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99.14 KB
- 文档页数:9
成都文旅项目考察报告2018年以来,中央出台了更多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从战略层面上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建设之于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地位。
2018年初,中央公布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实施正式开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集团组织各级领导赴成都进行项目考察。
为打造**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念。
本次考察历时4天,先后参观了安仁古镇,斜源小镇,邛窑遗址公园,明月村,天府红谷。
**年**月**日,考察团晚八点抵达安仁古镇。
用餐之后,在**的介绍下,参观了安仁广场和老街。
围绕广场,有游客中心,规划展馆,民国风情街和老街。
夜幕下的安仁古镇,在微微的灯光和幽幽的酒曲味道中,显得宁静又安逸。
次日相继参观了刘文彩公馆,刘文辉公馆,建川博物馆聚落中的正面战场展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辉煌巨变展馆等。
安仁古镇,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名之。
历史悠久,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建安仁县,已有1380余年历史。
有保存完好的民国老公馆27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藏品800余万件、现代博物馆43座,国家一级文物179(件)套,现存文物的价值和规模、拥有博物馆的数量,在全国同类小镇中已是首屈一指。
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樊建川先生创建,占地500亩。
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8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2016年引进华侨城集团,落地“文化+旅游+城镇化”新战略,以“文博”为产业发展推动力、“文创”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文旅”为文创产业市场根源,占位文化高度、凸显产业特色,形成对成都“五中心一枢纽”中文创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功能的有力支撑。
安仁古镇依托原有的老公馆宅院,付以文博文化,庄园文化,并通过引进建川博物馆把整个博物馆小镇IP做大做强,华侨城的注入,增加文创的新IP,并且把文博文化做成产业。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随着城乡统筹进程加快,成都市紧紧围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三产业联动融合,进一步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乡村旅游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村收入增加、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止2008年底,成都市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特色旅游镇6个,旅游特色村11个,乡村酒店7家,农家乐7000余家(证照齐全309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516家,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3个;2008年仅农家乐接待游客达45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超1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3.6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50余万人,税收达5153.67万元;2008年虽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全市农家乐旅游接待人数较2007年仍增加了446万人次,接待收入增加了31835万元,税收增加了989万元。
乡村旅游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一)乡村旅游主要特色一三产业互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依托自然生态、农业资源、田园景观、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和各种节庆活动,以观光、休闲、度假为导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成都市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逐步形成以岷江、沱江河都江堰灌区等水系资源、龙门山带、龙泉山带等山地自然环境和川西平原乡村田园风光为载体,将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相互融合发展态势。
主题旅游活动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各地注重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宣传推介本土风味特色,策划包装了一批主题鲜明、区域特色浓郁的乡村旅游产品,如龙泉驿区国际桃花节、彭州国际牡丹节、蒲江光明樱桃观光、成佳茶文化体验等乡村主题旅游活动以乡村观光、休闲、体验为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
各地极富特色的休闲旅游、山地旅游、古镇旅游、美食旅游等乡村旅游活动呈现多元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引领着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赴四川省考察乡村旅游情况报告为学习借鉴先进省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推动我省乡村旅游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根据省领导指示,6月26日至7月1日,由省政府宋振华副秘书长任团长,省旅游局王新勇局长任副团长,各市政府主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或副秘书长)、市旅游局长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河北省政府考察团赴四川,重点就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听取了四川省政府有关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成都、阿坝等地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四川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促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四川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旅游资源闻名中外。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加快旅游发展中站在全局看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推动发展大旅游,坚持政府主导,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大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25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21.26亿元,年均增长22.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5.6%增长到9.8%,在全省基本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也一跃跻身全国旅游重点省份和热点地区。
迅猛发展的四川旅游业也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早在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就形成了面向成都市民的“农家乐”旅游雏形。
近年成都锦江区打造的“五朵金花”更是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五朵金花”位于锦江区三圣花乡,是成都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精心打造、错位发展的五个旅游专业村。
“花乡农居”位于红砂村,以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
“荷塘月色”位于万福村,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是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东篱菊园”位于驸马村,以绚丽的菊花美景和丰富的菊文化为依托,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调查报告》-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实施战略及保障措施(讨论稿)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如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目前各级政府、旅游界及乡村农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
发展乡村旅游可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让城乡人民共享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古镇、森林公园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1。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农家乐已达到5592 家,比2003 年净增1313 家,增长了25 % ,星级农家乐达到300 余家。
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5. 8 万人,带动相关就业达29 万人。
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截止2005 年底,全市民间投资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已达452 个,比2003 年以前增长近一倍,农民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利,土地逐渐实现了集中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竞争力有效提高。
乡村旅游收入占远郊农民年纯收入的30%以上,占近郊农民年纯收入的比重70 %以上,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比没有开展农家乐的农户实际增收要多一至两倍。
此外,乡村旅游也促进了集体收入的增加,突出体现在土地增值、税收增长,如红砂村2003 年每亩土地为20 余万,2005 年每亩土地已为220 万,两年涨了近十倍;三圣乡2003 年税收为40万,打造“五朵金花”开展乡村旅游以后,2005 年税收实际为120 万,两年增长了3 倍。
赴成都市考察“农家乐”经济的调研报告—考察报告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区“农家乐经济”考察组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带队,于3月12日至16日,先后考察了成都市郫县的农科村、龙泉区的书房村、锦江区的红砂村等3个农家乐点。
现将考察情况向区委汇报如下:一、三个考察点的基本情况“农家农家乐复乐”,农家乐一词最早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之笔(见《岳池农家》)。
农家乐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特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
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是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在国内已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产业。
据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农家乐”旅游国线的跨度就达20个省,1万多个村庄。
2020年底,有我国农家乐发源地之称的四川成都,周边各类型农家乐就达到五百余家。
我们此行考察的三个农家乐点,在成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郫县农科村农家乐。
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东距郫县县城8公里,至成都市区仅20公里,田园风光秀美怡人,四时鲜花不断,季季草木常青,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
目前农科村旅游接待景点有100个,可同时接待1万人,其中代表性景点有观景楼、徐家大院、益园等20个,形成“一户一园,一园一景”,具有典型川西农家庭院格调,和谐自然的园林布局。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苗木花卉业和观光旅游,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5000余元。
现游客吃、住、玩一天人均花销50元。
(二)锦江红砂村农家乐。
红砂村是成都周边农家乐后起之秀,地处成都市东南郊,辖区内共有4个联合社,696户,2551人,其中农业人口2240人。
全村幅员面积2.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59亩,年种植花卉1673亩,占耕地面积的90%,现土地流转1616亩。
近两年,锦江区在原建筑的基础上,由农民出钱,政府补贴,采取“穿靴戴帽”的办法,改造红砂花乡农居。
成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研究获奖科研报告摘要:我国现代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成都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形态最初形成的地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从单一传统的产品过渡到多元复合、特色化产品,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选择。
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的发展潜能,切实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创立旅游品牌,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成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到四川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抓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让全域旅游旺起来”。
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仅是城镇居民的一种出游方式和休闲行为,更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的中坚力量,能够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繁荣,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促进乡村传统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开发与再现,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生活行为方式以及农村农业的发展模式、组织方式、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变革。
“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成为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一、成都乡村旅游现状与分类现代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西欧,是以农村为阵地,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都市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的一种旅游方式。
往往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产生活、农业景观、文化传统及生态环境为吸引物,集休闲观光、体验参与、购物娱乐、科普考察、学习教育、养生康乐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现代社会乡村资源与文化融合的一种专业化旅游业态。
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成都市辖11个区、5个县级市、4个县,其多样的地形地貌、丰富的传统文化、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优美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2)二、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主要模式近年来,成都市乡村旅游迅猛发展,锦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都江堰等县市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热点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发展特种园艺景观模式。
农科 4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核心地带。
该村田园风光秀美怡人,四时鲜花不断,季季草木常青,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
农科村旅游接待景点有100多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万多人,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6万多元。
农户培植的各种各类奇异苗木花卉、盆景等创意园艺景观,造型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既是商品,又是景观,大小不等,价格不同,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农家小院里以造型各异的特种园艺美景为依托,设置了客房、餐饮、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休闲、娱乐、度假配套服务设施。
经营机制非常灵活,能住、能吃、可游、可商、可农,旅游接待服务和农工两不误。
这种“农家乐”方式把100多家农户串联成片,以合作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既是盆景苗木经营销售的平台,又是游客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二)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模式。
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东南郊,距成都市区仅12公里。
锦江区利用紧邻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江家菜地、东篱菊园五个符合当地民俗风情并各具特色的新农村风貌,称为“五朵金花”。
其中,花香农居以休闲餐饮文化为主;幸福梅林则充分展现传统花卉文化;荷塘月色营造了音乐、绘画等艺术文化的创作、欣赏天堂;江家菜地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东篱菊园则创造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人文文化环境,形成了以春有红砂之百花、夏有万福之荷花、秋有东篱之菊花、冬有幸福之梅花、江家菜地体验休闲农事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亮点。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从新农村发展出来,带动了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
本文从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讨论了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成都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of Chengdu[Abstract]in recent years, rural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tourism. Such a new tourism model gradually from the new ruraldevelopm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gdu,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directions.[keyword] rural tourism and newrural Chengdu一、乡村旅游的概述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成都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考察报告市旅游局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步伐,市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市旅游局、农业局及甘州区、山丹县等六县区旅游局负责同志对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龙泉驿区山泉镇、洛带古镇、郫县农科村等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重点对国家A AAA级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一、基本情况成都市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
目前,成都市郊共有农家乐5596户,直接从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30万人,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 7亿元。
近几年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的“五朵金花”、郫县的农科村、龙泉驿区的万亩桃花果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已经被培育成为高品位、多功能、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家乐庄园。
(一)三圣街道办事处的“五朵金花”模式。
1、“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
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
“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种植欣赏,形成梅花产业链,梅花种植面积超过2100多亩、20余万株,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花乡农居”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形成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观光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风景区;“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和学生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突出多种类的菊花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菊花培育基地和展示种苗成长过程的观光基地;“荷塘月色”则以池塘荷花、榕树成荫、川西小镇和田园风光为特色,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朵金花绽放异彩——关于赴成都市“五朵金花”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为学习借鉴“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由镇党委书记张向阳同志带队,组织街办12个行政村、小溪塔工商分局、二家重点企业负责人一行18人,于2010年2月14日至2月19日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进行实地考察。
锦江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五朵金花”的魅力所在“五朵金花”是指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为三圣乡)辖属的五个村,即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
五个村分别位于成都东南市郊,地理位置是城市的通风口。
从2003年初锦江区开始打造“五朵金花”,经过四年的努力,这里从过去的“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变成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呈现出一派“产业兴、经济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繁荣景象。
于2006年4月,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
产业兴。
“五朵金花”注重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转变,带动休闲经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2004年以来,引进成都维生、传化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37家,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同时,发展自主经营的农家乐300余家。
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8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
经济旺。
“五朵金花”主要开发花卉、蔬菜生产经营和观光旅游等项目,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花卉产值增幅达49.6%,经营税收由2002年40.1万元增加到2006年532万元,年增幅达307%。
土地租金由每亩1500元上涨到2000元,土地拍卖价格由每亩50万元上涨到150万元,整个片区农户生产增值超过13亿元。
环境美。
“五朵金花”由点成片,各展芳姿,形成著名的乡村旅游片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进行。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加快推进“十年一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决策部署,市旅游局围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这一主题,于5月27日至6月1日,由邱兆水副局长带队,组织诸城、寿光、安丘、临朐、坊子、滨海等重点县市区旅游局及重点乡镇、重点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赴四川成都就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
在川期间,考察组和成都市旅游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成都市双流县、郫县、锦江区等乡村旅游景区和都江堰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
大家被成都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深深吸引,更被成都市乡村旅游成功的发展模式所震撼,一致认为,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对潍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作用。
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1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自然发展阶段。
发展之初完全依靠市场导向,乡村旅游处于无序发展业态,产品雷同,同质化严重,同时潜在生态环境隐患,经营服务无标准,无规范。
二是规范发展阶段。
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抓住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契机,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旅游、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发展格局,使成都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逐步转变为规模整体开发、标准管理、连锁经营的规范发展模式。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
综合效益好。
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旅游特色村22个,星级乡村酒店11家,全市农家乐总数达到273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85家),从业人员44740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2017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57.8万人次,旅游收入21.7亿元,纳税额1.11亿元。
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有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态势,有效地调整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大幅增加。
成都五朵金花考察报告五朵金花绽放异彩——关于赴成都市“五朵金花”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为学习借鉴“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由镇党委书记张向阳同志带队,组织街办12个行政村、小溪塔工商分局、二家重点企业负责人一行18人,于2010年2月14日至2月19日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进行实地考察。
锦江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五朵金花”的魅力所在“五朵金花”是指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为三圣乡)辖属的五个村,即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
五个村分别位于成都东南市郊,地理位置是城市的通风口。
从2003年初锦江区开始打造“五朵金花”,经过四年的努力,这里从过去的“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变成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呈现出一派“产业兴、经济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繁荣景象。
于2006年4月,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
产业兴。
“五朵金花”注重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转变,带动休闲经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2004年以来,引进成都维生、传化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37家,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同时,发展自主经营的农家乐300余家。
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8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
经济旺。
“五朵金花”主要开发花卉、蔬菜生产经营和观光旅游等项目,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花卉产值增幅达49.6%,经营税收由2002年40.1万元增加到2006年532万元,年增幅达307%。
土地租金由每亩1500元上涨到2000元,土地拍卖价格由每亩50万元上涨到150万元,整个片区农户生产增值超过13亿元。
环境美。
“五朵金花”由点成片,各展芳姿,形成著名的乡村旅游片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进行。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成都市旅游局市场营销处处长陈世安2010年8月12日·井冈山一、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概况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源于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目前,成都的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已形成规模。
全市有旅游特色村22个,旅游古镇6个,乡村度假旅游示范区16个,乡村酒店100家,农家乐2738家,最多时(2006年)达7895家。
2009年全市仅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万人次,接待收入亿元,直接从业人员万人,实现税收亿元。
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乡村旅游节的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授予成都“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同年8月,国家旅游局又在成都召开了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总结包括成都在内的各省市“以旅助农”、“以旅促农”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做法。
二、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总结(一)自然发展阶段时间:1987年—2002年。
特点:市场需求大,农家乐数量增长快。
存在的主要问题:农家乐经营服务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服务质量标准;同质化、无序发展比较严重,缺乏宏观规划指导;存在着卫生、环保、规范经营、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
(二)规范发展阶段时间:2003年—2008年地震前。
特点:制定出台了管理办法、服务标准,打造出了农家乐集中发展区域,农家乐经营服务得到了全面提升。
1、《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2、乡村旅游区的景观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等。
打造出了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花乡、龙泉驿区桃花故里、双流县翠湖梨乡、成华区北湖、都江堰高原村、邛崃花楸村等具有代表性的农家乐集中发展区。
与过去农家乐不同的是:通过宣贯《办法》、《标准》、开展创建活动,农家乐经营户自身的小环境得到了本质的提升(以星级农家乐改厨、改厕、改善环境为代表)。
四川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2017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
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
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
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
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
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
成都市三圣乡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刘泽华冉文红陆凯丰玉军近期,我们参加了市人大组织的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乡村旅游发展考察学习活动,受益非浅,感触很深。
农家乐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亮点和典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
一、三圣乡乡村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该乡辖区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18347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2人,耕地面积12676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
常年花卉种植面积5500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蔬菜种植6000亩,年产值4000万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7306元。
今年4月,该乡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三圣乡曾是锦江区最穷的乡之一,连村里的路都是泥路。
三圣乡红砂村有农民种花的习惯,2003年10月,成都市在这个村举办了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村里一下涌进来100多万游客。
受此启发,红砂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打造乡村型开放公园,把上百家“农家乐”组合起来构建大型生态休闲空间。
“农家乐”成为乡村生态旅游公园中的旅游服务点。
周边村受此影响,也发挥各自特色竞相发展。
2004年,乡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区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五个区分别为“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和“花乡农居”,简称“三圣乡——五朵金花”。
这“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
三圣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
“五朵金花”2005-2006两年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4426元增长到目前的7306元。
关于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8篇)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篇1一、主题:XX区乡村旅游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进展,旅游者的心理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意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爽,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急、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社会、经济、科技进展到肯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进展起来。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供应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构造调整,增加农夫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式调研实行座谈会、查阅史料、实地观察和走访群众的方式,对我区乡村旅游进展现状、进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三、调研状况(一)XX区乡村旅游进展现状XX区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旧改的春风春雨而健壮成长的朝阳事业,它的进展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
1、因地制宜,农家游乐应运而生。
每到周末节假日,终日埋头在都市打拼的人们到乡村山间休闲度假渐成时尚。
一些农户就依据自己条件,开发出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产品。
如对应景区观光休闲、游客食宿需求的“大客天下”、“年月秀”、“阿陈草堂”等。
由于市场有需求,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产生就显现出蓬勃的生气与活力,现已成稳步进展趋势。
2、因陋就简,不记本钱廉价经营。
起步阶段的多数旅游经营者由于资金有限,投入就不大,因而硬件设施都显简陋。
一些农户因陋就简上阵,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
虽然收入不多,也使世世代代务农为本农夫尝到了甜头。
3、因人成事,各自为政短线为主。
景区农户在完全没有看到过农家乐是什么样子,没有什么经营阅历的状况下,自己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一个个农家乐办了起来。
他们大多以接待游玩一天的旅客,为其供应餐饮为主的短线经营。
在不断的探究中他们闯出了除种田、“吃山”之外的挣钱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