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28.59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体会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下面从历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也是历史教学中需要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传授优秀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传承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需要传承和弘扬的价值观。
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文化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关爱家庭的情感和责任。
3.宣扬诚信精神诚信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中需要传承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
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中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教材,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诚信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道德观念。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1.案例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方式,让学生了解和领会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传统美德,如岳飞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忠诚精神、孟子的孝道思想等。
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
2.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传统美德的影响。
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名城、古迹遗址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了解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
3.讨论交流法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展开思想碰撞,深入探讨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现代意义。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通过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强化历史意识教育历史意识是指学生对过去事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评价。
通过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可以使他们深刻理解历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起正确的历史观。
1. 创设沉浸式历史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和认同。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历史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解答,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推动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
二、激发历史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可以使其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主动关注历史事件,从而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1.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引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影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和广电媒体,让学生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影响。
2. 组织历史辩论和演讲活动。
通过组织历史辩论和演讲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分角色进行历史角逐,通过辩论展现对历史的理解和观点。
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增强对历史的热爱和学习动力。
三、传统美德的教育1. 教育学生尊重历史。
通过教育学生尊重历史,使他们认识到历史是一种珍贵的财富,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应该尊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在了解历史的也要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
2. 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
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历史活动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团队力量的巨大潜力,培养他们关心集体、服务集体的意识和习惯。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一、引言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尊重他人、守纪律等传统美德。
1. 设计案例式课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案列研究的方式了解其中的道德问题。
教授“魏晋时期的乌台诗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对其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尊重他人、行为端正等传统美德。
2. 项目式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研究项目中,从实践中学习传统美德。
教授“长征”,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采访老人、探访纪念地等方式,深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等行为,从而培养勤奋刻苦、守纪律等传统美德。
三、课堂教学1. 老师示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学生传统美德。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个关于诚实守信的历史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自身行为向学生传递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传统美德。
2. 学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
在讨论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合作共赢等传统美德。
四、评价与考核评价与考核是促进学生美德培养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培养传统美德。
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美德培养程度。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肯定。
2. 项目作业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传统美德相关的项目作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同学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态度。
在项目作业的评价中,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尊重他人等传统美德的培养。
五、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是历史教学传统美德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传统美德的教育,因为传统美德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如何传承弘扬传统美德,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教师应该注重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行为榜样。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深刻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提高,不仅仅专注于自身学科知识的提升,还要注重人文素养和道德力量的培养。
只有教师做到了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注重传统美德的引入和讲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塑造,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和行为来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求。
比如可以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仁爱思想表现,如孟子的仁爱思想,以及孔子对学生的教育等。
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向往和崇尚。
再则,历史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传统美德的教益。
历史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案例,这些案例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教训。
通过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可以让学生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称为传统美德的表现,哪些行为则是不值得效仿的。
通过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能够根据传统美德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共同合作,加强对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德育讲座、传统美德培训班等,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美德,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家庭则应该注重培养家庭美德,如关爱他人、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感受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可以通过教师以身作则、教师讲解传统美德、案例分析和学校、家庭合作四个方面来实现。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务,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将传统美德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和领会传统美德的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
一、确定教育目标高中历史教学应该肩负着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责任,教学目标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所凝聚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在教育目标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明确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是载体传承传统美德的载体,通过历史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明白传统美德对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指导作用。
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传统美德的营养。
要让学生明白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美德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而不是僵化地停留在某一阶段。
只有正确的历史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美德。
3. 培养学生保存传统美德的意识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保存传统美德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明白传统美德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只有保护和传承传统美德,才能让我们继续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二、确定教学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美德教育,需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在历史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融入一些富有传统美德内涵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和领会传统美德的魅力。
1.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历史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事业,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历史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育应该遵循传统美德教育的理念,通过一些具体的教育途径来实现。
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心。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自律和责任心,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人。
教师们可以通过制定良好的历史学习计划,鼓励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和任务,以及严格的课堂纪律等来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历史名人的课堂讲解、或者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为社会做贡献,担负起个人社会责任。
第三,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精神。
历史主要是通过教育、追溯历史的过程和掌握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态度,来促进学生的自我修养。
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精神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包容并欣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和点看法,从而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
第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中历史教育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通过广泛地选取丰富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知识爱好,可以推动学生掌握更深刻的历史知识和更广泛的历史视角。
总之,传统美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教育途径,它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各方面的道德素质,更好地发展自身人格,并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
因此,高中历史教育应该坚持和发展传统美德教育,切实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教育途径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历史素养教育。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价值观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感受到传统美德所承载的时代价值。
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学习。
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发现历史上的传统美德典范,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将这些传统美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注重历史人物的品德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美德在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
历史人物往往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都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精选的历史人物案例,讲述他们的品德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第四,注重考察传统美德在历史事件中的体现。
历史事件是传统美德传承的载体之一,通过选取适当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传统美德在历史事件中的体现。
在讲解解放战争时,可以突出强调义勇军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讲解盐井决战时,可以强调智勇双全的军事策略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深度感受到传统美德的伟力和价值。
第五,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记忆和经验中,更要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将这些价值观和准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在讲解孟子的思想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在讲解历史决策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有很多,可以从历史素养教育、传统文化学习、历史人物的品德教育、历史事件中传统美德的体现以及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入手。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应注重传统美德的教育。
本文首先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传统美德在其中的地位,指出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历史文化,可以有效传递传统美德观念。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讨论、剧场表演等,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意识。
结论强调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传统美德的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这些教育途径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教学活动、教育重要性、传统美德意识、组成部分、培养学生1. 引言1.1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和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高中历史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人群。
历史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的错误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该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1.2 传统美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传统美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传统美德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代表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课程设计来传递和弘扬。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高中历史教学,传承美德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更在于孕育未来的社会人才,即培养优秀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有有效的教育途径来传承美德,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体验历史文化中的美德。
比如,通过模拟古代礼仪、学习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技艺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好,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的美德。
二、讲故事法讲故事法是利用人的本能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讲述人物和事件中的美德,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感受到传统美德的力量。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讲述贾宝玉至死不渝的爱情、林黛玉的节操和坚贞等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美德的内涵和价值。
三、模拟角色扮演模拟角色扮演是一种互动性强的教育途径,通过扮演历史人物,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模拟《红楼梦》中的李纨、贾母、宝钗等人物,体验他们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呵护,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悟,从而了解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四、讨论与辩论讨论与辩论是发掘学生思想潜能和培养品德的重要途径。
通过讨论和辩论,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证思维、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五、文化体验教学文化体验教学是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文化,从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参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领略其文化内涵和价值,从而感悟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总之,以上的教育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是可以应用的,可以为学生打开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大门,发掘自我潜能和品德修养,在传承和弘扬美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的教育途径,探讨如何通过历史教学传授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通过历史教学弘扬传统美德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智慧和灵魂的结晶。
在历史中,有许多具有崇高价值的传统美德,如忠诚、孝顺、勤劳、诚实、仁爱等,这些传统美德蕴含着宝贵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塑造其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历史教学来弘扬传统美德,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
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许多伟大人物和事件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美德,如《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仁爱”、“诚实”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行为,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
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美德对于人的行为和品质的塑造作用,从而增强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的伟大力量。
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事件和故事,这些事件和故事中蕴含着传统美德的伟大力量,如黄河大禹治水、屈原投江、岳飞抗金等,这些事件和故事都是对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和展现。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美德的伟大力量,从而产生对传统美德的崇敬和敬畏之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明白传统美德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传统美德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道德思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明白传统美德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精髓,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传统美德,恪守信仰和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水平,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也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
中华民族长期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因。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我们尤其需要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
而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自强
不息、精忠报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发展成什么样的人,事关祖国的兴旺和民族的未来。
所以,
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大有必要的。
历史教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历史课堂教学,一为历史课外活动。
这里,
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方面谈些做法。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
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
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
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
的教育。
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
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
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能使我们的学生体会到我们民族传统的人格道德美;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强调民力要爱惜,民情要体察;孟子说:“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李贽讲:“人人皆可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王夫之更讲,人民仇恨君主是理所当然的,
这是对孟子“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示闻弑君也”的理论的高度发展。
按照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我们的相机点拨,学生通过有意识的猎取我们古代的一些名言
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等,就成了他们坚定自己的人格的
座右铭。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
教
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
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
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在历史教材中,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击楫中流,志恢中原的祖逛;精忠报国,“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以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国既不国,家何能存”的杨靖宇,以及为了中华之
崛起,断然拒绝国外所给予的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的李四光、钱学森、苏步青等,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可以感动着我们的学生,激发他们要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做一个对国家
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
寓教于史。
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
二是要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说服教育。
《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是要联系实际。
这是
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
我们通过历史讲座、黑板报来弥补。
如以“三知”为由拒收暮夜金的东汉时的杨震,南朝责打行贿门生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出示“两袖清风朝天去”牌示的明代的于谦,并把对他们的介绍与教材中涉及的林则徐为官清廉和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党中央领导的反腐败斗争的认识。
(2)情感陶冶。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
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
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
一位法学家说得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
”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
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
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劳俭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数千来年国邦盛民殷的内蕴所在。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材表现得极为丰富。
比较的力量是最雄辩的力量。
隋兴于隋文帝节俭,而亡于隋炀帝奢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对此概括得是何等的好。
加强对学生进行勤劳俭朴的美德教育,增加了学生抵制“能挣能花”和“不能挣也要比着花”的超前消费超前享受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总之,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和不朽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和弘扬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有职责和义务作好这个功德无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