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贾谊的相关诗词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寄唐生·贾谊哭时事》诗词鉴赏《寄唐生·贾谊哭时事》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琴澹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鉴赏】此诗托寄唐生,抒写悲愤,自明其创作《新乐府》的本旨,是关于《新乐府》的创作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诗论。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叙述友人唐衢关心国事、心怀忠义,为人正直,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郁愤不满,经常为之痛哭不已。
首二句言“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贾谊:汉初著名政论家。
他看到当时社会潜伏的危机,上《陈政事疏》,言当时局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后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哭泣而死。
阮籍:三国魏著名诗人。
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所以常借酒浇愁,或独自驾车出游,每至途穷,无法前进,便恸哭而回。
贾谊、阮籍都身怀绝技而生不逢时,是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悲剧人物。
他们的出场预示着诗中的主人公唐生也是个不幸的人物,因此紧接着说“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贾、阮、唐三人虽所处时代不同,而经常痛哭的原因则是相同的。
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唐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象贾谊、阮籍那样痛哭呢?但诗人并不急于说出唐生悲哭的原因,而仅说他“五十寒且饥”,那么他是为衣食所迫而悲伤吗?不是,悬念进一步加深。
此时,诗歌才揭出“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描写贾谊的唐诗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2.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忘。
3.玉关人老鸟栖浦,时见严君犹夜度。
4.凤台开日容辉赫,凝目青云望千里。
5.碧玉丛中别有人,一介书生一丘壑。
6.耕耘长淮华与博,交至今犹冠二顴。
7.苦寒切齿究何成,吴颜强我市两亲。
8.天家空庭风尘满,蛟龙负面无纤荏。
9.白首云山腹危栋,文章自父竞貰中。
10.建安若借穷通殆,牛飞楚剑秦天心。
11.斧钺拂山合,龙蛇生兔斗。
12.羽白在垩舌,龙飞来山谷。
13.飞英戢地辉,称力铅之尤。
14.不同土中受,日月利催章。
15.馀霞为韶美,颜色不太肃。
16.光寒方于黍刻,文心起以学消。
17.维玄悟洞庭栖粉,缣欢幸洁一墨愔。
18.伯阳千里人气接,钟离百年仙侣待。
19.浸沦溪月破金臼,妙理语讼抗巾綬。
20.汉右轻尘总未平,蔓草预危重梦远。
21.贾谊才华洋溢,文章碧玉流。
22.笔下慷慨不羁,挥墨若神仙。
23.时人称其忠良,笔下生辉光。
24.山水皆成画,文章如春光。
25.清谈斩钉截铁,文章直抒胸襟。
26.才情迥异凡流,文采滔滔不休。
27.仕途坎坷万千,文章绵延无际。
28.心系国家命运,笔下意气风发。
29.言辞犀利果断,文采光华无俦。
30.一代名士贾谊,文章流畅天地开。
31.行藏直言不讳,笔力犹如泰山。
32.谈吐如风云变幻,诗篇如泉涌澄清。
33.才华横溢天地间,文章滔滔无尽前。
34.笔墨如雷电激荡,言辞若风云飘渺。
35.声名远播世人口,文章千古留传。
36.笔下千言万语,抒发心中豪情。
37.才华洋溢如河流,文章流光溢彩。
38.笔锋如刀斧之利,文采如春风拂面。
39.心怀天下苍生,笔下情怀深沉。
40.鹤立鸡群之中,文章独树一帜。
41.千秋万岁名,文物赖君存。
42.汲黯初据宦,贾生曾帝谈。
43.白发悲花落,青云冷雪寒。
44.洛阳才子谪,江汉咏诗难。
45.六纬萦故曲,二疏吟素韩。
46.图籍悬三命,文章传五官。
47.风流皆士节,文章是君谕。
48.垂席今无称,咫尺岁弥远。
《贾生》:自古怀才多不遇,义山遗恨叹贾谊中国人喜欢念旧,但是念旧的方式不太相同。
怀古咏史,就是古代文人念旧的一大方式,借历史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忠君爱国之志、或叹壮志难酬的胸臆、或感慨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在文学上,“怀古”和“咏史”略有不同,这里我们不去细究。
但是你一定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有的诗词时空观宏大,道尽人世无常、朝代兴衰,比方说苏轼看到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于是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有诗词,从小处着笔、就事论事,诗人会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荣辱给出自己的判断,用来比拟自身处境,或针砭时弊、讽喻政治。
比方说,杜甫途径武侯祠,感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于是潸然泪下,整首诗句句围绕丞相,但英雄相惜之情不言而喻。
不会有人凭空咏史,不过是借咏史而感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这是古往今来最让中国知识分子痛苦的事。
人的才华,就像火焰,只要被点燃,就一定忍不住能量膨胀出来,直至油尽灯枯。
一旦受到阻挠就辗转反侧。
有史以来,人们对才华和机遇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被埋没的才华往往自身还不够亮;而另一种则认为,才华和机遇并非必然相关,就像千里马和伯乐一样,如果上有昏君下有奸臣,那么很多走正道的有才之士就会走投无路。
黑暗世道中的怀才不遇,固然可悲。
但更可悲的是这一种:明明身处太平盛世,皇帝圣明贤德,自身才华横溢却依然不被重用。
你不能去怪皇帝,也不能去怪那个时代,你的任何抱怨都会招来身边人的嘲讽,嘲讽你骄傲自大,嘲讽世上的机会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就你怀才不遇呢?倘若,真的如此,那么盛世下怀才不遇的文人骚客将没有宣泄的出口,幸或不幸,只能平躺任嘲。
在汉朝时,这类才子就找到了一位同伴,他叫贾谊,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才子。
因才能过于突出,22岁,仅仅从政一年的他,就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过秦论》,详尽分析了秦朝统一中国及灭亡的原因,开创了古文中史论的先河。
贾谊文采过人,政见犀利,可以说年轻有为,堪称旷世栋梁。
贾生王安石创作五言律诗
1、贾生(王安石创作五言律诗),《贾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2、此诗是作者借贾谊的不幸命运,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忧虑。
前四句咏史,写贾谊遭遇之不幸。
首联道其才学,年少而明悉天下治乱。
颔联言其性格,忧国忧民,坚持立场,突出了贾谊形象的最主要特点。
后四句伤今。
颈联以为贾谊可为异代知音,而现实中罕有其匹,微露孤独之感。
尾联则将情感直推向上,呈现悲愤色彩。
全诗以前半映衬后半,以历史映衬现实,以贾谊映衬自身,看似曲折,实则主旨分明。
3、原文:
贾生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4、原文的译文:
西汉初期有个洛阳人,少年就能辨明是和非。
痛陈时政慷慨又激烈,坚信自己不肯乱追随。
如果古人现在都复活,今天我们究竟要跟谁?
与其跟着鲁仲连跳海,不如效法贾谊的行为。
跟贾谊有关的诗句
• 1.《鵩鸟赋》汉朝· 贾谊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
鵩似鸮,不祥鸟也。
...
• 2.《过秦论》汉朝·贾谊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
• 3.《治安策》汉朝·贾谊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
• 4.《吊屈原赋》汉朝·贾谊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贾生:贾谊,时称“贾生”司马迁将屈原与他的列传合为《屈原贾生列传》。
参见刘长卿七律《长沙过贾谊宅》等诗。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气。
苍生:本指草木苍苍然丛生之处,后借指百姓。
【创作背景】: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见《李商隐评传》)[3]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作品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古诗词鉴赏《贾生》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创作背景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赏析:迁谪悲情与古韵深思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是一首充满深刻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怀古诗,通过凭吊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贾谊被贬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国之客的悲伤却是长久的。
待众人散去后,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中只看见夕阳西斜。
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明君却也对贾生刻薄寡恩,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道?寂寥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被贬到这遥远的地方来!2、注释贾谊(jiǎyì):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
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三、创作背景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诗中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4、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怀古七律。
它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显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唐宋名家七言绝句-《贾生》《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贾生》的唐诗及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及注释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历代咏贾谊历代咏贾谊故居诗文选辑1:《咏史》西晋·左思2:《吊屈贾辞》西晋·庾阐3:《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4:《过贾谊宅》唐·戴叔伦5:《过贾谊旧居》唐·戴叔伦6:《送李余往湖南》唐·贾岛7:《贾生》唐·李商隐8:《贾生(一)》宋·王安石9:《贾生(二)》宋·王安石10:《贾谊》宋·张耒11:《谊公遗像赞》南宋·洪迈12:《贾傅祠堂二首》元·宋褧13:《过贾谊故宅》明·詹士懿14:《贾傅祠》明·徐学谟15:《谒屈贾祠》明·黄正达16:《屈贾祠》明·金俸17:《贾太傅故宅》明·阎世享18:《贾谊宅》清·丁炜19:《贾太傅祠》清·查嗣瑮20:《贾谊故宅》清·顾嗣立21:《贾太傅宅》清·夏逢夔22:《长沙谒贾谊祠》清·袁枚23:《贾太傅宅》清·钱大昕24:《过屈贾祠》清·黄景仁25:《贾太傅祠》清·李銮宣26:《长沙谒贾傅祠》清·汪彦博27:《贾傅井》清·周有声28:《屈贾祠》清·周有声29:《贾傅石床》清·唐仲冕30:《重修贾太傅祠落成》31:《贾太傅井砖砚歌》清·夏献云32:《四月朔日祭贾太傅》清·夏献云33:《长沙吊贾谊宅》清·黄遵宪34:《长沙踏青记事》清·秋瑾35:《谒贾太傅祠》清·李稷勋1:《咏史》西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泰冲(《晋书》作太冲,考当时并无太字字形,当以墓碑为正。
相关诗词
贾生李商隐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王安石
贾生
北宋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七绝·贾谊毛泽东
七绝·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毛泽东
七律·咏贾谊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田园言怀
田园言怀李白
【唐】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