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穿孔法
将外源基因通过电场作用,导入动物目标组织或器官。由于这种方法能 有效导入外源基因,可在多种组织器官上应用,并且效率较高。活体电穿 孔法的原理很简单,在直流电场作用的瞬间,细胞膜表面产生疏水或亲水的 微小通道105~115μm ,这种通道能维持几毫秒到几秒,然后自行恢复。 在此期间生物大分子如DNA 可通过这种微小的通道进入细胞。 电穿孔的法的特点: 1理论上任何组织和器官都可以作为活体电穿孔的靶器官 2对导入的外源基因片段的大小没有限制 3电穿孔法操作简单快速,电穿孔的时间只有几秒钟,而且DNA片段不需要 特殊的纯化操作 缺点: 首先,外源基因表达持续的时间很短,虽然外源基因导入后最快可在215 小 时有表达,但大多1~2 月后表达量降至很低。外源基因表达的时间主要 由于所构建的表达载体和基因导入的靶细胞组织器官不同而存在巨大差 异。
医学研究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各种调节心血管功能的因子如转脂蛋白、转纤维蛋白溶酶原等都可通过转基因动物来了解 其生理功能及作用,建立如动脉粥样硬化、突发性高血压、静脉闭塞等转基因动物模型。 肿瘤学研究 肿瘤基因的发现是近10年来肿瘤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现已发现乳腺癌基因等100多个肿瘤 基因。实验证明,各种脊椎动物都携带肿瘤基因,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引起细胞癌变,只有 在某些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使癌细胞增生而导致癌变。建立带有肿瘤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可了 解哪些组织对肿瘤基因转化活性敏感、肿瘤形成与其基因的关系、肿瘤基因生长分化影响 等等。 遗传病研究 通常是将功能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体的靶细胞内,用来弥补缺陷的基因,改变患病细 胞的遗传物质,进行基因治疗。相反的将显性疾病基因或一个、甚至多个外源基因人为地 导入动物体内,就可制备遗传性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和治疗人类遗传性疾病。 免疫学研究 巴宾耐特(Babinet)发现虽然转基因小鼠产生HBsAg,但在6个月内没有任何病理变化,表 现为一种持续的带病毒状态。这些结果表明: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损伤不是由HBV的 HBsAg表达直接引起,而是通过对肝细胞膜上的病毒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造成的。因此,可 以用转基因小鼠模型来研究免疫耐受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以探讨发病机制。此外,转基因 小鼠还为研究第l和第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功能提供了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