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5
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课型:新授课一、教材内容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的内容,是解决“基因存在于细胞中什么位置”问题的核心环节,是联系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枢纽。
本节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之上,为”基因的本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摩尔根通过实验巧妙地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再通过进一步设计实验最终得出“控制眼色的基因在 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的假说的思维过程,是本次教学设计所要突破的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理解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理过程。
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假说-演绎法,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学目标生命观念:从萨顿的假说到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基因是物质的实体,继而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进一步理解遗传的物质性.。
科学思维:通过操作学具模型,能够准确地简述科学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推论过程。
科学探究:通过摩尔根实验再现假说-演绎法,学会自主提出假说,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体现摩尔根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培养勇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考、善于合作以及热爱科学的精神。
社会责任:掌握假说-演绎法的具体过程,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其他生物学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教学难点:对果蝇杂交结果的解释和验证。
五、教学准备学具模型、学案和课件六、教学设计思路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和实验证据等重难点内容,可列表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操作学具模型等体验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发展科学思维。
1、符合。
F1全为红眼,F2红眼:白眼=3:1
2、白眼果蝇都是雄性。
3、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可能在性染色体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白眼性状总与性别相联系?
作出假设:
分析三种情况,并讨论画出图2—8的遗传图解
基因的表示方法:
如果基因在常染色体上:DD、dd
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先写性染色体后写基因
摩尔根通过实验,首次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如决定果蝇眼睛颜色的基因,W和w )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材分析本节表面上看是说明“基因在哪里”的问题,但其根本却是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本节内容是孟德尔遗传规律延续,也是学习伴性遗传的铺垫,与减数分裂更是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考虑。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由此引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遵循科学发现过程,采用“假说-演绎”法深入分析实验过程,逐步揭开“基因在哪里”的面纱,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乐趣是本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精华所在,是教学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体现。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思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A.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理解水平);B.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运用水平)。
2.过程和方法:以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探索历程为主,创设实验情景,完善实验方案,分析实验过程及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展开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B.明确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关系密切,各学科之间是互相促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对科学发展有推动作用。
C.遵循科学发现过程,重温摩尔根的探究过程,逐步揭开“基因在哪里”的面纱,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1.一般特征: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对教材内容中的探究实验分析有较好的领悟能力。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构建细胞减数分裂的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科学探究: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并能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4.社会责任:认同摩尔根等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知识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和实验证据2、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探讨导入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为什么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首先要确定一些染色体呢?为什么不能测定全部的46条染色体呢?(提示: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的区别在于:A.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B.配子的染色体是由体细胞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组成的。
)一、萨顿的假说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29页萨顿假说,并思考一下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老师请学生来回答填表,并引导学生思考填图。
结论:染色体和基因之间是平行关系推断: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理解类比推理丽丽是某个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她最近偶然发现学校里有两个男孩长的很相似,行为举止也很像,下课后往同一个方向回家。
然后小明推测……提问:(1)丽丽会推测什么内容呢?(2)这个推测有没有理论依据?(3)这个推测一定正确吗?揭示类比推理的概念:像这样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因而推断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方法称为类比推理。
由类比推理推断的结论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它的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来验证。
总结:一百多年前,美国生物学家萨顿就是运用了这种类比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然后他和我们一样推断:基因在染色体上,这就是萨顿假说。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教学重点1、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三、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五、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已学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及减数分裂,知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顺理成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法:引导学生对萨顿、摩尔根等人的研究进行探究,设计合适的问题,以提问式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再现摩尔根使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
从萨顿假说,到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引导学生在再现的科学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3.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锻炼通过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那么,摩尔根是否能根据测交试验结果,证明自身假说的正确性?提示:摩尔根等人又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假说。
6.摩尔根研究方法【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引导回顾摩尔根实验过程,归纳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什么总是与性别相联系?作出假说:控制白眼基因(w)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
实验验证:测交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教师活动】: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提问: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够自由组合吗?【学生思考】: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锻炼实验设计的能力进一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巩固课堂知识,引申知识板书设计:&2.1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萨顿假说1、依据2、方法:类比推理3、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二、实验证据(摩尔根)——假说演绎1、材料:果蝇2、现象常染色体3、染色体♀:XX性染色体♂:XY4、解释:5、验证: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三、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小课堂: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本节内容是在学完第一章《孟德尔的杂家实验一二》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学生已经对染色体和基因具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染色体和基因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对学习一些遗传学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还缺乏自主的进行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本节时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过程。
本节处于这一章节的中间部分,不仅综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也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和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习者分析高二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处于最敏感的时期。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药充分的抓住学习的这些心理特征,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知识的层面上,处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生的能力,对常用的一些探究遗传学的方法也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这些方法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②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能力目标①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生能够认同用科学是需要不断的提出质疑,不断的探索的过程。
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难点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教学重点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五.教具PPT,挂图六教学策略问题式教学方法(PBL),探究式的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方法,讲述法。
七.教学思路1.引入(以问题探讨中的替换引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填一张关于染色体和基因行为的表格3.让同学们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基因和染色体间的关系4.这种类比推理方法的不一定正确,引入摩尔根的实验。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到19世纪,1866年孟德尔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人们意识到遗传因子(1900年,基因)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基因在哪里?二、讲授新课(一)萨顿的假说问题探讨: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系到了什么?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替换后: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对相对性状的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这个替换没有问题)一百多年前,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时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同减数分裂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尝试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真的位于染色体上吗?类比推理具有非必然性,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强烈质疑。
“我不相信孟德尔,更难以相信萨顿毫无事实根据的臆测,我更相信的是实验证据,我要通过确凿的实验找到遗传和染色体关系。
”摩尔根的这种大胆质疑,科学务实的研究精神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
(二)摩尔根的实验1. 实验材料:果蝇昆虫纲双翅目,体长3~4 mm。
在制醋和腐烂水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程:染色体上的基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染色体的概念及组成。
2. 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
3. 了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及类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染色体和基因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利用遗传图解和基因分离定律,培养学生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健康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概念及组成- 染色体的定义- 染色体的组成(DNA、蛋白质)- 染色体的类型(常染色体、性染色体)2.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连锁与交换)- 基因的遗传规律(孟德尔定律)3.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原因- 染色体变异的概念、类型及原因-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与联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染色体和基因的图像,引导学生回顾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
- 提问:“染色体上有哪些物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 讲解与演示- 讲解染色体的概念及组成,展示染色体的结构示意图。
-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利用遗传图解和基因分离定律进行解释。
- 讲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类型及原因,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探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 提问与解答:邀请学生回答关于染色体和基因的问题,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和讨论。
4. 案例分析- 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小结与作业-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染色体和基因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绘制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图,并撰写一篇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互动表现。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从容说课本节内容包括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个教学知识点。
在人类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独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由于本节从上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过来,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思路如下:(1)通过回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观察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联想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这种疑惑源于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由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接着引导学生把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重读分离定律,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教师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通过介绍多种生物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到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另外,还简要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代感,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4)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课标点击】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复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再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样的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体细胞中存在形式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_____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________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_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一条来自______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他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2.实验材料:果蝇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从基因和染色体层面解释新情景下的简单遗传现象。
2.科学思维:尝试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社会责任:认同摩尔根等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精神。
一、萨顿的假说1.假说内容: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项目基因染色体传递中的性质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自由组合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②易饲养,繁殖快;③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3.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4.实验过程(1)实验现象现象分析P红眼(♀)×白眼()↓F1红眼(♀、)↓雌雄交配FF2红眼(♀、)∶白眼()=3∶1 ①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果蝇(2)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关联?(3)实验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5)测交实验①测交预期F2中的白眼雄果蝇和F1中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然后选取子代中的白眼雌果蝇再和F1中的红眼雄果蝇杂交。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⑶能力方面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再次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中,能证明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的实验是()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在XY型性别决定中,对性别起决定作用的细胞是()
A、精子
B、卵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初级卵母细胞
3、猴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A、受精卵
B、次级精母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雄猴的神经元
E、精子
F、雄猴的肠上皮细胞
参考答案:A A CDF。
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本模块“学业要求”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
【课标解读】本节按照科学史的顺序进行编排。
科学家对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研究,是从寻找基因的物质实体,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相似现象开始的。
教材首先介绍萨顿基于上述相似现象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教材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这是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基因与染色体体都属于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中的核心概念。
在必修二第一章中已经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了深入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了充分的掌握.在第二章的第一节教材介绍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形态变化有了- -定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说必修二教材前面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介绍已经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推理,充分理解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的平行关系,从而得出萨顿假说的内容。
其次了解相关科学史,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假说演绎法,充分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如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必修二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后面相关内容的开端和基础。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枯燥,而且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在开始进行思维探究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思维发散的现象,对问题的思考不够聚焦,因此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做好知识铺垫,降低理解难度,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达成。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课程标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遗传学的发展顺序,在学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家通过类比推理法以假说的形式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而后才以实验的方式加以证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基于萨顿的假说,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内容的学习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第一章学到的假说演绎法推理整个过程,得出实证,更能够激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兴趣。
与此同时,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结合了细胞学和遗传学内容,较为深奥,选择用微课课下教学,课堂针对性解决难点问题应当会更加高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过程与方法(1)掌握假说演绎法,并运用验证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证明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染色体上,而Y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2)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勇于实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假说演绎的推理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实验设计技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二)教学难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推动假说演绎法的使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果蝇的测交实验。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上一节课已经介绍了类比推理法和萨顿的假说,通过微课和课堂反馈,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并认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观点。
本节是基于萨顿的假说之后的实验证据,运用之前的假说演绎法进行完整阐述。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过程问题探讨P27 这个替换似乎可行。
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1.萨顿的假说1.1、萨顿(美国遗传学家)的研究和发现: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受精作用;发现----遗传因子就是等位基因。
遗传因子或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非常相似。
1.2、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表现。
(思考:为什么存在平行关系?)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假说的内容)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1.4、完成P28思考与探讨(标出相关的基因。
提示:矮茎-隐性-d控制;高茎-显性-D控制。
)1.5、类比推理:萨顿将看不到的基因与看得到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上的假说。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的检验。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2.1摩尔根的态度和摩尔根的实验1、果蝇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容易饲养,繁殖快;(2)染色体大,且数量少。
2、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请同学们看书上P29的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1)亲本的表现型×。
P 红眼-雌X W X W 白眼-雄X w Y X 配子F1(2)F1的表现型, 。
你可以得出 为显性。
(3)F2的表现型 ,比例 。
这遗传表现符合 ,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 基因控制。
F2的白眼全为 。
眼色与性别 相联系。
3、下左框中写出摩尔根关于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图解。
2.2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P29T9)思考:(1)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2)雄果蝇和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3)你得出的结论是?1、果蝇体细胞中有 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 ,1对是 。
其中♀中,性染色体是 的, 用表示,♂中性染色体是 的,用 表示。
2、右4小框中分别画或写出♂、♀果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2个染色体组合。
思考:人的染色体组成?3、摩尔根及其同事的设想?1)、由于白眼的遗传和 相联系,而且与 染色体的遗传相似。
设想:果蝇中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 表示)位于X 染色体上,而________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纯种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 W X W ,可产生配子为______,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可产生配子______和_______,雌雄配子受精可得后代__________和_________。
让F 1杂交可得F 2,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果蝇杂交实验分析图解:4、在右2框中写出F1果蝇侧交实验的分析图解:★通过摩尔根及其同事的工作,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个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
从而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5、人体细胞中只有46条染色体,而基因却有3万个左右,这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个基因。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图(P30T11),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为线性排列,现代生物技术能测定基因的位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_________的细胞中,位于一对____________上的____________,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____________的过程中,____________会随着_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思考:等位基因的分离原因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候?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____________上的____________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上的____________彼此分离的同时,自由组合。
思考:自由组合的对象是什么?自由组合发生在什么时期?技能训练(P31)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
训练1、()下列关于基因在细胞中存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B.在体细胞和配子中都成单存在C.在体细胞和配子中都成对存在D.在体细胞中成单存在,在配子中成对存在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全部在染色体上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3、()在细胞正常分裂的情况下雄性果蝇精巢中一定含有两个Y染色体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B.有丝分裂中期的精原细胞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次级精母细胞D.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4、()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在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时(染色单体已分开)细胞内不含有。
A.44条常染色体+ XX性染色体B.44条常染色体+ YY性染色体C.44条常染色体+ XY性染色体D.两组数目和形态相同的染色体5、()在果蝇性别决定中,对性别起决定作用的细胞是A、精子B、卵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初级卵母细胞6、(多选)()猴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A.受精卵B.次级精母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雄猴的神经元E.精子F.雄猴的肠上皮细胞7、()已知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
现有两红眼果蝇杂交,得到♀50只(全部红眼),♂50只(红眼24只,白眼26只)。
据此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是A.Ww×Ww B.Ww×ww C.X W X w×X W Y D.X W X W×X W Y8、()白眼雄果蝇基因型的准确写法为A.X w Y w B.X W Y C.X w Y D.XY w9、()熊猫的精原细胞有42条染色体,且性别决定为XY型,则次级精母细胞阶段,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情况可能是①40+ XX ②40 + YY ③20 + X ④20 + Y ⑤40+XY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10、()豌豆的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A、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是显性的B、F1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C、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不在一条染色体上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1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揭示了A.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B.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关系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12、()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其一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这三个极体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AB aB ab B.AB aB Ab C.aB aB aB D.Ab aB aB 13、()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总是成对存在于生物细胞中B.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总存在等位基因C.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都相同D.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14、()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且等位基因间具有显隐性关系。
则该生物产生的精子中,全部为显性基因的概率为A.1/2B.1/4C.1/8D.1/1615、()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小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和a、B与b两对等位基因何时发生分离A.有丝分裂B.减数第一次分裂C.减数第二次分裂D.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16、()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连锁互换,基因M 和M、m和m、M和m的分离,分别发生在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④精子细胞变形为精子A.①②③B.③③②C.②②②D.②③④17、()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精子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①③ B.②⑤C.①④ D.③④18、右图所示某生物卵原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染色体上的基因,请完成下列问题:(1)同源染色体是_________;(2)非同源染色体是______________;(3)等位基因是___________;(4)非等位基因是______________;(5)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6)不能进入同一配子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7)形成配子时能进行自由组合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8)此图除表示卵原细胞外,还可表示____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__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