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梁漱溟名言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13.57 KB
- 文档页数:2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打开文本图片集核心阅读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爱国人士。
他学贯古今、著述颇丰且宁折不弯、耿介执拗。
抗日战争时期,他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并奔走于国共两党间、发起民主同盟,以“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气魄投入到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与实践中。
梁漱溟,1893年出生,1988年去世,享年95岁。
当今的人们对于梁漱溟的了解,更多的是他的性格—宁折不弯,敢于仗义执言;刚正不阿,无惧廷争面折。
然而,梁漱溟自己却这样解释:我的祖上是蒙古人—“从种族血统上说,我们本是元朝宗室。
”原来,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着桀骜不驯的蒙古民族的血,在他的身体里蕴含着耿介执拗的草原骁骑的基因。
当今的学者对于梁漱溟的评价,更多的是他的学问—国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然而,梁漱溟自己却反复说道:“我无意乎学问。
”“我不是学问家。
”原来,他所希望于自己的竟是这样一个论定—“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他说了:“我自14岁进入中学以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
”于是乎,性格中的倔强与刚毅支撑着他不断地去探寻心中的那两个追求,心中的那两个追求又反过来不断地增强着他性格中的自信与自负。
于是乎,他的一生便这样走了过来;又于是乎,他对世人发出了这样的“狂言”—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乃不会有的事!“我们自有立国之道”梁漱溟所诞生的年代为清末光绪年间,为此有学者称他是“具有古代‘士’的理想风范的新型知识分子”,抑或说,就是“新时代的‘士’”。
然而,最初之时梁漱溟却一心皈依于佛教,想从“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中探寻“人生问题”。
不料,1917年的春夏之交,梁漱溟南游时遭遇一场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现实强烈地震撼了他;回到北京之后,他奋笔写下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不仅表示出坚决与过去的出世思想告别,而且表示出希望天下的士人都能挺身而出,以“济苍生”为己任—吾曹不出,悉就死关;吾曹若出,都是活路。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梁漱溟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邃而又务实,其名言名句经久不衰,启发着后人。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梁漱溟的名言名句,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关于人生:1.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实在的事情是学问。
2. 生活的乐趣,在于创造。
3. 寿命不可延长,经验可以。
二、关于教育与学习:4.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种特定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5. 一个人只有思考才能学习,只有实践才能思考。
6. 教育的本质是启迪和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三、关于社会与人际关系:7. 善良是社会最大的善举,也是个人最大的幸福。
8.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与众人的关系,更取决于他与自己的关系。
9. 幸福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关于价值观与人生态度:10. 追求真理,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11. 名利乃浮云,真正的财富在于灵魂的升华和内心的平静。
12. 一个人的境遇是有限的,但他的心态可以是无限的。
五、关于国家与国民:13.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靠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全民的教育与文化的提升。
14. 一个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广大国民的奉献与担当。
15. 国家的命运在于全体国民,个人的命运在于家庭和社会。
最后,梁漱溟的这些名言名句不仅仅是句子的组合,更是他智慧的结晶,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时常回顾这些名言名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实践他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得更加充实和坚定!。
梁漱溟先生曾说:“毛泽东的理论主张四个字梁漱溟先生曾说:“毛泽东的理论主张四个字——阶级斗争,我就反对他的阶级斗争。
我认为老中国是缺乏阶级斗争(生存土壤)的。
”在谈到建设新中国要怎样认识国情时,毛主席与梁漱溟所见不同,两人彼此就争辩。
梁漱溟先生何以不同意阶级斗争理论呢?因为他认为,中国社会的阶级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特别是明清以来近五六百年,阶级分化不明不强,社会上贫、富、贵、贱当然有,可是上下流转相通,不固定,这一点跟欧洲社会并不一样。
梁漱溟先生还举例,中国有老话“耕读传家”,还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普通的农家子弟读书,学成中举,可以点翰林,还可以做官当宰相,阶级转化之路并未被堵死。
至于工人农民与资本家对立一说,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没有成功,只有萌芽而已,要造成“对立”,前提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要先发展起来。
对于梁漱溟先生的这一番“宏论”,毛主席自然是不能赞同的,但据梁先生的记述,毛主席听完他的话,笑颜相谢,说“你的意思很可感”。
阶级斗争的理论、历史与实践,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不是短短几百字能说清楚的,再者这也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之所以切入梁漱溟先生与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这番争论,不过是个引子,以此为切入点谈谈笔者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大家商榷。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引起争议最大的便是其阶级斗争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共产党宣言》中所谓“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等社会阶级,现代工人与资本家在当时国内人数又很少,且阶级对立并不严重,因而认为阶级斗争不合中国的国情。
胡适、梁漱溟便持此说。
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遍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树立的信仰,俄国革命成功的榜样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走俄国人的路——采取俄国式阶级斗争的“暴动”来打倒反动派,是他们认为唯一可行的方法。
于是,阶级斗争学说自然而然成为了革命利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梁漱溟经典语录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学问要有志向,研究要有理想。
3.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追求的真理。
4. 知识的真谛不在于它对现实有何用处,而在于它本身的价值。
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富有多么丰厚的物质财富,而在于对人类社会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7.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追求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
8. 勤奋乃成功之基石,毅力乃成就之关键。
9. 人类的道德品质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德教育应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10. 真正的智慧不仅源于学问,更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摘录序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有受用。
学问和艺术是一理:知识技能未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知非真知,能非真能。
真不真,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底。
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
“自学”这话,并非为少数未得师承的人而说;一切有师傅教导的人,亦都非自学不可。
不过比较地说,没有师承者好象“自学”意味更多就是了。
我虽自幼不断地学习以至于今,然却不着重在书册上,而宁在我所处时代环境一切见闻。
我还不是为学问而学问者,而大抵为了解决生活中亲切实际底问题而求知。
正文大体说来,我只是平常资质,没有过人之才。
在学校时,不算特别勤学;出学校后,亦未用过苦功。
只平素心理上,自己总有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不肯让一天光阴随便马虎过去。
我又从来不勉强自己去求学问,作学问家;所以非到引起兴趣和注意,我不去读它的。
――我之好学是到真“好”才去“学”的。
而对某方面学问之兴趣和注意,总是先借杂志报纸引起来。
我意识到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
顷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
这种心理,可能有其偏弊;至少不免流露一种高傲神情。
若如好一方面来说,这里面固含蓄得一点正大之气,和一点刚强之气。
――我不敢说得多,但至少各有一点点。
我自省我终身受用者,似乎在此。
特别是自十三四岁开始,由于这向上心,我常有自课于自己底责任;不论何事,很少须要人督迫。
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
单是求知识,却不足以尽自学之事。
在整个生命向上自强之中,可以包括了求知识。
求知识盖所以浚发我们的智慧识见;它并不是一种目的。
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
假若求知识以至废寝忘食,身体精神不健全,甚至所知愈多头脑愈昏,就不得善学。
自学最要紧是在生活中有自觉。
读书并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却是照顾自己身体而如何善用它。
――用它来做种种事情,读书则其一种。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个境界——梁漱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生活感悟:读梁漱溟的书有感
生活感悟:
梁漱溟曾经说过:“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英雄时代,这个英雄时代指的就是我们的青年时期。
因为相比于其他年龄期,青年会更有勇气,更有追求,更喜欢为梦想而努力,他们没有失去天真,既冲动,又顽强,真的十分可爱!”但大多数青年,在自己的英雄时代里,总是迷茫的,无措的。
而等到终于明白了些什么的时候,却恍然发现自己已经快要错过了人生中的英雄时代。
梁漱溟很认同的一句话是,“不学便老而衰”。
通过不断地学习,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好奇,便能够提高我们的生命力,让人变得顽强和活泼,并使人能时时了解自己。
倘若一时之间,无法唤起自己的好奇心该怎么办呢?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的兴趣所在。
“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就是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
”梁漱溟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师,在耳边孜孜不倦地传授着他自己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从他的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无尽的真诚的力量。
这力量让人开始自觉地去思考,并且开始为自己的低落与悲观而感到羞愧难当。
读梁漱溟的书,总是觉得十分鼓舞,让人感到这世界虽然是难以改变的,但能够作出一点微小的贡献也是好的。
执着于兴趣所在,不断深耕,便能够朝想去的地方前行。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说起梁漱溟老先生,那可真是个活得通透,走得自在的大智慧人儿。
他这一辈子,就像是山间一股清泉,不急不缓,却总能流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一说到他的人生态度,首先蹦进我脑海的就是“随遇而安”。
梁老啊,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像那老槐树下乘凉的老人,笑眯眯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心里头没啥大波澜。
你瞧他,早年搞学问,那是真下功夫,但也没见他急吼吼的,就是一股子沉稳劲儿,让人看了就心安。
后来呢,世道变了,他也没咋抱怨,该干啥干啥,好像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似的。
再来说说他的“知行合一”。
梁老可不是个光说不练的主儿,他那一套套的理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比如说他对儒学的理解,那可不是书本上搬来的,是他自己琢磨、自己体验出来的。
他常说:“学问嘛,得用到生活中去,才叫真学问。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啊,但梁老就真这么干了,而且干得漂漂亮亮的。
还有他那份“淡泊名利”的心,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那个乱世里头,多少人为了个名利二字争得头破血流,可梁老呢,就像那山间的野菊,不争不抢,自有一股子清香。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自己能得到啥好处,就一门心思地做自己的事,过自己的日子。
这种境界,一般人可真学不来。
最后说说他的“乐观豁达”。
梁老这一辈子,遇到的困难可不少,但他总是能笑着面对。
他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有喜有悲,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怎么看。
”他这种态度,就像是给生活加了一勺糖,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点甜味来。
所以啊,梁漱溟老先生的人生态度,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学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学学梁老那种随遇而安、知行合一、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样一来,咱们的日子啊,也能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从容不迫了。
1.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识见上过于相信自己。
2.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
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所夙习。
《中国文化要义》3.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
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4.取静之心非静;有妄可出,终不得出。
《梁漱溟全集》5.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他会用心思去创造;要是人类不用心思,便辜负了人生;不创造,便枉生了一世,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要用心思要创造。
《人生的艺术》6.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
《中国文化要义》7.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中国文化要义》8.生物有相同之机体者,必有相同之性能;其在人,则身与心之相关不可离也。
《人心与人生》9.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中国文化的命运》10.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
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
《人心与人生》11.陶先生又说:“往往大人写几千字的文章,虽无错字,或不通之处,但是无趣味无价值。
笑傲孩子写的很短,许有错字或不通之处,但颇有意思,因为他是真的。
”《人生的艺术》12.天未明,念习静当在后半夜,睡醒时试为之。
又念每晚将睡前,宜清净其心,俾梦中少杂乱念头,庶可睡安稳,而醒时精神较好《梁漱溟全集》13.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一个大家庭的人。
易于懒散;一个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废,就是为此。
《中国文化要义》14.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15.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
《人心与人生》。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2017-05-021、凡一种教育有成效见于社会,因而社会要求发展此教育,教育有其发展之前途者便是。
反之,教育没有成效可见,却为社会制造出许多问题来,招致社会的诅咒,要求其改造,那样教育便是无出路的。
——梁漱溟2、教育之在社会,其功用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梁漱溟3、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非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
——梁漱溟4、要在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
——梁漱溟5、单为用而不含求知的意思,其结果只能产生手艺、技术而不能产生科学。
——梁漱溟。
梁漱溟:《论语》的十四个态度梁漱溟:《论语》的十四个态度一、“仁”仁是人原本的心,以敏锐直觉流露于外。
仁者的生活,是人原来的生活,听凭当下的直觉,不是学习理智,努力习惯的矫揉造作的生活。
仁,分问仁、亲近仁人、仁极容易作、仁极难做、违仁、不仁。
仁是生命的直觉,生命合适的理,表现为慈爱、柔嫩、真挚、敦厚、慎重。
要使生命合乎自己生命之理,不是难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要恰恰好,难。
离了丝毫就成了违仁。
人心,不走原来路。
见到一个可怜的人,直觉想帮他。
习惯和理智,让你有防备心,助人念头搁置下来,仁心被牵制。
心落在别物上,看不见当下,不自然,是不仁。
二、“乐”乐的态度是安和自在。
到达乐,有两个途径,向外找,满足欲求;取消欲求,取消问题。
问题,可以不成问题。
乐者,是生机的活泼,是生机畅达,生机畅达有两条件,调和,新波澜。
儒家的生活,不需要找乐子。
乐不找,放下找是乐。
人感受到快乐。
“仁者不忧”,仁者的生命是自己出来的,不用外面去拨动。
乐有三种,与苦对应的乐;依赖于环境的乐;无条件的乐。
孔子的乐是无条件的乐,无论贫富贵贱,一样开心。
三、“讷言敏行”讷言敏行是少说多做。
多言,“恐人陷于不仁”,不仁者,是对许多事不觉得不安,习惯就陷入了不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的比做的多,是很羞耻的事。
“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讲话表情谄媚,丰富,辞令华丽的人达到仁的不多。
“力行近乎仁”,埋头苦干就接近仁的状态了。
四、“看自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为兴趣学,为人是为利益学。
为己不自私,为人自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问题自身找原因,小人有问题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五、“看当下”当下即心,看当下是心在心那个地方,盯住你的心。
心是生活中的决定部分,心与生活不能分开,人心容易滑脱。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出门的时候,仿佛是见重要的人一样,保持心在这儿,不会心不在焉,注意对方的言行,心在当下是仁。
梁漱溟名言梁漱溟名言1、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就是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
2、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3、梁漱溟教育之在社会,其功用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4、梁漱溟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非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
5、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6、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
7、所以说,“乐”、“玩”也不是容易的事。
必须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对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对,才能有真乐趣。
8、人活着不难,活着不生厌离之感难。
9、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10、我认为凡人都应该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适当的地方去活动。
11、奋勇之后继续难。
12、要在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
13、凡一种教育有成效见于社会,因而社会要求发展此教育,教育有其发展之前途者便是。
反之,教育没有成效可见,却为社会制造出许多问题来,招致社会的诅咒,要求其改造,那样教育便是无出路的。
14、行动之后无悔难。
梁漱溟简介: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
梁漱溟家训:自己寻路走,不做“自了汉”玄圭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
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和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之一,子孙后代眼中,梁漱溟可亲可爱,没有一点儿家长的严苛与威严。
他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培宽、培恕。
因为“宽恕是他一生的自勉”。
在大儿子培宽心目中,父亲与他的关系是“多年父子如兄弟”。
梁培宽曾说:“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的。
我在父亲面前,也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精神上的压力。
他从不以端凝严肃的神气对待我和弟弟。
他认为好的会明示或暗示鼓励。
他不同意的,会让我明白他不同意,但从来都不会横加干涉。
”梁培宽求学生涯中只有一次不及格,那一次,补考通知书正好寄到父亲手上,他打开一看是补考通知书,看过之后,一言不發地将通知书递给他,表情也依然平静。
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考砸后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准备补考,下次把这门课考及格。
从那以后,梁培宽的那门课不仅再也没有不及格过,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
做错了不会苛责,做得好也不会大加赞赏,因为这都是子女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梁漱溟的教育观,无为而治,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和方向。
但认定一条道路后,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且有所成就。
梁漱溟向来听任孩子们在个人兴趣、职业上做出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很简单:自己寻路走,不做“自了汉”。
意即自己寻找人生方向和道路,这个过程中,不要成为只顾自己、完全不顾他人的人。
就像他在写给两个儿子的信中说的那样:“在人生道路上不趋于低俗,在识见上不流于浅薄。
”梁漱溟的这种教育观其实源自父亲梁济,他的教育非常新式:让儿子自己主动去碰撞、去成长,而不是实时指导他这个该怎么做、那个该怎么做。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梁漱溟《人生的三种态度》经典美文分享整理梁漱溟《人生的三种态度》经典美文共享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
其次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殊发达。
其最特别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看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很多苦痛;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布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
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
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严肃”二字以表示之。
儿童对其生活,有自然之严肃,与自然之不忽视,故谓之天真。
真者真实,天者自然,即服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之所谓“严肃”,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
“严肃”即是将全副精神照看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
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严肃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严肃。
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
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洁,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气去生活”。
【梁漱溟《人生的三种态度》经典美文共享】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文/梁漱溟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梁漱溟《朝话》:给年轻人的8条人生建议“一见如故,谁也不用自卑,因为谁都一样卑微;谁也不用傲慢,因为谁都一样渺小;谁也不用逃避,因为谁也无法逃脱。
解决办法很简单,赶紧忏悔。
”在所有梁漱溟先生《朝话》的推介语中,这是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段话。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有着“中国最后的大儒”之称。
梁漱溟梁漱溟从小受父亲影响很深,他从父亲那里遗传了不从俗的性格,以及视天下事为己任的责任感。
“这个世界会好吗?”他的父亲曾临终时问。
斯年之后,这也成了梁漱溟之问。
他一生始终在追问两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向何处去?而这本《朝话》就是梁漱溟对青年人关于理想生活的一次解答。
“朝话”指的是老先生在朝会(类似于早会,但比早会更早)上给学生们的讲话,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
《朝话》细细读过就会发现,其实不管是上世纪30年代的青年们,还是现在的我们,碰到的人生困惑大不相离。
第一条就是关于“对付自己”我们如今的生活,存在太多自欺欺人的地方。
买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认真写了几篇文章,就以为有了不错的写作能力,着急变现;还有工作能糊弄就糊弄,不去想如何靠工作实现价值……人最大的愚蠢,不是糊弄别人,而是糊弄自己,因为那是对人生的极度不负责任。
梁漱溟老先生说,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付自己。
好好“对付自己”,就是要达到一种理顺自己的内心、不自欺的人生态度。
如此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第二,关于“志气和欲望”“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
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志气,不过是一种赤裸裸的欲望。
梁漱溟我时常在想,那些把“靠写作月入几万“当成目标的人,是真的热爱写作、热爱表达,还是一种更体面的欲望?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也时常问自己。
因为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写作就容易被放弃。
梁漱溟:学问的八层境界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最新的梁漱溟名言大全
1、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就是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
2、奋勇之后继续难。
3、凡一种教育有成效见于社会,因而社会要求发展此教育,教育有其发展之前途者便是。
反之,教育没有成效可见,却为社会制造出许多问题来,招致社会的诅咒,要求其改造,那样教育便是无出路的。
4、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5、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
6、要在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
7、人活着不难,活着不生厌离之感难。
8、所以说,“乐”、“玩”也不是容易的事。
必须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对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对,才能有真乐趣。
9、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10、梁漱溟教育之在社会,其功用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11、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12、我认为凡人都应该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适当的地方去活动。
13、行动之后无悔难。
14、梁漱溟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非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