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学习目标】:1、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二、【预习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混合()丧失()毁灭()潜在()驯化()禽类()牲畜()摄取()濒临()猩猩()筷子()白垩纪()恢复()b īn lín() kuí()宁 cuī()毁土rǎng()ái()症效lǜ()白è()纪 fén()烧流yǜ ( )2 解释下列词语:连锁反应:摄取:濒临:驯化:3、说出你读本文后的初步收获①雨林面临的严峻形势:②雨林消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③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三【合作探究及展示点拨】:(一)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1.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语句中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1.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
()2.刘易斯·科斯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精选4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精选4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篇1【教法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对话、讨论等授课方式,指导学生梳理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及其结构特点,理解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环保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
并且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和运用由浅人深、由果溯因、先主后次等组材行文方法,学会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调查生活中以木材为原料的日用品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像竹子那样长到100英尺高的草,像苹果树那么大的雏菊和紫罗兰,像145英尺的树那么大的玫瑰吗?这些奇特的植物并非属于神奇--的科幻世界,它们就生长在地球上,在赤道南北两边的热带雨林中。
请看:2.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风光图片及其奇异的动植物图片,并随风光图片配合以下文字介绍: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
那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条件。
在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长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
其实热带雨林不仅美丽,而且也很神秘,因为那里的环境气候会让人很不舒服,一般人很难光顾,所以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
但最重要的是,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
因此,热带雨林有了一个别称:“地球之肺”。
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很少一部分的热带雨林,是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将产生重大变化。
近几十年,由于人们的破坏性砍伐,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锐减,由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些千万年自然创造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破坏殆尽,地球面临的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1《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林的重要性及其生态系统的特点。
2.掌握造成雨林的破坏的原因。
3.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什么是雨林,雨林的分布。
2.为何雨林受到破坏,破坏雨林的危害。
3.环保行动,如何保护雨林。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一段有关雨林的视频,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感性认识雨林的重要性。
2.阅读文章(15分钟)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雨林破坏的文章,文章重点介绍了造成雨林破坏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林的概念,以及雨林的破坏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学生需要在文章中标注重要信息。
3.小组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在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雨林。
4.汇报讨论(10分钟)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意见和建议,让全班了解各组的不同观点和建议。
5.课堂讲授(15分钟)教师通过讲授对环保行动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环保行动的实施对于保护雨林的重要性。
6.总结(5分钟)教师概括课程内容,再次提醒学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五、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一篇文章,介绍保护雨林的方法和自己的行动计划。
六、评估方法1.听力阅读评估2.小组讨论的综合评估3.文章评估七、教学辅助手段投影仪、电脑、PPT、视频、白板等。
八、教学反思此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环保的重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了许多积极的行动方案,这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通过此次课程,学生对于雨林及其破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掌握了如何进行环保行动的知识,逐步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保护地球共同家园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了解了雨林的重要性和破坏原因,掌握了环保行动的方法和意义。
18v《雨林的毁灭一世界性灾难》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濒临、栖息、灰烬、摄取、刀耕火种、滥砍滥伐、意味深长、休戚相关”等词语。
2、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并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掌握文章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耍地位,增强环保意识。
知识链接(关于热带雨林的知识)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可达南、北冋归线),可划分为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区,面积最大,约为400X106公顷。
主要分布于亚马孙河流域;印度一马来亚热带雨林区,是第二个大的雨林区,覆盖面积约为250X 106公顷,呈带状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区,位于刚果河盆地。
中国雨林主要分布于台湾岛南部、海南岛、广西和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因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比典型雨林简单,是印度一马来亚雨林的北方边缘类型。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海岸,以及马来群岛南部等地区, 全年高温,南量充沛。
高温多雨的气候使树木生长异常茂密,树种繁多。
树林里阴暗潮湿, 叶尖经常滴水,所以称为“雨林”。
丛林中,高大树上栖息着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可以看到皮厚耐热的河马、大象等动物。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來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药和食物,如三七、人参、折耳根等,这些都对治疗人类的一些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对于调节气候和气温都起着极犬的作用。
森林是动物的乐园,是动物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发展的保障。
动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它们为人类提供了肉食、皮毛、医药等等,动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环境的稳定、食物链的维持和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耍的作用。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增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濒.临()癌症..()疟.疾()灰烬.()泛滥.()白垩.纪()2.理解下列词语连锁反应:摄取:濒临:驯化:刀耕火种:意味深长: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雨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类型。
包括___________、______ __ __ 、__________等。
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国当代科普作家。
【设问导读】1.自读课文,思考下列总题: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2)速读全文,说说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并用结构图来表示。
抽学生板演。
3)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雨林毁灭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雨林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你怎么看待环保与发展?2.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再读课文,掌握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1)本课的说明方法有:2)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句子有:【自学检测】1.“然而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
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过100克汉堡包。
”请分析这句话采用的说明方法并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巩固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1)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答案【温故互查】1. 略2. 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吸取接近人工饲养和培养使之驯服。
18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作者都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同时训练学生简洁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雨林将毁灭的原因、雨林的现状、及对现状不加改变将出现的后果,同时感受这些方法的好处。
3.通过重点学习第7段,学生朗读,并分析、理解为什么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灾难?4.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1.引导诵读法。
2.情境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合作探究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尤其是远离人们视线的热带雨林,那里有茂密的森林终年常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上千种飞禽走兽自由地在花丛间穿梭、攀援、飞舞。
但这美丽的风景正一步步远离我们,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锐减,地球面积的减少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巴里·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
代表作《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收入《剑桥文丛》。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濒.临(bīn) 奎.宁(kuí) 白垩.纪(è) 癌.症(ái) 疟.疾(nüè)栖.息(qī) 灰烬. (jìn) 摄.取(shè) 驯.化(xùn) 焚.烧(fén)3.解释下列词语摄取:吸收。
连锁反应: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刀耕火种: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意味深长:指意义深远,有无限的情趣。
意味,思想、情趣。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知识板块三阅读感知4.朗读课文,感知大意:说说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并用树形图来表示(树表示雨林,树干表示与之休戚相关的物种)。
一、教案基本信息《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学科:八年级生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破坏情况。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和功能。
2. 热带雨林面临的破坏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热带雨林破坏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热带雨林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美丽景色。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热带雨林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吗?”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了解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和功能,以及当前面临的破坏情况。
3.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和功能,以及当前面临的破坏原因及影响。
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热带雨林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关于热带雨林破坏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和影响。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热带雨林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及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紧迫性。
3. 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热带雨林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汇报交流(10分钟)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并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热带雨林保护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热带雨林保护的短文。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一则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及当前面临的危机。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热带雨林的重要性,雨林毁灭的原因及危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雨林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雨林的美丽与神秘。
(2)提问:你们知道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吗?为什么?2.新课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分组讨论热带雨林的重要性。
(2)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①调节全球气候;②维持生物多样性;③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④保持水源充足。
(4)案例分析:展示雨林毁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雨林毁灭的原因及危害。
①原因: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②危害:气候变暖、生物灭绝、水资源减少等。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热带雨林,防止其毁灭?(2)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①加强立法,严格执法;②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③发展可持续经济,减少对雨林的破坏;④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4.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5.课后作业(1)搜集热带雨林的相关资料,了解其重要性。
(2)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保护热带雨林的建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热带雨林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雨林毁灭的严重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热带雨林贡献力量。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时间不足,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深入理解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辨别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内容;2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一课,有的同学问老师:雨林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雨林的毁灭会引起世界性灾难?今天课前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到雨林中走一走,看一看!(展示雨林的图片配以简单的解说,地球之肺;生命力强)同学们,雨林美吗?可是,这么美的地方却遭受了人类的摧毁。
(展示雨林正在遭受破坏以及破坏的严重后果的图片)地球之肺以破坏,珍奇的动植物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难道不能引起你们的思考吗?今天我门就来分析《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思考(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2)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用原文回答)这些方面有什么关系?(3)人们为什么要摧毁雨林?2、①同桌小议②全班交流总结:课文运用了有浅入深。
有表及里的向我们阐述了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一事理。
那么课文是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来强化说明效果的呢?三、分析说明方法:(一)挑读1、首先请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一段只要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2、圈点勾画:一段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明确:列数字、引资料、作比较)3、师生共析:这些说明方法的采用对于帮助说明雨林的毁灭速度只快有和作用。
①列数字:列数字说明了雨林的毁灭速度。
用确切的数字突出说明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②作比较:把27平方米有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把每年消失的雨林面积与纽约州大小作比较让读者对于雨林消失面积的大小有个更直观的了解更清晰的说明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
①与②结合起来使说明对象更加清楚、明白、透彻。
③引资料:引用了斯科《雨林》一书有关雨林消失速度的资料;引用斯科特的话。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2课时)共3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2课时)1第一课时:了解雨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目标:1. 了解雨林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特点;2. 了解雨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3. 理解雨林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威胁。
教学过程:1. 介绍雨林的概念和地理位置。
雨林是指生长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2. 介绍雨林的气候和特点。
雨林的气候湿热,年平均温度高于25℃,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
雨林有浓密的树冠层和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3. 介绍雨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雨林有丰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植物、动物和昆虫等。
雨林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复杂和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
4. 分析雨林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威胁。
雨林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可以提供氧气、水资源、木材和生物资源等。
然而,雨林面临的威胁包括森林砍伐、非法捕捞、野生动植物贸易、采矿和城市扩张等。
5. 展示雨林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
为了保护和恢复雨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如:推广可持续林业、禁止非法捕捞和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强监管和执法、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
6. 讨论如何保护雨林和防止它的毁灭。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可以分享和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建议,制定和执行具体的行动计划。
第二课时:探究人类活动对雨林的影响和防治措施目标:1. 了解人类对雨林的影响和破坏;2. 了解人类对雨林的保护和恢复措施;3. 探究自己能够为雨林的保护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1.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加深对雨林的认识。
学生回顾雨林的特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讨论雨林的重要价值及其面临的威胁。
2. 探究人类对雨林的影响和破坏。
通过视频、图片和文献等形式,学生了解人类对雨林的森林砍伐、非法捕捞和野生动植物贸易、采矿和城市扩张等的影响和破坏。
3. 了解人类对雨林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主备教师:李丽科组长审核:年级组审核:
学案小主人:班级:组次:
课题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学习目标
1.掌握“濒临、栖息、灰烬、摄取、刀耕火种、滥砍滥伐、意味深长、休戚相关”等词语。
2.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并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3.掌握文章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1 掌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并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2 把握文章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检测反馈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字词积累
1字音濒临栖息白垩摄取地壳
2 字义连锁反应
刀耕火种
意味深长
3 作家作品
二 1 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雨林”的知识。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人们揭示了怎样的事理
三速读全文
1、目前雨林的现状是怎么样的?目前,雨林正遭受人类的滥砍滥伐,它已经成为破坏最严重的生态区。
文章第一段告诉我们:“雨林以没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每年有一个纽约洲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
2、雨林的消失,将会给人类带来怎么样的灾难?
雨林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样性生物大家园。
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们将永远丧失一大批物种;意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将遭受严重的破坏,它会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雨林的消失还将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
很可能会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
3把课文分四部分,找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概述内容提要。
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
一,(1段) 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
遭到彻底毁灭.
果二,(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果三,(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果四,(11-13段)如雨林完全毁坏,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可能经历第6大规模灭绝.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文章中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分析。
“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引资料
“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相当与40多个足球场)”
——列数字、作比较
“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举例子、做比较
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事理,即使陆地上最多
的绿色植物和海洋中最丰富的海藻,在给人类提供事物和氧气
的同时,还能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
预设问题二: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请找出一些语句进行分析。
品味语言:
下列各句中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不能。
“至少”说明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最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在生长。
实际数量会比2500种多。
借此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不能。
“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去掉之后,就失去了说明的准确性。
3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
不能。
“永远”,说明这一物种已经灭绝,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物种灭绝的惋惜和无奈。
预设问题三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其用意何在呢?
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更能突显主旨,引人关注。
达标检测
阅读《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第4、5段
1、人们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的原因是什么?
伐木销售;砍掉树木、兴建牧场
2、“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l00克汉堡包”这句话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什么?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毁林兴建牧场的做法效率极低
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热带雨林的资源?请说出你的两点建议。
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列数字)
(2)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菜;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
(分类别、举例子)
(3)食物是一种既能构成躯体又能供应能量的物质。
(下定义)
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