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__函数(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74.00 KB
- 文档页数:15
《函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函数》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理解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概念学习1. 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明确函数表达式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特点。
(二)知识运用与练习1. 完成课本及教辅资料中的相关练习题,重点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绘制及性质分析。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一个关系是否为函数关系等。
(三)拓展与提高1. 让学生尝试用函数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根据行程问题构建距离-时间函数关系等。
2.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其应用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应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并独立完成练习题,对答案进行核对与修改。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作业中应注重书写规范、计算准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4. 拓展与提高部分,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学习与练习。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详细标注与指导。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批改意见进行修正,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巩固。
2. 教师在课后应及时总结学生的作业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函数》第一课时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2.1 函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并能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在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
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法,对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一定的基础,有观察,分析,读图的能力,本节课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1.能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与函数有关的信息,解决函数中的问题;2.能通过函数间变量的关系,理解图象中的点或线段代表的实际意义;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教学难点利用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图象中包括了很多信息,比如一天中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比如,温度呈下降趋势的时间段,温度呈上升趋势的时间段.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学生活动1:学生动脑回忆思考,并积极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图象中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新课.环节二: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教师活动2:思考1 如图是记录某人在24h内的体温变化情况的图象.图中纵轴上0~35一段省略了.(1)图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哪个变量是自变量?哪个变量是因变量?(2)在这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与最低体温各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3)21:00时此人的体温是多少?(4)这天体温达到36.2℃时是在什么时刻?(5)此人体温在哪几段时间上升?在哪几段时间下降?在哪几段时间变化最小?解:(1)时间t与温度T,其中t是自变量,T 是因变量(2)最高温度为36.7℃,在18:00达到,最低温度为35.9℃,在4:00达到.(3)36.3℃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图象,思考回答.(4)6:00或23:00.(5)体温上升的时间段: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体温下降的时间段:2:00~4:00、7:00~8:00、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18:00~24:00 .体温变化最小的时间段:0:00~2:00、9:00~11:00.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直观、形象,容易从中了解函数的一些变化情况.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最高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大值,最低点表示因变量的最小值.水平线部分表示函数在相应区间内函数值不变.不同区间表示的函数意义不同.思考2 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学生小组交流思考后,回答问题.[左图],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经过丙港,右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1)观察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需用多长时间?②由丙港(A)到达乙港(C),需用多长时间?③图中CD段表示什么情况,船在乙港停留多长时间?返回时,多长时间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出发点甲港(E),用多长时间?(2)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的平均速度快呢?(3)如果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解:(1)①从甲港(O)出发到达丙港(A)用去1 h;②从丙港(A)出发到达乙港(C)用去2 h;③图中CD段表示船在乙港停留1 h,返回时4 h到达丙港(B);④从丙港(B)返回到甲港(E)用了2 h.(2)轮船往返行驶的路程一样,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快.(3)若轮船往返的机器速度一样,那么顺水时速度快,逆水时速度慢.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通常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函数值.通过图象可明确自变量、函数值以及它们的取值范围.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过一点分别向横轴和纵轴作垂线,两个垂足分别所表示的数就是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一对对应值.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上升(下降)线表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水平线表示随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不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熟悉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归纳明确如何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课题:12.1.4函数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甲、乙两人进行慢跑练习,慢跑路程y(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前2分钟,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快B.5分钟两人都跑了500米C.甲跑完800米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D.甲乙两人8分钟各跑了800米2.某天早晨7:00,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就地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修好车后继续骑行,7:30赶到了学校.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了他骑车上学的整个过程.结合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小明修车花了15 minB.小明家距离学校1 100 mC.小明修好车后花了30 min到达学校D.小明修好车后骑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3 m/s3.小明从家出发到商场购物后返回,如图表示的是小明离家的路程s(m)与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已知小明购物用时30min,返回速度是去商场的速度的1.2倍,则a的值为( D )A.46B.48C.50D.52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图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观察图象回答:(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解:(1)24分钟,最高时速是90千米/时.(2)2~6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30千米/时,18~22分钟匀速行驶,时速为90千米/时.(3)汽车停下了.(4)汽车从0~2分钟加速,从2~6分钟匀速行驶,6~8分钟减速行驶,8~10停下了,10~18分又加速行驶,18~22分匀速行驶,22~24减速到停止.选做题:5. 向一个容器内均匀地注入水,液面升高的高度y与注水时间x满足如图所示的图象,则符合图象条件的容器为(A)6.如图,四个图象近似地刻画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请按图象顺序将下面四种情景与之对应,正确的排序为__③②④①__ . (填序号)①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②向锥形瓶(上小下大)中匀速注水(水面的高度与注水时间的关系);③将常温下的温度计插入一杯热水中(温度计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④一杯越来越凉的水(水温与时间的关系).【综合拓展类作业】7.小红帮弟弟荡秋千(如图①),秋千离地面的高度h(m)与摆动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结合图象回答:(1)当t=0.7时,h的值是多少?并说明它的实际意义;(2)将秋千向后拉到最高点然后松开,秋千向前摆动,再向后返回到最高点,这叫做一个周期,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多少时间?解:(1)由函数图象可知,当t=0. 7时,h=0. 5,它的实际意义是秋千摆动0.7 s时,离地面的高度是0.5 m;(2)从图象看,第一个周期用时2.8 s,后一个周期.用时5.4-2.8=2.6(s),故秋千摆第二个周期需要2.6 s.课堂总结如何从图象中获得有用信息:(1)明确“两轴”的含义(2)明确图象上的点的意义(3)弄清上升线、下降线和水平线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B )2.如图所示的折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4:00气温最低B.6:00气温为24 CC.14:00气温最高D.气温是30 C的时刻为16:003.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汽车在前9min内的平均速度是80 km/h,汽车在中途停了7 min.选做题:4.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反映如下过程:小徐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除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徐离家的距离,读图可知菜地离小徐家的距离为( A )A. 1.1千米B. 2千米C. 15千米D. 37千米5.甲、乙两同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在同一条路上行驶到B地,他们离开出发地的距离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有下列说法:(1)他们都行驶了18千米;(2)甲在途中停留了0.5小时;(3)乙比甲晚出发了0.5小时;(4)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其中符合图象描述的说法有(C)A.1个B.2个C.3个D.4个【综合拓展类作业】6.如图是小明从学校到家里行进的路程s(m)与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观察图象,从中得到如下信息:①学校离小明家1000m;②小明用了20min到家;③小明前10min走了路程的一-半;④小明后10min比前10min走得快.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④ .(填序号)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本节课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让学生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函数》教学设计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2.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变量与常量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解:(1)常量:6,变量:n,t;(2)常量:40,变量:s,t.方法总结:确定在该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探究点二:函数的相关概念【类型一】识别函数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函数,哪些不是?(1)y=x;(2)y=x2+z;(3)y2=x;(4)y=±x.解析:要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首先看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只有两个变量,其次看每一个x的值是否对应唯一确定的y值.解:(1)此关系式只有两个变量,且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一个y值,故y是x的函数;(2)此关系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y不是x的函数;(3)此关系式中虽然只有两个变量,但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 值,如当x=4时,y=±2,故y不是x的函数;(4)对于每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9时,y=±3,故y不是x的函数.方法总结: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y值都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当x值取不同的值时,y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如果一个x的值对应着两个不同的y值,那么y一定不是x的函数.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关系式是否表示函数.【类型二】判断函数关系判断下列变化过程中,两变量存在函数关系的是( )A.x,y是变量,y=±2xB.人的身高与年龄C.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D.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
2014年数学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课题: 12.1 函数(第一课时)滁州六中高在为2014.9.1212.1函数(第一课时)环节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问题探究,形成新知问题3:下图是我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
变量y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当给定变量t的一个值时,就可以相应地得到变量y的一个唯一确定的值。
教师课件出示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1、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变量?2、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如4.5h、20h,能找到这一时刻的负荷y(×103兆瓦)是多少吗?找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3、这一天的用电高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多少?它们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几个问题总结出变量y与变量t的关系。
通过这个问题再次强调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方法,同时说明用图像也可表明两变量的关系,为下节课做铺垫,更说明了因变量的值唯一确定的思想。
归纳总结深化理解归纳总结:1、每个变化过程中都有两个变量。
2、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也随着变化。
3、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函数概念:一般地,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出示PPT课件,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下面的问题总结出这三个变化过程的共同特点吗?1、每个变化过程中都有几个变量?2、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变化吗?3、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唯一确定吗?师生共同小结函数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请学生说一说:问题1、问题2、问题3 中,什么量是自变量,什么量是函数?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函数概念,因此在学习中重在让学生感受概念。
通过大量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事物的变化过程,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认识,形成函数概念。
平方根与立方根第一课时平方根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数的平方根的概念,能运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2、掌握用平方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根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某些数的平方根的方法;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关键:对符号“”意义的理解。
学法指导: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教法指导:1、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学习。
本堂课主要采用引探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为主。
2、数学概念的学习比较抽象、枯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问题仅运用这五种运算是无法解决的。
例如已知正方形一边长是4厘米,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厘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运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这种运算叫做开方。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开方运算和平方根。
可以先预练1—20的平方计算。
二、新课学习:1、知识设疑:(1)计算:42;(-4)2(0.8)2;(-0.8)(22、知识形成: 知识点一:我们可以设这个数为x ,则2x =16,问题归结为求x以通过乘方运算来解决。
因为42=16所以x =4;又因为(-4)2=16,所以x =-4。
4或-4的平方都等于16,可以表示为(±4)2=16。
因为4或-4的平方都等于16,我们把4概括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二次方根)。
就是说,如果x 2=a,那么x 如:23与-23都是529的平方根。
因为(±23)2=529,所以±23是529问:(1)16,49,100,1 100根之间有什么关系?(2)0的平方根是什么?概括2: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函数》基础练习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一、选择题1.在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来加热水的过程中,热水器里的水温随所晒时间的长短而变化,这个问题中因变量是()A.太阳光强弱B.水的温度C.所晒时间D.热水器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在这一问题中,自变量是()A.时间B.骆驼C.沙漠D.体温3.在△ABC中,它的底边是a,底边上的高是h,则三角形面积S=ah,当a为定长时,在此式中()A.S,h是变量,,a是常量B.S,h,a是变量,是常量C.S,h是变量,,S是常量D.S是变量,,a,h是常量4.下列各曲线中不能表示y是x的函数是()A.B. C.D.5.下表反映的是某地区电的使用量x(千瓦时)与应交电费y(元)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函数B.用电量每增加1千瓦时,电费增加0.55元C.若用电量为8千瓦时,则应交电费4.4元D.y不是x的函数6.下列关系式中,y不是x的函数的是()A.y=x+1 B.y=C.y=﹣2x D.|y|=x7.如表列出了一项实验的统计数据:它表示皮球从一定高度落下时,下落高度y与弹跳高度x的关系,能表示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A.y=2x﹣10 B.y=x2 C.y=x+25 D.y=x+58.有一辆汽车储油45升,从某地出发后,每行驶1千米耗油0.1升,如果设剩余油量为y (升),行驶的路程为x(千米),则y与x的关系式为()A.y=45﹣0.1x B.y=45+0.1x C.y=45﹣x D.y=45+x二、填空题9.假期即将开始,李伟制定了一张“假期每天时间分配表”,其中课外阅读时间为1.5小时,这里的“1.5小时”为(填“常量”或“变量”).10.水中涟漪(圆形水波)不断扩大,记它的半径为r,圆周长为C,圆周率(圆周长与直径的比)为π,指出其中的变量为.11.火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走过的路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式是,其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12.已知一个水池有水50吨,现将水排出,如果排水管每小时的流量是10吨,水池中的余水量Q(吨)与排水时间t(小时)的关系式为:.13.等腰△ABC的周长为10厘米,底边BC长为y厘米,腰AB长为x厘米,则y与x的关系式为:.当x=2厘米时,y=厘米;当y=4厘米时,x=厘米.三、解答题14.有一高为5厘米的圆柱,当底面半径r厘米由小到大变化时,体积V(立方厘米)也随之发生变化.(1)在这个过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2)写出圆柱的体积V(立方厘米)与半径r(厘米)之间的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