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 双关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1
修辞手法解析双关修辞手法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技巧,可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双关则是其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一个词或短语,使其具有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意义,以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一、双关的定义和特点双关即指一词多义,通过改变出现在语句中的一个词的意义,使其有多重含义或解释。
双关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 多义性:一个词或短语可以解释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含义。
2. 隐晦性:双关的含义通常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或有一定文化背景才能完全理解。
3. 幽默感:双关可以给人带来乐趣,让人忍俊不禁,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二、双关的种类和示例1. 词语双关: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
例如:(1) "一辈子只为你织",这句话中的“织”就是一个词语双关。
从字面上理解是指用线来编织,但从上下文可以推测出是指作家为读者编织故事。
(2) "我们都是表演者,台上的不过是表演得好的人",这句话中的“表演者”也是一个词语双关。
表面上是指舞台上的演员,但隐含着观众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表演自己的角色。
2. 句子双关:整个句子的含义可以被理解成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意思。
例如:(1) "他们相爱,但不相伴",这句话中的“相爱”和“相伴”都是句子双关。
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两个人彼此爱着对方,但从上下文可以推测出他们没有在一起生活。
(2)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中的“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也是句子双关。
表面上是说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困境,还有让人向往的美好事物。
三、双关的应用和效果1. 增加趣味性:双关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适当使用双关,可以增加阅读的乐趣,使读者更加享受阅读过程。
2. 深化含义:通过双关的运用,可以在表达含义的同时,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解释余地。
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句子,深入挖掘出更多的含义。
汉语:修辞方法——双关双关: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某些语句具有明暗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法。
1、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指自然界的杨花柳絮,实指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忠魂)兴儿摇手道:“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
”说的满屋里都笑了。
——《红楼梦》六十五回(姓“林”的“林”双关树木之“林”,故怕吹倒;姓“薛”的“薛”双关霜雪之“雪”故怕暖化)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南朝乐府《读曲歌》(从字面上说,口中生了大石条,含着石条无法说话,正是“衔碑”,从实际所指来说,满心愁苦无法诉说,应是“衔悲”)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南朝乐府《子夜歌》(雾露笼罩着荷花,因而看不分明,正是“芙蓉”和“莲”;女子对男子的爱坚定明白,而男子对女子的爱犹豫不明朗,叫人把握不住,应是“夫容”和“怜(所爱之人)”)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安了颠倒音,横也丝来竖也丝。
这般心事有谁知?——冯梦龙《山歌》(素帕用丝织成,横竖都是“丝”,满腔相思意,颠倒都是“思”)石中立为员外,与同列观上南园所畜狮子,同列曰:“县官日破肉五斤饲之,吾侪反不及此。
”石曰:“然,吾侪做官,皆员外郎,敢比园中狮乎?”众大笑。
——浮白斋主人《雅谑》(“员外郎”双关“园外狼”,以对“园中狮”,煞是风趣)2、语义双关:即利用语句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夜”表面指自然现象,实指反动统治的黑暗;“路”表面指自然界的道路,实指革命斗争的万里征途)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在走我的路”,从字面看是“我”离开故乡,坐船外出,确实是在水路上行进,其中“路”是指水路,但从下文看又是指人生道路。
双关修辞手法介绍
在修辞手法中,有一种叫做“双关”,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
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曲波《林海雪原》) 例(1)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学问或知识。
例(2)中“马脚”也是实际用的比喻义:破绽。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石中立是宋朝的一个员外郎,他跟几个朋友到御花园里去看狮子。
共中一人慨叹说:“这只狮子,朝廷每天喂它肉吃,我们这些做官的,还不如狮子哩!”石中立说:“当然,我们的官衔是员外郎(谐音“园外狼”),怎么能跟御花园里的狮子比呢?“员外郎”同“园外狼”谐音,既说的是员外郎,又说的是园外狼,与园中狮形成对比,幽默、戏谑、饶有趣味。
这种利用词语的谐音关系(音同或者近)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
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
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
”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
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
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这则笑话假托一个寓言故事,讽刺极端吝啬自私的人,他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结尾发出了“怎能做人呢”的犀利质问。
“一毛不拔”字面意义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引申义是形容极其吝啬自私。
这则笑话兼有两种意义:表面上假托阎王责骂猴子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实际上是用来讽刺极其吝啬自私的人。
这种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
”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耍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
快别吃那冷的了。
”宝玉听了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
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
黛玉因含笑问她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遣:“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
”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比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翻译策略双关语是修辞手法中一种常见的修辞表达方式,它通过巧妙的语言组织和运用,使得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能够呈现出多重意义,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能够为文学作品增添趣味性和深度,同时也为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修辞效果和翻译策略两方面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特点进行浅析。
一、双关语的修辞效果1. 增加趣味性双关语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意外和惊喜。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通常被用来为故事情节增添一些幽默和趣味,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双关语的运用,比如《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不仅仅是在谈论生与死的问题,还暗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2. 引发思考双关语的多重意义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
例如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曾经说过,“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难以忍受的,那就是诱惑。
”这句话言下之意不仅仅是在谈论诱惑的可怕,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双关语的运用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以产生共鸣和共鸣。
3. 表达丰富双关语能够在有限的语言表达中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层次和深度。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经常被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状态,比如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带有双关意义的对话,这种对话通常能够在表面上呈现出一种意思,但在深层次上又能够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二、双关语的翻译策略1. 保留原意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时,首要原则就是要尽量保留原文的双关意义。
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意味和修辞效果,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出相似的趣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