要求确定。
这可是估价师要掌握的本领。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防火等级的分类表耐火极限耐火极限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梁、板和非承重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标准
GN 15--82
目录
1 试验设备
2 标准升温和压力条件
3 试件要求
4 试验程序
5 判定条件
6 试验报告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是为了确定构件的耐火极限。
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系指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以小时表示。
本方法适用于简支梁、简支楼板、屋面板、非承重墙、吊顶等类建筑构件耐火试验。
相似构件的耐火试验亦可仿照使用。
1 试验设备
1.1燃烧试验炉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由燃烧试验炉来实现。
试验需用立式和卧式两种类型的燃烧试验炉。
1.1.1立式炉用于墙类构件试验,炉膛尺寸不小于1940×1650×2800mm,采用移动式炉门;卧式炉用于粱、楼板、
屋面板、吊顶等类构件试验,炉膛尺寸不小于5320×1400×1250mm,宜用活动大板拱形炉盖。
1.1.2燃烧试验炉应满足2.1条的升温条件和炉膛温度均匀性的要求。
1.2 炉内压力测试装置
炉内压力测试可用耐高温静压测定管和精度为1级的补偿式微压计。
1.3加荷设备
试验承重构件时,其加荷设备应能满足按设计荷载量加荷和荷载分布方式的要求。
1.4测温装置
1.4.1炉内温度测试装置:采用精度不低于1.5级,丝径为0.75-1.5mm的镍铬-镍硅热电偶和精度为0.3级的温度数字显示仪。
热电偶的热接点应伸出套管端部25mm。
1.4.2背火面温度测试装置:采用精度不低于1.5级,丝径不大于0.7mm 的镍铬-镍硅热电偶和精度不低于0.3级的温度数字显示仪。
1.5测挠装置
试验受弯构件时,采用精度不低于1.5级,量程不小于250mm 的测挠仪测量试件跨中的挠度。
2 标准升温和压力条件
2.1标准升温
试验时炉内温度的上升随时间而变化,按下列关系式控制:
T-T0=3451og10(8t+1)
式中: t ---试验所经历的时间,min;
T---t时间时的炉内温度,℃;
T0---试验开始时的炉内温度,℃。
若T0与室温不等时,其差值不得大于20℃。
表示以上函数的曲线,即“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如图所示: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图“时间-温度标准曲线图”中,表示时间、温度相互关系的代表数值列于“随时间而变化的升温表”
随时间而变化的升温表
试验中实测的时间- 平均温度曲线下的面积与时间一温度标准曲线下的面积允许误差:
a.在开始试验的10min及10min以内为±15%;
b.在开始试验10min以上至30min范围内为±10%;
c.在试验进行到30min以后为±5%。
当试验进行到10min以后的任何时间内,任何一个测温点所测得的炉内温度与相应时间的标准温度之差都不得大于±100℃。
试验含有大量可燃材料的构件时,试验开始10min以后的任何时间、任一测点测得的炉内温度与相应时间的标准温度之差不得大于±200℃。
2.2压力条件
试验开始10min以后,炉内应保持正压,即按4.2.2条的规
定布置测点,测得炉内压力应高于室内气压l.0±0.5mm水柱。
3 试件要求
3.1试件尺寸
进行试验的构件应为实际使用尺寸倘若不可能用实际尺寸时,则试件的受火部分不得小于以下尺寸。
梁:两端简支一一长4m
楼板和屋面板:
两端简支----长3.1m、宽0.5m
四面简支----长3.1m、宽1.4m
墙:高2.7m、宽1.9m
吊顶:长3.lm、宽l.4m。
3.2试件制作
制作试件应符合建筑构件的制作规程。
3.3试件养护
湿法作业制成的试件按常规养护后,还要在干燥通风的场所内存放三个月。
4 试验程序
4.1试验条件
4.1.1 安装与约束:试件安装于燃烧试验炉其边界或端部约束应尽可能接近实际使用情况,或符合设计计算的条件。
如:梁、楼板为简支;墙垂直安装;吊顶亦按使用条件支承和约束。
4.1.2加荷:试验中所有承重构件均按设计荷载施加试验荷载。
试验梁时按等弯矩原理将均匀荷载换算为两个以上集中荷载。
试验楼板和屋面板时,采用均匀荷载。
所有承重构件的试验荷载,均在试验前一次加足,试验过程中不再加荷。
非承重构件试验中不得加荷。
4.1.3受火条件:梁三面受火;楼板和吊顶下面受火;墙一面受火,两面不对称的隔墙,应分别对其两面进行耐火试验。
4.2试验观测
4.2.1炉内温度:炉内均匀布置5至8个测温点,每个测温点距离试件150 至250mm。
炉内各点温度与平均温度应不超过5min记录一次。
平均温度应随时自动显示在显示屏上。
4.2.2炉内压力:试验水平安装的构件时,在试件中部距下表面100mm处进行测量;试验竖直安装构件时,在试件纵轴线高度的四分之三处,距试件受火面100mm的位置进行测量。
4.2.3变形:试验过程中试件的各种变形数据和现象都要观测记录。
受弯构件的挠度应不超过5min观测记录一次。
每次试验的末期应不间断的观测,掌握挠曲速率发生突变的时间和总挠度值。
4.2.4完整性:完整性的观测主要掌握试件是否出现穿透裂缝和穿大的孔隙。
当试件裂缝处出现持续性的火焰达10秒或在30秒内引燃放在裂缝处离开背火面20-30mm距离内的棉花垫时, 都表明试件出现穿透裂缝。
棉花垫宜用医用棉花制作,表面应保持平整。
其尺寸为
100×l00×20mm,重量3~4克。
附着在用直径为1mm的金属丝编成的100×l00mm的网架上,并用750mm长的金属柄与之相连。
棉花垫应在100℃的烘箱中烘烤0.5小时,使用时不得吸潮。
4.2.5背火面温度:测量试件背火面温度的热电偶应不少于5支,每个热接点都要与一个直径为12mm、厚度为0.2mm的铜片在中心处相焊接。
各测温点应尽可能在背火面上均匀布置,一般在试件背火面的中心处布置一点,另外四点分别布置在四分之一面积的中心处,其余的点亦应均匀布置,且距边缘不小于100mm.
对组合构件,以上测温点的位置要避免布置在拼缝处。
若在拼缝处布置有测温点,则在计算背火面平均温度时要将它略去。
每个热接点的铜片上用30×30×2mm的烘干石棉块(容重1000kg/m^3)覆盖。
背火面的各测点温度与平均温度应不超过5min记录一次,到达规定的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度的时间应记录清楚。
4.2.6其它现象的观测:除上述需观测记录的项目外,还应注意观测试件出现烟、水蒸汽、颜色变化及位移等情况。
4.3试验持续时间
4.3.1在通常情况下,试验的持续时间从试件受火作用时起,直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等任一条件出现时为止。
4.3.2对于只要求判定能否达到某一段耐火时间,而不要求确定其耐火极限的特殊构件,在4.3.1条规定的三个条件均未出现时,也可停止试验。
4.4试验次数
同种构件原则上应进行三次重复性试验,若两次试验数据重复性较好,其耐火极限在5h 以上者可免作第三次试验。
5 判定条件
5.1支持能力
非承重构件失去支持能力的表现是自身解体或垮塌;粱、楼板等受弯承重构件,挠曲速率发生突变,是失去支持能力的象征,当简支钢筋混凝土粱、楼板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板跨中总挠度值分别达到试件计算长度的五十分之一、三十分之-和十分之一时,表明试件失去支持能力。
5.2完整性。
楼板、隔墙等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在试验中,当出现穿透裂缝或穿大的孔隙时,表明试件的完整性破坏。
5.3隔火作用。
只有分隔作用的构件,试验中背火面测温点测得的平均温升到达140 ℃(不包括背火面的起始温度);或背火面测温点中任意一点的温升到达180 ℃(不包括背火面的起始温度);或不考虑起始温度的情况下,背火面任一测点的温度到达220℃时,都表明试件失去隔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