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色彩的明与暗 (3)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5课色彩的明与暗》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5课色彩的明与暗》是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明暗变化,掌握明暗对比、明暗渐变等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色彩的明暗变化原理、明暗对比的运用、明暗渐变的表现等,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色彩的明与暗,提高审美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色彩认知和绘画基础,对色彩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的鲜艳、明亮等概念,对色彩的明暗变化规律了解不够。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勇于创新,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明暗变化规律,掌握明暗对比、明暗渐变等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对美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色彩的明暗变化规律。
2.明暗对比、明暗渐变的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实践、评价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工具(如水彩笔、铅笔、画纸等)。
3.示例作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明暗对比强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之所以让我们感到鲜明、突出,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明暗对比的表现手法。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色彩的明与暗》。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色彩的明暗变化原理,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明暗是由光线的照射和物体的反射决定的。
2.教师展示明暗对比的示例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明暗对比的表现手法,并讲解明暗对比在绘画中的应用。
操练(10分钟)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运用明暗对比的表现手法,画一幅色彩鲜明的作品。
2.学生动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表现手法和创意。
四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 - 5色彩的明与暗|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理解色彩的明暗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掌握用调和、渐变融合、叠加等手法描绘色彩的明暗变化;•通过绘制、欣赏名家作品,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色彩的明暗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掌握用调和、渐变融合、叠加等手法描绘色彩的明暗变化。
三、教学难点•掌握绘制过程中色彩变化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四、教学内容1. 色彩的明暗变化色彩的明暗变化是指同一颜色在明度上的差异。
画面中亮而明显的颜色与暗而鲜艳的颜色可以形成对比,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而且,颜色的明暗变化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比如明亮的黄色给人带来喜悦和温暖,而低暗的灰色则让人有压抑和忧郁的感觉。
2. 描绘色彩的明暗变化的方法2.1 调和又叫做色彩平面化,就是通过色彩的互相调节,相互影响来起到平和、平缓、平衡的作用。
通过调和,图形的明暗变化更加和谐,整个画面在视觉上更加舒适、和谐。
2.2 渐变融合渐变融合是指色彩在画面中逐渐从浅到深或从深到浅的过程。
渐变融合能够产生色彩的和谐与渐进的效果,能让画面产生透视感。
2.3 叠加色彩的叠加是指使用不同色彩的叠加达到更丰富的效果。
叠加可以产生反差强烈、突出、丰富、立体感强烈、象征意义深刻的效果。
3. 绘制过程(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固定的图形,比如一个圆。
(2)用深色颜料在圆的一侧在纸上画出一些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
(3)用浅色颜料在圆的一侧在纸上画出与深色呈镜像的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
(4)用深色和浅色交替涂抹一段区域,发现颜色明暗变化。
(5)再用相似的方式对其他图形涂抹颜色。
了解和掌握明暗变化的方法,创意绘画,制作自己的美术作品4. 欣赏名家作品欣赏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睡莲》。
这幅画中花卉的颜色明暗变化非常明显,浅色的花瓣和深色的荷叶相映成趣,形成了对比效果。
五、课堂实践1. 设计思路通过课堂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明暗变化,理解它对画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