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药治疗2型糖尿病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43.54 KB
- 文档页数:1
作者: 多杰仁青[1] 德吉[2] 索朗平措[2] 尼扎[2] 白玛措姆[3] 次仁彭措[4]
作者机构: [1]西藏藏医学院科研处 [2]藏医学院附属医院 [3]自治区藏医院 [4]拉萨市城关区卫生局,西藏拉萨850000
出版物刊名: 西藏科技
页码: 37-3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藏医药 糖尿病 藏秘降糖灵
摘要:目的糖尿病目前成为临床上常见病,相关治疗不太理想。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充分明确,缺乏针对病因的治疗,国内外尚无理想的糖尿病药物以及有效方法,这一已经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难题。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专有记载糖尿病的章节,详细论述糖尿病的诱因、分类、症状、治疗、预防措施。
根据传统藏医药学理论体系,平衡人体内存在的"三大因素"原则及机理,研制"藏秘降糖灵"新药配方,通过传统藏药调理功效来达到治疗目的。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12日至今门诊收治的109例糖尿病患者。
结果在本组治疗糖尿病病例当中A药治疗病例为79例,B药治疗病例为30例,两组分别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分析,血糖明显下降者70.89%,尿糖明显下降者92.40%,症状明显改善者96.5%,治疗总有效率86.6%。
而B药治疗组30例当中血糖明显下降者49.6%,尿糖明显下降者46.8%,症状明显改善者28.3%,治疗总有效率42%。
结论在A-B两种藏药治疗糖尿病临床分析当中,A药的作用明显强于B药,特别是一个月内患者尿糖转阴率高,而降糖作用持久缓慢,但六个月到一年以上疗程达到基本治愈的效果。
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150例疗效观察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有时可以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方法来控制疾病的进展。
为了评估中西结合治疗在2型糖尿病中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接受传统的西医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另一组则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包括针灸、中药饮片等。
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疗过程中我们记录了患者的血糖水平、体重、血压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情况。
治疗结束后,我们进行了相关数据的分析。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在入组时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在治疗结束后,接受中西结合治疗的患者相比于传统治疗组,在血糖控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优势。
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更稳定,血糖峰值和波动幅度较低。
同时,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在体重控制方面也较为出色,平均减重达到了3公斤左右。
此外,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患者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传统治疗组的患者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而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则几乎没有出现这些并发症。
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1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连续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
观察组给予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持续治疗8周。
观察并比较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需求量、症状改善情况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后血糖目标达标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65%。
观察组患者的胰岛素需求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的需求量,改善患者
的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中药具有调和气血、益气养阴、通络活血等作用,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对于疗效不佳的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是一项观察性研究,样本量较小,
随机性较差,还需要更大样本和临床对比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血糖控制。
中藏药治疗2型糖尿病120例临床疗效观察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越来越呈高发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现代医学奖糖尿病分为两大类,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和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在我国以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为最多,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均设有完善的检验机构,对糖尿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所在是治疗问题。
在糖尿病的治疗问题上,从古到今,人们不断的探索着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干细胞移植等,但由于费用高昂,程序复杂,常人均不能接受。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有较深刻的认识,称之谓“消渴”之症,并总结了许多的治疗经验。
笔者和同道几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治疗辨证以气阴两虚型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以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腰酸膝软、咽干舌燥、手足心热,时有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舌质红绛、苔黄干、脉沉弦而数,均使用“天葛石麦丸”收到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120例病例为60岁以下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间在3年之内,未接受任何西药治疗。
120例病例中,45~60岁80例,36~44岁40例,男96例,女24例。
1.2 药物组成天花粉、葛根、石膏、麦冬、人参、生地、五味子、诃子、姜黄等。
1.3 使用方法及制剂水丸5g,每日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
1.4 治疗结果口服天葛石麦丸1个疗程后血糖明显下降至正常水平,2个疗程后血糖平稳,停药后无回升,自觉症状消失,1个月随访血糖正常,3个月随访血糖无回升为治愈病例。
本组120例,用药1个疗程的28例,2个疗程的97例,3个月随访血糖正常者89例,3个月后随访血糖低于治疗前水平的15例,血糖升至治疗前者25例,总有效率为82.9%。
2 方药分析方中天花粉、葛根、人参、麦冬、生地,均有止渴生津之功效;五味子有缩尿之功能;尿糖不降重用花粉,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热、生津、止渴之功,其含化学成分天花粉蛋白、多种氨基酸、皂苷等;葛根黄苷味辛甘性平,具有解肌透表、止渴生津之作用,其化学成分葛根黄苷、大豆苷、8-D吡喃葡萄糖,其药理作用扩张血管、降压、降糖等作用;血糖不降可重用生石膏及适量姜黄;自觉燥热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诃子引火归元;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狗脊,诸药相配伍,充分发挥了其相互协调之作用,各药的药性和疗效增强,因此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确有可靠的治疗效果。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7 期2019 Vol.6 No.7149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治疗糖尿病的价值华本加,杨智卓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青海 海南 813099)【摘要】目的 分析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6例,参考随机数字表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53例,治疗组患者53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疗法,治疗组患者接受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3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9.25%,观察两组数据,治疗组优势显著,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行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改善临床症状,临床应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07.149.01糖尿病作为一种临床发生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阳痿、视力模糊、尿频、乏力以及尿多等,甚至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
由于该病症以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群体,随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的不断加剧,该病症发生率也在逐年攀升,若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会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加大的危害[1]。
基于此,笔者选择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6例,对常规疗法、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进行了如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符合糖尿病判定标准,且不存在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严重性疾病。
参考随机数字表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53例,治疗组患者53例。
医药界 2020年01月第01期—152—临床经验夏萨德西丸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40例临床疗效观察廖 虹1 俄尖泽仁2(1.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四川 内江 641000 2.四川省若尔盖县藏医院内科,四川 内江 624599)【摘 要】目的:探究藏药夏萨德西丸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若尔盖县藏医院就诊的40例确诊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
在降糖类药物平稳控制血糖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夏萨德西丸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对两组的症状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胀满,便秘,腹部灼热和腹痛等临床表现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夏萨德西丸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夏萨德西丸;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民族医药【中图分类号】R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1-152-01近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糖尿病患者初期血糖控制欠佳,随着病程的延长,常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1],这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凶手之一。
其最为常见的症状就是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部饱胀感,部分患者可合并腹痛、腹部灼热感及便秘等。
胃肠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代谢失衡,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情[2] 。
因此需要进行积极治疗。
本文通过观察夏萨德西丸治疗40例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夏萨德西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夏萨德西丸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现报告如下。
藏医藏药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摘要:藏医藏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接下来的文中,笔者将主要对传统藏医对于糖尿病发病原因以及临床症状的认识和治疗进行分析,并从藏医藏药有效成分以及新药开发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对现代复方藏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藏医藏药;糖尿病;认识;治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病因以及临床症状等多方面已经具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但是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升高,现在医学并不能够对糖尿病起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藏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所以对藏医藏药对于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进行分析,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藏医特色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藏族作为人口数量相对较大的少数民族,其医学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并且受其地理环境影响,藏族地区包含着多种珍稀的藏药资源;从宗教的方面来看,因为藏族人民普遍具有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则能够让藏医对于生命具有更加独特的认知。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医中药,至今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目前已经具有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更加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二、传统藏医藏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在传统藏医中属于“京尼萨库”病的范畴,其中“京尼”为“尿频”之意,导致尿频症状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自身脂肪和培根过剩,且未能够及时升华为肌肉、骨骼等人体的精华,而是直接流入膀胱,从而导致尿液疾病产生,患者主要具有尿液混浊、尿量减少等特征;在藏语中,“萨库”表示“消耗浑浊物”,京尼萨库病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各方面,在藏医古籍中均具有较为完善的论述。
(一)糖尿病的病因1内因在藏医理论中,人类因“无明”产生贪欲、嗔怒以及愚昧“三毒”,以此为基础,还能够产生“隆”、“赤巴”以及“培根”三因。
在集体处于正常状态下时,“三因”属于三种不同的能量物质,在机体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并保持着一定的常量,不仅能够对人体生理活动起到共同维持的作用,还有益于人体健康;但是,当“三因”出现增加、损耗或是紊乱等情况,其则均能够转变成为机体的有害物质,病程为患者发生疾病的内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56期 227 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索南措(青海省尖扎县藏医院,青海 尖扎)摘要:目的对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采集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糖尿病患者,通过随机表方法分为80例常规组与80例实验组,其中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有效性。
结果经过对比后,可发现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性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糖尿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通过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以取得更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整体血糖水平,还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6.139本文引用格式:索南措.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227-228.0 引言糖尿病作为医院内分泌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本质上属于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
糖尿病临床症状较多,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等相关症状;该疾病诊断难度较低,即满足血糖含量相关标准便可被确诊,但诊断后需根据糖尿病情况进行分型处理,可分为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糖尿病分型的不同,导致其临床症状具有一定差异性[2-3]。
由于糖尿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尽早接受治疗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针对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其中以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最为显著。
藏药治疗Ⅱ型糖尿病40例临床疗效分析作者:加央姐江华来源:《健康科学》2019年第01期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用藏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传统的藏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对40例临床治疗的Ⅱ型糖尿病以口服藏药为主,饮食疗法、起居行为疗法为辅助疗法进行治疗后观察其血糖和并发症改善情况,并且长期停用任何降糖药后监测血糖的情况。
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后,不服用任何降糖药而血糖能控制在正常值范围的34例,占85%,血糖偏高时通过饮食和起居行为疗法进行调理可控制血糖的4例,占10%,优良率达到95%,2例治疗后仍需要采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为5%,总有效率达95%。
能起到营养胰腺,降低血糖,改善并發症,提高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的作用。
结论:通过藏药口服治疗方法和饮食、起居行为疗法对Ⅱ型糖尿病进行平衡“三因”、养护“三胃火”、营养胰腺后疗效显著。
关键词:藏药;Ⅱ型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目前患病人数与日俱增。
藏医理论认为导致人体诱发疾病的根源是人体内的“三因”失衡而引发疾病,发生糖尿病则更加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当“三因”发生失衡后接着引起了“三胃火”的紊乱,“三胃火”的紊乱使食物不能得到有效的磨碎、腐熟和分解,含有糟粕的食物的精华物进入肝脏,在肝脏里也由于“三因”的紊乱使糟粕物进入血液里和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相互混合从肾脏落入膀胱,便引起了糖尿病。
藏医称之为“君尼撒库”症,是尿频精漏的意思,这是根据疾病的症状来命名的,该疾病具有小便频率增多和人体需要的甜味通过小便外漏的症状。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40例,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在39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
藏族患者14例,汉族患者26例。
40例患者均属Ⅱ型糖尿病,胰腺功能均没有完全丧失。
发病在3年以下的病史20例,3-5年之间的病史9例,5-10年之间的病史8例,10年以上的病史4例,以上病例在未进行藏医治疗前均在使用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控制血糖。
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150例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
我们选取了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观察。
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发现该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血糖控制、降低血脂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讨论部分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机制。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强调了中西结合治疗方法的重要性和潜在的临床意义。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优势,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西结合治疗、疗效观察、临床研究、研究方法、结果分析、结论、研究意义、展望。
1. 引言1.1 疾病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胰岛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且病程长、易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以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和生活方式改变为主,但长期使用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而且无法治愈疾病。
1.2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情况。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较高。
传统中医治疗和现代西医治疗各有优势,因此结合两种治疗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揭示中西结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通过观察150例患者的疗效情况,我们也希望能够提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为未来糖尿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我们也有望拓宽糖尿病治疗的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94例,女性56例,年龄范围在40-70岁之间。
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150例疗效观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传统的药物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中西结合治疗则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观察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150例的疗效。
选取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三组: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结合组。
每组50例。
西药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中药组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中西结合组患者既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也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并发症等方面。
观察周期为12个月。
观察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西药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治疗效果不佳。
中药组患者的指标下降较为明显,且治疗效果较为稳定。
中西结合组患者的指标下降最明显,且降幅最大。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中药组和中西结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中西结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
综合以上观察结果可以看出,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西药则可以加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作者: 仲格嘉
作者机构: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北京100101
出版物刊名: 中国藏学
页码: 152-15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藏医;糖尿病;治疗;经验
摘要:2型糖尿病属于藏医“吉尼萨克”病的范畴,系水土之性的“培根”与脂肪过盛,未能化为人体所需之精华而被混入尿液并排出体外,从而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腑的综合性疾病。
本病藏医辨证可分为培根型、赤巴型和隆型。
治疗原则为降培根和脂肪,调理胃、肝、肾、膀胱的功能,恢复体内代谢平衡。
本文就笔者运用藏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和观察进行阐述和探讨。
[。
中藏药治疗2型糖尿病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5-09T11:08:07.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优拉太[导读] 目前糖尿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公认不是单一的病因所致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
优拉太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藏医院 813300)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371-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越来越呈高发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现代医学奖糖尿病分为两大类,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和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在我国以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为最多,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均设有完善的检验机构,对糖尿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所在是治疗问题。
在糖尿病的治疗问题上,从古到今,人们不断的探索着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干细胞移植等,
但由于费用高昂,程序复杂,常人均不能接受。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有较深刻的认识,称之谓“消渴”之症,并总结了许多的治疗经验。
笔者和同道几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治疗辨证以气阴两虚型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以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腰酸膝软、咽干舌燥、手足心热,时有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舌质红绛、苔黄干、脉沉弦而数,均使用“天葛石麦丸”收到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本组120例病例为60岁以下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间在3年之内,未接受任何西药治疗。
120例病例中,45~60岁80例,36~44岁40例,男96例,女24例。
1.2 药物组成天花粉、葛根、石膏、麦冬、人参、生地、五味子、诃子、姜黄等。
1.3 使用方法及制剂水丸5g,每日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
1.4 治疗结果口服天葛石麦丸1个疗程后血糖明显下降至正常水平,2个疗程后血糖平稳,停药后无回升,自觉症状消失,1个月随访血糖正常,3个月随访血糖无回升为治愈病例。
本组120例,用药1个疗程的28例,2个疗程的97例,3个月随访血糖正常者89例,3个月后随访血糖低于治疗前水平的15例,血糖升至治疗前者25例,总有效率为8
2.9%。
2 方药分析
方中天花粉、葛根、人参、麦冬、生地,均有止渴生津之功效;五味子有缩尿之功能;尿糖不降重用花粉,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热、生津、止渴之功,其含化学成分天花粉蛋白、多种氨基酸、皂苷等;葛根黄苷味辛甘性平,具有解肌透表、止渴生津之作用,其化学成分葛根黄苷、大豆苷、8-D吡喃葡萄糖,其药理作用扩张血管、降压、降糖等作用;血糖不降可重用生石膏及适量姜黄;自觉燥热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诃子引火归元;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狗脊,诸药相配伍,充分发挥了其相互协调之作用,各药的药性和疗效增强,因此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确有可靠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目前已知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缺陷所致。
目前糖尿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公认不是单一的病因所致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
糖尿病中藏医认为属“消渴之症”,口渴、多饮、多食、小便清长为主要症状,常分为5个类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和燥热入血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见。
几年来,我们从中藏药方面入手,对120例临床病例进行治疗观察,绝大部分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认为中藏药的治疗前景广阔、副作用小,对于2型糖尿病较为实用。
中藏药治则中对于2型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固本培元为治则,临床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尤其值得基层临床推广,以减少患者病痛折磨。
参考文献
[1] 郑守曾.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169.
[2]张丰强.郑英 [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69 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