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历史发明学的形成过程(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中韩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469.70 KB
- 文档页数:20
韩国儒学编-回复什么是韩国儒学?韩国的儒学起源于中国的儒学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学派。
它植根于韩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深刻影响着该国的社会、政治和教育领域。
首先,我们来看韩国儒学的起源。
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派,如孔子、孟子等。
这些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理论,强调个体质朴道德的培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了官方的教育体系。
韩国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将儒学引入其领土。
当时,韩国与中国的交流频繁,韩国士人和学者纷纷前往中国学习儒学。
他们将所学的儒学思想带回韩国,并在韩国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儒学传统。
这种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韩国儒学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观念。
儒学强调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团结,同时鼓励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在韩国儒学的观念中,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
韩国儒学还强调社会秩序和家族纽带。
它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韩国社会稳定的基石。
韩国儒学在传统社会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教导人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成员和公民。
在韩国儒学的传统中,重视忠诚、孝顺、友谊和仁爱等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应用于社会秩序的建设和维护。
此外,韩国儒学还在政治和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韩国历史上,儒学一直是士人和政治家的主要学科之一。
韩国通过儒学的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韩国的法律和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社会制度和道德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国儒学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现代韩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韩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韩国政府的努力下,儒学在教育中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弘扬。
许多学校和机构开始重新引入儒学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中。
这些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从中韩历史渊源看韩流来袭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大举登陆中国大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引发了所谓“韩流”现象,很多中国的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这一轮新的文化浪潮。
如今,“韩流”这个名词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晓,“韩流”作为一种外来的流行文化在中国有很多的“funs”,乃至有了“哈韩族”群体。
那么,中韩流行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韩流”?中韩流行文化的历史渊源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一个强大的国家出现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边,他远征隋唐,占领辽东燕国故地,同时也入侵高丽,迁都朝鲜境内,使两国各自而危。
于是,为了生存,两国终于结成联盟,携起手来,共消灭了共同的敌人。
也是从此,两国走上了密不可分的发展之路。
正所谓,历史是世界的基石,中韩两国有着如今的文化思想,也正是由于历史一步一步将两国呈现与如今的世界。
中韩文化源远流长,有和有分自然不必多说。
中国作为历史的大国,对于韩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隋朝期间,文帝、炀帝就曾经对朝鲜半岛兴师动武,却丝毫没有收获;唐朝期间,从名义上叫,中国已经征服了韩国,但是实际上却不可能完全控制朝鲜半岛。
但是,中国对于韩国文化的影响,却从此深深的蔓延开来。
韩国国民都以学习汉语为荣,效仿中国服饰,饮食等文化,他的笃诚和行政体制的设计,甚至都是模仿中国朝代而做。
有趣的是,韩国的国都,居然也叫“汉城”。
就是这样的一对唇亡齿寒的兄弟,风风雨雨走到了现在,其现今流行的文化,也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发展至今,也可谓各领风骚数百年了。
在这里,不能不说的是,“中韩歌友会”如今风风火火的也已经举办了10届。
它就好像是一面镜子般,把中韩两国现今的流行文化,浓缩的展现在了舞台上,这既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中韩流行文化比拼的前线阵地。
2008年1月5日,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第10届中韩歌友会也已经落下了帷幕,一场华丽的演出之后,也让我们思绪万千……中韩流行文化现状及原因面对中国如今的流行文化氛围,我们似乎感到有一些“凉”意,为什么呢?仰望文化的天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韩流来袭”。
汉字韩国发明一、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咱就说啊,汉字那可是咱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从甲骨文开始,那都是几千年前的事儿了,韩国的历史才有多久呀?咱汉字的发展那是经历了无数朝代,无数文人墨客的雕琢,才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韩国人要是非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那可就太搞笑了。
就好比一个小娃娃非说大巨人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样,荒谬至极。
二、从历史文化角度看中国的历史文化那是源远流长。
汉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史书典籍,哪一样离得开汉字?我们的古人用汉字记录下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战争、他们的和平。
而韩国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那都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学习汉字、使用汉字,怎么现在就变成他们发明的了呢?三、从文字体系对比来看汉字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表意方式。
一个汉字往往有多种含义,而且它的笔画、部首组合都是有很深的意义的。
韩国文字呢,那是表音文字,和汉字的体系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一个是汽车,一个是轮船,虽然都能用来运输东西,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怎么能把汉字的发明权归到韩国呢?四、国际上的认知在国际上,大家都公认汉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世界上很多人学习汉字都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
如果韩国非要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那就是违背事实,也是对国际文化认知的一种挑战。
这就像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面前,非要编造一个谎言,是不会被人接受的。
五、对这种说法的态度咱们作为中国人,可不能让这种说法随便传播。
我们要坚定地捍卫汉字的起源是中国这个事实。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在网络上,在和国外朋友聊天的时候,都要把正确的信息传递出去。
让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中国的,这是我们的骄傲,不容他人抢夺。
韩国人看历史:任何国家任何名人都是韩国先民开枝散叶的后裔不要跟韩国人谈历史,因为他们可以把任何国家的任何名人都描绘成韩国先民开枝散叶的后裔。
蚩尤是韩国人,大禹是韩国人,孔子是韩国人,朱元璋是韩国人………全世界都是韩国人。
一番啼笑皆非过后,我们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既然他们的祖先如此威震四海,那他们眼中的本国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此再介绍一本大韩民国历史书《我们的古代史--一万年历史》,从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与林教授《韩国史》、韩国影视剧和历史专题片里的相同历史观,在介绍以前要再次郑重声明,此书不是历史小说,不是神话科幻电影剧本,而是大韩民国正式出版的历史专业书籍,书中引经据典,其中的历史观点绝不是凭空想象,甚至取证于中国二十四史。
内容有:东夷是古代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各族人民的统称,是汉民族的主干.《礼记·王制》:“东方曰夷。
”先秦文献中的东夷,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即分布在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
其先祖为太皞氏、少皞氏,与炎黄部落同时。
东夷集团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凤文化的源头.与炎黄集团经过了长期的融和,共同形成了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
隋朝时期,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而无果,劳民伤财之余,更是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同样被韩国历史学家当作辉煌的战绩而引以为傲。
在这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子高宗李治连续派兵征伐,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与高句丽(半岛北部)结成了攻守同盟,而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政权则选择与唐王朝联合。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拉锯战之后,唐朝与新罗联军分别于公元660、668年灭亡了百济与高句丽。
唐朝以安东大都护府统辖两国故地,将高句丽民众迁到鸭绿江以西,逐渐与汉族融合。
韩国历史学家在这个节点上又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认为,高句丽的民众并没有因为国家灭亡而消失,这群“韩国先民”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继续抗争,在公元698年建立了渤海国并继续统治着中国的东北地区。
韩国的官方语言,而在朝鲜称为朝鲜语,二者本质相同。
朝鲜王朝直至世宗时期之前没有自己的文字,而将中国的汉字作为自己民族的文字,世宗大王认为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会对以后朝鲜王朝的发展,甚至对其后代都会极大的影响,而我自己创造一种简单易学的语言。
韩语是韩国的官方语言,在朝鲜称为朝鲜语。
现在使用人数约7000万名,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
中国的东北三省,美国,日本,前苏联的中亚各国及远东地区也有分布.韩语(朝鲜语)的词汇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语借词。
韩语的标记方法分为汉字和韩文,汉字是表意文字,而韩文是音素文字,混用2种不同体系的文字。
使用汉字的原因是长期和中国的语言接触缘故。
在初期主要是单词的借用,后来中国的影响扩大,引入了整个汉字体系。
一般认为是在公元4-6世纪左右韩语中开始大量使用汉字。
由于长期和中国文化的接触,现代韩语中有60%左右的词汇来自汉语。
从古代起,汉字就在韩国的文字生活中起到了支配地位,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训民正音》创建于1443年(世宗25年)12月,在韩国广泛发布是1446年(世宗28年),在标记韩语方面有着独创性和科学性。
字母和音素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如字母“」”表示舌头接触口腔上壁。
字母“匚〃和字母”-“都是舌音,但发音更强,所以在“上面加画构成字母“匚〃。
其他字母‘「・T','口•曰・n','人•穴','o・3•古'也是根据这样的语音原理创制。
虽然韩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但是在韩国的统治阶层两班中仍然偏好使用汉字。
训民正音的字母系统一直到20世纪才开始大量使用。
朝鲜语(也有称韩国语),在普通话中,其正式学名为“朝鲜语”,但在民间中,不正式场合下也可称韩语或韩国语。
朝鲜语(韩国称韩语),是韩国的官方语言,而在朝鲜继续称为朝鲜语,二者本质相同。
广义上,“朝鲜语”与“韩语”并无区别,是同一种语言;狭义上,“朝鲜语”指朝鲜官方语言,“韩国语”指韩国的官方语言。
韩国历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韩国作为一个东亚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凝聚了许多充满异域风情的元素,为其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源流。
以下从古代到现代几个时期,探究韩国历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
一、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百济相互对抗,这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发生。
在这个时期,高句丽和百济的文化交流很有意义。
其中,高句丽的佛教文化对百济半岛上的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罗的王室进一步发展士族制度并采用了汉族文化,也加速了韩国文化的形成。
在这个时期,韩国独特的语言和音乐也逐渐形成。
其中,贞观时期,新罗国王向唐朝请教音乐,其有力地帮助了韩国音乐的演进。
同时,高句丽和新罗文化在雕刻、绘画和小说方面的发展也有所启示。
二、高句丽时期公元37年,高句丽建国。
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高句丽逐渐快速繁荣。
这个时期的文化和美术作品仍是今天令人赞叹的艺术品。
其中,高句丽石为其文化的重要特征。
高句丽石的艺术品特点是密集纹和自然主义造型。
例如,"金銮"和"居延趋捷之马"等都是代表作。
在这个时期,高句丽还发精制陶瓷,并开发了将灰色石灰和石墨刻成画境的技术。
这些艺术品现在存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遗产。
高句丽的佛教文化也在此时有了蓬勃的发展。
例如,建成的"五堂寺"是韩国最著名的佛教遗址之一。
这种宗教信仰和文化在韩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高丽时期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高丽王朝。
这个时期的文化在音乐、诗歌和绘画方面进一步发展。
例如,新乐(一种弦乐器)和瑶琴成为宫廷音乐中的主要曲目。
在绘画方面,高丽的画作家们也采用了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技巧,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繁华图"被广为传诵,至今仍被许多藏家和收藏家所收藏。
四、朝鲜时期人民始终是一个文化国家的重心。
朝鲜时期,民间文化和儒家文化同等重要。
朝鲜王朝初期,文人士大夫不遗余力地宣扬儒家盛行和推广中国的文化风尚。
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源流文化交流是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了解、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渠道。
在中韩两个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古代时期,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汉朝和高句丽王国的往来。
高句丽是韩国半岛的一个古老国家,于公元前37年建立,它和中国的汉朝时期交流最为密切。
在这段时间里,两国之间的关系最初通过贸易交流开始。
汉朝时期,中国人将丝绸和陶瓷器皿带到了高句丽,而高句丽则向中国贡献了金银珠宝和丝绸。
这些贸易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交流。
许多汉代文物和文献证实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比如,从其中一个高句丽墓穴里挖出的汉代青铜镜和铜镜盒,以及汉代名将韩信的刻有汉字的铁剑。
到了唐代,中韩文化交流格外频繁,从诗歌、文化书籍到艺术品,都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唐太宗朝代时,佛教被传到中国,而这也吸引了大量的韩国僧侣到中国传教或进修佛学。
以韩国新罗创造的佛教影响为例,一本名为《应化苑》的佛教笈书,是韩国新罗和唐朝僧人制作的精美水粉图画,反映了双方在融合文化方面的互动。
到了明朝时期,汉字文化迅速传开到了朝鲜半岛,中朝两国交流进一步加强。
中国文化成为韩国的学习素材和中亚地区长途贸易的桥梁,并且,朝鲜法家学派亦得到了中国的支持。
朝鲜将各种艺术品和文物带到了中国,同时也学习了中国的书法、绘画和音乐等技巧。
中朝文化之间的表示方法差异,景为堆雪人,朝鲜钟,也被成为“双方会面表达”手段。
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中韩文化交流日益增进,政府和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包括展览、电影、音乐会等。
中国和韩国都向世界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此外,中国和韩国的大学也相继设立了学术交流计划,以加强学术研究和知识交流,促进两国间合作。
总之,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源流非常悠久,两国之间在文化、经贸、旅游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性,在交流中不断汲取精华,在融合中共同发展。
中韩历史文化之争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韩国人对申遗的热衷由来已久。
包括宗庙祭礼乐、板索里、江陵端午祭、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在内,目前韩国已拥有至少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申遗热”丝毫未减。
不过,韩国“申遗热”并不被认为是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
分析认为,韩国人在此类申遗项目上,往往用的名义都是文化的“在地化发展”。
比如端午祭,比如这次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
然而,一个两个项目没问题,如果项目多了,形成系统了,对外树立形象了,那就很有问题了。
那么,中国方面又是怎么看待韩国申遗“中国东西”这件事呢?在韩国去年打算申请“暖炕”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表示,中国暂不会将火炕技术申请非遗。
一些专家当时分析认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需要有价值、有积极意义及濒危亟待保护。
而中国文化遗产项目比较多,每年在文化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都有几百个。
因此在决定何种项目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须有“轻重缓急”。
但是很多业界人士也承认,韩国的申遗体现了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国家认同感,以及对文化产业的独特开发和推介。
如果跳出“申遗”这件事,从泡菜到韩国服饰到韩剧再到“鸟叔江南Style”为代表的韩国流行音乐一度风靡亚洲和世界,这些年韩国对自身的文化包装和推介的确是有独到之处的。
去年3月,韩国与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联合为拔河申遗。
拔河作为祈愿丰收的一种农耕游戏在包括韩国在内的文化圈广泛流行。
目前,韩国已有18个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此前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次是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板索里、江陵端午祭、圆圈舞、男寺党表演、灵山斋、济州Chilmeori堂灵登巫术、处容舞、传统歌曲、大木匠、鹰猎、传统武术跆根、传统技艺走绳、韩山苎麻纺织工艺、传统民谣《阿里郎》、越冬泡菜文化和韩国农乐。
另外,济州海女文化的申遗结果将于2016年揭晓。
拔河难道又“被韩国”了?拔河运动在我国是深入人心的,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之后,只有一有运动会或员工活动,逃不开的就是“拔河”。
为什么韩国人总在篡改历史?只因不敢面对真正的韩国历史
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要曝出中国古人被韩国历史学家改国籍的事件。
为何韩国人总是在编造自己的历史?韩国真正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韩国人自己编的“韩国正史”是怎样的。
公元前2333年,天神的儿子和以熊为图腾的部落中的一名女子结合,生出了伟大的檀君。
檀君每年辛勤劳作,才建立起了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国家。
这些“正史”来源于12世纪高丽学者李承休写的《三国遗事》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几乎都是虚构的神话,对真正的历史根本就没什么参考价值。
按照韩国人的说法,檀君直到公元前425年才去世,1908岁。
这
位活了19个世纪的人精就这样成了韩国人的老祖宗。
近年来,韩国史学家非常明确古朝鲜是活了1908岁的檀君建立的,也不会用据说、据传之类的话开头,直接承认。
上图为韩国人的“三国”历史地图
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古朝鲜的面积是要比中国还要大的,简直就是要让古代中国历史成了韩国历史的一部分。
其实早在16世纪意大利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中,整个朝鲜就是大明的附属国,每年都要给宗主国纳贡的。
在最可信的史料记载中,约公元前1120年,商纣王的庶兄箕子不愿成为周天子的朝臣,便带着一部分商朝遗民迁往朝鲜半岛,并建立了国家。
周朝刚刚建立,不愿意再发动战争了,干脆封箕子建的国王
为侯国。
这个由中国古人建起的国家就是朝鲜人真正的祖宗,而韩国人觉得这样算的话,自己的祖宗不就是中国人了么?于是,韩国史学家干脆承认檀君,并将其弘扬。
就这样,韩国史学家开始将更改中国古人国籍为最重要的任务,至今仍在继续。
第一讲韩国的历史编撰与历史学1.韩国历史编撰的开端1)三国与高丽初期的历史编撰韩国现存最早的、最著名的史书大概要数高丽时期编撰的《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
但是《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中也常有引用别的书籍的记载,所以在此之前应已经出现了历史编撰。
申采浩即认为《三国遗事》卷三(兴法)所引用的《神志秘词》为古朝鲜时代的史书。
1对于《三国遗事》所引用过的《魏书》,也有人认为《魏书》可能不是中国史书,而可能是卫满朝鲜或乐浪初期记载卫满朝鲜历史的史书。
2但是这些都只是一种假说,无法得到证实。
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三国时代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都曾编撰过史书。
高句丽婴阳王十一年(600),“诏太学博士李文真,约古史为新集五卷,国初使用文字时,有人记事一百卷,名曰留记,至是删修”。
然而《留记》出现的具体年代无从查考,申采浩等人认为始于高句丽创立之初,也有人认为应为公元前后,有人认为为四世纪小兽林王时期。
从内容上,从《留记》到《新集》的编撰过程,也许体现了五部历史合编为王室中心的国家史的过程。
负责编撰《新集》的李文真应该是从内地来到高句丽的汉人知识分子,所以《新集》也许受到中国史学的影响,甚至有韩国学者推测编撰《新集》的目的可能是为太学提供教材。
关于百济,《三国史记》也记载,“古记云,百济开国以来,未有以文字记事,至是得博士高兴,始有书记。
然高兴未尝显于他书,不知其何许人也。
”这是近肖古王三十年(375)的事情。
据此,今西龙认为百济开始有了历史记录,此后有不少日本和韩国学者也同意他的看法。
而李丙焘、李基白等人认为文中的“书记”是史书名,百济从这时起有了史书编撰,这种观点现在成为韩国史学界的通说。
这个高兴也同样可能是中国人,从百济封其为博士来看,应是一个儒学者,所有有人推测《书记》应该与《新集》类似。
关于新罗,《三国史记》也记载,真兴王六年(545),“伊飡异斯夫奏曰:国史者,记君臣之善恶,示褒贬于万代,不有修撰,后代何观?王深然之,命大阿飡居柒夫等广集文士,俾之修撰。
韩国是怎么记载中国历史的,看完之后,才明白韩国人的野心有多大韩国是我国的邻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面是黄海,国土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关于韩国最早的记载,是在西汉司马迁《史记》,武王伐纣后,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
但这段正史并没有被承认,即便在韩国的历史书上,也没有关于“箕子朝鲜”的记载,关于韩国的历史,他们在历史书上也是重新进行了“规划”,光是疆域领土就达到了2000万平方米。
在韩国最早的历史当中,取代“箕子朝鲜”的是《三国遗事》的“檀君朝鲜”,檀君是太阳神之子桓雄与熊女结合而生,相传檀君在公元2333年建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在位1500年,后隐居阿斯达为山神,活了1908岁。
檀君在位时期,还遭遇了蒙古铁木真袭击,1218年,铁木真本来是围攻金国,但变成了高丽,高丽被蒙古击败,高丽王室对蒙古称臣奉贡,高丽王室被迫与蒙古联姻,每年高丽都要向蒙古进贡大批金银童女。
1274年到1281年,作为附庸的高丽跟随蒙古两次讨伐日本,蒙古国还将日本领土赏赐给了朝鲜,但随着西征,大批的高丽人被迫要提供大批的船舰物资,高丽人不堪重负,纷纷选择起义,蒙古国由此推翻,蒙古打下的疆土,也成了朝鲜的疆域。
这段历史显然就是荒诞之谈,那么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还得追溯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为了扩张,打算以朝鲜半岛作为跳板入侵中国,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了朝鲜,强迫朝鲜承认日本的驻兵权和派兵权。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废除朝鲜跟清朝的宗藩关系,并将韩国划为日本领土,为了控制朝鲜,日本扶持傀儡皇帝,建立大韩帝国,封韩国皇室为日本贵族,为了奴化朝鲜人,提出“日韩同源”,还建立学府,规定日语我国语。
正是这些情况,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提高韩国人的反抗意识,特地将韩国神话《三国遗事》加以宣传,特别是二战结束之后,苏美两国建立南北韩,而南北韩为了提高民族意识,就将檀君写进了历史教材当中。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韩关系的发展。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友谊深厚,合作共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韩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中韩关系的发展。
一、中韩关系的历史渊源中韩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两国就开始了交流。
在古代,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唐朝时期,中韩两国关系达到了鼎盛。
唐朝的繁荣昌盛,吸引了众多韩国人前来学习、交流。
这种交流,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韩关系的发展历程1. 建国初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在建国初期,中韩两国关系发展迅速,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韩两国关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两国合作不断深化。
特别是21世纪初,中韩两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 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中韩两国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地区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韩关系的发展现状1. 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密切。
近年来,两国贸易额持续增长,相互投资不断扩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韩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2. 文化交流:中韩两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两国在电影、电视剧、音乐、体育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 教育合作:中韩两国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两国高校、研究机构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
同时,两国政府积极推动青少年交流,为两国未来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4. 安全合作:中韩两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
双方共同应对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韩国历史书是怎样讲述国家起源的?说开国祖先活了1908岁根据我国的史书记载,朝鲜半岛最早的国家是由箕子在公元前1120年前后建立的。
箕子原是商纣王的庶兄,商朝灭亡后,箕子不愿做周天子的臣民,就率领商朝的遗老故旧来到朝鲜半岛建立政权。
周王朝默认了这一事实,封其为侯。
这就是箕子朝鲜的由来。
不过,韩国历史书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为了避免箕子成为他们的祖先,就造出一个比箕子生存年代更早的人物--檀君。
根据韩国历史书的描述,檀君降生于公元前2333年,足足比箕子早了1000多年,更传奇的是,这位檀君一直活到了我国的战国初期(即公元前425年),活了1908岁。
2007年之前,韩国的中学历史书中用的还是“据称”一词,2007年之后干脆将“据称”去掉了,直接表述为“是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
当然,韩国对于古代史的这种表述,并非完全凭空杜撰,他们的依据是《三国遗事》这本书。
《三国遗事》是13世纪高丽王朝学者李承休和一名僧人所写。
书中写到,公元前2333年,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结合,生下了檀君,此后檀君建立了古朝鲜国,这是韩国的祖先。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三国遗事》只是一本民间修撰的书籍,而比它早150年的《三国史记》才是古代朝鲜的官修史书,这本书中从未提到过有檀君这个人,只记载了箕子朝鲜。
所以,英国的《剑桥中国史》并未理会韩国的檀君说法,而是采信了中国史书的记载,认为“商王室的一个逃亡的成员名叫箕子,他逃到朝鲜,并将若干中国生活方式的特征带到那里”。
日本史书也认为箕子才是史实。
其实在朝鲜李朝时代(同时期是我国的明朝),都是非常尊崇箕子的。
如1428年,朝鲜世宗大王还重修了箕子庙,并下令撰写《箕子庙碑》,上书:“昔周武王克殷,封殷太师于我邦,遂其不臣之志也。
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华,迨今二千余祀。
”这里头说的已经很明白了,箕子就是整个朝鲜的祖先。
近代以来,出于某种需要,韩国学界对箕子朝鲜持虚无的否定态度,坚持认为活了1908岁的檀君才是真实存在的。
韩国儒学编-回复韩国儒学编:韩国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引言: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东亚地区的国家与民众。
虽然儒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在韩国开花结果。
本文将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逐步探讨韩国儒学的起源与发展。
1. 韩国儒学的起源[韩国儒学的起源]在3世纪和4世纪,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东亚地区的交流,儒学开始渗透到朝鲜半岛。
这也是韩国儒学的起源。
朝鲜半岛上的儒学起初主要由中国的儒家经典书籍、学者和思想家传播而来。
其中,中央大学、大学、论语、孟子等书籍被广泛研究和教育。
2. 朝鲜王朝时期的韩国儒学[韩国儒学的发展]随着朝鲜王朝的建立,儒学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儒学成为朝鲜王朝的国家官学,并开始系统地讲授和传承。
朝鲜王朝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儒学家和思想家,如安熙正、崔致远、洪大容等。
他们创造性地扩展和发展了儒学的范围和内涵,形成了朝鲜半岛独特的韩国儒学体系。
3. 韩国儒学的特点与价值观[韩国儒学的特点与价值观]韩国儒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特点与价值观。
其中,尊重家庭观念是韩国儒学的核心之一。
韩国儒学强调孝道、父子关系和家族的重要性,并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此外,韩国儒学还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仁爱、诚实和诚信。
4. 韩国现代儒学的复兴与发展[韩国现代儒学的复兴]在韩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学曾一度失去了影响力。
然而,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韩国儒学复兴的声音再次兴起。
韩国儒学学者们重新审视传统儒学的价值,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新概念和理论,如“入学复兴”和“现代社会儒学”。
5. 韩国儒学对现代韩国社会的影响[韩国儒学对现代韩国社会的影响]韩国儒学作为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韩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韩国人民通过学习儒学中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韩国儒学也在韩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稳定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 李扬帆[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100871
出版物刊名: 国际政治研究
页码: 44-60页
主题词: 中韩关系;历史叙述;历史悲情主义;民族心理;身份;认同
摘要:由于大多数人(无论中国人或韩国人)对“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和李氏朝鲜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由此导致韩国官方和学者在叙述历史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导向性。
要真正确立长期稳定的东北亚的战略均势,必须在力量大致均衡的考量之背后,谨慎应对韩国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问题。
由于韩国在其民族认同问题上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导致中国认为其东亚历史文化的话语权地位受到冲击。
而韩国方面自认为其行为与中国没有关系,这就使双方的观念冲突成为必然。
中国既需要认识到韩国民族主义的来源实际上和自身的历史有直接的关系,也需要认识到自身已经卷入了韩国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进程。
韩国历史叙述的选择性是隐藏在民族主义之后的深刻的民族心理问题。
如果不从历史价值观上逐渐冰释双方的这些纠葛,政治家们忙于建立的东北亚战略均势则会因观念上的严重差异而动摇基础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