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看课文节选存在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6.95 KB
- 文档页数:5
《鸿门宴》史传类散文教学问题与建议《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一篇,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通过会籍起事、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突围、乌江自刎等故事, 叙写了项羽从兴起到灭亡的过程。
由于课文《鸿门宴》仅节选了情节相对完整的一个片段, 因而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环境都缺头少尾。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仅就节选的片段进行教学, 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物的评价分析都显得凭据不足, 甚至存在较大的分歧。
因而, 本文以《鸿门宴》为例, 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两个部分来探讨史传散文节选篇目的教学。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一) 非语文的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共设四个题目, 其中第四题为: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
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 谈谈你的观点。
同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导入新课时可以设计些问题。
如:“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它在整个楚汉斗争中起着什么作用?“鸿门宴杀不杀刘邦”、“鸿门宴在整个楚汉斗争中的作用”等问题, 都是从史学角度讨论的是非与价值问题, 并不是语文问题。
可与台湾翰林版语文教材《鸿门宴》的课后习题对比:1. 请以简图表示鸿门宴中各人坐席方位, 并说明此安排具有何种意义。
2. 张良与范增是鸿门宴双方的智囊人物, 试就二人的行事风格, 谈论其人格特质。
3. 依据本文描述, 说明双方阵营内部之互动与其成败的关系。
台湾翰林版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 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座次礼仪, 进而考察分析人物的性格;第二题对同样是双方阵营中的谋臣的处事风格的比较, 分析人物形象;第三题则是立足于文本本身, 探讨鸿门宴事件本身。
由此, 从教材和教参的角度出发而言, 人教版教材和教参中的很多内容都属于非语文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一些提问, 倾向于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而非真正的立足于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运用”。
《鸿门宴》教后反思《鸿门宴》教后反思《鸿门宴》,我讲完了,讲了四节,感觉很糟糕。
糟糕有三点:一是人物形象分析杂乱,东一句,西一句,无序;二是“语味”太淡,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没有启发学生去发现、翻译、归类、应用;三是思想含金量很低,没有给学生留下具有“撞击力”的心灵触动。
上完了,木已成舟,自责于事无补。
我只想回头看看,如果再讲《鸿门宴》,有哪些失误可以避免,有哪些想法需要改进。
一、我的堂导语太长,将近000字,这不好。
我的本意,是想理清“鸿门宴事”的龙去脉,讲出“鸿门宴故事”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实践证明,这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我的讲解,过于庞杂,又缺乏趣味性,并没有“镇”住学生。
导语,应该简洁,老师不能卖弄风雅。
如何简洁呢?我想,可以这样设计:“请设想一下,你24岁时会做哪一大事?”“27岁时,你是一个怎样的人?”“30岁时,如果你死了,你会对这个世界有抱怨吗?”有一个人,他24岁时起兵反秦,27岁时称霸一方,30岁时自刎乌江。
他是谁呢?西楚霸王——项羽。
让我们走进《鸿门宴》,去认识这位可敬而又可叹的英雄。
二、不要怕堂冷清,要给时间让学生默读。
《鸿门宴》太长,将近2000字。
如果不给学生读下注释,一上就让学生翻译,或者讨论问题,那等于是汽车没有加油,厨师没有食材。
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学生没怎么读,我就抛出一个问题(“你是喜欢项羽,还是刘邦?”)让学生讨论。
结果,堂出现了“空堂”。
怎样鼓励学生读呢?至少有两招:其一,请学生复述故事。
他会复述,自然熟知了。
其二,请学生朗读。
读毕,其他学生挑错,能纠正者,有奖。
三、长短教,要会设计“主问题”。
讲中,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1 你是喜欢项羽,还是刘邦?2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3 鸿门宴上,如果项羽杀了刘邦,后的项羽会成为开国皇帝吗?其实,比较而言,第1个问题提得最好,因为它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同时,它可以“勾连”其他人物,产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连环现象。
高中语文《鸿门宴》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鸿门宴》是我国千古流传的经典文言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鸿门宴》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鸿门宴》问题探究第一题:项羽在秦末风云际会,以百战百胜之气盖于一时,手裂天下以王。
殊不料,却在楚汉战争中骤然覆灭。
其兴也暴,其亡也速,留给了后人许多思索。
项羽为什么失败?项羽自己总结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对此,司马迁极不同意。
司马迁说:“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在这里,司马迁指出了项羽失败的三个原因:一、背关怀楚。
项羽不居关中而都彭城,三分关中以封秦三降将。
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致使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而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巴蜀之地落入刘邦之手。
不久刘邦又趁机夺取关中。
关中乃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进可攻,退可守,而彭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无险可守。
据说,曾经有人劝项羽留驻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听了,大怒,把这个人活活煮死。
因此,项羽在《鸿门宴》之后退出关中,是严重失策。
二、放逐义帝。
项梁起义,打的就是楚怀王(即义帝)的旗号,项羽毁掉这面旗帜,政治上便没有了资本。
三、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武力,缺乏治国安邦之材。
司马迁的这些观点源于韩信。
韩信在与刘邦议论时评项羽说:“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鸿门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是一篇很精彩的文章。
小编整理了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欢迎欣赏与借鉴。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情,寥寥数字的人物言语,给读者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需《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
进而感遭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白话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先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先生不会产生兴味,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而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动手,来拓展先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一、李清照诗歌导入;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情特点;三、作者的态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
比较分析配角性情特点。
在分析刘、项性情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积极,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材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次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本人的理解,这在必然程度上提升了先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该当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播种,每位同学都想把本人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别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工夫无量,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果断地阻遏了这个环节的进行,构成了各别同学没无机会展现本人的成果,有些丢失,打击了先生的热情,违犯了新课改的精神。
如今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先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先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播种。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汲取这样的经验,捉住先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味,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构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先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发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出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想,生成很多事前没法设计的方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鸿门宴》教课反省人教版高一上册《鸿门宴》教课反省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据有深重要的地位。
此中尖利的矛盾矛盾,鲜亮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能够井蛙之见,以一斑而知全貌。
从而感觉到《史记》给后代带来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课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假如纯真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反抗,很厌烦,所以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议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下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课流程为:一、李清照诗歌导入;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剖析人物性格特色;三、作者的态度;四、把人物分红不一样的阵营。
比较剖析副角性格特色。
在剖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特别踊跃踊跃,归纳出了好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起了大批对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许多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有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必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当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发布出来,与其余人共同分享,可是讲堂的时间有限,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课任第1 页务,我果断地阻挡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时机展现自己的成就,有些失意,打击了学生的热忱,违反了新课改的精神。
此刻回过头想想,其实完整能够松开手让学生充足地表现,哪怕是教课任务完不可,超码学生获取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
在此后的教课过程中,我要汲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忱,这样才会形成优秀的教课循环。
别的,还有一点让我感想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发掘的宝藏,随时随处都会浮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想,生成好多预先没法设计的方案。
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当实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领会,为此后的教课累积经验。
《鸿门宴》教学反思引言《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重要转折点。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秦末汉初的历史背景,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对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鸿门宴》这一内容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学生了解《鸿门宴》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2. 学生能够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3.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各个细节。
二、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和分组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讲解方式通过简明扼要地讲解《鸿门宴》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引发学生对该事件的兴趣。
同时,结合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该事件的具体情况。
2.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
3.阅读文献要求学生对《鸿门宴》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各个细节。
同时,鼓励学生扩展阅读,查找更多的资料,加深对该事件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鸿门宴》这一内容时,我们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积极成果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讲解方式使学生对该事件有了初步了解,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文献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事件。
学生在讨论和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展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
2.问题与不足然而,在教学实施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讲解的过程有时过于依赖教师,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其次,讨论活动有时存在组织不够严密的情况,学生的发言内容不够深入。
最后,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的阅读量有限,无法深入挖掘《鸿门宴》这一事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鸿门宴》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鸿门宴»教学反思一教学进程其实是教员知识细雨向先生无声倾注的进程,在«鸿门宴»的教学实际中,我有两点感受比拟深:〔一〕教员要仔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员对教材的了解,很大水平上影响了先生对教材的了解,因此身为教员,必需从严要求自己,仔细做好备课施教的预备,加深对教材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员才干正确掌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制的输入知识。
在本次备课进程中,我仔细归结了文学知识、罕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少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情有了新的看法,同时仔细研讨自创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点、人物性情剖析和多媒体处置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
这堂地下课让我有了一个对自身素养片面审视的好时机,在备课和上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才干有了更为深化的了解。
比起年长的一辈,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明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归结一堂环节比拟合理的课程时显得有些稚嫩;随机应变才干的缺乏,使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灵敏;而不够合理的留意力分配,使我不能统筹教学内容和先生的回答。
这些效果使我深上天看法到,作为一名教员,特别是语文教员不只需求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才干,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员,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鼠目寸光的教育目光和渊博的学问,必需在实真实在的教学任务中培育。
〔二〕教员要正确引导先生掌握学习方法。
经过备课施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尊重先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先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经过这篇文章,使先生可以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基本上提高先生的语文阅读鉴赏才干,如«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忆,更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点先生阅读«史记»一个信号。
鸿门宴教学反思(精选6篇)鸿门宴教学反思(1)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改原先一板一眼的讲授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探讨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并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胆质疑,再全班一起探讨。
近四个课时的教学中不经意的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主要有:1.“鸿门宴”上有许多地方是有失真实性的: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之后又“复夜”回,而且这期间还要见张良与沛公,仔细想想得多少时候才能回营?之后还要与项王讲此番经过,恐怕天都快亮了吧?这可能吗?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桧出”,上厕所还要人陪同,这未免过于夸张了,而且项羽又不是智障,怎会不起疑?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之后张良才进去,这得隔多久,帐中除了项营中的人,已没刘邦的人了,项羽怎不起疑?而且又独自在军营中坐这么多时候,说不通。
2.“鸿门宴”上的座次是谁安排的?从座次中能看出什么来?东南西北四面都有座位,那么这进出的门在哪儿呢?3.项伯为什么要“翼蔽”刘邦?难道仅是由于两人在这之前已约为儿女婚姻的原因吗?4.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就是指项羽吗?似乎也可以理解为项庄?我记得教上届学生这篇文章时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一篇文章上下来,看着学生课本中记得密密麻麻的,说实话那一刻还挺有成就感的。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课堂中的那些学生,都一个个像“呆头鹅”,而我则垄断了45分钟的文言文课堂。
最终效果呢?期末时,考到这篇文章中的四个实词,可全对的就只有几个学生而已,许多学生只能做出其中的两个。
事后反思:与其说是期末复习没到位,还不如说学生对课文没真正地掌握起来。
《鸿门宴》的几处疑难作者:莫如彪王茂娟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01期【摘要】《鸿门宴》是高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笔者多年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几个疑难问题,本文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希望与专家学者商榷。
【关键词】《鸿门宴》疑难解析一、“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指谁在“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竖子”到底指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语文课本①(必修)注释为:“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对这句话的注释为:“竖子:骂人的话,犹言‘奴才’、‘小子’。
日人泷川资言说:‘竖子,斥项庄辈,而暗讥项羽也。
若以为直斥项羽,则下文‘项王’二字不可解。
’”(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109页)王伯祥先生在《史记选》中亦注释为:“竖子不足与谋,犹言这小子不配跟他商量。
范增明骂项庄,实在是暗恨项羽的寡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45页)周振甫先生说:“《汉书》里把‘竖子不足与谋’这句删了。
这句表面上指斥项庄,骨子里是指斥项羽。
因为范增要项庄在席前舞剑,击杀沛公。
项庄听从了,是在席前舞剑,可是项伯也拔剑起舞,保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刘邦,这不是项庄的过错,范增不该指斥他。
范增要指责的是项羽,范增三次举玉玦要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项羽不应,所以这句骨子里是指斥项羽。
这当跟后来项羽疏远范增有关。
像这样的话,既显示范增的性格,又写出项羽跟范增的关系。
”(《怎样学古文二十五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51页)因此,课本注释“竖子”指项羽,并不准确,这里的“竖子”当指项庄,这是范增借骂项庄来骂项羽。
这样理解,才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
二、刘邦为何在项羽面前称臣《鸿门宴》中写道:“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从《鸿门宴》看课文节选存在的问题
摘要:对照《史记?项羽本纪》,课文《鸿门宴》的节选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样的节选把引发刘邦、项羽冲突的缘由混淆了,将“鸿门宴”的真正由来掩盖了,会误导读者的某些认知,使读者对项羽发兵攻击刘邦的行为产生极大的误解。
关键词:语文教材;《鸿门宴》;节选
从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课文《鸿门宴》看,“鸿门宴”的起因或者说刘、项两大集团发生冲突的原因是: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
上述两个原因,确是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鸿门宴起因”的全部,除此之外可以说“无可奉告”了。
正因为如此,读了课文后,常常会让人有“项羽因刘邦先入关中可以‘王关中’而生妒忌心,并凭借自己当时强大的军事实力设下鸿门宴,以威逼刘邦服软、就范,是古代以大欺小、倚强
凌弱的无赖式行为的体现”之感;同时,会对刘邦油然生出同情心,对项羽及范增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屑之意。
由此,“鸿门宴”一词也成了“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潜伏着杀机的会晤”的代名词。
那么,刘、项冲突的起因和鸿门宴的由来,果真如课文所告诉我们的是“曹无伤告密”和“范增建议”这两个原因的综合吗?答曰:非若是也。
试想一下,刘、项两支反秦大军,同在怀王麾下,怀王令宋义、项羽往北救赵,令刘邦“西略地”入关,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这是两支同心协力、戮力破秦的兄弟部队,当下的反秦形势又是大好,战果十分辉煌。
照理,两军的信任度绝不会低。
哪有被人一告密,项羽在不作一番调查、核实毫无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就轻易相信刘邦要背叛自己,并要灭了这支兄弟部队的道理呢?项羽头脑再简单,脾气再暴躁,总不至于会如此草率地行事吧!然而,依据课文内容,却找不出别的更直接可信的关于刘、项发生矛盾冲突的理由。
这的确令人疑惑,且是百思不得其解之惑。
在细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之后,笔者方知个中另有缘由在。
课文节选部分之前,有这样一段文字:
到新安。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
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项羽本想将章邯所带的二十余万秦军作为自己的军队,带向关中,攻取秦地,但了解到降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之后,决定将他们“击杀之”。
于是趁着一个夜晚,将二十余万降卒全部坑杀于新安城南。
为实现接下去的将要攻取秦地的计划,项羽于是向入秦的唯一通道函谷关进发。
不料,函谷关被刘邦派兵把守,拒绝项羽进入,又听说刘邦攻下了咸阳,比自己捷足先登入了秦都,于是大怒而派当阳君英布(黥布)击破函谷关,然后进军到戏西。
这段史实,表明了刘邦派兵遣将,坚守函谷关,拒绝项羽入关,阻断了项羽通过函谷关继续攻取秦地的军事行动,是一种明显且严重的背叛行为。
这才是引发项羽大怒的直接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只得击破函谷关,强行进入关内,驻军于戏西。
显然是刘邦拒项羽(即背叛)之错在先,项羽对守关之沛公军采取军事行动在后。
这样,才引发项羽大怒,
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完全在入情合理之中。
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密告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段话在《高祖本纪》中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
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
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之言,只不过是曹无伤知道了项羽因刘邦的背叛而怒,要“击破沛公军”之后,以告密来求取封赏,这至多是给项羽的火上加了一瓢油而已,并非是点燃项羽怒火的首要原因。
至于项羽后来对刘邦说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显然只
是一种托词而已。
刘邦的“距关,毋内诸侯”,拒项羽于关外的重大错误
举动,事前连首席谋士张良也不知,迅速地演变为一桩严重的政治事件。
它使本是抗秦的两支联军、友军,顿时成了两支仇军、敌军,这是连当事人刘邦也始料未及的。
“是时项
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史记?高祖本纪》),悬殊的军力对比,严峻的军事对峙态势,
战争将一触即发的局面,让刘邦阵营着实感到了大难临头的惊恐,于是连忙通过笼络项伯,以向项羽转达刘邦请求在第二天亲去谢罪的愿望。
项羽在项伯的竭力劝说下,按下怒火,接受刘邦亲自前来谢罪的请求,并在鸿门设宴接待刘邦一行。
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也是项羽设“鸿门宴”
的由来及真正原因。
老实说,自视甚高、脾气暴躁、火气颇大、握理在手、实力强大的项羽,能收回“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成命,以礼待客人,设宴款刘邦,已是极
为难得的了。
更何况,在宴饮的过程中,他礼待樊哙,有自己的主见,置范增多次请杀刘邦的暗示于不顾,不愿在宴会上暗算对手的诸种表现,虽然都可以被看作没有真正了解对手而作出的短视行为,但也恰恰表明了项羽光明磊落之个性。
由此可知,现在课文的节选把引发刘、项冲突的缘由混淆了,将“鸿门宴”的真正由来掩盖了,会误导读者的某些认知,使读者对项羽发兵攻击刘邦的行为产生极大的误解。
如果将上述所引的《史记?项羽本纪》的内容也包括进去,
那么,节选部分对“鸿门宴”发生的前因后果才会让读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至于使人产生误读和疑惑了。
(责任编辑:陈玉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