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摘要】: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茹、枳实、大枣。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原书载其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本方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关键词】:二陈汤内科杂病证治加减

【正文】二陈汤的组成及用法:

1、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为化湿祛痰的通用方剂。

2、用法: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

不拘时候。

3、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传统应用: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5、现代应用: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等。

二陈汤的内科临床研究

一、呼吸系统疾病

1、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病案例证】

赵某某,男,65岁,咳嗽史15年,每遇寒冷而诱发,近几年加重,动则心慌气短,时足浮肿,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肺心病”。1个月前原因不明症状加剧,

咳吐白色泡沫样痰,门诊多以宣肺平喘、补肺益气、补肾纳气等法治疗,疗效不佳,于2000年2月收住院治疗。查体:桶状胸,气息短促,呼多吸少,不能平卧,吐痰色白量多,下肢浮肿。双肺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20次/Min,舌淡暗、少苔根微腻,脉沉细数。血象正常,心电图及胸透均提示肺心病。综观病情,病机复杂,既有根本不固,肾不纳气,又有痰浊阻肺之症,宜先治其痰,待其肺气自宣,再治其本,拟化痰降气之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12g,茯苓20g,陈皮10g,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葶苈子20g,泽泻20g,款冬花10g,桂枝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5剂后咳喘、心慌等症明显减轻,已能平卧。上方继进10剂,咳喘明显减轻,已能下床活动,足肿消失,继以调治月余出院。

按:本病属于中医咳嗽、痰饮、水肿、心悸范畴。该病的病因复杂,痰是主因之一。丹溪曰:“哮喘专主于痰”。并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本例患者是由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停聚为痰,痰湿阻肺,升降不利则为咳嗽,痰浊扰心则心悸,流泛肌肤则浮肿不退。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款冬花降气袪痰,止咳平喘;葶苈子、泽泻、桂枝通阳化气,泻肺行水。痰湿袪则咳嗽止,肺气降下则喘自平,肺气通则水道行,水肿消则病情自可向愈。

2、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患者每年咳嗽、咯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经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吸烟者,在气候多变的冬春季咳嗽、咯痰明显,多为白色泡沫黏液痰。感染急性发作时才出现脓性痰。两肺可有散在干、湿性啰音。

【病案例证】

于某,女,48岁,2003年3月首次发病而入院,以西医抗炎平喘治疗一周,气喘缓解不明显,在征求病人意见后,未停用西药抗炎平喘治疗,服用加味二陈汤(当归、陈皮、半夏、甘草、五味子、茯苓、桑白皮、川贝母,杏仁各6g)2个疗程而治愈。2004及2005年冬季再次发作,均在门诊服用加味二陈汤一个疗程治愈。服药方法:上方3剂药为1个疗程。把药煎好后加冰糖服下,每剂只熬1次,1次服完。第一剂:第一天下午5点熬好,晚上9点服下;第二剂:第二

天晚上9点熬好,第三天早上7点服下;第三剂:第三天或第四天早晨7点熬好,中午11点服下;3剂药渣合在一起,第五天下午5点熬好,晚上9点服下。服药期间忌烟、酒、茶、盐、葱、蒜、辣椒。7~8天为一个疗程。

按:上例属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喘证”范畴。临床分虚、实两大类。加味二陈汤治疗以实喘为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肺失宣降所致。方以二陈汤为主,加用杏仁、桑白皮、川贝母化痰降气,五味收敛肺气,当归和血以降气。王海藏曰:“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及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全方共奏化痰降气、止咳平喘之功。本方疗效关键在于服药方法特别,如若按常规煎服方法则无此明显效果。可能与各脏腑对应的时辰有关,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3、肺炎

肺炎是指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引发的肺组织或肺实质的炎症,是儿童和老人的常见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多痰、胸痛等,严重者有呼吸困难。肺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病案例证】

袁某,女,4岁,1998年10月初诊。咳嗽半月余伴发热1天,曾在外院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今日咳嗽加剧,喉间有痰,咳剧作恶,胃纳欠佳,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舌质红,舌苔白腻,脉滑数;两肺呼吸音粗糙,右肺闻及少许细小湿性啰音;查血象白细胞计数 6.6*10^9/L;胸片示右下肺心缘旁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提示右下肺炎;冷凝集试验1:64.。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予三子养汤合二陈汤加全瓜蒌15g,,炒谷芽、炒麦芽各9g。3剂后,患儿发热除,咳嗽明显减少,胃纳渐増,大便日行1次,继予前方去连翘,加黛蛤散(包)10g、丝瓜络5g,服5剂善后。

按:中医学认为,支原体肺炎表现咳喘痰多者属喘嗽范畴,多因外邪侵袭,肺气郁阴发热,肺热熏蒸,炼液为痰,痰阻肺络,壅塞气道,致肺气上逆;且小儿脾常不足,输布运化失职,水液停聚而成痰,痰阻气道,升降失常,从而出现发热、咳嗽阵作、喉间痰鸣、咳逆喘急泛吐,苔薄白腻、脉细滑等症。三子养亲汤降气快膈、化痰消食,二陈汤健脾消痰,辅以杏仁、葶苈子利咽开肺,连翘轻

清入肺经以宣解肺卫之邪热,诸药合用,清宣开闭、健脾化痰。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只要辩证准确,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病案例证】

陈某,女,2岁6个月。流鼻涕,咳嗽1个月。患儿体态偏小,咳嗽痰多,流鼻涕,多汗,食欲差,大便溏,脉浮。证属:脾胃湿滞,外感寒邪。治则:辛温发散,和胃除湿。处方:麻辛二陈汤(麻黄根5克、细辛2克、木香3克、砂仁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甘草1.5克)加苍术、杏仁。服2剂后,出汗、咳嗽均减少,继服5剂痊愈。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麻杏二陈汤了具有除寒、健胃、散寒除湿之功效。其中麻黄、细辛宣肺除寒、木香、砂仁健胃,二陈汤化湿除痰。麻黄有致头疼之弊,可用麻黄根代替,此用法乃著名中医蒲辅周所创。《医宗金鉴》说:“虽云脏腑皆咳嗽,要在聚胃关肺中。”“聚胃”二字说明呼吸道感染与胃有关系,邪气聚在胃中,如饮食寒热之气,五味偏食之邪,均可留在胃中。六腑以通为顺。木香,砂仁行气驱邪,在本方中是不可缺少的。风寒闭肺重者,初服咳嗽加重,此乃佳兆,至咳出痰后,病情好转。本方不但治疗感冒初期效果好,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也有较好疗效。许多虚不受补的患者,脉虽弱,但肺中留有大量痰液。体虚不受寒,痰多不受补。稍受寒或稍受补均可增加痰量,内外合邪,引发疾病。本方驱邪为主,邪去正安。所用剂量虽然较少,但不可随便增加用量。以免攻伐太过。

二、循环系统疾病

1、冠心病

冠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改变一起,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以心前区疼痛为主,属中医“胸痹”、“心悸”等范畴,其主要病变在必和血脉,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密切相关。

【病案例证】

何某,男,52岁,干部,1997年6月16日来诊。自述反复胸痛4年之久,经某县医院心电图检查,诊为冠心病。近日胸部心前区隐隐作痛,无晕倒,伴有胸闷憋气,头晕,精神疲倦,胃纳一般,二便正常。形体肥胖,舌淡红、苔白湿润,脉弦滑。此为胸痹。证属痰湿内阻,心不畅。处方:陈皮、川厚朴各9g,法半夏、茯苓、薤白、瓜蒌仁、桔梗、郁金各12g,丹参15g,甘草6g.。2剂。兼用救心油外擦人中穴。

18日复诊,痛大为减轻,余症好转。药已获效,于上方加党参13g,白术9g,3剂。

21日再诊,痛已消失,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原方去郁金、瓜蒌仁。再进20剂,随访1年无发作。

按:此例胸痹反复发作达3年之久,本为虚证,但症见胸闷憋、舌苔白湿润、脉滑等,属于痰浊标实。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投以二陈汤加味,燥湿化痰,理气止痛。并以救心油外治,增强止痛效果,内外合治,相得益彰。

2、眩晕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是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病案例证】

梁某,女,18岁。1987年3月28日初诊。自诉患眩晕已5年余,间断性发作,近日病情加重,眩晕、动则更甚,不能站立,神疲懒言,胸闷恶心,头重如蒙。饮食减少,心悸失眠,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沉细。即予四物二陈汤加味治之。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黄12g,半夏10g,陈皮12g,茯苓10g,甘草6g,石菖蒲10g,炒枣仁15,五味子10g,3剂水煎服。4月1日复诊,自诉头晕消失,诸症减轻,守原方继服6剂而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对眩晕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丹溪心法·头眩》则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临床上因痰浊引起的病人多见眩晕,动则加剧,神疲懒言,心悸失眠,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滑等。现代西医认为,眩晕与内耳性眩晕、脑

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有关。

三、消化系统疾病

1、胃炎

胃炎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据临床发病的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多数患者表现为胃部的胀满,疼痛,并可见嗳气、胃纳差、饭后疼痛加重、恶心、嘈杂不适等症状,本病分属于中医的“痞”、“痞胀”、“胃脘痛”等多种病症范畴。

【病案例证】

王某,男,65岁。1998年8月10日就诊。患者胃脘部饱胀疼痛,口泛酸水20余年,近1周加重,伴恶心、呃逆。曾行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西药予雷尼替丁、多潘立西酮等治疗,效果不佳。现患者胃脘部胀痛不适,吞酸、恶心,进食辛辣、生冷或硬食后,上述症状加重,纳差,大便稀,夜寐梦多。查体:神清,精神白,脉弦细。辨证: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治以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方用:枳实、陈皮、法半夏、茯苓、柴胡、郁金、白芍、木香、元胡各10g,竹茹15g,黄连5g,吴茱萸3g。服药5剂后,患者症状减轻;守方继服15剂,胃痛、泛酸等症状完全消失。

按: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痰热内阴,胃失和降,则呕吐,吞酸。方用温胆汤合左金丸,四逆散加减,具有清胆和胃、行气降逆之功效。

2、便秘

便秘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感的病理现象。便秘可区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便秘由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较复杂,一般可无明显症状。此外,习惯性便秘多见于中老年和经产妇女。

【病案例证】

段某,男,48岁。初诊:1993年11月6日。习惯性便秘 6年余,每次临厕约40MIN,便质时硬、时软,每日往返3~4次,患者有吸烟史20余年,晨起咳甚,咳吐黄脓痰,胸闷气喘,睡眠不安。体检:体胖,面色少华,喉中闻有漉漉声,腹胀左下腹可触及粪样积块,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辩证:痰热壅肺,肠

运无力,方用:陈皮15g,半夏15g,茯苓15g,甘草10g,黄芩12g,瓜蒌皮10g,枳实15g,厚朴15g,麻仁5g,玄参10g。每日1剂,早,晚温服,进7剂。嘱戒烟,每日早、晚各漫步15min。建立起床排便条件反射,便时小于20min 二诊,大便1天2次,排便时排气较多,排便较前顺利,便质软。戒烟之初,晨起吐涎反多,3天后消失。治疗以前方加生地黄15g,石斛15g,继进10剂。

三诊,大便1天1次,质软,便随肠气而下,只是食量稍减速。嘱出院后改服麻仁丸,门诊随访。

按:本病痰热壅肺,而至气机郁滞,久之,则大便传导无力,糟粕内停。治当清热化痰,理气润肠。方中以二陈汤理气化痰;黄芩、瓜蒌仁清肺润肠;枳实、厚朴用以下气、破气除满。7剂有效后,考虑长用清下逐气之品,往往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正如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寒之不寒,责之无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气秘、热秘大量使用理气清热利湿之品,当以滋阴养阴之药,以助人体阴阳平衡。故二诊加生地黄、石斛达养阴生津之功能。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

1、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年女性多见;多数无自觉症状,往往在无意中发现颈前区肿块;大多为单个,无痛;包膜感明显,可随吞咽移动。肿瘤增长缓慢,一旦肿瘤内出血或囊变,体积可突然增大,且伴有疼痛和压痛,但过一时期又会缩小甚至消失。少数增大的肿瘤逐渐压迫周围组织,引起气管移位,但气管狭窄罕见;患者会感到呼吸不畅,特别是平卧时为甚。

【病案例证】

某女,45岁,1986年5月初诊。颈部胀麻变粗1年,时感胸闷气短,两胁胀满,咽部有痰,咳之不出,咽之不下。颈部B超检查示左侧甲状腺腺瘤(约2cm*1.5cm),甲状腺同位素扫描示左侧甲状腺腺瘤。经用百消丹、散结片等药物治疗,效不显。查甲状腺2度肿大、质软,左侧甲状腺可触及约2cm*2cm大小圆形肿块,表面光滑,随吞咽活动。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涩。证属气滞血瘀、痰凝络脉,治宜豁痰散结、理气活血。方用二陈汤加理气散结活血药。处方: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夏枯草10g,赤芍15g,白芍10g,柴胡10g,香附10g,瓜蒌10g,郁金10g,生牡蛎30g,百合10g,丹参10g,桔梗10g,玄参6g,浙贝母10g。水煎服,日1剂。服7剂,胸闷气短减轻,但仍觉咽部有痰,

原方加减继服60余剂,咽部不适感消失,复查颈部B超示左侧甲状腺腺瘤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加减继服15剂,隔日1剂。停药1年后随访示复发。

按:《明医指掌·瘿瘤》述:“五瘿多缘气与痰,结于颈项两颐间。”又谓:“若人之元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瘿瘤之患,必因气滞痰凝,隧道中有所留止故也。”气滞痰凝,痰气交阻,久则血行不畅,脉络瘀滞,以致痰、气、瘀三者合而结于颈项。多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法治之。方中柴胡、香附、桔梗、百合、郁金疏肝理气解郁,半夏、陈皮、浙贝母、生牡蛎、夏枯草、茯苓化痰散结,丹参、赤芍活血祛瘀,玄参、白芍养阴。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气血调畅,故收显效。

五、代谢性疾病

1、糖尿病

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变严重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本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病案例证】

王某,男,54岁。2002年8年7日初诊。主诉:口干口黏2年。症见口干口黏,不思饮食,四肢倦怠乏力,形体肥胖。舌质淡、苔白厚焦,脉沉缓。血糖13.2mmol/L,尿糖(+ + + +),甘油三酯2.5mmol/L。患者平素喜食肥甘之品,证属痰湿内,脾胃呆滞、津液输布不畅,故治宜燥湿化痰,服二陈汤加减18剂后,症状消失。复查血糖5.2mmol/L,尿糖(-),甘油三酯1.0mmol/L。随访半年,病情稳定,临床治愈。

六、内科疑难疾病

1、脱发

脱发是头发脱落的现象,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病理性脱发是指头发异常或过度的脱落,主要由于病毒、细菌、高热对毛母细胞有损伤,抑制了毛母细胞正常分裂,使毛囊处于休克状态而导致脱发,如急性传染病、长期服用某种药物等。

【病案例证】

患者,女,17岁。1997年8月初诊。自诉:脱发1年,到处求治,服补肾药数十剂疗效欠佳。常头戴布帽,愧于见人。刻诊:本例脱发实属罕见,约占总

面积1/2,剩下的头发也枯黄无光泽。面色苍黄、乏力、纳呆、痰多、舌淡、苔白厚腻、脉细弱。治以健脾燥湿化痰。二陈汤加味:陈皮、炙甘草、砂仁、木香各5,制半夏、白术、苍术、当归各10g,茯苓、北黄芪各30g,日1 剂,15日后脱发减少,无发区出现细小绒发,伴随症也大减,药已中的。照上方去砂仁、木香,加熟地黄、何首乌、白芍各15g,续服调理2个月,脱发基本控制,毛发变粗变黑。为固效嘱其用乌鸡250g,大枣、何首乌、北黄芪各20g,当归3g炖汤服,每周2次,或鸡蛋2个,黑芝麻、大枣、红糖各25g炖服与上方交替用,再调理3个月,半年后头发乌黑如常人。

按:古人云“发为血之余,为肾所主”,可知发受精气血润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此病例由于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毛发失养而脱落,故以二陈汤加白术、苍术燥湿化痰,调理脾胃为先。脾胃健旺则生化无穷,毛发得以濡润故脱发愈。肾为先天之本,但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补充和濡养,健脾胃也即间接补肾,为了服食方便药疗与食疗相结合,乌鸡、鸡蛋、北黄芪、大枣、何首乌、黑芝麻炖服均能达到健脾补肾的功效,故药证相符而获良效。从上悉知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性,以及辩证施治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而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出,如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等等。所以在临床上,凡因痰引起的多种疾病,用本方加减,均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孙丰雷田林《二陈汤》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王玲蒲海霞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100例。山东中医杂志,1999。

【3】周江,姜光萍加味二陈汤治疗发作期喘息性支气管炎60例。新疆中医药,2005。

【4】郭映君三子养新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50例。江西中医杂志,2005。

【5】吴镇林芪丹二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湖北中医杂志,2002。【6】张继元四物二陈汤治疗眩晕32例开封医专学报。

【7】张葆现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陕西中医。

【8】刘艳骄骆斌消瘰丸合二陈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0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9】张雪红加味二陈汤治疗2型糖尿病32例湖北中医杂志。

【10】武宏孙佩然二陈汤加味治疗内科杂病举隅河南中医 2007。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应用于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价值探析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应用于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价值探析 发表时间:2018-07-25T14:51:01.7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作者:刘水生陈述万赵洪庆 [导读] 慢阻肺即一大不可逆且进行型肺功能障碍型病症,这一病症的关键特征即连续型气流受限。 龙山县华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湘西 416800 【摘要】目的:观察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运用到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功效。方法:选出2015年8月到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78例,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组一39例患者施以西药,组二39例患者施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比照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组二患者的治疗疗效好于组一患者,P<0.05。结论:借助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辅以治疗后,治疗的成效较优,可以促使患者的预后获得提升,值得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关键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价值 慢阻肺即一大不可逆且进行型肺功能障碍型病症,这一病症的关键特征即连续型气流受限。患者在患病后,通常会具备尤为突出的气促、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临床表现,为患者平日的生活质量予以了尤为负性的影响[1]。文章调研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运用到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功效,并总结结果如下: 1.相关资料与方式 1.1相关资料 选出2015年8月到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受并治疗的7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当作本次研究的样本,并参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全部患者都与临床中对于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有关的诊断规范相符。组一收入了患者39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21例、18例;患者的年龄最大81岁,最小55岁,平均年龄为(68±2.36)岁;组一患者施以西药。组二收入了患者39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22例、17例;患者的年龄最大80岁,最小54岁,平均年龄为(67±3.68)岁;组二患者施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发现,P>0.05。 1.2方式 组一患者辅以西医,为患者予以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多索茶碱注射液、注射用盐酸溴己新施行静脉注入,并借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辅以吸入型治疗,持续予以12d的治疗。组二患者在组一患者予以治疗的前提之下辅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的药材构成即:白芥子9g、莱菔子9g、橘红10g、苏子9g、陈皮12g、甘草10g、茯苓15g、桔梗15g、法半夏15g。加进温水并予以煎煮后,给患者进行服用,早间及晚间加以服用,每日1副,持续予以12d的治疗。 1.3疗效评测 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治疗疗效,疗效的评定规范:显效:在对患者辅以治疗后,其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大体上得以消除,且肺部功能的监测指标大体上得以康复,血常规监测得以回归正常;有效:在对患者辅以治疗后,其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得以舒缓,且肺部功能的监测指标得以改善,血常规监测得以好转;无效:在对患者辅以治疗后,其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与肺部功能与血常规监测指标都没有极大的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相加。 1.4数据统计学调研 凭借SPSS17.0一类统计学软件统计并调研相关的数据,频数及百分比(%)运用到显现计数资料,统计指出P<0.05时,具备其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组二治疗后治疗疗效好于组一,P<0.05;详情如表1。 3.讨论 慢阻肺在临床中即一大尤为普遍的肺部病症,这一病症大多与患者自己的抵抗能力、生活条件与烟酒习惯等紧密联结,且吸烟即引发慢阻肺的一大关键高危要素[2]。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即患者在短时间之中产生咳嗽、气促与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有所加重的情况,且极有可能产生发热等较重的临床症状。 中医指出了慢阻肺即归类至肺胀、咳嗽与喘证等范围之中,而肺胀产生的病因大多即肺气虚损,外感侵入或是复感外邪使得肺气失通[3]。痰湿壅肺证即肺胀所囊括的一大证型,其大多即由于各类要素使得患者的肺部感受外侵、痰浊瘀堵,使得肺气丧失调节,其病位即肺部,久病后会使得心脏、肝肾等被牵涉[4]。所以,在对慢阻肺患者辅以治疗期间,应将燥湿去痰、疏气和中宣肺等当作关键的准则。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之中,甘草具备止咳等功用;茯苓具备健脾去湿等功效;橘红具备理气去痰等效用;法半夏具备燥湿去痰等效用;白芥子具备利气去结、温肺清痰等功能;苏子具备降气去痰、止咳去喘、润肠通便等功能;莱菔子具备健胃去食等功能;桔梗具备疏宣肺气等作用。全部药品一同运用具备健脾去湿、降气清痰、疏宣气机等效用,患者的咳痰得以消除后,就能够气畅,气畅后气喘就得以消除。同时,二陈汤还可以提升心肌的收缩能力,对支气管具备扩张的功能、消除氧自由基、消炎与提升免疫能力等效用,对患者辅以治疗较为优良。 此次研究结果指出了,运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的组二,其治疗后的治疗疗效,好于运用西药治疗的组一,P<0.05,符合吴瑞杰等[5]研究结果。 总的来说,借助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辅以治疗后,治疗的成效较优,可以促使患者的预后获得提升,值得医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阳救逆 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剂。在太阳病上篇,伤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致阳气内虚者,应 用四逆汤以救逆。在太阳病中篇更是直接指出了附子“救里” 的作用,身体疼痛的症状 在太阳病多见,但亦有因少阴里虚寒所致,故单纯以四逆汤救里即可,虚寒得化,疼痛自解,四逆汤应用在其他篇章亦多是与此相类。附子在、四逆汤中的应用体现了《本经》中 对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的认识,里气虚寒,下利不止,外可见“身体疼痛”、“大热不去”、“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等病情,放胆应用四逆汤,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甘草t 温脾肾之阳救虚寒以止利。除热。正如陶节庵云“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尤其是生附子配干姜,透达阴寒,回阳救逆,其力精专。在干姜附子汤用以治疗“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汗 下之后阳气爆虚, 阴寒独盛,生附子。干去浓煎-次顿服,以救虚脱之阳。若阴寒内盛病 情人里渐深,出现阳气虚微,被阴寒格拒于外,形成内寒外热之时,仲景则以通脉四逆汤 处之,加大附子、干姜的用量,温阳通脉,当病情进一步深人出现“吐巳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时”,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治之。古人在注解此条时认为,阴 寒内盛格阳于外,以咸寒猪胆汁,引药人里,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或许有些牵强,猪胆汁在 这种病情深重的情况下应是直接发挥其治疗作用,而不是仅仅为引经佐使之药。根据现代 药理研究,猪胆汁含有大量胆汁酸、胆盐等,抗菌谱广,抗炎作用强,尤其是对消化系统 更为突出,口服后还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肠蠕动。在少阴病,出现下利脉微、干呕烦躁 之时,胃肠消化系统已经极其混乱,整体功能衰竭,此时应用附子井直接配伍口服猪胆汁,可破阴除寒救逆,并恢复病人的胃肠功能,助消化,促吸收,急危症时可保得病人胃气, 挽留生命。在白通汤中体现得更为明确,“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 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可以明显看出病情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此时加猪胆汁应该是直接来纠正胃肠功能,助正气的恢复。总结四逆、白通之类·应用,其一,可医恶寒、下利厥逆、脉沉微等全身性阴寒、功能衰退证候;另外对里寒外热、大汗出、大热不去、干呕烦躁等症,亦可回阳复脉,潜纳浮阳,如冬医宗金鉴诊所云“能 大壮元阳,主持内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我们在临床中对于大热不去,兼见太阴、少 阴虚寒者,应用四逆汤类方,其退热之效确实可以一剂而愈。 二、温经散寒除湿痹 温经散寒除湿痹的作用多体现在太阳病篇、痉湿昭病脉证篇以及中风历节病脉证篇, 方剂有桂枝附子汤、自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以桂枝芍药知 母汤为代表,“诸肢节疼痛,身体尴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历节病程日久,风寒湿郁痹气血经脉,以附子温经散寒除湿,配伍麻黄、桂枝、白芍、防旧、知母、生姜疏通经脉、畅通气血阴阳,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扶正。病情轻 浅者仲景处以桂枝附子汤类温通经脉气血,桂枝辛温发散,通阳利水,行里达表,无所不到;附子温阳散寒,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二药相须为用,可作用于全身1 密滞不

四君子汤抗衰老药理学研究

四君子汤抗衰老药理学研究 M150879 吴鹏 四君子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因其均为补气之药,故称为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以脾虚胃弱为其主证,方中人参性甘大补脾胃之气,为君药; 白术苦温,助君药燥湿健脾,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利尿,为佐药; 炙甘草甘平,和中益气,为使药。四药相辅,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虚胃弱,言语低微,四肢无力,舌色淡,脉弱细无力,食欲锐减,满腹肠鸣,伴有寒证者。近年来,国内外对该方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不少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笔者就近十年来有关该方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方的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药理研究 1 抗胃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彭成等[2]观察到,四君子汤有增加脾虚动物胃肠细胞表面黏液糖蛋白的趋势,能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有增强胃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可提高胃肠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空肠细胞膜Na+ ,K+ ,ATP 酶的活性,为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和提高空肠吸收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提供前提条件。保持胃肠黏膜细胞的完整性,必须供给其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而此必须依靠胃肠血液循环来完成。四君子汤不仅可使食醋致脾虚小鼠的肠系膜微动脉管径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多、胃黏膜血流量增加; 还可使正常小鼠胃黏膜血流量增加,为胃肠细胞保护提供可靠的物质运送渠道。此外,四君子汤还能降低食醋致脾虚小鼠的血清LPO 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LPO是体内细胞膜性结构中的脂质遭受氧自由基损伤的氧化产物,反应氧自由基损伤的程度; SOD是抗氧化物质,能清除超氧阴离子,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测定血清LPO的含量和SOD 的活性,间接反应胃肠细胞的损伤程度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3-5]。因此四君子汤能改善脾虚症状,纠正胃肠病损,消除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的病理变化,恢复细胞、亚细胞、细胞连接的形态,增加细胞表面微绒毛、细胞质颗粒及细胞器的数量。提示四君子汤具有胃肠细胞保护、抗脾虚动物胃肠细胞损伤的作用。 2 调节胃肠活动的作用 张曼等[6]采用大鼠离体胃运动试验,分A、B(以下简称为四君子汤A 和四君子汤B) 2 组研究了四君子汤组对大鼠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以探讨四君子汤的双向调节胃肠运动有效成分及其M 受体作用途径。四君子汤A 和B 由四君子汤水煎剂经化学提取而得。实验观察四君子汤B 对乙酰胆碱负荷离体大鼠胃内压和四君子汤A 对正常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并观察阿托品对四君子汤A 的拮抗作用。2.5 mg/L乙酰胆碱负荷使大鼠胃内压升高后,250,500,1000,1500及2000 mg/L下同浓度四君子汤B可对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起到抑制作用,且呈现量效关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0.01)。250, 500及1000 mg/L四君子汤A可使正常大鼠胃内压力增高,且呈现量效关系。如先用阿托品负荷后再给予A 成分,则升压作用消失; 与蒸馏水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 <0.01)。实验结果提示四君子汤组分A 对离体大鼠胃运动有兴奋作用,组分B则表现为抑制性调节作用,2者均可通过M受体机制调节胃的运动。彭成等[7]的实验证明了四君子汤对正常动物胃液量、胃酸pH 值、胃肠蠕动无明显影响,但能提高正常动物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脾虚动物胃主细胞内酶原颗粒的含量,增强脾虚动物胃肠蠕动功能,升高脾虚动物血清D-木糖,促进脾虚动物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生长,提高动物消化、运动、吸收功能,具有健脾益气作用。张曼[8]的实验证明了四君子汤提取物不同提取部位对番泻叶致小鼠腹泻的作用不同: 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止泻效果最佳,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不同浓度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可对乙酚胆碱兴奋所致胃内压升高起到抑制作用,且呈现量效关系,与空白对照组

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都属于治疗疾病的药汤,但是很多人不喜欢使用中药,因此了解此药汤的人很少。从而忽略了功效及治疗。我们需要对两种药汤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治疗,那么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的药理作用是什么?药理作用是很强大的,可以帮助患者治疗身体的疾病,治疗的详情如下: 二陈汤的药理作用 1.对比研究二陈汤新工艺制剂、标准煎剂和丸剂止咳、平喘、祛痰作用采用小鼠氨水引咳、豚鼠磷酸组胺诱喘、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方法进行3种剂型药理作用对比实验。 2.二陈汤理气化痰抗衰老的作用机理采用D-半乳糖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40天,中药组注射D-半乳糖同时以6.32g/(kg*d-1)浓缩二陈汤煎液灌胃40天,并以空白组作对照,观察二陈汤对小鼠脑、胸腺、脾、肝、肾指数、自由基代谢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及小鼠大脑额前页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3.二陈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肝细胞色素酶CYP2E1 活性的影响,探讨二陈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制备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动物模型,用二陈汤治疗。 三子养亲汤药理作用 主要有平喘,镇咳,祛痰,抗炎,抑菌及抑制甲状腺功能等作用。 1.平喘: (1)三子养亲汤可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肺流量减少。 (2)三子养亲汤80×10-2g/ml有舒张正常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并能对抗1×1O-7g/ml的 Ach和1×10-5g/ml的Hst引起 的平滑肌收缩。 (3)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紫苏子均能延长乙酰胆碱引喘潜 伏期,其中三子养亲汤的作用最强。 (4)三子养亲汤小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10日,末次给药后1小时眼眶取血,测定血浆中CAmp和CGmp含量。三子养亲汤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 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治以回阳固脱。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l。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 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失音案 患者,女,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声音嘶哑半月余。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

第三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陆拯主任医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陆拯主任医师,业医近四十载,治学谨严,熟请经典,旁参各家,既增长临床实践,又重视文献研究,出版著作ZO余部,学验俱丰,尤对治疗内、妇、1[科疾病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诗诊于左右,深受教诲,得益匪浅。陆师认为,治疗咳嗽仅以类证分型辨治,如六淫外邪咳嗽、脏腑虚损咳嗽,仅列数种证型,设立治法,尚欠精细,难获确效,故提出:咳嗽宜辩时间、宜辨咳声、宜辨咳形、它辨痰色量质、宜辨病程、宜辨妇幼之不同,如此区别深究,条分缕析,方能的中病机,施治得法。陆师的这些经验应用于临床,屡试不爽,今录其要,介绍于下,以飨同道。l辨咳之时间,判宣降之失常肺主气,其功能~主宣发。一生肃降,宣发者有开发、贡蒸。敷布之意;肃降者有清静、通降、下行之义。宣降功能正常,呼吸平匀,胸中舒畅,则无咳嗽出现。陆师认为,若肺气应宣而反闭,应降而反逆,即可发生咳嗽。因此,咳嗽有肺气先宣和失降之不同,并可在咳嗽发作(或加剧则引和上进行鉴别。一般来说,若咳嗽以晨起为甚者,多属肺气失于宣泄,治疗应以宣肺利气,药用麻黄、鹅不食草、桔梗、牛分子、僵蚕、薄荷、蝉衣之类;如入暮增剧者,多为肺气先于肃降,治疗 曲齐生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30余年,博览古代医籍,通晓现代医理,擅长运用中西医方法治疗呼吸系统各种疾病。曲师在长期临床工作及科研中,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与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结合,取得了满意疗效。本人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收益匪浅。1病因病机

咳嗽不仅是独立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咳与嗽含义有别,《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临床上咳与嗽虽常并见,但偏重不同。作为咳嗽证候,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临床上根据其病因不同,将咳嗽病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医学三字经·咳嗽》曰“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外感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咳嗽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疾病,致病因素多为病毒、细菌等。2基本用药曲师经过30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临床观察,个人基本用药为:金银花、连翘、虎杖,甘草。金银花、连翘为抗菌消炎中药配伍中最常用的药对 倪宗珈先生,治疗咳嗽颇有建树,现总结如下。1麻杏(枳桔)二陈汤治痰湿咳嗽《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此指出,咳嗽之病因比较复杂。倪师认为,咳嗽病人,尤其对于久咳病人,肺之宣降功能失调,水津之通调输布亦随之受到影响,导致水湿停聚,聚而成痰,痰湿蕴肺,必然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致肺气上逆而出现痰湿咳嗽;再则由于脾运无力,不能将水谷转变为精微反化为痰,痰随脾气上输至肺,影响肺之肃降而为咳。即所谓“聚于胃,关于肺。”因此,在逢咳嗽,痰白粘,量多,胸闷,气喘,舌质淡红,苔白

常用方四君子汤

常用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制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15g),水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人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胃气虚,失其健运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乏力则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液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土不生金,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和中,与人参相合,益气补脾之力更著。佐以甘淡之庆苓,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与白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彰。使以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选药皆味甘人脾,益气之中兼能燥湿,补虚之中重在健脾,甚合脾欲甘、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体现了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本大法;二是方中药物甘温平和,补而不滞,利而不峻,作用缓和平淡,犹如宽厚平和的君子,故有“四君子汤”之美名。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行化而来。临床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各6g)上为细末,每次6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个,水煎,食前温服。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3g) 半夏一钱五分(4.5g)上为细末,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人参一线(3g)白术F钱(6g)茯苓二钱(6g)\甘章七分(2g)陈皮八分(2.5g)半夏一钱(3g) 砂仁八分(2.5g) 不查七分(2g)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息,或气虚肿满。 以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皆有益气健脾之功,均为补气药与行气化痰药相配,使补气而不滞气,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痰湿中阻之证。但异功散中加了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中配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中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方歌]四君参术苓草全,益气健脾此方先。 知识链接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差,而功效迥异。理中丸以干姜为君药,重在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并配茯苓,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柴芍六君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柴芍六君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柴芍六君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陈皮、半夏(姜制)、甘草(炙)、柴胡、白芍(炒)、钓藤钩。 【功能主治】 慢惊。脾虚肝旺,风痰盛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 ①眼睑润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4:209):瞿某,男,8岁。双目上眼睑不自主跳动,时作眨眼状,历时3个月。发作较剧时1分钟达20余次,父母劝阻不能罢,打骂不能止,苦于不能自制。伴见色萎形瘦,纳差,神疲懒动,咳嗽吐痰,舌淡红,

苔白微腻,脉虚。证属土虚木贼,肝风内动之候。治当健脾化痰,柔肝止风。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天麻6g,僵蚕5g。服药2剂,眼脸跳动即现好转,精神稍佳,仍纳差,守原方加鸡内金6g,又4剂。服后精神振,胃纳增,眼睑跳动恢复正常。②慢惊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4:209):欧某,女,18个月。阵发性抽搐2月余。始则10日半月一次,最近日发2-3次,多方诊治,疗效不好。惊风发作则手呈鸡爪,目上视,面呈青色,不省人事。须臾自止。症见面色苍白,头发稀疏而直立,纳呆,舌淡,指纹浅红。证属脾虚血少,木失滋荣,肝风内动。方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僵蚕3g,天麻6g,全蝎2g。服上方2剂惊风止,4剂胃纳增,后去虫药,守原方复进3剂,追访至年底,惊风未再发,神态颇佳。 【摘录】 《金鉴》卷五十一 【处方】 六君加柴胡、芍药、葛根。 【功能主治】 健脾退热。主小儿表热,退后又热。

真武汤配方及功效

真武汤配方及功效 很多人都不知道真武汤是什么东西,经常听到却不常看到。真武汤经常在老中医口中听到。人有时候难免会觉得有眩晕的感觉,而真武汤恰恰可以治眩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真武汤,对孕妇而言,真武汤的作用和孕妇十分冲突。还可能产生极坏的影响。下面就告诉大家关于真武汤的配方及功效。 本方主要由于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为主药;辅以生姜温散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伤阴。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配方组成】: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9克。 【功效和作用】: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舌淡而润、苔白、脉沉细者。 2.发汗过多,阳气太虚,寒水内动,水气凌心,而见心悸、头晕,身体振动而欲地,舌淡润,脉沉细者。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如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自利应去茯苓;如见泄泻者应去白芍,加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腿软、动则气喘、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以上就是关于真武汤的配方及功效。相信以上内容也样大家对真武汤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如果家中有孕妇的,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孕妇接触到真武汤,真武汤对孕妇和孕妇腹中的胎儿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真武汤也可以治咳嗽和腰酸腿软,作用非常大。对人体也很好。

熊磊教授辨治小儿咳嗽经验

熊磊教授辨治小儿咳嗽经验Ξ 高东祥,李荣秀 指导:熊 磊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200) 摘 要:介绍熊磊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其治咳8法为:宣肺散寒、疏风清热、涤痰清肺、涤痰通腑、清燥利咽、清热泻肺、养阴清燥、益气健脾等法。 关键词:儿科疾病;咳嗽;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9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2005)01—0047—02 熊磊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十余载,对咳嗽、厌食 等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跟师,深受教益,现将教授治疗小儿咳嗽八法简介如下:1 治疗方法111 宣肺散寒此法适用于风寒之邪侵袭肺卫,闭塞肺络之中,致使肺失宣降,症见:咳嗽频作,干咳或咳痰清稀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或时有喷嚏,舌淡苔白,脉浮紧,咽不红。多用麻杏二陈汤、伤风咳嗽汤加减。常用药:麻绒、杏仁、法半夏、陈皮、茯苓、桔梗、苏叶、紫菀、百部、前胡、荆芥、蝉蜕、苍耳子、刺蒺藜等。112 疏风清热 此法适用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或寒郁化热,肺气郁闭,气逆作咳。症见:咳嗽不爽,痰粘稠色黄,不易咯出,咽痛,鼻塞流浊涕,目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咽红,脉浮数。轻者常用桑菊饮加味。药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黄芩、紫菀、百部、前胡、射干、蝉蜕、厚朴等。重者常用麻杏蒌贝汤加味。药用:麻绒、杏仁、瓜蒌壳、生石膏、桔梗、竹茹、黄芩、枳壳、紫菀、百部、前胡、芦根、蝉蜕、牛蒡子、浙贝母等。113 涤痰清肺 此法多用于痰湿素盛,肺络有热,痰热搏结,壅滞肺络,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成咳嗽者。症见:咳嗽声重,痰多色黄,稠粘难咯,喉中痰鸣, 甚则气息喘粗,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多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常用药:麻绒、杏仁、石膏、京半夏、化红、黄芩、枳实、厚朴、茯苓、薏苡仁、冬瓜仁、芦根、桔梗、紫菀、百部等。114 涤痰通腑 此法适用于实热内闭,腑气不通,升降受限,气机不利,症见:咳嗽气逆,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舌质红苔腻或黄腻,脉滑数。此乃肺胃热盛,运用此法确有上病下取,釜底抽薪,通下腑实使肺之壅塞减轻。方用小承气汤加味。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厚朴、郁李仁、莱菔子、薏苡仁、全瓜蒌、杏仁、黄芩、紫菀、百部、前胡、桔梗等。115 清燥利咽此法适用于外感温燥之邪,伤于肺卫。小儿肺脏娇嫩,且肺喜润恶燥,燥邪伤络,耗津灼液,肺失滋润,则清肃失司。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身热不甚,口渴,鼻燥咽干,咽红,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常用桑杏汤化裁。常用药:桑叶、杏仁、陈皮、茯苓、芦根、天花粉、黄芩、沙参、蝉蜕、浙贝母、紫菀、百部、前胡、桔梗等。116 清热泻肺 此法适用于伏火郁热,郁结于肺,气逆不降而咳。症见:咳嗽日晡尤甚,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方用泻白散、泻白二陈加味。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杏仁、桔梗、法半夏、陈皮、茯 7 4Ξ收稿日期: 2004—05—12 修回日期:2004—10—09 作者简介:高东祥(1979~),云南曲靖人,本院2000级骨伤班学生。 第28卷第1期 2005年3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 unnan C ol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 ol.28N o.13.2005

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摘要:香砂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八味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本方在四君子汤补气的基础上合用行气化痰之品,具有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之功。现代多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夹有寒湿的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诸如各种胃炎、消化道溃疡、十二指肠炎、消化不良以及其他系统疾病表现有上述症状者。实验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汤在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调节胃功能紊乱、止泻以及抗氧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1]。 关键词:香砂六君子汤;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香砂六君子汤是调和脾胃的良方,可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本文采用文献整理与回顾方法,主要对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总结与归纳。研究发现,香砂六君子汤能抑制胃粘膜瘀血、水肿等病理变化,对胃黏膜损伤有促进自愈的疗效,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胃肠道分泌,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已为临证所首肯,目前,它的药理作用主要与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动力、调节免疫神经内分泌等有关,其加味及配合西药还可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因此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古今名医方论》,由清代新安医家罗美编撰,该书精选古今常用名方及方论编撰而成,共收方剂150余首,方论180余则。香砂六君子汤为引用柯琴之方论,柯琴乃清代伤寒学家。因此香砂六君子汤并不是新安医家的处方。方中用党参补脾益气为主药;辅以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配以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和胃;陈皮、木香行气止痛;半夏燥湿化痰;砂仁健脾化湿,温中止呕;炙甘草甘温益气,并可助诸药达补气健脾之功。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消除痰湿停留,促进脾胃运化,是治疗脾胃病尤其是脾胃气虚证的要方[2]。香砂六君子汤历代古籍中同名异方颇多,龚廷贤的《万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王海燕

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观察王海燕 发表时间:2017-02-21T14:00:14.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作者:王海燕[导读] 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 (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北京 102488) 【摘要】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真武汤加减汤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54.76%)(P<0.05)。临床研究表明, 真武汤加减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真武汤加减联合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真武汤加减;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15-02 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简称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2011年2月-2011年8月,我科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服真武汤加减的方法,利用中西医结合来治疗CHF心功能在Ⅱ级-Ⅲ级的患者,临床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共84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组42 例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58~78岁,平均65.32±3.84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7 年,平均11.5±0.6 年。对照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7.6~76.5岁,平均63.41±4.13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8年,平均11.2±0.3年。两组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CHF诊断标准和1994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重新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阳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或不能平卧,咳吐泡沫痰,面浮肢肿,畏寒肢冷,烦躁汗出,颜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有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2.1 排除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肺水肿、甲亢性心脏病、原发性肾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属于IV级者。 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脂低盐饮食,吸氧,口服利尿剂、ACEI剂、β受体阻滞剂,及正性肌力药地高辛,心率过快者,临时静脉注射西地兰0.2~0.4mg。 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减汤剂治疗。 药物组成:葶苈子20g,黄芪15g 附子10g(先煎),茯苓10g,白术10g,桃仁 10g,红花 10g,泽泻10g。每日1 剂,早晚各1次。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提高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l级而未达到2级心功能;无效:心功能改善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3.结果 临床总疗效:治疗组42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42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4.7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4.讨论 慢性心功能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的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外邪反复侵袭、劳累过度、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心气亏虚,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导致血脉瘀滞,出现血瘀;久病由心及肾,阳气渐衰,肾失气化,日久阳虚无力布散津液而致水湿泛滥而发病,出现心悸、喘息、水肿等症状。病性属于本虚标实,心肾阳虚为本,痰饮、瘀血为标。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方中附子辛热以温肾阳,干姜以温脾阳,使心脾肾之阳得温,正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白术、茯苓燥湿健脾;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芍敛阴和营,不但制附子之燥热,而且使阳气有所归根。此方针对病机,标本兼治,共凑温阳化气行水之功。因此,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用真武汤加减治疗该病,方药中葶苈子具有泻肺逐饮的作用,且现代药理表明本品有强心、利尿、加强心机收缩,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2][3],故能强心逐饮,泻肺定喘,恢复心肺功能。故是本方的主药,黄芪补气,利水消肿,桃仁、红花活血通脉;附子温肾通阳,祛寒水;茯苓、白术健脾培土治水,泽泻祛湿下水气;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化饮定喘,使心神得安,喘咳得停,气血和畅。本方药针对本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理特征,切中病机,因此临床疗效显著。本方在服用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长期应用亦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0. [2]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2. [3]吴晓玲,杨裕忠,黄东亮.葶苈子水提物对狗左心主功能的作用[J].中药材,1998,21(5):243,245.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摘要】: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茹、枳实、大枣。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原书载其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本方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关键词】:二陈汤内科杂病证治加减 【正文】二陈汤的组成及用法: 1、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为化湿祛痰的通用方剂。 2、用法: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 不拘时候。 3、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传统应用: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5、现代应用: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等。 二陈汤的内科临床研究 一、呼吸系统疾病 1、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病案例证】 赵某某,男,65岁,咳嗽史15年,每遇寒冷而诱发,近几年加重,动则心慌气短,时足浮肿,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肺心病”。1个月前原因不明症状加剧,

咳吐白色泡沫样痰,门诊多以宣肺平喘、补肺益气、补肾纳气等法治疗,疗效不佳,于2000年2月收住院治疗。查体:桶状胸,气息短促,呼多吸少,不能平卧,吐痰色白量多,下肢浮肿。双肺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20次/Min,舌淡暗、少苔根微腻,脉沉细数。血象正常,心电图及胸透均提示肺心病。综观病情,病机复杂,既有根本不固,肾不纳气,又有痰浊阻肺之症,宜先治其痰,待其肺气自宣,再治其本,拟化痰降气之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12g,茯苓20g,陈皮10g,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葶苈子20g,泽泻20g,款冬花10g,桂枝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5剂后咳喘、心慌等症明显减轻,已能平卧。上方继进10剂,咳喘明显减轻,已能下床活动,足肿消失,继以调治月余出院。 按:本病属于中医咳嗽、痰饮、水肿、心悸范畴。该病的病因复杂,痰是主因之一。丹溪曰:“哮喘专主于痰”。并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本例患者是由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停聚为痰,痰湿阻肺,升降不利则为咳嗽,痰浊扰心则心悸,流泛肌肤则浮肿不退。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款冬花降气袪痰,止咳平喘;葶苈子、泽泻、桂枝通阳化气,泻肺行水。痰湿袪则咳嗽止,肺气降下则喘自平,肺气通则水道行,水肿消则病情自可向愈。 2、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患者每年咳嗽、咯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经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吸烟者,在气候多变的冬春季咳嗽、咯痰明显,多为白色泡沫黏液痰。感染急性发作时才出现脓性痰。两肺可有散在干、湿性啰音。 【病案例证】 于某,女,48岁,2003年3月首次发病而入院,以西医抗炎平喘治疗一周,气喘缓解不明显,在征求病人意见后,未停用西药抗炎平喘治疗,服用加味二陈汤(当归、陈皮、半夏、甘草、五味子、茯苓、桑白皮、川贝母,杏仁各6g)2个疗程而治愈。2004及2005年冬季再次发作,均在门诊服用加味二陈汤一个疗程治愈。服药方法:上方3剂药为1个疗程。把药煎好后加冰糖服下,每剂只熬1次,1次服完。第一剂:第一天下午5点熬好,晚上9点服下;第二剂:第二

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慢性胃炎系复杂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病变,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饮食不规律,慢性胃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疾病。此病的常规治疗以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并且不良反应较多。近年来临床表明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良好效果,本文中就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具体如下文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96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3.5±11.4)岁,平均病程(4.08±0.52)年。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2±10.5)岁,平均病程(4.12±0.5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组入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自愿选择相应方法治疗并处于知情同意状态。排除合并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黏膜异常、药物过敏患者。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服用抑制胃酸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抑制胃酸药物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商品名:立卫克,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规格:20 mg×14粒),1次/d,20 mg/次。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商品名:白云山,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规格:0.25 g×50粒),2次/d,0.5 g/次。克拉霉素片(汇仁,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规格:0.25 g×6片),2次/d,0.25 g/次。用药2个疗程(6个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