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2章 第4节 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学案一、自主学习:1、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是,,,,,,。
2、如何判断运动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上)的速度变化?尝试写出你的方法:(1)。
(2)。
(3)。
3、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
这些观点或看法是否正确,需要寻找来证明。
4、收集证据的方法有:(1)(2)。
二、合作共建:1、提出你的问题:。
2、写出你的猜想:。
3、记录你的数据:4、写出你的结论:。
三、知能应用: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记时员记录了李丽同学跑步⑴从起跑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⑵从10m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⑶从30m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四、诊断评价: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
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
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A、3 m/sB、6 m/sC、6.3 m/sD、0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路程s/m112439416525(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
—————————— 新学期 新成绩 新目标 新方向 ——————————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熟悉探究各环节,知道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实验原理 讲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只要能够测出路程和时间就可以求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以探究小车从从斜面上滑下过程速度变化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t
s v 三、实验步骤
(1)实验过程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 、C 、D ,让s AB =s BC =s CD =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 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 1,t AB =t 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 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 2,t BC =t 2t 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 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 3,t CD =t 3t 2,记在下表中。
(2)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时间t/s 速度v/m ·s (3)实验数据处理
记录填写实验数据表格,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并进行交流,讨论。
四、实验结论
小车第一段的平均速度约为0.4m/s,第二段速度约为0.6m/s,第三段约为1m/s。
五、注意事项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尾),不可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即测量时,要注意小车自身的测度。
(2)注意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以及水平放置斜面和保证斜面粗糙程度。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目标1.能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速度的变化进行探究.2.会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3.在速度变化的探究中,学会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自主学习1.进行科学探究的环节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2.为了测量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和,然后用公式就可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合作探究知识点1:收集信息的方法阅读课本30 页,完成下列填空:要证明自己或别人的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寻找来证明.可以通过,也可通过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知识点 2: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1.我们组提出的问题:2.我们的猜想:3.我们来设计实验方案:(1)思路:我们可以把整个斜面化分成段,测出小车通过每段的和,计算出小车通过每段的进行比较.所以我们需要的测量器材有.(2)试一试:尝试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比比看哪个组的方案最好,误差 较小. (3)想一想:怎样测量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呢? (4)参考步骤:①如图所示,用木块将木板支成斜面,测出斜面的长度 s .②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斜面底端撞击挡板的时间 t .③将挡板移至中间某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前一段 的路程 s 1 及所用的时间 t 1 算出小车通过前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1.④求出斜面的后一段路程 s 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 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2,将结果填入表格中,比较 v 1、v 2 可得出结论.4.我们的数据:5【例 1为哪种方案较好?为什么?方案二:把 方案三:在他路程 s/m 0 25 50 75 100时间 t/s 0 4.59.0 13.4 17.7 121路段 0-25m 25-50m 50-75m 75-100m速 度(m/s)课堂小结达标检测依此类推,然后再测量标记之间的距离,计算出每秒的平均速度也可以知道速度的变化 情况. 【变式练习】1. 运动会男子 100m 决赛,同学们测量了小王到达距离起点 25m 、50m 、75m 、100m 处的时间,见下表.(1) 请算出他在每 25m 路段内的平 均速度.(2)小王在整个决赛过程中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方法点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 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会测时间是实验成功的关 键.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 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 几次, 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1.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 5 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 5 段路程中 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m/s .路程(m)时平 均 速 度间(m/s) ( s)上半段 0.5 1.5下半段 0.5全程 1.0 2.52.邓琳和小明分别骑自行车从坡顶“自由”下滑, 两人都感觉自己“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两人的速度 究竟是不是越来越快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两人找来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 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 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 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后半 段路程及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1)由速度公式 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斜面每一段的 及小球通过每一段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2)下表是他们的测量数据,请你帮他们完成表中所缺的数据.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练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会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学习重点】测平均速度【学习过程】二、新知学习阅读课本32页,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小组讨论】如何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实验探究:鉴于条件所限,研究物体沿斜面滑下时,整个路程的运动情况。
设计实验方案:思考: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2、需要的器材是什么?3、应该如何操作?4、如何记录数据?交流与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的设计。
2、展示小组的实验方案。
3、学生选取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点拨:1、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计算出物体的运动速度。
2、找出每一段的路程和运动时间。
【课堂小结】谈收获,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存在什么疑惑?【分层训练】基础过关1、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是以光速传播的,若光在光缆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地球的周长约4×107m,电子邮件在光缆中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 s能力提升2、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右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01秒的不同位置。
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球作变速直线运动(全部选填“甲”或“乙”)。
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右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01秒的不同位置。
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球作变速直线运动(全部选填“甲”或“乙”)。
3、(2014河南中考)在图12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问tAB=1. 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似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第四节 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1.能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速度的变化进行探究.2.会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3.在速度变化的探究中,学会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1.进行科学探究的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 _____ ___、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2.为了测量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________和________,然后用公式__________就可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3.探究报告一般包括: 、 、 、 知识点1:收集信息的方法阅读课本30页,完成下列填空:要证明自己或别人的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寻找 来证明.可以通过 ,也可通过 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2: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 1.我们组提出的问题: 2.我们的猜想: 3.我们来设计实验方案:(1)思路:我们可以把整个斜面化分成 段,测出小车通过每段的 和 ,计算出小车通过每段的进行比较.所以我们需要的测量器材有 .(2)试一试:尝试测量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比比看哪个组的方案最好,误差较小. (3)想一想:怎样测量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呢? (4)参考步骤:①如图所示,用木块将木板支成斜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 . ②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斜面底端撞击挡板的时间t .③将挡板移至中间某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前一段的路程s 1及所用的时间t 1算出小车通过前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1.④求出斜面的后一段路程s 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将结果填入表格中,比较v 1、v 2可得出结论. 4.我们的数据:5.我们的结论:【例1】在探究运动员跑100m 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时,同学们想到了三个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好?为什么?方案一:测量运动员跑100m 时的时间,计算出平均速度.方案二:把100m 分成几段,分别测量每一段所用的时间,计算出每段的平均速度.方案三:在他跑步时进行分段记录,跑到第一秒时作个标记,第二秒时也做个标记,依此类推,然后再测量标记之间的距离,计算出每秒的平均速度也可以知道速度的变化情况. 【变式练习】 1. 运动会100m 决赛,同学们测量了小王到达距离起点25m 、50m 、100m 处的时间,见下表.(1)请算出他在每25m 路段内的平均速度.(2)小王在整个决赛过程中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方法点拨】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会测时间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1.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2.邓琳和小明分别骑自行车从坡顶“自由”下滑,两人都感觉自己“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两人的速度究竟是不是越来越快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两人找来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后半段路程及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1)由速度公式 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斜面每一段的______及小球通过每一段所用的_____,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22019-2020学年物理中考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八年级物理全册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新版)沪科版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要点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括、、、、、、。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是否正确还需寻找来证明。
3、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的,只能求出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
自主学习1、实验的原理:2、待测物理量测量工具:用刻度尺(卷尺)测量物体运动的,用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相应距离所需的,用求出平均速度。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你的分析,请你设计实验的方案(1)实验所需的器材:刻度尺、秒表、带槽木条、小车、铁架台、小木块。
(2)实验步骤:①用铁架台支架把带槽木条支成斜面,使小车从木条顶部滚下时,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用刻度尺测量木条的全长SAB 和由顶端至木条1/2处的长度SAC,用铅笔在木条上标出字母A、B、C。
③测小车在AC这段路程中运动的时间tAC。
④把木块移到木条底端B处。
按上述方法,测出小球由木条顶端A向下运动到底端B处,在SAB这段路程中所需的时间tAB,记录下来。
④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计算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BC),下半段路程上用的时间tBC,算出vBC。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1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s1=t11=t12=t13=v1=s2=t21=t22=t23=v2=s= t=v=实验记录表格总结:5、平均速度只能说明是在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思考: 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在前100米用了25秒,在后100米内用了20。
分别计算物体在前100米内,后100米内,全程的平均速度。
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① 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② 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要研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物体速度变化的规律;4. 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能够分析物体速度变化的规律;4. 能够将速度变化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教学重点:物体速度变化的规律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速度的变化。
提问:运动员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他们之间的速度差距是如何变化的?2. 知识讲解:(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a=Δv/Δt,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 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变化量。
(3)物体速度变化的规律:物体速度的变化遵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加速度恒定,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分析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运动场景,如汽车加速过程,绘制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动驾驶系统中的速度控制。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物体速度变化的规律;4. 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实际运动场景,如汽车加速过程,并绘制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该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的变化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速度的变化原因;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4. 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探究速度的变化规律,认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3. 学会运用速度变化的图像进行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车辆行驶的速度变化情况,举例说明速度的变化现象。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讲解速度的变化原因,引入加速度的概念;(3)讲解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如vt图像。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速度变化规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速度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航天、汽车等领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速度的变化原因及加速度的概念;3. 速度变化的图像表示;4. 速度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速度的概念,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2. 分析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的过程,画出vt图像;3. 计算一辆汽车在5秒内从30m/s加速到60m/s的速度变化量。
答案: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s/t;2. vt图像是一条斜线,斜率表示加速度;3. 速度变化量Δv=60m/s 30m/s = 30m/s。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2章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点】1、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会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难点】1、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2、平均速度的有关计算【课前预习】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2、实验原理是;3、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4、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5、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M【合作探究】一、提出问题:如右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二、猜想与假设: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制订计划: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
(在上图画出示意图)因为要计算小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和,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2、思考: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右上图中标出来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成两段还是把路程分成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如何测量上边一段的时间的?4)、我们该如何测量下面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松手后直接测量吗?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测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觉得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该包含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面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根据刚才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刚才设计的表格注意:对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进方法可以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课堂引入:方案一:同学们,龟兔赛跑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
小兔由于过于自信轻敌,结果一觉醒来,比赛早已结束,让乌龟获得了冠军,实在令人遗憾!那么,在龟兔赛跑时它们的速度到底谁的更快呢?事实上,它们的速度都是变化的。
而之所以判定乌龟获胜,是以全程的平均速度来衡量的。
实际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大都是变化的,比如:万米长跑和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都是变化的,他们的快慢就不易比较,这就要求我们考虑速度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接着学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方案二:体育课上,男子百米赛跑的争夺非常激烈。
开始李刚落在了王明同学的后面,后来他又慢慢追上了王明,快到终点时他又落在了王明的后面。
同学们都说,如果李刚不是最后跑慢了,他肯定能得第一名,为班级争取荣誉。
可李刚感觉委屈,他认为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大家争论不休。
李刚跑步是越来越快吗?怎样判断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呢?二、导学提纲:探究实验一1.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知道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就需要找到他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并进行比较。
平均速度无法直接测量,但可以通过测量他在不同路段运动的______和______,然后应用公式________计算得出。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甲、乙两位同学以比赛的形式跑完100m路程,其他同学测他们在各路段的平均速度。
(1)测路程:在百米跑道上的30m、70m、100m处分别做标记,可把100m分作前30m、中间40m、后30m三段。
(2)测时间:三位计时员分别站在30m、70m、100m处,比赛开始记时。
把测量结果研究点拨从科学的角度讲,人们对某一问题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观点,这些观点是否正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说明。
收集证据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收集证据时,首先要根据证明的问题,确定收集信息的内容。
本实验中,我们探究李刚在百米赛跑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就要收集他在百米赛跑各路段的路程、时间,计算他在各路段的平均速度。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会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难点】
1、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平均速度的有关计算
【课前预习】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
、。
2. 实验原理是;
3.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4.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
5.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合作探究】
一、提出问题:
如右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猜想与假设: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制订计划: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
(在上图画出示意图)因为要计算小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和,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2、思考:
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右上图中标出来
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成两段还是把路程分成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如何测量上边一段的时间的?
4)、我们该如何测量下面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松手后直接测量吗?
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测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觉得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该包含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面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根据刚才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刚才设计的表格
注意:对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进方法可以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交流。
五、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把小车不同时候的速度计算出来,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
六、评估交流: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自我评估,①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②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③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1、对比其它同学的结论,看是否与你相同?
2、与同学交流一下实验的经验?
七、交流合作:
小组之间交流合作,总结探究实验的方法或者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回顾探究的整个过程。
【拓展延伸】
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
T13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T14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
自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1462 km,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1)T13、T14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少?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的平均速度多大?
【达标检测】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2.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 (1)前10min的平均速度;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4.小明在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收获是:
本节课的困惑是: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