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7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无论是水稻的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类比,让学生简单分析本地农业生产的状况与本地生产条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四、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教师:美丽的泰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想领略一下泰国风情。
今天的课,我们暂且欣赏一下泰国独具风格的风情吧。
PPT显示:《泰国风情》系列图片。
泰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还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产区。
被称为“泰国谷仓”的湄南河平原就以泰国香米而闻名世界。
今天我们就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共同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稻作生产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新课教学)教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湄南河平原的位置。
PPT显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教师: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PPT显示:①湄南河平原的位置②中南半岛年降水量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讨论,发言(从气候、水土、人口、光照等不同角度)。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文:湄公河,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2.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B.生产劳动依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4.区域生活特点:1)干栏式建筑;2)以大米及米制品为食;3)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春耕节”和“御耕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
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7.湄公河平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特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屋顶坡度大,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好处:A气候湿润,通风防潮;B竹木较多,就地取材;C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水文: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B.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主)C.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
4.区域生活特点:1)人们生活水平较高;2)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3)出行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4)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劣势:劳动力不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2)掌握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我国及世界其它地区的水稻生产地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及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参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给出世界地形图请同学们指出在世界上你所知道的平原有哪些(二)、新课教学1、给出中南半岛的地图,让同学们找出湄南河的地理位置1)介绍湄南河:泰国第一大河,自北而南地纵贯泰国全境。
泰文全名“湄南昭披耶”,为河的原名,意即“河流之母”。
)在中南半岛的中南部, 湄南河中下游..引出湄南河的自然环境特征.2)给出世界水稻主要产区的图思考湄南河平原与水稻生产的关系: (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方面出发.)2、适合种植水稻的原因:1)、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原因:土壤浓厚、肥沃是许多平原的共同特征,也是宜农地区的重要条件)思考:一般冲积平原的地形特点。
(宽广低平,2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2).水网密布,灌溉方便(水稻生长需要足够的水分,每当旱季来临,天然降水少的时候,引水浇灌就显得重要了,同时在雨季可以迅速排走洪水,减少损失.)3).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湄南河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一地区终年高温,夏季风从海上带来丰富的降水,高温多雨成为本区的气候特征也利于水稻的生产)4)、高温无霜,光照充足5)、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3、湄南河平原居民的生活:(1)、观察湄南河房屋建筑的特点比较与我国南方地区房屋的共同之处,并说明原因.(2)、通过在地图上寻找我国或是世界上与湄南河相似的平原,我国哪些地方适宜生产水稻?我国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课堂小结:作业:教学反思: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西部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与山为邻1.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1)地理位置:该地区在南美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自然环境: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
详见教材第64页3-17图。
(3)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业)。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畜牧业)。
(4)人们的生活情况:A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骆马是本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5).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答:骆马。
它的形象泛起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答:骆马在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山地之国——瑞士(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1)地理位置:瑞士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瑞士有山地之国之称。
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
(2)自然环境: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和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
瑞士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奇缺。
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怎么形成的?答: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感化形成的。
(4) 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为瑞士人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资源。
瑞士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是旅游业。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1、平原: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湄公河平原(传统农业) 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性农业)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文:水网密布,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平原,灌溉发达。
(1)地理位置:位于北美洲中部。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
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4)水文:密西西比河贯穿平原中部,灌溉方便生产特点精耕细作,人力劳作;产量高,商品率低(自给自足);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
劳动人手不多,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产量大,商品化、一体化程度高。
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地农业)生活特色人口稠密;吊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兽;以米饭为主,水稻生产影响着文化、精神生活(崇尚稻母、谷神),邻里关系密切,团结互助。
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以肉类食物为主;交通发达。
共同点都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都有河网分布,有利于灌溉。
3、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二、与山为邻1、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条件相对困难、艰苦安第斯山脉(秘鲁)阿尔卑斯山脉(瑞士)山脉位置和走向(1)山脉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9000多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2)山脉走向:南北走向。
(1)山脉位置: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腹地;跨越的国家有: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斯洛文尼亚;是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的发源地。
(2)山脉走向:东西走向。
山区景观特色秘鲁安第斯山区位于热带,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使其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差异明显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泰国湄南河平原。
特色: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业;传统民居以木、竹为主,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神”;人们间能团结互助,关受弱者,共度难关。
成因: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传统农业受天气影响大;大量灌溉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等需要全村协作完成。
(P74-75)2、美国中部大平原。
特色: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规模大,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商品性农业;人们居住较分散;生活水平较高。
成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生产经营;交通运输便利;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提供服务。
(P75-77)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湄南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这里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完成;湄南河平原分布着全国87%的人口;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祈求神灵保佑。
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每年的播种、插秧和收割都需要全村协作完成,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
(P74-75)②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是商品性农业。
1)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2)为什么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适合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科技水平发达,适合机械化生产3)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4)美国中部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有什么特点?表现:地广人稀,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剩余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5)商业性农业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人们用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农场面积大、人们居住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公路和铁路网四通八达。
上册地理总结图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稻作文化的印记——东南亚·湄公河平原1、地理位置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地跨泰国、越南、老过和来埔寨等国家。
2、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土壤深厚、肥沃;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沛;河流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水网密布,灌溉便利。
(2)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3、生产特色——精耕细作的人工稻作农业(1)主要作物水稻。
(2)水稻生产的特点:精耕细作,主要靠人工,注重协作等。
4、生活特色(1)当地的传统民居是高脚屋。
通风防潮又安全。
(2)人们的饮食以太米为主。
还有各种米制食品。
(3)水稻生产对精神生活的影响①柬埔寨的御耕节、越南的水上木偶戏。
②在协作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固结互助、关爱弱者的品质。
5、启示: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用机械种庄稼—北美洲·美国大平原1、地理位置美国大平原位于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
2、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土地辽阔,土壤肥沃;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适宜;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贯穿大平原,灌溉便利。
(2)社会条件:地广人稀,便利的交通运输。
3、生产特色——大规模机械化商品性旱作农业(1)主要作物玉米、太豆、小麦为主(早地作物)。
(2)生产特色①规模大:以家庭农场为主。
②高度机械化:③商品性农业:④一体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美国地广人稀,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产品储存条件好,交通四通八达,这些为商品性农业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4、生活特色。
农业是美国人民的衣食之源,也是美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科技在改造美国农业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美国农村的面貌。
人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
三、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秘鲁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班级姓名一、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_______平原)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_______半岛,地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
2、自然环境特点:纬度位置:位于_______纬度。
气候类型______ _____,气候特点_______ ______。
地形:位于_________,地势______。
土壤:___ ____。
水文:_____ __。
3、湄公河平原的农业特色:主要的农作物是______;生产方式是___ __劳动,____ ____完成。
4、稻作文化的印记:物质方面有___ _(饮食)、艺术和___ _____(建筑类型)。
精神方面有“御耕节”,水上木偶戏,人们团结互助、关爱弱者的人际关系。
用机器种庄稼(___ ___中部大平原)1、地理位置:位于__________山脉(东部)和___________山脉(西部)之间。
河流有。
2、自然环境特点:纬度位置:位于_______纬度,热量和降水不足。
气候类型____ _______,气候特点______ _______。
地形:地势____ __。
土壤:___ ____。
3、大平原的农业特色:主要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农场规模__ __,化耕作,产量高,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二、以山为邻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区)1、地理位置:位于纵贯南美洲大陆的_________山脉,该山脉有“______________”。
2、自然环境: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差异显著, __________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________米,气温下降_____℃。
3、生产生活特点:_________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在______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种植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农作物。
第08期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李小华知识强化一.知识概述无论身居祖国还是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无论生活在平原还是山区、沿海还是内陆、草原还是沙漠、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领略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本单元从《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区域中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地域环境特点的密切关系。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
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学习的主线。
《家住平原》中的两个案例同为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
这表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从而使区域特点更加鲜明。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力。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用机器种庄稼--重点是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面积广大和机械化作业是大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
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域广大,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同时,作为新大陆,这里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远远比不上旧大陆。
家庭农场是这里的主要经营方式,一个农场拥有几百公顷的土地,这是旧大陆农耕区所不可想象的,惟有高度机械化的耕作才能完成全部生产过程。
机械代替手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粮食占有率,也使农业生产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从自给自足的农业向商品性农业的转变,从而构成以大农场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特色。
《与山为邻》中选取了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个案例,用垂直的生计和山地之国两个标题阐述了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垂直的生计—重点讲述了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地制宜是发展生产的前提条件。
通常情况下,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和盆地,山地和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山地之国---重点讲述了山区旅游业及其对山区发展的影响。
山区自然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业已成为不少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给人们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也是本段教材的核心之一。
协调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众多旅游胜地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 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1) 湄公河平原的位置、地形、气候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湄公河中下游地形:平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2) 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问题探究1】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所以,水稻生产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还需要什么? (大量劳动力)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一方面能满足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同时,高产的水稻也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修建干栏式的房屋?这种房屋有什么好处?①种植水稻,需要足够的水分。
为了灌溉和排涝,需要修建水渠,形成了密集的水网。
因此,地面比较潮湿,不宜居住。
②就地取材,当地木、竹较多。
好处: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安全舒适简单易建等。
【饮食】当地人的饮食:以大米为主【精神生活】①文化活动与水稻相关②团结互助,关爱弱者精神(农活需要村民协作完成) ③“御耕节”、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祈求佛祖保佑,获得好收成。
2. 用机器种庄稼(1)美国中部平原①美国中部平原的位置: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密西西比河横贯其中。
② 地形特点: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③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④ 气候特点:冬冷夏热,降水较少⑤农作物:以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2)农业机械化【问题探究2】美国中部大平原具有高度机械化的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①土地平整,以旱地为主,适合机械化作业。
②地广人稀,农业劳动力缺乏,要依靠机械化作业。
③科学技术发达,具有先进的农用机械。
④交通发达【问题探究3】机械化生产有什么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问题探究4】农场主们收获的粮食主要是自己吃吗?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
便捷的交通是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
(3) 现代化的乡村面貌【问题探究5】以高度机械化为主要特点的商品性农业对美国农场主们的吃、住、行、交往等生活方面有怎样的影响?①生活水平高,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②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
③出行都要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
④周围没有邻居,相邻农场距离较远。
【问题探究6】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至少列出四点,表明它们在景观或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二)与山为邻1.垂直的生计【探究1】探究“垂直”的变化(1).读图,描述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
安第斯山脉位于半球的洲,山脉是走向,素有之称,是世界最长山脉。
(2).观察图,描述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变化。
总结:安第斯山脉的景观呈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计算:假设海拔0米的温度是25度,那么,1500米处,3000米,4500米处分别是多少度?总结:海拔与气温的关系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
【探究2】了解印第安人的“生计”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了许多限制。
那世代生活在此的印第安人又是怎样适应这里的环境呢?总结:低海拔---种植业高海拔---畜牧业(2).探寻秘鲁:观察图,秘鲁的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它的形象出现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羊驼;是国家的象征,说明了羊驼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3).感受印第安文明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
【探究3】安第斯山区山上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印第安人掌握了安第斯山脉的自然规律,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把生产与山区地势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山地之国(1)瑞士---“大山之子”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之国。
【探究1】①找找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②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找找看主要有哪些河流。
(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等)③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概况一下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
(瑞士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大。
)④瑞士的山区占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6%,矿产奇缺。
(2)旅游者的天堂①瑞士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纯朴的乡村生活。
②旅游内容、设施和服务阿尔卑斯山区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设施先进齐备,服务细致入微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者的天堂。
③旅游业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
【探究2】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海拔高,有冰川积雪,风景优美,夏天成为观光和避暑胜地;冬季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
◆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
◆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游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还有直升飞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
④环境保护◆.立法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在线测试一.选择题1、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A、平原地区B、丘陵地区C、高原地区D、高山地区2、以木、竹为主要材料,用木桩做支撑,悬空架设的居民建筑主要分布在()A、长江中下游平原B、美国中部平原C、日本关东平原D、湄公河平原3、下列位于美国中部的大河是()A、湄公河B、尼罗河C、密西西比河D、亚马孙河4、高海拔山地的自然景观主要有()A、有较明显的垂直变化B、有较明显的水平变化C、只有水平变化,没有垂直变化D、无任何变化5、位于新疆的哈萨克族牧民的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A、高海拔草地B、低海拔草地C、山谷间D、山顶6、位于新疆的天山山脉,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在山簏地带,主要分布着()A、绿油油的草地B、砾石遍地的荒漠C、茂密的针叶林D、茂密的阔叶林7、湄公河平原位于下列哪一个半岛()A、马来半岛B、中南半岛C、朝鲜半岛D、雷州半岛8、下列地区中,农业耕作以大型农用机械为主的是()A、日本关东平原地区B、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美国中部平原地区D、湄南河平原地区9、下列不属于...美国中部平原生活特点的是()A、人们居住比较分散B、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劳动人手不多C、人们生活水平较高D、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C、只有水平变化,没有垂直变化D、无任何变化10、平原地形加湿地的气候,适应下列哪种作物生长()A、水稻B、小麦C、茶叶D、甘蔗11、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生产的农产品是()A、小麦、高粱B、水稻、玉米C、小麦、玉米D、玉米、黄麻12. 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人口众多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3.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的风俗流传于()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泰国14.美国大农场农业的特点有()①商品性农业②机械化作业③生产效率高④人均产量低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二.综合题15、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
(10分)卢卡索地处阿尔卑斯山区,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事业。
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问题。
例如,为了建设滑雪道,砍伐了大量的森林,致使山上的碎石和泥土被洪水冲走,造成房屋、道路毁坏,农田水土流失,河道淤塞。
(1)、您认为,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矛盾吗?为什么?(5分)(2)、对于卢卡索存在的上述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5分)16.材料分析:分析美国乔治家农场及附近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上图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地形适合大规模的____________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