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种内与种间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88
第四章林木种内与种间关系[本章提要] 生物在自然界长期发育与进化的过程中,表现了以食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与种间关系,它们主要以竞争、捕食、寄生、共生而发生相互作用,种间不断协同进化,以适应改变了的外部环境条件。
了解它们关系之间的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群落的创建、控制、利用和管理能力。
森林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的一个生物群落。
不同生物共同生活在同一环境里,彼此必然发生着相互作用。
林木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而将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内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根据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分类。
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competition)、自相残杀(cannibalism)和利它主义(altruism)等,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竞争、捕食(predation)、寄生(parasitism)和互利共生(mutualism)(表4-1)。
表4-1 种内个体间物种间相互关系分类种间相互作用(种间的)同种个体间相互作用(种内的)利用同样有限资源、空间竞争竞争摄食另一个体的全部或部分捕食自相残杀个体紧密关联生活,具有互惠利益互利共生利它主义或互利共生个体紧密关联生活,宿主付出代价寄生寄生* 注:*种内寄生相对稀少,可能与互利共生难以区别,特别在个体相互关联的情况下。
通常,种群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其复杂性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种群的密度和个体生长发育状况;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个体和个体的直接影响;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如地上部分小气候环境和地下部分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及植物本身的生态幅、地理分布、生活型、竞争能力,植物分泌物,隐蔽作用,寄生作用等,所有这些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个体的相互关系。
从理论上讲,林木的种内、种间存在多种多样关系。
浅谈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仪陇中学李万鑫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容易搞混淆。
所以将两个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很有必要。
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
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养料、光照、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
同种动物间,由于食物、栖所、繁殖或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
如有的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时,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对于失败者常常造成死亡,但是对于种的延续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出生的后代能够更优良一些。
(2)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群聚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②与社会性昆虫不同的一些昆虫(如飞蝗)、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没有明确分工,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从而使种群在适于栖息的区域内分布得均匀一些。
动物的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
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互有利益的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典型的互利共生例如:地衣、菌根、根瘤。
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到深秋,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
(2)竞争:通常是指在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因争夺共同的资源、空间发生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