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格与修辞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9
辞格是什么意思
辞格的意思:修辞方式之一。
亦称“修辞格”。
引证解释:
1、诗文的格调或风格。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近见曾子固编《李太白集》后,谓颇获遗亡。
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并《笑矣乎》数首,皆贯休、齐己辞格。
”
2、修辞学术语。
指积极修辞的各种修辞格式。
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五篇二:“辞格以前颇有种种的分类。
”
黄民裕在《<辞格汇编>前言》:“汉语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讲究美妙,讲究技巧’的比较固定的修辞格式,这就是修辞学中‘积极修辞’的各种修辞格,简称辞格。
”。
名词解释三种境界:(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上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丙)糅合的境界——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辞趣:所谓辞趣指的是即利用各种语言文学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话语文章的情韵。
它是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及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或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
辞趣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趣、音趣和形趣。
(“富有表现力的亚辞格的言语现象”就是指意趣而言的:第一,它是一种言语现象;第二,非辞格;第三,富有表现力。
“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的音调”是就音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词语的音调;第二,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
“字形图符、书写款式所体现出来的情趣”是就形趣而言的:第一,它属于字形图符、书写款式;第二,能体现出某种情趣。
)互文(举例):(1)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举例:①单句互文:例如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烟"与“月"同在上,“水”与“沙弦同在下,笼与被笼,不容偏向。
应当是互文相足,合起来解释成“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岸边的浅沙。
”这是七言诗,因字数的限制,所以运用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②对句互文:《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便也是互文的体现。
刚健:刚健是言语风格类型中的一种,刚健是刚强、雄伟的文体。
在句式选择上,刚健风格宜选取字数少、结构简单、节奏快的短句;在修辞手法上,也较多的使用排比修辞文体;在语音上,常常使用入声韵。
举例说明辞格兼用的修辞效果。
1. 举例辞格兼用使得观点更具体详实,帮助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论述。
2. 通过举例辞格兼用,修辞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3. 举例辞格兼用使得修辞者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因为具体的案例往往能够为观点提
供更具体的证据和支撑。
4. 举例辞格兼用能够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共鸣,通过提供他们能够感同身受的实例,
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与修辞者的观点产生共鸣。
5. 通过使用举例辞格兼用,修辞者可以更好地向读者或听众解释抽象或复杂的概念,使其更易理解。
6. 举例辞格兼用能够增强修辞者的说服力,因为具体的案例往往能够更好地触动人
们的情感和情绪。
7. 举例辞格兼用能够为文本增添趣味和幽默,使得修辞者的论述更加吸引人。
8. 使用举例辞格兼用可以使得修辞者的论述更加具体有力,避免了空洞的概念和抽
象的说辞。
9. 举例辞格兼用可以帮助修辞者创造更为生动的语言画面,从而更好地吸引读者或
听众的注意力。
10. 通过使用举例辞格兼用,修辞者可以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论述,因为
案例往往具有更具体的说服力。
第四节辞格与修辞一、辞格及其特性辞格,又叫辞式、语格、修辞格、修辞方式。
它是逐步固定下来的具有动人的表达效果的语辞优化模式。
辞格具有以下特性:1.动人的表达效果2.特定的结构模式3.稳固性和发展性二、语言均衡类辞格〔一〕对偶对偶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相互关联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1.对偶的修辞效果对偶,从形式上看,协调匀称,整齐美观,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便于记诵;从内容上看正对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反对可以相互映衬,意思显豁;串对前后衔接紧密,一气呵成。
〔二〕排比排比是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的修辞方式。
(1)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
(2)加强语势,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
(3)抒发强烈的感情。
〔1〕对偶只限于两项,排比则多于两项。
〔2〕排比对组成的各项结构要求宽,字数可以不一致,重字也常见;对偶对结构的要求严。
〔三〕顶真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开头,上递下接,首尾相连的修辞方式。
这种辞格又称顶针、连珠、联珠、蝉联。
2.顶真的修辞效果(1)叙事状物,层次清楚,能反映出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2)议论说理,逻辑严密,结构谨严,含义深刻。
(3)抒情写意,情深意浓,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四〕回环回环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1〕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2〕使语句整齐匀称。
3.回环和顶真、回文的联系与区别回环和顶真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顶真是顺连而下,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回环是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由甲到乙,再由乙回到甲。
回环与回文在回环往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但没有回文严谨。
〔五〕互文互文是上文里省去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去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1〕语言简练,防止冗杂。
〔2〕形式均衡匀称。
〔3〕内容委婉含蓄。
三、突出联想类辞格〔一〕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
常见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映衬、拈连、仿拟等修辞格侧重语义变化,是追求语言形象上的创造的策略;对偶、排比、回环、顶真、反复等修辞格侧重语形的呼应变化,是追求语句组织上的创造的策略。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况不同类的另一事物或情境。
比喻是扩大话语的意义空间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运用比喻,可以用浅显的、具体的比喻深奥的、抽象的,也可以用抽象的、深奥的比喻具体的、浅显的。
被比的事物与作比的事物应该是不同类的,两者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相似点。
两者的距离越远,越能获得意外的效果。
比喻的基本类型是明喻,由此有衍化出暗喻、借喻、博喻、撇喻等。
(一)明喻明喻是最典型的比喻。
在结构方式上最为完整: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像”、“如”、“若”、“似的”、“好像”、“如同”、“仿佛”、“一样”等)都出现,有时还可以顺势写出两者的相似点;在语义关系上也最为显豁,一般不容易与其他修辞格混淆。
如果用A表示本体,用B表示喻体,那么明喻的基本格式是:A像B。
有时也有B像A。
例:①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梅雨潭》)②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钱钟书《围城》)(二)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
常见的有利用判断关系构成“A是B”,利用修辞关系构成“A的B”,利用并列关系构成“A,B”等。
(1)“A是B”型。
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二、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辞格。
下面介绍一些古汉语中较常见的修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宋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 1. 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例如:●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
●《书经·盘庚》●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1、陈望道概括的"四类三十八格"分类标准:大体依据组织,间或依据作用(甲类)材料上的辞格: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类、回文(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映衬反映:相反情况或观点集于同一事物。
例:无事忙、雅的这样俗、好聪明的糊涂法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对衬:不同事物情况或观点相同。
例:一言为重百金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拈连: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语词依托上文顺势移用)移就:怒发上冲冠;醉鞍谁与共联翩(甲物性状移于乙物)倒反倒辞: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冤家、讨厌死了、恨)反语:英雄多故谋夫病相同:都是"口是心非",不同:后者有嘲弄讽刺的情感态度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排除法)最好还是去、不是顶好的。
(隐约法)避讳:填沟壑、山陵崩、那件东西、那玩艺飞白:明知其说错或写错,故意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或援用。
有方音、口头禅、口吃、错音、错别字、语义错、语法错、逻辑错等。
作用一是存真,一是增趣。
小孩小孩你白(别)哭,前边有个小车屋。
清末李鸿章的一位亲戚,在科举应试是写道:"我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乞求照顾。
主考官将错就错,以毒攻毒批曰:"所以我不敢娶"。
"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他照文件念过一句,便解释说:"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已经抓到三起了,同志们,要提高警惕!…"台下哄然大笑。
镶嵌镶字:虚字、数字嵌字:几个特定字嵌入词语或诗文中这个其容且易、冤哉枉也、既雅且静、一不做二不休、唠三叨四、千溪百川、接二连三吴歌《采莲》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
第一节修辞概说什么是修辞修辞和语境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对语言要素进行的选择、加工和调整。
“修辞”术语的三个含义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
它包括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两种。
1.语境赋予修辞以确切的含义。
2.语境可以使人由话语的“指东”理解到“打西”之妙。
3.语境可以赋予特定的话语以感情色彩。
4.语境可以创造条件,使词活用或巧用。
5.语境可以揭示言外之意。
6.语境可以补出话语中因情感的原因被省略了的内容。
7.语境决定修辞的优劣。
8.好的修辞可以创造适合的语言环境。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修辞不是语言的第四要素,它同语音、词汇、语法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属于纯语言运用。
修辞的原则“寂寞”一般是形容人的心情的,这里用来形容“路”,而没有用“安静、寂静”等词,这是因为夏夜的荷塘不大可能“寂静”无声。
“寂寞”是切合语境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幻想超脱现实的“寂寞”心情。
适切原则修辞以适应和切合题旨,情境为首要原则所谓题旨就是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境主要指表达所需处的客观环境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朱自清:《荷塘月色》)审美原则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衡量。
研究修辞也修辞充分利用语言的审美价值来满足人们的美感需求,审美原则是修辞的基本原则。
比较原则一、请在下列语句中任选一句,要求为之假设五种不同的语境条件,然后说明从每一种语境条件出发,经过推理该语句可产生怎样的言外之意。
1.她今天走了。
2.今天是休息日。
3.我不累。
二、有人把语境分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两大类,你同意吗?为什么?三、有人把适切原则作为修辞的第一原则,你的看法如何?第二节词语的锤炼意义的锤炼㈠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㈡力求准确、妥帖㈢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㈣力求色彩鲜明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为了寻找侵略的根据,艾奇逊重复了一大堆‚友谊‛,加上一大堆‚原则‛。
修辞概论编辑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学科。
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即如何依据题旨情境。
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揭示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指导人们运用和创造各种修辞方法怜恰当地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
它与语用学联系较紧。
修辞学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辞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修辞可分为:信息修辞、语用修辞、心理修辞、社会心理修辞、模糊修辞、接受修辞、对比修辞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辞可以令人: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
词语渊源编辑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是修饰文辞的意思修辞的“辞”可以分为文辞(写文章所用的)和言辞(或称语辞,口头说话所用的)。
最初的修辞和语言一样,重心都在说话方面;就连“辞”这个字最初也是指言语,而非文字的组合——说文解字:“讼辞也。
”後来重心才向文辞发展。
发展演变编辑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
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修辞学历史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
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
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魏晋之后,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
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
第四节辞格与修辞一、辞格及其特性辞格,又叫辞式、语格、修辞格、修辞方式。
它是逐步固定下来的具有动人的表达效果的语辞优化模式。
辞格具有以下特性:1.动人的表达效果2.特定的结构模式3.稳固性和发展性二、语言均衡类辞格(一)对偶对偶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相互关联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1.对偶的修辞效果对偶,从形式上看,协调匀称,整齐美观,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便于记诵;从内容上看正对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反对可以相互映衬,意思显豁;串对前后衔接紧密,一气呵成。
(二)排比排比是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修辞效果(1)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
(2)加强语势,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
(3)抒发强烈的感情。
3.排比和对偶的区别(1)对偶只限于两项,排比则多于两项。
(2)排比对组成的各项结构要求宽,字数可以不一致,重字也常见;对偶对结构的要求严。
(三)顶真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开头,上递下接,首尾相连的修辞方式。
这种辞格又称顶针、连珠、联珠、蝉联。
2.顶真的修辞效果(1)叙事状物,层次清楚,能反映出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2)议论说理,逻辑严密,结构谨严,含义深刻。
(3)抒情写意,情深意浓,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四)回环回环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2.回环的修辞效果(1)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2)使语句整齐匀称。
3.回环和顶真、回文的联系与区别回环和顶真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顶真是顺连而下,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回环是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由甲到乙,再由乙回到甲。
回环与回文在回环往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但没有回文严谨。
(五)互文互文是上文里省去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去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2.互文的修辞效果(1)语言简练,避免冗杂。
(2)形式均衡匀称。
(3)内容委婉含蓄。
三、突出联想类辞格(一)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
比喻是通过联想,使人们从一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去感受、认识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从而便于理解。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互不相同的事物,但又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这样才能构成比喻。
2.比喻的修辞效果(1)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浅显,使艰深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
(2)运用比喻描述事物,可以使被描述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度。
3.运用比喻的要求(1)贴切。
(2)新颖。
(3)注意感情色彩。
(二)比拟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比拟重在根据想象来“拟”,因此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
2.比拟的修辞效果(1)表现出鲜明的感情。
(2)增加叙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三)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来代替。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种种关系巧妙的进行艺术换名。
2.借代的修辞作用(1)形象突出,鲜明生动。
(2)言简意赅,含义丰富。
(3)新鲜风趣。
3.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借喻在形式上都是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借体或喻体,要注意区别:(1)借代和借喻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借喻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2)借喻可以转换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四)拈连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将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用于乙事物。
拈连辞格具有下列突出的修辞效果:(1)利用上下文的巧妙联系,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语言蕴涵深刻的哲理性。
(2)这种变异的组合使语言有新鲜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造成幽默诙谐的情调。
(五)引用引用就是引述有关的语言材料以帮助观点的阐述和情感的表达。
(六)移就移就是把本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
移就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突出事物的形状特征,使语言生动别致。
(七)痛感痛感就是通过联想,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手法。
痛感将不同的感觉互相沟通,能激起读者的感觉联想,强化人们的心理感受。
使描述的事物更具有可感性。
四、语义对照类辞格(一)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从而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的一种辞格。
2.对比的修辞效果(1)深刻地揭示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使真、善、美与假、丑、恶在比较中更加鲜明、突出。
(2)反映事物内部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二)映衬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选用类似的事物或有差异事物来做陪衬。
映衬也叫“衬托”“陪衬”。
2.映衬的修辞效果同是一盏灯,在太阳光下,感到光线微弱,在黑夜里,就显得特别明亮;同是一朵红花,在红花的海洋里,很不起眼,但在万绿丛中,就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映衬的作用。
通过烘托,使所阐述的思想、观点更深入,使所描绘的事物更鲜明突出。
3.映衬和对比的区别(1)映衬的主体和衬体有主次之分,衬体起铺垫陪衬作用。
对比要显示对立的现象,用于对比的人和事,或一反一正,或并列同等,没有主次之分。
(2)映衬的目的是烘托和突出主要事物;对比的目的是采用比较对照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让好的显得更好,坏的则显得更坏,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同语同语在两个字面相同的词语间加上“是”“为”之类的判断词,组成主语和宾语相同的语言形式,以表示强调、让步、说明、描述。
同语具有突出的修辞效果。
同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
同语在结构上主宾相同,音节匀称,节奏鲜明。
(四)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辞格叫反语,也叫“说反话”。
五、语义突出类辞格(一)夸张夸张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对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2.夸张的运用(1)夸张要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以真实感。
(2)运用夸张要明确,不能又像夸张又像写实。
(3)运用夸张要注意语体。
(二)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这种辞格叫设问。
设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知故问”,先给对方一个悬念,然后再作回答,从而引起对方注意,去思索体会。
(三)反问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思想内容的修辞方式。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无须回答,将确定的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四)层递层递是为了表达事物间的层次关系,把3个或3个以上的事物按照性状的大小、轻重、长短、难易等差别,或逐层递升,或逐层递减地排列在一起。
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个类型。
层递和排比不同。
在内容上,排比的各项是平列关系,层递的各项是等级关系。
在形式上,排比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层递的结构可以是不同的。
(五)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识地使某些词语、句子甚至段落一再重复出现,这种辞格叫反复。
反复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可以分清层次,贯通脉络;可以增强语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六、委婉表达类辞格(一)婉曲故意不把本来的意思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运用婉转曲折、含蓄暗示的话语来表达,这种修辞方式叫婉曲。
(二)双关双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有意使语句同时具有双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中字面的意思是次要的,本意是隐藏在内里的那层意思。
(三)象征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或深刻寓意的修辞手法。
七、追求变化类辞格(一)仿拟仿照现成的词语或格式,临时仿造出类似的词语或格式叫仿拟。
2.仿拟的修辞效果(1)语言新鲜活泼,风趣幽默。
(2)推陈出新,相映成趣。
(二)拆字拆字也叫“析字”,是运用离合字形,增减字形,借用字形或者离合字义等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式。
2.拆字的修辞效果(1)使语言形象,趣味性强。
(2)使语言含蓄,寓意深刻。
(三)释词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加以临时的引申、发挥或作形象化的说明,赋予词语特殊的含义,这种修辞方式叫释词。
(四)镶嵌把词拆开插进别的词,或者把词拆开交错搭配,或者把特定的词句有规则地暗嵌在别的语句中的修辞方法叫镶嵌。
(五)摹状运用语言手段,把人或事物的声音、情状或形态、色彩等摹写出来的修辞方式叫摹状。
八、体现幽默类辞格(一)易色易色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词语感情色彩的修辞方式。
有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两种类型。
(二)飞白明知对方说错或写错,却故意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援用的修辞方式叫飞白。
(三)歇后歇后是一种运用歇后语使语言变得生动具体、幽默风趣的修辞方式。
(四)降用根据表达的意思,偶尔把一些分量重的词语“降级”作一般词语用,这种修辞方式叫降用。
降用具有风趣诙谐和讽刺嘲弄的修辞效果。
(五)转类转类是根据表达的意思,凭借上下文的条件临时转变词性的修辞方式。
转类的修辞效果:(1)新颖别致、简洁含蓄。
(2)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六)闪避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不够精确的语言,故意把话说得不明白、不具体,已收到特定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
闪避具有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修辞效果。
(七)曲解曲解是有意利用同音异字,或者是一词多义对语义做歪曲性解释的一种修辞方式。
曲解具有幽默风趣的修辞效果。
(八)断取断取是有意地“断章取义”,斩头去尾地任意截取词语中个别字词“做文章”,表达一种与原词语既有联系又根本不同的意义的修辞方式。
断取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曲折含蓄,而且形式奇特新颖,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
(九)衬跌先用其它话语从反面作衬托,然后急速转折,说出正意,使前后造成强烈反差,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衬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