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热处理基本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2
焊后需热处理的管道厚度G.2.1管道焊前预热和焊后需要热处理的厚度及要求,除按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和《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GB50236的规定。
G.2.2含碳量高于0.15%的铬钼合金钢,任意厚度均宜进行焊后热处理。
G.2.3 当管子或管件采用焊接连接时,推荐的预热和热处理要求所采用的厚度,应是连接接头处的较厚的壁厚,但下列情况除外:1 对于支管连接的情况,不论支管是整体补强或补强板或鞍座,在确定是否要热处理时,均不应考虑补强用的金属(不含焊缝)。
但在通过支管的任意平面内,当穿过焊缝的厚度超过规定需要热处理的最薄的材料厚度的2倍时,即使接头处各组成件的厚度小于此最薄的厚度,仍需进行热处理。
本规范第5.4.4条,支管连接焊缝的形式(本规范图5.4.4-1)所示的穿过焊缝的厚度,应按表G.2.3计算:表G.2.3 支管连接结构的热处理厚度注:符号意义间本规范第5.4.4条。
2对于平焊(滑套)法兰和承插焊法兰以及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DN50的管子连接的角焊缝,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DN50的螺纹接头的密封焊缝以及装在不论多大管子外表面的非受压件,如吊耳或其他管道支承件等,只要在任一平面内,穿过焊缝的厚度超过规定需要热处理的最薄的材料厚度的2倍时,即使接头处个组成件的厚度小于此最薄的厚度,仍需进行热处理。
3除设计文件或焊接工艺评定中有规定外,下述情况可不需要热处理:1)对于碳素钢材料,角焊缝厚度不大于16mm,与母材的厚度无关。
2)对于铬钼总含量小于5%的合金钢材料,当角焊缝厚度不大于13mm时,如采用了不低于推荐的最低预热温度,且母材规定的最小抗拉强度小于490MPa时,不论母材的厚度是多少。
3)对于铁素体材料,当焊缝采用奥氏体或镍基填充金属时。
20g管道焊后热处理工艺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的方式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在20g管道的焊接过程中,由于热影响区内的晶粒尺寸增大、硬度降低等问题,需要进行热处理来恢复和提高材料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20g管道焊后热处理的工艺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工艺流程1. 预热:将焊后的20g管道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和晶粒生长,预热温度一般为400-600℃。
2. 保温:在预热温度下,将20g管道保温一段时间,使其达到均匀加热的状态。
保温时间根据管道的厚度和规格而定,一般为1-2小时。
3. 冷却:将保温后的20g管道冷却到室温。
冷却速度要适中,过快或过慢都会对材料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4. 后续处理: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后续处理,如表面处理、机械加工等。
二、注意事项1. 温度控制:在热处理过程中,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材料的过热和烧焦,而过低的温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热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材料和工艺要求合理控制温度。
2. 保持时间:保持时间是指材料在特定温度下保持的时间,对于20g管道的热处理而言,保持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保持时间过短可能导致材料的组织未完全转变,保持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材料的晶粒长大,从而影响性能。
3. 冷却速度:冷却速度是指材料从高温到室温的冷却速度。
过快的冷却速度可能导致材料的组织不稳定,甚至产生裂纹;而过慢的冷却速度则可能导致晶粒长大,影响性能。
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冷却速度来保证材料的性能。
4. 热处理设备:选择适当的热处理设备也是保证热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热处理设备应具备稳定的温度控制能力和合适的加热方式,以确保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得到均匀加热和冷却。
5. 工艺记录: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应进行记录,以备后期参考和追溯。
同时,还应对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和检验,以确保热处理效果符合要求。
热处理技术要求
焊接热处理执行《SH 3554-2013-T 石油化工钢制管道焊接热处理规范》
1、现场应有干粉灭火器(至少2台),热处理过程中有专人看护。
2、热处理前确认管道内有无液体(主要指雨水)。
3、雨季热处理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
4、热处理前,管道做好封闭,防止过堂风。
5、保温层不允许有破损;加热带长度满足工艺卡要求。
6、测温点沿焊缝圆周均匀分布,水平放置管道热处理时,应在焊缝的底部优先布置一个测温点。
垂直放置的管道进行热处理时,测温点宜布置在焊缝的下侧。
采用多个回路加热同一焊接接头时,每个回路加热器至少应布置一个测温点。
7、热电偶与加热器之间应采用绝热材料隔离。
8、采用测温仪检测保温层外表面温度≯60℃。
9、做好现场施工记录,特别是做好“开始时间、记录开始时间、恒温起始时间、
恒温结束时间、降温结束时间”记录。
10、热处理完后后,管道要及时封堵。
11、热处理完成后,焊口标识要及时移植。
高温管道热处理规范
规范背景
高温管道作为工业生产中承担重要任务的一种管道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热处理以增加其强度和耐高温性能。
为了确保高温管道的质量和安全,制定一份热处理规范至关重要。
热处理规范
1. 热处理温度
热处理温度应该根据具体材料来确定,通常的处理温度应该在400℃以上,具体温度应该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确定。
2. 热处理时间
热处理时间应该由工程师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时间应该在2-4小时之间。
过长的时间可能导致管道过度硬化,过短的时间则不能达到增加强度的目的。
3. 降温速率
降温速率也很重要,应该根据具体材料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降温速率应该在10℃/min以下。
4. 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是指对高温管道的热处理方式。
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包括正火、退火、淬火等。
选择具体的工艺应该根据管道的材料和需要的性能来确定。
总结
以上就是高温管道热处理规范的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认真遵守规范,确保高温管道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如果有其他需要,应该及时向工程师进行咨询,以确定具体的热处理参数。
蒸汽管道热处理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蒸汽管道热处理提供规范指导,以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热处理是蒸汽管道安装和维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通过改善管道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增强管道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2. 热处理方法2.1 预热在进行热处理前,必须对管道进行预热。
预热温度应根据材料的类型和规格确定,一般不得低于材料的建议预热温度。
预热的目的是减少材料应力,提高后续热处理的效果。
2.2 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根据不同的管道材料和要求,确定合适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热处理温度应在材料的热稳定性范围内,热处理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材料的组织结构得到完全改善。
2.3 冷却方式热处理后,管道应采取适当的冷却方式。
冷却方式可以根据材料的要求选择,常见的冷却方式包括水淬和空气冷却。
冷却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冷却速度,避免产生应力和变形。
3. 热处理质量控制3.1 热处理前检查在进行热处理前,应对管道进行全面的检查。
主要包括管道表面质量、管道尺寸和形状的检查,以确保热处理的效果和一致性。
3.2 热处理过程监控在热处理过程中,应对管道的温度、时间和冷却方式进行实时监控。
确保热处理参数的准确控制和合理调整,以达到预期的热处理效果。
3.3 热处理后测量和评估热处理完成后,应对管道进行测量和评估。
主要包括管道组织结构、硬度和金相组织的检测,以验证热处理的质量和效果。
4.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蒸汽管道热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确保热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避免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 防止热处理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危险情况;- 确保热处理所需的能源供应和环境条件,确保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
---以上是蒸汽管道热处理规范的主要内容,通过遵循本规范,可以提高蒸汽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适度改进,确保热处理达到预期的效果。
管道焊后热处理的技术要求一、引言管道焊接是管道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焊接后的管道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并提高焊缝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管道焊后热处理的技术要求,包括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焊后热处理的目的焊后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提高焊缝的性能和稳定性。
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焊缝区域发生相应的热膨胀和收缩,导致残余应力的积累。
这些残余应力会降低焊缝的强度和韧性,甚至导致开裂和变形。
通过热处理,可以使焊缝区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消除残余应力,提高焊缝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三、焊后热处理的方法1. 回火处理回火是一种常用的焊后热处理方法,适用于低合金钢和不锈钢等材料。
回火处理可以通过控制回火温度和时间来改变焊缝区域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一般情况下,回火温度应低于材料的临界温度,回火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焊缝区域的均匀加热和冷却。
回火处理可以消除焊接产生的硬化组织,提高焊缝的韧性和可塑性。
2. 热处理热处理是一种针对高合金钢和特殊材料的焊后热处理方法。
热处理可以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来改变焊缝区域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热处理可以使焊缝区域发生相应的相变和析出,从而提高焊缝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应高于材料的临界温度,保温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焊缝区域的充分相变和析出。
四、焊后热处理的注意事项1. 温度控制焊后热处理的温度控制是关键,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焊缝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应根据材料的特性和焊接工艺要求来确定合适的热处理温度。
同时,在热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均匀性,避免产生温度梯度过大的区域。
2. 时间控制焊后热处理的时间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焊缝的组织结构没有充分相变和析出,影响焊缝的性能。
而保温时间过长则会造成能耗浪费和生产周期延长。
因此,应根据材料的特性和焊接工艺要求来确定合适的保温时间。
3. 冷却方式焊后热处理后的焊缝需要进行适当的冷却处理。
管道热处理规范管道热处理是指对管道材料进行一定温度和时间的加热处理,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达到预定要求的一种工艺。
下面就管道热处理规范进行详细说明。
一、管道热处理前的准备工作:1. 确定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根据管道材料的类型和要求确定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2. 清洗管道:将管道表面的油污和杂质进行清洗,确保管道表面干净。
3. 检查管道表面:检查管道表面是否存在严重的腐蚀、裂纹等问题,如存在严重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二、管道加热:1. 加热设备选择:根据管道的尺寸和数量选择适当的加热设备,确保加热均匀。
2. 加热方式选择:根据管道材料的类型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加热方式,常用的有电阻加热、火焰加热等。
3. 加热控制:根据加热设备的情况,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确保达到热处理要求。
三、热处理过程控制:1. 管道布置:将管道按照一定的间距和密度进行布置,保证加热过程中的空气流通和热量均匀分布。
2. 管道定位:将管道进行固定,防止加热过程中的移位和变形。
3. 加热均匀性:通过控制加热设备的功率和时间,保证管道加热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现象。
4. 加热温度监控:使用温度计和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对管道加热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加热设备的参数。
四、热处理后的处理:1. 熄火处理:加热结束后,将管道从加热设备中取出,并放置在适当的冷却介质中进行冷却处理。
2. 管道清洗:将热处理后的管道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和残留物。
3. 鉴定性能:进行金相显微镜和硬度测试等鉴定性能的检测,评估热处理效果。
4. 包装储存:对热处理后的管道进行包装和储存,防止二次污染和损坏。
通过上述规范的管道热处理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 改善管道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2. 提高管道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
3. 改变管道材料的组织结构,消除应力和缺陷。
4. 为管道的后续加工和使用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
总之,管道热处理规范是确保管道热处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压力管道热处理规程压力管道热处理规程1 目的及适用范围1.1 为了保证压力管道热处理质量,指导现场施工,特制定本工艺。
1.2 本规程适用于压力管道焊接、弯曲和成形后的热处理。
2 热处理工艺2.1 弯曲和成形后的热处理2.1.1 除弯曲或成形温度始终保持在900℃以上的情况外,壁厚大于19mm的碳钢管弯曲或成形加工后,应按表的规定进行热处理。
2.1.2 公称直径大于100mm、或壁厚大于13mm 的碳钢、碳锰钢、铬钼合金钢、低温镍钢管弯曲或成形加工后,应按下列要求进行热处理。
a) 热弯或热成形加工后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完全退火、正火、正火加回火或回火热处理;b) 冷弯或冷成形加工后的热处理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热处理基本要求母材类别名义厚度mm母材最小规定抗拉强度MPa金属热处温度℃保温时间min/mm最短保温时间h布氏硬度[2]≤碳钢(C)、碳猛钢(C-Mn) ≤19全部无———>19 600-650 2.4 1 200合金钢(C-Mo、Mn、Cr-Mo) ≤19 ≤490 无———>19 全部600-720 2.4 1 225Cr≤0.5% 全部>490 600-720 2.4 1 225合金钢(Cr-Mo) 0.5%≤Cr≤2% ≤13 ≤490 无———>13 全部700-750 2.4 2 225 全部>490 700-750 2.4 2 225合金钢(Cr-Mo)2.25%≤Cr≤3%和C≤0.15% ≤13 全部不要求———>13 全部700-760 2.4 2 241合金钢(Cr-Mo)3%<Cr≤10%或C>0.15%全部全部700-760 2.4 2 241 马氏体不锈钢全部全部730-790 2.4 2 241 铁素体不锈钢全部全部无———奥氏体不锈钢全部全部无——187低温镍钢(Ni≤4%)≤19全部无———>19 600-640 1.2 1 —双相不锈钢全部全部[1] 1.2 0.5 —注1:双相不锈钢焊后热处理既不要求也不禁止,但热处理应按材料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