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98.01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初探*◎黄楚玲 庄金丽 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实施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驱动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为例,初步探索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一、逆向构建,以核心概念统领大单元目标本设计确定了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为核心概念进行设计,借助这一概念,通过唯物史观的认知框架和结构了解物质基础与文明产生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一个联系的整体中去理解生产工具的变化、原始农耕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据此将教材整合为三大部分:站在中华文明的起点——早期人类的代表(文明起源的前提)、窥见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生活(文明起源的基础)、追寻中华文明的足迹——远古的传说(中华文明的形成),并在课标的引领下进行大单元框架建构和解读:(1)能够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等为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状况、古代文献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及其历史内涵等,知道新旧石器时代的时间和地点、内涵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史前时期历史的证据,能通过对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等进行搜集、辨析、对比,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了解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区别与联系,利用识图方法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能够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私有制、阶级、文明的形成等产生的影响,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理解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为义务教育研制了以素养为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历史学习由“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认识的特点。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广大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武装头脑,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
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课的实际,探索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究和思考,笔者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及解读。
总体要求:独立自学、反思生疑→情境引思、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引领点拔→总结归纳、自悟践行→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独立自学、反思质疑。
加强自主预习,有利于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寻找易错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需要。
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
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组织学生以“讲学稿”为学习路线图,通研教材,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启发性问题,并能反思质疑。
为确保学生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具体操作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校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
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
二是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同时重视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
首先是引导学生注重对教材的整体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领会。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标识,如划波纹线,划横线,划小三角符号等。
再次是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检测题目。
有问题和质疑的做好标记,拟定“我的疑惑”等。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必须坚持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予以评价和点评。
这个检查评价,不宜详批,只是翻阅、检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学定教”。
如果详细批改,学生就失去许多质疑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与同学讨论、争执直到醒悟的机会。
三是必须保证“讲学稿”中自主预习案的设计质量。
预习案的设计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人人可做、多做)、深思(独立学习、思考问题)、高出(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的设计原则,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变成问题让他们解决。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博古论今是现在所大力提倡的,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历史课程也将受到更多地重视,初中历史是很多学生接触历史学的启蒙阶段,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历史教学手段和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不同的方面提供了初中不同的历史教学方法,希望能为更多初中历史老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标签: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析引言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可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吸取更多的有益经验,指导以后的人生历程。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历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阐述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和创新策略。
一、渗透趣味元素,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但是历史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再加上一些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古板,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渗透趣味元素时要注意关联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开元盛世》一课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杜甫有一首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描述的便是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景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时期是哪位皇帝在位呢?”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了解唐玄宗,这时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对于接下来课程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二、注重分层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生活环境,因此,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着差异,学生的分层永远都是动态的,教师虽然在授课、练习和评价时都非常重视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但分层教学绝不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我认为分层教学反而是为了淡化对学生的分层,激励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取长补短,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更全面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多看、多想、多问要想学好历史,课前应该认真做好预习。
首先通读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摘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说教式、灌输式和陈述式的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历史教学功能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符合要求。
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更新历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本文中,笔者着重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教学方法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非常典型的说教性、灌输性和陈述性的特点,直接导致许多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失去了兴趣,严重限制了中学历史课程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应该重视学生,并提升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更新其历史观念,培养其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导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单一乏味的因素有许多,想要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更加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的大胆实践。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符合要求。
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方法问题展开了论述。
一、利用当代技术优势,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当中。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当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即使在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不少地方在多媒体教学方面展开了有益的尝试。
本文所指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指以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为基础,利用各种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授课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优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通过有效利用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函授学员:彭毅力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一)要宏观把握教材。
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例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再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二)微观拓宽教材。
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
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初中历史十六字教学法初探初中历史“十六字教学法”初探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关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要求,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从1988年秋季开始,承担了湖北省历史单科教改实验任务。
经过两轮实验,逐渐探索出“激发兴趣,指导阅读,启迪思维,渗透德育”的十六字教学法。
本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初中历史“十六字教学法”作如下说明。
一、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
学生如对于某种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起,常常就会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进行钻研,从而成为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拓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兴趣的人类社会科学,学生是喜欢学习的。
但由于多年“重理轻”的影响,特别是初中历史未列入升学考试的科目,被视为无足轻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从历史地位和特点出发,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心理学、教育学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遵循兴趣转化规律,交替使用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有目的的活动,和远大理想联系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会对历史学习感兴趣。
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就能提高自己的觉悟。
在讲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关天培坚守虎门、陈化成血洒吴淞、邓世昌壮烈牺牲等内容时,可用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激发其爱国热情。
在讲林祥谦宁死不屈、董存瑞和刘胡兰不怕牺牲时,则用他们那种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慨,去感染学生,培养共产主义品质。
这样做,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间接兴趣,从而发展到志趣,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推动力。
2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其直接兴趣。
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初探屈原镇中心学校谭复根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的取得不仅看历史老师所受内容如何,更有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
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导入法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导入方法呢,我认为以下方法可供同行探讨。
一、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法这是一种由已知向未知的导入方法,由已学过的知识导出新知识,常以复习提问方式进行,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先设置两个问题:①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文化运动?②新航路开辟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和准备。
而新航路的开辟,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不久,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这样导入就能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
二、悬念导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上课伊始创设情境,设置趣味悬念,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我在教授《美国的诞生》一课时,首先投放“美国的国旗”的图片到白板上,让同学们观察美国的国旗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解释:13条代表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一个星代表一个州,50个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
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的地位。
可就在200多年前,他还是英国的殖民地。
那么,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呢?华盛顿又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呢?通过这样悬念设置,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又抓住了学生的内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