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弹发展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825.50 KB
- 文档页数:29
英寸边缘发火式枪弹英寸边缘发火式枪弹英寸边缘发火短弹(英寸短弹)英寸短弹是美国大批量生产的、最老式的金属整装枪弹,于1857年为史密斯-韦森l号转轮手枪研制,至今已生产了148个年头,目前仍然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射击比赛及其他重要的手枪射击比赛中。
该弹按精度分类,设计之初是作为自卫用的,但现在普遍作为室内射击和短程乱射用。
最初的英寸短弹装弹头、小粒黑火药,初速319m/s;也有装弹头,初速521m/s的。
1887年以后,曾一段时期使用半无烟药,以后改用无烟药。
当时,英寸短弹可以装填在任何英寸的长口径武器上,但不能在半自动武器上使用。
然而二战后,许多英寸短弹口径的袖珍自动手枪和转轮手枪出现在市场上。
使用高速的英寸短弹打小动物和打鸟的威力是足够了,但在45m以外,其杀伤力迅速下降,狩猎动物的质量也被限制在1kg以内。
英寸短弹看起来很小,这容易给人没有危害的错觉,实际上,在一定的射距内用步枪射击能击穿51mm的软松木板,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600m。
英寸边缘发火长步枪弹(英寸长步枪弹)英寸长步枪弹是史蒂文斯武器与工具公司于1887年研制成功的。
这种弹装黑火药,用弹头代替弹头,初速达到350m /s。
该弹最初配用在一种折开式步枪(一种老式的、枪管与枪身用铰链连接,枪管向下折以退壳和装填的步枪)上,后来也装填在新型的袖珍步枪和长枪管单发手枪上。
曾经有一段时期,装填黑火药、半无烟药和无烟药的3种英寸的长步枪弹同时存在。
最早的弹壳是不紧口的,其主要特点是,无论装填在步枪弹膛里,还是装填在手枪弹膛里,都不允许有间隙,这就是英寸长步枪弹比其他边缘发火式枪弹精度高、发展快的原因。
雷明顿公司在1930年首次采用这种口径的高速型枪弹,装40g全被甲弹头或35~38g的空尖弹头。
高速空尖弹头枪弹最适合野外打猎,在68m开外打野兔子效果更好。
英寸长步枪弹是流行时间最久的比赛枪弹,也是使用最广泛的狩猎小动物及狐狸的枪弹。
弹药是指用于军事或民用目的的装载有炸药、燃料或其他爆炸物质的投射物。
以下是弹药发展史的简要概述:
1.古代:最早的弹药可以追溯到古代,如石器时代时使用的石头和木质投石器弹药。
2.火药时代(9世纪-10世纪):火药的发明引领了弹药技术的重大进步。
最初中国发现
火药,并在后来传入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火药被用于制造炸药和火枪。
3.黑色火药时代(13世纪-19世纪):黑色火药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而成,广泛应
用于火药武器,如火枪、火炮和炸弹。
4.火器发展(14世纪-19世纪):在这一时期,火器技术逐渐改进。
火药武器从火枪发展
为更加精细和有效的火炮系统,包括加农炮和火箭。
5.火药化学工业革命(19世纪):19世纪,火药的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标准化。
这导致了更强大、稳定和可靠的火药配方。
6.高爆炸药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化学科学的进步,炸药的种类和性能得
到显著提高。
新型的高爆炸药如TNT(三硝基甲苯)和RDX(六硝基二氮杂异丙酮)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7.现代弹药(20世纪以后):在20世纪,弹药技术继续进步。
新型的弹药包括穿甲弹、
燃烧弹、高爆炸弹、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等,提供了更高的杀伤力和精确性。
总体而言,弹药的发展史见证了人类对战争和冲突方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从最初的简单投石器到现代复杂的精确制导武器。
1前装枪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火药,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时期(1259年),中国首先使用以竹制成身管,用黑火药发射子窠的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
由于竹管容易被烧毁炸裂,13世纪末,中国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并在元代和明代军队中大量装备。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到西方后,14世纪欧洲也有了通过枪管尾部与枪膛相通的火门枪,使用时射手一手拿沉重的火门枪,一手拿点火棒,眼观火门孔射击,由于无法瞄准,因而射速很低,射击精度也差。
15世纪欧洲出现了通过转动杠杆使得阴燃着的浸过硝酸钾的火绳头接近火门孔点燃发射药的火绳枪,一般每分钟可发射1次,口径为20-22mm,质量为8-10Kg。
射手可以边转动火绳来点火,但是火绳存在雨天容易熄灭,夜间容易暴露位置的缺点。
16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依靠带发条的钢转轮摩擦燧石发火的燧石枪。
16世纪末又出现了利用撞击使燧石发火的燧石枪,它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比较方便,也提高了射速,加上生产工艺的改进,口径减小到17mm,质量减小到5-6kg。
17世纪中叶,作为步枪使用的隧石枪开始装上刺刀,利用步枪可以进行拼刺博斗。
由于后装枪难于闭塞火药燃气,因而早期的枪都是前装滑膛枪,装填发射药和弹丸都很困难。
1828年,法国人德尔文设计了枪尾带药室的步枪,并使用旋转膛线。
2后装枪时期1807年,英国人福赛斯发明了含镭汞击发药的火帽,打击火帽即可引燃膛内的发射药,继而出现了将弹头、发射药和带金属底火纸弹壳连成一体的定装式枪弹,使用定装弹大大简化了从枪管尾部装填枪()弹的操作,便于密闭火药燃气,为后装枪的普遍使用创造了条件,是枪械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
早在15世纪已经有人在前装枪的枪膛内刻上直线型膛线,以便于从枪口装入弹丸,而螺旋形膛线由于前装弹丸很费事,一直到发明定装弹并改用后装枪之后,才广泛采用便于弹头旋转稳定以提高精度和最大射程的螺旋形膛线。
1835年,德国研制成功德莱西步枪,它采用螺旋形膛线,用击针打击枪弹底火,发射定装式枪弹,称为击针枪。
枪弹的发展历史枪弹发展与枪械是密不可分的。
在早期的前装滑膛枪,用的是球形弹丸,也就是说弹头与火药是要分开携带的并分别要由枪口装填的分装式的枪弹。
15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超级科技强国在前装线膛枪中开始试用了卵形弹,用来提高射击的精度和射程。
到了17世纪,瑞典人又发明了把弹头与发射药一起都放在纸弹壳内的定装式的枪弹,从而又再次简化了装填。
1807年,英国人又发明了以雷汞为击发药的击发火帽。
1849年,法国又出现了一种米涅中空长圆柱的尖头弹丸。
1855年,英国又制造出了金属弹壳,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弹壳闭气的性能,进而提升了弹头初速。
1860-1870年,欧洲的超级科技强国又开始采用中心发火式的金属弹壳类的枪弹,从而导致了枪械后膛装填方式的横空出世。
1886年,法国的陆军正式装备应用无烟火药的勒伯尔8mm步枪弹,后来德国、瑞士等国家又陆续开始了装备类似口径的新式枪弹。
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因为无烟火药的采用,既为减小枪弹口径、提高枪弹性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枪弹还普遍改为了被甲式,也就是将铅心装入黄铜、钢制被甲内。
19世纪末又出现的后装枪定装式的步枪弹,就单单结构上而言,主要是用甲式圆鼻弹头,即带弹头壳的弹头,例如意大利的6.5mm卡尔卡诺步枪弹,德国的7mm毛瑟步枪弹、瑞士的7.5mm 步枪弹等。
后来随着弹道学、空气动力学等理论的应用,相应又出现了流线形的弹头,进而改善了外弹道的性能,大大增加了射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促进了大口径机枪用穿甲弹、燃烧弹、爆炸弹、穿甲燃烧弹的快速发展。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苏等一些超级科技强国为了简化弹种也成功研制了威力和尺寸介于手枪弹和步(机)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口径的机枪弹口径逐渐统一,主要为12.7mm和14.5mm两种口径。
20世纪下半叶,枪械和枪弹开始小口径化。
在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定美国T65式7.62mm枪弹成为了标准枪弹,实现了北约各个超级科技强国步(机)枪弹药的通用化。
6.5~7mm枪弹:历史上与主流枪弹失之交臂□刘晓海在现代枪弹发展史上,6.5~7mm口径枪弹一路顽强走来,但却一次次与军用主流枪弹擦肩而过。
在此,我们通过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对主流枪弹的选择及其与6.5~7mm 枪弹的交错,审视一下枪弹发展的思潮——一战时期(1914~1918年) 7.5~8mm口径枪弹的天下步枪弹按口径大致可以分为小口径弹(6mm以下)、中口径弹(6~8mm) 和大口径弹(8mm以上)三大类,这个分类是在19世纪下半叶确定的。
19世纪为热兵器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口径枪弹,常常有超过10mm的大口径枪弹作为步枪弹。
但到19世纪下半叶时,随着新型发射药的应用,步枪弹的口径基本上采用7.5~8mm 的中口径。
其弹壳长50~63mm不等,足以装下大量发射药;弹头质量一般为9~12g,枪口动能为3 500~4 000焦耳,最大膛压平均值较高,普通弹一般为300~310MPa,因此其远程性能和杀伤作用均较好。
7.5~8mm口径全威力枪弹主流地位的确立被认为是枪械史上的一次革命。
未能成为主流的6.5~7mm枪弹当时也有人意识到,7.5~8mm口径的全威力枪弹作为机枪弹很优秀,但是作为步枪弹,却存在威力过剩、后坐力太大的问题。
因此在7.5~8mm枪弹成为主流的同时,6.5~7mm步枪弹也并行发展,并经历了从圆头弹到尖头弹的嬗变。
这其中种类最多的是6.5mm口径枪弹,主要有日本的有坂6.5×50mmSR枪弹、意大利6.5×52mm卡尔卡诺M1891枪弹、荷兰/罗马尼亚使用的M1892 6.5×54mmR 曼利夏枪弹、希腊的M1903 6.5×54mm曼利夏-舍瑙厄尔枪弹和瑞典的6.5×55mm毛瑟弹等。
这些枪弹的共同特点是枪口动能适中,在2 440~2 847焦耳之间。
这些枪弹中以瑞典6.5×55mm毛瑟弹的服役年限最长,它由德国的6.5mm毛瑟步枪弹发展而来,特点是弹头尖锐、初速高、后坐力小、射击精度高、弹种齐全。
枪弹发展简史范文枪弹是中世纪后期至现代的主要武器之一,其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枪弹发展的简史。
在枪弹出现之前,武器主要是近战武器,如剑、弓箭等。
然而,这些武器需要相当高的技巧才能使用,因此限制了大多数人的战斗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研发可以远程攻击的武器,从而诞生了枪弹。
最早的枪弹出现在中国宋朝的时期。
这种被称为“火枪”的武器是用火药推动炮弹的。
尽管火枪比传统武器更容易学习和使用,但由于火药力量不足,其射程和威力有限。
火枪在宋朝时期并未被广泛应用,但在元朝时期,火枪被列入官方军备,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5世纪初的欧洲,枪弹被广泛采用,逐渐取代了弓箭和长矛等传统武器。
这是因为枪弹的使用不再依赖于个体技巧,而是依靠武器本身的威力和准确性。
最早的火枪是手拉式,需要使用者把火药和子弹装入枪膛,再用点燃火药来发射子弹。
然而,这种手拉式火枪的射程较短且时间消耗较长,限制了其作战效果。
为了改进火枪的性能,人们开始研发更加高效的枪弹。
在15世纪晚期,出现了复式火枪,也被称为战术火枪。
这种火枪使用的是滚筒弹夹,可以一次性装填多个子弹,大大提高了连射速度。
这对于军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其能够以更迅速的速度进行远程攻击。
17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枪弹的设计进一步改进。
著名的发明家冯·诺依曼发明了火炮,并将其装配在舰船上,用于海战。
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火药的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可以将炮弹推出枪管,从而实现远程攻击。
这种设计触发了火炮的发展,并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枪弹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材料来制造枪弹。
最初的枪弹是由铅制成的,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可塑性,能够适应枪管内的形状。
然而,铅弹在碰撞目标时容易变形,因此对射程和准确性有一定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枪弹开始采用钢制和铜制等材料,这使得枪弹更加坚固和稳定,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内击中目标。
到了19世纪,随着火药技术的进步,火药更加强力,使枪弹的威力和射程得以大幅提升。
中国子弹发展史
中国子弹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古代子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青铜时代。
当时的子弹主要是用青铜制成,形状通常是长方形或卵状。
这些子弹主要是用于弩箭,作为弩箭尾部的负重,以增加射程和强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弹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制造技术也不断改进。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时期,出现了流行的铁制子弹,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改良的弹头设计,如钝头、尖头和带有倒刺的子弹。
在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火药和火器的发展。
火药的发现与使用奠定了火器的基础,包括子弹。
宋朝时期,多种类型的子弹被制造出来,包括铁制的尖锐弹头和铁制的子弹筒。
随着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的到来,火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进,出现了更多种类的子弹。
其中,明朝的铠甲炮种类繁多,其子弹为铁质,形状多为圆头或方形。
此外,明朝还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百发宝盒”的子弹包装器,能够同时装载多颗子弹,提高射击速度。
到了清朝(1644年-1912年)时期,中国子弹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西方的军事科技开始影响中国。
西方的制造工艺和设计理念带来了一些创新,中国开
始引进和制造更现代化的子弹,如常见的铜质和铅质子弹。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在子弹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军火制造国之一,拥有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子弹,应用于军事、警察、猎人和射击爱好者等领域。
美军新型M855A1小口径步枪弹初探2010年6月,美国阿连特武器(ATK)公司下属的皮卡汀尼兵工厂宣称,第一批新型5.56毫米M855A1步枪弹已经发放到正在阿富汗作战的美军士兵手中。
这标志着美军新一代小口径步枪弹正式浮出水面。
但从其编号来看,M855A1只是现役M855枪弹的改进型,口径和外型尺寸都未发生变化。
一向财大气粗的美国为什么不采用全新的高技术枪弹?M855A1相对M855又有着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为您解开这些谜团。
中国/8/view-54180.htm美军小口径步枪弹发展简史美国是现代小口径突击步枪及其弹药的发源地。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美军的主力枪弹是7.62×51毫米NATO步枪弹。
这种枪弹虽然威力较大,但重量、体积和后坐力也很大,在步枪上连发射击时很难控制,除了第一发,接下来射出的枪弹均无法保证精度。
当美国率先研制并装备了5.56×45毫米M193新型小口径步枪弹后,因其具有重量轻、初速高、弹道低伸、近距离杀伤力大、后坐冲量低、点射精度好等突出优点,很快掀起了席卷全球的小口径化浪潮,将各种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老式步枪淘汰致尽。
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也紧跟潮流,自主设计了5.45×39毫米小口径步枪弹,将小口径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同时,很多国家都开始了研制各自小口径步枪弹的工作,其中比较成功的有英国4.85毫米步枪弹和德国4.6毫米步枪弹等。
不过,除了一些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采用5.45×39毫米枪弹外,在美国的影响或者说是压力之下,包括英、德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国家目前列装的主要还是5.56×45毫米步枪弹。
M193步枪弹弹头采用黄铜被甲、铅弹芯,尽管初速接近1000米/秒,但其重量只有3.56克,受到横风和植被枝叶的影响时,经常会偏离正常弹道。
同时,由于M193弹采用了较少使用的“弱稳定”设计,发射该弹的早期型M16步枪膛线赋予弹头的转速刚好满足后者在空气中稳定飞行的需要,一旦碰到目标,即使是很轻微的碰擦,都会导致弹头立即失稳,因此对有生目标具有较强的杀伤力。
枪械的发展简史及对其发展的思考,枪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看了这么多枪,而且越来越复杂,从几个零件发展到几个部件,甚至模块化,部件共用。
更多的科技融入到了枪械的制造使用中。
我不禁想问,枪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Mauser,毛瑟M1871式步枪于是,我就查了一下枪械的发展历史。
从有火药开始说起,人们应该就察觉到了火药爆炸对人有伤害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相当于一种武器。
但是,需要控制好火药的爆炸程度,不要伤及自己,而只伤及敌人,这就有了最基本的爆炸方向的控制。
黑火药中国南宋陈规在1132年,就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竹管,一端封死,装入火药,在装火药的部位留一个小眼,引出引信,点燃后用敞开的一端烧伤敌人。
后来估计有人发现伤人威力不够,也许还有人被炸裂的竹筒所伤,于是发现这种爆裂的碎片杀伤力更大,便有人在火药前端放入了小铁珠。
这就是南宋寿春府制造的突火枪。
突火枪为了改进竹筒的可能爆裂,就改用更坚固的铁管。
于是14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原始的步枪——火门枪,随后为了改进点火的方式,就出现了枪机,利用枪机的扳动,使得点火绳点燃火药。
进而激发出铁蛋。
这就是15世纪的改进后的步枪,和现在的枪就非常的像了。
而后逐渐出现了弹道,用于提高设计精度;长圆形子弹,用于封闭枪管部分,加强对火药爆炸力的利用。
簧轮枪16世纪意大利人芬奇发明了转轮式摩擦点火装置,利用钢轮摩擦燧石产生的火花点燃火药,也就是簧轮枪;1525年又发明了撞击式打火枪,又称燧发枪,是利用击锥夹内的燧石,撞击火药室盖上方的打火板,产生火花点燃火药,进而发射的。
一直到17世纪末,随着打火装置的发展,打火枪已经得到普遍使用。
这应该是在欧美,国内应该还是用刀剑为主呢。
燧发枪在十九世纪初开始还出现含有雷汞的引爆药,英国人福西士发明了以含有雷汞的引爆药点燃火药室内的黑火药的发火枪,随后又将引爆药装入铜火帽内,并将其套在与枪膛相连,带有穿火孔的击砧上,然后利用击锤打燃火帽,利用传火孔点燃火药的火帽枪。
一战前后自动枪械配用弹药的演进作者:毛翔,等来源:《轻兵器》 2010年第14期杨晓波上世纪初,枪弹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因当时各国军方尚未意识到弹药的制式统一问题,故当时弹药的种类及口径比较多,本文旨在呈现这一时期自动枪械用弹药的发展及统一历程……早期弹药:百家争鸣种类繁杂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自动枪械是马克沁重机枪,其于1884年研制成功,英军从1891年开始试用,随后又被多个国家采用和改良。
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对枪械口径的不同偏好,马克沁重机枪还采用了可使用不同口径弹药、弹种的发射机构和枪管。
这一特色被同时代的其他几种著名重机枪所继承,如1902年问世的麦德森机枪、1905年问世的施瓦茨劳斯机枪等。
当时自动枪械使用的弹药种类繁杂,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初期,各国并未对弹药的性能和参数有趋于一致的认识,一切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些早期开发的弹药在换用了新型无烟发射药后亦重新焕发了青春。
其中包括法制11×59mmR格拉斯步枪弹,该弹换用无烟发射药后在一战中曾被广泛使用,通常配用燃烧弹头用作远距离猎杀敌方侦察氢气球或氢气艇的利器;另一种著名的弹药则是英国海军为其马克沁重机枪配备的0.45英寸口径加德纳一加特林枪弹,其在一战时也换用了无烟发射药,并继续使用了近半个世纪。
一战前后:弹药口径与型式多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大多数国家军队自动枪械所采用的弹药已渐渐分化成两个系列:7~8mm的中口径系列和6~6.5mm的小口径系列。
这些弹药大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服役,几乎都采用硕大的圆头弹头。
但随着一战的爆发,各国都在战争的刺激下开始寻求增大枪弹杀伤力的办法。
于是,尖头弹由于具有较高的弹头初速和较大的杀伤力,很快为各国军队所青睐。
因而一战,特别是其爆发之前几年也就成为了自动枪械用弹药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战前是圆头弹一统天下,而战后则是尖头弹占据主流。
那时,各国为节约开发成本、加快列装速度,大多是在以往圆头弹弹壳的尺寸下开发适合的尖头型弹头,也有一些全新开发的尖头型弹药。
枪械发展简史枪械发展简史步枪:一:前装枪:弹药从枪管口部装入弹膛的枪叫前装枪。
早期的前装枪有管形火枪,如:1132 年南宋陈规发明的,黑火药装入竹筒内,点着后用来烧伤敌人。
1259 年南宋寿春府制造突火枪。
突火枪竹筒内装入火药和弹粒,即可烧人也可打人。
十四世纪初出现最原始的步枪一火门枪。
一个简单的铁管,内装火药和球形弹丸,从火门点燃火药来发射弹丸。
十五世纪改进了用手拿火绳点燃发射药的方法,出现了将引火绳固定扳机一端,射手扣动扳机另端使火绳靠近点火孔点燃发射药的火绳枪。
十五世纪末先后出现直线式、螺旋式膛线和长圆形弹丸,从而密封火药气体、改善弹道和提高射击精度。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人芬奇发明转轮式发火机构,依靠转动的钢轮表面细齿摩擦燧石产生火花点燃火药;1525 年又发明了撞击式打火枪,是用击锥夹口内的隧石打击火药室盖上方的打火板,打出火花点燃引火药。
至十七世纪末随着撞击式击火机构不断完善,打火枪已得到普遍地使用。
十九世纪初开始出现含有雷汞的引爆药,英国人福西士发明了以含有雷汞的引爆药点燃药室内黑火药的发火枪、随之又将含有雷汞的引爆药装入铜火帽内,并将其套在与枪膛相连,带有传火孔的击砧上,出现了依靠击锤打燃火帽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药的火帽枪。
在十九世纪二十~五十年代各国军诫学家为密封火药气体和提高射击精度进一步改进铅弹装填方式和弹丸形状,使前装枪逐渐趋于完善二、后装枪:1840 年普鲁士的德来塞首先发明了用击针撞击弹壳内的击发药而引燃装药的方法,开始出现了后装枪。
但这种枪的枪弹是纸制药包,弹九与火药问由填塞物隔开,填塞物后有火帽,击针尖穿透纸药包撞击火帽引燃击发药,完成发射过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人博克萨发明了黄铜片卷制的药筒、1871 年英国人开始使用冲压成型的弹壳,底火固定在弹壳的底部,并采用滑动枪机,使其具有抽壳、抛壳和重新装填枪弹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马梯尼一亨利定装式弹,单发枪。
1860 年斯宾塞和亨利研制出了弹仓供弹的后托和前托弹仓枪,从而大大提高了射速。
金属与火焰的回忆——二战军用枪弹全接触1--5编者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许多当时乃至今日都非常著名的枪械,这些枪械的成名,除其本身结构设计精巧、工艺先进之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配用的枪弹。
在这次专题报道中,我们将推出“金属与火焰的回忆——二战军用枪弹全接触”系列文章,详细介绍各主要参战国家的部分常用枪弹。
人们在谈到二战期间的轻武器时,多半津津乐道的都是各种名枪,却往往忽视了更加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这些武器所配用的枪弹。
如果没有枪弹,再精良的枪械也无用武之地。
枪弹和枪管、枪机、枪托一样,都是枪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二战中大多数军用枪弹的生产都是以亿为单位的,虽然它们不能决定某一次战斗的胜利,但它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小视。
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成就了各种二战名枪的盛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枪弹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虽然二战期间各国所使用的大多数枪弹基本都是沿用并改进一战或更早时期的产品,但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最显著的改进是步枪弹由圆头弹和尖头弹并存改为尖头弹一统天下;同时机枪弹从步枪弹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弹药种类;为对付战场上日益增多的装甲目标和飞机,出现了各种大口径枪弹;弹头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为对付某一类目标而专门设计的弹头结构;完整的弹药系列开始出现等等。
同时,二战中还诞生了一些对后来轻武器发展起到深远作用的弹种,最典型的是德国的7.92×33mm短弹,也就是后来被广泛使用并导致了小口径枪弹出现的中间型威力枪弹。
二战中使用的枪弹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中大部分一直沿用到现在,有些至今仍是军队现役用弹。
金属与火焰的回忆(二)7.92mm毛瑟步枪弹7.92mm毛瑟步枪弹又称8mm毛瑟步枪弹、7.92×57mm或8×57mm步枪弹。
此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威力步枪弹之一,德国从一战前到二战末一直将其作为主力步枪弹,列装时间长达40余年,产量巨大。
二战期间很多参战国都生产并使用过这种枪弹,如比利时、捷克、波兰、意大利、瑞典和中国等。
金属与火焰的回忆——二战军用枪弹全接触(3)同盟国部分美国0.32英寸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弹该弹又称0.32英寸(8.13mm)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长弹,是美国史密斯-韦森公司在0.32英寸史密斯-韦森短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主要是加长了弹壳、增加了装药量,使得初速有所提高,威力也相应增大。
0.32英寸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弹配用于史密斯-韦森和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多种转轮手枪。
此弹原本是一种标准的警/民两用枪弹,但由于美军有使用转轮手枪的习惯,因此二战中仍少量装备该口径的转轮手枪。
此外该弹还大量提供给英国军队使用,旧中国也曾经进口过一些使用此弹的转轮手枪。
用现在的眼光看,0.32英寸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弹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枪弹,所以现代军队已不再装备,但国外民间仍广泛生产和使用,主要用作自卫和射击比赛,还有少量供警察使用。
除美国外,英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都生产过此弹,其中部分国家至今仍在生产,以供应民间市场。
标准的0.32英寸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弹采用圆头、凹底、全铅无被甲弹头,弹头质量6.35g,初速238m/s,采用突缘式直筒形黄铜弹壳,弹壳长23.6mm,底火为博克赛式。
民用弹中除了标准的全铅无被甲弹头外,还有半被甲露铅空尖弹和冲孔型埋头比赛弹等弹种。
该弹的特点是精度好、后坐力低、威力适中,非常适合近距离自卫和射击比赛。
不过由于此弹采用全铅无被甲弹头,对有防护的目标杀伤力较弱,故不适合作为军用弹。
0.38英寸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弹该弹又称0.38英寸(9.65mm)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短弹、9×20mmR转轮手枪弹、0.38英寸柯尔特警察转轮手枪弹。
此弹也是一种老式的转轮手枪弹,是史密斯-韦森公司为了提高0.32英寸转轮手枪弹的停止作用而研制的,最初主要是用作警用和民用。
但二战中美军也少量采用了一些发射此弹的转轮手枪,同时还向缺乏手枪的英国大量提供过。
除了美、英两国外,德国和奥地利也都生产过这种枪弹。
宋朝有个叫陈规的人用长竹竿制造了20多。
但那时还没有枪弹,只是靠喷射火药产生的火焰烧灼敌人和战具。
那时的黑火药成分很复杂,除了硝石、硫磺、木炭三种主还常常携有砒霜、巴豆、干漆、沥青等多致烟致毒物质。
因此,火药燃烧很不完全,总有许多残渣随着火焰一同喷射出去,这种残渣对人体还有一定的杀伤力,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引起了军事家的年进人在抵御蒙军的汴京曾在“飞火枪”中装填火药及铁渣、磁沫。
这些铁渣、磁沫可称是枪弹的胚芽,几十年后,世界上最早的枪弹终于在我国诞生。
129年,南宋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军民在抵御蒙军的战斗中,曾创制了一种“突火枪”枪中装有子窠。
虽说在对“子窠”的具体形制还众说纷纭,但得到中外火器史学家一致肯定的是,子窠就是最早的枪。
枪弹问世以后,在很长时期内只是一些不规则的圆形弹丸。
我国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14~15世纪)军用的枪,当时称为“铳”,一般都是发射铁砂。
后期欧洲出现的明火枪,也是用不规则的实心弹丸,用铁而后用铅制成。
随着战争的发展,对枪的射程和射击准度也要求条把火药筑实再下铅弹,用通条将其送到底,装填引火药,发射时扣动火绳枪机点燃引火药,整个过程十分繁杂,几分钟才能完成一次发射。
在战场上,弓弩的发射速度要比它快三四倍,所以火枪往往抵御不住弓弩的攻势,提高装弹速度这已成为以后几个世纪改进的重要课题。
以往的火枪都是滑膛枪,当弹丸与弹膛之间的间隙过小时,装填很费力,间隙过大时,发射时又会泄露很多的火药气体,影响射击精度和射程,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人费劲了心思。
15人首先取得突破,在枪膛内刻上直。
子弹发展简史7 个月前想搞清楚枪问题,其实应该从子弹的发展史入手。
早期的子弹,就是一颗铅丸+火药,装填好了之后,发射的时候用明火点燃火药即可,发射这种子弹的枪,甚至不能叫枪,叫铳,火铳。
但这种枪有三个大问题:一是,射速太低,远远低于弓箭的射速。
二是,枪和弹的生产都不是标准化的,每一支枪的口径都不一样,每一颗子弹的直径也不一样,弹丸和枪管之间不是密封的,而且弹丸飞行时受到马格努斯效应的影响,旋向不固定,到处乱飞,毫无精度可言。
三是,点火麻烦,火种受到天气的影响很大,一下雨,或者受潮就点火失败,无法发射。
在后来的演化中,枪和弹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断地改善这三个问题。
为了解决射速问题,人们先是发明了定装火药,把火药装在纸包内,装填前,用嘴咬开纸包,将火药倒进枪口,然后再装填被皮子包裹的弹丸,再用通条敦实。
后来发现直接把弹丸也包进纸包,装填的时候和火药一起塞进枪口能节省好几步动作。
这是两个时代的子弹,尖头的是米尼弹出现较晚,圆头的是纸包定装弹药浇筑铅弹的模具,士兵要自己在前线浇筑弹丸(铅的熔点327℃)为了解决弹丸和枪管之间的密封问题,人们开始把弹丸做成空心圆柱形,再在弹丸上开三道凹槽,利用凹槽形成的涡流改善密封问题,有了线膛枪之后,利用火药燃气冲击空心部分,让弹丸边缘变形,嵌入膛线,让子弹有规则的旋转,这就解决了马格努斯效应,大大提高了精度。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军狙击手曾经在几百米外用线膛枪狙杀了行军队列中的英军指挥官。
那可是在没有瞄准镜的年代啊。
为了解决点火的问题,人们最早是用火绳点火,后来又改用燧石点火,直到化学工业发展起来以后,1818年有人发明了用雷汞制造的火帽,后来又把火帽集成到了子弹的底部,最终形成了今天子弹的结构。
至于枪,那是为子弹服务的东西,只要子弹进步了,枪就必须跟着改进。
探寻“银弹”之旅——美军轻武器枪弹发展回顾与展望(上)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在美国电影《义侠佐罗》中,主人公最后使用银质的枪弹击败了邪恶的对手,而“银弹”也就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理想枪弹的代名词。
多少年来,美军对“银弹”的探求一直没有停息。
二战以来,美军,尤其是美国陆军在西方军用轻武器枪弹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北约标准口径枪弹的选用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中的统治地位。
不过,时至今日(指本文首次发表时),美军所使用的轻武器枪弹已经保持了几十年没有变化,人们不断批评美军在枪弹理论和科研方面的停滞不前,美军目前也不得不再次开始寻求更加“理想”的轻武器枪弹,而这一过程也必将对北约组织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枪弹工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枪弹革命性探索历程:从“萨尔沃”到ACR1950年代,为了明确新型单兵轻武器枪弹的发展方向,美国陆军启动了一系列预先研究和试验。
研究发现,当士兵处于精神压力很大的战斗状态时,他们很难按照正确的程序来瞄准和射击,通常都是将武器对着敌人的方向狂乱发射,这样射击的精度自然很差。
锥膛弹独特的弹头外形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当时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决定通过加强训练来强化士兵的能力,美国陆军则选择了通过技术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开发新的枪/弹系统。
从那以后,美国陆军便从未间断在这方面的尝试,并且美国陆军注重枪弹终点效能的发展思路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各种单兵轻武器项目和计划的发展。
美军第一次重要的尝试是于1953年启动的“萨尔沃”计划(Salvo,也称“齐射”计划)。
该计划的理论基础是:小口径武器发射的密集弹头可以弥补士兵在精确射击能力上的先天不足,因而小口径枪弹的杀伤效果也比低射速的大口径枪弹更加理想。
直观地讲,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设计出一种能够以很高射速连发发射的武器,然而这样的武器自身也会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武器在连发状态下的操控性会变得很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萨尔沃”计划决定不改变武器的射速(在一定时间内发射的枪弹数量),转而增加每次扣动扳机所发射的弹头数量。
现代汉语词典名词解释“弹药”弹药是含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爆炸后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战术任务的军械物品。
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水雷、地雷、爆破筒、爆破药包等,以及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和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
弹药:读音dànyào英文名[ammunition]注释:弹药是含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爆炸后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战术任务的军械物品。
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水雷、地雷、爆破筒、爆破药包等,以及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和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
弹药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藉助武器(或其他运载工具)发射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
弹药一般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
通常按投射方式分为:射击式弹药、自推式弹药、投掷式弹药和布设式弹药等。
用身管武器发射的枪弹、炮弹,称为射击式弹药。
常以身管发射武器的口径标示其大小。
它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好等特点,是应用最广泛的弹药,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工事、坦克和其他技术装备。
本身带有推进系统的导弹、火箭弹、鱼雷等,称为自推式弹药。
近程导弹多用于对付坦克等战术目标。
中、远程导弹常装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战略目标。
火箭弹适于作为压制兵器对付面目标。
轻型火箭弹适于步兵反坦克作战。
鱼雷用于对付各种舰艇和其他水上目标。
航空炸弹、手榴弹等称为投掷式弹药。
通常没有投射部,可直接从飞机上投放,或用人力投掷。
航空炸弹主要用于轰炸重点目标或对付集群目标。
手榴弹用于对付有生目标或轻型装甲目标。
地雷、水雷等称为布设式弹药。
可用空投、炮射、火箭或人工等方式布设,用以毁伤敌人的步兵、坦克或舰艇。
核弹、化学弹和生物弹是特殊类型的弹药,具有大面积的杀伤破坏能力和污染环境的能力。
核弹以梯恩梯当量(吨)标示量级。
弹药一般指有壳体,装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任务的军械物品。
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深水炸弹、水雷、地雷、爆破器等。
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以及采掘、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也属于弹药的范畴。
弹药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借助武器(或其他运载工具)发射或投放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
结构原理弹药结构应满足发射性能、运动性能、终点效应、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诸方面的综合要求。
通常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
战斗部是弹药毁伤目标或完成既定终点效应的部分。
某些弹药仅由战斗部单独构成。
典型的战斗部由壳体(弹体)、装填物和引信组成。
壳体容纳装填物并连接引信,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形成破片的基体。
装填物是毁伤目标的能源物质或战剂。
常用的装填物有炸药、烟火药、预制或控制形成的杀伤穿甲等元件;还有生物战剂、化学战剂、核装药及其他物品。
通过装填物(剂)的自身反应或其特性,产生相应的机械、热、声、光、化学、生物、电磁、核等效应来毁伤目标或达到其他战术目的。
引信是为了使战斗部产生最佳终点效应而适时引爆、引燃或及时抛撒其他装填物(剂)的控制装置。
常用的引信有触发引信、近炸引信、时间引信等。
有的弹药配用多种引信或多种功能的引信系统。
战斗部中全部爆炸品,从引信中的雷管(火帽)直至弹体中的炸药装药,按感度递减而输出能量递增的顺序配置,组成爆炸序列,保证弹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对目标作用和战术技术要求的不同,不同类型战斗部的结构和作用机理呈现不同特点。
①爆破战斗部。
具有相对较薄的壳体,内装大量高能量的炸药。
它主要利用爆炸的直接作用或爆炸冲击波毁伤各类地面、水中和空中目标。
②杀伤战斗部。
具有适中厚度整体的或刻有槽纹的金属壳体,内装炸药及其他金属杀伤元件,通过爆炸后形成高速破片场的作用,杀伤有生力量,毁伤车辆、飞机或其他轻型技术装备。
③动能穿甲战斗部。
具有实心的或装少量炸药的高强度高断面比重的弹体,以其动能击穿各类装甲目标。
④破甲战斗部。
具有聚能装药结构,利用聚能效应产生的高速金属射流或自锻弹丸,毁伤各类装甲目标。
⑤特种弹战斗部。
具有较薄的壳体,内装发烟剂、照明剂、宣传品等,以达到特定目的。
⑥子母战斗部。
母弹体内装有抛射系统和子弹等,到达目标区后,抛出子弹,毁伤较大面积上的目标。
投射部是提供投射动力的装置,使战斗部具有一定速度射向预定目标。
射击式弹药的投射部由发射药、药筒或药包、辅助元件等组成,并由底火、点火药、基本发射药组成传火序列,保证发火的瞬时性、均一性和可靠性;弹药发射后,投射部的残留部分从武器中退出,不随弹丸飞行。
火箭弹、鱼雷、导弹等自推式弹药的投射部,由装有推进剂的发动机形成独立的推进系统,发射后伴随战斗部飞行。
某些弹药,如地雷、水雷、航空炸弹、手榴弹等,一般没有投射部。
稳定部是保证战斗部稳定飞行,以正确姿态接触目标的部分。
典型的稳定部结构,有赋予战斗部高速旋转的导带或涡轮装置;有使战斗部空气阻力中心移于质心之后的尾翼装置,以及两种装置的组合形式。
某些弹药还有制导部分,用以导引或控制其进入目标区,或自动跟踪运动目标,直至最终击中目标。
分类按用途可分为主用弹药、特种弹药、辅助弹药。
主用弹药用来毁伤各类目标,包括杀伤弹、爆破弹、穿甲弹、破甲弹、燃烧弹等;特种弹药用于完成某些特定作战任务,如照明弹、发烟弹、信号弹、宣传弹、干扰弹等;辅助弹药包括训练弹、教练弹、试验弹,是部队完成演习、训练、试验等非战斗使用的弹药。
按装填物(剂)的类别可分为常规弹药、核弹药、化学弹药、生物弹药等。
按投射方式可分为射击式弹药、自推式弹药、投掷式弹药、布设式弹药。
按配属可分为炮兵弹药、海军弹药、空军弹药、轻武器弹药和地雷、爆破器材等。
射击式弹药各种枪炮身管武器以火药燃气压力从膛管内发射的弹药,包括炮弹、枪弹。
榴弹发射器配用的弹药也属于射击式弹药。
炮弹、枪弹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好等特点,是战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弹药,适用于各军兵种。
炮弹是供火炮发射的弹药(见图)。
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力量,摧毁工事, 毁伤坦克、飞机、舰艇和其他技术装备。
一般炮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构成。
定装式炮弹的弹丸与发射装药结合为一整体,射击时一次装入炮膛。
由于装填动作少,发射速度快,特别适用于攻击快速活动目标的穿甲、破甲及对空弹药中。
分装式炮弹的弹丸与发射装药分开,发射时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装药,发射装药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适于地面大中口径火炮上的爆破、杀伤弹药。
迫击炮弹的发射药包直接捆装在稳定装置上,没有药筒,便于前装和调整装药量。
大多数线膛火炮弹丸多采用旋转稳定方式,以适应超音速飞行条件。
破甲弹为排除旋转对射流带来的不利影响,多采用尾翼稳定方式;滑膛炮弹及迫击炮弹多采用尾翼稳定。
炮弹具有类型齐全的各种战斗部。
穿甲弹从一般适口径结构形式,发展至次口径脱壳结构形式,大大提高了穿甲能力。
破甲弹广泛地采用了双锥药型罩精密装药、串联战斗部、火箭增程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破甲深度、直射距离和反装甲的能力。
杀伤爆破弹发展了底部排气等各种低阻力外形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射程。
中、大口径火炮装备了子母弹,大大增加对各种面目标的毁伤概率。
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成功末段制导及末段敏感炮弹,实现了曲射火炮远距离射击命中坦克的构想。
枪弹是从枪膛内发射的弹药。
主要对付人员及薄装甲目标,结构与定装式炮弹类似。
普通枪弹弹头多是实心的。
穿甲燃烧弹弹头除有穿甲钢心外,还装填少量燃烧剂,藉助高速撞击压缩而引燃。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无壳弹,它的发射药压成药柱形状,再与底火、弹头粘成一个整体。
由于去掉了金属弹壳,弹长变短,可提高射速和点射精度,并减轻了弹药重量,提高了单兵携弹量,射击后无需退壳,有利于武器性能的提高。
自推式弹药本身带有推进系统的弹药,包括火箭弹、导弹、鱼雷等。
这类弹药靠自身发动机推进,以一定初始射角从发射装置射出后,不断加速至一定速度后才进入惯性自由飞行阶段。
由于发射时过载低、发射装置对弹药的限制因素少,使自推式弹药具有各种结构形式,易于实现制导,具有广泛的战略战术用途。
火箭弹是指非制导的火箭弹药。
利用火箭发动机从喷管中喷出的高速燃气流产生推力。
发射装置轻便,可多发联射,火力猛,突袭性强,但射击精度较低,适用于压制兵器对付地面目标。
轻型火箭弹可用便携式发射筒发射,射程近,机动灵活,易于隐蔽,特别适于步兵反坦克作战。
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
制导系统不断地修正弹道与控制飞行姿态,导引射弹稳定、准确地飞向目标区。
小型战术导弹通常采用破甲、杀伤或爆破战斗部,多用来攻击坦克、飞机、舰艇等快速机动目标。
装核弹头的大型中远程导弹,主要打击固定的战略目标,起威慑作用。
鱼雷是能在水中自航、自控和自导以爆炸毁伤目标的水中武器。
以较低的速度从发射管射入水中,用热动力或电力驱动鱼雷尾部的螺旋桨或通过喷气发动机的作用在水中航行。
战斗部装填大量高能量炸药,主要用于袭击水面舰艇、潜艇和其他水中目标。
投掷式弹药包括各类航空炸弹、深水炸弹和榴弹、枪榴弹。
航空炸弹是从飞机和其他航空器上投放的弹药。
主要用于空袭,轰炸机场、桥梁、交通枢纽、武器库及其他重点目标,或对付集群地面目标。
常以全弹的名义质量(千克或磅)标示大小,又称圆径,圆径变化范围宽广(从小于1千克至上万千克)。
航空炸弹弹体上安有供飞机内外悬挂的吊耳。
尾翼起飞行稳定作用。
某些炸弹的头部还装有固定的或可卸的弹道环,以消除跨音速飞行易发生的失稳现象。
外挂式炸弹具有流线型低阻空气动力外形,便于减小载机阻力。
超低空水平投放的炸弹,在炸弹尾部还加装有金属或织物制成的伞状装置,投弹后适时张开,起增阻减速,增大落角和防止跳弹的作用;同时使载机能充分飞离炸点,确保安全。
航空炸弹具有类型齐全的各类战斗部,其中爆破、燃烧、杀伤战斗部应用最为广泛。
深水炸弹是从水面舰艇或飞机发(投)射,在水中一定深度爆炸,攻击潜艇的弹药。
也可攻击其他水中目标。
手榴弹是用手投掷的弹药。
杀伤手榴弹的金属壳体常刻有槽纹,内装炸药,配用3~5秒定时延期引信,投掷距离可达30~50米,弹体破片能杀伤5~15米范围内的有生力量和毁伤轻型技术装备。
手榴弹还有发烟、照明、燃烧、反坦克等类型。
枪榴弹是借助枪射击普通子弹或空包弹从枪口部投掷出的超口径弹药。
由超口径战斗部及外安尾翼片内装弹头吸收器的尾管构成。
发射时,将尾管套于枪口部特制的发射器上,利用射击空包弹的膛口压力或实弹产生的膛口压力及子弹头的动能实现对枪榴弹的发射。
枪榴弹战斗部直径35~75毫米,质量一般在0.15~1千克,射程可达200~400米,采用火箭增程可达700米。
具有破甲、杀伤、燃烧、照明、发烟等多种战斗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近战、巷战单兵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