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大禹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一首充满自然美的音乐作品,其演奏技巧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节奏:田园交响曲的节奏比较规整,要求演奏者掌握好每一段落的节奏变
化,以及各个乐章之间的节奏对比。
在演奏时,要注意保持稳定的速度,不要因为音符的复杂而加快或减慢节奏。
2.突出旋律:田园交响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是整个作品的核心。
因此,在演奏时,
要突出旋律线条,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流动和美感。
3.注意音色:田园交响曲的音色比较丰富,要求演奏者注意控制自己的音色。
在
演奏时,要根据不同的乐章和乐段选择合适的音色,以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
4.强调力度:田园交响曲的力度变化比较明显,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强调力度变
化。
在处理力度变化时,要注意平衡和对比,不要过于突兀或生硬。
5.表现和声:田园交响曲的和声运用非常巧妙,要求演奏者表现好各个声部之间
的关系。
在演奏时,要注意和声的变化和层次感,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和声之美。
总之,在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要注重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力度和和声等方面的表现,以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演奏姿势和呼吸控制等方面,以保证演奏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高一语文《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的背景知识。
2.分析《田园交响乐》的音乐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的背景知识,音乐特点。
2.教学难点:《田园交响乐》的音乐分析,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田园交响乐》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
(2)介绍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的背景。
2.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背景介绍(1)贝多芬简介: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乐圣”。
(2)《田园交响乐》创作背景: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他双耳失聪,但他依然坚定地追求音乐创作,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3.《田园交响乐》音乐特点分析(1)播放《田园交响乐》第一乐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主题。
(2)分析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旋律优美、宁静,表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3)播放《田园交响乐》第二乐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
(4)分析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旋律激昂、紧张,表现出大自然的狂风暴雨。
(5)播放《田园交响乐》第三乐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
(6)分析第三乐章的音乐特点:旋律抒情、温馨,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7)播放《田园交响乐》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高潮部分。
(8)分析第四乐章的音乐特点:旋律激昂、热烈,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辉煌。
4.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1)讲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如乐队编制、乐器特点等。
(2)引导学生关注交响乐的结构特点,如乐章、主题等。
(3)分享一些交响乐欣赏技巧,如如何聆听、如何理解音乐内涵等。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著名的交响乐作品,如《命运交响乐》、《英雄交响乐》等。
四、课后作业1.了解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和《田园交响乐》的音乐特点,培养了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
鲁教版⾼中语⽂《贝多芬⽥园交响乐》教案 《贝多芬⽥园交响乐》是⾼中语⽂必修⼆课本中的⼀⽂,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鲁教版⾼中语⽂《贝多芬⽥园交响乐》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贝多芬⽥园交响乐》教案 导⼊新课: ⾳乐不分年龄,不分国别,是⼈类共同的财富。
有的⾳乐哀婉低沉,有的⾳乐激昂慷慨,它让我们或悲伤,或喜悦。
今天,我们将⼀起学习法国作家乔治·桑的《贝多芬⽥园交响乐》,让我们徜徉于⾳乐的海洋,感受⾳乐的魅⼒。
初步鉴赏: 播放阿炳(华彦钧)的乐曲《⼆泉映⽉》,学⽣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从⾳调、旋侓、感情三个⽅⾯加以鉴赏,初步领会鉴赏⾳乐的⽅法。
学⽣讨论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调:低沉旋律:舒缓 感情:幽愤、哀痛 出⽰⽬标: 1、学习本⽂作者运⽤形象化的景物描绘⾳乐的⽅法。
2、了解⾳乐家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提⾼⾳乐欣赏的能⼒。
3、理解本⽂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分析: 播放《贝多芬⽥园交响乐》,布置任务,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确定四个题⽬: 1、贝多芬的交流 ①这⾸交响乐的节奏是如何变化的? ②通过交响乐可看出贝多芬对⽥园有何感情? 2、给乔治·桑的⼀封信 ③⽂中写到了哪些⽥园风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④通过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学⽣作答: 学⽣分组讨论后,写出60—100字的书⾯⼩⽂章,推举⼀⾄⼆名同学发⾔,其他组同学可修改、补充,达成共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可适当点拨。
学⽣作答成熟后,教师明确给出参考答案。
①节奏的变化: 不太快→很快→快→快→较快 总之,即欢快、悠扬、明澈。
②贝多芬对回归⽥园的感情 到达乡村的愉快→独坐河边,聆听⾳响→参加舞会,兴⾼采烈→暴⾬突降,惊⼼动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
总之,即⽤⼼感受⽥园、感受⾃然,感受乡村。
③景物及特点 平原:空荡平坦光线:变化莫测 天空:阴暗低沉飞鸟:漫天舞动 暴风⾬:疯狂猛烈 ④作者感情的变化 迷惘→孤独→抗争→幸福(“变成⽩⾊的天使,成为了前者,满含着感激与欣慰赞美上帝。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一首强者的奋斗之歌艺术实在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扣动着,抚摸着,撞击着,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你的情感变得丰富,变得有力,变得激越。
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带领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在美的旋律中感受美的形象和意境,启迪心灵,开启智慧。
文章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田园”的艺术魅力,这是乔治·桑对《田园》的再创造,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首强者的奋斗之歌,是一幅强者的奋斗历程图,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两位大师艺术心灵的交融与共鸣,文章开头一句“这是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的”,很自然地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使旋律之美变成了文章中可感的形象之美。
运用通感的手法实现感官的转换是文学诠释其他艺术形式时重要的方式之一。
接下来,笔者将就文章从两个方面做一浅析,以供参考。
一.明亮的光线——强者不灭的理想之光本文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围绕抒情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描绘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含义丰富的意象,比如“广阔的平原”“阴沉的天空”“黑暗的夜晚”“狂暴的风雨”“白色的精灵”等等,而“明亮的光线”这个意象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有其特定含义。
从全文来看,它象征着强者追求的方向,是强者不灭的理想之光。
为了迫近并抓住这一丝光,“我”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我”变成了白色的天使,成为了强者。
文章描述强者的奋斗历程起于傍晚,高潮于黑夜。
当大地不断地暗下去,那明亮的光线总是闪耀在前方,招引着“我”满怀希望地飞向它,靠近它。
文章最精彩之处是在“我又一次堕入我不知是什么的无名的深渊之中,黑暗在其中迎接我,像裹尸布一样把我紧紧抱住”的时候,“一道微弱的光线在深渊的蓝色深处摇曳,我似乎从梦中醒来”。
我们很容易体会那种身处黑暗中的恐惧和无所适从的茫然心理,此时,如果有一丝光线的指引,对深处黑暗中的人将是多大的鼓舞与安慰,而那远在天空的光线是“我”脱离现实的黑暗,达到光明与自由之境的方向和理想。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创作思想及其承先启后的意义贝多芬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独具匠心。
其中,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他的一部代表作,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至今仍然是深远的。
贝多芬在创作《田园交响曲》时,是希望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
整个作品描述了一个田园中的场景,以美妙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交响效果,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曲是贝多芬为减轻自己在音乐创作上的沉重压力而进行的探索。
在《田园交响曲》中,贝多芬表现出了他拥有的强烈情感。
这些情感通常是在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来的。
贝多芬表达着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直觉和感受,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了解自己与自然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田园交响曲》的成功之处在于,贝多芬所表现的情感和观念是普遍的,它们可以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
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使得人们在聆听的同时不由感到宁静和满足。
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成功地将音乐普及到了普通的人们中,使其成为了不受阶级界限和地域限制的音乐形式。
它的创作思想符合浪漫主义的价值观,也通过其音乐形式,预示了音乐史上革命性的变革。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品从一定程度上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范例。
几十年后,勃拉姆斯和图恩曼也运用了贝多芬的音乐理念,创作出了自己的杰作。
不仅如此,这部作品的影响还横跨了时代,对现代音乐家的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比如,当代一些音乐家如约翰·威廉斯、夏普和比弗等,都受到了《田园交响曲》的启发,他们在音乐中也运用了贝多芬的一些理念。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以其代表性、创新性和影响力,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是贝多芬音乐成就中的重要里程碑。
为今后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遗产和思想渊源,也为人们带来了音乐美的享受。
同时,在创作和演绎中,也再次向人们证明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无限创造力和力量,促进了音乐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田园交响曲教案第一篇:田园交响曲教案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教学对象:初一教学时间:30分钟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2)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3)通过欣赏作品,体会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教学重点:欣赏作品,使学生领略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音乐家?好,同学们都回答的很棒,那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音乐家是贝多芬及赏析他的作品《田园交响曲》(2)贝多芬简介(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3)作品创作背景作于1807-1808年,这首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
贝多芬从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
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
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
(4)乐曲特点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
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
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乐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
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临摹自然。
学做大禹
前言: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是乔治·桑写自己听音乐感受的文章。
本文对音乐形象的描写,不但纯是以声喻声,更主要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形绘声,表现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意境。
集中精力读进去,通过文字“听”出形象,“听”出情感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受学生欣赏水平的限制,也决定了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任务。
上课时本打算按照既定的思路授课,课堂反应却是死一般的沉寂——可能不喜欢这篇文章,头脑中立刻闪出这个想法。
此时,按照自己的理解讲下去,这节课势必会成为我个人的“独角戏”,成为“一言堂”,大大违背新课改的精神,可现实是学生对本文已没有了“兴趣”这个学习的前提,要想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真是难上加难。
经过短暂的思索,我断然放弃原计划,借鉴大禹治水的策略,弃“堵”而倡“导”,因势利导,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证明这样做效果的确不错。
教学过程:
由于这节课布置了相应的预习任务,一上课我就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要求学生选取最喜欢的文段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没想到回应我的是一片沉默。
这时我意识到教学计划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矛盾,必须进行调整才能继续。
经过短暂的思索,我换了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叠声的“不喜欢”、“读不懂”。
只要学生开口,那就好办。
这说明他们还是有想法的。
于是我抓住这一点,继续提出下一个问题:既然不喜欢,就请抓住文章的一点或几点,谈谈自己的理由。
我又没想到这竟成了一个转折点,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我不喜欢文章一开始就描写一些很沉闷、很压抑的景象,如‘腐殖土层’、‘天空是阴沉的’、‘处处笼罩着雾气’,憋得人喘不过气来。
”有的说:“我觉得她写的很乱,没有层次,一会天空是阴沉的,一会又依稀看到火光,一会狂风暴雨,一会又白色精灵,把人都弄糊涂了。
”······
看来,同学们是真思考了,但由于知识积累不够,文学素养不够高,他们还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出现了认知障碍。
针对同学们的发言,我引入“意象”这一术语。
“作者的主观感情赋予客观物象就成了意象”,因此,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已不是自然界中死的景物,基于这一点,请大家分析一下,刚才你们谈到的文中哪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与作者的感情变化有什么关系。
经过如此这般的引导,同学们根据上下文就比较容易地弄清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喜欢”“读不懂”没有了,开始注意作者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和文章的语言。
课堂讨论中,王家悦同学的发言最为精彩:听过大家的讨论,我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与乔治·桑和她笔下贝多芬的音乐相遇了,余音绕梁的,不仅是音乐的雄壮,还有女作家心中的波澜。
文章把情完全融入景中,并且运用大量比喻表现出音乐带给人的起伏跌宕的感受。
我们还可以看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我读“和煦的风吹遍天空,突然强劲起来,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我迅速的升上虚空之中”这句话时,我能明白作者通过比喻描写心里突变并表现音乐旋律的突升。
我想到同样是旋律变化的《明湖居听书》中的一句话:“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光十色,纵横散乱。
”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乔治·桑用“雄鹰”作喻体,而不用“弹子”或其它能够表现韵律变化的事物呢?通过两者的比较,我发现“雄鹰”代表的是一种活力,一种生命力,更多的是对命运的抗争,更能体现贝多芬创作音乐时的情感,给人强烈的震撼,作者思想感情
的变化在她准确形象的语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就这样,一节原本沉闷的新授课在一次次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也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心得: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语文教学中,他们开始挑剔教材的选文,质疑老师的教法,它们开始“指点江山”,发表议论——虽然还略显稚嫩,缺少一点理性——这是改革开放的大形势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
针对新情况,教师也要调整自己的思路,对学生的异议和质疑切不可压制、斥责,因为堵的结果只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将语文教学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遇到教与学的矛盾时,我们还是要学习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引”“导”的策略,因势利导,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点,循循善诱,如此不仅可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