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学案新人教版1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

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3)词类活用

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②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4.作品链接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至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交流点拨】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大自

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2.读懂诗情。

(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交流点拨】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2)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3.名句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饱含哲理,请你简要品析其精妙之处。

【交流点拨】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两句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中可见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春望》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交流点拨】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读懂诗情。

(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交流点拨】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望岳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雄伟、秀丽)颈联——细望:决眦(胸怀激荡、眼界空阔)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春望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望中所思——烽火、家书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感时忧国

五、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许多名句包含哲理,请你再写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并简要说明其包含的哲理。

【交流】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抓住关键,才能有所突破)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出真知)

第二课时赏读《石壕吏》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生字词。

石壕吏(háo)(lì) 逾墙走(yú)

泣幽咽(yè) 邺城戍(yè)(shù)

河阳役(yì)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②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③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2)词类活用

①二男新战死(形容词用作名词,新近。)

②听妇前致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4.背景链接

《石壕吏》写于战乱流离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杜甫携带家眷和逃难的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二、合作探究

(一)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石壕吏》的内容。

【交流点拨】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门去看。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刚战死。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二)读懂诗情

1.全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语简要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

【交流点拨】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交流点拨】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廷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廷捉丁平叛的矛盾。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诗人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