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50.0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专题主干知识:(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的重要发展历程1.1949~1965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起步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
国务院也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从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走上由国家统一领导的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科技发展起步时期,中国部分领域和科学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而且已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1966~1976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以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的科研事业受到重创,但还是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
3.1977~1979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恢复时期。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共中央很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口号,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1980年至今,是新中国科技全面发展时期。
(1)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发展,在完善科技体制方面不断向前迈进。
(2)从1986年起,国家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及重点成果推广计划(六大计划),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新格局。
(二)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两个高峰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1.两个高峰:一个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另一个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2.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展。
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学习总结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科技、教育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科技、教育面向经济建设。
社会经济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教育也离不开经济建设,经济投入的多少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
2.教育也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进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1)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新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离不开教育。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也是一场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发展教育的战略,重视教育,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例题(2018·江苏高考,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二抓关键:“自力更生”“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B[解题技巧]评价型选择题题型特点此类题型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即在知识框架下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在史实框架下注重对历史理论运用的考查,在旧知识框架下注重对创新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
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
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考点】现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
故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A。
课时作业二十九(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模拟题组]1.(2016届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卷)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④时期属于1966年~1975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是在1970年,而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所以④时期解读完全正确,故答案为C。
] 2.(2016·广东揭阳一模·18)下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
他讲话是()“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办法,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方针,这就是放和收。
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意见。
……我们应该采取放的办法,因为放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C[材料体现的是“领导国家的办法”,而言论自由是人民的民主权利,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采用“放的方法”让大家讲意见,没有体现对修正主义的批判,故B项错误;从“让大家讲意见”和“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可知体现的是国家对文艺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自由讨论的双百方针,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题干无法得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路线,故D项错误。
]3.(2016·广东湛江二模·17)“从某些方面看,1977年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四人帮”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B.“双百方针”继续贯彻,各种观点盛行C.高考制度中断十年,出现“人才断层”D.“大跃进”蓬勃兴起,严重破坏生产力C[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结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继续贯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时期的文化政策,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故C项正确;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深厚科学技术实力的国家,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涉及众多知识点。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2.节能环保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节能环保技术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以及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3.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之一。
原材料的替代和技术的提升,已经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点。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1.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医、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并不断被传承和弘扬。
国家也在不断推广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2.文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艺类业态也在不断变革。
网络文学、电影、短视频等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文艺生活。
3.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也被视作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符号。
三、科学技术和文化融合的新意义1.实现文化传承:当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科技能够成为帮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的有力手段。
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来保存传统的文化史料,让人们更加方便直观地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促进文化创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工具。
在现代文化的创新过程中,科技的引导和辅佐,可以更好地推动创新的健康成长。
3.创造新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和科技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还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和坚实的基础。
一轮:必修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陈震平邑一中【考纲课标解读】考纲考点: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考点概括梳理】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2)(3)(4)2、载人航天(1)(2)3、杂交水稻4、生物技术领域和计算机技术成就二、中国现代的文学、艺术与教育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2)提出(3)内涵(4)实施(5)经验教训2、教育事业的发展(1)开基创业时期(2)教育的曲折与挫折(3)新时期教育的发展(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重点难点突破】(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3分)(2)你认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经验?(4分)材料二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材料三 1985年,国家开始推行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师参考)【内容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本目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教学过程】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2、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②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③壮大科研队伍④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主要科技成就:国防科技: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医学: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农业: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4、影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革使科技受挫;(2)文革后,邓小平复出,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1978年两次会议召开(4)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3、意义:(1)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2)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它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是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列的三个学习要点编写的:(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单元依据上述要点编写了三课,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共和国建立半个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各领域的主要成就,扼要介绍了党和政府有关的方针政策。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一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主要写了三个问题:第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打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维护国家安全,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两年多以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科学家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研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此后,我国又在和平利用核能源方面作了很大努力,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3) 1964年,中国发射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相结合的战略核导弹,使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
著名导弹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4)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1”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从此,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第二,航天技术、核技术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1) 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2)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成为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3) 1982年,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导弹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第4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考点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原子弹②原子弹③“东方红一号”④“神舟五号”⑤“南优2号”⑥“银河-Ⅰ号”⑦结晶牛胰岛素考点二①“百花齐放”②“百家争鸣”③《茶馆》④阶级斗争⑤社会主义⑥“伤痕文学”⑦广大工农⑧全面发展⑨国民教育⑩“工农兵学员”⑪高考制度⑫“三个面向”⑬科教兴国考法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考题1】(2016·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答案 A『方法突破』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因此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史论链接』“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考法2新时期的教育成就【考题2】(2016·山西太原模拟)“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心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答案 B『方法突破』由“1978年春天”“科学的春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复出后,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众多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情形。
『史论链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1)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订《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逐步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5)2006年,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
考法3正确认识“双百”方针史料一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二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
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
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
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
——邓小平『读史用史』(1)史料一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史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我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史料二中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了什么形势?分析新时期文艺事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事业欣欣向荣的形势。
原因:“双百”方针的重新落实;文艺界“左”倾错误的纠正;采取、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文艺发展的措施。
(2)结合上述史料,“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方法突破』根据史料二信息“粉碎‘四人帮’以后”可知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文艺事业获得发展,原因可从国家方针政策方面考虑。
回答启示可结合“文革”时期的教训和新时期的经验进行作答。
『史论链接』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考法4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院系的调整史料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
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编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读史用史』史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院系调整的特点及原因。
提示调整:扩大工科专业比重,大幅度减少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比重。
原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
『方法突破』“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得出;“原因”结合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情况进行回答。
『史论链接』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①国外因素: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苏联教育模式的示范作用。
②政治因素: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③经济因素: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④思想因素: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
⑤自身因素: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2)评价①积极影响a.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b.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c.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d.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e.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②消极影响a.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b.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c.过度重视的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d.准备不足、工业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1.(2015·课标全国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2013·课标全国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3.(2016·浙江文综,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4.(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急需要发展经济,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其他经验可借鉴,向苏联学习成为重要的时代需要,为此国家大力倡导学习俄文,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说明当时的“俄语热”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选D项。
答案 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特点。
各高校以《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为指定教科书和文化部举办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教育,构建适应新中国政权的意识形态,故选A项。
B项中的“全党”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并非其主要目的;D项中的“全新形式”表述不当。
答案 A解析1958年,中国首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运转,标志着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故B 项正确。
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