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肌肉内血管瘤之超音波诊断:病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6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病变,通常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发生。
它是由肌肉组织内的异常血管增生形成的,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的肌肉组织中。
由于其在影像学上的特征复杂多样,使得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相对困难,需要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影像学表现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查和定位肌肉内血管瘤。
在超声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结节,与周围肌肉组织有边界清晰的分界线。
,超声还可以评估血管瘤的血流情况,对血管瘤的血供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与超声检查相比更为精确的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特征。
在CT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软组织密度灶,具备边缘锐利而光滑的特征。
,CT扫描还可以提供三维重建图像,以更好地了解病变的位置和形态。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更为详细和清晰的骨骼肌肉内血管瘤的特征。
在MRI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通常呈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与周围肌肉组织有清晰的分界线。
,MRI还可以提供多平面重建图像,从而更好地观察肌肉内血管瘤的形态和位置。
影像学诊断要点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要点:1. 形态特征:肌肉内血管瘤在影像学上呈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结节,具有光滑的边缘。
2. 信号特征:在MRI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
3. 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肌肉内血管瘤的血流情况,了解其血供特点。
结论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病变,其影像学特征复杂多样。
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关键手段。
通过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出合适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超声对血管动、静脉瘤的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动、静脉瘤的超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血管动、静脉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
结果本组超声诊断正确,其中9例腹主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大隐静脉瘤合并血栓形成、1例大隐静脉假性静脉瘤。
结论超声是诊断血管动、静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动脉瘤包括真性、假性、夹层动脉瘤;真性动脉瘤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多发生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内膜撕裂,血流经撕裂口进入动脉壁中形成血肿,是一种危急的疾病[1];假性动脉瘤因创伤引起,近年来由于介入性诊断治疗的开展,此病有所增多,由于假性动脉瘤破裂能引起急性大出血,病情凶险,所以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是治疗的关键[2]。
静脉瘤尤其假性静脉瘤较为少见。
我院自2007年以来经超声诊断患者16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患者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66.5岁,男13例,女3例,病程2天~3年,临床表现:9例腹部扪及波动性包块;1例表现胸痛、心悸;6例右侧腹股沟处可触及包块。
采用IU22、HP5500和美国泰索尼2D GATEWAY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4.0MHz、3.5~10MHz,二维超声扫查腹主动脉、主动脉、右侧股动、静脉、右侧大隐静脉及其旁肿块位置、大小、形态,CDFI观察血流情况、频谱特点。
2 结果超声显示9例腹主动脉瘤,位于腹主动脉中下段,呈梭行或囊性扩张,瘤体长径约为1.9~5.9cm,宽径约为3.0~4.1cm,瘤壁均伴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4例附壁可见血栓形成;1例主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腔内可见“条索样”回声;4例假性动脉瘤中3例为右侧股浅动脉前方可见与之相通的包块, 1例为右侧股总动脉前方可见与之相通的包块,瘤体大小约为2.7~3.9x1.8~2.1cm,不规则形,内部多呈无回声,其中2例内部可见少许血栓样弱回声区,CDFI:股动脉与包块间有一般宽约0.15~0.35cm瘘口,频谱可测及此处的高速血流信号,收缩期由股动脉血流进入瘤体内,流速较高(可达2.2~3.1m/s),舒张期血流由瘤体进入股动脉内,流速较低(约0.5m/s),瘤体内可见红蓝相间的低速血流信号。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性病变,常常具有明显的血管扩张和异常血管壁。
影像学诊断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临床表现肌肉内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肿块和运动障碍。
此外,患者也可能出现出血、局部感觉异常和肢体无力等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肌肉内血管瘤在X线检查中常常呈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模糊,并可见血管扩张的征象。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且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中表现为混杂的低回声和高回声区域。
此外,超声还可以评估血流情况,并能够区分肿块的良恶性。
3.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
肌肉内血管瘤在CT扫描中通常呈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强肿块,血管显影明显。
4.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MRI图像中,肌肉内血管瘤常常呈现为高信号强度的肿块,可以明确显示血管扩张和异常血管壁。
四、影像学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进行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诊断要点包括肿块的位置、形态、边界特征、增强特点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五、治疗计划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动脉栓塞和放射治疗等。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报告、影像学图像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影像学诊断:利用影像学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
2.肿块:身体组织或脏器内的异常突出区域。
3.血管扩张:血管直径增大的情况。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概述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疾病,通常发生在肌肉组织中的血管。
影像学诊断在肌肉内血管瘤的确诊和治疗方案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相关特点。
影像学诊断方法常用的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等。
超声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影像学方法,常用于肌肉内血管瘤的筛查和初步评估。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并对血流情况进行评估。
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回声结构,尤其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时,可见血流信号。
超声检查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肿瘤和血管病变,对于肌肉内血管瘤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CTCT是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获得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在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中,CT可以提供详细的肿瘤解剖结构和组织密度信息。
肌肉内血管瘤在CT图像上呈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血流动态和强化程度。
此外,CT还可以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CT扫描在肌肉内血管瘤的定位和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精细的断层图像,对于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MRI可以提供多种序列的图像,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增强图像。
肌肉内血管瘤在MRI图像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的肿块,在增强图像上显示强化的血管结构。
MRI 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局部侵犯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由于MRI无辐射,适用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
影像学特点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包括肿瘤位置、形态、内部结构和血流动态等方面。
肌肉内血管瘤通常位于骨骼肌肉中,好发于四肢和颈部。
肿瘤形态多样,可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
在超声图像上,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高回声结构,表面光滑。
在CT图像上,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像,边缘清晰。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常见于儿童和年轻成年人。
它通常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具有恶性潜能。
由于其位置深藏于肌肉组织中,临床上很难直接触及或观察到。
因此,影像学诊断在肌肉内血管瘤的评估和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肌肉内血管瘤的典型影像特征。
影像学诊断方法肌肉内血管瘤的常见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内部结构和病变的特征,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诊断肌肉内血管瘤。
超声超声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具有较低的成本和广泛的应用。
对于肌肉内血管瘤,超声能够提供良好的分辨率和对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典型的超声特征包括:肌肉内异常血管扩张表现为囊状或实性结构、多个血流速度异常的声像图、边界清晰等。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解剖信息和组织密度的评估。
肌肉内血管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光滑的肌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增强后血管结构显示。
根据病变的位置和大小,CT扫描可以帮助鉴别肌肉内血管瘤和其他肿瘤。
MRIMRI是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异对比度。
血液供应丰富的肌肉内血管瘤在MRI上呈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强度。
另外,MRI还可以提供多平面重建和血管造影,更好地评估病变的内部结构和血流动态。
肌肉内血管瘤的典型影像特征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是其正确诊断的关键。
根据不同影像学方法的不同特点,肌肉内血管瘤在不同影像学图像上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
1. 超声: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上可显示为囊样或实质性的异常血管扩张。
多个血流速度异常的声像图也是肌肉内血管瘤的典型特征。
2. CT扫描:肌肉内血管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光滑的肌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增强后血管结构显示。
病变的CT值一般与周围肌肉相近。
3. MRI:肌肉内血管瘤在MRI上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强度,T1加权图像上病变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表2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频率 及ST段变化比较(n=54,x±s)组别心绞痛持续时间/ min心绞痛发作频率/(次/周)S T段改变/m m治疗组治疗前8. 37士0. 637. 70士0. 69 1. 28士0. 13治疗后 1. 19士0. 27_s二 2. 06士0. 435 △0. 44 士 0. 08 5=对照组治疗前8. 28士0. 627. 57士0. 66 1. 37士0. 12治疗后 2. 61士 0. 34 5 3. 20士0. 37 50. 75 士 0. 08 5注:与对应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P C0.01,A P C0.05.2.3 两组治疗前后ET-1、hs-C R P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T-1、hs-C R P比较(n=54,〒±s)组别E T-1/ (p g/L)H-C R P/(m g/L)治疗组治疗前129. 6士 19. 910. 15 士2. 71治疗后89. 8士 15. 75= 3. 01 士0. 09 5 △对照组治疗前130. 1士23. 510. 61 士 1. 08治疗后110. 6士 16. 8 5 4. 02 士 1. 215注:与对应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斗 P<0.01,A P<0.05。
3讨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是现阶段冠心病治疗的主要、重要手段之一,由于部分患者冠脉病变存在以下特点:1)严重迂曲、钙化;2)病变部位分支众多,多发弥漫性病变,病变部位多,尤其是有严重狭窄的分支血管多;3)某病变目前冠脉介人技术无较完美解决;4)有些病变处于临界病变,可 以先予规范药物治疗。
这些冠脉病变特点及解剖特点决定了部分患者在进行冠脉支架植人时无法完全血运重建或不需要完全血运重建。
这就使这部分患者在支架植人术后仍有心绞痛的发作,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
肌肉血管瘤影像诊断分析作者:沈延艺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2期肌肉血管瘤(Intramuscular hemangioma,IMH )属软组织肿瘤范畴。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构成,是介于错构瘤畸形和真性肿瘤之间的一种病变,是较常见的浅表组织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女性较多,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多发生于浅表软组织,其次为肝、脾等内脏器官。
浅表部位多发生在头颈部,其次为四肢、躯干。
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来我院手术的肌肉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肌肉血管瘤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从2012年3月~2014年9月行肌肉血管瘤手术切除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
年龄18~55岁。
患者全部行CDFI及CT检查。
1.2方法1.2.1仪器主要有GE LOGIQ3,用线阵探头,频率7.5~10MHz以上,西门子双排螺旋CT。
1.2.2方法患者就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分别对病变做CDFI及CT扫查。
观察病变的位置,数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密度),有无钙化,有无液化,彩超扫查时还要注意血流丰富程度和分布特征,与周围毗邻关系。
2 结果2.1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的比较术后病理结果为静脉型血管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蔓状血管瘤2例,肉芽组织型3例。
超声CDFI检查及CT检查联合检出13个病变,其中符合肌肉血管瘤影像学改变的病例11例,肌肉血管瘤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诊断软组织内异常病变2例。
2.2影像特征 X线平片的密度分辨率较低,软组织肿块的界限显示不清,尤其IMH多累及一组肌群,而且血管组织在肌肉内蔓延,只有当病变区出现静脉石才可作出明确诊断。
因此平片的敏感性较差仅为23.7% ,但特异性较强可达96% 以上。
当IMH 生长期较久、深在且邻近骨组织时可造成骨皮质的压迫性骨缺损,在分析平片资料鉴别诊断时可作为重要参考。
与其他软组织肿瘤所致的骨皮质压迫性变化并无差异。
传统的静脉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多条粗大的静脉形成网状结构以及形成的串珠状形态均为特异性征象。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⒈引言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肌肉内的血管系统中。
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各异,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⒉临床症状肌肉内血管瘤可以表现为疼痛、肿块、肿胀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然而,由于其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内的发生,临床症状的表现也存在差异。
⑴上肢肌肉内血管瘤上肢肌肉内血管瘤常常表现为肿块和肿胀,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疼痛以及手指活动受限等症状。
⑵下肢肌肉内血管瘤下肢肌肉内血管瘤常常表现为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
患者可能会感到走路困难、下肢乏力以及下肢肌肉萎缩等症状。
⒊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是肌肉内血管瘤诊断的关键步骤,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超声、CT和MRI等。
⑴ X线检查X线检查可用于筛查肌肉内血管瘤,但其特异性较低。
大多数肌肉内血管瘤在X线上呈现为软组织肿块或囊性病变。
⑵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内血管瘤的形态特征和血流情况。
这是一种无创、无放射线的诊断方法,对于儿童患者尤为适用。
⑶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信息,对于那些位于深层肌肉或与周围结构紧密相连的血管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⑷ MRI检查MRI检查是最常用的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准确定位血管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⒋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照片和报告。
⒌法律名词及注释⑴肌肉内血管瘤:也称为肌瘤,是一种发生在肌肉内的血管病变。
⑵影像学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的方法。
⑶ X线:一种应用X射线原理进行影像检查的方法。
⑷超声:一种利用高频声波进行影像检查的方法。
⑸ CT扫描: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多个切面的图像。
⑹ MRI检查:通过磁共振原理来高分辨率的图像。
⒍结束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准确判断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骨化性肌肉内血管瘤一例报告标签:骨化性,肌肉内,血管瘤1. 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
主诉:左膝内上方肿块10年。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膝内上方一肿块,当时无明显感觉不适,未加以重视,肿块无长大,无疼痛。
近一周来感觉肿块较前稍增大,关节活动时尤其明显,遂到我院门诊就诊,我院MRI检查示:“左大腿下1/3段股四头肌内异常信号,多考虑血管瘤”。
为作进一步诊治收入院,起病以来,精神较好,无畏寒,无发热,无大小便失禁史。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T:36.5℃,BP:130/88mmHg,P:82次/分,R:20次/分。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色正常,神清合作,应答切题。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五官无畸形。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
胸廓无畸形,胸廓挤压痛(-),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2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莫非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9*10 /L,Hb 120g/l ;肝肾功能、生化、电解质、胸片、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
专科情况:左膝内上方无明显肿胀及畸形,可扪及一肿物凸起,基底呈圆形,质软,无压痛,肿物活动度好,表面光滑,未扪及结节感,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局部皮肤颜色正常,无明显发热,无毛发异常生长,无血管怒张,左膝关节屈伸活动无明显受限,肌力正常,末梢血运良好。
左大腿MRI:左大腿下1/3段股四头肌内见小片状异常信号,T1W1及T2W1均呈高信号,内见少许点状低信号,边缘不清,范围2.8X2.3X1.6cm,增强后明显强化,并可见少许条索状异常强化信号影伸入其中。
扫描野股骨形态、信号未见明确异常。
意见:左大腿下1/3段股四头肌内异常信号,多考虑血管瘤。
手术名称:左膝股内侧肌内血管瘤切除术手术记录:沿左膝内上方股内侧肌肌层内肿块表面做一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暴露股内侧肌,扪及股内侧肌内有一4X5cm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差,完整切除肿块,并带有周围2cm范围的肌肉组织,严密止血,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介绍: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但也可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其特点是肿瘤主要位于骨骼肌肉内,通常呈结节状,由扩大的血管组成。
影像学诊断在确定病变的类型、位置和大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在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
超声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
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常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边界清晰,部分病例可见到血流信号。
二、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中的金标准方法之一。
通过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关系。
肌肉内血管瘤的MRI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病变强化显著,可显示出病变内的血管结构。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在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CT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组织密度特征。
肌肉内血管瘤的CT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后病变强化。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以下内容:1:超声图像示例2: MRI图像示例3: CT图像示例4:相关研究文献法律名词及注释:1:肌肉内血管瘤: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主要位于骨骼肌肉内,由扩大的血管组成。
2:影像学诊断:通过各种影像学方法对病变进行诊断与评估。
3: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对病变进行成像和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
4: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共振原理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成像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5: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利用多个X射线平面图像构建人体或物体的三维模型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以下为你提供一份关于肢体血管瘤的大病历:
患者XX,女,XX岁,因发现左上肢肿物12年,伴疼痛10年入院。
患者12年前(2岁时),家长发现其左上肢肿物,后肿物缓慢增大,伴明显疼痛,今来院求治。
入院查体:左上肢肿物,大小约XXcm,皮温稍高,皮肤表面可见静脉曲张。
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上肢静脉畸形。
诊断:左上肢静脉畸形(血管瘤)。
治疗:介入栓塞治疗。
术中情况:患者全麻下,通过造影明确供血动脉,遂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手术约1小时,过程顺利。
术后情况:患者术后第1天无不适,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对于肢体血管瘤患者,建议尽早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局部清洁等,以促进康复。
【每日一例挑战】右侧大腿外侧血管瘤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病史临床】女,24岁,右股部软组织肿块18年,外伤后右大腿疼痛、肿胀伴功能障碍1月。
【影像图片】MRI冠状T1WIT1WI增强脂肪抑制【影像表现】右侧大腿外侧表层、肌肉及间隙内可见大片弥漫性异常信号,形态不规则,分布不均匀,边界不清,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及压脂可见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诊断】血管瘤(病理确诊)。
镜下见骨骼肌组织间有较多腔大、壁稍薄的血管腔,腔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血管腔内见少量红细胞。
【鉴别诊断】1.脂肪瘤2.纤维瘤【讨论】血管瘤(haemangioma)为血管组织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组织。
发生于软组织的血管瘤多见于皮肤、肌肉、肌腱、滑膜及结缔组织。
通常分为三种类型:①毛细血管瘤;②海绵状血管瘤;③混合型血管瘤。
影像诊断要点:血管瘤体积或范围较小时,平片难以显示。
范围较大形成块样结构后,可见软组织肿胀或肿块,边界不清,有时在邻近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到扭曲的条索样结构,为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肿块内常有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环状钙化。
环状钙化影内有时伴有小点状钙化,呈“按扣”样影,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CT显示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海绵状血管瘤常伴有脂肪组织增生,多位于肌间或肌内,呈不均匀低密度区。
钙化及静脉石常见,为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
MRI示病灶多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流空现象及占位效应。
其内的脂肪组织呈散在点状短T1中长T2信号,静脉石及钙化则均呈低信号,亚急性及慢性反复出血分别表现为不规则斑点、片状短T1长T2信号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引起的短T2信号环。
与脂肪瘤鉴别:后者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T1WI、T2WI均为高信号,无强化。
脂肪抑制序列与皮下脂肪同步信号降低。
与纤维瘤鉴别:后者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
【问题】1、对还是错?(1)病变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对:错A、对B、错(2)T1WI呈等或高信号对:错A、对B、错(3)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对:错A、对B、错2、最可能的诊断是?A.脂肪瘤B.血管瘤C.纤维瘤D.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超声表现病例分享患者男,60岁,因偶然发现右大腿内侧胡豆大小肿块,逐渐长大且觉疼痛1年就诊。
超声表现:于右大腿中下段内侧肌层内见一大小约27mm×33mm团块状低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见包膜,内见点状弱回声及多条带状稍高回声分隔,呈“网格样”(图1);CDFI:团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信号(图2)。
图1 超声示形态规则,边界清,有包膜的团块状低回声,内见点状弱回声及多条带状稍高回声分隔,呈“网格样”图2 CDFI示团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大腿中下段内侧肌层内异常回声:囊肿?神经源性肿瘤?术中所见:股内侧肌肉及缝匠肌之间有一椭圆形灰黄色包块,大小为5 cm×4 cm×4 cm有包膜,其底部与股动静脉血管及股神经粘连严重。
病理大体:右大腿软组织肿瘤呈灰白色,大小为4.0 cm×3.2 cm×1.8 cm,表面有包膜,切面灰白色半透明状,伴显著黏滑感,质软。
免疫组化:CK-;S-100-;CD56-;NSE-;Vim++;CD34++;Bcl-2+;ER、PR-;CD68-;SMA、Calponin血管+;Ki-67-。
苏丹Ⅲ染色:-。
病理诊断: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讨论:血管黏液瘤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一种罕见的在黏液背景上伴有血管增生的特殊类型软组织间质肿瘤,按病理类型分为浅表性、侵袭性及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位置表浅,可伴有或不伴有上皮成分,各个年龄均可发生,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性病灶,大小0.5~9.0 cm,多数为1.0~5.0 cm,缓慢生长,无痛性。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从超声诊断上并无典型的超声特征,容易误诊为表皮囊肿、腱鞘囊肿、基底细胞癌及毛囊肿瘤等,目前主要依靠病理诊断。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更多的病例进行不断的工作总结,为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的诊断提供一定的超声参考依据。
肌肉内粘液瘤的超声影像表现【摘要】:目的分析肌肉内粘液瘤的超声影像表现,研究超声影响的使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例已经通过病理确诊为肌肉内黏液瘤的病人有关临床以及超声波检查后的有关影像资料。
结果20例病人都是单发,病灶好发于人体的大腿肌肉(7/20),病灶不会突破肌肉的外模。
通过超声影像可以发现病灶一般是不均匀低回声的表现,而且病灶的边界非常得清楚。
病灶的特征主要为长轴的两端呈现“亮帽征”(18/20)和病变周边的“亮边征”(16/20)。
结论肌肉内粘液瘤通过超声波拍摄影像,影像显示具有一定的特点,通过超声影像能够发现肌肉组织中都是单发结节,并且可以发现结节的周围有“亮帽征”和“亮边征”特点就可以确诊为肌肉内粘液瘤。
【关键词】:肌肉内粘液瘤;超声影像;表现肌肉内粘液瘤属于一种非常少见的出现于肌肉内的软组织肿瘤,具有一定的黏液性,由于肌肉内粘液瘤非常的少见,超声医师对其相关认知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及时的确定病情,造成病人的治疗的延误。
本文回顾分析了20例已经通过手术病理确诊为肌肉内黏液瘤的超声影响表现,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探求超声波在肌肉内黏液瘤诊断中实际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0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通过超声波检查并已经经过手术病理确认的肌肉内黏液瘤病人共20例,男性有8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28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8±9.6),这20例病患中,有16例病人为50岁以上,50岁以下病人有4例,其中2例女性病人分别是29岁和37岁,2例男性病人分别为34和46岁。
这20例病人都是因为触及身体某处,感觉有肿物而就诊。
1.2检查方法使用本医院的Philips iu22、Logiq E9、Toshiba Aplio 500的超声波诊断仪进行检测,所使用的是高频线阵探测器,因此超声波诊断仪的范围为7MHz至15MHz,患者的所有人体部位均可使用此设备进行检测,肿物部位暴露可以更方便超声波的检测。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肌肉疾病,其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肌肉内血管瘤常常通过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以确定其位置、大小和性质,为后续治疗和随访提供重要参考。
影像学检查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扫描和MRI,不同方法在诊断肌肉内血管瘤时具有不同的优势: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获得较好的分辨率和实时性。
在超声检查中,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囊性或实性肿块,常常具有丰富的血流供应,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清楚地显示血流情况。
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CT扫描CT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空间解剖能力,能够清楚地显示肌肉内血管瘤的轮廓和内部结构。
在CT扫描中,肌肉内血管瘤呈现为局部肌肉增厚或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常常伴有较为明显的强化,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血管瘤的血供特点。
MRIMRI具有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平面重建能力,特别适用于观察肌肉内血管瘤的形态和内部组织特征。
在MRI检查中,肌肉内血管瘤常常呈现为T1加权图像上的等或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的等或高信号,并可表现出明显的强化,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
影像学诊断要点在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肿瘤形态:肌肉内血管瘤常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常与周围肌肉分隔。
但在少数情况下,肌肉内血管瘤边界不清晰,与周围软组织融合。
2. 内部结构:肌肉内血管瘤的内部结构多为囊性或实性,囊性肌肉内血管瘤常含有液体,实性肌肉内血管瘤常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信号。
3. 强化特点:肌肉内血管瘤常在增强扫描后显示明显的强化,强化程度常高于周围肌肉,而且强化速度较快,动脉期和门脉期均有强化。
4. 血流供应:肌肉内血管瘤常伴有丰富的血流供应,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或增强扫描清晰地显示血流情况。
,超声、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方法,不同方法各有优势,可以互为补充。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3年5月第25卷第5期J Clin Ultrasound in Med ,May 2023,Vol.25,No.5[16]付文学,何年安.超声造影在移植肾术后的应用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8):10-12.[17]刘洪,刘东亮,周果,等.CEUS 对早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J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21,9(5):364-371.[18]李凤,张蔚蓝,黄伟俊,等.超声及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移植肾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评价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22,33(4):494-497.[19]黄伟俊,李凤,张蔚蓝,等.超声造影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中的应用[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10):914-917.[20]Liang WX ,Cai MJ ,Jiang L ,et al.Ultrasonic imaging characteristicsof transplanted kidneys with delayed graft function [J ].Genet MolRes ,2014,13(3):6878-6884.(收稿日期:2022-09-19)·病例报道·患者男,35岁,因“发现左大腿肿物3年余,加重伴疼痛1周”来院就诊。
体格检查:左大腿远端内侧深部可扪及一肿物,质地软,边界欠清晰,压痛明显,Tinel 征阴性。
超声检查:左大腿远端内侧皮下距体表5mm 处可见一大小约14mm×11mm 椭圆形团状低回声,边界欠清晰,内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图1A );CDFI 于其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图1B )。
超声提示:左大腿远端内侧皮下团状低回声,考虑良性病变,待排血管瘤或神经鞘瘤可能。
MRI 检查:左大腿股内侧肌内见一类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压脂序列中央呈低信号,边缘呈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