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一种非药物替代的重要手段,因输血实质上是一种组织移植,所以在输血治疗的同时,往往会发生某些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反热性输血反应(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症状,且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占临床输血反应中的55%~75%。为便与同道交流,尽可能避免这一不良反应或将其降至最低几率,下面就FNHTR的发生机理及预防作一简述。

1发生机理

1.1与细胞或/和血小板抗体有关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认为FNHTR的发生与受血者或献血者中含有细胞凝集素有关。随着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临床输血反应是与白细胞或/和血小板抗体有关。这其中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其次是粒细胞抗体。HLA 抗体多见于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制品或多次输注未配型血小板、经产妇献血者,目前认为FNHTR的发生是由供、受者之间的HLA不相合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另外,粒细胞也可与粒细胞特异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与其特异性抗体即血小板同种抗体均可引起FNHTR,通常白细胞抗体与血小板同种抗体共同存在,HLA或白细胞抗体不合引起受血者体内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白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溶解,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引起FNHTR。

1.2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血液在贮存期白细胞活化所产生及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1 L-1β)、白细胞介素-6(1 L-6)、白细胞介素-8(1 L-8)和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a),和干扰素β、α、γ等,至少含有20种以上的亚型,另外有类淋巴细胞干扰素等,因这些物质均是一些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进入受血者体内会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目前已知α干扰素是与移植物抗体宿主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eddLe等报道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中检测到这些细胞因子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也增多,且与血袋中的白细胞含量成正比,将PCS分成生理盐水悬浮的血小板部分和上清液中的血浆部分,分别给患者输注,间隔时间为2 h,其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并测得含血浆的PCS中所含的几种细胞因子明显高于生理盐水悬浮的PCS,所以认为PCS中含有的细胞因子是引起FNHTR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表明:献血者血液中含有活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越多,细胞因子浓度就越高,当其达到足够水平时,可刺激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额部体温调节中枢,产生花生四烯酸,包括前列素E2,导致温度感受神经元调定点上移,以至于提高了温度平衡点,从而出现畏寒和寒战。

2临床特点与诊断

临床表现特点:多数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完毕后1~2 h内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可上升 1 ℃~2 ℃,并有头晕、面红、恶心、脉速、肌肉酸痛,发热时间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和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和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

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3T15:11:37.8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作者:黎畅 [导读] 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关键词:血液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随着近年来血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1],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已日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我们特别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 2.3±1.6)岁,67例输血少于3次,33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6例,贫血16例。 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6.2±1.3)岁,9365例输血少于3次,35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贫血14例。 1.2 方法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或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观察组患者输血前不注射任何激素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输反应立即抽取输血袋内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输血袋内血液是否出现血液污染并再次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1.3 输血反应判定根据《临床输血学》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标准[3],如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判定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在输血或输血液成份期间及之后1-2小时体温升高1 ℃以上,且有发热症状。(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及发绀等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涉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9.00%,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详见表1。 3 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很多,但相关研究指出,多次受血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的白细胞凝集素可作用于再次输入的白细胞而导致白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白细胞的大量凝集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发热反应[3]。同理,多次受血患者的体内血小板凝集素也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发生凝集而引起发热发应。由此可见,反复输血可造成受血者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患者体内杀伤细胞活力而引起输血反应[5]。 此次研究再次证实,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病种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机率越

输血不良反应考试题+答案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 输血应急预案试题 姓名工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最严重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A ) A 溶血反应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循环超负荷 E 细菌污染反应 2、一卵巢癌患者,输血儿毫升后,疑发生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其处理是:(B ) A 减慢输血速度+肌注异丙嗪 B 中止输血,静推糖皮质激素 C 停止输血口服阿斯匹林 D 停止输血应用肝素 E 停止输血吸氧,改半坐卧位 3、一脾破裂患者,术中输血20ml后,突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手术切口大量渗血,酱油色尿,应考虑:(D ) A 过敏反应 B 发热反应 C 细菌污染反应 D 溶血反应 E 血液凝集反应 4、一患者,输血1-2小时后,突起寒战,高热头痛,血压16/12kpa,应考虑为:(B ) A 溶血反应 B 发热反应 C 疟疾感染 D 体温中枢受损 E 过敏反应 5、溶血反应的早期特征是:(B ) A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B 腰背部剧痛,心前压迫感 C 头部胀痛,恶心呕吐 D 粘膜皮肤有出血点和瘀斑 E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6、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B ) A 循环超负荷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溶血反应 7、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A ) A 15 分钟~2 小时 B 30 分钟 C 2~3 小时 D 3~4 小时 E 5 小时 8、麻醉中的手术病人发生溶血性反应最早征象:(A ) A 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B 腰背酸痛 C 胸闷、呼吸困难 D 寒战、高热 E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9、女性病人,35 岁,输血开始后1 小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体温40℃。过去有过输血史。临床诊断最可能是:(B ) A 过敏反应 B 发热反应 C 溶血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0、男性病人,70 岁,输血后30min 突发呼吸急促、发绀、咳吐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内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心率130 次/ min。临床诊断是:(A )

溶血性与细菌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建立与实施

溶血性与细菌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建立与实施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1版)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输血科(血库)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 年版)》4.19.5.4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发生率可达1%-10%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24小时内的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免疫性与非免疫性两种,免疫性:溶血反应;发热性非溶血反应;过敏性休克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非免疫性:细菌污染与感染性休克、循环超负荷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空气栓塞及输大量库存血导致枸橼酸钠中毒等慢性输血反应(又称: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后数日、数周或数月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可分为传播性和非传播性两种 传播性:输血传播性肝炎、AIDS、梅毒、疟疾等疾病 非传播性: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血后铁超负荷等 1.组织机构 1.1成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分管院长任组长,医务处(科)分管处(科)长与输血科(血库)负责人分别任副组长,相关临床科室负责经治医生任组员 1.2制定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相关制度与流程 1.3定期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医生进行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培 2.汇报与告知义务 2.1经治医师发现患者因输血疑是导致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实施治疗,同时应汇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 2.2经治医师有义务告知患者近亲属或相关陪同人员 3.溶血性输血反应 3.1临床特点 ABO血型不合主要导致急性溶血即使输注5~10ml异型血也可以引起严重溶血Rh 血型不合可导致急性溶血或迟发性溶血急性溶血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IC等 3.2临床治疗主要步骤 3.2.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 3.2.2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1)应记录尿量 (2)根据尿量与尿色大量补液,输注生理盐水20~30 ml/kg (3)碱化尿液,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125~250ml静滴,可根据血pH值进行剂量

输血知识试题

输血知识试题 一、判断题: 1、抗凝血液采集后离心,可分为三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浆)约占总体积50-60%;下层为红色的红细胞层,约占40-50%;两层之间为淡黄色菲薄层(白细胞、血小板)。【对】 2、在红细胞ABO血型中,凡红细胞上具有A抗原者为A型;有B抗原者为B型;A和B 抗原都没有者为AB型;A和B抗原均有者为O型。【错A和B抗原都没有者为O型;A 和B抗原均有者为AB型。】 3、交叉配血的主要目的是检查“不配合性”,从而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反应。【对】 4、反复输注血小板,受血者(患者)的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的相应抗原(如HAL抗原等)刺激后抗体,当再次输入血小板,就会产生血小板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对】 5、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产生HAL抗体的频率,主要取决于输注的次数。【对】 6、正常人体血容量一般为体重的8-9%,其中血浆占55-60%;血细胞占40-45%。【对】 7、一般输注400ml红细胞悬液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10G/L,血细胞容积升高3%。【对】 8、单采(或浓缩)血小板保存最佳温度是22℃,并不断轻轻振荡为佳,保存期在3-5天。【对】 9、目前常用的血浆种类包括普通冰冻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两种,前者与FFP的区别在于缺少Ⅷ因子和Ⅴ因子。【对】 10、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可在10℃放置超过2小时,不可再冰冻,如置于4℃暂时存放,应于24小时内输注。【对】 11、输血发热反应是由于多种微量物质尤其是细菌性致热源所致。也可能由于受血者产生了抗白细胞抗体或(和)抗血小板抗体或(和)抗血浆蛋白抗体,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发热反应;还可能是输入血型不合的血液所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所致。【对】 12、发生输血溶血反应的原因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且反应严重;而Rh等血型引起的溶血反应则较轻;另外,输注过期血或输血时使用过细输血针头等也可能会导致溶血输血反应。【对】 13、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活化了三个相互关联系统,即神经内分泌系统、补体系统和血液凝固系统。相应会导致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功衰。【对】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目的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的临床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28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与记录NHFTR的发生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输血成分的NHFT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例患者发生NHFTR,其中11例为首次受血者,16例为多次受血者,供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均与NHFTR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次受血者发生NHFTR的概率略高于首次受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TR的发生率较高,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能够有效抑制血液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增加,并有效预防NHFT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 clinical symptom manifestations and the prevention methods of 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 (NHFTR). Methods The clinical symptom of 287 patients who accepted blood transfusion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incidence rate of NHFTR was observed and recorded,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done.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morbidity rate of different blood transfusion component(P<0.05);there were 2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HFTR,among them,11 patients were the first blood recipients,16 patients were blood recipients more than once,the white blood cell,platelet and so on of blood donors all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NHFTR (P<0.05);the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NHFTR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blood transfusion wa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the first blood transfusion,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NHFTR is higher,removal of white cells in blood products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increase of blood cell factor in the preservation process,and effectively prevent NHFTR. [Key words] 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Febrile reaction;Transfusion reaction;White cell factor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NHFTR)在临床上比较常见[1-2],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或者输血结束后的体温升高幅度>1℃,虽与输血有关,但并不能用任何原因解释,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等症状,其不同于因细菌污染或溶血等导致的输血反应[3]。本研究对NHFTR 的临床症状特点、发病原因、治療方法及预防工作等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临床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287例患者,其中

输血不良反应试题

血库输血不良反应试题 姓名: 科别: 一、单项选择题 1、最严重的早期输血并发症就是: A 溶血反应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循环超负荷 E 细菌污染反应 2、一卵巢癌患者,输血几毫升后,疑发生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其处理就是: A 减慢输血速度+肌注异丙嗪 B 中止输血,静推糖皮质激素 C 停止输血口服阿斯匹林 D 停止输血应用肝素 E 停止输血吸氧,改半坐卧位 3、一脾破裂患者,术中输血20ml后,突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手术切口大量渗血,酱油色尿,应考虑: A 过敏反应 B 发热反应 C 细菌污染反应 D 溶血反应 E 血液凝集反应 4、一患者,输血1-2小时后,突起寒战,高热头痛,血压16/12kpa,应考虑为: A 溶血反应 B 发热反应 C 疟疾感染 D 体温中枢受损 E 过敏反应 5、溶血反应的早期特征就是: A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B 腰背部剧痛,心前压迫感 C 头部胀痛,恶心呕吐 D 粘膜皮肤有出血点与瘀斑 E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6、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A 循环超负荷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溶血反应 7、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A 15 分钟~2 小时 B 30 分钟 C 2~3 小时 D 3~4 小时 E 5 小时 8、麻醉中的手术病人发生溶血性反应最早征象: A 伤口渗血与低血压 B 腰背酸痛 C 胸闷、呼吸困难 D 寒战、高热 E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9、女性病人,35 岁,输血开始后1 小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体温40℃。过去有过输血史。临床诊断最可能就是: A 过敏反应 B 发热反应 C 溶血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以上都不就是

迟发性免疫性输血反应——输血反应介绍

(一)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状此反应发生于曾因输血或怀孕产生红血球抗体者。此抗体于数月或数年后测不出。但病人若再接受有该抗体所对应抗原之红血球输血时,该抗体数天内增加,造成溶血、发烧、血红素下降、bilirubin上升,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变成阳性反应。偶尔有血红素尿,但是罕见急性肾衰竭。(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治疗及预防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要监测病人的尿量、肾功能、凝血功能。若仍需输血,要选择没有该抗体所对应抗原之红血球输血。要书面告知病人此信息,以便转知以后负责输血的医疗人员。即使以后抗体又减弱至测不到,输血都要选择没有该抗体所对应抗原之红血球输血。 二、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一)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病因及症状当输含具有功能T 淋巴球的血给严重免疫不全患者时,这些T 淋巴球不会被受血者所除移,反而会攻击受血者的细胞,造成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发生此反应需有:1.捐血者和受血者的HLA抗原不同,2.血品内有具功能的T淋巴球,3.受血者不能排斥这些输入的T淋巴球。此输血反应临床症状有:发烧、皮肤炎或红疹、肝炎、黄疸、肠炎、水泻、各种血球减少、骨髓细胞减少、免疫不全。目前此症的死亡率超过90%. (二)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预防血品照放射线可以抑制T 淋巴球功能,而能防止输血所引起之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但不会影响红血球、血小板和颗粒球之功能。白血球过滤器并不能有效预防之。下列情形输含有具功能之T 淋巴球的血(包括:全血、红血球浓厚液、颗粒球、新鲜血浆、血小板)须申请血品照放射线。但新鲜冷冻血浆、冷冻沉淀品不必照放射线。 1. 接受自体或异体骨髓或外围血液干细胞移植者:(1)在收集自体外围血液干细胞前及收集期间所输血品须照放射线(2)建议血品照放射线的期限: a. 接受异体骨髓或外围血液干细胞移植者,至少到停用免疫抑制药物,且免疫功能恢复为止。 b. 接受自体骨髓或外围血液干细胞移植者,至少到移植后3个月,且免疫功能恢复为止。 2. 何杰金氏疾病。 3. 颗粒球输血。 4. 接受近亲捐血。 5. 接受子宫内输血之胎儿或曾接受子宫内输血之新生儿。 6. 早产儿(<1500公克)。7. 先天性细胞免疫不全者。8. 血液系统癌症(Hematologic malignancies)接受高剂量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后暂时免疫力差者;或病人之骨髓受到抑制,淋巴球少于500/cumm者。9. 接受HLA相合(HLA-matched)或交叉配合试验相合(crossmatch -compatible)之血小板输血者。10. 其它情况,主治医师认为有必要者。 三、输血后紫斑症(一)输血后紫斑症的病因输血后紫斑症很罕见。于曾输血或怀孕者输血后平均9天后(范围:1-24天)发生。大多数的病例缺乏HPA-1a抗原,产生对抗HPA-1a 的抗体。白种人少于2%的人缺HPA-1a抗原,国人则少于0.3%.抗HPA-1a的抗体不但破坏了有HPA-1a抗原的血小板,也引发自体抗体破坏了病人自己的血小板。(二)输血后紫斑症的治疗:第一线的治疗为输注IVIG,大多数的病人有效。无效者则使用血浆交换移除抗体。类固醇有帮助。四、免疫调节输血使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发生改变。于有些病例此免疫效应有益,例如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期或预防自然流产。但此免疫效应于某些临床情况却有害,例如增加肿瘤复发率及手术后感染率。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中国用医实药2019年4 月第2 卷第1 2期 C ihan P crit司M ei icn, d1e007, l2., 2 .1 2a dp A V oo N 作要用本。组 H P感染为率2 .3 , 9 %其中工 Hl〕感级率为染8 2 . 2% ,级P 感染H为3率. 7%, 3例1 级者无患 1例发1 2 而 1生 PH 感。染不同在龄年患中,者2 岁者中患无1 例发 ( 生0 溃疡 亦占不少例比说明 RE,可能继发或伴多发其他于胃、二指肠十疾。病 H 感p,染一岁4和一岁者患,中的染率感别分为 1 24 10 06HP 1.2 %和2 53 0%, 60 岁患者中,感染率仅为 2.0%,而 >P 5 说H 明HP感染与 E 的轻R重度不 存在程显明系关,也与龄 无年关。 综上所述,在地本汉族的生率较蒙古发族好发, R E在中青年群多人发,其病变的轻重度程与HP 感染无明关系,显与亦年龄关无可,能多发或伴继于发他其胃十、指二疾病。肠 考文参献 组本 1 例3 R E者患中有10 伴发胃例、4 5十指二疾肠,病发生率 7. %4其中以。慢性表浅胃性伴胆汁反流炎居, 3 球多 疡次之溃,同时食裂孔病、管烂性糜胃、炎十二指肠炎、球胃 中 华学会医消化内镜学会 .反性食流管( 病炎) 诊及治疗方断 (案试)行 .华消化内中杂镜志,9 , :32 一 6 .79 16 1 3 2钟,捷译.编食胃 管反流病 . 华消化杂中志 3 ,, :4 一2. 200 25 4 62 3临床 非溶性血发热输血反应性的理及机预防沈江 霞程风

玉盐悬水浮血的板部分小和上液中清血的部分浆,分别给者输患注间,隔间时 为 Z h,其热发反应发生率的后者显明于高前,者并测得血浆含的 CP中所含的几细 胞种因子明高于显生S理盐悬浮的水P , C S所认以为 P 中含有C的细胞子因引是 S起 NHFRT的重要素因目。研前表究: 献明者血液血含中活有性单细胞、核淋巴细胞 越,多胞细子因浓就越度高,当达其到足够平时,可水激刺前视区一丘脑下额部体 温调前节中枢,产花生生烯四,包酸括前素列E Z,导致温度感受经元神定点上移调,以于提至高温了度衡平,点从出现畏寒和而战。寒临床2特点与诊断 血是输床治临中疗种非一药替代物的要重手,段因输血实质上是一种组织移,所 植在输以血疗治的同,时往会发生往某些不良反应,溶非血性热性输反反血(应FHTN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见的常种,一它是指者患输在血中或血后输现的以出发热、寒战为要主床症临状,且除排血溶,细菌染污,重过严敏等因原引发起的一热输类血应,反占临输血反应中床的 5% 一57 5%。为与便同交流道尽可能,避这一免不反 应或将良降至最其几率低,下面就 NHFRT的生机理及发防预 作简述一 1。发机理 生 1. 1细胞或/与和血小板抗 体有关早在2 世纪 5年,代 00 国外内学认为者F HTR N发的生与受血或献者者 血中含细有凝胞素有集关。着输血医随的学猛迅展发国内,外究研一步深进人发, 临现床血反输是与白应细胞/ 或和小血板抗体有关。其这主要是人类白中细胞原抗(LAH 抗)体,次是其粒细抗体胞。HA 抗体多L于多见次人含有输白细的胞血制或品多次 输未注配型血板小、产妇经血者,献前为认 NFTRH目发的生由供、是者受间之 H的A L相合不引的起种免同反应疫,另,外粒细胞可与也细胞特粒异体抗,小血板异性 抗原特 H(P)A 与特其性抗体异血即小板种抗体同均引起 F可HNT R ,通常白细抗胞 与体血小同种板抗共同存在,体LHA 白或胞细抗体合引起不受者体血抗内抗体反应原,造白成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细胞系噬统破内、坏解,溶放出释源内性热致源引起F NHT。R .2 与血液1保存产生中的胞因子细有关液在血贮存期白 临床 表特点现:多在输血数间或输血完毕后期 1Z h一内出现战寒、发,热体可温升 上1 ℃一2℃ ,并有晕头、红面、恶、心脉速、肌肉痛酸发,热时间少几分则钟多, 1则Z h一,通常会不过超8 一1 h 0 少,数患者在热发后数小内时可出现口 疙疹,症唇状者轻常呈自性,严重限可者发并肺综合部征,呼吸困,难双肺现出 湿干口性罗音,一肺线有阴部,影 X肺底润浸。血压多无化变,更无胸腰背疼腹和痛酱色油。尿如是果复反输注P ,CS 可则能存在血小板输着无效注和或/并血发小输

静脉输血试题

临床输血知识考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输血的适应症() A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B 消瘦 C 重症感染 D 凝血机制障碍 E 急性出血 2. 一次输血不应超过() A 8 小时 B 4 小时 C 2 小时 D 6 小时 E 5 小时 3. 成人输血速度一般控制在() A 5~10ml/min B 1~2 ml/min C 3~4 ml/min D 5~8 ml/min E 2~4 ml/min 4. 下列哪个疾病属于输血引起的疾病() A 疟疾 B 甲型肝炎 C 低镁血症 D 低钾血症 E 脾功能亢进 5. 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A 循环超负荷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溶血反应 6. 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A 15 分钟~2 小时 B 30 分钟 C 2~3 小时 D 3~4 小时 E 5 小时 7. 可用于补充血容量的是()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8. 可用于难治性感染的是()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9. 可增加血容量,并维持作用6~12 小时的是() A 羟乙基淀粉代血浆 B 中分子右旋糖酐 C 低分子右旋糖酐 D 白蛋白液 E 丙种球蛋白 10. 男性病人,70 岁,输血后30min 突发呼吸急促、发绀、咳吐血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内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心率130 次/ min。临床诊断是() A 心功能衰竭 B 溶血反应 C 过敏反应 D 细菌污染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二、简答题(15分) 简述输血的并发症。

输血知识复习题

输血知识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急性失血输血合理的是: D A失血量达到总血容量的20%,输浓缩红细胞及全血 B失血量达到总血容量的35%,只输浓缩红细胞 C失血量达到总血容量的15%,输浓缩红细胞 D失血量低于总血容量的20% 可考虑不输血 E失血量达到总血容量的55% 只输浓缩红细胞及全血 2、在输血过程中错误的是: B A新生儿输血时要注意预热 B可以在血中加入抗菌素 C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D输血后血袋要里保留2小时 E 输血前注意仔细核对 3、自身输血的术中失血回输一般不超过: B A 2000ml B 3000ml C 4000ml D 2500ml E 1500ml 4、大量出血出现HCT下降时,失血量超过:A A 20% B 15% C 30% D 25% E 40% 5、原则上,不输全血时,失血量低于全身血量的: C A 20% B 15% C 30% D 25% E 40% 6、从200ml全血分离的1单位浓缩红细胞可提高70kg成年人的HCT B A 2%~3% B 1%~2% C 3%~4% D 4%~5% E 0.5%~1% 7、血液保存时间如用ACD抗凝为 A A 21天 B 35天 C 60天 D 28天 E 30天 8、下列溶液中不是血浆增量剂的是: D A 6%右旋糖苷等渗盐溶液 B 中分子右旋糖苷 C 羟乙基淀粉 D 林格氏液 E 明胶代血浆 9、最严重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 A A 溶血反应 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 D 循环超负荷 E 细菌污染反应 10、输血速度老年人一般为 A A 1ml/分 B 5ml/分 C 10滴/分 D 20滴/分 E 5滴/分 11、小儿输血速度一般为: C A 1ml/分 B 5ml/分 C 10滴/分 D 20滴/分 E 5滴/分 12、健康人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多少毫升可不输血: B A 500ml B 800ml C 1000ml D 1200ml E 1500ml 13、一卵巢癌患者,输血几毫升后,疑发生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其处理是: B A 减慢输血速度+肌注异丙嗪 B 中止输血,静推糖皮质激素 C 停止输血口服阿斯匹林 D 停止输血应用肝素 E 停止输血吸氧,改半坐卧位 14、一脾破裂患者,术中输血20ml后,突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手术切口大量渗血,酱油色尿,应考虑: D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一种非药物替代的重要手段,因输血实质上是一种组织移植,所以在输血治疗的同时,往往会发生某些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反热性输血反应(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症状,且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占临床输血反应中的55%~75%。为便与同道交流,尽可能避免这一不良反应或将其降至最低几率,下面就FNHTR的发生机理及预防作一简述。 1发生机理 1.1与细胞或/和血小板抗体有关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认为FNHTR的发生与受血者或献血者中含有细胞凝集素有关。随着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临床输血反应是与白细胞或/和血小板抗体有关。这其中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其次是粒细胞抗体。HLA 抗体多见于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制品或多次输注未配型血小板、经产妇献血者,目前认为FNHTR的发生是由供、受者之间的HLA不相合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另外,粒细胞也可与粒细胞特异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与其特异性抗体即血小板同种抗体均可引起FNHTR,通常白细胞抗体与血小板同种抗体共同存在,HLA或白细胞抗体不合引起受血者体内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白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溶解,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引起FNHTR。 1.2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血液在贮存期白细胞活化所产生及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1 L-1β)、白细胞介素-6(1 L-6)、白细胞介素-8(1 L-8)和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a),和干扰素β、α、γ等,至少含有20种以上的亚型,另外有类淋巴细胞干扰素等,因这些物质均是一些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进入受血者体内会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目前已知α干扰素是与移植物抗体宿主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eddLe等报道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中检测到这些细胞因子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也增多,且与血袋中的白细胞含量成正比,将PCS分成生理盐水悬浮的血小板部分和上清液中的血浆部分,分别给患者输注,间隔时间为2 h,其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并测得含血浆的PCS中所含的几种细胞因子明显高于生理盐水悬浮的PCS,所以认为PCS中含有的细胞因子是引起FNHTR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表明:献血者血液中含有活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越多,细胞因子浓度就越高,当其达到足够水平时,可刺激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额部体温调节中枢,产生花生四烯酸,包括前列素E2,导致温度感受神经元调定点上移,以至于提高了温度平衡点,从而出现畏寒和寒战。 2临床特点与诊断 临床表现特点:多数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完毕后1~2 h内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可上升 1 ℃~2 ℃,并有头晕、面红、恶心、脉速、肌肉酸痛,发热时间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9-09-23T11:20:20.8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8期作者:门蓓蕾王晓倩陈筱霞贺丽娜赵燕 [导读] 严重危险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将来的发展方向。 (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中心实验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输血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输血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的现状形势和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表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最为常见的,然后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提出控制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将是输血未来努力的方向[1]。 关键词: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预防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治疗某些疾病、抢救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当考虑输血或输成分血时,必须权衡对患者的利弊,并对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也称作输血不良反应。当前,输血技术飞速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中的溶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是时有发生,对输血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及时查找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避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意义重大。 1当前我国输血不良反应的现状形势及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 1.1随着临床输血和配血技术的发展,溶血反应已很少发生,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有发生,记录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于分析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缺乏达成共识的统计分析,国内尚未建立一个全面监测评估不良反应的报告系统,教材中报道的发生率为1%到10%不等[2],不够精确,欧美等国早在8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系统,外文报道发生率大约为20%。国内外报道间的较大差异说明输血不良反应尚未引起国内医生的重视,临床输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且我国也尚无立法强调输血不良反应的上报制度,更没有建立全国或者区域性的血液预警系统。大多医院目前都是采用手工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进行上报,程序复杂,效果不好,极易造成少报和漏报现象[3]-[6]。 1.2回顾我院2008年6月至2015年4月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共输血治疗17075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1例,约占0.053%。以小见大,从上表显示可知,目前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在输注血浆的患者中发生。 2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表现及类型原因 2.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表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患者有2.5%-5.6%发生该反应,尤其常见于多次输血者。发热反应大多发生于输血后15分钟至1小时以内,患者常有颜面潮红、畏寒、脉率增快,也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常可达到 38℃-41℃左右,血压常无变化。输血后发热反应常见于经产妇或以前曾多次输血的患者。 (2)原因:由致热原引起 a.白细胞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白细胞的抗HLA和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粒细胞可以与抗HLA-A、HLA-B和HLA-C以及粒细胞特异性抗体作用而发生输血发热反应。 b.献血者血浆内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献血者血浆内高效价的白细胞和受血者的白细胞不相容可以产生以寒战、发热、干咳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重度反应。在献血者体内检出的抗体是白细胞凝集素,也可以是HLA抗体,这种献血者几乎全是经产妇。 c.血小板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由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难于确定。 2.2荨麻疹和过敏反应 (1)表现:输血时轻者可以出现瘙痒、红斑、荨麻疹、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会有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低血压,更严重者则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原因: a.供血者血浆中存在致敏原,而受血者体内存在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释放血管作用物质发生超敏反应。 b.特应性变应原,受血者可以发生中度或重度荨麻疹反应。被动获得性抗体:献血者的抗体通过输血传递给受血者,可以产生过敏反应,例如青霉素抗体。 c.受血者体内存在的抗IgA抗体也可能引起输血过敏反应。 d.其它免疫球蛋白抗体,均可引起过敏反应[7]-[11]。 2.3循环超负荷反应 (1)表现: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小时,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颈静脉怒张、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肺内可闻及大量湿罗音,胸片可显示肺水肿影像,严重可致死。常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老年、幼儿和低蛋白血症病人。 (2)原因:输血过量或输入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心脏负荷能力,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2.4细菌污染反应 (1)表现:临床表现取决于细菌、病毒的种类和进入人体的数量及患者自身免疫力,可出现头胀、面部潮红、剧烈寒颤、高热、脉弱、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呈明显增高表现[11],也可以出现胃肠道反应症状,急性肾衰竭、肺水肿,短期可致病人死亡。 (2)原因:采血和输血用具消毒不严格,血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采血时无菌操作不规范,采血用具放置时间过久,血液储存温度过高,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格等,输血者均可能出现细菌污染反应。 2.5其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1)冷血副作用:输入大量冷血时,食道温度可以低到27.5-29℃,体温可以下降3℃或更多。低体温是一种特别的代谢性并发症,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