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翻样专业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6.51 MB
- 文档页数:65
钢筋翻样技术要点钢筋翻样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施工子项目 , 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 , 识图能力 , 和一定的钢筋混泥土及力学知识,同时要求从业人员很严谨,细心, 有很强的责任感及质量成本意识。
根据本人多年从事该工作的经验,特向大家讲讲翻样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点:一. 书本理论知识:跟钢筋翻样涉及比较多的大学书本知识就是钢筋混泥土规范和土木工程施工,及结构力学,其中前二本涉及比较多,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可以经常翻翻这几本书温故学习。
学习钢筋混泥土作用基本原理,如何配筋,不同形式的结构, 以及抗震的一些基本知识等等。
学习土木工程施工主要是了解钢筋工程是怎么回事, 如何钢筋下料, 以及与钢筋相关的基本知识。
学习结构力学是为了了解的梁, 板,柱等结构内在的作用力原理。
可以帮组你的更好更深入的进行钢筋翻样。
所以针对从事翻样的大学同学来说,这基本课是很有必要好好再学习一下的。
二. 规范知识:主要是 03G101系列和新版本 11G101系列。
这基本规范一定要花一定时间去学习,并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
有人问,是不是学习新版本就够了?其实, 如果你只是为了翻样而翻样的话,你大可以只学习 11G101就行了,但是你想更好更深的理解规范的话,你还是有必要学习 03G101系列,因为 03G101是目前使用效果比较好,而且使用范围很广,通俗易懂,了解不同版本规范之间的细微差别可以帮助你更清楚理解新规范的作用与意义, 及可以在实际施工过程能更准确地使用新规范。
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小经验:新手可以先学习 03G101,要精读,并且要会动手,大概学习半个月就差不多了。
然后仔细看 11G101,与前者对照看。
找出它们不同之处。
三. 了解一些下料知识:这里说的是钢筋的弯曲知识。
可以推荐大家看看哈工大高平教授写的手工钢筋翻样知识等丛书。
比如说, 拉筋弯钩箍筋弯钩增加长度值, 90度弯钩, 135度, 45度, 180度等弯钩的量度差值。
钢筋翻样基础知识及图解分析第一篇:钢筋翻样基础知识及图解分析钢筋翻样基础知识及图解分析本章内容主要系统全面地剖析了钢筋翻样的原理、计算规则和方法,通过丰富的图形案例详细阐述了钢筋翻样原理,集理论性、学术性、普及性、实践性、多样性于一体,适用于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
具体内容包括钢筋翻样理论和方法,钢筋通用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原理和分析平法原理和识图等。
下面我们主要了解下分析平法原理和识图内容。
一、关于钢筋平法平法是“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简称,包括平法的标注形式,是给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专业人员看的一种标注。
可以从以下几点详细了解钢筋平法:1.平法是一种科学、简洁的结构设计方法,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一次深刻变革。
2.平法思想来自设计、钢筋翻样和施工的实践。
是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使之系统化、标准化。
3.平法系规范规程的应用细则延伸,是规范的具体化和细化。
平法钢筋构造设计依据是混凝土等设计规范,平法处于规范的下游,平法不能脱离和突破规范。
4.平法是一种参考性的方法,设计者可以有所创新,钢筋翻样也不一定要拘泥于平法。
日本有许多节点构造由施工单位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中国用标准图集束缚人们的创新。
5.平法远没有囊括钢筋工程全部,主要解决普遍性问题,钢筋节点构造贫乏。
有许多特殊性问题和技术有待突破。
6.平法并没有神秘感和深奥性,是一种新的设计制图规则和标准钢筋构造节点详图的集合。
其节点构造与03G329大同小异。
7.平法的适用性很强。
广泛用于设计、监理、施工、翻样和造价。
8.平法是一种动态的技术,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9.平法不可能把所有构造、特殊构造标准化。
二、平法的基本原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1)基础结构(2)柱墙结构(3)梁结构(4)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梁——板与梁关联。
钢筋翻样入门学问1、钢筋的锚固长度为此构件中的纵筋伸入彼构件内的长度,以彼构件的完整边线起算。
如:梁伸入柱中;柱伸入梁中;次梁伸入主梁中;柱伸入基础中;墙或板伸入梁中;等等。
“锚固长度”应成为钢筋工的第一概念。
锚固长度是图集中的固定值。
在《平法》各本图集中均有列表。
锚固长度在图集中总分两种:非抗震与抗震,内容是不同的。
选择锚固长度的前提条件是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抗震等级,然后参照钢筋种类决定。
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非框架梁下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12d;非框架梁包括:简支梁;连系梁;楼梯梁;过梁;雨蓬阳台梁;但不包括圈梁悬挑梁和基础梁,圈梁悬挑梁和基础梁另有规定。
当边柱内侧柱筋顶部和中柱柱筋顶部的直锚长度小于锚固长度时,可向内或向外侧弯12d直角钩。
当柱墙插筋的竖直锚固长度小于规定值时,需按照101-3图集32页右下角的表或45页右上角的表加弯直角钩。
框架梁上下纵筋及抗扭腰筋和非框架梁上部纵筋的锚固长度为0.4laE加15d直角钩。
2、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是以锚固长度为先决条件,再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给出3个修正系数来计算。
在任何情况下搭接长度不得小于300mm。
搭接长度与搭接位置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各类构件各有具体要求。
3、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前提条件是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保护层厚度在图纸的结构说明页中均有详细规定。
一般情况下,无垫层基础是70mm;有垫层基础是35mm,柱是30mm,梁是25mm,板是20mm,薄板是15mm,图纸中均有具体规定。
4、保护层问题通常,钢筋工在绑扎大梁时,在梁下部纵筋之下,必须要垫好保护层,合理的保护层材料是混凝土垫块或塑料卡,用大块石子垫也是常有的事,上级允许时,可用25mm的钢筋头垂直垫在主筋下,最好用16或18mm的钢筋头斜着垫在大梁的箍筋下面。
圈梁的保护层,一般应由混凝土工随打随垫,因为木工在支模时在圈梁钢筋上行走,事先垫了保护层更加容易跺倒箍筋。
钢筋翻样基础知识
钢筋翻样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为了提高钢筋的粘结性能和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钢筋翻样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钢筋的种类和规格:钢筋的种类主要包括普通钢筋、高强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等。
不同种类的钢筋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使用要求。
钢筋的规格一般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确定。
2. 钢筋的加工和质量要求:钢筋需要经过切割、弯曲、打包等加工工艺,保证钢筋的形状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的质量要求包括钢筋的表面质量、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等指标,需要进行质量把关和检测。
3. 钢筋的放置位置和间距: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确定钢筋的放置位置和间距。
钢筋的放置位置一般是在混凝土构件中的受力位置,以确保混凝土和钢筋的协同工作。
钢筋的间距要满足混凝土施工和养护要求,确保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足够的保护层和粘结性能。
4. 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连接方式主要包括焊接、套筒连接和机械连接等。
不同的连接方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5. 钢筋的保护和防锈处理:为了延长钢筋的使用寿命和保证混
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钢筋需要进行防锈处理和保护。
常见的防锈方式包括喷涂防锈漆、涂刷防锈剂、包裹保护层等。
以上是钢筋翻样的基础知识,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有效地进行钢筋的翻样工作,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性能。
钢筋翻样学习总结引言钢筋翻样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序,对于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钢筋翻样技术,我对其工艺流程、注意事项和施工规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总结我在学习钢筋翻样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一、钢筋翻样概述钢筋翻样是指将已经安装在混凝土模板中的钢筋翻转,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持正确的位置和方向。
这是为了确保施工完成后的钢筋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并能够承受相应的荷载。
二、钢筋翻样的工艺流程钢筋翻样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筹备工作: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合理的施工准备。
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工具、设备和材料,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2.检查定位:在进行钢筋翻样之前,需要对已经安装的钢筋进行检查,确保其位置和方向正确。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整。
3.解模处理:在进行钢筋翻样之前,需要先将混凝土模板进行解体处理。
这一步骤需要谨慎操作,以免损坏已经安装的钢筋。
4.翻转钢筋:将已经安装的钢筋进行翻转,确保其位置和方向正确。
翻转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以免对工人和周围设施造成伤害。
5.检查验收:在完成钢筋翻样后,需要对翻转后的钢筋进行检查和验收。
确保钢筋完好无损,并符合设计要求。
6.清理现场:在钢筋翻样完成后,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
清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和环保要求。
三、钢筋翻样的注意事项在进行钢筋翻样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安全第一:钢筋翻样过程中需要保证工人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施工人员应佩戴好安全帽和防护服,并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
2.认真检查:在进行钢筋翻样之前,需要认真检查已经安装的钢筋。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整,并确保翻转后的钢筋位置和方向正确。
3.合理安排工序:钢筋翻样需要考虑施工进度和工期的安排。
合理安排工序,确保钢筋翻样不会对整体施工进度产生影响。
4.质量控制:钢筋翻样完成后需要对翻转后的钢筋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其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四、钢筋翻样的施工规范为了达到良好的施工效果和保证建筑质量,进行钢筋翻样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施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