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肇庆学院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胡耿升学号: 201324123116 指导老师:麻幼学

实验时间:2015/5/23 小组成员: 苏桢妍实验成绩:

一、实验名称:差动放大器

二、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三、实验原理

图3-1是差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它由两个元件参数相同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当开关K拨向左边时,构成典型的差动放大器。调零电位器R P用来调节T1、T2管的静态工作点,使得输入信号Ui=0时,双端输出电压U O=0。RE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因而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强的负反馈作用,故可以有效地抑制零漂,稳定静态工作点。

图3-1 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

当开关K 拨向右边时,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它用晶体管恒流源代替发射极电阻R E ,可以进一步提高差动放大器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1、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和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当差动放大器的射极电阻RE 足够大,或采用恒流源电路时,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d 由输出端方式决定,而与输入方式无关。 双端输出: R E =∞,R P 在中心位置时,

p

be B c

o

d R 12

1

r R R -Ui

U A )(ββ+++=??=

单端输出 d i 1C d1A 21

U U A =??= d i 2C d2A 2

1

-U U A =??=

当输入共模信号时,若为单端输出,则有

E

C E P be B C

2

C 1

C 2C C1R 2R -R 2R 2

11r R R -U U A A ≈++++=??=

=)

)((ββ

若为双端输出,在理想情况下

0U U A i

o

C =??=

实际上由于元件不可能完全对称,因此A C 也不会绝对等于零。

2、 共模抑制比CMRR

为了表征差动放大器对有用信号(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和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通常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即共模抑制比 c A A CMRR d =

或)A A

Log CMRR c

dB (20d = 差动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可采用直流信号也可采用交流信号。本实验由函数信号发生器提供频率f =1KHZ 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信号。 四、 实验设备与器件

1、12±V 直流电源

2、函数信号发生器

3、双踪示波器

4、交流毫伏表

5、直流电压表

6、晶体三极管3DG6X3,要求T1、T2管特性参数一致 (或9011X3) 电阻器、电容器若干 五、实验内容

1.典型差动放大器性能测试

按图3-1连接实验电路,开关K 拨向左边构成典型差动放大器。 (1) 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断开直流电源,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接放大器输入A 端,地端接放大器输入B 端构成单端输入方式,调节输入信号为频率f =1KHz 的正弦信号,并使输出旋钮旋至零, 用示波器监视输出端(集电极C 1或C 2与地之间)。

接通±12V 直流电源,逐渐增大输入电压U i (约100mV ),在输出波

形无失真的情况下,用交流毫伏表测 U i,U C1,U C2,记入表3-1中,并观察u i,u C1,u C2之间的相位关系及U RE随U i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2)测量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将放大器A、B短接,信号源接A端与地之间,构成共模输入方式,调节输入信号f=1kHz,U i=1V,在输出电压无失真的情况下,测量U C1,U C2之值记入表5-2,并观察u i, u C1, u C2之间的相位关系及U RE随U i 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表3-1

2、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性能测试

将图3-1电路中开关K拨向右边,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重复内容1-2)、1-3)的要求,记入表3-1。

六、实验总结

1.整理实验数据,列表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估算值,分析误差原因。

(1)典型差动放大器单端输出时的CMRR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

(2)典型差动放大器单端输出时的CNRR的实测值与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CMRR实测值比较。

2、比较u i,u C1和u C2之间的相位关系。

答:ui和uC1 同相,ui 和uC2 反相,uC1和uC2反相

3、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电阻R E和恒流源的作用。

答:Re的作用:Re作为T1和T2管的共用发射极电阻,对差模信号并无负反馈,但对共模有较强的负反馈,可以有效抑制共模信号,及可以有效抑制零漂,稳定工作点。恒流源:恒流源作为负载时交流电阻很大,所以当用恒流源代替Re时,可以使差模电压增益由输出端决定,而和输入端无关。从数据中可以看到,用恒流源做负载时,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提高。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差动,放大器,南昌大学,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工作报告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实验五差动放大器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五差动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下图是差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它由两个元件参数相同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当开关K拨向左边时,构成典型的差动放大器。调零电位器Rp用来调节T1、T2管的静态工作点,使得输入信号ui=0时,双端输出电压uo=0。Re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因而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

强的负反馈作用,故可以有效地抑制零漂,稳定静态工作点。 图5-1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典型电路Ic1=Ic2=1/2Ie恒流源电路Ic1=Ic2=1/2Ic3 2、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和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双端输出:Re=∞,Rp在中心位置时, Ad? 单端输出 △uoβRc ?? △ui Rb?rbe??β)Rp 2 Ad1? △uc11?Ad △ui2 Ad2? △uc21 ??Ad △ui2 当输入共模信号时,若为单端输出,则有 △uc1?βRcR

Ac1?Ac2????c △uiR?r?(1?β)(1R?2R)2Re bbepe 3、共模抑制比cmRR2 为了表征差动放大器对有用信号(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和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通常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即共模抑制比AA cmRR?d或cmRR?20Logd?db? AcAc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 1、函数信号发生器 2、示波器 3、交流毫伏表 4、万用表 5、实验箱 6、差动放大器集成块 四、实验内容 1、典型差动放大器性能测试 按图5-1连接实验电路,开关K拨向左边构成典型差动放大器。 1)测量静态工作点2)①调节放大器零点 信号源不接入。将放大器输入端A、b与地短接,接通±12V直流电源,用直流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uo,调节调零电位器Rp,使uo=0。调节要仔细,力求准确。 ②测量静态工作点 零点调好以后,用直流电压表测量T1、T2管各电极电位及射极电阻Re两端电压uRe,记入表5-1。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差动放大电路的分析与综合(计算与设计)实验报告1、实验时间 10月31日(周五)17:50-21:00 2、实验地点 实验楼902 3、实验目的 1. 熟悉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差动放大器的静态、动态分析方法) 2. 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3. 学习差动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4. 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5. 熟悉恒流源的恒流特性 6. 通过对典型差动放大器的分析,锻炼根据实际要求独立设计基本电路的能力 7. 练习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辅助分析设计实际应用电路 8. 培养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仪器 数字示波器、数字万用表、模拟实验板、三极管、电容电阻若干、连接线 5、电路原理 1. 基本差动放大器 图是差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它由两个元件参数相同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 部分模拟图如下

1.直流分析数据 2.直流分析仿真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交流分析仿真数据 2.4.2. 具有平衡电位器的差动放大器 分析容 BQ I CQ I CQ U CEQ U 空载 A m 100.43-? 1.13mA 6.4V 7.1V 双出 A m 100.43-? 1.13mA 6.4V 7.1V 单出 A m 100.43-? 1.13mA 3.2V 3.9V 分析容 BQ I CQ I CQ U CEQ U 空载 A m 109.83-? 1.12mA 6.4V 7.1V 双出 A m 109.83-? 1.12mA 6.4V 7.1V 单出 A m 100.93-? 1.10mA 3.2V 4.0V 分析容 u A i R o R CMR K 空载 -189 15k Ω 10k Ω ∞ 双出 -93.3 15k Ω 10k Ω ∞ 单出 -46.7 15k Ω 5k Ω 184.2 分析容 u A i R o R CMR K 空载 -179.4 15k Ω 10k Ω ∞ 双出 -90.1 15k Ω 10k Ω ∞ 单出 -45.5 15k Ω 5k Ω 189.4

3 简单差动放大器的仿真实验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培训资料(3) 简单差动放大器实验 2006-X-XX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简单差动放大器实验 本实验包括对简单差动放大器进行DC扫描、AC分析,并学习根据输出波形确定相位裕度、输入输出共模范围、共模增益、共模抑制比(CMRR)以及电源抑制比(PSRR)。 1. 启动cadence 启动电脑,进入solaris9系统,打开终端Teminal,输入cds.setup后按回车,再输入icfb&按回车,candence启动成功。在自己的Library中新建一个cellview,命名为amp。 2. 电路图输入 按下图输入简单差动放大器电路图,其中的元件参数我们在下一步中设置,图中用到的元件(vdc, pmos4,nmos4,vdd,gnd,cap)都在analogLib库中能找到。 图2.1 简单差动放大器电路图 第1页,共14页

简单差动放大器实验 3. 计算、设置元件参数 根据放大倍数,功耗,输出摆幅等要求确定各个mos管的宽长比(W/L)和栅压。由于我们实验时间有限,请同学们直接按下面的步骤设置好元件值(选中元件后按q键调出如下的元件属性设置框): M0,M1,M2:于Model name 栏输入n18,于Width栏输入4u,于Lenth栏输入700n,最后点击ok。 图3.1 M0、M1、M2管的参数设置 M3,M4:于Model name 栏输入p18,于Width栏输入10u,于Lenth栏输入3u,最后点击ok。 图3.2 M3、M4管参数设置 第2页,共14页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第3页,共14页 直流电压源V0,V1的值分别设为1.8,0.6。设置完毕后点击工具栏上的进行保存。 4. 仿真 4.1 DC 扫描及输入输出共模范围 在菜单栏依次选择Tools →Analog Environment ,弹出如图4.1所示的Simulation 窗口: 点击Setup →Model Libraries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好Model Library 。点击 Browse …按钮,选择/cad/smic018_tech/Process_technology/Mixed-Signal/SPICE_Model/ms018_v1p6_spe.lib ,在Section(opt.)中填入tt ,点Add ,再点ok 退出。 图4.1 Simulation 窗口 图4.2 添加Model Library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差动放大电路的分析与综合(计算与设计)实验报告 1、实验时间 10月31日(周五)17:50-21:00 2、实验地点 实验楼902 3、实验目的 1. 熟悉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差动放大器的静态、动态分析方法) 2. 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3. 学习差动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4. 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5. 熟悉恒流源的恒流特性 6. 通过对典型差动放大器的分析,锻炼根据实际要求独立设计基本电路的能力 7. 练习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辅助分析设计实际应用电路 8. 培养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仪器 数字示波器、数字万用表、模拟实验板、三极管、电容电阻若干、连接线 5、电路原理 1. 基本差动放大器 图是差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它由两个元件参数相同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 部分模拟图如下

1.直流分析数据 2.直流分析仿真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交流分析仿真数据 具有平衡电位器的差动放大器 分析内容 BQ I CQ I CQ U CEQ U 空载 A m 100.43-? 双出 A m 100.43-? 单出 A m 100.43-? 分析内容 BQ I CQ I CQ U CEQ U 空载 A m 109.83-? 双出 A m 109.83-? 单出 A m 100.93-? 分析内容 u A i R o R CMR K 空载 -189 15k Ω 10k Ω ∞ 双出 15k Ω 10k Ω ∞ 单出 15k Ω 5k Ω 分析内容 u A i R o R CMR K 空载 15k Ω 10k Ω ∞ 双出 15k Ω 10k Ω ∞ 单出 15k Ω 5k Ω

实验五 差动放大器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五 差动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下图是差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 它由两个元件参数相同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当开关K 拨向左边时,构成典型的差动放大器。调零电位器R P 用来调节T 1、T 2管的静态工作点,使得输入信号U i =0时,双端输出电压U O =0。R E 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 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因而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强的负反馈作用,故可以有效地抑制零漂,稳定静态工作点。 图5-1 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典型电路 Ic1=Ic2=1/2IE 恒流源电路 Ic1=Ic2=1/2Ic3 2、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和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双端输出: R E =∞,R P 在中心位置时, P be B C i O d β)R (121r R βR △U △U A +++- == 单端输出 d i C1d1A 2 1△U △U A ==

d i C2d2A 21 △U △U A -== 当输入共模信号时,若为单端输出,则有 3、 共模抑制比CMRR 为了表征差动放大器对有用信号(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和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通常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即共模抑制比 或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 1、函数信号发生器 2、示波器 3、交流毫伏表 4、万用表 5、实验箱 6、差动放大器集成块 四、实验内容 1、 典型差动放大器性能测试 按图5-1连接实验电路,开关K 拨向左边构成典型差动放大器。 1) 测量静态工作点 2) ①调节放大器零点 信号源不接入。将放大器输入端A 、B 与地短接,接通±12V 直流电源,用直流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U O ,调节调零电位器R P ,使U O =0。 调节要仔细,力求准确。 E C E P be B C i C1C2C12R R )2R R 2 1β)((1r R βR △U △U A A -≈++++-====d c A CMRR A () =d c A CMRR 20Log dB A

差动放大器

实验四 差动式直流放大器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差动放大器的性能特点和调试方法. 2. 学会测量差动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和共模抑制比. 二、实验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双路), GDM —8045数字万用表, 模拟电路实验箱 三、实验原理 差动式直流放大器(简称差放)的原理图如图,1T 、2T 的性能相同,21C C R R =,21R R =,21S S R R =,发射极共用一只电阻e R .由图可见,它由两个共发射极放 大器联体而成,与单管放大器比较,有以下三点不同: 1. 输入信号i U 对地对称,叫差模信号,1T 、2T 两管基极得到的信号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信号.在无线电技术中称这种输入形式为“平衡输入”或“对称输入”. 2. 输出信号o U 在两管的集电极上取出,对地也是对称的,所以也叫“平衡输出”“对称输出”,也叫“双端输出”. 3. 两晶体管共用一只发射极电阻e R 由于这三点不同,使差放具有了零点漂移小,能够放大频率低至直流的信号的特点.它广泛用于测量技术中,在集成电路中应用更普遍. 当输入差模信号i U 时,1T 的集电极电位下降1C U '?,2T 的集电极电位上升2C U '?,而且因电路对称,='?1C U 2C U '?,输出电压21C C O U U U '?+'?=?.差放双端输出时的差模放大倍数dd A 为:

21212222d d i C i C i o dd A A U U U U U U A =='?='?=?= , 21d d A A ,是单端输出时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当1T 、2T 的基极上加大小相等,相位相同的共模信号i U 时,两管集电极电位同 时上升或下降1C U ''?和2C U ''?且1C U ''?=2C U ''?,此时若采用单端输出,则O U ?=1C U ''?=2C U ''?,差放单端输出时的共模电压放大倍数i C CS U U A 11''?=,i C CS U U A 22''?= ,它们均大于0;若采用双端输出,则共模电压放大倍数021=''?-''?=?= i C C i O cd U U U U U A ,差放的这一特点,就是它能消除“零点漂移”的原理.因为象温度变化、外界干扰那样的信号,都是同时同相等量的加在差放的两只晶体管上的,相当于共模信号. 在实际应用中,电路不可能完全对称,所以cd A 也不可能完全为0.另外,差放也经常采用单端输出的方式,即使电路完全对称,1CS A 、2CS A 也不可能等于0,所以在两管发射极上接公用电阻e R .该电阻对差模信号不起作用,但对共模信号有负反馈作用,使1CS A 、2CS A 下降,从而起到抑制漂移的作用.显然,e R 越大,这种抑制作用越大,在数量上,e C e C CS CS R R R R A A 222121-=- ==,但e R 也不能太大. 四、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检查实验电路板,接好+12v 和-12v 电源,将①接①’,②接②’,开始实验。 1. 典型差动放大器性能测试 开关K 拨向1,构成典型差动放大器。 (1) 测量静态工作点 ①调节放大器零点

加法器及差分放大器项目实验报告

加法器及差分放大器项目实验报告 一、项目内容和要求 (一)、加法器 1、任务目的: (1)掌握运算放大器线性电路的设计方法; (2)理解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应用仿真软件对运算放大器进行仿真分析的方法。 2、任务内容: 2.1 设计一个反相加法器电路,技术指标如下: (1)电路指标 运算关系:)25(21i i O U U U +-=。 输入阻抗Ω≥Ω≥K R K R i i 5,521。 (2)设计条件 电源电压Ec=±5V ; 负载阻抗Ω=K R L 1.5 (3)测试项目 A :输入信号V U V U i i 5.0,5.021±=±=,测试4种组合下的输出电压; B :输入信号V KHz U V U i i 1.0,1,5.021为正弦波±=信号,测试两种输入组合情况下的输出电 压波形。 C :输入信号V U i 01=,改变2i U 的幅度,测量该加法器的动态范围。 D :输入信号V U i 01=,V U i 1,2为正弦波,改变正弦波的频率,从1kHz 逐渐增加,步长为 2kHz ,测量该加法器的幅频特性。 2.2 设计一个同相加法器电路,技术指标如下: (1)电路指标 运算关系:21i i O U U U +=。 (2)设计条件 电源电压Ec=±5V ; 负载阻抗Ω=K R L 1.5 (3)测试项目 A :输入信号V U V U i i 1,121±=±=,测试4种组合下的输出电压; B :输入信号V KHz U V U i i 1,1,121为正弦波±=信号,测试两种输入组合情况下的输出电压 波形。 (二)、差分放大器 1、任务目的: (1)掌握运算放大器线性电路的设计方法; (2)理解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应用仿真软件对运算放大器进行仿真分析的方法。 2、任务内容 2.1 设计一个基本运放差分放大器电路,技术指标如下: (1)电路指标 运算关系:)(521i i O U U U --=。 输入阻抗Ω≥Ω≥K R K R i i 5,521。 (2)设计条件

差动放大电路_实验报告

实验五差动放大电路 (本实验数据与数据处理由果冻提供,仅供参考,请勿传阅.谢谢~)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R P用来调节T1、T2管的静态工作点, V i=0时, V O=0。R E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强的负反馈作用,可以有效抑制零漂。 差分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12V直流电源 2、函数信号发生器 3、双踪示波器 4、交流毫伏表 5、直流电压表 6、晶体三极管3DG6×3, T1、T2管特性参数一致,或9011×3,电阻器、电容器若干。 四、实验内容 1、典型差动放大器性能测试 开关K拨向左边构成典型差动放大器。 1) 测量静态工作点 ①调节放大器零点

信号源不接入。将放大器输入端A 、B 与地短接,接通±12V 直流电源,用直流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V O ,调节调零电位器R P ,使V O =0。 ②测量静态工作点 再记下下表。 2) 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须调节直流电压源Ui1=0.1V ,Ui2=-0.1V) 3) 测量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理论计算:(r be =3K .β=100. Rp=330Ω) 静态工作点: E3 BE EE CC 212 E3 C3R V )V (V R R R I I -++≈≈=1.153mA I c Q =I c 3/2=0.577mA, I b Q =I c /β=0.577/100=5.77uA U CEQ =V cc-I c R c+U BEQ =12-0.577*10+0.7=6.93V 双端输出:(注:一般放大倍数A 的下标d 表示差模,下标c 表示共模,注意分辨) P be B C i O d β)R (12 1 r R βR △V △V A +++- ===-33.71 A c 双 =0.

实验3.7 差动放大器

108 实验3.7 差动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电路特点和抑制零漂的方法。 (2)掌握差动放大器的零点调整及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方法。 (3)掌握差动放大器的差模放大倍数、共模放大倍数和共模抑制比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实验电路板。 三、实验原理 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3.7.1所示,其中晶体管T 1、T 2称为差分对管,与电阻R C1、R C2及电位器R W 共同组成差动放大的基本电路。其中R C1=R C2,R W 为调零电位器,若电路完全对称,静态时R W 应处为中点位置,若电路不对称,调节R W ,使U o 两端静态时的电位相等(U o = 0)。 晶体管T 3、D 1与电阻R e3和R 2组成恒流源电路,可以为差动放大器提供恒定电流I 0。两个R 1为均衡电阻,给差动放大器提供对称的差模输入信号。由于电路参数完全对称,当外界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波动时,对电路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因此差动放大器能有效的抑制零点漂移。 1、差动放大器的输入输出方式,如图3.7.1所示电路。 根据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不同方式有四种连接方式。 (1)双端输入—双端输出:输入信号U i 加在U i1、U i2两端:U i =U i1-U i2;输出U o 取自U o1、U o2两端:U o =U o1-U o2。 (2)双端输入—单端输出:输入信号U i 加在U i1、U i2两端:U i =U i1-U i2;输出U o 图3.7.1 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

109 取自U o1或U o2到地的信号:U o =U o1或U o =U o2。 (3)单端输入—双端输出:输入信号加在U i1上,U i2接地(或U i1接地而信号加在U i2上);输出U o 取自U o1、U o2两端:U o =U o1-U o2。 (4)单端输入—单端输出:输入信号加在U i1上,U i2接地(或U i1接地而信号加在U i2上);输出U o 取自U o1或U o2到地的信号:U o =U o1或U o =U o2。 连接方式不同,电路的性能参数有所不同。 2、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静态时(U i = 0),由恒流源电路得 e3 BE D 0R U U I -= (3-7-1) 其中U D 为稳压管D 1的稳压值,U BE 为发射结压降。 差动放大器中的T 1、T 2参数对称,则 I C1 = I C2 = I 0 /2 (3-7-2) 2 C1 0CC C1C1CC C2C1R I U R I U U U - -=== (3-7-3) 由(3-7-3)式可知,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的工作点,主要由恒流源I 0决定。 3、差动放大器的主要指标计算 (1)差模放大倍数A ud 由分析可知,差动放大器在单端输入或双端输入方式不同时,它们的差模电压增益相同。但是对双端输出和单端输出方式的不同,差模电压增益不同。在此仅分析双端输入情形,单端输入情形可自行分析。 差动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入两个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差模信号U id1、U id2 (U id1=-U id2),差动放大器的差模输入信号U id = U id1-U id2。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时,差动放大器的差模电压增益为 (3-7-4) 式中 L L C ||2 R R R '=。A u1为单管电压增益。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时,差模电压增益为: od1od1L ud1u1W id id1b be 1222((1))2 U U R A A U U R r ββ'≈ === +++ (3-7-5) 式中L C L ||R R R '=。 (2)共模放大倍数A uC 差动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同时加上两个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共模信号,即 od od1od2L ud u1W id id1id2 b be (1)2 U U U R A A R U U U R r ββ'-= === -+++

武汉大学差动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电工实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3 年12 月14 日实验名称差动放大电路实验台号实验时数3小时姓名学号年级2013班3班 一、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所涉及并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实验内容;必要的原理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差动放大器工作原理 2、掌握差动放大器的基本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 1.计算下列差动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电压放大 倍数电路图见5.1 信号源已替代 5.1 在图5.1的基础上画出单端输入时和共模输入时的电路图 二、实验环境及实验步骤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件、仪器设备等的情况;具体的实验步骤) 实验环境: 1.示波器 2.信号发生器 3.数字万用表 4.TPE-A3模拟电路实验箱 3、实验步骤: 1、将电路图5.1接线 2、测量静态工作点 3、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4、测量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5、在实验台上组成单端输入的差动电路进行下列实验

三、实验过程与分析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和问题,进行故障分析,说明故障排除的过程和方法。根据具体实验,记录、整理相应的数据表格、绘制曲线、波形图等) 实验内容及数据记录 1、将电路图5.1接线 2、测量静态工作点 ①调零 将放大器输入端V11、V12接地,接通直流电源,调节调零电位器R P,使V O=0。 ②测量静态工作点:测量V1,V2,V3各极各地电压, 并填入表5.1中。 5.1 对地 电压 Vc1 Vc2 Vc3 Vb1 Vb2 Vb3 Ve1 Ve2 Ve3 测量值 6.29 6.31 -0.74 0 0 - 7.77 -0.61 -0.61 - 8.39 3)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在两个输入端各自加入直流电压信号,按有5.2要求测量并记录,由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出单端和输出的电压放大倍数。接入到V11t和V12,调节Dc信号源,使其输出为0.1和-0.1. (须调节直流电压源Ui1=0.1V ,Ui2=-0.1V) 4) 测量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将输入端b1和b2 短接,接到信号源的输入端,信号源另一端接地。DC信号先后接OUT1和OUT2 测量有关数据后填入表5.32.,由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出单端和双端输出的电压放大倍数,并进一步计算出共模抑制比。 5.2 差模输入共模输入抑制 比测量值计算值测量值计算值计算 值Uc1 Uc2 Uo双Ad1 Ad2 Ad双Uc1 Uc2 Uco双Ac1 Ac2 Ac双CMRR +0.1V 10.08 2.55 7.46 -16. 8616.8 6-33. 71 6.29 6.31 -0.02 0.00 5 0.00 5 0 186.5 -0.1V 6.29 6.31 -0.02 0.00 50.00 5 0 186.5

差动放大电路实验

差动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严宇杰141242069 匡亚明学院 1.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测量差动放大器的方法。 2.实验仪器 双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多用表、交流毫伏表。 3.预习内容 (1)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性能。 (2)根据图3.1画出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的差动放大器电路图。 4.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如图3.1。它是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在输入端,幅值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信号称为差模信号;幅值大小相等,相位相同的干扰称为共模干扰。差动放大器由两个对称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发射极负载是一晶体管恒流源。若电路完全对称,对于差模信号,若Q1的集电极电流增加,则Q2的集电极电流一定减少,增加与减少之和为零,Q3 和R e3等效于短路,Q1,Q2的发射极等效于无负载,差模信号被放大。对于共模信号,若 Q1的集电极电流增加,则Q2的集电极电流一定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Q1、Q2的发射极等效于分别接了两倍的恒流源等效电阻,强发射极负反馈使共射放大器对共模干扰起强衰减作用,共模信号被衰减。从而使差动放大器有较强的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调零电位器 R p用来调节T1,T2管的静态工作点,希望输入信号V i=0时使双端输出电压V o=0. 差动放大器常被用作前置放大器。前置放大器的信号源往往是高内阻电压源,这就要求前置放大器有高输入电阻,这样才能接受到信号。有的共模干扰也是高内阻电压源,例如在使用50Hz工频电源的地方,50Hz工频干扰源就是高内阻电压源。若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很高,放大器在接受信号的同时,也收到了共模干扰。于是人们希望只放大差模信号,不放大共模

实验八_差分放大器实验报告

差分放大电路 实验报告 姓名:黄宝玲 班级:计科1403 学号:201408010320 实验摘要(关键信息) 实验目的:由于差分放大器是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清楚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有助于理解运放的工作原理和方式。通过实验弄清差分放大器的工作方式和参数指标。这些概念有:差模输入和共模输入;差模电压增益Avd和共模电压增益Avc;共模抑制比Kcmr。 实验内容与规划: 1、选用实验箱上差分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为Vs=300mV,f=3KHz正弦波。 2、发射极先接有源负载,利用调零电位器使得输出端电压Vo=0。(Vo=Vc1-Vc2) 3、在双端输入和单端输入差模信号情况下,分别测量双端输出的输入输出波形,计算各自的差模放大倍数Avd。 4、在双端输入共模信号情况下,分别测量双端输出的输入输出波形,计算双端输出共模放大倍数Avc。 5、计算共模抑制比Kcm R 。 最好作好记录表格,因为要记录的数据较多。电路中两个三极管都为9013。 实验环境(仪器用品等) 1.仪器:示波器(DPO 2012B 100MHZ 1GS/s) 直流电源(IT6302 0~30V,3Ax2CH/0~5V,3A) 台式万用表(UT805A) 模拟电路实验箱(LTE-AC-03B)。 2、所用功能区:单管、多管、负反馈放大电路。 实验原理和实验电路 1、实验原理: 差分电路是具有这样一种功能的电路。该电路的输入端是两个信号的输入,这两个信号的差值,为电路有效输入信号,电路的输出是对这两个输入信号之差的放大。 概念梳理:

差模和共模是对于差动放大电路的两个输入端而言的。 A )差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的两管基极输入的信号幅度相等、极性相反,这样的信号称为差模信号,这样的输入称为差模输入。 差模信号Vid :即差模输入的两个输入信号之差。 B )共模输入:差动放大电路的两管基极输入的信号幅度相等、极性相同,这样的信号称为共模信号,这样的输入称为共模输入。 共模信号Vic :即共模输入的两个输入信号的算数平均值。 C )差模电压增益Avd :指差动放大电路对差模输入信号的放大倍数。差模电压增益越大,放大电路的性能越好。 = D )共模电压增益Avc :指差动放大电路对共模输入信号的放大倍数。共模电压增益越小,放大电路的性能越好。 = E )共模抑制比Kcmr :指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之比,它表明差动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 =20lg| |(dB ) =| | 2、实验电路: SW1 SW-SPDT Q1 NPN Q2 NPN Q3 NPN R1 510 R2 510 R3 10k R4 10k R5 10k R6 10k R7 10k R8 5.1K R9 68K R10 36K RV1 100 R9(1) R10(2) A B C D AM FM + -

模电实验五 差动放大器

实验五差动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图5-1是差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它由两个元件参数相同的基本共射放 大电路组成。当开关K拨向左边时,构成典型的差动放大器。调零电位器R P 用来调节T 1、T 2 管的静态工作点,使得输入信号U i =0时,双端输出电压U O =0。 R E 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因而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强的负反馈作用,故可以有效地抑制零漂,稳定静态工作点。 图5-1 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 当开关K拨向右边时,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它用晶体管恒流

源代替发射极电阻R E ,可以进一步提高差动放大器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典型电路 E BE EE E R U U I -≈ (认为U B1=U B2≈0) E C2C1I 2 1 I I == 恒流源电路 E3 BE EE CC 2 12 E3C3R U )U (U R R R I I -++≈ ≈ C3C1C1I 2 1 I I == 2、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和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当差动放大器的射极电阻R E 足够大,或采用恒流源电路时,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 d 由输出端方式决定,而与输入方式无关。 双端输出: R E =∞,R P 在中心位置时, P be B C i O d β)R (121r R βR △U △U A +++- == 单端输出 d i C1d1A 21 △U △U A == d i C2d2A 2 1 △U △U A -== 当输入共模信号时,若为单端输出,则有 E C E P be B C i C1C2C12R R )2R R 2 1β)((1r R βR △U △U A A -≈++++-===

实验3 差动放大电路实验

实验3 差动放大电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测量差动放大器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双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多用表、交流毫伏表。 三、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如图1。它是一个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在输入端,幅值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信号称为差模信号;幅值大小相等,相位相同的干扰称为共模干扰。差动放大器由两个对称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发射极负载是一晶体管恒流源。若电路完全对称,对于差模信号,若Q 1集电极电流增加,则Q 2集电极电流一定减少,增加与减少之和为零,Q 3和R e 3等效于短路,Q 1,Q 2的发射极几乎等效于接地,差模信号被放大。对于共模信号,若Q 1集电极电流增加,则Q 2集电极电流一定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Q 1,Q 2的发射极等效于分别接了两倍的恒流源等效电阻,强发射极负反馈使共射放大器对共模干扰起强衰减作用,共模干扰被衰减。从而使差动放大器有较强的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调零电位器R p 用来调节Q 1,Q 2管的静态工作点,希望输入V I 1=0, V I 2=0时,使双端输出电压V o =0。 差动放大器常被用做前置放大器。前置放大器的信号源往往是高内阻电压源,这就要求前置放大器有高输入电阻,这样才能接受到信号。有的共模干扰也是高内阻电压源,例如在使用50Hz 工频电源的地方,50Hz 工频干扰源就是高内阻电压源。若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很高,放大器在接受信号的同时,也收到了共模干扰。 图1 差动放大电路图

于是人们希望有一种只放大差模信号、不放大共模信号的放大器,这就是差动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大都为差动放大器,输入电阻都很大,例如LF353的输入电阻约为1012Ω量级,OP07的输入电阻约为107Ω量级。 四、实验内容 本实验电路在两个输入端分别接了510Ω电阻,使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电阻下降至略小于510Ω,这是很小的输入电阻。其原因是,本实验电路用分立元件组成,电路中对称元件的数值并不完全相等;其集电极为电阻负载,而不是恒流源负载;其发射极为恒流源负载,而不是镜像电流源负载,所以本实验电路的共模抑制比并不高。若本实验电路在输入端不接510Ω电阻,其输入电阻将较大,而共模抑制比不够高,实验环境中存在的高内阻共模干扰将进入输入端,那么输出端的共模干扰将较大,以致使验证差动放大器特性的实验难以进行。由于实验中所用信号源都为低输出电阻信号源,所以输入端接上510电阻后几乎不影响实验电路接收来自信号源的信号,而高内阻共模干扰因实验电路输入电阻大大下降而基本上被拒之输入端外,从而使得输出端的共模干扰很小,实验得以顺利进行。输入端接510Ω电阻并不改变差动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 由此可见,在可以降低差动放大器输入电阻时,降低差动放大器输入电阻,可提高差动放大器的抗高内阻共模干扰的能力。 实验者若得到教师的同意,可去掉实验电路中的两个510Ω电阻,再做实验就会发现,实验电路输出端的共模干扰明显增加。 (1)静态工作点调整与测量 将两个输入端v I1、v I2接地,调整电位器R p使V C1=V C2,测量并填写表1。由于元件参数的离散,有的实验电路有可能最终只调到V C1≈V C2。静态调整得越对称,该差动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就越高。 测量中应注意两点:一是所有的电压值都是对“地”测量值;二是应使测量值有三位以上的有效数字。若用FLUKE45台式数字多用表测量,应选择“SLOW READING RATE”,这时它显示5个测量数字,有效数字为四个。若用普通三位半数字多用表测量,它最多显示四个数字,其中有效数字为三个,在测量过程中

差分放大器设计的实验报告

设计课题 设计一个具有恒流偏置的单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分放大器。 学校:延安大学

一: 已知条件 正负电源电压V V V V EE cc 12,12-=-+=+;负载Ω=k R L 20;输入差 模信号mV V id 20=。 二:性能指标要求 差模输入电阻Ω>k R id 10;差模电压增益15≥vd A ;共模抑制 比dB K CMR 50>。 三:方案设计及论证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论证: 在放大电路中,任何元件参数的变化,都将产生输出电压的漂移,由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半导体参数的变化是产生零点漂移的主要原因。采用特性相同的管子使它们产生的温漂相互抵消,故构成差分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性能是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好,采用恒流源代替稳流电阻,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共模抑制比。 论证方案一:用电阻R6来抑制温漂 ?优点:R6 越大抑制温漂的能力越强; ?缺点:<1>在集成电路中难以制作大电阻; <2> R6的增大也会导致Vee的增大(实际中Vee不

可能随意变化) 论证方案二 优点:(1)引入恒流源来代替R6,理想的恒流源内阻趋于无穷,直流压降不会太高,符合实际情况; (2)电路中恒流源部分增加了两个电位器,其中47R的用来调整电路对称性,10K的用来控制Ic的大小,从而调节静态工作点。 通过分析最终选择方案二。 四:实验工作原理及元器件参数确定 ?静态分析:当输入信号为0时, ?I EQ≈(Vee-U BEQ)/2Re ?I BQ= I EQ /(1+β) ?U CEQ=U CQ-U EQ≈Vcc-I CQ Rc+U BEQ 动态分析 ?已知:R1=R4,R2=R3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_0

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篇一: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东莞理工学院实验报告 系(院)、专业班级:电气自动化(2)班姓名:吴捷学号:202041310202日期:2020.12.28成绩: 篇二:差动放大器实验报告 2.6 差动放大器 2.6.1 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2.6.2 实验原理 1.实验电路 图2-6-1差动放大电路实验电路图 实验电路如图2-6-1所示。当开关K拨向左边时,构成典型的差动放大器。调零电位器 用来调节、 管的静态工作点,使得输入信号 。 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它对差 时,双端输出电压 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因而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 较强的负反馈作用,故可以有效地抑制零漂,稳定静态工作点。当开关K拨向右边时,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它用晶体管恒流源代替发射极电阻,可以进一步提高差动放大器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2.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1)静态工作点 典型电路:(认为) 恒流源电路:

(2)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当差动放大器的射极电阻足够大,或采用恒流源电路时,差模电 压放大倍数 由输出端决定,而与输入方式无关。 双端输出时,若 在中心位置 单端输出时 式中出电压。 和分别为输入差模信号时晶体管、集电极的差模输 (3)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双端输出时 不会绝对等于零。 实际上由于元件不可能完全对称,因此 单端输出时 式中压。 (4)共模抑制比 为了表征差动放大器对有用信号(差模信号)的放大能力和对无用信号(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通常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即共模抑制比 和 为输入共模信号时晶体管、集电极的共模输出电 或 (dB) 2.6.3 实验内容和步骤 1.典型差动放大器性能测试 按图2-6-1连接实验电路,开关K拨向左边构成典型差动放大器。(1)测量静态工作点 ①调零:将放大器输入端A、B与地短接,接通直流电源,用万用表测量输出

实验五差分放大器

实验五 差分放大器 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调整差分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2.加深对差分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3.学习差分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预习要求 1.复习差分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方法。 2.画出完整正确的实验电路。 3.了解差分放大器的调整方法及放大倍数、共模抑制比的测量方法。 4.明确实验内容,画出测量记录表。 三、实验电路及原理 差分放大器是基本放大电路之一,由于它具有抑制零点漂移的优异性能,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成为集成电路中重要的基本单元电路,常作为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 差分放大电路常见的形式有三种:基本形式、长尾式和恒流源式。 1.基本形式差分放大电路 (1)电路组成 将两个电路结构、参数均相同的单管放大电路组合在一起,就成为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形式,如图5.1所示。输入电压1I u 和 2I u 分别加在两管的基极,输出电压等于两管的集电极电压之差。 在理想情况下,电路中左右两部分三极管的特性和电阻的参数均完全相同,则当输入电压等于零时,21CQ CQ U U =,故输出电压0=o U 。如果温度升高使1CQ I 增大,1CQ U 减小,则2CQ I 也将增大,

2 CQ U也将减小,而且两管变化的幅度相等,结果1T和2T输出端的零点漂移将互相抵消。 CC 2 图5.1 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形式 加上输入信号以后: (2)差模输入电压和共模输入电压 差分放大电路有两个输入端,可以分别加上两个输入电压 1I u 和 2I u。如果两个输入电压大小相等。而且极性相反,这样的输入电压称为差模输入电压,如图5.2所示,差模输入电压用符号Id u表示;如果两个输入信号不仅大小相等,而且极性也相同,这样的输入电压称为共模输入电压,如图5.3所示,共模输入电压 用符号 Ic u表示。 图5.2 差模输入电压 实际上,在差分放大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加上任意大小、任意 极性的输入电压 1I u和2I u,我们可以将它们认为是某个差模输入 电压与某个共模输入电压的组合,其中差模输入电压 Id u和共模输

实验三 差动放大器

肇 庆 学 院 学院 课实验报告 年级 班 组 实验日期 姓名 老师评定 ━━━━━━━━━━━━━━━━━━━━━━━━━━━━━━━━━━━━━━━ 实验题目 差动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内容: 图3-1是差动放大器的基本结构。 它由两个元件参数相同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当开关K 拨向左边时,构成典型的差动放大器。调零电位器R P 用来调节T 1、T 2管的静态工作点,使得输入信号U i =0时,双端输出电压U O =0。R E 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 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因而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强的负反馈作用,故可以有效地抑制零漂,稳定静态工作点。 图3-1 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 当开关K 拨向右边时,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 它用晶体管恒流源代替发射极电阻R E ,可以进一步提高差动放大器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典型电路 E BE EE E R U U I -≈ (认为U B1=U B2≈0)

E C2C1I 2 1 I I == 恒流源电路 E3 BE EE CC 2 1 2 E3C3R U )U (U R R R I I -++≈≈ C3C1C1I 2 1 I I == 2、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和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当差动放大器的射极电阻R E 足够大,或采用恒流源电路时,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 d 由输出端方式决定,而与输入方式无关。 双端输出: R E =∞,R P 在中心位置时,P be B C i O d β)R (12 1r R βR △U △U A +++- == 单端输出 d i C1d1A 21 △U △U A == d i C2d2A 2 1 △U △U A -== 当输入共模信号时,若为单端输出,则有 若为双端输出,在理想情况下: 0△U △U A i O C == 实际上由于元件不可能完全对称,因此A C 也不会绝对等于零。 3、 共模抑制比CMRR 为了表征差动放大器对有用信号(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和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通常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即共模抑制比 c d A A CMRR = 或()dB A A 20Log CMRR c d = 差动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可采用直流信号也可采用交流信号。本实验由函数信号发 生器提供频率f =1KHZ 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12V 直流电源 2、函数信号发生器 3、双踪示波器 4、交流毫伏表 5、直流电压表 6、晶体三极管3DG6×3,要求把 T 1、T 2管特性参数一致, (或9011×3) 电阻器、电容器若干。 E C E P be B C i C1C2 C12R R )2R R 2 1β)((1r R βR △U △U A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