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
- 格式:ppt
- 大小:12.13 MB
- 文档页数:32
大戟科识别要点
大戟科是一类植物,其特征和识别要点如下:
1. 叶子:大戟科植物的叶子通常呈长椭圆形或卵形,有时呈倒卵形。
叶片边缘呈锯齿状,或者有不规则的齿状突起。
叶子的颜色可以是绿色、红色或紫色,有些种类的叶子还会有斑点或条纹。
2. 茎:大戟科植物的茎通常粗壮,有些种类的茎可以长到数米高。
茎表面光滑或带有纵纹,有些种类的茎上还会有刺状突起。
3. 花:大戟科植物的花通常呈圆锥花序,花序上排列着许多小花,每朵小花由一个花瓣和多数雄蕊组成。
花瓣的颜色可以是白色、黄色、橙色或红色。
4. 果实:大戟科植物的果实通常是蒴果,果实内含有许多种子。
有些种类的果实会爆裂,将种子散布到周围。
大戟科植物的识别要点主要是通过观察叶子、茎、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来判断。
叶子的形状和颜色、茎的粗壮程度和表面特征、花序的形状和颜色以及果实的类型都是判断大戟科植物的重要依据。
大戟科植物具有特殊的叶子、茎、花和果实形态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准确识别大戟科植物。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避免将大戟科植物与其他类似植物混淆,以确保识别的准确性。
大戟科植物有哪些
大戟科植物品种
1、龙骨
龙骨是多肉植物的一种,属于大戟科,其汁液中蕴含着剧毒,而且平时叶片很容易刺伤皮肤,在养殖龙骨的过程中,尤其翻盆换土、修剪时,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触碰汁液。
2、秋枫
秋枫的根须较大,枝叶生长十分茂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正常情况下,通常4-5月开花结果,8-10月时果实成熟,大多栽种在我国南方地区。
3、一品红
一品红也属于大戟科植物,虽然它的汁液中有毒,但不会散发出毒气,平时将其摆放在室内,可以起到装饰环境、净化空气等多种作用,而且一品红的花色鲜艳,花量繁多。
4、虎刺梅
虎刺梅属于大戟科,它开出来的花朵为红色,叶片呈嫩绿色,比较肥厚,含水量较大,因此有一定的耐旱性,在养殖虎刺梅时,需要将其放在阳光柔和的地方,以免被灼伤。
5、麻疯树
麻疯树也叫做臭油桐,它具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果实和种子,如果不小心误食,会出现头晕目眩、昏迷不醒等现象,在为麻疯树浇水施肥时,一定要穿好防护服。
大戟科块根植物的特征
大戟科是一大类植物,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块根上。
大戟科植物包括许多
种类,如仙人掌、龙血树和红掌等。
它们在全球分布广泛,生长在各种环境中,从沙漠到热带雨林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
首先,大戟科植物的块根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块根通常是粗壮且肉质的,
生长在地下,起到储存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这种独特的适应方式使得大戟科植物能够在干旱或营养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其次,大戟科块根植物一般拥有刺或尖刺状的特征。
这些刺起到保护植物免受
食草动物的侵害的作用,并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
一些大戟科植物的刺看起来非常尖锐,甚至可以造成刺伤,因此温度为人们提供警示信号。
此外,大戟科植物的叶片通常较小且不对称。
叶片上覆盖有厚厚的角质层,用
于减少水分蒸发,并且能够耐受高温和日晒。
大戟科叶片的形状各异,有的呈羽状,有的呈椭圆形,但都帮助植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
最后,大戟科块根植物的花朵通常较小且呈漏斗状。
这些花朵具有鲜艳的颜色
和浓郁的芳香,吸引昆虫等传粉者的来访。
它们产生的花蜜也是吸引蜜蜂和其他昆虫的重要因素。
总之,大戟科块根植物以其独特的块根、刺、小叶和花朵等特征而著名。
它们
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并为我们展示了植物界的多样性和生存的奇妙方式。
大戟科科属特征
1. 大戟科(Passifloraceae)是拟南芥目植物类群中的一类,属于拟南芥科,包括220多种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尤以热带地区最为常见,可以在南美洲及东南亚等地找到,其中有一些种类还分布到热带亚热带地区。
2. 大戟科植物一般具有肉质叶,具有显著的长柄,叶片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的像橄榄树的叶片,有的则是三棱形,也有圆形的叶片。
叶表面两面多单细胞的腺体,叶背面比较平坦,有细小突起,具有黄绿色和深绿色的叶色,极少的有紫色叶片,叶脉网络稀疏,有粗细不一。
3. 大戟科植物的花色各异,多为紫、白或黄、红色,茎柄一般较短,花蕊多为两列,花萼为9-10片,正常情况下花瓣数在5页以内,每朵花多有雄蕊5-10个,雌蕊1-5个,雄花和雌花不在一朵花中出现,而是分开花序出现,分别在雌雄植株上。
4. 大戟科植物的果实小,具有明显的颈状的,距萼片旁边有个小穴,果实内有多数的种子,种子表面有毛,果实经常带有红色或紫色,果肉中有多数的果汁,可以口感酸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做辅料,做成多种美食。
- 1 -。
多肉大百科之大戟科萝藦科萝藦科Asclepiadaceae:萝藦科的植物叶子一般为单叶,无托叶,叶柄常具有丛生的腺体;花两性,辐射对称,花5基数,常具副冠,花柱2枚联合,花粉连合成花粉块或四合花粉,具载粉器,雄蕊互相联合并与雌蕊紧贴成合蕊柱。
有些属具有肉质茎或肉质叶,常被栽培做为多肉植物观赏,例如:星钟花属、魔星花属、吊灯花属等。
剑龙角属剑龙角属huernia:短茎匍匐状,高10—15厘米,基部分枝。
4—6棱,棱缘波浪形有齿。
花着生新茎基部,花冠钟状。
60种全为多肉植物,产于东非和南非,少数分布在阿拉伯半岛。
剑龙角拉丁学名:Huernia macrocarpa 科属:萝藦科剑龙角属产于南非、东非和阿拉伯等地,多年生肉质植物,肉质茎精致小巧,长满龙角状突起,故名剑龙角。
它高10~20 cm,粗1~2 cm,匍匐状生长,茎矮小呈青绿色,4~6棱,棱缘有波浪形肉质锯齿。
其花钟形,棕紫色。
光照浇水形状:柱形季节:夏种型便便拉丁学名:Huernia kennedyana 原产于东非和南非,少数分布在阿拉伯半岛。
名字很形象,但与名字相反,花朵却是很可爱,花中间的樱花尤其吸引人。
光照浇水形状:柱形季节:夏种型斑马萝藦拉丁学名:Huernia zebrina 科属:萝藦科剑龙角属又名缟马。
有臭味,也有趣味的形象称之救生圈、甜甜圈一类。
光照浇水形状:柱形季节:夏种型点美阁拉丁学名:Huernia hystrix 科属:萝藦科剑龙角属原产于东非、南非,又名琉雅玉。
花的细节图小型科的萝藦,好照顾,重日照,但盛夏亦须稍微遮,阳冬天仍须限水,以排水性佳之介质为主。
萝藦科多肉特殊的花朵构造,雌蕊与雄蕊合在一起形成"合蕊柱",花粉以花粉团块状藏在副花冠底下,授粉机制复杂,造成人工授粉接近不可能。
光照浇水形状:柱形季节:夏种型尖锐角拉丁学名: Huernia verekeri 科属:萝藦科剑龙角属分布于东非和南非,少数分布在阿拉伯半岛。
大戟科的花序类型大戟科的花序类型大戟科(Magnoliaceae)是一类植物,它们的花序类型多种多样,有许多不同的类型。
大戟科的花序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单总状花序、复总状花序和穗状花序。
单总状花序是大戟科最常见的花序类型,它们的花序结构简单,由一个总花序构成,总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可以是单花或多花,花色也可以是单色或多色。
例如,紫荆(Bauhinia)的花序就是单总状花序,它的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是紫色的,花瓣有五片,花被片有十片。
复总状花序是大戟科的另一种花序类型,它们的花序结构复杂,由多个总花序构成,每个总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可以是单花或多花,花色也可以是单色或多色。
例如,梅花(Prunus mume)的花序就是复总状花序,它的花序由许多总花序组成,每个总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是白色的,花瓣有五片,花被片有十片。
穗状花序是大戟科的另一种花序类型,它们的花序结构也比较复杂,由一个穗状花序构成,穗状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可以是单花或多花,花色也可以是单色或多色。
例如,桃花(Prunus persica)的花序就是穗状花序,它的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是粉红色的,花瓣有五片,花被片有十片。
大戟科的花序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单总状花序、复总状花序和穗状花序,还有其他类型,如聚伞花序、簇状花序、簇状花序等。
大戟科的花序类型不仅多样,而且美丽多彩,是植物界的一大特色。
大戟科的花序类型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有许多种类,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可以为植物界带来丰富多彩的色彩。
大戟科的花序类型不仅可以为植物界带来丰富多彩的色彩,而且还可以为植物界带来丰富多彩的花朵,使植物界更加美丽多彩。
大戟科多肉介绍大戟科多肉是一种多肉植物,属于龙胆科大戟属(Euphorbia)下的一个分类。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体内储存有丰富水分的肉质组织,能够适应干燥环境下生长的特殊植物。
大戟科多肉的特点是其叶肉厚实,含有大量水分,可以在干燥的气候中存活。
大戟科多肉植物主要生长在南非、肯尼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地。
它们能够适应干燥和炎热的环境,并能够存储大量水分以应对干旱和干燥的季节。
由于其独特的外观和易于种植的特点,大戟科多肉植物成为了许多园艺爱好者的宠物植物。
外观特点大戟科多肉植物的外观特点多样且独特。
它们通常有粗壮的茎和肉质的叶子。
叶子的颜色多样,可以是绿色、灰绿色、红色或紫色等。
有些品种的叶子上还会有纹理或斑点,增加了它们的视觉吸引力。
大戟科多肉植物的大小和形状也各不相同。
有些品种的植株很小,可以放在室内的阳台或办公桌上。
而另一些品种则可以长到一米以上的高度,更适合种植在花园或宽敞的阳台上。
栽培方法选择适当的容器大戟科多肉植物很适合在盆栽中生长。
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容器非常重要,以确保植物能够生长健康。
普通的花盆或陶瓷盆都是很好的选择。
也可以选择个性化的盆器,以增加盆栽的装饰性。
提供良好的排水系统大戟科多肉喜欢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
因此,在盆栽中使用透气性好的土壤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使用市售的多肉植物专用土壤,也可以自己配制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的土壤。
另外,要确保盆底有足够的排水孔,以防止水积聚。
提供适当的光照大戟科多肉植物喜欢明亮的光照,但是要避免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
可以选择放在室内靠窗户的位置,或者室外的半阴处。
光照过强可能会导致叶子变色或晒伤。
适度浇水大戟科多肉植物的水分需求相对较低,因此不需要频繁浇水。
一般情况下,每次浇水后要等到土壤完全干透后再次浇水。
浇水时要注意避免水流进入植株的茎部,以避免腐烂。
注意温度和湿度大戟科多肉植物适应温暖的气候,理想的生长温度为20℃-30℃。
在寒冷的冬季,要将它们放在温暖的室内,避免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变叶木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学名:Codiaeum variegatum
原产地:澳洲,印度,巽他群岛,爪哇,马来西亚。
形态:常绿灌木
高度×冠幅:1~3cm×1~2cm
质感:中至粗
色泽:品种丰富,叶形叶色多姿多彩,有黄色、绿色、红色、紫色、褐色等混合组成的斑纹、条纹或斑点变化。
光照:阳性植物,需强光。
生育适温: 20~35℃
生长特性:性喜热,耐旱、抗风、耐碱。
但冬季寒流会导致其落叶。
日照不足时叶色转绿,色彩不艳。
华东地区栽植
需温室越冬。
景观用途:可作庭园绿篱或缘植栽、丛植、列植或道路分向带美化。
选择相同品种大量群植,其色彩异常醒目.。
虎刺梅基本信息植物别名:铁海棠、麒麟刺、麒麟花科名:大戟科属名:大戟属亦称基督刺(Christ thorn)、虎刺、麒麟花、老虎簕。
大戟科(Euphorbiaceae)藤蔓状多刺植物,学名Euphorbia splendens或E. mili i. 原产於马达加斯加,是受欢迎的室内植物,热带地区种植于庭园。
四季均开花,在北半球冬季开花最盛。
茎稍攀缘性,分枝,可长达2公尺(7呎)馀。
茎上有灰色粗刺,叶卵形,老叶脱落。
花小,成对著生成小簇,各花簇又聚成二歧聚伞花序。
外侧有两枚淡红色苞片,花小。
苞片有黄色,也有深红色。
形态特征为多刺直立或稍攀援性小灌木。
株高1-2m,多分枝,体内有白色浆法。
茎和小枝有棱,棱沟浅,密被锥形尖刺。
叶片着生新枝顶端、倒卵形,叶面光滑、鲜绿色。
花有长柄,有2枚红色苞片,花期冬春季。
蒴果扁球形。
同属植物常见栽培的尚有白花虎刺梅(var.alba)。
虎刺梅灰绿色的干枝带刺,校上疏生鲜绿色匙形或倒卵圆形叶片,枝端开出鲜红、玫红的小花。
花期长,花色鲜艳,形姿雅致,栽培容易,是人们喜爱的好花。
分布习性虎刺梅又名铁海棠,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岛。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
耐高温、不耐寒。
以疏松、排水良好的腐叶土为最好。
冬季温度不低于12℃。
繁殖主要用扦插繁殖。
整个生长期都能扦插,但以5-6月进行最好,成活率高。
选取上年成熟枝条,剪成6-10厘米一段,以顶端枝为好。
剪口有白色乳汁流出,用温水清洗晾干后,再插入沙床。
保持稍干燥,插后约30天可生根。
栽培盆栽每年春季换盆,浇水不宜过多。
夏秋生长期需充足水分,每月施肥1次。
冬季温度低,叶片脱落,进入休眠期,应保持盆土干燥。
3-12月花期,土壤湿度保持适中能花开不断,如果冬季室温在15℃以上,可继续开花。
植株生长过于拥挤茂密时,可在春季萌发新叶前加以修剪整株。
虎刺梅生性特别,生长慢,每年只长10厘米左右,但寿命长,盆栽能活30年以上。
花期长,如光照温度得宜,可全年开放。
多肉大百科之大戟科大戟科大戟科Euphorbiaceae:有8属为多肉植物,乔木、灌木或草本,稀为木质或草质藤本;木质根,稀为肉质块根;常有乳状汁液,有毒;叶互生,少有对生或轮生,单叶,稀为复叶,或叶退化呈鳞片状,边缘全缘或有锯齿,稀为掌状深裂;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花或组成各式花序,通常为聚伞或总状花序,在大戟类中为特殊化的杯状花序。
代表多肉植物为皱叶麒麟Euphorbia decaryi 。
白雀珊瑚属白雀珊瑚属Pedilanthus:肉质亚灌木,分枝多,常之字形曲折。
叶小,互生,多少肉质。
栽培中有花叶的品种。
体内乳汁多,生长迅速,是一类具经济潜在价值白雀珊瑚拉丁学名:Pedilanthus tithymaloides ssp.smallii 科属:大戟科白雀珊瑚属原产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古巴。
株高0.7—2米,基部分枝非常茂密。
分枝圆形,之字形曲折。
叶2.5—7厘米长、1.3—3.2厘米宽,披针形至卯形,有尖,叶绿白色,叶背面中脉突出,有时叶上有不规则的白斑。
托叶褐色。
花红色。
本种分类卜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它不是亚种而是种,也有人认为叶亡有白斑的只是栽培品种。
光照浇水形状:柱形季节:夏种型龙凤木龙凤木(Pedilanthus tithymaloides ‘Nanus’),大戟科白雀珊瑚属植物。
又名青龙、蜈蚣珊瑚,为红雀珊瑚的斑叶品种。
株高40~60厘米,株幅30~40米。
茎直立,细圆棒状,分枝群生,深绿色。
叶狭椭圆形,排列紧密,深绿色,似蜈蚣。
花小,粉红色。
花期冬季。
浇水:耐干旱,春、夏季保持盆土湿润,冬季保持稍干燥。
光照:半阴。
施肥:生长期每半月施肥一次,花期加施1~2次磷、钾肥。
光照浇水形状:柱形季节:夏种型大戟属大戟属是大戟科植物的一个属,包括了2160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当中有些比较常见的,例如:一品红、灯台草等。
大戟属植物是现时地球上其中一种生长范围极广的植物种属,主要在非洲及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但在温带亦有发现。
常见多肉植物资料名称及简介一大戟科常见多肉植物资料(名称及简介)一[大戟科](EUPHORBIACEAE)000[大戟科](EUPHORBIACEAE)双子叶植物。
是一个含320属约8000种的大科。
本科植物的体内含有毒的乳汁。
杯状聚伞花序结构复杂,总苞内有少数雌花和多数雄花,还有护苞片和蜜腺。
蒴果成熟时开裂。
多肉植物仅分布在8个属内,主要是以下4属。
【大戟属】(Euphorbia)全属2000多种,多肉植物不下800种。
茎非常肉质,部分种类形态酷似仙人掌类,有明显的棱和疣状突起,少数种类呈端正的球状。
分布广泛,但主要在非洲。
▴旋风麒麟(Euphorbia groenewaldii)原产南非德兰士瓦省。
植株低矮,但有粗壮的肉质根,包括极短的主茎在内共高18厘米,全茎粗7厘米。
分枝3—7,老株分枝匍匐状,长5—7厘米、直径1.2 —3厘米。
3棱螺旋状,棱缘强烈地曲折。
表皮蓝绿色带暗淡的花纹。
棱缘上有类似疣突的突起,长0.5—1厘米,每个突起上有一对0.3—1厘米长的褐色刺。
新生分枝顶端有微小的叶,早落。
花着生在分枝中上部棱缘上,黄绿色,很小。
▴帝锦(Euphorbia lactea)原产印度和斯里兰卡。
株高2米,分枝极多,直径3—5厘米。
3—4棱,棱谷平,棱缘稍有突起。
表皮深绿色,中有白条晕纹。
刺褐色,长0.5厘米。
茎端有细小的叶,早落,因而给人的印象好像始终无叶。
花着生于新生分枝顶端,有总花梗,小花黄绿色。
帝锦无叶,茎上花纹很美,可供室内摆放。
繁殖多时也可作球形大朝属种类的砧木。
▴法利达(Euphorbia valida)产于南非开普省。
和布纹球一样同为大戟属球型种类,但法利达比布纹球大而且老株呈长球状,基部常会出仔球形成群生株。
主茎高30厘米、直径12厘米。
表皮绿色带淡绿色斑纹。
棱8—10,稍呈螺旋状排列,棱脊明显。
花具5—10厘米长的花梗,灰色,可残留在植株上数年。
▴斑叶玉麒麟(又名麒麟角、麒麟掌、玉麒麟)(Euphorbia.f.crisatavar.variegata)斑叶品种,肉质茎鸡冠状或扁平扇形,上有黄色晕纹。
大戟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大戟的概述大戟(学名:Euphorbia peplus),又称小毛症、猛鬼舞、跳舞草,为大戟科大戟属的植物。
大戟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地区。
它的叶子呈棕红色,生长茂盛,在夏季时能长出白色的花朵。
大戟不仅是一种美观的观赏植物,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 大戟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大戟在传统药学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包括:•抗炎作用:大戟叶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因此,大戟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炎症性疾病,如皮肤炎、关节炎等。
•消肿作用:大戟叶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排毒作用,能够促进毒素的排出,并能够缓解肿胀症状。
因此,大戟可以用于治疗一些肿胀性疾病,如淤血、水肿等。
•止痛作用:大戟叶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神经传导,具有镇痛的效果。
因此,大戟可以用于缓解一些疼痛症状,如头痛、牙痛等。
•杀菌作用:大戟叶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因此,大戟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如疮疡、痤疮等。
•调节免疫功能:大戟叶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因此,大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免疫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
3. 大戟的主要适应症与治疗范围基于大戟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中:•皮肤炎:大戟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炎症,如湿疹、痤疮等。
•结膜炎:大戟具有良好的消肿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结膜炎引起的眼部肿胀。
•关节炎:大戟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可以用于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疮疡:大戟具有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疮疡感染引起的问题。
•水肿:大戟具有消肿作用,可以用于缓解身体各部位的水肿问题。
•防感冒:大戟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4. 大戟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内服:将大戟叶煎汤或炖煮后饮用,每次服用10-20克,每日3次。
大戟科植物的栽培方法1.选择合适的土壤:大戟科植物喜欢生长在疏松、透气良好的土壤中。
最好选择以沙质和石灰质为主的土壤,可以使用蛭石、珍珠岩或者腐叶土来加入土壤中,增加透气性和肥力。
2.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大戟科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并不高,因此栽培时必须确保良好的排水条件。
可以在盆底铺设砾石或者蛭石,从而增加土壤的排水性能。
3.控制浇水量:大戟科植物大多来自于干旱地区,对于浇水量的要求并不高。
通常在生长季节每周浇水一次即可,而在休眠期间则要减少浇水量。
要注意的是,浇水时应保持土壤湿润而非过湿,避免造成根部腐烂。
4.提供充足的阳光:大戟科植物喜欢明亮的阳光照射,保持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
在栽培时要将植物放置在阳光直射的位置,最好是每天能接受至少六小时的阳光。
5.适当的温度:大戟科植物适应温暖的气候,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在15℃至30℃的范围内生长。
夏季要避免阳光暴晒,可以选择在午后时段为植株提供一些阴凉。
6.适度施肥:大戟科植物对养分的需求较低,通常每两个月施一次肥即可。
可以选择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肥料,比如复合肥或者有机质肥料。
但要注意不要过量施肥,以免反而造成植株的生长异常。
7.病虫害防治:大戟科植物比较耐病虫害,但偶尔也会受到一些害虫的侵袭,如蚜虫、蜘蛛螨等。
可以适量喷洒杀虫剂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选择对植物无害的产品,并按照说明进行使用。
8.繁殖方法:大戟科植物可以通过分株、扦插和种子繁殖。
分株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将植株的侧枝切割下来,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几天,待伤口结痂后,可以直接插入新的土壤中进行生长。
扦插则是将植株的枝条或者叶片切下,并插入湿润的沙土或者蛭石中,约两周后就可发生根系。
种子繁殖比较耗时,但是成活率较低。
总结:大戟科植物的栽培方法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土壤、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适当控制浇水量、提供充足的阳光、保持适度的温度、适度施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以及通过分株、扦插和种子繁殖进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