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照条件越好 发电量不一定越高

光照条件越好 发电量不一定越高

光照条件越好 发电量不一定越高
光照条件越好 发电量不一定越高

据测算,夏天,光照条件最好时,电池片的工作温度可以达到80℃,此时该组件的峰值功率与额定值(温度为25度)相比将降低约

(80-25)×0.42%=23.1%

理论上,光照强度越大,电池片温度越高,从单一因素考虑,光照强度增大会增大光伏功率输出,温度升高会减少光伏功率输出。所以,在光照强度最大的时候,受光照和温度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光伏功率输出不一定是最大的。

原理

电池片发电的主要结构是p-n节,电池片在光照条件下会在p-n 节附近产生大量的载流子,p-n节内建电场将载流子分离,使正负电荷在电池两极聚集,正负电荷被电极收集后形成电流输出。电极对正负电荷的收集效率越高,电池片的输出效率越高。

在强光照条件下,载流子形成增多,可以在电池两极聚集更多的载流子。但是同时,强光照会使电池片吸收更多的光能,其中大部分光能转化成热能被电池片吸收,使电池片温度升高,载流子的运动速度变快,载流子复合率升高。另外,夏天低风速、低湿度的环境条件也会使电池片的工作温度升高。所以,夏天强光照条件下,虽然电池片内部产生了更多的载流子,但大量的载流子在被电极收集之前复合掉,电池片输出的功率不一定会增大

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 苯

第2课时苯 1.会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与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2.知道苯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并会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一苯的物理性质及分子结构[学生用书 P50] 阅读教材P69、P71,思考并填空。 1.苯的物理性质 2.苯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3.检验苯分子中是否含C===C的实验探究

结论:苯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 判断正误 (1)标准状况下, 22.4 L 苯分子中含有3N A 个C —C 键。( ) (2)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 (3)苯分子中有6个完全相同的碳碳键。( ) (4)苯分子中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 (5)苯与溴水混合振荡后静置,溴水层褪色,证明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 答案:(1)× (2)× (3)√ (4)× (5)× 苯的分子结构 1.(2016·南京金陵中学期末)以下有关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B .苯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C .二氯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D .乙烷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 解析:选D 。甲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因为甲苯可以看成是甲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取代,A 错误;苯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共平面,因为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共面,而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也共面,所以苯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共平面,B 错误;二氯甲烷分子为四面体结构,但不是正四面体,C 错误;乙烷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

可能共面,D正确。 2.能说明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布,而是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的事实是() 解析:选B。苯分子结构中无论是单、双键交替出现,还是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苯的一取代物都只有一种结构,间位二取代物、对位二取代物也都只有一种结构,因此A、C、D项不能用以说明苯环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B项,苯分子结构中若单、双键交替出现,则苯的邻位二取代物有两种结构,因此B项可以说明苯分子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

第三章 第二节 乙烯第1课时(学生版)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1课时 乙烯 一、乙烯的组成和结构 1.分子结构 2.立体构型 判断正误 (1)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 2CH 2( ) (2)乙烯的电子式为 ( ) (3)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 (4)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 ) 深度思考:丙烯(CH 3—CH===CH 2)中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在同一平面? 提示 7个 解析 因为乙烯中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而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最多只有3个原子在同一平面,而丙烯可以看作—CH 3取代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CH 3中的C 与双键碳原子及其上的3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而—CH 3中最多只有一个H 与双键碳原子及其上的3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 二、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 (1)实验现象 ①B 中溶液 ; ②C 中溶液 ; ③D 处点燃后,火焰 且伴有 。 (2)实验结论:石蜡油(烷烃)分解产物中有不同于烷烃(饱和烃)的物质产生,即不饱和烃(烯烃)。 2.不饱和烃与烯烃

3.物理性质 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①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 且伴有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热。 CH 2===CH 2+3O 2――→点燃 2CO 2+2H 2O 。 ②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乙烯被氧化为CO 2。 (2)加成反应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的 (或 )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写出乙烯与下列物质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①Br 2:CH 2===CH 2+Br 2―→CH 2BrCH 2Br ; ②H 2:CH 2===CH 2+H 2――→催化剂△ CH 3CH 3; ③HCl :CH 2===CH 2+HCl ――→催化剂△ CH 3CH 2Cl ; ④H 2O :CH 2===CH 2+H 2O ――→催化剂高温高压CH 3CH 2OH 。 (3)加聚反应:乙烯能发生自身的加成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 CH 2===CH 2――→催化剂CH 2—CH 2。 5.乙烯的用途 (1)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2)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作为果实催熟剂。 (3)乙烯是一种基本化工原料。 判断正误 (1) 的分子式是C 3H 6,符合通式C n H 2n ,故该烃是烯烃( ) (2)从石油和煤中获得乙烯是目前工业上生产乙烯的主要途径( ) (3)乙烯可燃,能被O 2还原生成CO 2和H 2O( ) (4)用溴水或酸性KMnO 4溶液可以区分甲烷和乙烯( ) (5)乙烯双键中的一个键可以断裂,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 (6)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 (7)水果运输中为延长果实成熟期,常在车厢里放置浸泡过酸性KMnO 4溶液的硅藻土( ) (8)工业上利用乙烯水化法制乙醇,是发生了取代反应( ) (9)乙烯和聚乙烯分子中均含有碳碳双键( ) 深度思考 1.(1)在下述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 ①由乙烯制氯乙烷 ②乙烷在空气中燃烧 ③乙烯使溴水褪色 ④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⑤乙烷在光照下与Cl 2反应制氯乙烷 (2)请写出①、⑤的化学方程式:

光照条件变化下的图像生成方法

第!"卷第#期$%%!年#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0/+1&1+’2’*0(*134).125 3678!"*68# .9:8$%%!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A 作者简介;杨杰?=#B @

高中化学 第三章第二节第3课时 煤的干馏与苯等级性测试 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3课时 煤的干馏与苯 等级性测试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苯分子结构中对位上的4个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B .苯的结构简式可用 表示 C .苯的四氯代物有4种 D .苯是一种碳原子的价键远没有饱和的烃 解析:选C 。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对位上的4个原子在一条直线上,A 正确;苯的结构简式可用表示,B 正确;苯的四氯代物与苯的二氯代物数目相同,均有3种,C 错误;从苯的分子式可以看出,苯是一种碳原子的价键远没有饱和的烃,D 正确。 2.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CCl 4+H 2――→催化剂△ CHCl 3+HCl B .2CH 2===CH 2+O 2――→催化剂△ 2CH 3CHO 解析:选D 。A 、C 均为取代反应,B 为氧化反应,只有D 为加成反应。 3.(2019·高考全国卷Ⅰ改编)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 A .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 .实验中装置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 .装置c 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解析:选D 。苯和溴均易挥发,苯与液溴在铁作用下发生剧烈的放热反应,释放出溴化氢气体(含少量苯和溴蒸气),先打开K ,后加入苯和液溴,避免因装置内气体压强过大而发生危险,A 项正确;四氯化碳用于吸收溴化氢气体中混有的溴单质,防止溴单质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四氯化碳呈无色,吸收红棕色溴蒸气后,液体呈浅红色,B项正确;溴化氢极易溶于水,倒置漏斗防倒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易吸收溴化氢,发生反应为Na2CO3+HBr===NaHCO3+NaBr,NaHCO3+HBr===NaBr+CO2↑+H2O,C项正确;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混有苯、液溴和少量溴化氢等,提纯溴苯的正确操作是①用大量水洗涤,除去可溶性的溴化氢和少量溴;②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剩余的溴等物质;③用水洗涤,除去残留的氢氧化钠;④加入干燥剂除去水,过滤;⑤对有机物进行蒸馏,除去杂质苯,从而提纯溴苯,分离溴苯,不用“结晶”的方法,D 项错误。 4.下列关于苯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①常温下不能进行,需要加热 B.反应②不能发生,但是有分层现象,紫色层在下层 C.反应③的反应类型与反应②相同 D.反应④能发生,从而证明苯中是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解析:选B。在Fe催化作用下,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不需要加热,A错误;苯的性质稳定,不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也互不溶解,苯的密度比水的小在上层,下层呈紫色,B正确;苯的燃烧是氧化反应,而苯不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C错误;苯的组成不饱和,具有特殊结构,不是单双键交替的结构,D错误。 5.下列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的两倍的是( ) A.酒精B.苯 C.乙烷D.丙烯(C3H6) 解析:选B。有机化合物中的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1∶1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的两倍,答案选B。 6.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 A.甲烷B.乙烷 C.乙烯D.苯 解析:选D。甲烷和乙烷只能发生取代反应,乙烯难发生取代反应,且能使KMnO4溶液褪色,苯符合题目要求。

论述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摄影用光及室外新闻摄影的用光技巧

论述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摄影用光及室外新闻摄影的用光技巧 10级新闻一班蒋尧p101211916 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摄影用光要根据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合理用光,还要根据具体拍摄的时间(早上、中午和傍晚)和地点来合理使用光,因为天气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光线的强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分为以下这几种情况: 一、傍晚。 太阳接近地平线呈日落状态。这时太阳呈橙红色或红色等十分美红色,太阳附近的天空中出现晚霞的景象,这是黄昏最重要的特征。 投影较长。黄昏时刻的太阳光处在平射时期,所以被照明的景物投影很长。另外,被照明的景物表面好像也涂上了一层暖色调,这是由于这时的太阳中含有的长波光比较多的原因。 黄昏时刻往往空气污浊。这是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所导致的,如工厂排出的废气、废烟、车辆行驶时扬起的尘埃等等。在侧光、侧逆光的情况,也会形成空气透视的现象。 太阳光的照度小,光线较柔,景物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反差较弱。 黄昏气氛的处理 拍摄日落景象。日落前太阳及太阳光的变化类似日出后太阳和太阳光的各种变化的情况。故也要及时抓住日落时分最精彩的场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日出和日落景象是千变万化,没有一天是重复的,有时是非常精彩的,有时也无特色。正因为这一时刻光的丰富性,很多精病态之作就产生在这一时刻。 选择好拍摄时间。和拍摄日出一样,过早和过晚,都不是黄昏时刻最美的特征。由于太阳光和太阳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最美的景象只能维持极短的时刻,所以要不失时机地把最美时刻的景象拍摄下来。 有效地利用投影。选择侧光、侧逆光是表现投影的理想光线。黄昏时刻太阳光也处在平射时期,所以被照明的景物投影也很长。另在逆光、侧逆光下,会加强空气透视效果,形成黄昏时刻的一种朦胧感。 剪影、半剪影的处理。这是逆光和侧逆光处理的光线效果,这种处理不但关于表达被摄体的外形特征,而且又可以保持黄昏时刻特有的色调、气氛及日落情境。 顺光处理。顺光照明下的景物,在太阳的暖色调光照明下,景色呈暖色调。而且由于这一时刻的太阳光的照度比较低,光线比较柔和,又保持顺光照明的迁型特色,会在画面形成丰富的、和谐的、柔和的影调和色调。 二、雨天。 雨天是阴天,所以具有阴天的特征,如天空亮度和地面景物亮度的间距很大;天空光是唯一的光源,由于下雨,地面景物会显得更暗;景物显得灰暗,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等等。 天空光的色温较高,所以景色被浅浅的灰蓝色的天空光所照明。地面的积水以及地面有反光或出现景物的倒影,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景象。夜景中的雨景,这种景象会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雨景气氛的处理 注意天空。雨天中天空亮度和地面景物亮度将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过大的亮度间距已超出了胶片的有效宽容度范围,过多面积的天空出现,会影响视觉对地面景物细腻的层次的注意;从技术上讲,过大的亮度差距也会给曝光带来困难。怎样来处理天空呢?一是利用前景,特别是暗的前景来遮挡天空,减少天空在画面中的面积。二是构图尽量减少天空的面积或被摄体挡住一部分天空。这样以减少天空的面积。 选择好景物。雨天中只能依靠被摄体的色调的明暗差异来表现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层

监控摄像机如何在光照条件很差的环境中拍摄到清晰的图像

监控摄像机如何在光照条件很差的环境中拍摄到 清晰的图像 监控摄像机要求能在夜晚光照条件很差甚至是没有光的环境中,也能拍摄到清晰图像。在摄像机的指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低照度这一项。 1、照度的概念 照度是测量摄像机感光度的单位,用勒克斯(Lux,法定符号为Lx):1Lx=1Lx/㎡,也就是摄像机能在多暗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到图像。最低照度是测量摄像机感光度的一种方法,在暗房内,摄像机对着被测物,然后把灯光慢慢调暗,直到监视器上快要看不清楚被测物为止,这时测量光线的照度,就是该摄像机的最低照度。勒克斯(Lux)的值越低,表明摄像机能在光照条件更低的情况下拍摄到清晰的图像。我们知道摄像机产生的视频信号标称值为1v,标准值为700mv,比如采用光圈为F1.2的镜头,当被拍摄景物的照度值为0.02Lux 时,摄像机输出的视频信号幅值为标准幅值700mv的33%-50%,这时摄像机的最低照度为0.02Lux/F1.2。测试最低照度值必须注意镜头光圈大小,F值越小,光圈越大,需要的照度越低。不同的光圈,最低照度值是不同的。 2、实现低照度摄象的方案 我们知道CCD摄像机可以分为彩色与黑白摄像机,普通摄像机的最低照度见下表。 普通摄像机的最低照度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分为红、橙、黄、绿、青、兰、紫,波长比紫光短的称为紫外光,波长比红外光长的称为红外光。CCD传感器表面有一层吸收紫外的透明电极,所以CCD不能接受紫外光。普通彩色摄像机的CCD芯片上有红、

绿、蓝三色滤光条,所以彩色摄像机不能感受红外光。而普通CCD黑白摄像机的光谱范围很宽,不仅能感受可见光,而且可以感受红外光。 根据以上原理,在光照条件很差的环境中,工程师们常常采用以下方案拍摄到清晰的图像。(1)普通低照度CCD黑白摄像机+红外灯 在监控现场安装红外灯辐射“照明”,产生人眼看不见而普通摄像机能捕捉到的红外光,通过CCD黑白摄像机可以实现夜间拍摄。 (2)彩色转黑白摄像机+红外灯 所谓彩色转黑白摄像机就是指白天是彩色摄像机,到了晚上光照条件很差的时候,利用黑白图像对红外线感度较高的特点,自动切换为黑白方式,在红外线的配合下进行拍摄。和红外灯配合时候,低照度摄像机必须满足红外灯支持的最低照度。 (3)红外低照度彩色摄像机 红外低照度彩色摄像机的红外感度比一般摄像机高4倍以上,可以在零照度(0Lux)下工作。 红外低照度彩色摄像机 (4)低速快门摄像机 低速快门摄像机又称画面累积型摄像机,通过电脑连续存储多帧(最多达128帧)因光线不足而较模糊的画面,并累积起来,成为清晰的画面,借助SLOWSHUTTER技术,实现在0.008LUX/F1.2照度下进行拍摄。这种低照度摄像机适用于禁止红、紫外线破坏的博物馆、夜间生物活动观察、夜间军事海岸线监视等。 (5)、超低照度摄像机 超低照度摄像机采用EXVIEWHAD技术大大提高了感光度,其彩色照度可达0.05LUX,

第三章第二节检测题答案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乙烯化学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由于乙烯发生了氧化反应 B.乙烯可在氧气中燃烧,该反应属于乙烯的氧化反应 C.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该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D.将乙烯通入溴水中,反应后得到均一、透明的液体 解析:选D A项,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乙烯发生氧化反应,正确;B项,乙烯的燃烧,也属于乙烯的氧化反应,正确;C项,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正确;D项,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1,2-二溴乙烷是油状液体,液体分层,错误。 2.从南方向北方长途运输水果时,常常将浸泡有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放置在盛放水果的容器中,其目的是() A.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杀死水果周围的细菌,防止水果霉变 B.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周围的氧气,防止水果腐烂 C.利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催熟水果 D.利用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防止水果早熟 解析:选D运输水果时,将浸泡有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放置在盛放水果的容器中,高锰酸钾可与水果产生的乙烯反应,乙烯属于水果催熟剂,降低乙烯的浓度,从而可防止水果早熟。 3.下列反应中,能够说明乙烯分子具有不饱和键的是() A.燃烧反应B.取代反应C.加成反应D.化合反应 解析:选C燃烧反应是有机物的共同特征,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性,化合反应不一定需要碳碳双键。 4.下列有关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苯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B.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在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并静置后下层液体为紫红色 D.在苯中加入溴水,振荡并静置后下层液体为橙色 解析:选D苯与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均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苯的密度比水小,在上层,因而上层有机层为橙色,故D错误。 解析:选C①是加成反应,②是化合反应,③是加成反应,④是取代反应。 5.制取一氯乙烷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乙烷和氯气反应B.乙烯和氯气反应

第三章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4.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导学: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 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 _ ___ 和___ ___等。如:霜冻会使大批蚊子死亡,这是受的影响。 3.生物因素主要是指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之间和______ 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蚂蚁共同搬运食物有分工有合作、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这说明同种动物之间既有又有。 5.在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多种形式相互作用,使得各种生物之 间、,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合作*探究*交流: 1.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相关问题: (1)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如何设计?其他因素是否要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 (2)用两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3)往实验装置中放黄粉虫幼虫时,最好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4)放入黄粉虫幼虫后,为什么要静置4—5分钟?为什么要1分钟统计1次,并且统计10次? 2.进一步探究:请思考并讨论除了光照之外,还有哪些非生物因素也能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有没有影响?请选择一种生物独立设计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它的影响。 3.蚂蚁共同搬运食物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什么关系?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哪些? 4.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什么关系?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哪些? 5.归纳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特点,有什么作用? 当堂检测: 1.影响沙漠中植物生活的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 D.温度 2.下列环境因素中,都属于非生物因素的一项是( )。 ①阳光②草③蚯蚓④细菌⑤水⑥温度⑦树木⑧蘑菇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⑤⑦ D.①④⑥ 3.限制芭蕉在我国北方地区正常生长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 D.温度 4.下列各组生物中,属于捕食关系的一组是( )。 A.白菜和黄豆 B.蝮蛇和田鼠 C.鲤鱼和草鱼 D.龙眼和荔枝 5. 下列各组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 A.甘蔗和玉米 B.金鱼和水草 C.青蛙和蝗虫 D.瓢虫和萝卜 6. 下列各组生物中,属于合作关系的一组是( )。 A.水稻和杂草 B.水牛和山羊 C.工蜂和雄峰 D.瓢虫和蚜虫 拓展延伸: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教案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典型化学性质,掌握加成反应。 2.了解乙烯的制备和收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乙烯分子结构的有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利用乙烯和乙烷之间的比 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乙烯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想象能力。 2.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条件的选择控制, 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条件的选择控制,使学生领悟到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 3.通过乙烯分子结构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 教学重点、难点: 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教学过程 石油、煤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由石油、煤可以得到多种常用燃料,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基本化工原料。例如,从石油中获得 乙烯 (目前生产乙烯的主要途径);从石油或煤中获得苯 等其他基本化工原料。这一节里我们要学习、探讨乙烯和苯的分子结构及性质。 【实验探究】石蜡油分解的实验装置如下图: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 烷烃的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汽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生成气体。利用该气体进行如下实验: 【思考与交流】 1. 那些现象证明生成物具有与烷烃相同的性质? 答:① 气体不溶于水 ;②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 2. 那些现象证明生成物具有与烷烃不同的性质? 操 作 现 象 1气体.通入紫色的KMnO 4溶液 溶液褪色 2气体.通入红棕色的溴的CCl 4溶液 溶液褪色 3.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 气体燃烧,火焰明亮有黑烟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 第三章第二节:醛(I)卷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二节:醛(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不相对应的是() A . 福尔马林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浸泡食物 B . 臭氧的氧化性极强,可用于饮用水的消毒 C . 氧化镁的熔点很高,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D . 钠、钾合金常温下呈液态,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考点】 2. (2分)在农业上常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来浸种,给种子消毒.福尔马林中含有() A . 甲醇 B . 甲醛 C . 甲酸 D . 乙醇 【考点】 3. (2分) (2015高三上·湛江开学考) 具有防腐作用的甲醛() A . 分子中共有12个电子 B . 能发生加聚反应 C . 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 D . 比例模型为: 【考点】 4. (2分)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 , 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 . C14H18O5 B . C14H16O4 C . C14H22O5 D . C14H10O5

【考点】 5. (2分)某学生做乙醛还原性的实验,取1 mol/L的CuSO4溶液2 mL和0.4 mol/L的NaOH溶液4 mL,在一个试管内混合后加入0.5 mL 40%的乙醛溶液加热至沸腾,无红色沉淀,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A . NaOH不够量 B . CuSO4不够量 C . 乙醛溶液太少 D . 加热时间不够 【考点】 6. (2分) (2019高二下·辽阳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与含有相同的官能团,互为同系物 B . 属于醛类,官能团为-CHO C . 的名称为:2-乙基-1-丁烯 D . 的名称为:2-甲基-1,3-二丁烯 【考点】 7. (2分) (2016高一下·温州期中) 下列反应属于不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 油脂的水解 B . 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浓硝酸反应制取硝基苯 C . 乙醛与氢气的反应 D .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考点】 8. (2分) (2018高一下·西安期末) 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

必修2第三章学案第二节

必修2第三章学案第二节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要点: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 ①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部分。(了解即可) 其中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是第三产业。 3. 不同产业活动的区位特征(重点记忆) ●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和矿业(如石油开采)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 如考题:荔枝的种植与的联系最为密切( A ) A.自然环境B.运输条件C.消费人群D.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 ●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是和市场(消费人群)密切相关。哪里有顾客,就去 哪里。 如考题:下列产业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的是( A ) A.大型百货商场B.钢铁工业C.甘蔗制糖厂D.石油开采 4. 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位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别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变化更明显。区位因素变化,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的转移。(了解) 二、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 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1.生产协作:可以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比如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的联系。

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的流动,现代物流业产生,它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的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的影响是( C ) A.增加生产成本 B.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 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增加了企业库存和人力资源成本 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的信息,必然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 备注:工业地域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克服自己的限制性因素,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比较大的产业集群。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⑴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产量 ●光照光照长短、光照强弱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热量制约农作物的产量、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如考题: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A ) A.光热B.水源C.地形D.土壤

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第三章 果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三章果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环境:环境是指果树生长空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势条件和生物因子。对果树起作用的生态因子包括: 1.气候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雷电、风、雨和霜雪等。 2.土壤因子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 3.地形因子地形类型(山地、平原、洼地)、坡度、坡向和海拔等。 4.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5.社会因子环境污染。 果树和环境条件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任何一个栽培种或品种,一方面要保持其最初生存时所要求的条件;同时又要适应改变了的新的环境。果树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中环境条件起主导作用。果树栽培学的目的就是根据果树的特性,改变和创造适合的环境条件来满足果树的要求,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第一节温度 一、温度与果树的分布 二、生长季的温度变化与果树的关系 三、温度与果树生长发育大关系 四、高温、低温对果树的影响 一、温度与果树的分布 温度是影响果树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各种果树的地理分布是受温度条件的限制,其中主要是年平均温度、生长期的积温和冬季最低温度。延庆年平均温度8.5℃左右,冬季极端最低温度-27℃,苹果适应年平均温度7-13℃,葡萄是8-18℃,杏6-14℃;大于等于0℃的积温3704℃,237天;大于等于5℃的积温3952.℃,202天 二、生长季的温度变化与果树的关系 积温:植物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总量时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通常把高于一定温度的日平均温度总量叫做积温。延庆的活动积温为3498.5℃ 生物学零度:对果树来说,在综合外界条件下能使果树萌芽的平均温度叫生物学零度。即生物学有效温度。一般果树生物学有效温度的起点多在平均温度6-10℃,常绿果树10-15 ℃。延庆≥10℃的积温3252.6℃,165天;苹果果实成熟所需要的积温是1099℃。葡萄2100-3700℃。桃1083℃,杏649℃。 各种果树在生长期中对温度热量要求不同,这与果树的原产地温度条件有关。各种果树在生长期内,从萌芽开花到果实成熟都要求一定的积温;同一树种不同品种对热量要求不同;一般一年中营养生长时期开始早的品种,对夏季的热量要求较低,反之则高。 三、温度与果树生长发育的关系 1、果树在发育周期中,都需要一定的温度,适宜温度条件下,果树生长量明显大于低温和高温。 2、温度对果实品质、色泽和成熟期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温度较高,果实含糖量高,成熟较早,但色泽稍差,含酸量低;温度低则含糖量少,含酸量高,色泽艳丽,成熟期推

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乙烯

乙烯·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学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乙醇在不同条件下反应产物不同,即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渗透“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科学品质:通过乙烯用途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学习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的方法。 重点、难点乙烯的结构和实验室制法;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图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了烷烃,请大家用系统命名法给下列物质命名: 【引入】不饱和烃:分子里碳原子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饱和链烃里的氢原子数,分子里的这种碳原子还可以结合其他原子或原子团,这类烃叫不饱和烃。 【板书】第四章第四节乙烯 【提问】同学们常见塑料,大家想想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作的? 【设问】大家知道我手中这些塑料物品是用什么制造的吗?做命名练习,但对后两个物质感到诧异。 阅读课本第84页,理解概念。 记笔记。 思考并举例。 回答:是乙烯。 温故知新,诱 导学生进行对比,从 而引出新概念。 培养学生阅读 理解能力和自学能 力。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乙烯不仅可以制塑料,还可以制橡胶、纤维等。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的石思考并理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油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就是用“乙烯的年产量”衡量的。我国乙烯产量逐年迅猛增长, 1997年乙烯产量为359万吨,比1996年 增长18%。 【提问】乙烯的用途如此广泛,请大家想想这与乙烯的什么因素有关? 【再问】那么乙烯的性质又是由它的什么 因素决定的呢? 【引入】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乙烯的结构。 【板书】一、乙烯分子的结构 【设问】乙烯分子中的两个碳原子、四个氢原子是怎样结合的呢? 【讲述】请大家根据原子趋于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试着写出乙烯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请一名同学上黑 板写。 【评价】该生书写正确、规范。【讲解】烯烃概念:链烃分子里含有碳碳 回答:性质。 回答:由结构决定。 思考。 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 分子式:C2H4 结构简式:CH2=CH2 理解、记忆概念。 动手安装乙烷、乙烯的球棍模型。 阅读课本第85页。 对学生进行结构决定 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的学法指导。 自然过渡。 激发求知欲。 训练学生书写化学用 语的技能,培养严谨 认真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给学生由点到面分 析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