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

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身更大的潜能,日益完善自身的器官与生理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以往的历史中,人的这种对象化能力和成就在个体发展中是不充分的,甚至是片面的。德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引导与促使个体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能力及其发展的成就。

选段二:第一编Ⅶ“人在道德中感受幸福”中“主体的德性:享用美好世界的‘器官’”

主体的德性是一种特殊的器官,一把特殊的尺度。有了他,可以“直接看到世界的美,看到人性中神圣的可能性”(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自我实现的人》第63页),可以体验到实际存在着的他人的善良,也可以洞察到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求善的潜能,相信人类社会走向理想与完美的趋势。为此,只有一个德性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的人,才能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感觉,充满着理想与希望,才能充分享用生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处处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爱意与善行,从而经常对他人怀有感激之情,使自己沐浴于人世间的美好情怀之中。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

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身更大的潜能,日益完善自身的器官与生理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以往的历史中,人的这种对象化能力和成就在个体发展中是不充分的,甚至是片面的。德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引导与促使个体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能力及其发展的成就。

选段二:第一编Ⅶ“人在道德中感受幸福”中“主体的德性:享用美好世界的‘器官’”

主体的德性是一种特殊的器官,一把特殊的尺度。有了他,可以“直接看到世界的美,看到人性中神圣的可能性”(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自我实现的人》第63页),可以体验到实际存在着的他人的善良,也可以洞察到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求善的潜能,相信人类社会走向理想与完美的趋势。为此,只有一个德性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的人,才能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感觉,充满着理想与希望,才能充分享用生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处处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爱意与善行,从而经常对他人怀有感激之情,使自己沐浴于人世间的美好情怀之中。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

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身更大的潜能,日益完善自身的器官与生理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以往的历史中,人的这种对象化能力和成就在个体发展中是不充分的,甚至是片面的。德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引导与促使个体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能力及其发展的成就。

选段二:第一编Ⅶ“人在道德中感受幸福”中“主体的德性:享用美好世界的‘器官’”

主体的德性是一种特殊的器官,一把特殊的尺度。有了他,可以“直接看到世界的美,看到人性中神圣的可能性”(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自我实现的人》第63页),可以体验到实际存在着的他人的善良,也可以洞察到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求善的潜能,相信人类社会走向理想与完美的趋势。为此,只有一个德性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的人,才能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感觉,充满着理想与希望,才能充分享用生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处处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爱意与善行,从而经常对他人怀有感激之情,使自己沐浴于人世间的美好情怀之中。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 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 德教育” 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 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 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 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 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 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但相对 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 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 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 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 确定的。 教唆属于贬义词,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 2、教育的标准?

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逝于1778年逝世于法国埃默农维尔,被葬在当地白杨岛。1794年他的灵柩被送往巴黎,与伏尔泰长眠于此。生前的卢梭受尽世人的责难与辱骂,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死后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缅怀。作为启蒙时代的先驱,他的教育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褶褶生辉,对后来的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蒙台梭利以及杜威等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首先倡导儿童要被当成儿童来看待,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等,向当时的封建思想发起挑战。《爱弥儿》遭到了议会的否认并予以烧毁,但是落后的体制抑制不住真理传播,他的思想启发了人们,新的儿童观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爱弥儿》被翻译成他国语言传诵,激起各地对儿童极其教育问题的兴趣。他开启了一个儿童教育的新时代。直到今天,儿童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二十一世纪被称为是儿童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律的形式捍卫和保障儿童的权利。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倡导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从儿童角度出发教育儿童等。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呼吁人们重视婴幼儿的教养,尊重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让儿童能够自由

自在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学前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其中有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甚至是不科学的,这主要是受作者个人认识的影响和整个时代的约束。其中,在挑选教育对象时,卢梭认为首要的条件便是要身强体壮,“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即使他能够活到八十岁,我也是不愿意照管他的。”只有身体强壮的孩子才能够进行精神活动,才能够接受成人的教育。同时他也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穷人不需要接受大自然以外的任何教育,“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穷人的教育直接被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个体反应和形成的习惯所代替。由于他的写作特点,卢梭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架构并不是特别清晰,与其他教育家相比缺乏规范性,这也给我们后来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不仅在宏观上给我们以思想启蒙,在实际与孩子交流和教育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启示。 1.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儿童,要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是“自然之子”,“历史之子”,“成人之父”,“成人之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珍惜、爱护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要多听一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恐吓他们,更不能体罚他们。 2.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发挥幼儿在自身发展的主体作用。对孩子的过渡约束是对他们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太约束孩子,

教师读书随感 论美德的品质——《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随感论美德的品质——《道德 情操论》读书笔记 研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AdamSmith),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传世之作: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和1776年的《国富论》。前者为一部伦理学著作;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道德情操论》书中分七部分,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美国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评论:不读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在研读这本书时特别是对于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感触颇深,第六卷分为三篇内容: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第二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第三篇论自我控制从三个大的方面简述了美德的品质。

一、谨言慎行是美德 在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中他说道:谨慎的人,虽然并不总是以最敏锐的感受能力著称,但总是非常会交朋友。然而,他的友情并不炽热和强烈,而常常是短暂的慈爱,这对于大度的年青人和无人生阅历的人来说,显得很投合。 同时又提出:对少数几个经过多次考验和精选的伙伴来说,它是一种冷静而又牢固和真诚的友爱;在对他们的选择中,他并不被对他们杰出才能的轻率赞扬所左右,而是为自己对他们的谦虚、谨慎和高尚行为的审慎的尊重所支配。他虽然很会交友,但并不经常喜欢一般的交际。表达了他谨慎这种美德的看法,认为谨慎仅仅用来指导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声时,虽然被视为最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爱的和受欢迎的一种品质,但是,它从来不被认为是最令人喜爱或者最高贵的美德。它受到某种轻微的尊敬,而似乎没有资格得到任何非常热烈的爱戴或赞美。 我国古代《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谨言慎行是历代先贤告诫后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也要谨言慎行,现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老师的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甚至会被他们直接模仿。教师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总结性材料及其心得体会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道德情操论》是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暨《国富论》后的另一巨著,它和《国富论》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道德情操论》,拜读此书,拜读此书,掩卷长叹、感慨万千。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论语》亦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即各得其分也,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思想的体现。温总理多次提到这段话,说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建设的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这些都是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相悖离的。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可以从《道德情操论》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树立人类的“利他”精神。《道德情操论》中曾说:“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

和慈善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然而近年来,国内楼市上“呼风唤雨”的黑手频频曝光,“黑煤窑事件”屡屡涂炭生灵,“三鹿奶粉”事件几乎造成了中国民族奶业的巨大灾难,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献身,打捞者却索要高价打捞学生遗体,这些事件、现象无不在拷问着人类道德和灵魂。这些自私、丑陋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人性和道义的。我们应当运用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思想精髓,塑造人类的“利他”精神,规范市场主体遵纪守法的营商行为,正如温总理曾反复强调的,“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性。 良心的自省和欲望的管束。在书中,亚当斯密谈到,“在所有场合,良心的影响与权威仍然是很大的,而且也唯有向住在心里面的这位判官请教,我们才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之间作出适当的比较判断”。道德是人的本性,是善恶、荣辱、是非的判断,然而,受利益的趋动,人类极易养成极端利己主义。此时,我们需要用好斯密授予的“思想锐器”,时刻反省自己,及时清理内心深处那些不合宜、不正当的欲望。

《思想品德修养》推荐阅读书目

《思想品德修养》推荐阅读书目 授课教师:陈卓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美]罗洛·梅.爱与意志[M].冯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4.[法]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M].何怀宏.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5.[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孙依依.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6.[美]埃利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7.[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8.[法]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M].张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9.[奥]A·阿德勒.超越自卑[M].刘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0.[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1.[法]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13.[法]蒙田.蒙田论生活[M].龙婧.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14.[法]蒙田.人生随笔[M].陈晓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5.[美]爱默生.爱默生人生十论[M].亦非.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16.[美]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M].姚暨荣.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7.[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奥]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M].张晓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9.[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0.[英]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高健.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1.[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M].杨武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2.[美]房龙.人的解放[M].郭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3.[英]罗素.自由之路[M].李国山.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4.[英]罗素.自由与幸福之路[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25.[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6.[英]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7.[德]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8.[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M].何倩.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9.[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0.[奥]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滕守尧.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31.[奥]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M].傅雅芳.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32.[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3.卢风.启蒙之后——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4.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

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基本原理与问题反思 德育目的是学校德育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学习德育理论,就必须明确德育目的的内涵与特点、功能与类型以及德育目的的 制定依据、改革完善的指导思想。这是提高人们对学校德育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科学有效地组织德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学校德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目的、德 育目标的辩证关系;德育目的的功能;德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制定 学校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及其改革完善等。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 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 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 成了学校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 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任何 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 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 可能要毁于你手。”①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 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 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① [ 英 ] 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20 页。 1

第一节学校德育目的概论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 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 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 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德育目的是学校一切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要把握德育目的的实质及其实践意义,就必须对其核心问题作出基本的说明。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德育目标 目的性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自然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某种不适应或者说某种矛 盾而主观预设的。” ①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 也必须十分明确自身活动的目的,并在目的的牵导下制定德育计划,厘定培养目标,调控德育过程。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现实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和可 能的主观认识以及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从其存在形态上说,教育目的可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前者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结 ①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 页。 2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经典研读报告(2020版)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工作技能,课程性质: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经典研读报告是一门通过阅读指定经典社科文献并撰写读书报告来拓展法科学生知识面和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实践课程,可作为法科学生核心课程的有益补充。 This course is a practical course to expand the knowledge and writing and expression ability of law students by reading and writing classic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It can be a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core courses of law students.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由任课教师提供阅读经典文献清单,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与知识基础阅读指定经典文献,在阅读基础上撰写读书报告。任课教师对读书报告的写作加以点评,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是对其他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 (1)对经典社会科学文献有大致的了解; - 1 -

(2)养成对文献的精读习惯; (3)通过读书报告写作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并为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形成初步训练。 三、学习要求 学生应当认真阅读任课教师开列的经典文献,并通过多种形式与任课教师互动,了解写作要求,认真撰写研读报告。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主要阅读书目(不完全):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3. 霍布斯:《利维坦》; - 1 -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下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的经验的全球化影响。所谓“主题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势,也指学校德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3、“启发”在道德教育中的意味。 答:“启发”在道德教育上意味着:第一,它承认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的可能。第二,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主体接受条件下才能进行。 4、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全面干预型(中过、日本、法国、发展中国家);一种是部分干预型(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一种是政策干预性型(美国、加拿大、瑞典等)。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如何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答: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有计划、系统的、)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无序的、多元的)与学校德育价值系统的矛盾,有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同质矛盾(大家影响都是正面的,但是社会的道德影响与学校的道德影响并不一样)是指社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一说到《国富论》,大家都可能非常熟悉,一百多年前就被严复翻译到中国,由此我们就熟悉了亚当·斯密,然而我们没有关注的他的另一部“风行世界三百年”的书《道德情操论》。在人的天情中,总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如何自私,他总是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会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感情决不专属于良善君子,即使是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法律规范,他也不会丧失同情心。看到别人厚颜无耻的行为,我们会感到羞愧,虽然他好像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如果有这种可耻的举动,就不禁地感到无地自容。我们想象着:地震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埋在地下,不见天日,与世隔绝,永远消失,甚至亲朋好友也不再记得,多么悲惨啊!我们理所当然会对这些遭如此可怕不幸的人给予最大的同情,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和他们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死是那么简单,恐惧之心油然而生,惧怕死亡,尽管我们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生前却对此备受折磨。死亡破坏了人的幸福,却还人类以公平,它让个人痛苦不堪,却保卫了社会。 旁观者将心比心去体谅受害人,受害人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照顾旁观者的感受,这两种努力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前者带来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公正无私、和谦逊仁慈;后者造就了雍容自重、自我克制的人品。故人们应以慈悲的心肠回应他人的点滴感受,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让自己拥有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此,人与人之间才能在感情上沟通、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 我们在对于客观现象中产生的每一种激情,只有遵守中庸之道才是合适得体的,也才是人们能接受的,无论是感情过于激烈还是过于低沉,人们都会觉得无法理解。大多数的人都会因为个人的遭受的不幸或伤害而悲愤过度,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无动于衷。情绪过分激动会被看作意志薄弱,脾气暴躁;而过分冷淡又会变成糊涂,麻木不仁或心灵萎缩,我们无法理解这些缺点,只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意味着得体适度的中庸之道在各种激情之中表现各异,时而高涨,时而低洛,有些感情即使是在大家都情不自禁的时候也不适合表现得太强烈,而另一些表达得非常激烈的情绪其实未必有那种必要,但是在很多场合依然得体。人们由于种种理由对后者抱有很大的同感,但却很少同情前者。如果我们对人们的各种激情做一番调查,我们就会发现在人们看各种情绪是否得体适度,完全取决于他们对这些情表示多大的同情。 人类的行为还具有另一外一种品质,既不能说是否适度,也不能用庄重或者粗俗来形容,人们只会态度鲜明地对其表示赞成反对。这就是优点和缺点,也就是应该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探讨各种行为所依,全部善恶所系的内心情感,首先,我们可以关注激情的原因或对象,此感情与它的原因是否相称,决定了相应的行为是否适度,是彬彬有礼还是粗俗不堪。其次,我们可以考察它未来的目的或实际造成的结果,目的或结果是有益还是有害决定了相应的好坏,应该受赏还是受罚。故我们的行为之前就应研究行为之后是受赏还是受罚的感觉。 只有仁慈好善、光明正大的行为才配得上报答,因为大家者对它心存感激,也就只有这种行为激起的感恩之心才能得到人们的同情!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能力认强求每个人都有仁慈之心,因为缺乏仁慈之心并不必然导致真心的罪恶。 任何公正的旁观者内心者不愿对他的自私动机有丝毫同情,没有人会对他表示赞同,那些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伤害任何人,他们只是没有做到原本应该的善行。他们却引起了人们的憎恶,是因为他们没有正义感,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愤怒之情似乎是上天赐于我们的自由,它不仅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

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与缺点。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 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

2021年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 ___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 ___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___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 ___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 ___的《国富论》会曲解 ___的本意、误读 ___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 ___、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xx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 ___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 ___,自发 ___起来帮助灾区。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篇一: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花了一段时间,拜读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巨作《道德情操论》后,掩卷长叹,确有深感,从这小小一本书中窥探到了豁然的纵横交错的整个道德世界,其源其果庖丁解牛般呈现眼前。仿佛确有这样的力量,它完全可以在一夜之间颠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洗礼你过往关于道德的任何见地与理解,让你从一个全新的更完整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行为。作者以人类的情感即同情心为出发点,不断向四周辐射,讨论了包括美德、责任、正义以及仁慈等在内的一系列道德范畴概念,对人性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进行了深刻详尽的剖析,揭示了怎样的道德体系才能建立与维系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作为道德判断核心的“同情”在书中被界定为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二是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作者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

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或许其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卑劣行为,甚至阴谋),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在本人看来,上述倾向是“拜金主义”产生的必然源头,虽然人们时常将这种主义视为腐朽,定位不耻,但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着这样一批所谓的富二代、官 二代,他们开豪车,穿奢侈品牌,在公众场合炫富、炫地位。其目的不外乎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并且希望这种认可中钦佩与尊重要占绝大多数。这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的缘由才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在中国,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人相较与普通大众必然只是少数部分,而他们似乎“引领”着这样一种道德观念:我有钱有地位(尽管这钱这地位是他们老子的),钱是我叩开荣耀大门的钥匙,地位是我高人一等的标志,我必然应该得到异于常人的尊重与敬佩。可怕的是相当一部分普通人也对此认可,这种病态的道德观念确实也在当今社会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人们不在向前看齐,而是向钱看

德育原理总结

第一章德育的意义与任务 一、德育的意义 1. 加强德育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2. 加强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人才;要先成人,再成才,否则培养出没有良好道德素养的高级人才,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更大的危害。) 3. 加强德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德育的任务:1.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2.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培养学生具有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大德育:政治教育(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道德意识、道德情感) 二、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道德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三、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的区分。 道德领域规范与其他的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着善恶评价的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在学校生活中,能够以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评价的领域叫非道德领域。在学校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或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需要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作出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德领域中的事件 四,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二者内容的变动性不同:政治教育内容变化较快;道德内容比较稳定,变化较慢。②二者的实施过程不同:政治教育依靠强制性的方式;道德教育依靠自愿自觉。(2)联系:二者在学生的教育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既不能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也不能用道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 四,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 1、在等级社会里,道德和礼仪的界限很难分清,到了近代,道德和礼仪的关系才被人重新认识 2、道德是内在的,礼仪是外在的 3、礼仪是道德训练的重要手段 4、礼仪不是美德,但它是一切道德之源 五,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区别 1、对象不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品德;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人格 2、目的不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内容不同: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私德、公德、职业道德、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心理咨询的内容是人格心理的各种表现 4、方式不同: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个别谈话、座谈、报告会;心理咨询的方式是心理咨询 5、方法不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说服、示范、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的方法是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互换等 6)运作机制不同: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是规范和评价;心理咨询的运作机制是移情和接纳(7)理论基础不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德育理论;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心理治疗理论、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2、联系:1)心理咨询不是德育,但它是学校德育有益的补充 (2)防止心理问题道德化和道德问题心理化 第三章:1、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之所以有必要实施德育,首先是因为德育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须的,人的道德属性使人不但接受道德教育的必要,而且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必要,因为教育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同时教育也使自我发展和自我延续的方式。而学校在实施德育上有着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学校德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校不但是社会道德的继承者,而且还是社会道德的创造者,因此学校只有担负起对每个学生及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他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第三学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就必然要担当道德责任,以促进学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一)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已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间一直被视为至圣先师。但是,斯密在天堂过得并不开心,人们崇拜他,谈论他,但是却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真谛,只是用他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五编,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

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可见,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

读书报告:阿兰·德波顿 《身份的焦虑》

读书报告: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2018年1月20日20:32 简言之,作者在本书回答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该怎么做? 一我为何焦虑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从多个方面回答:对身份的渴求,势利的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身份的渴求 对身份的渴求,用“权势规则”来解释,即对“财名”的追求。不过,作者认为,或许“爱”更能描述我们的渴慕。爱在三个不同的范畴中有不同的定义,父母之爱,两性之爱是不言自明的,世界之爱是什么呢?答:“我”被群体接纳并尊重“我”作为个体的存在。然而,我们用“大人物”和“小人物”来区分人,言下之意就是,小人物可以被粗鲁的对待。穷人不仅要忍受物质贫乏的虐待,还要吞咽来自社会的羞辱。显耀者则同时享受富裕和高贵。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认为"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是我们辛苦劳作,来回奔波的最终目的。" 战争年代,食不果腹,和平年代的人却更为焦虑所困扰,在填饱肚子变得简单后,填饱灵魂让每个人痛苦不堪。 我们为什么会对世界之爱孜孜不倦?因为这涉及到了我们的自我价值衡量,我们的自我肯定几乎完全受制于周围人的评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君子总是稀有动物。 我们的地位决定了我们能有多少来自世人的爱,世人的爱,又是我们看重还是看轻自我的关键。 势利的倾向 儿童时期,来自父母的爱,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它是不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的。父母爱你不是因为你干净、漂亮、善于背诵诗词,而仅仅是因为你“可爱”。然而成年时期,很不幸,我们往往被“势利者”所包围,也许有永不抛弃我们的朋友和爱人存在,然而总是稀缺。 势利,意为对他人错误的歧视,简言之,就是把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画上等号。和势利者相处,他们无时无刻不提醒你(当然没有人会说出口):你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之所以看得起你不是因为你的灵魂,而是因为你华丽的衣服,没了这件衣服,你什么都不是。 身份低贱的人同时遭受贫困和白眼。

《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德育概念 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 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 (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牺牲理解、强调记诵是全部教育也是这一时期德育的特征。 (3)现代德育其主要特征:学校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近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校教育的普及。 (4)现当代学校德育 ①理论与探索的时代②寻求平衡的时代A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平衡B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平衡C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德育的平衡③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第三节德育理论的形态及主要议题 1、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 2、德育思想形态的特点是应然的、未分化的(非专门)、非体系的。 3、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往往被视为独立的教育学产生的标志。 4、德育原理的特征主要是理论性和基础性、综合性几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