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26.07 KB
- 文档页数:5
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理解中的应用——对幽默笑话与漫画的
阐释
沈茜
【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9)2
【摘要】Fauconnier与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实际上是Fauconnier 所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此理论强调了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概念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网络的构建依靠跨空间映现的建立来完成,其特点是构建一个具有新结构的复合空间,同时与整个网络保持概念的连接.通过概念整合对西方幽默语言现象的个案分析,概念整合对语言现象进行阐释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揭示人类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认知力.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沈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修辞的阐释力 [J], 肖小月
2.概念整合理论对漫画幽默的动态演绎 [J], 管慧慧
3.应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漫画与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 [J], 范朝秋
4.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言语的认知阐释-以黄西脱口秀为例 [J], 边陈琛
5.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的阐释——以视觉-言语幽默漫画为例 [J], 边陈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作者:曹晶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10期【摘要】概念整合是基于概念隐喻形成的认知操作机制,相较而言,前者的理论体系更完善,适用范围更广泛。
本文以英语中的形态整合和词汇整合为例,试探析该理论在语言层面的应用以揭示其极强的阐释力。
【关键词】概念整合形态学词汇学1977年,美国知名语言学者吉尔斯·弗科尼亚在其著作《思维和语言的映射》中首次提出“概念整合”,并同认知科学家马克·特纳在之后的论著中发展并完善了该理论。
与概念隐喻类似,两位学者认为Conceptual blending We Live By。
概念整合的过程通常为:两个心智空间的输入,经类属空间概念化,提取出反映其两者共性的组织和结构,最终经压缩整合形成层创结构进入合成空间。
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试分析英语中的形态整合和词汇整合,以揭示该理论极强的阐释力。
一、概念整合理论在英语形态层面的应用英语中的形态整合比比皆是,我们以smog, brunch, motel, infotainment为例,初看这些词汇很难推测出其词义,但如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将其逆向分解,该问题便可迎刃而解:1.smog(烟雾)smoke(烟)+fog(雾)2.brunch(早午餐)breakfast(早餐)+lunch(午餐)3.motel(汽车旅馆)motorist(乘汽车的人)+hotel(旅馆)tainment(纪实娱乐性节目)information(信息)+entertainment(娱乐)以上这些合成词都是两个词压缩成一个新词的结果,并都经历了从两个输入空间到一个整合空间的概念投射和元素重组的过程。
例如:smog是将两个基础元素的状态进行整合,是一种介于烟与雾之间的状态;brunch是时间维度的整合,是处于早餐和午餐中间时段的餐食;motel是将两个事物的属性进行整合,成为可移动式的休息场所;infotainment则是将两个抽象概念进行整合,最终得出具象的纪实娱乐性节目。
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结合越剧《梁祝》字幕的英译本,探讨英译过程中译者心智空间运作的概念整合思维。
研究发现:译语和源语体现出概念整合的三种情况,即完全对应、半对应与无对应。
标签:概念整合理论越剧翻译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概念整合理论基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得以产生并迅速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具有强大的认知解释力(苏晓军、张爱玲,2001)。
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来研究概念整合理论。
理论研究方面,苏晓军、张爱玲(2001)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介绍;王文斌(2007)、王正元(2009)、张辉和杨波(2008)则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王文斌(2007)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主体不断自洽的过程,积极推动了隐喻理论的发展。
同时,国内学者也将概念整合理论引用到了语篇分析、二语习得以及翻译实践等领域。
如王斌(2001)将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解释力与翻译相结合,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使之具有动态操作性,由此,他试图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董桂荣与冯奇(2005)则提出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进行创造是相对合理的论断;尹富林(2007)着重强调要在概念整合模式下完成翻译的创作,各翻译主体间的相互交往必须以概念映射作为交流的“中介”,以和谐的主体间性作为目标。
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研究,概念整合理论侧重于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智空间的运作机制多就翻译理论探讨翻译结果。
为此,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该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问题。
如肖家燕与李恒威(2010)就探讨了概念整合理论下的隐喻在文学翻译领域的转换机制。
如上所述,虽然在翻译领域已有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就概念整合理论对戏曲字幕英译过程进行探讨的文献却是少之又少。
概念整合理论文学翻译认知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此理论所揭示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概念意义生成的科学机理对科学发现及其技术革新的推动力引起国际认知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指导。
不过在国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体现于语言学领域,或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
翻译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规律、原则进行了探讨,但是更多的是思索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思考。
文学翻译中,翻译原则通常把形象与概念,即文本与语义对等列为首位[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太现实的。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可以将对具体翻译技巧的讨论转移到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注重对语言的认知本质研究;它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重点,探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2]。
用概念整合的思维来处理翻译过程的文字符号意义、原文和译文文本的关系,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理据。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融合或者交织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交流时为了达到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3]。
概念整合是基于心理空间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综合不同认知域框架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其整个过程包括了类推、递归、心智建模、概念范畴以及建构框架等[4]。
概念整合理论关注4个基本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
四位空间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类属空间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
整合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心理空间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提出的重要理论,它关注于人们在思考和交流过程中如何构建和理解意义。
而概念整合理论则是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心理空间之间如何通过映射和整合过程产生新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进行概述,接着分析该理论在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二、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心理空间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
这一概念源于认知语言学和领域,尤其在语言理解和推理过程中,心理空间理论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
心理空间,也被称为概念空间或心理模型,是人们在思考和交流时,为了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而临时构建的认知结构。
早期的心理空间理论主要关注于单个心理空间的构建和内部元素之间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多个心理空间之间的互动和整合。
特别是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概念整合理论强调不同心理空间之间的交互和整合过程。
这种整合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叠加,而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方式,形成新的、更加丰富的意义。
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部分匹配,并在合成空间中组合成新的结构。
同时,层创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它既不是输入空间的简单复制,也不是预先存在的结构,而是通过整合过程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在教育、心理咨询、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心理空间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特别是在语言教学中,心理空间理论为二语习得、阅读理解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Vol.33No.4Apr.2012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此理论所揭示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概念意义生成的科学机理对科学发现及其技术革新的推动力引起国际认知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指导。
不过在国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体现于语言学领域,或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
翻译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规律、原则进行了探讨,但是更多的是思索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思考。
文学翻译中,翻译原则通常把形象与概念,即文本与语义对等列为首位[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太现实的。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可以将对具体翻译技巧的讨论转移到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注重对语言的认知本质研究;它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重点,探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2]。
用概念整合的思维来处理翻译过程的文字符号意义、原文和译文文本的关系,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理据。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又称概念融合或者交织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Faucon -nier )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交流时为了达到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3]。
概念整合是基于心理空间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综合不同认知域框架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其整个过程包括了类推、递归、心智建模、概念范畴以及建构框架等[4]。
概念整合理论关注4个基本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
四位空间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 ),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 )。
概念整合理论在《天黑前的夏天》中隐喻分析的应用[摘要] 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于1973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45岁的女主人公凯特遇到心理危机,并在一个夏天艰苦寻找自我的历程。
而对于该小说中的结局部分,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小说的结局是积极的,而有的学者认为该小说的结局是消极的。
本文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小说中对人物塑造有较大影响的隐喻“海豹”进行分析,并藉此来解读小说的结局。
通过研究发现,女主人公凯特自我寻找的历程同海豹寻找海洋的历程一样,最后的结局是海豹找到了海洋,凯特也找到了内心中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海豹;凯特;结局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由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于1973年发表的关于女性主义的小说,该小说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在家、在国际食品组织、在旅途、在酒店以及在莫琳的公寓。
这五个部分构成了女主人公凯特内心从精神困境(在家)、试图寻找内心中真正的自我(在旅途、在酒店)及找到自我(在莫琳的公寓)三个阶段。
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特·布朗在一个夏天,寻找内心中真正的自我的不寻常的经历。
45岁的凯特是一位家庭主妇,但是,在1973年的这个夏天,丈夫出差,子女长大成人后也都有各自的事情离开家,只留下凯特孤独一人。
凯特发现自己已经不被家庭需要,内心十分孤独痛苦,此时体现了其心理危机的开始。
然后凯特应邀在国际食品组织担任翻译,期间偶遇一位年轻男子杰弗里,并与他开始一段恋情。
但凯特对这段母子般的恋情十分失望,由于生病,凯特毅然离去,独自回到伦敦,大病痊愈后,租住在莫琳的公寓,等待丈夫和子女的归来。
小说的最后,女主人公凯特朝回家的方向走去。
该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除了对女主人公的内心进行大量的描写以外,小说还借助许多隐喻来表达小说的主题及塑造小说的人物形象。
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作者:————————————————————————————————日期: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汉语言文学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潘朝瑞徐坚俊李凤萍摘要: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结合越剧《梁祝》字幕的英译本,探讨英译过程中译者心智空间运作的概念整合思维。
研究发现:译语和源语体现出概念整合的三种情况,即完全对应、半对应与无对应。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越剧翻译一、引言2 0 世纪9 0 年代,概念整合理论基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得以产生并迅速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具有强大的认知解释力(苏晓军、张爱玲,2001)。
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来研究概念整合理论。
理论研究方面,苏晓军、张爱玲(20 01)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介绍;王文斌(2007)、王正元(2009)、张辉和杨波(2008)则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王文斌(2007)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主体不断自洽的过程,积极推动了隐喻理论的发展。
同时,国内学者也将概念整合理论引用到了语篇分析、二语习得以及翻译实践等领域。
如王斌(2001)将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解释力与翻译相结合,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使之具有动态操作性,由此,他试图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董桂荣与冯奇(2005)则提出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进行创造是相对合理的论断;尹富林(2007)着重强调要在概念整合模式下完成翻译的创作,各翻译主体间的相互交往必须以概念映射作为交流的“中介”,以和谐的主体间性作为目标。
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研究,概念整合理论侧重于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智空间的运作机制多就翻译理论探讨翻译结果。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探索
项凝霜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从概念整合这一独特的认知视角出发,总结与分析已有的翻译过程模式,提出一个包括"解读源文"和"创建译文"两个整合过程的七空间概念整合模式,以期更好地阐释翻译活动,体现翻译的特性.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项凝霜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从概念整合理论探析翻译的认知过程 [J], 黄睿
2.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J], 沈兆文
3.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认知过程分析 [J], 赵杨
4.概念整合理论和谚语的翻译过程 [J], 李庆霞
5.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过程研究——基于《红楼梦》中量度反义复合词的英译 [J], 吴淑琼;杨永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分析在文学上的应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派产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后经过半个多世纪时间的磨洗,影响逐渐超出了心理学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于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更为巨大。
弗洛伊德运用心理分析学派中的潜意识论、泛性论和释梦说,来解读文学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些评论文章如《妄想与梦》《创作家与白日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都曾在读者当中产生过轰动效应。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翻译了许多弗洛伊德的著作,还同时翻译了一些介绍弗洛伊德文学观的著作。
这些运用心理分析学研究文学的方法,给我国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有助于评论界对作家的创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弗洛伊德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能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加以诠释,即使作家们竭力隐藏自己的个性和个人色彩,竭力表达其客观性。
以往文学观认为,文学创作的最初冲动是不自觉的,只能是来自灵感,而灵感决定作品的心灵特质。
弗洛伊德认为,灵感的材料来自潜意识,这正是进行心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潜意识是人类生命历程中已经发生但目前未被觉察的心理活动,像梦一样,由以往精神生活的碎片所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即使不记录梦境,在本质上仍然是作者的梦,是作者潜意识愿望的实现。
潜意识一直陪伴着人的终生,每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积累着生活的记忆。
随着岁月的流动,许多往事,甚至包括那些看起来已经走出记忆范围之外的往事,已经积淀成潜意识的一部分,有时在梦中复活,并没有被遗忘。
如果潜意识中全都是快乐与幸福,他们偶尔光临今日的生活,必将给我们增加更多快乐与幸福,那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然而潜意识中恰恰与之相反,那些我们以为已经消失了的痛苦,如鬼魂一样不时地来访问我们的内心,打开我们封闭的伤口,显示着创伤从没有痊愈。
昨日制约着今日,死者统治着生者,年轻时代的印象折磨着老年时期的精神。
这时,抵制潜意识造成的悲剧力量,又成为了一种潜意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抵制方式,作家的方式就是写作。
认知语境参数对文学翻译中语义的阐释作用
马海燕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1
【摘要】语境参数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探讨翻译过程时具有互补作用,可以用来分析文学语篇翻译过程中语义生成的认知过程.本文探讨了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利用语境参数和心理空间的综合理论方法来进行消除歧义、填补空白、多义判别、合理搭配和语义推理等问题,并揭示了文学语篇翻译过程中语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突显出直观性、可描写性和可阐释性的理论方法论特点.
【总页数】6页(P123-128)
【作者】马海燕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9
【相关文献】
1.多义现象中的认知语境语义阐释功能 [J], 张丽萍
2.否定语境下的俄汉语情态谓词认知语义对比阐释 [J], 谢昆
3.否定语境下的俄汉语情态谓词认知语义对比阐释 [J], 谢昆;
4.认知语境的语义阐释功能——多义现象中认知语境的有声思维研究 [J], 许葵花
5.认知语境对言语幽默的语义阐释功能研究 [J], 王晓丽;邹晓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隐喻研究》篇一一、引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当代中国作家迟子大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一位九十岁鄂温克族女性的视角,展现了鄂温克族人近百年的生活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隐喻手法,使其文字独具匠心、魅力四溢。
本文将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分析该作品中隐喻运用的技巧与效果,探索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及价值。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述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旨在解释语言中的隐喻、转喻等语言现象。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思维和语言表达时,常常会涉及到多个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和整合,通过这种整合过程来构建新的意义。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正是通过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和整合来传达言外之意。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隐喻运用(一)自然与人的隐喻对应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来隐喻人的情感和命运。
如河流、森林、山脉等自然元素,不仅构成了鄂温克族人生存的环境,也成为了他们生活、情感和命运的象征。
这些自然景象与人的生活经历、情感起伏相互呼应,形成了深刻的隐喻效果。
(二)文化与历史的隐喻表达作品中通过讲述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变迁,展现了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来构建隐喻,如将特定的历史事件比喻为“河流的转折”,将文化的传承比喻为“森林的繁茂”,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历程。
四、概念整合理论下的隐喻分析(一)隐喻的心理空间构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通过构建多个心理空间来构建隐喻。
这些心理空间包括自然环境空间、人物情感空间、文化历史空间等。
通过这些空间的映射和整合,作者将复杂的情感和历史事件以隐喻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义。
(二)隐喻的整合过程根据概念整合理论,隐喻的整合过程包括跨越不同心理空间的映射、投入/提取信息、组建临时心理空间等步骤。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第4期(总第159期)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刘凤阁(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摘 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之一,必然涉及认知过程。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方式,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
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翻译研究的有益视角。
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 (2009)04-0131-05On L itera ture Tran sl a ti on from the Perspecti ve of M en t a lSpaces and Conceptua l Blend i n g Theor i esL I U Feng 2ge(Zhejiang W anli University,N 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L iterature works,as one of the means of exp ressing hu man thoughts and e moti ons,involves inevitably cognitive p r oces 2ses .Being one of the common cognitive modes,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supp ly a powerful research means and theoretical f oundati on f or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as a kind of s pecial verbal behavi or,is cl osely related t o cogniti on inevitably because it involves very comp lex cognitive p r ocesses .A different vantage point could be of great hel p t o our research of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if we regard theories of mental s paces and concep tual blending as the instructive theories .Key words:mental s paces;concep tual blending;literature translati on 近年来,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有关其理论内部架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二是该理论在应用方面比从前更广泛,不但涉及语言学领域,还涉及文学、文体学、话语分析等领域[1]。
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如王斌(2001)曾就概念整合与翻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不过笔者查阅国内近年来的核心期刊文献,有关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还是主要应用在语言学领域,用该理论进行文学翻译的研究还不多。
因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然后结合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进行探讨。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一)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弗科尼亚(Fauconnier )于1985年出版并于1994年再版了《心理空间》,其理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2]16。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 tual package)”[3]115。
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例1 (a )学生们刚刚考完期末考试。
—131—①收稿日期:2009-04-10作者简介:刘凤阁(1966-),男,辽宁本溪人,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语言学。
(b)要是没有5.12大地震,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家破人亡了。
(c)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以上三个句子分别建立了三个心理空间:例1(a)构建了一个过去事件空间,例1(b)建立了一个虚拟空间,例1(c)建立了一个可能性空间。
心理空间主要探索语言形式背后的“幕后认知”,是我们思维和说话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其中包括各种语义、语用和文化信息相互作用和整合的过程。
弗科尼亚和特纳[4]18,22-24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探讨了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合(concep tual blending)框架的合成概念。
例如,冰上舞蹈这一体育运动项目就是糅合了滑冰中的有关动作和芭蕾舞中的有关动作而合成的新概念。
概念整合就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该理论建立在这样两个理论的基础之上:(1)结构映射和隐喻投射无处不在,在意义构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人具有心理模仿能力。
简单地说,概念整合就是指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1和I2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I3,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blended mental s pace)。
输入空间的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partial structure)。
输入空间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彼此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层创结构(e mergent structure)[5]。
跨空间映射可以利用输入空间里共有的图式结构或者发展其他的共有他式结构。
这一共有结构包含在第四个空间I4即所谓类属空间(generic s pace)里。
类属空间对每一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它反映了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
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 I N),整个模型是个动态模型。
弗科尼亚和斯为特塞[6]13-18认为:只要空间A在认知上与空间B有联系,空间A的事物a就可能触发空间B里的事物b,那么表达a(触发物)的用语就能激活(因而可指代)b(目的物)。
(二)概念整合模型的类型、运作的主要方式和原则 弗科尼亚和特纳[4]120-135从心理空间组织框架的角度将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划分成四种:简单型(si m p lex)、镜象型(m irr or)、单域型(single-scope)、双域型(double-scope)。
在简单型整合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其角色,另一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的元素,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进行匹配。
镜象型整合中,所有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
单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并经过扩展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
传统的隐喻事实上属于单域型整合。
双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也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是两个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同时包括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
因为双域型概念整合的层创结构具有和输入空间截然不同的组织框架,所以创造力最为显著。
概念整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运作[7]:配置(compositi on)、匹配(comp leti on)和发展(elab2 orati on)。
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成份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有时这一过程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成份的“融合”。
这些由配置过程所产生的表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真实的。
匹配是将输入空间投射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知识相互匹配。
匹配过程通常是整合空间中新概念的来源。
最后是发展过程,是在整合空间中对事件进行的心理模拟。
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发展就有可能朝不同方向无限进行下去。
在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内容是输入空间不具备的。
弗科尼亚认为“概念整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操作,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合成空间理论是一种在线的、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
弗科尼亚和特纳[8]认为要得到合理的复合空间概念整合,必须遵守一系列最优化原则(op ti2—231—mality p rinci p les):(1)整合原则(integrati on):复合空间里必须含一个经过整合得到的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运作的场景。
(2)构造原则(t opol ogy):输入空间里的成分与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复合空间里的成分要有匹配关系。
(3)网络原则(web):必须维持复合空间与输入空间之间适当的网络关系,并保持紧密联系。
(4)解包原则(unpacking):仅从复合空间理解者就必须能够对复合空间进行解包处理,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共有空间以及所有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
(5)充分理由原则(good reas on):假如一个成分出现在复合空间里,那它就必须有出现的充分理由。
它必须与其他空间之间能建立相关连接,在运行复合空间时必须要能执行相关功能。
这五条优化原则是自然语言中建立概念结构的有力机制。
这种机制允许大量的概念结构跨越心理空间进行迁徙。
我们根据这些原则对概念进行整合,建立合理的概念整合网络[9]。
弗科尼亚和特纳[4]312-331在上述5条最优化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条原则,即压缩原则(p rinci p les f or co mp ressi on)、格式完善原则(the pattern comp leti on p rinci p le)、重要关系最多化原则(the maxi m izati on of vital relati on p rinci p le)、重要关系强化原则(the intensificati on of vital rela2 ti on p rinci p le),并将充分理由原则换成了关联原则。
新指导原则中的压缩原则、重要关系最大化原则、重要关系强化原则都是针对重要关系提出的,是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最新发展补充。
二、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传统的观念视翻译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从原文到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