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1004.33 KB
- 文档页数:1
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2.02•【字号】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6号•【施行日期】2021.12.02•【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2019年8月28日兰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年11月29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根据2021年8月13日兰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2021年11月26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兰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七部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制定与修改第三章规划的实施第四章城市特色保护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
第三条本市城乡规划应当落实和细化甘肃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当主导兰州--西宁城市群的发展,应当体现兰州--白银都市圈的核心,应当体现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应当体现本市“一心(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两翼(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多节点(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的城市空间布局。
第四条本市城乡规划包括市、县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乡镇规划、村庄规划。
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五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围绕都会城市、精致兰州这条主线,并遵循下列原则:(一)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疏解市区非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四)社会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符合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需要,确保公共空间、公共交通和公共配套优先;(五)特色保护的原则,强化城市风貌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六)规划管控的原则,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兼顾规划的可操作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4.03•【文号】发改规划〔2020〕532号•【施行日期】2020.04.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20〕532号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确定并报告国务院,现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4月3日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现提出以下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关于《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1.22•【文号】国函〔2024〕15号•【施行日期】2024.01.2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甘肃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是国家重要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能源基地和“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甘肃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甘肃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703.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378.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5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20.9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市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7.20•【字号】东政办〔2021〕68号•【施行日期】2021.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城乡建设其他规定正文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市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东政办〔2021〕6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海东市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7月20日海东市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为持续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落实海东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安排,根据《青海省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青发改规划〔2021〕319号),结合海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及市“两会”精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水平,精准高效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奋力打造城乡统筹新海东,构建“一新”率先、“双核”引领、“四轮”驱动、“多点”支撑、全面崛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奋力实现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
二、重点工作(一)提高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1.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相关规定允许在城市(镇)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常住人口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在当地申请落户,推动落实城市(镇)落户“零门槛”。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15•【文号】•【施行日期】2021.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机制的建议收悉。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涵盖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4省区沿黄地区,包括太原、呼和浩特、银川等3个省会(首府)城市,以及宁夏吴忠、中卫,内蒙古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朔州、忻州、吕梁等主要城市,经济基础较好,生态功能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粮食主产区。
支持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加强沿黄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力度,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委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过程中,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作为重要内容,以专设章节的形式提出了相关重大任务、工程和重要举措。
一、关于加快构建规划引领一体化机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对城市群布局和建设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包括呼包鄂榆、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规划,有关地方编制实施了山西中部等省内城市群规划,明确了各城市群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8.31•【文号】发改西部[2012]2786号•【施行日期】2012.08.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西部[2012]2786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8月31日附件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精神,为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发展,特制订本意见。
一、设立兰州新区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规划布局。
由于"两山夹一河"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兰州市主城区发展空间矛盾突出,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2010年市区人口密度接近1.6万人/平方公里,城市容量已经饱和。
同时,兰州市南北两山地势陡峭、土质松软,地质环境极为脆弱,治理地质灾害亟需分流部分城市人口。
设立兰州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完善兰州城市功能和规划布局的迫切需要。
(二)有利于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
兰州市是西北地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依托兰州新区建设,引导老城区企业"出城入园",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增强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受发展空间不足等因素制约,兰州市经济总量占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下降。
设立兰州新区,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有利于切实增强兰(州)白(银)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作用,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于2015年7月13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为我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于提高我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国函〔2015〕109号,下简称《批复》)、《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兰州市总体规划批复的意见》(甘政发〔2015〕8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14〕9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城市性质,坚持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大兰州”建设,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兰州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以《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转变城乡发展模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起到积极的引领协调作用,逐步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消费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西宁是几线城市一、西宁是几线城市西宁属于四线城市。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5月29日发布,西宁市被列为四线城市。
《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五个方面作为一级维度来评估城市,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提法是一种民间说法。
二、西宁市简介西宁,古称青唐城、西平郡、鄯州,青海省辖地级市,是青海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5个区、2个县,总面积76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246.796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48.8亿元。
西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青海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和通讯中心,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中央军委西宁联勤保障中心驻地。
西宁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取”西陲安宁“之意。
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魅力城市20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8年5月,国务院发布《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着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西宁市为2019年国家卫生城市。
10月,西宁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A.2010年7月B.2013年9月C.2020年8月D.2021年6月答案:C2、成为国家战略的主战场的西北五省区不包括()。
A.陕西B.甘肃C.青海D.西藏答案:C3、黄河流域中部地区海拔在()之间。
A.1000m—2000mB.750m—1750mC.2000m—3000mD.1000m—2200m答案:A4、2010年,国务院将“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的永久举办地选在()。
A.西安B.银川C.西宁D.拉萨答案:B5、黄河上游民族生态经济协作区是指以()3个城市为核心,沿黄河上游布局的广大经济区域,是沿黄经济地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地带的交汇区域。
A.西宁、海东、格尔木B.兰州、白银、定西C.银川、中卫、吴忠D.银川、兰州、西宁答案:D6、不属于黄河上游民族生态经济协作区功能架构战略布局中“六大辐射区”的是()。
A.呼包银经济区B.成渝经济区C.珠三角经济区D.甘青藏大藏区经济区答案:C7、“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对经济的发展都很重要,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矛盾。
”这个观点来源于()。
A.马歇尔冲突B.筱原的基准C.霍夫曼定理D.配-克拉克定理答案:A8、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A.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B.从实际出发C.重视保护与治理D.加快创新答案:B9、黄河上游民族生态经济协作区功能架构战略布局中的“三极”不包括()。
A.银川都市经济区B.兰白都市经济区C.西宁都市经济区D.成渝经济区答案:D10、()国务院批复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A.2013年3月B.2013年9月C.2010年7月D.2010年8月答案:A11、中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