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70 MB
- 文档页数:132
SPE 石油资源管理系统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对比王建宁【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3(000)0z1【摘要】在油气资源管理上,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标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SPE或者SEC标准。
国内油田依据《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标准号:GB/T 19492-2004)对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和储量进行管理。
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开展海外油气开发工作,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和储量的划分和计算标准也逐渐与国际接轨,SPE和SEC等石油资源管理系统得到国内油气公司的认可和接受。
不乏一些石油公司在石油资源管理中采用SPE和SEC标准,但对SPE 标准中资源量\储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叫法,以及分级分类的界限等方面都不够准确。
本文着重从资源量/储量的定义、分级和分类方面分析SPE石油资源管理系统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的区别。
【总页数】4页(P206-209)【作者】王建宁【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相关文献】1.《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在河南油田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J], 李薇;万力;李波;黄灯;柳云景;林波2.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评论与建议 [J], 陈元千3.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管理概况 [J], 陈红4.俄联邦与SPE-PRMS最新储量-资源量标准对比研究 [J], 罗富平5.SPE-PRMS标准油气储量分类体系与我国的差异性探讨及储量管理建议 [J], 肖玉茹;黄学斌;李姝;刘丽琼;卢泉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田储量定义及分类目前国内与国际对储量的分类和认识有一定区别,其分类对应情况见图4和图5。
国内资料一般都指图4中的原始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而国外资料提到的储量一般指图2中的剩余可采储量(Reserves )。
目前国内正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方面的差别将逐渐缩小。
一般情况下,一个固定油田原始地质储量确定后随时间变化不大,而可采储量在不同时间段随技术进步将变化很大。
因此,剩余可采储量(Reserves )都需要标明日期。
4.1 原始地质储量是指已发现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是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油气藏(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估算求得的。
国内将地质储量分为预测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和探明地质储量。
图4 油气田储量分类4.2 预测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国际一般情况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4.3 控制地质储量是指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4.4 探明地质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各种资料应是钻井、测井、测试或可靠压力资料证实的,均具有较高的可靠程度。
4.5 可采储量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从已知油气藏中预计可商业采出的石油量。
所有的储量估算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靠性。
不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估算时所获得可靠的地质和工程数据的数量以及对这些数据的解释。
可采储量分为已证实可采储量(Proven)和未证实可采储量两类,已证实可采储量可划分为开发储量和未开发储量两类,未证实可采储量进一步划分为P2储量(控制可采储量Probable)和P3储量(预测可采储量Possible)。
一、燃气资源国内外对比及与油、煤比较分析1、燃气资源国内外对比天然气市场是区域性的,主要的消费市场有3个:北美、欧洲和亚太。
迄今,天然气尚未形成全球性基准价,主要价格形式有6种,其中3种(气对气竞争、油价指数以及政府监管)占世界天然气定价方法(按消费价)的90%。
当前,我国在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中的定价形式分为天然气出厂价实行政府指导价以及管网天然气实行市场调节价两种。
按照气源生产分类,我国现有的天然气分为自产天然气与进口天然气(又被划分为管输气与液化天然气)。
其中,当前我国进口的天然气价格倒挂。
究其原因,对比国际原油价格,我国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油品价格的三成,而国际平均水平是六成左右。
由此可见,我国在全球天然气定价权中“失语”,直接导致我国在进口天然气的过程中,大量外汇流失。
这样,一方面国产天然气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国内需求潜力巨大,这就是我国天然气供需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际上较成熟的欧美天然气交易,是由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共同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天然气的买卖价格和市场走势。
在亚太地区,却尚未推出天然气期货品种,也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货市场。
2、燃气资源与油、煤比较分析由于我国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且开采成本很低。
但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规划、违规建设、无序发展煤炭转化项目,许多煤企业上马煤化工项目也只是借煤化工之名行圈煤之实,导致国家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
据统计,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40%,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率2.78%,是世界上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规模开发天然气,并增加天然气发电比重,这将加大天然气的消耗,天然气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
由于天然气作为能源利用具有优越性,环境效益明显,它是优质、高效、安全、清洁能源。
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每年石油的进口量都在急剧增长,能源消费速度加快。
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地构造比较分析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地质学报》2006年10月第80卷第10期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邓平、肖蔡薇、牛宝贵、王军撰写的文章《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地构造比较分析》一文,值得一读。
现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该文内容提要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地构造比较,区别十分明显。
世界主要为海相,特别是中新生代海相含油气层系,一般经历了单旋回的演化过程;中国主要为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层系,经历了多旋回的演化过程。
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多位于南(冈瓦纳)、北(劳亚)两大陆本部或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被大洋围绕,形成洋环陆古构造-古地理景观,各时代海相沉积发育良好,构造动力体系单一,地质构造比较简单。
而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则属于南(冈瓦纳)、北(劳亚)两个巨型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它是由众多微陆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古构造-古地理环境为洋含陆,即微陆块散布在浩瀚的海洋之中;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叠加、复合,使东亚成为全球构造域复杂的地区。
因此,在中国,只有在构造相对稳定、又被中新生代沉积覆盖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多旋回叠合盆地,海相油气层才得以保存,在海相地层直接暴露于地表的地区,至今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该文前言⑴、中国油气资源分析基本思路国家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资源和能源需求急剧增长,寻找新的能源和资源基地成为摆在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这一任务包括战略、战役、战术三个不同的层次。
本文将从大地构造研究出发,从战略角度,分析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国内外含油气区地质条件,特别是大地构造条件的对比中,分析中国的油气资源;把中国油气资源放在全球构造和全球油气资源的平台上进行分析、对比。
⑵、中国油气地质主要成果经过半个多世纪大规模普查勘探,中国地质学家已经获得如下基本认识:松辽、渤海湾、南海北部陆缘、东海陆架等大型裂谷和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莺歌海、万安等大型拉分盆地,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以及柴达木等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以及南海南部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含油气区。
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依据油气不同勘探阶段的不同勘探程度,经过评估,相应产生表征两大资源类别及其派生的十几种各级资源系列的资源量与储量划分体系。
由于对资源/储量的含义、评估的角度和方法以及勘探程序和管理方法存在着某些差异,往往影响对资源/储量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统一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统一划分,形成规范。
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储量委员会制订颁发的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就是作为国家和各油公司对油气资源评价和储量评估与管理统一执行的准则。
是制订国家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规划和资源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
油气资源与储量既具有不同内涵又为统一整体,各级储量是资源的组成部分。
油气资源是泛指由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油气聚集在含油气盆地地下深处和地表油气资源量的总称,它既包括已经发现的油气资源(亦称地质储量),也包括待发现的油气资源两大部分。
油气地质储量,是地质资源量中已经钻井、测试证实的部分,属已经发现的油气资源,其中包括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量、控制油气储量和预测油气储量三个级别。
考虑到油气勘探阶段性和油气田开发、开采的实际运作与管理,需要将油气资源具体分解为资源与储量两大类体系。
2图1 1988年国家标准局颁发的油气资源/储量分类图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与管理主要引用苏联的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发展的需要,1984年5月在全国矿产储量工作会议上,决定组织编制储量规范并于1988年由国家标准局正式发布了国家标准的《石油储量规范》和《天然气储量规范》。
将总资源量按发现程度分为已发现资源量(地质储量)和待发现资源量两类。
其中已发现储量中按油气藏探明程度分为探明、控制、预测三级储量。
待发现资源根据勘探对象和勘探程度分为潜在资源量和推测资源量。
为便于勘探、开发管理与国际交流,在上述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基础上,又将探明储量根据开采和采出程度补充细化,分为已开发探明储量和未开发探明储量以及相应的可采储量和非可采储量两部分(图1和图2),从而使中国的资源管理更加规范化、国际化。
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对比及中国最新分类体系特点胡洪瑾;姜文利;李登华;赵凯;高煖;贾君;昝昕【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22(43)3【摘要】掌握中国最新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了解国内外分类体系的差异,是推动中国资源储量改革的需要,也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前提。
在总结中国分类体系沿革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2020年最新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框架及修订重点,并通过对比国内外代表性分类体系的差异,阐明了中国体系特色。
中国分类体系经历过5次修订,最新的分类体系简化了勘探开发阶段、油气资源储量类型及经济意义的划分。
国际代表性分类体系可分为政府、油公司、国际组织3个层面,中国与国外体系在整体结构框架和构成基本单元上具有共性,在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以及术语定义方面存在差异。
依据“发现—地质认识程度—可采性—经济性”的思路,以油气藏和圈闭为分级基本单元、以地质储量为分类基础的特色分类方案,符合中国政府管理和发展规划的需要,以及复杂地质条件的实际。
针对新体系的实施,建议尽快实现相关资源储量数据的套改和评价体系的调整,并积极探索兼顾国内、国际双需求的合作交流模式。
【总页数】9页(P724-732)【作者】胡洪瑾;姜文利;李登华;赵凯;高煖;贾君;昝昕【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相关文献】1.中外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比较分析2.对我国油气资源与储量分级分类体系标准的建议3.中外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的差异与对应关系分析4.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探讨5.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与管理体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突尼斯F油田为例分析国内外储量评估差异【摘要】随着我国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油气储量评价顺利地与国际惯例接轨就显得特别重要。
研究国际通用储量规范及各资源国的储量分类标准,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储量评估手段,为评估我国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资产,或是为海外油气田投资风险评估,或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f油田的储量评价,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惯用储量级别划分原则的几点差异。
【关键词】规范 prms分类体系储量容积法从二十世纪30年代起,全球便致力于规范石油资源的定义和怎样预测其储量方面的工作,经过多年的修订与完善,1997年,由石油评价工程师学会(spe)和世界石油大会(wpc)两个组织联合发布了唯一一套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储量定义,并于2007年出版了一套评估和审计储量的标准,即spe-prms分类体系。
1.1 spe/wpc储量分类spe/wpc定义的储量(reserves)是指从某一指定日期预计,从已知油气聚集中能够商业化采出的石油量。
储量应该具备四个特征:(1)已发现的;(2)可采的;(3)商业性的;(4)剩余的。
所有储量的评估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不确定性的相对程度可将储量划分为证实储量、概算储量和可能储量。
这三级储量不确定性逐渐增加。
其中,证实储量可进一步划分为证实已开发储量和证实未开发储量。
1.2 我国储量分类我国将储量定义为在地层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总量。
强调油藏的完整性和地质储量的客观实在性这种系统的表现形式。
根据勘探、开发各阶段对油藏的认识程度,把石油储量划分为探明储量、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三级。
1.3 国内外储量差异我国的储量计算标准与现行国际惯用标准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较大差别:首先,分类基础不同,我国是以地质储量为分类基础,油气储量包含了经济和次经济部分,只要达到工业油流标准就行,不受油气价格、开发成本的影响;国际标准则是以可采储量为分类基础,储量本身必须是经济的,次经济的都是表外资源量,经济性对储量的大小有直接影响。
国内外油气储量的概念对比与剖析
油气储量可以说是当今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全球经济持有至
关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油气储量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能源发展市场的影响因素。
虽然国内外油气储量有着同样的概念:在某一地区的当量单位的有效储备量,
但油气储量的存在形式及种类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情况。
以国内油气储量为例,它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家当前持有的有效
油气储量,如地表储量、海底储量等;另一部分则是专业人员认为未来可投产的蕴藏油气,以备在某一时期内获取,从而为更大的可投产储量提供参考。
而国外油气储量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形态:它以地表储量为主,但对可
投产储量的的估算将会更多的参考具有商业价值的新技术,在外国油气储量的评价要比我国更为客观准确。
最后,由于油气储量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国内外油气
储量的概念对比与剖析就显得更加重要。
外国油气储量评价中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油气储量评价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消化,从而促进我国探矿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好地挖掘新的潜在油气资源,为实现节能立国、节资发展创造更有力的支撑。
石油科技论坛2020394国内外油气资源分类沿革及启示查全衡(中国石油集团咨询中心)摘 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十余种油气资源分类的特点与产生背景,包括我国的GBn 269—1988《石油储量规范》、《石油天然气储量规范》(1997年修订稿)、GB/T 19492—2004《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国际上具代表性的3P分类、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矿业局的矿物储量和资源分类、挪威1996年石油资源分类、俄罗斯1997年分类、石油资源管理系统(PRMS)—2007等。
回顾了我国与国际同行交流中出现过的两次重大曲折,指出要提升油气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必须做到:辩证地对待资源分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资源分类应具备通用性、连续性、扩展性和精确性;不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初心,从实际出发克服各种错误倾向;主动参与世界石油业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提升话语权;在油气经营管理上,妥善处理国家与企业两个层面、资源与资产两个领域的差异。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资源分类;历史沿革;交流融合;资源经营管理中图分类号:TE15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2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Oil and GasResources ClassificationZha Quanheng(CNPC Advisory Center, Beijing 100724,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ackground of a doze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hina has GBn 269-1988 “Petroleum Reserves Standards”,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Reserves Standards” (Revised in 1997), and GB/T 19492-2004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Resources/Reserves Classification”. The typical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 include 3P classification, mineral reserves and resources classified by USGS and USBM, petroleum reserves classified by Norway in 1996, Russian classification in 1997, and PRMS-2007.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expert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in this area. To improve manage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antly summarize and perfect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that aims at generality, continuity, extendibility and precision, while focusing on eman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power. China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formulation of the world petroleum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so that it can have a louder voice in this area. As for management of oil and gas business, China should appropriately bridge the gaps between the State and enterprises and between the resources and assets.Key words: oil and gas,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作者简介:查全衡,1938 年生,1956 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地质学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副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油气资源局局长、全国资源委石油天然气储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现主要从事石油上游发展战略及油气资源评价、评估等工作。
作者: 刘庆琳;冯连勇
作者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出版物刊名: 石油科技论坛
页码: 32-39页
主题词: 油气资源;标准比较;储量分类;展望;油气储量;能源发展战略;油气公司;工业发展;分类体系
摘要:油气储量是油气公司的核心资产,是衡量油气公司价值和成长的重要标准,油气储量数据也是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油气工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为此,国际各大石油组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油气储量分类体系和评估规则.2004年1月到5月,壳牌公司数次下调剩余探明油气可采储量曾在投资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公司的公信力因此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储量分级和储量评估问题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一个国家的油气储量,应该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合理评估,不能自行其事.。
中外油气资源评价方式差异的探讨
孟繁莉;曹成润;牛继辉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2005(24)4
【摘要】石油工程师学会(SPE)、世界石油大会(WPC)和美国石油学家协会(AAPG)于2002年联合推出的新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与中国的分类有较大差别.中外储量和资源评价最根本的区别是中国强调系统研究,相对不注重资源的经济性,缺乏动态管理,储量分类体制上沿用前苏联的模式,勘探、开发相互分离,地质评价注重成因法等诸多方面.储量计算和结果表达方式大多用确定性法而非概率法,不利于对项目进行风险和投资组合管理.
【总页数】5页(P363-367)
【作者】孟繁莉;曹成润;牛继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省地矿局,吉林,长春,1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5
【相关文献】
1.中外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比较分析 [J], 吴杰;张自伟
2.中外合作开采油气资源法律调控理论研究 [J], 乔兴旺
3.中外合作开采油气资源法律调控理论研究 [J], 乔兴旺
4.中外油气资源分类体系对比和资源潜力概念探讨 [J], 康永尚;刁顺;陈安霞;商岳男;岳来群
5.中外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的差异与对应关系分析 [J], 闫青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