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范生学情分析能力培养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982.56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提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实践性教学、教学资源不足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提升教师培训与管理等对策建议。
通过完善教学体系和提高教师水平,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问题、实践性教学、教学资源、教师素质、对策建议、总结、改进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高职高专毕业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力量。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实践性教学、教学资源不足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也影响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解决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旨在引发社会各界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关注,促进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深入探讨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影响,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二是提出对策建议,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高职高专教学实现持续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旨在为高职高专教学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们提供建议,促进高职高专教学的不断优化,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职校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学情分析针对职校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研究成绩: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学科掌握情况。
同时,还可以发现研究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
2. 研究态度:学生的研究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研究效果。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态度,可以评估学生对研究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性。
3. 研究惯:研究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学生的研究惯,如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时间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选择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研究效果。
4. 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困难,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帮助。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辅导,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资料。
对策建议针对职校学生的学情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研究动力:1. 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学科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的困惑和问题。
2. 培养研究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建立研究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研究支持体系,包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及时有效的研究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
4. 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5.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积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帮助职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录一、内容综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6)(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7)(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8)(三)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 (10)(四)师资队伍建设与支持 (11)(五)招生与就业情况 (12)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存在的问题剖析 (13)(一)教育理念滞后 (15)(二)专业知识薄弱 (16)(三)实践能力不足 (17)(四)综合素质欠缺 (18)(五)教师职业素养不达标 (19)四、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 (20)(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21)(二)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22)(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能力培养 (24)(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5)(五)严格招生与就业管理,提高培养质量 (26)五、结论与展望 (27)(一)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8)(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9)(三)建议与意见征求 (31)一、内容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幼儿教育的质量。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施、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师资水平与实践能力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对于未来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将其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这导致培养出的师范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幼儿教育的需求。
教师存在缺乏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问题背景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核心能力。
然而,在教育领域,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不足。
教师缺乏对学生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利用的能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并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师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
问题表现教师缺乏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不全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数据收集,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学习风格等。
2.缺乏数据处理技能:即便教师收集到了学生的相关数据,但他们往往缺乏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的技能。
他们对于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有用的教学信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方法。
3.数据应用不到位:即便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但他们往往不能有效地将数据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教师缺乏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让教师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培训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等。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分析技术,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2. 强化数据收集意识加强教师对学生数据收集的意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潜力,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渠道和机制,让教师能够方便地获取学生的数据。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和分析。
3. 提供数据分析工具和资源支持为教师提供合适的数据分析工具和资源支持,为他们的数据分析工作提供便利。
推广使用一些常见的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Python、R等,并根据教师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对专门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实际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的学校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问题分析1. 教学质量不稳定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课程水平较高,而有的课程质量欠佳。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也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
2. 专业设置滞后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相对滞后。
有的专业学生就业率较低,而有的专业就业难度较大。
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3. 学生就业压力大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实践性强,毕业生一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导致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4.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5. 实训基地不足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一些学校的实训基地却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这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对策研究1. 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同时加大对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投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2. 调整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调整和设置,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
3.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减轻学生就业压力。
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一、引言教师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而师范生则是未来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来源。
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教育技能水平不够、教学实践机会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将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现状分析1. 教学技能培养水平整体较低目前,一些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水平相对较低,表现在教学实践、课堂管理、有效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
一方面,一些师范生缺乏教学实践的机会,只是在校园内做简单的教学练习,难以真正了解教学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师范生对于课堂管理、学生情感引导、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较为薄弱,难以应对实际教学中的复杂情况,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 教学实践机会不足在一些师范院校,教学实践机会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或其他原因,一些师范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充分的教学实践机会,很难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而实际教学经验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仅仅在课堂上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3. 教师素质培养存在一些盲点一些师范院校在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教师素质培养的盲点。
在培养过程中,往往只侧重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师范生专业素养虽高,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却显得力不从心。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教学实践针对教学实践机会不足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师范生的实际教学实践,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校外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拓宽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渠道,让他们可以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接受锻炼,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 强化教学技能培训学校应该加强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教学的专业水平。
可以设置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素养,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与探索现如今,职业院校教育正处于全面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影响力。
由于学历、从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文将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教育理念不够先进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把握相对较为滞后,很多人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上,对于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 教学技能需要提升青年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课堂管理、学生互动、教学资源的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 职业素养不够到位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除了专业技能的掌握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包括教育情怀、教书育人的使命感等。
部分青年教师在这方面还有一些欠缺,需要加强培养。
二、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1. 提倡教学理念的创新为了引导青年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邀请外部专家讲座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到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启发他们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
2. 加强教学方法的培训学校可以组织针对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培训班,帮助青年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比如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案例教学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3. 注重校本教学研究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推动教师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4. 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怀的讲座、研讨和学习,引导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提高其职业素养和教育情怀。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培养和造就优秀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部分学生的学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是关键的起点。
学情分析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情况等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从而得到对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描述和评价。
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术需求和学习方式。
因此,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学习档案分析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是必要的。
同时,还可以采用成绩分析、作业质量评估和学习态度调查等手段,获取更全面的学情信息。
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高职院校的学习任务较重,对学生的自律性要求较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讲座、学习计划制定、学习小组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也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高职院校通常以技能为主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采用项目设计、实践操作、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与实际运用相关技术技能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应对学生学情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实施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供实践性教学资源以及有效的反馈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是关键的因素。
职业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
一、引言
职业学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际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
然而,当前许多职业学生在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兴趣不高、研究成绩不稳定等。
本文将针对职业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并提出
相应的对策。
二、学情分析
1. 研究兴趣不高
职业学生普遍主动性不高,缺乏对研究的兴趣。
这可能是因为
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不够深入,或者缺乏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研究
动力。
2. 研究成绩不稳定
许多职业学生的研究成绩波动较大,时好时坏。
这主要是由于
他们的研究方法不当,缺乏良好的研究计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对策建议
1. 提高研究兴趣
- 加强对所学专业的介绍和宣传,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
- 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实践,增强他们对研究的动力。
2. 健全研究支持体系
- 建立良好的教师辅导制度,提供有针对性的研究指导和辅导。
- 设立研究资源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研究资料和辅导工具。
3. 培养良好的研究惯
-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提醒他们注意时间管理。
- 提供研究方法指导,教授研究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养成高
效的研究惯。
四、总结
通过对职业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兴趣不高和学
习成绩不稳定是职业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健全学习支持体系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的
对策。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改善职业学生的学情,提高教
育质量。
高师院校综合化后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高师院校综合化后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高等教育的曲高和发展,我国高师院校也逐渐展现出了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一些高师院校将原有的师范生专业合并到了综合类专业之中,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为高校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应该有所改变,但是现有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十分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师生关系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本身的特殊性,更应该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多样化探索。
建议:高校应该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创新,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在师范生培养中非常重要,但是许多高师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得不太充分,教育教学模式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
这种模式的教学并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师范生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缺乏行动能力和实践经验。
建议: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桥连知识与实践,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无法满足需求由于教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许多高校使用的教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内容过于教科书化,与现实实践无法接轨,缺乏创意和创新。
建议:高校应该加强教材建设,从师范生实际出发,编写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涉及到真实的教学场景和实际要求,提高其实践能力。
四、欠缺适度的评估制度评估制度是激励师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但是,现有的师范生教育评估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估为主,评估标准单一,缺乏综合性,导致师生在学习中过度以成绩为目的,忽视其他教学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建议:高校应提倡多元化的评估方式,鼓励和肯定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努力,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今天的高师院校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第32卷第10期总第248期2019年5月(下)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aeVol.32.NO.10(Gen.NO.248)Mas!Iasi half)2019高职师范生学情分析能力培养的存在问题与对策谢强,王琴(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阳江529500)[摘要]全面、准确的学情分析是确保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以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撰写的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学生在学情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能力,提高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高职;师范教育*学情分析*存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en.1671-5918.2019.10.030[文章编号]1671-5918(2019)10-0065-02[本刊网址]http: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主要以小学语文教师为培养目标。
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设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师范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撰写能力体现了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而其中针对学情分析的研究则是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关键内容。
通过对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情分析方面存在不足,这使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与价值学情分析,广义而言,是对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生理心理、性格个性、班级状况特点,城乡地域学生差异、学习环境条件等情况。
狭义而言,是对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因素的情况分析,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思维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围绕设定的教学内容,共同合作并动态交互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任何教学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有的放矢”,根据学生实情而展开$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案.$学生最佳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最大追求。
因此,全面、准确、深入的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保障。
脱离了学生,脱离了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活动就成为无的放矢,课堂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教学效果可能低效,甚至无效$二、存在问题的表现(一)学情分析意识的欠缺学情分析的意识欠缺,从教学价值观的根源上说,是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没有切实认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的“教什么”“如何教”是为学生的“学什么”“如何学”服务的$根据学生实际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方法步骤是否科学、学习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要做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步骤科学、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其前提是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准确的掌握。
学情分析意识的欠缺,学情分析意识欠缺,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时,就往往更多考虑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步骤的设计,忽略学生因素,认为把这些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学生就能有效地接受。
但实际上,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忽略往往导致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无效,“有教”而“没学”。
在多年指导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撰写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撰写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部分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并不作一个问题考虑,经老师评指岀后,才重新思考补充完善$撰写毕业设计时可以补充,但如果这个问题没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将非常影响学生毕业教的能和,教学质的高$(二)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从教学思想上来说,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学情分析所涵括的内容并在实践中加于体现。
对学情分析理解的不全面、不透彻,使得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容易片面化、空泛化$片面化即不全面,狭窄,只注意到某一方面或部分,而忽视对学生学情因素全面的关注;空泛化即泛泛而谈,浮于表面,不深入细致,空洞而不明确,没有实质内容$如下面一个一位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所撰写的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某一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例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前三年的学习经验,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他们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在抓关键词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方面还有一定难度$这几篇课文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理解能力而展开教学。
另外,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他们很难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内容的情境中去体会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段学情分析显得狭窄,也比较空泛。
虽然意识到学生是一名已有三年学习经验、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四年级学生,但空泛而不具体,并没有深入分析学生已具有了哪些具体的学习经验、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同时,这段分析也不全面,没有涉及识字、写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发展心理、学习特征等各方面具体情况,分析较偏窄。
没能从学生年龄阶段的学习心理、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方法及能力、“最近发展区”、学习语文课的动机、兴趣、方式、条件、环境以及如何获得成功感等方面入手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
具体来说,一个四年级的学收稿日期:2019-3-20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课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评价研究"(项目编号:GDYJ-2-14-A-b520)o 作者简介:谢强(1969—),男,广东阳春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语文教育&65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第32卷第10期总第248期生:应具备2500个识字量,并能熟练书写其中1600字左右;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词句意思;并能简要说岀自身感想;清楚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想和印象深刻的事物;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展开较为较具体的分析。
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达到:具备独立识字的初步能力,能准确运用相应方法查阅字典、词典;在阅读方面,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并通过充分阅读来品味、积累和运用语言。
显然,对学情分析的狭窄、空泛,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一)加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价值观的正确理解,真正确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价值观&我国于2018年岀台、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新时代教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在观念上虽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由于惯性的作用或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因此,要加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全面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价值观,增强学生学情分析的意识。
(二)增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关于学情分析的能力与素养&学生只有掌握一定关于学情分析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开展学情分析的方法可有如下一些:一是文献学习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把握青少年儿童的生理规律和学习心理。
当前,有关青少年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的科学研究成果已非常之多,要加强学习和应用,广泛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并由此实现经验型学情分析研究向科学型学情分析研究的转化。
二是日常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课内、课外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日常表现,在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心理情感特征、性格个性特征、思维特征等,深入、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并归纳岀学生整体学情$三是搜集资料归纳分析法。
通过搜集关于学生的文字记载材料,如作业、练习本、笔记本、日记、试卷、成绩单%档案材料等,了解其学习、思想、性格、生活、兴趣、爱好及其动态的发展变化等,系统归纳分析学生的学情$四是问卷调查法。
通过有目的地设计问卷题目进行调查,归纳统计分析答卷情况,掌握学情,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信息。
(三)加强语文教育学生教学实践,强化学生的学情分析能力&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认识,远比从书本中得来的要深刻得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受学制三年的限制,时间比较紧,安排上课实践的机会不多,只有二年级的一次见习和三年级学完专业课后临毕业前的一次分散实习,真正上讲台实践的也只有三年级临毕业前的这次分散实习,由于是分散实习,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实时指导并不能到位,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点总结提高,匆匆忙忙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影响了实习效果。
应该增加集中实习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得到老师实时及时的指导帮助。
在有实践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交流反思学习,收获肯定会更大,学情分析的知识涵养,就不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加上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的不断实践,学生的学情分析能力将能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参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2]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3]郭晓琳•论基于学情的语文目标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Existing Problemt and Strategiet of Sthdeett Analysitfor Normal Speciality Sth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XIE QOng,WANG Qin(Chinese DepaWwent,Yang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angjiang Guangdong529500,China)Abstract: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is a premise to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This paper is taking the teaching design works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major students as an example to the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earning sO-uation analysis so as to put foev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o ioprove the students'analysis ability on this fielO,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of studen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of pedaaogicai edu-caioon.Key wo U 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edaaogicai education;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责任编辑:章樊)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