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cy A,FerminMear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V诊断标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泄泻(TCD:BNP110),西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2.有中医特色疗法适应证,无其它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患者。
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编码:K52. 905)(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49-2008)。
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寒湿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食滞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泄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 ~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4)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附件2-9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一、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泄泻(TCD:BNP110,ICD10:A08.001轮状病毒性肠炎;ICD10:K52.202过敏性腹泻;ICD10:K52.205饮食性腹泻;ICD10:K52.912慢性腹泻)(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见附件)。
1、疾病诊断(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证候分型(1)风寒泄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下利垢浊,稠粘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脾虚泄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5)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6)寒湿泄泻: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见附件)。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合适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 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 K52.904)。
(二)诊断依照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适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 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2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 2周之内。
(2)迁延性期:病程 2周至 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 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断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有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断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四)标准住院日为:急性泄泻≤ 7天/ 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天/ 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 ICD-10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若在治疗时期无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采集该病种不一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天需检查大便培育(3)C-反响蛋白( CRP)(4)电解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育等。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2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急性泄泻≤7 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电解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轻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4-94)。
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2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
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急性泄泻≤5 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0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
K52.904)2.轻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电解质、便培养等。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急性泄泻≤7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电解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门诊患者
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编码:K52.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断方案”、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49-2008)。
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寒湿证
湿热证
食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断方案”、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入院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患者;
(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
(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要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患者;
(4)合并其他重要器官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严重焦虑、抑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病原学检测、电解质、淀粉酶、肝功能、肾功能、胸片、腹平片、心电图、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2)湿热证:清热利湿。
(3)食滞证:消食导滞
2. 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针灸疗法:
(1)体针
(2)平衡针
(3)腹针
(4)灸法
4.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
(2)中药穴位贴敷
(3)刮痧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2.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正常。
3.血常规、大便常规正常。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观察时间延长,
费用增加。
2.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胃肠穿孔、中毒性休克等疾病,需要特殊处
理,退出本路径。
3.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泄泻(急性肠炎)(TCD编码:BNP110、ICD编码:K52.905)
患者姓名:__________ 性别:______ 年龄:______ 门诊(住院)号:______
发病时间:___年__月__日开始时间:___年__月__日结束时间:___年__月__日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