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临床观察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单位:311100杭州,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安冉);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玉晓)作为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先天性耳前痿管属于常见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如无继发感染等无需实施针对性治疗[1]。
该疾病患者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会致使其发生局部感染,主要表现为痿口附近皮肤红肿及疼痛,病情一旦继续发展则会引发脓肿[2]。
对于该疾病感染初期患者,临床可对其实施抗感染药物、切口引流等诊疗措施以对感染病灶进行控制,然后实施手术切除治疗。
这种常规治疗周期长。
患者需承受较多的痛苦,且术后愈合时间长、易复发感染[3]。
有相关研究认为,在患者感染期也可以对其进行手术切除治疗[4]。
本研究选取医院收治患者实施Ⅰ期病灶清扫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耳前痿管感染患者80例。
纳入标准:①感染为单侧;②具有手术相关指征;③具有正常认知功能;④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
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64岁,平均(24.53±6.44)岁。
平均感染病程为(16.31±4.62)天。
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为1~64岁,平均(24.09±6.79)岁。
平均感染病程为(16.96±4.73)天。
在一般资料相关指标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1.2.1给予对照组常规痿管切开引流手术:术前对患者进行抗感染药物治疗,对于脓肿形成者进行脓肿切开,用3%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冲洗,采用留置管进行引流,将脓液进行导出。
对于脓肿部位进行局部换药。
在感染彻底控制且切口愈合后进行痿管切除手术。
首先沿蓝染的痿管方向,在痿管口进行分离,将痿管及附着软骨进行切除。
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的手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耳前瘘管感染的手术时机,方法及疗效。
方法分析我院43例耳前瘘管感染期门诊行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
结果 43例中40例一期愈合,七日拆线,3例感染,坚持每日换药,抗感染,术后2周伤口愈合拆线。
随访一年无复发。
结论及早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耳前瘘管的首选治疗方法.【关键词】耳前瘘管感染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见的耳科疾病,为胚胎期形成耳廓的第一,第二腮弓的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
瘘管是一种可有分枝而变曲的盲管,其外口常位于耳轮脚前上方,官腔覆盖有复层鳞状上皮,腔内含有鳞屑物,挤压瘘口周围,偶有少许粘稠上皮腺样物自瘘口溢出,一旦感染则红肿痛而化脓,可反复发作。
本病属外生不全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感染的耳前瘘管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科自2005年-2009年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43例,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5年-2009年门诊共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的共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2-63岁。
单侧瘘管38例,双侧5例(至少有一侧感染)。
复发少者1次,多者达12次.发病部位中,耳屏间切迹15例,耳轮脚前16,耳轮脚12例。
在43例中18例合并感染曾作过切排手术。
1.2 治疗方法(1)瘘管脓肿形成期,宜顺着脓肿形成处低位经皮纹方向梭形切排引流,血管钳分开切口,充分排脓,清除腔内的腐烂组织,3%的双氧水彻底冲洗脓腔,再用甲硝唑,庆大霉素冲洗术腔,最后腔内留一小橡皮引流条,每天换药,酌情撤除引流条,同时予以抗感染药治疗至感染被控制。
(2)瘘管切除术:成人采用局麻,不能配合的小孩给予全麻。
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
瘘口周围以1%普鲁卡因作皮下浸润,用泪道探针顺瘘口探及各分枝,然后在瘘管口周围作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顺探针方向逐一剔除各管道及各分枝摘除干净,并切除可疑的病变组织及瘢痕组织直至周围正常组织。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的疗效观察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4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病患,其中感染期和非感染期者均为20例,通过切开排脓和瘘管摘除术治疗,总结其临床效果。
结果:所有病患均得到治愈,其中复发率为5%,再次手术后得到治愈。
满意度上达到92.5%。
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经过手术治疗干预可以达到较高的治愈率,对病患生活质量有显著提升。
标签:手术干预;先天性耳前瘘;感染;疗效观察先天性耳前瘺管属于常见的耳畸形,可以单侧或者双侧同时发生,主要是在胚胎时期产生的畸变,日常情况下没有不适感,一般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一旦有细菌感染出现,就会引发耳部的疼痛红肿,甚至引发脓肿或者发热等反应,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反复性感染,局部病灶区域长时间无法愈合而存在瘢痕和脓肿状况【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4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病患,其中男性为21例,女性为19例;年龄范围为12-52岁,平均年龄为(34.2±5.3)岁;其中首发感染者为18例,反复性感染者为22例。
感染期组和非感染期组各20例病患在基本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主要通过切开排脓和先天性耳前瘘管摘除术来干预治疗。
切开排脓主要在其脓肿下部最薄弱的地方处理,运用庆大霉素和生理盐水做脓腔的彻底冲洗,引流条留置约3-5d,每天需要进行定时换药,并给予抗生素做防感染治疗,直至炎症完全被掌控,然后再进行手术干预治疗。
而如果处于感染期但是并没有脓肿的情况下,一般通过3-5d抗感染性治疗来进行手术前的准备,然后当病患处于非感染期再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处理上运用局麻,但对于无法正常配合手术进行的非成年人或者对手术有异常恐惧的人群可以采用全麻处理。
取侧卧位,患侧耳部朝上,麻醉完成后进行梭形切口置于瘘管口的周围,皮下顺沿瘘管口做分离,将瘘口提起顺沿其走向做皮肤切开,切口抑制可以顺沿到排脓的引流口,如果发生耳轮脚软骨与瘘管产生粘连,应该将其两者进行一同的切除。
瘘管冲洗在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的疗效观察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耳畸形,患者常因耳前红肿疼痛就诊,一旦脓肿形成常规治疗是切开排脓,但切开后伤口换药至愈合需较长时间,有的甚至达2个月左右。
感染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破溃后则形成脓瘘或瘢痕,需行瘘管摘除术方能根治。
为了尽可能地缩短这段时间及避免切开引流,我科自2013年对门诊前来就诊的3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进行冲洗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13年门诊治疗的30例患者为冲洗组,2013年前有记录的65例患者为对照组,男56例,女39例;年龄4~58岁,平均21岁;病程4天~12年。
瘘管口均位于耳轮脚处。
初次感染24例,再次感染71例,2次以上者28例,瘘管口均位于耳轮脚前。
1.2治疗方法冲洗组:对仅有局部红肿疼痛者,用眼科泪道冲洗针头经瘘管口插入冲洗,必要时可用眼科泪道探针将瘘口稍作扩张。
冲洗液可用生理盐水或硫酸庆大霉素稀释液。
局部明显脓肿者,取脓肿最低位切开排脓引流,切口宜小,清理脓腔脓液、肉芽、皮脂样分泌物,再用硫酸庆大霉素稀释液反复自瘘口冲洗瘘管,放置引流条,脓液常规送细菌培养加药敏。
脓肿已穿破者,可酌情扩大溃口,再做瘘管冲洗,本组患者大多可冲洗出脓液及皮脂样物。
对照组:采用局部热敷、鱼石脂膏外敷等保守治疗;对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放置碘伏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次。
2组患者均全身使用抗生素,切开排脓后口服抗生素。
以瘘管口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局部炎症消退、创口愈合为治愈。
2 结果冲洗组:30例患者全部达到上述治疗标准,3天治愈7耳,4天治愈5耳,5天治愈4耳,6天治愈8耳,7天治愈6耳。
其中作切开引流(含自行破溃)8耳,占26.66%。
对照组:患者有11耳经局部热敷、鱼石脂膏外敷等保守治疗病症减轻,病程5~8天,54耳最终转化为脓肿切开引流;病程为14~61天,平均21天,脓肿切开引流的比例为83.07%。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36例为观察组,行手术治疗,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月本院已行非感染期耳前瘘管切除术的23例患者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两组术后感染、复发率及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预后与手术是否彻底切除瘘管有关,选择感染期行瘘管切除术,只要彻底切除瘘管,就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病程,不但减少患者身心上的痛苦,同时也可减少经济上的负担。
标签: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碘酚棉线;显微镜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容易发生感染并反复发作,部分先天性耳前瘘管可终身不发生感染,而部分患者则反复发生感染,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是脓肿形成前给予足量抗生素抗感染,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换药,但抗感染、换药等治疗时间至少需要1周,个别达数周,给患者身体带来很大痛苦,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
本研究观察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科收治的36例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为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42岁,既往有感染病史23例;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月本院已行非感染期耳前瘘管切除术的23例患者为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7~46岁。
两组患者均为单侧发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耳前瘘管口周围明显红肿、疼痛,部分患者患侧头痛;检查见耳轮脚前有针尖状瘘口,周围皮肤暗红色隆起、皮肤菲薄、触之波动感、压痛明显。
观察组中23例患者非首次感染,其中13例患者有行耳前脓肿切开排脓史。
1.3 治疗方法1.3.1 术前处理观察组手术前给予抗生素治疗,先行局麻下脓肿切开排脓,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脓腔,再用生理盐水灌注冲洗[2],留置橡皮引流3~5 d,脓液引流干净即行手术。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32例早期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治疗中手术时机选择,以及手术切除方法技巧探讨。
方法:常规局麻下切开感染的瘘管,排脓引流3至7天后行手术。
结果:本组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愈后美观,随访无复发病例。
结论:经过实践证明,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早期手术是完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早期【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18-02以往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后,治疗多先行常规切开引流术,待其炎症完全消退后,甚或切口愈合后,再行手术摘除瘘管,瘘管内需注入美兰染色,以便延蓝染的瘘管分离辨认组织[1],然而很多病例伤口长期流脓,反复换药引流,仍不愈合,手术时机的掌握成为问题。
一般认为伤口感染未完全控制,术中不易分辨瘘管组织,术后易复发。
我科采用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手术彻底,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今共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32例,男15岁,女17例;年龄13~45岁。
平均26.7岁;右侧瘘管感染13例,左侧感染17例,双侧瘘管感染2例。
其中反复发作2次以上者25例。
1.2 诊断检查见耳轮脚前可见先天性瘘口,反复发作切开引流者,局部瘢痕较多,周围皮肤红肿、隆起、触之波动感、压痛明显,诊断一般较易。
1.3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以2%利多卡因于病灶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常规切开脓肿,清除脓液,以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并纱条引流,包扎。
每隔一日冲洗脓腔更换引流纱条及敷料,一般4至7日,患者局部肿胀基本消退后即行手术。
术前不注射美兰等染色剂,切口以瘘管口为中心行梭形切口,延长切口与脓肿切开口交汇,瘘管口瘢痕化无法分辨者,则从耳轮脚向下延至耳屏前切口,术中彻底伤口内肉芽组织,分离瘘管组织至耳轮脚部,切除部分耳轮脚粘骨膜及软骨,往往瘘管最难分离及易残留即在此处。
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疗效的观察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与非感染期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
方法回顾分析94例先天性耳前瘘管不同时期手术治疗的愈后情况。
结果感染期与非感染期患者行耳前瘘管切除愈后无显著差异。
结论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与非感染期手术,术后临床Ⅰ期愈合率、复发率无显著差异,对感染期换药效果差的患者在炎症控制局限时立即采取手术切除,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相应费用。
标签: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非感染期;手术;治愈率;复发率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见的耳科疾病,为胚胎期耳廓形成时期,因第一、第二腮弓的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瘘管多为一狭窄的盲管或窦道,深浅长短不一,可呈分支状,管腔内常有脱落上皮、细菌等混合而成的鳞屑或豆渣样物,容易发生感染并反复发作[1]。
先天性耳前瘘管需手术切除才能根治,传统治疗感染期耳前瘘管方法是分两期手术,Ⅰ期手术即先切开感染病灶,将伤口创面暴露,引流排脓、换药,结合抗菌治疗,待病灶炎症控制、切口愈合后再行Ⅱ期手术,切除瘘管及肉芽组织,予以创面缝合。
由于手术残留容易导致再次复发,故有学者做出一些如何提高手术技巧的研究,譬如做瘘管切除时用美蓝液注入瘘管或用探针探查引导下切除瘘管及其分支,联合耳屏缘切口术式较传统手术能更好暴露瘘管、切口瘢痕隐蔽的优点[3]。
本文将针对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患者与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对不同时期的耳前瘘管采取恰当的手术对其预后及治愈率的影响是相同的,从而帮助临床耳鼻喉科医师针对不同时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选择较为合适的时期手术,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3年~2012年收治94例先天性耳前瘘患者病史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51例,均为单侧发病。
依据入院时耳前瘘管有无红肿、疼痛、流脓症状,分为两组。
A组为感染期,共39例(已切开引流者21例、首次发病者18例),切开引流21例患者脓液行细菌学培养、药敏检测(见表1),患者年龄4岁~57岁,平均年龄20.6岁。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的临床及美学效果观察简洁君;李国义;李妮【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的临床及其美学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诊的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灶情况确定(从瘘口到病灶周围实施长梭形切口:研究组38例,对照组33;瘘口和脓肿各做一切口:研究组12例,对照组7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1年复发率及患者对耳部美观满意率.结果两组切口全部愈合,组间愈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Ⅰ期愈合率与Ⅱ期愈合率组间差异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1年复发率为6.00%,对照组则为5.00%,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耳部美观总满意率均达到97.0%以上,组间比较统计学显差异(P>0.05).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可以立刻实施手术治疗,而无需等到感染治愈或者消退后再手术,疗效明显,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借鉴.【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6(026)010【总页数】3页(P1187-1189)【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复发率;效果【作者】简洁君;李国义;李妮【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5先天性耳前瘘管属于临床常见先天性外耳疾病,是第一、二腮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期间融合不全的遗迹,有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遗传特征[1]。
先天性耳前瘘管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单纯型、感染型及分泌型。
通常无明显症状,经按压可见少许稀薄黏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从瘘口溢出,或有局部瘙痒等[2]。
对于无感染或无症状的患者可不做任何处理,但有局部瘙痒或分泌物溢出者,则建议实施手术切除。
38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的治疗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38例感染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疗效分析。
结果38例均治愈,术后观察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脓肿切开引流后3~5d,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术后配合海特光治疗,是治疗耳前瘘管较佳的治疗方法。
标签: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手术;海特光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一般无症状。
按压时可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自瘘口溢出,局部感痒不适。
若发生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局部红肿、痛,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切开排脓后,皮肤伤口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我科于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收治38例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患者,在感染期行耳前瘘管切除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1 資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50岁,单侧30例,双侧8例(至少有一侧感染);病程10d~3年;瘘管位置均位于耳轮脚部位;感染1次的12例,反复发作2次以上者26例。
38例均为感染未完全控制者。
1.2诊断检查可见耳轮脚先天性瘘管口,其周围皮肤红肿、隆起、压痛,脓肿形成者,可触及波动感,反复发作者局部可见疤痕。
诊断较易。
1.3方法①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的手术前准备:给予抗生素治疗,如脓肿形成,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每日予0.5%碘伏从瘘管外口注入管腔内反复冲洗,置橡皮引流条3~5d,脓液引流干净后即可手术。
②手术方法:术前1d分上下午2次于瘘管内注入亚甲蓝,采用以往的瘘口直接注射法,术者有时可能未能掌握好进针的方向或深度而导致亚甲蓝注入皮下,这样则给手术带来了诸多不便。
我们对此进行了改进,改用眼科泪道冲洗针注射,避免了注入皮下的可能。
3~6岁的小儿共6例,采用全身麻醉外,其余病例全部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麻醉采用1.5%利多卡因5ml加1‰肾上腺素3~4滴作瘘管口附近的浸润麻醉。
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处理。
方法要求术中彻底切除瘘管组织及肉芽病变组织,如有残留易造成复发,需要提高手术技巧。
结果合理的切开引流及脓腔冲洗,对迅速控制瘘管感染至关重要。
讨论及早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耳前瘘管较佳治疗方法。
[关键词] 耳前瘘管;瘘管切除术;感染;治疗
[中图分类号] r322.9+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57-01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耳畸形。
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1、2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1鳃沟封闭不全所致,因其瘘管开口小,平时无任何不适感觉,所以常常不引起患者及家长注意。
但若局部挤压和清洁卫生不够而发生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
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如若治疗不当,则可能导致反复感染,局部可形成长期不愈的脓肿及疤痕。
1 方法
1.1 目前最多应用探针法,将注射器针头尖锐部分去除,残余部分可做探针使用。
局部麻醉后,将探针伸入瘘口中,先估计瘘管深度,试探探针活动度,了解瘘管有无分支,有无囊肿形成,对病例有一个大概了解后可行梭形切口,切口不必很长,必要时两端再沿长轴延长即可,切开皮肤后多用小剪刀进行分离,探针最好始终在瘘管
内,分离时就可以避免瘘管破裂,沿探针一直分离到耳轮脚软骨部,瘘管根部往往和软骨相连,所以应切除和瘘管相连的一部分软骨,就可以将瘘管完整切除。
切除后最重要的工作是检查切除的瘘管,先用探针检查,观察瘘管是否完整,如果探针自瘘管底部仲去,瘘管根部缺失,并有锐利切缘,那么证明仍有瘘管残留,需要再仔细寻找。
1.2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除了给予抗生素治疗外,若形成脓肿,则行脓肿切开引流。
切开前应向病人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然后将脓肿周围的毛发剃掉并清洗干净。
常规消毒脓肿周围皮肤,在脓腔壁下方纵行切开,做一小切口。
将小血管钳伸入切口稍作扩张,让脓液引流干净,用双氧水冲洗脓腔及瘘管,清除脓腔内存积物,最后用抗生素液(如庆大霉素)灌注冲洗,在切口处留置橡皮引流条3~5天,一般脓液很快引流干净,大部分患者伤口愈合很快。
本组有5例迁延不愈的感染患者,脓肿切开连续换药2周以上,未能控制感染。
加用0.5%碘伏液由瘘管外口注入管腔内反复冲洗,均在1周内控制感染。
另有3例需作感染灶的搔刮,以清除腔内坏死组织,减少脓液。
小儿全身麻醉,成人局部浸润麻醉。
术野消毒。
自瘘口注入亚甲蓝显示瘘管范围。
沿感染灶及瘘口分别做梭形切口,在相邻两切口做水平连接的辅助切口。
切开皮肤,将皮瓣分离、翻转,充分暴露瘘管及感染灶,予完整切除,深度达颞肌筋膜前。
如瘘管深及外耳道软骨,应做瘘管附着处软骨块状切除。
最后用0.5%甲硝唑100ml、庆大霉素8万u清洗术腔,彻底止血。
用3-0
丝线水平、间断缝合感染灶。
注意皮肤连同颞肌筋膜一同缝合,以消除术后死腔。
75%酒精棉片及消毒敷料敷盖,加压包扎。
2 结果约1周后拆线,局部皮肤在拆线后约1个月内渐渐恢复正常,所留的瘢痕极少,对面容无影响。
3 讨论耳前瘘管常为盲管,管腔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组织,如反复发生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长期感染者,瘘管附近皮肤可发生溃烂、结疤、创面长期不愈,或形成数个溢脓小孔。
根据感染程度,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应采用合适的换药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采用一次性使用的静脉输液针(俗称头皮针)胶管做引流管,将胶管按脓腔的深浅剪成适当的长短,在胶管周围剪数个侧孔以方便引流,置入脓腔中。
由于胶管有张力,管腔不易被血痂或脓痂闭锁,故引流效果较好。
患者在1周内内脓液基本消失,2周后伤口逐渐愈合。
笔者认为,一次性使用的静脉输液针价格便宜,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在保证无菌的条件下,每根输液针胶管可剪成4~6个引流管;且置入脓腔时创伤小,痛苦少,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另外,由于碘伏杀菌力强、刺激小、毒性低,对各种细菌、芽孢、病毒、真菌原虫有广谱杀菌作用。
有学者推荐用0.5%碘伏液冲洗瘘管及脓腔,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亦取得良好的效果。
虽然传统手术认为术前瘘管内注入亚甲蓝可显示瘘管走向,但对于感染期摘除的耳前瘘管患者,由于脓肿已切开,注入亚甲蓝易外溢,污染术野,影响操作;另一方面,由于反复感染,大量肉芽及瘢痕
形成,瘘管细小的远端分支常阻塞或闭锁,使亚甲蓝无法显示。
手术时若经验不足,常导致残留复发。
故笔者认为,对于此类患者,可不用显示剂。
手术切除时,应坚持“宁多勿少”原则,可对疑的不良组织也应彻底切除,以免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耳前瘘管感染应以防治为主。
医务人员要加强有关知识的宣传,避免此种疾患给患者带来痛苦,减少经济和精神负担。
只要选择好手术时机,患者积极配合,术中操作认真细致,术后反复检查术腔,确认无残留后关闭术腔,手术即可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0.
[2] 宁齐放.碘伏冲洗治疗感染期耳前瘘管[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9):548.
[3] 张俊林,王蕴弼.先天性耳前瘘管急性感染期手术治疗50例报告 [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8:299.
[4] 姚红兵,汪武,徐洁.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手术时机的选择[j].重庆医学,2003,32(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