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 格式:docx
- 大小:22.15 KB
- 文档页数:5
掌握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表达与共鸣音乐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引发人们的共鸣。
在音乐欣赏中,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掌握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表达与共鸣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语言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但通过节奏、音高、音色等元素,音乐能够表达各种情感,例如欢乐、悲伤、愤怒等。
对于音乐作品而言,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背景故事是理解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一环。
因此,在欣赏一首新的音乐作品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作曲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主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历史或文化背景,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元素在音乐欣赏中,要学会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元素。
音乐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旋律、和声以及节奏的变化来传达。
在欣赏音乐时,可以注意旋律的上升或下降、音符的长短、节奏的快慢等细节,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音乐的情感理解。
此外,还可以注意音乐中的高潮部分、转折点以及突出的乐器独奏等,它们可能会强化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引起我们的共鸣。
三、与音乐建立情感联系要真正与音乐建立情感联系,除了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元素外,还需要通过自身的感受来与音乐产生共鸣。
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尽量使自己放松,关闭其他干扰,专注于音乐本身。
可以设想自己处于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中,并尝试从音乐中找到共鸣,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
此外,有些人可能会借助个人经历或回忆来与音乐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这样能够增强对音乐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四、交流与分享音乐的情感音乐欣赏不仅可以是一个个体的体验,还可以成为一种交流和分享的方式。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感受,可以获得更多的视角和观点,进一步拓宽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可以参加音乐欣赏交流活动,与其他音乐爱好者一起聆听和讨论音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能够促进对音乐情感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感知。
五、多样化的音乐欣赏体验音乐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情感和情绪。
音乐听音乐欣赏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语言,是情感的传递者,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愉悦。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音乐可以让人们暂时抛开繁忙的生活,静心品味美妙的旋律。
本文将就音乐的听和欣赏进行探讨,带给您一种身心灵的享受。
一、音乐的听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传达让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音乐的听觉体验是最基本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耳朵感受到音符的起伏和音调的变化。
听音乐可以帮助我们舒缓压力,放松身心,以及提升我们的情绪。
不同的音乐风格拥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轻快的流行音乐能够增加活力,而悠扬的古典音乐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同时,音乐也可以帮助人们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因此,我们可以在工作、学习或者休息的时候,找一段适合自己的音乐来欣赏,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二、音乐的欣赏音乐的欣赏比简单的听要求更高,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其中的艺术表达。
欣赏音乐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可以通过认识和理解背后的音乐元素,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
首先,了解音乐的节奏和脉动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分辨音乐中脉动的速度和强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并与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连接。
其次,音乐的旋律与和声是音乐欣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旋律给人以亲切感和美感,和声则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和谐美。
最后,音乐的情感表达也是我们欣赏音乐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不同音乐作品传递的情感各不相同,而我们作为欣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来真正理解作品背后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音乐欣赏的过程需要我们放慢脚步,融入音乐的世界。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静静地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
这样的欣赏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音乐本身,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美妙和情感,达到一种身心灵的净化和平衡。
总结:音乐的听和欣赏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
通过聆听音乐,我们可以放松身心、调整情绪,让自己更加快乐和愉悦。
通过欣赏音乐,我们可以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感受音乐作品所传递的美和情感。
浅谈歌曲的情感表现歌曲是情感的艺术。
情感表现的真实感和美感是歌唱者的艺术生命。
没有真实的情感,就不可能摇撼观众的心旌,点燃观众情感的火焰。
在歌唱中,情感是声音的依据,声音是情感的表现。
歌唱中的情感是歌唱者对生活中的情感的高度概括、加工和升华的产物。
情感体验越深刻、越丰富,演唱就越真挚,感染力就越强烈。
透过歌曲,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涵:歌曲是乐谱和文字的结合,它终究是词曲作家想象中的歌曲留下的唯一的直接依据。
只有在对歌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准确深入地感觉和领悟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歌曲的情感内涵。
通过积累、吸收,尽快与歌曲相融合:与上述活动同步,歌唱者通过自己的联想、记忆,极大限度地调动起过去积累的情感体验,并参照和吸收他人的情感经验,按照歌曲指明的方向和范围,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选择、加工、提炼,使之迅速转化,迅速与歌曲所体现的音乐的情感相补充。
歌唱者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以后,必须对歌曲进行更高层次的研习,也就是切实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风格特征和总体精神,并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准确、细致的艺术处理。
这样通过演唱才可能使歌曲充满生气,重新激活起来。
对歌唱者来说,歌曲的音符已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属于词曲作家,而同时也属于歌唱者的鲜活的生命。
歌曲以旋律表现情感:歌曲表现情感。
正因为如此,歌唱者面对的是已经蕴含音乐情感的歌曲,而且必须以它为基础进行情感体验的转化。
一般说来,歌唱者总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旋律向上,情绪高涨;力度加强,情绪昂奋;音调向下,情绪低沉;力度微弱,感情悲伤;旋律回绕曲折,又与委婉、优美的情调相似;音调如泣如诉,恰似呜咽般的断断续续等。
这感性的直接体验,是感情体验的一种基本形式。
浅谈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及地位【摘要】:情感活动是艺术构思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艺术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起重要作用是由艺术的冬质、艺术认识的特性决定的。
艺术是对生活能动的反映,反映的能动性来自艺术家,来自他的艺术方法、艺术技巧,但首先把生活素材熔炼成为艺术形象,依靠的就是他的思想以及和恩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艺术动力源泉情感流动塑造极致情感是文艺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情感有促动作用,是文艺创作最初的动力源泉;情感有选择作用,作家在创作中运用什么样的意象构成作品是受情感制约的;情感有变形作用,作品中的意象是经过作家情感熔铸变形了的物象;情感有编码作用,创作者是按着自己情感流动的轨迹来排列组合各种意象,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的;情感有感染作用,创作者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引起欣赏者相似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是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情感本质上是活动的情感,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所构成的运动结构,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高进刚出的新歌《荷花亭》就走了这条路:三月在花前月下的湖边/是谁弄情吟诗声声的琵琶间/古道庭院倒影在山水里面/落花的漂浮你的一笑醉红颜/月落乌啼已走远/赏一轮明月让你太留恋/是花太香还是让我挂牵/时间仿佛停留在这一年/(京剧)把酒当歌留下相思泪/遥望窗外纷飞雨/不去问那是与非/江南雨我的泪滴滴洒落我心扉/断桥上那一夜独自寒暄无人陪/迎岸柳花舞动青天/一点一点缭乱了我的心碎/…与君梦一场千百回/愿能一生相伴比翼双飞.另外,魏晨的《少年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待字闺中谁家小姐/琴声幽幽拨我心弦/盼相见/日日在她门前放纸鸢/不过人海茫茫偶然的遇见/踏破所有铁鞋/只在一瞬间/注定沦陷你眉间/(京剧)佳人少年/前世种下的纠结/姻缘红线/邀你人世共并肩/听了不觉想起“踏破铁鞋无觅处”和“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其实,音乐和诗歌原先是很亲密的,但是在它们的独立发展成熟下,“音”和“义”的冲突逐步加剧。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艺术,不仅唤起人们的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还展示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在音乐欣赏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起作用。
感性认识依靠听觉、神经系统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感;理性认识则借助音乐理论、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等知识,分析和思考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魅力和内涵,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音乐欣赏中最直观、最基础的认识方式。
它依赖于听觉、神经系统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直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感。
具体来说,感性认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感知音响感性认识首先包括对音响的感知。
这里的音响包括音高、音量、音色、韵律等。
在听音乐时,我们通过耳膜共鸣,感受到不同音高的变化,同时也能感受到高低音的强弱之间的平衡,这就是音量。
此外,不同乐器发出的音色各异,通过不同的音色,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情感与氛围。
同时,韵律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和音高、音响一样,通过听觉传递到我们的神经系统中去,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
2. 感受情感在感性认识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
音乐是一种情感化的艺术,它可以形象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感情。
比如,轻柔的旋律会让我们感到温柔、舒适、平静,而哀怨的乐曲则充满了悲痛、哀伤和无奈。
情感是音乐中最核心的元素之一,对于成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来说,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够催化听众的共鸣和回应。
3. 感受音乐的氛围音乐还能够创造出一种氛围和场景,它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梦幻世界、历史场景或现实人生。
比如,古典音乐可以创造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氛围,使我们沉浸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皇家音乐厅;流行音乐则更注重现代化的风格,可以勾勒出一种都市生活的感觉。
这种音乐氛围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贯穿于整个音乐创作和演奏中,使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更加深入和分析性。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审美是指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强调音乐作品带给人们的情感和直观的享受,而理性认识则意味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尤其是对其音乐结构、形式、风格等方面的认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音乐审美的丰富内容。
音乐审美的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人们对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的解读和体验。
音乐具有独特的语言性和表达力,能够直观地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感受。
当人们面对一首音乐作品时,往往首先被其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从而产生共鸣和共情。
这种感知和情感的体验是主观的、个体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喜好和情感偏好,相同的音乐作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观、情感化、非理性的,它是音乐作品与接受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核心。
音乐审美的感性认识并不意味着只停留在情感的表达和感受上,它还需要通过理性的认知和分析来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结构、形式、风格等音乐要素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通过理性的认知和分析,人们可以对音乐作品的组成和功能进行理性的解读和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在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过程中,人们需要对音乐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包括旋律、和声、节奏、曲式等。
通过这些要素的分析,人们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发展和演变规律,进而获得对作品整体性和内在逻辑的理解。
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音乐的形式和风格的认知。
音乐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是指其在形式结构、音乐语言和风格特征上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形式和风格的认知,人们可以对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和风格特点进行判断和评价,从而更清晰和准确地理解作品的美学效果和艺术意义。
在实际音乐欣赏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比重不同,取决于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念。
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更多地强调感性认识,即对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和情绪的直观体验和享受。
浅谈如何在欣赏音乐中体验情感摘要: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修养,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聆听音乐。
进而理解、分析、评价,欣赏层次逐步提高。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环节,并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体验,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使音乐课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体验;音乐审美;方法途径为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音乐欣赏。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音乐欣赏教学谈一点认识。
一、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之魂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可以拨动人的心弦,触及人的心灵,激发、调动人的情感。
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理解作品的主题、创作情境和表达的情感,来促进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进一步理解,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广、更深、更自然的艺术教育。
二、如何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1.循序渐进,引发情感体验欣赏音乐的过程是人的心理反应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外部音响感知——展开联想——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认知。
由此可见,音乐欣赏也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心理反应过程。
教师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开始应选择学生熟悉的作品。
如我国民间音乐作品《二泉映月》、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等。
这些作品学生容易直接受到感染,反复欣赏后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能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结构和作品的风格。
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欣赏中国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可先进行作品介绍,使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情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听,每欣赏一遍都给学生留下问题。
当学生对作品熟悉了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联想到的场面进行口头描述;最后让学生每人画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
这样有的学生就能脱口而出类似《暮江吟》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学生对作品理解认知后,可以让他们通过演唱作品,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
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但存在一些微小的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
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从而又发展了美感。
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音乐语言”和赋予美的因素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
在综合艺术中(如戏剧、舞蹈、影视等),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借音乐的抒情性能,把情感表露出来,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音与音之间连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是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信号,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那就麻烦了。
而音乐,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
因此,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阶层的人民,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
因此“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音乐无国界”,这些近百年来已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即“乐与情通”。
本文就是讲述了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各方面的体现及要素。
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中,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
通过对乐曲慢与快的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
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
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
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
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
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
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
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
通过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
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具体表现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欣赏音乐时,要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不能单纯地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专业人士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
对于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
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
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
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
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
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
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
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
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
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
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
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
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
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
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做到的。
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
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它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
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的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
像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性有所体验了。
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随着近几年我国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趋于实证化、科学化。
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音乐情感的研究在我国正在逐渐萌发,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与国际接轨,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乐情感的认知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初具规模,这将使情感的识别、表达和转化实现数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进音乐情感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音乐情感的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是需要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物理学、美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背景做支撑的,并且在实证研究的根基上结合思辨性的分析思考,将因果模式与阐释模式融会贯通起来。
另外笔者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