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众化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纪录片大众化探析————————————————————————————————作者:————————————————————————————————日期:纪录片大众化探析-新闻学纪录片大众化探析史兴庆今年上半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引起的社会关注更为广泛,《舌尖》系列也有望成为纪录片走出低谷、大众化归来的拐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纪录片有过一段大众化的辉煌时期,那时候纪录片可以同电视剧“掰掰手腕”,占据了电视台的一些黄金时段。
后来纪录片陷入了低谷。
新世纪以来,纪录片一直在“爬坡”,期间也有一些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纪录片频道开播,巩固了纪录片的小众化阵地,但距离纪录片走出低谷,还差那么一股劲儿、一口气儿。
纪录片存在的问题1、官方创作实力两极分化。
最近几年,央视纪录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创作可谓风生水起,涌现出一批人文类、社会类、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佳作,而且实现了制播分离,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很多民间纪录片公司、影视公司与之合作,但在多数省、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还远不如人意,甚至没有专门的创作力量。
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卫视每天播出30分钟纪录片,没有创作力量的电视台,则沦为纪录片播出的平台;而央视纪录频道则抓住机遇,联合百家地方电视台,致力打造中国纪录片制播联盟,构建中国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已在90多家地面频道播出,央视也因此更加一家独大。
2、民间创作力量有待加强。
民间纪录片创作力量,主要包括独立作者、社会上的纪录片爱好者,大学生群体等,在纪录片的辉煌时期,他们一度非常活跃,而现在则陷入了低迷。
独立纪录片是纪录片创作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纪录片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往往能给观众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揭示生活表象下被遮蔽的部分。
国内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一直没有停滞,但无论作品还是创作者,其影响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局限于小众化传播。
纪录片的大众化思考作者:高辉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电视业的发展,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
纪录平常人生活的纪录片,对平民百姓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电视工作者纷纷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凡人小事,开始纪录平淡而琐碎的生活。
文章就纪录片大众化的选题和创作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大众化;观念;选题;时代感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124-02在业内,电视纪录片一直都是“一群精英做给另一群精英看的”。
但“精英”做出来的文化产品,如果无法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就不能产生广泛的传播效果,也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纪录片生产和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性。
作为世俗社会文化形式的大众文化所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普通人都能够达到的基本道德,是一个社会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大众文化,无论在审美形式上还是价值取向上,都是低门槛的,是日常化的,是大多数人易于并乐于接受的,因此也是主流的。
精英文化如何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得到大众的积极赞同,是电视纪录片创作面临的现实课题。
尤其在当前纪录片创作限于资源、专业、资金、人才紧缺的困境中,纪录片的这种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东方时空》的制片人陈芒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是老百姓。
我们到社会底层拍片子的时候常常有人问:‘你们拍我们干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总觉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不值得上电视。
而我们恰恰要让他们成为《生活空间》的主人公。
”1 大众化的核心电视纪录片大众化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命运一直都是纪录片创作的永恒主题。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这种人文关怀的现实题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 大众化的表现特征1)平民化。
是指纪录片工作者树立起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以平民化的视角,故事化的结构方式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影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电视、电影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手机、电脑上观看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导致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更加现代化与大众化。
本文将从现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阐述影视艺术传播的趋势。
一、现代化1. 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电视、电影院等影视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需求。
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影视作品,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大大提高。
VR、AR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影视艺术能够以更加现代、立体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提高了影视作品的欣赏性和观赏体验。
2. 制作水平的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特效、拍摄技术的进步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惟妙惟肖,真实感更强,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观赏需求也更高。
导演、编剧等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得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大幅提升。
3. 宣传推广的新方式随着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影视作品的宣传推广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影视剧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提高影视作品的知名度和话题性。
一些影视作品还会选择在直播平台进行首播,通过直播节目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提高播放量和话题度。
二、大众化1. 观众群体的扩大随着现代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获取途径更加便捷化,观众群体也更加庞大。
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影视作品,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可能成为影视作品的观众。
这也使得影视作品越来越大众化,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观众群体。
2. 影视作品的类型多样性随着大众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影视作品的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剧、电影,现在更加多元化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如网剧、短视频、纪录片等。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纪录片制作也日益繁荣。
从1999年《黄土高坡》到2018年的《纪念日》,中国纪录片的质量、拍摄技术、话题取材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纪录片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平衡问题。
本论文旨在分析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双向性,探讨如何在“精英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均衡发展,促进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界定在本论文中,“精英化”指的是纪录片制作方面的精细化、高水平化,包括高水平拍摄技术、剪辑技术、配乐、配音等。
而“大众化”则着重于受众层面,即制作方向更加注重观众需求,策划更加注重话题性和市场性,更深入地挖掘和探讨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
二、“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的矛盾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如果将重点放在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往往会让纪录片的观众群体受到限制,产生狭隘化的印象,这样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精英化”现象。
相反,如果过于注重宣传效果和市场需求,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可能会忽略了纪录片制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带来“大众化”问题,这样的纪录片制作可能就会流于肤浅,缺乏深度和内涵。
三、纪录片发展的双向性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由于市场需求、观众需求的变化,一些新的制作模式和原创思路也迅速兴起。
因此,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不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应该保持双向发展的态势。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当纪录片制作者在追求纪录片质量和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应该借鉴市场研究以及观众反馈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制作思路,创作出更多质量高、市场性强、观点新颖的纪录片。
四、均衡发展的方法在保持双向发展态势的同时,如何寻求“精英化”和“大众化”平衡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行业标准,从纪录片制作各个环节入手,推动行业生态良性循环。
在当代大众文化领军的电视文化景观下,纪录片制作呈现出强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所谓新纪录片运动发轫至今,其文化取向经历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抗、消解与融合的演化历程,纪录片一直在启蒙与娱乐、教化与审美的顾此失彼中彷徨迷惘。
21世纪中国纪录片将何去何从成为今天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精英”纪录片与“大众”电视文化的“中国因缘”溯本求源,纪录片原本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
这种看法毫不隐讳地彪炳着纪录片的精英文化品位。
尽管国内也不乏《布达拉宫》、《德拉姆——茶马古道》这样的院线制作,但今天的中国,纪录片最大的载体仍然是广播电视这一大众媒介。
电视媒体最浅表的作用就是传播资讯和休闲娱乐,深层次的作用才是审美与启蒙。
以“精英”的态势来创作纪录片,以“大众”的品位被摆上电视柜台,电视先天的“大众”属性,主宰着原本自诩为“精英”的纪录片品貌,“门不当户不对”自然是一个令人尴尬而无奈的宿命。
脱胎于特定时期政治宣传与“教化”的纪录片(专题片)转世之后,正逢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炽热鼎盛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
启蒙思想与纪录片原始精神的邂逅,使纪录片无疑成为了那些知识分子张扬“精英文化”的有力载体,启蒙与审美也成了纪录片责无旁贷的主要职责。
20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
上海电视台1993年创办的《纪录片编辑室》曾经创下36%的收视率,甚至比电视剧还要火爆。
同年开播的纪录片栏目还有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标识流传甚广。
随着这两个栏目的走红,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级电视台落地开花,一时间蔚为壮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电视台逐步走向商业化,纪录片创作也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至今仍有个别纪录片精品还不失时机地“灵光”乍现,但从中央到地方,纪录片节目的收视率还是一路狂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败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浅析我国纪录片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发布时间:2022-01-13T08:53:54.90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5期作者:孙琦[导读] 大众化的纪录片依托受众和市场,运用新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突破,它在给纪录片带来较多观众缘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带来了问题。
孙琦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310000摘要:大众化的纪录片依托受众和市场,运用新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突破,它在给纪录片带来较多观众缘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带来了问题。
一味迎合受众的创作思路使中国的纪录片变得急功近利、失去了方向,最终只拥有好看的外衣而丢掉了人文纪录的内涵。
大众化的表现方向应与正确的导向协调统一,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冷静分析,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创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新路子才是当下最该做的。
电视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电视节形式,它肩负着教化与引导主流价值方向的重任,因此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应更加慎重。
本文将一方面分析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为找到适合其长期发展的途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我国电视纪录片;面临问题;发展方向一、纪录片大众化的背景(一)大众文化的兴起中国的背景中国内陆大众文化传播艺术工业崛起于20世纪后。
在当前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开放和进入发展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大环境大好背景下,短短仅在我国不到20年的短短一段时间里,迅速稳步滋生成长发展壮大。
最终与一批大量来自整个中国大陆官方的传播学术界和主流精英大众文化、来自中国官方的文学界的传播艺术主流精英中国大众文化并驾齐驱,形成三足鼎立的一个具有重要社会指导意义的的主干性大众媒体文化传播艺术产品形态。
随着进入我国大众传媒空前迅速蓬勃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意义统一性和不可控制性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大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许多现在中国大陆民间较为广泛热爱中国大众文化艺术传播传统艺术的年轻一代人们已经逐渐开始较为自由地通过一些新型的大众文化艺术传播媒介将这些用于体现自我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的中国大众文化传播艺术工业产品直接主动推向中国大众经济社会,而这些用于表达思想和谐的大众文化传播艺术工业产品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丰富着中国大众文化的传播艺术产品内涵,这样一来中国大众文化就在中国的这片中国大众文化传播艺术产品沃土上逐渐发展站稳了一个新的脚跟。
浅析我国纪录片走向受众的必要性南通大学文学院广电091 史天赐【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创作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
但这其中,走入市场受老百姓欢迎的片子却难以寻觅。
这种巨大反差的形成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市场化引言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一部好的纪录片的收视率不亚于电视剧,说明这个民族有较高的文化水准;一家电视台制作纪录片节目的水平高低,标志着这个电视台制作节目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屡屡在国际获奖,呈现出繁荣景象。
但繁荣景象背后是,在这些纪录片当中,能够真正走入市场受老百姓欢迎的片子却寥寥无几。
国际上的热闹与国内的遇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将就分析形成此巨大反差的原因入手,探讨和研究我国纪录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电影的诞生。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我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而我国纪录片开放意识的产生,应从32年前中日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算起。
之后不久,分别与1982年和1984年推出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成为我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
从1991年开始,我国纪录片开始在国际上获奖,《沙与海》和《最后的山神》就是其中两部。
之后,随着1991年《望长城》、1993年《生活空间》等的推出,我国纪录片真正走到了电视的最前沿。
2021年6月,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
《幼儿园》的获奖向世人证实了,我国纪录片正朝着国际化的路线发展。
声屏世界2011/1VOICE &SCREENWORLD笔者以凤凰卫视的纪录片栏目———《凤凰大视野》为研究个案,对其近五年播出的近两百个专题纪录片(通常一周一个专题,连续五天播出)的选题范围、编播方式、叙事风格加以考察,分析这一栏目所呈现的“大众化”生存特色,反思其中值得借鉴的传播观念。
题材选择:追求多领域顺应大众化关注《凤凰大视野》播出的专题纪录片所关注的题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涵盖人物、事件、社会文化、环境能源、国家地区等。
从选题分类统计结果看(见下表),人物、事件题材是栏目的选题重点。
其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题材是重中之重,占六成多。
这一栏目以专题纪录片的形式,将观众关注的历史和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全新曝光,让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重新走进观众的视野,或将一些被历史遗忘的人和事重新展示在观众面前,经过时光变迁和后续发展,让人明白更多,体会更透彻。
解析纪录片栏目大众化生存特色———以《凤凰大视野》为例□曹丹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凤凰大视野》选题分类统计表45VOICE& SCREEN WORLD《凤凰大视野》的人物类专题纪录片选择关注的人物比较多元。
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新闻人物,均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对个体的关注,也有对群体的关注,诸如中国远征军、徽商、工农兵大学生、知青、海归、民族企业家、台湾老兵、地震中的中国军人、中国检查员、驻伊美军士兵、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等等。
其中在对历史人物的纪录专题片中,既不乏名垂青史的伟人、将领、文化人士,也不乏一些“反面”人物,诸如大地主刘文彩、伪满俘臣、桂系军阀、克格勃等。
这种多元化的关注视角,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世界,顺应了普通大众收视兴趣的多样性与随意性。
《凤凰大视野》的事件类专题纪录片所选择纪录的事件种类纷繁,横贯古今中外。
诸如郑和下西洋、德国统一、切尔诺贝利事件、美苏太空竞赛、逃港风波、足球世界杯、青藏铁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国农村医疗改革、汶川大地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天灾人祸等等。
解析纪录片栏目的大众化生存特色
曹丹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近年来,电视纪录片在"收视率主义"的市场经济制约下逐步与栏目"联姻",并暴露出诸多弊病。
本文以凤凰卫视的纪录片栏目《凤凰大视野》为研究个案,对其选题范围、编播方式、叙事风格作以考察,分析其所呈现的"大众化"生存特色,进而反思其中值得借鉴的传播观念。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曹丹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纪录片栏目:以文化内涵为特色——从《风云百年》看城市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的定位与摄制 [J], 万小函
2.解析纪录片栏目大众化生存特色——以《凤凰大视野》为例 [J], 曹丹
3.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创作思路 [J], 李斌
4.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创作思路 [J], 钟燕
5.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J], 李秋佳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前哨2014年第11期今年上半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引起的社会关注更为广泛,《舌尖》系列也有望成为纪录片走出低谷、大众化归来的拐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纪录片有过一段大众化的辉煌时期,那时候纪录片可以同电视剧“掰掰手腕”,占据了电视台的一些黄金时段。
后来纪录片陷入了低谷。
新世纪以来,纪录片一直在“爬坡”,期间也有一些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纪录片频道开播,巩固了纪录片的小众化阵地,但距离纪录片走出低谷,还差那么一股劲儿、一口气儿。
纪录片存在的问题1、官方创作实力两极分化。
最近几年,央视纪录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创作可谓风生水起,涌现出一批人文类、社会类、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佳作,而且实现了制播分离,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很多民间纪录片公司、影视公司与之合作,但在多数省、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还远不如人意,甚至没有专门的创作力量。
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卫视每天播出30分钟纪录片,没有创作力量的电视台,则沦为纪录片播出的平台;而央视纪录频道则抓住机遇,联合百家地方电视台,致力打造中国纪录片制播联盟,构建中国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已在90多家地面频道播出,央视也因此更加一家独大。
2、民间创作力量有待加强。
民间纪录片创作力量,主要包括独立作者、社会上的纪录片爱好者,大学生群体等,在纪录片的辉煌时期,他们一度非常活跃,而现在则陷入了低迷。
独立纪录片是纪录片创作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纪录片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往往能给观众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揭示生活表象下被遮蔽的部分。
国内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一直没有停滞,但无论作品还是创作者,其影响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局限于小众化传播。
民间纪录片爱好者的DV 创作,一度比较可观,但这几年随着摄影工具的普及,这股力量反而弱下去了,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去拍纪录片;即便在网络上,一些原创的纪实影像也越来越表面化和娱乐化,缺少纪录片应有的深度和思考。
主旋律纪录片的大众化运营策略作者:童云罗锋来源:《新闻世界》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例,从三个视角剖析了社会化媒体语境下主旋律纪录片的运营策略,包括大众化视角下的叙事策略,大众化审美下的视听策略,大众化推广下的众包策略。
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让人们参与内容生产,成为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影片由此获得高度的社会认同感,这是主旋律纪录片可资借鉴的大众化路径。
【关键词】厉害了,我的国;主旋律;纪录片;大众化一直以来主旋律纪录片是精英化制作方式,傳播渠道自上而下,普通大众鲜有参与内容生产的机会。
随着社会化媒体发展和参与式文化兴起,尤其是高清摄影摄像技术普及,纪录片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变,人人能拍摄影片上传网络平台,记录生活,反映现实,纪录影像的生产与传播进入大众化时代。
主旋律纪录片也因为全民参与,而更加接地气、近民意。
2018年3月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院线热播,展现了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场面恢弘震撼,视角平实温暖,节奏跌宕起伏。
该片刷新了纪录影片的票房纪录。
在全国两会期间,这部影片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一种流行语和构词方式,语言背后是最朴实的民意表达。
作为一部主旋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能在票房上取得如此不菲的成绩相当不易。
该片在网络上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一位网友评价:“丰功伟绩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成长、奋斗、创造。
”有网友借用电影中的台词评价:“有一种幸运叫我是中国人,有一种幸运是生活在新时代。
”是怎样的大众化运营策略让主旋律纪录片“叫好又叫座”,本文对此进行剖析。
Antony Mayfield提出,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一系列在线媒体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参与、公开、对话、社区化、连通性,最大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
纪录片大众化探析-新闻学
纪录片大众化探析
史兴庆
今年上半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相比于第一季,第二季引起的社会关注更为广泛,《舌尖》系列也有望成为纪录片走出低谷、大众化归来的拐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纪录片有过一段大众化的辉煌时期,那时候纪录片可以同电视剧“掰掰手腕”,占据了电视台的一些黄金时段。
后来纪录片陷入了低谷。
新世纪以来,纪录片一直在“爬坡”,期间也有一些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纪录片频道开播,巩固了纪录片的小众化阵地,但距离纪录片走出低谷,还差那么一股劲儿、一口气儿。
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1、官方创作实力两极分化。
最近几年,央视纪录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创作可谓风生水起,涌现出一批人文类、社会类、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佳作,而且实现了制播分离,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很多民间纪录片公司、影视公司与之合作,但在多数省、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还远不如人意,甚至没有专门的创作力量。
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卫视每天播出30分钟纪录片,没有创作力量的电视台,则沦为纪录片播出的平台;而央视纪录频道则抓住机遇,联合百家地方电视台,致力打造中国纪录片制播联盟,构建中国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已在90多家地面频道播出,央视也因此更加一家独大。
2、民间创作力量有待加强。
民间纪录片创作力量,主要包括独立作者、社会上的纪录片爱好者,大学生群体等,在纪录片的辉煌时期,他们一度非常活跃,而现在则陷入了低迷。
独立纪录片是纪录片创作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纪录片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往往能给观众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揭示生活表象下被遮蔽的部分。
国内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一直没有停滞,但无论作品还是创作者,其影响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局限于小众化传播。
民间纪录片爱好者的DV创作,一度比较可观,但这几年随着摄影工具的普及,这股力量反而弱下去了,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去拍纪录片;即便在网络上,一些原创的纪实影像也越来越表面化和娱乐化,缺少纪录片应有的深度和思考。
大学生群体是纪录片创作的后备力量.但这个群体至今没有发挥出太大的影响力,目前,他们的创作视野还比较狭小,选取的题材也是老少边穷居多,没有切入社会主流。
3、大众对纪录片认识需提高。
据《中国纪录片公众形象调查》指出,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他们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进行居民调查发现:与新闻、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相比,普通观众对纪录片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48%的公众不知道纪录片为何物,28010的公众近半年内没看过纪录片,只有6.9%的受访者半年里看过10次以上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仍有四分之一看过《舌尖》的观众不知道这就是纪录片,甚至以为是电视剧和电影。
4.纪录片商品化程度低。
同电影和电视剧相比,纪录片的商品化程度低,社会影响力弱。
北京师范
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指出:“2013年中国纪录片生产达到11000小时,其中称得上纪录片产品的只有1200小时。
这就意味着,将近90%的片子不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它们无法从作品转化成产品再到商品。
这些纪录片在完成播出之后,就被收入磁带库。
”
纪录片的大众化之路
纪录片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走出低谷,需走向大众,提高商品化程度,开拓市场。
两季《舌尖上的中国》为纪录片走向大众化、市场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比如:
《舌尖》选取的是平民化的大题材。
《舌尖》围绕着美食做文章,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恋乡愁,不同于那种历史感很强的严肃的宏大叙事。
同时,这一题材又很大,不仅“民以食为天”,而且以“舌尖”为支点,承载的是“中国”。
所以,《舌尖》在大题材里具有平民色彩,在平民题材里又不失宏大——做到了大气接地气——这在过去二十多年纪录片发展的历程中,并不多见。
《舌尖》采用了类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既非“跟着感觉走”,又跟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有所不同,它更多地去凸显典型的情节和细节,而不是大的故事,其结构更多的是点状辐射式的、跳跃的、开放的,而不是完整的线性结构;它保留了题材本身的主要看点,同时规避了复合故事那种高难度的多线推进、交叉剪接和“烧脑”,并且大大地增加了信息含量,加快了节奏。
《舌尖》的视角和情感是传统的、温情的,而叙事则更符合广大“吃货”们的收视习惯。
《舌尖》在纪录片的类型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类型化是影视节目走向大众化的关键。
电影的类型片。
比如动作片、警匪片、武侠片,都是大众化的;国外一些类型化纪录片,比如国家地理纪录片,也是大众化的。
国产纪录片的类
型化还刚刚起步,尽管《舌尖》不能算作纯粹的美食纪录片,但作为美食题材的类型纪录片,《舌尖》还是有筚路蓝缕之功的。
《舌尖》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1.是讲美食还是讲故事。
其实从创作的角度讲,无论是用美食来呈现故事,还是用故事来烘托美食,都是纪录片的创作取向和手法。
当纪录片进行小众化创作时,这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小众化本身代表了一种偏好和取舍,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
但大众传播就不同了,就得了解大众的口味,就得像春晚一样,努力去满足多数人的喜好。
所以,当《舌尖》第二季勾起了大众的“食欲”,却又让人家“饿着”,问题自然就出来了。
2.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
再现生活就是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地呈现。
而表现生活则要进行取舍,尤其是在央视这样的大众传媒播出时,要考虑其社会影响。
相比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文化产品应摆在首位的。
《舌尖》在表现美食时,有的段落被诟病缺少原汁原味,不地道:而在讲述人物故事时,有的内容则被认为在传播负能量,甚至毁三观。
最典型是《家常》里那对母女,其实,生活中那样的母女并不少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聊聊这种人,进行人际传播没有问题;纪录片创作再现生活,真实地对这对母女进行记录,进行小众化传播,也没有问题;但一旦将其纳入大众传播领域,就必须权衡利弊,考虑其主要影响了。
此外,其他的诸如“摆拍和原生态”、“模仿和抄袭”等,也都引发了很多批评和争议。
我们相信《舌尖》的作者,并非有意要用“变了味”的美食恶心大众,而
且就创作实力而言,他们也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纪录片创作者;之所以出了这么多问题,主要还在于纪录片创作多年形成的小众化思维,以及“偏安一隅”形成的表达习惯,还不能适应大众化的要求,所以,当《舌尖》第一季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后,第二季要怎么走,就找不着感觉了。
在《舌尖》播出的这几年,纪录片创作人才整体上呈回归趋势,而且纪录片的艺术气质和真实品格,让它不乏真正的追随者,纪录片走向大众化和市场化所需的人才储备足够,关键是用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和立场来做纪录片。
如何处理纪录片小众化和大众化的关系。
当下,在影视领域,电影市场正在回暖,而电视剧和各种娱乐节目也星光璀璨,吸引着大众,纪录片要重现当年大众化的辉煌,难度很大;但在两季《舌尖》的基础上,从正反两反面汲取营养,努力改进和提高创作,找回力量,走出低谷,回归大众,并用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作品来回馈大众,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